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导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长江》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1课《长江》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学习难点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内容感知

《长江》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散文。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课文《长江》让没有生命的江,变成有生命的人,联想得自然贴切:开头已经有了“醒”字作铺垫,后面把江面转化为“脸上展开的微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最后,则是在拟人的基础上层层深化,从表面深化到内心:从“容光焕发”,到“黎明一般的舒畅”,再到“青春一般的欢愉”等等。这些想象超越了生活,把主观感情和思绪渗透在描写对象之中,使描写对象与作者情感融合起来了。郭风笔下的长江,不仅仅是长江,而且是祖国欣欣向荣的一种象征。本文就是通过描写长江来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玫瑰.(gui ) 曙.天(sh ǔ) 吹拂.(f ú) 哺.

育(b ǔ) 舢.板(sh ān ) 驳.船(b ó) 堆栈.(zh àn ) 停泊.

(b ó) 2.多音字

二、字形

???浦口浦哺育哺 ???浅薄

浅堆栈栈 三、词义

1.重点词

曙:(书)天刚亮。

麦浪:指田地里大片麦子被风吹得起伏像波浪的样子。

渡船:载运行人、货物、车辆等横渡江河、湖泊、海峡的船。

哺(bǔ)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容光焕发:脸上光彩四射。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停泊(bó):(船只)停靠;停留。

2.近义词

黎明·凌晨·拂晓

“黎明”“凌晨”“拂晓”都指临近天亮的时候。区别在于:“黎明”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凌晨”指午夜后至天亮前;“拂晓”指天将亮的时候。

3.相关成语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际,边缘处。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如:山路通过涧上一座毛竹小桥,重又隐没到无边无际的大竹林里了。

四、文学常识

1.郭风,当代作家。福建省莆田市人,是当代中国著名散文家、散文诗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38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他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2.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1)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2)一般篇幅短小。

(3)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练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醒过来的时候,浦口车站上的路灯还没有熄灭。

剖析:“醒”是人的生命感知。“醒”字说明作者把长江当作有生命的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有种亲切感,自然联想到“母亲”的形象。“路灯还没有熄灭”这个细节说明黑夜还没有完全过去,或者刚刚过去,人们还来不及感觉。

2.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所照耀,你这样早便醒过来了。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

剖析:从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写了一些现实的景观,实际上,作者笔下的长江是祖国欣欣向荣的象征。不必说长江的波澜壮阔,不必说长江的源远流长,不必说长江的清澈深邃,也不必说长江的流域宽广,长江是一种精神力量。

3.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剖析:这里强调的是“古老”。“古老”,这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和时代的特点。长江与黄河一样,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长江,作者不由自主的呼唤,是不饰雕琢的赞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直抒胸臆,是下文铺排段落必要的情感依托。

二、重点语段

1.“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至“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剖析: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作者看到了祖国

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2.“呵,你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和粼粼的水波”至“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剖析:这一段就像与长江的对话,第二人称的运用挥洒自如,铺排了这样的场面:黎明的曙光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江面,长江敞开宽阔的胸怀,笑纳五湖四海的人们,她承载着人们奋斗的喜悦,也见证了人们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而“微笑”“容光焕发”“甜美”三个词的运用更是妙笔生花,人格化的长江在作者笔下是那么乐观,她一定会感染每一个读到这段话的人,假如你也处在那个时代,你一定会充满力量。

审美鉴赏

黎明的长江,一幅动感的瑰丽图画!

“醒过来”的长江一下子流进你阅读的视野,承接着“醒过来”,作者进一步把早晨加以感性化、美化:首先是从色彩上,“玫瑰红的曙天”。其次是在背景上,把它安排在宽阔的江面上,让四月(联想:从早晨到早春)的风吹在江面的水波上,而且把水波比作“麦浪”。这样,就不限于江面了,而且伸展到大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要歌颂的不仅仅是长江,而且是在他那个时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心目中祖国的形象。

应该说明的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都是很有创造性的比喻。用情绪化的、不那么具体感性的比喻,不仅造成比喻的新鲜感,而且可以生动地、贴切地强化内在的感觉和热情。何况,按照比喻要常见、易懂的特点,青春和黎明也是易于领悟的。拟人越是强化,抒情的、诗化的意味越是明显。但是,诗情还隐藏在对长江的描绘之中。到了第三段就干脆转化为直接抒情了。

文字上,这一段和前面几段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前面的细节是非常精练的,而这里的细节,却有罗列的特点。这是不是有点啰唆了呢?不是。作者在这里刻意要表现出,在经过长江时,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外部感觉是目不暇接,内在的情感是兴奋。善于从多样的外在的现象表达内在的情感,这是郭风的一个特点。在这些印象中充满了光和色、动和静的对比:前面的鱼肚白和玫瑰色,这里的繁忙景象和前面的早晨宁静,作者在前两段中沉静的凝神和这里目不暇接的兴奋,都是对比,不是单调的对比,而是多方位的对比。这种兴奋带着当年的时代特色,那就是作者以诗一样的情致所关注的焦点,是生产建设的景象,与生活相关的景象则比较稀少(只有高楼一个细节)。在下面一段,把视线拓展到田野和农村时,固然有为山和湖泊、自然景观而激动的,但是,这样的语言不多,很快又是:风车、工厂、江岸上的码头、建筑物。

看到了这些景象,作者就激动得不能自已,发出诗一样的感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很讲究文字精练的郭风,不厌其烦地把同样的话写了三次。这不是重复吗?不是。这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只要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这三次“重复”,都是安排在章节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营造出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比较下列形似字,把拼音写在横线上,把组词写在括号里,告诉同桌你是怎样区别认读这些字的。

???)_______(

)_______(褛缕 ???)_______()_______(署曙

???)_______(

)_______(唤焕 ???)_______(

)_______(饯栈 ???)_______(

)_______(俊梭 ???)_______()_______(鳞粼

解析:形似字的区分,要充分利用形似字的声旁与形旁,记住: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我们可以根据声旁推断生字的读音,同时也要注意字的读音与声旁不同的情况。 答案:

2.请你给下面这段话中的两个加点字注音,并改正这段话中的两个错别字。

起点如天色破晓的绯红,微微晨曦点染着气象万千的苍穹.

;起点如大江大河的源头,涓涓细流孕育着一泄千里的波涛。起点之美,起点之力,必将激发你永往直前的斗志,百折.不挠地完成每一份人生的答卷。

注音:穹____________ 折____________

改错: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穹”不要拼写成“q ōng ”,“折”是多音字,不读“sh é”。

答案:qi óng zh é

“泄”改为“泻” “永”改为“勇”

3.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解析: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参考答案:有特殊含义,长江的黎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祖国的美好明天。

4.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表达作者的心情吗?

解析:题干提示用文中的词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而且很明显“舒畅”和“欢愉”是表示心情的词语。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我想,不止是这江面上众多的升帆的货船和鸣笛的汽轮,那来往穿梭的舢板和驳船,不止是停泊在江心的钻探船,不止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从你流动和奔腾过来的、纵横广阔的土地上,山和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江岸上的码头,建筑物,无边无际的田野,风车,工厂和一座一座的城市:不止是这些,使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5.第一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组排比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排比句式使你在朗读时产生什么感觉?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6.画线的语句是同样的话,写了三次,这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只要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所有这三次“重复”,都是安排在章节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旨在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朗读课文时要品出作者的用意。作者用“黎明”“青春”来比喻祖国母亲的心情,这两个比喻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5.解析:一句一句读,逐句思考归纳,边读边体会语势。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货船、汽轮、舢板、驳船、钻探船、仓库、堆栈、高楼等等体现当时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读起来给人一种欣喜,颇有气势。这些排比句刻意要表现出经过长江时那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内在情感的兴奋。

6.解析:“复沓”手法起强调作用。

参考答案:祖国母亲是古老的,更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

二、语言运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尔集团借助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因而创造了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奇迹——产品零库存(没有积压的产品)。当被问到海尔集团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时主张成功零库存。”

张瑞敏所说的“成功零库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忘记过去的成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

18.陋室铭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题目中的“铭”是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 ...的情 ..怀.。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言为心声 ——语言描写导学案 一、进入新课 1:A. 母亲扑过来要哭了。 B.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A.奶奶突然帮我求情了。 B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问题探究: 1、此2组片段的B组句子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文章中心有何好处? 二、明白概念:什么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语言描写妙处: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揭示。 想一想,下列语言表达哪一句是合情合理的: 1、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2、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3、领导来到我班检查,班长说:“你能来检查,应该感到荣幸,我们欢迎你!” 4、小花对老师说:“我要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5、心爱的小狗丢了,小强说:“我的小狗不见了,我会不开心的。” 6、小表妹天真又活泼,有时候她会突然冒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话来。一次,她一本正经地对外公说:“外公,我们全家只有你最开心,你有好多名字:阿爸、外公、老头子、沈常根、老伯伯、爷爷……谁的名字也没你多。” 小结: 语言描写还得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三、第一把钥匙: 例:一个下雪天,庙里来了四个人,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乘兴接了一句:“正是皇家瑞气。”接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正在这时,同在庙里避风雪的听得火冒三丈,大声骂道:“放你娘的狗屁!”(1、秀才 2、富翁 3、流浪汉 4、县官) 小试牛刀: 设置情境:某一同学乱泼污水,玷污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针对这一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描写。 用A、B、 C、 D、E代替人物姓名,写一群不同性格的人对话内容。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倜傥(tì tǎng)臃肿(yōng zhǒng)絮说(xù) 模样(mú) B.辫子(biàn) 踟蹰(chíchú) 筵席(tín ) 铁锹(xiān) C.肮脏(āng zāng)诳语(guàng) 垂涎(yán) 啜泣(duò) D.面面相觑(qù) 庇护(pì) 褴褛(lán lǚ)龟裂(jūn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破天惊叹为观止无精打采 B.惴惴不安虎视眈眈姗姗来迟 C.丰姿卓约如法泡制肆无忌惮 D.心旷神怡一本正经雷霆万钧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B.马致远,字致远,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C.贾平凹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等;朱自清作品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这些作品均为小说。 D.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世称刘宾客,《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4.作者、作品、诗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B.济慈—《秋颂》—温暖的日子没有尽头 C.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 D.马致远—《天净沙》—孤村落日残霞 5.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下列诗句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 C.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 B.养父不在了,我也如长大了的鸟儿一样飞走了,养母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D.那地方,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 9.下列词句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叶地,碧云天,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更在斜阳外,芳草无情。 B.追旅思,黯乡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D.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C.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0.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B.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C.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 D.雪人:你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 二、填空题(共30分) 1.好雨知时节,__________。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3.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 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自主预习新发现】 一、 áng xiǎn chóu yān chàn tǐng kuàng啸 挚奠仰慕 3.芒孺裹层 4.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任人宰割:任免别人随便欺侮。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合作探究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一、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二、 1.①行为描写。②语言描写,如“我不能走”。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选用典型事例往往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里的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才感染了所有的人。这样就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 3.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第二课时 一、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七年级上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李寄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

当我死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3.通过熟读背诵,把握三首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诗的内涵。 4.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思乡、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头lú( ) 埋zàng()瞭.望()未餍.() 饕餮 ..( ) ..( )鹧鸪 3. 解释下列词语。 未餍:饕餮:: 4.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归纳主题: 诗人通过倾诉自己死后要葬在()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之情。 二、合作探究 1.你感受到全诗传达给你的什么情感? 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借助了哪些意象?)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富有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乡愁》每节抒写了一件事,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件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四、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文学常识梳理

现代文主要篇目: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现名意为:早晨的花到傍晚拾起来,意即回忆过去的事情。 ①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将。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准风月谈》等。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阿Q以其“精神胜利法”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对儿时及少年时在百草园玩乐及三味书屋读书两种不同的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充满趣味的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也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长妈妈的形象,同时,通过记述长妈妈寻购并赠送自己慕求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荡寇志》是清朝俞万春著的诬蔑农民起义的小说;《西游记》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如“黄帝战蚩尤”、“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2、《雪地贺卡》、《静默草原》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其散文睿智典雅、细腻宁静,独具特色。①《雪地贺卡》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记叙了自己偶然发现一个孩子给雪人送的贺卡、以雪人口吻回复贺卡、为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停止回复贺卡的经历,表现了童心的美好纯真和我精心呵护童心童趣的高尚情怀。 ②《静默草原》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层层推进的对比,抒发了草原之子对草原深沉的爱,抒发了自己因对草原深沉的情感而形成对生命富有哲理新的感悟:要像草原一样有善忘(豁达坦然)的胸襟,要像草原一样静默,沉稳而不张扬。 3、《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朱自清。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doc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觅韵魅慕【导学过程】 一、1.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 2.qí shèn xī shuài suǐ máo cuán linɡyuān 3.秕喉儒颊凿绣塾鉴4.略 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二、1.乐园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对乐园里的野草记忆深刻,所以用“确凿”。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2.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到“鸣蝉”“油蛉”“蟋蟀”到“长的草里”“夏夜乘凉”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 3.第二自然段首先写景详略得当,讲究主次;其次写景顺序井然:由静物到动物,再到静物;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三观察景物仔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还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不是。因为长得草里,有一条赤练蛇,“我”自然而然联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5.欲扬先抑的写法 6.写了“我”的种种猜测,表达了对家里人做法的不理解和对百草园无限留恋之情。【达标测评】1.略2.(1)排比(2)比喻3.C 4.略5.(1)长吟伏窜低唱弹琴(2)C (3)A (4)略 【中考链接】鲁达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 【拓展阅读】1.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乡间庙会的经历庙会引发的思考2.示例:女人和孩子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主要内容:走亲戚、做买卖、看戏。理解:(1)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2)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1.略2.略 【导学过程】一、1.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画画儿 2.读书渐渐加多,对课也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3.敬慕尊重爱戴4.不给“我”讲解“怪哉虫” 读艰涩难懂的书 二、1.“我”更喜欢长妈妈,因为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只要是她知道的,都肯讲给“我”听 2.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和快乐的心理。

(完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词语总汇

七年级上册语文词语总汇 第一单元词语注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确凿(záo):确实。2. 菜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地种蔬菜的田。 3. 桑葚(shèn)桑树的果穗,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以吃。也叫桑葚子。 4. 蟋蟀(xīshuài):昆虫,也叫促织,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5. 斑蝥(bān máo):昆虫,可入药。 6. 缠络(chán luò): 纠缠,缠绕的意思。 7.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8. 脑髓(suǐ):指脑浆。 9. 鉴赏(jiàn shǎng):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10. 人迹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11. 觅(mì)食:觅:寻找,食:食物。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12. 攒(cuán):聚拢,拼凑。13. 拗(ǎo):使弯曲,使断,折。指使劲扭过去的意思。 14. 竹筛(shāi):用竹子编的网状农用工具。15. 倘若:倘使。 16. 和蔼(ǎi):态度温和,容易接近。17.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18. 书塾(shú):即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19.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20. 蝉蜕(chán 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21. 倜傥(tìtǎng):洒脱,不拘束。22. 渊博:形容学识深广。渊,深。博,广大。 23. 盔(kuī)甲:古代军人战时穿的服装。“盔”护头,“甲”护身,用金属或皮革制成。 24.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25. 宿儒(sùrú):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这里是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26. 秕(bǐ)谷:长的不饱满的谷粒。 27. 锡箔(xībó):粘着薄锡的纸。迷信的人祭奠死者时烧锡箔,以为死者可以收到当钱用。《雪地贺卡》 28. 埋没(mò):掩埋,埋起来;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29. 雀斑:皮肤病,患者多为女性。症状是面部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的小斑点,不疼不痒。 30. 襟(jīn)怀:胸襟,胸怀。 31. 屹(yì)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32. 颏(kē)下:即下巴。 33. 雪橇(qiāo):用狗,鹿,马等拉着在雪上滑行的一种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34. 圣诞(dàn):旧时称孔子的生日,基督教徒称耶稣的生日。 35. 鼻涕(tì):鼻腔黏膜所分泌的液体。 36. 嫉妒(jídù):忌妒。37. 臃肿(yōng zhǒng):过度肥胖,转动不灵。 38. 弩(nǔ):弩弓。39. 恳挚(zhì):(态度或言辞)诚恳真挚。 40. 膝(xī)盖:位于大小腿之间的连接部位。 阿长与《山海经》 41. 憎恶(zēng wù);憎恨,厌恨。42. 掷(zhì):投。 43. 掳(lǔ)去:把人抢走。44. 震悚(sǒng):震惊。悚,害怕。 45. 惶(huáng )急:惊慌急迫。46. 疮疤(chuāng 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47. 诘问(jié):追问,责问。48. 惧惮(jù dàn):害怕。 49. 粗拙(cū zhuō):粗糙低劣。50. 疏懒(shū lǎn):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51. 惊骇(hài):惊慌害怕。52. 絮(xù)说:啰嗦地说。絮,絮叨。 53. 顺顺流流(shùn shùn liu liu):即顺顺溜溜,顺顺当当;一切都很顺利。 54. 辟(pī)头:开头。 55. 霹雳(pī lì):原指强烈的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全套导学案 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 ..()黄晕.()披着蓑.()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 【设问导读】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 (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吹嘘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