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抄济的探索第四框完善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抄济的探索第四框完善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抄济的探索第四框完善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抄济的探索第四框完善社会主义市抄济体制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54

[识记·探究层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何影响?

[提示] (1)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理解·应用层级]

全面理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2)体制的内在要求。

任何经济体制都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但各个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

(3)社会发展的需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扩大开放的需要。

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有利于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利于( )

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分配公平A.②③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扩大消费需求。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分配公平。

答案:A

[识记·探究层级]

1.提出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2.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头号鞋类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生产皮鞋的价位一般在10~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对建国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对建国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学号:1120131948 1120131938 班级:07011307 07011307 姓名:李科蓝天鸣新中国的成立,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由此,我国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至今,我国一共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且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成功开辟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摘自《百度百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伟大的道路。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到成功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成功的。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探索,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最初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不够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国情的认识有所偏差,还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理论不够成熟,再加之在取得初步胜利面前骄傲自满的情绪日益增长和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的日益滋长,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遭受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灾难,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给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深刻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 正如党的十七大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和种种磨难,已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较为成熟的党组织。未来,中国共产党必能够在总结历史、紧密结合国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运筹帷幄,与时俱进,乘风破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2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且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创举和实验。所以,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向苏联学习,但强调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我们这样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虽然在改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全文都是“以苏为鉴”的。文章在总论中就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第二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背景 2.在初步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若干重要原则 时代背景: 1.50年代中期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 “一边倒”政策的反思 2.国际形势的变化 3.国内形势的影响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论人民民主专政》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这是毛泽东在1956 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一段讲话。党和国家的任何一个领导人,当他不是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中,而是相反地把个人放在党和群众之上的时候,当他脱离了群众的时候,他对于国家的事务就会失去全面的洞察力。只要是这样,即使像斯大林这样杰出的人物,对于某些重大的事务,也不可避免地要作出不合实际的错误的决定。 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若干重要原则: 1.认识到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是还未完全建成社会主义。 2.认识到我国的阶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较系统的理论知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

浅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人民就在寻找适合我们国家的道路。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最后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路的联合国家的实际情况走适合中国的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经过了开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继续发展和曲折发展等多个阶段。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事实就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二是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四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不是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所能实现的,而是切准时代脉搏,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现实的结果。在发展方面:邓小平说出了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切合中国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话语。这些思想政策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情况的改变,党中央提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老孙归社》,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A.注意图片下方的时间1953年4月,这个时期正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A。B项中的公私合营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实行的措施,不选。C项中的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开始实行的。D项包产到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 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3.(20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4.(20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 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1958年 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的重要特点就是急于求成、浮 夸成风,因此D项正确。 5.(2008上海历史,B组15)新中国建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居高不下,其原因是 A.大跃进推动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B.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广泛认可 C.和平与经济发展使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D.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小农生产方式 解析:C 此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题,实际上是要求比较建国前后人口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建国后有利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的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6.(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成就 三选一 1.试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评价、看法) 2.当今朝鲜和古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试述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亟需解决的共同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对世界的吸引力之一,就是这30年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这30年,横跨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刚刚过去的20世纪,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挫折,又焕发生机的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纪,又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发生的危机中自我审视,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世界瞩目的世纪。 30余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力量厚积薄发,中国元素日益凸显,中国道路吸引世界目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性地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余年未曾停歇的伟大变革,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断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始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轫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望,更加顺应历史潮流。30余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30余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30余年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特征、布局逐步清晰,日益成熟。 改革是体制演进的方式,改革也是制度生存的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时间只有短短30多年的实践,论基础要面对人口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首先,请看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 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

专题三(答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检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姓名______班级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这是由于实行( ) A.公私合营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一五”计划 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公私合营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5.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 A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7.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