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留园分析

留园分析

留园分析
留园分析

留园分析

——2011级园林四班朱雯雯

一概况介绍——走进留园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现在占地约3.3公顷,是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并列全国四大名园。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

留园平面图

1-大门;2-古木交柯;3-绿阴轩;4-明瑟楼;5-涵碧山房;6-活泼泼地;7-闻木樨香轩;8-可亭;9-远翠图;10-汲古得绠处;11-清风池馆;12-西楼;13-曲溪楼;14-濠濮亭;

15-小蓬莱;16-五峰仙馆;17-鹤所;18-石林小屋;19-揖峰轩;20-还我读书处;

21-林泉耆硕之馆;22-加晴喜雨快雪之亭;23-岫云峰;24-冠云峰;25-瑞云峰;

26-烷云池;27-冠云楼;28-伫云庵

留园东北中西分区

二历史沿革——品味岁月的雕琢

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贬归隐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益治园圃,建成东园,同时又造西园,故址即今戒幢律寺。东园由名师堆叠假山后又购得“花石纲”遗物湖石瑞云峰,叠于园中。一时苏州文人相邀往观,呼朋啸饮,谈笑移日,尽得山水园池之乐。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林委吴县人刘恕购得。刘恕乃姑苏东山人氏,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后因水土不服告病回乡。他在东园旧址上重建园林,堂宇轩豁,廊庑周桓,以他自己的话说,“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寒取自园内景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经数年修葺和扩建,易名“寒碧庄”,也称“花步小筑”,或俗称“刘园”。刘恕中年归隐,曾聚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延人绘写题记,极一时之胜;又撰多部园艺著作,将自作小品文章及古人名书法帖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共有书条石三百万方,更添园中的书卷气息。

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布政使盛康购得此园,经扩地修葺经营,设龙溪盛氏义庄,园广四十余亩,因袭刘园之谐音改名“留园”。取名有双重含义:一则刘园之名久传,“留”与“刘”同音;二则兵荒马乱之时,吴中名园俱遭祸患惟留园“独善其身”,意为长留天地间。俞樾曾往园中游览,作《留园记》、《盛氏留园义庄记》、《冠云峰赞》等。还有众多文人雅士也在园内留下许多诗文绘画。

民国时期,留园曾为侵华日军驻扎,园林被糟蹋,家具陈设也被劫掠一空。1953年,苏州市政府修复了留园。

三布局

1 入口——柳暗花明又一景

当年园主人和内眷可从内宅入园,而一般游客不能穿越内宅,故此另设园门于当街,从两个跨院之间的备弄入园。备弄的巷道长达五十多米,于高墙之间,匠师们采取了收、放、收的序列渐进变换的办法,虚实交替、收放自如,形成巧妙的空间序列;再步步深入,以达到欲扬先抑之目的。

一进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结束。而后至古柏与女贞并生的“古木交柯”,同时利用“花步小筑”的空间互相渗透——以六扇形状各异的漏窗,隐约窥见中区的山池楼阁,折而西至“绿荫轩”,轩名取明代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轩西有青枫,婀娜多姿,东边原有老榉一棵,因在树阴下,故名。北望中区之景,豁然开朗,则已置身园

中了。

留园之长廊为建筑艺术精华。园内有直廊、回廊、曲廊、爬山廊等700多米,环园而建,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循廊前行,登高临水,穿堂渡桥,可游遍全园。

长廊不仅可为游人遮阳避雨,还有分隔空间的作用,以增加景观层次。

自园门至中部的一段曲廊,长50多米,由窄变宽,由暗转明,处理极佳,不仅避免了在高墙之间委曲穿行的局促感,还是游人心情由敛至放,由惑转朗。

2 中部——华丽的水景梦幻般的仙境

中部的东南面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形成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两面为山体,东、南两面为建筑的布局,这是留园中一个较大的山水景区。临池的假山用太湖石间以黄石堆筑为土石山,一条溪涧破山腹而出彷佛活水的源头。涧上横跨石板桥以沟通山径,从山后透过涧岸的山石隐约窥见池岸的建筑物从而构成一景,假山上桂树丛生、古木参天,山径随势蜿蜒起伏,人行其中颇有置身山野,目不暇接的感受。

明瑟楼曲溪楼小蓬莱可亭

明瑟楼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此处池水清澈明净,楼边古树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虽为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却造型精巧。其底层因像古代画舫前舱,故以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楼南有一湖石假山,上二楼的石阶隐于其中,峰回路转构思奇妙,其中一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

涵碧山房

“涵碧山房”,名取朱熹诗中“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形似船厅的形象。位于留园中部南面,为中部主要建筑。其南北均无墙,各置18扇木棱落地长窗。厅内园作梁架,朴素高敞。厅北临水有石砌露台,旧时池中广植荷花。

涵碧山房东与明瑟楼相接,两者形成高低、虚实对比,有参差错落之美。从池对岸望去,涵碧山房与明瑟楼犹如画舫,明瑟楼如前舱,涵碧山房如中舱,形神兼备。涵碧山房虽说是清中期建筑,但在外观与结构上保持着明代园林建筑质朴自然的风格。它与明瑟楼构成的“画舫”形式,不仅是江南园林建筑的孤例,也成为留园的标志性景观。(相互借景)小蓬莱

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所以秦始皇在皇宫仿造三座仙山,此后成为造园常法,即所谓的“一池三岛”(拙政园)。小蓬莱取名仙山中一座,坐落水中。其功用是双重的:造景和赏景。桥岛划分水面形成旷、幽两种不同的水面,四面景色如画轴舒展:西北两侧山峦起伏,有如自然风光;东南两楼馆轩廊相互交错,生活气息浓郁。遥望蓬莱,令人浮想联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难道真为仙人所居?

可亭

北山上建有六方形小亭“可亭”作为景的点缀,同时也是一处居高临下的驻足场景。

可亭四周植有梅花,最适合踏雪赏梅。可亭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隔水相望,成三角形视角。从建筑体量大小、地理位置高低、建筑形态之轻重等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从可亭往南看,当清风徐来清水泛起涟漪,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随波摇曳的柏舟。这在江南宅园中为最常见的“南厅北山、隔山相望”的模式。“涵碧山房”之前临池为宽敞的月台,后为小庭院,植牡丹、绣球等花木。西侧循爬山游廊随西墙北上,折而东沿北墙连接于区西北角上的“远翠阁”,再与东区的游廊连接,构成贯穿于全园的一条迂回曲折而漫长的外围廊道游览线。

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

池东岸的建筑平面略成曲尺形转折而南,立面组合的构图形象极为精美:“清风池馆”名取《诗经》中“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楼外池外,清风徐来,极为舒适。西墙全部开敞,凭栏可观赏中部山水之全景。“西楼”与“曲溪楼”取《尔雅》中“山上卖无所通者曰谿”,又取《山水经》中“川曰谿”,曲谿即山溪。

晋王羲之东亭盛会,列为文人一大韵事,园林中以曲谿会意流觞曲水,以寄景寓情,其皆重楼叠出,它们的较为敦实的墙面与清风池馆恰成虚实对比。楼的南侧有廊屋连接古木交柯,廊墙上开连续的漏窗。自室内观之,透出室外山池之景有若连续的小品画幅;自屋外观之,则漏窗的空图案又成为墙面上连续而有节奏的装饰。这一组高低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建筑群形象造型优美、比列匀称、色彩素雅明快,再配以斜出的古树枝和驳岸的山石,构成一幅

十分生动的画面,与池中倒影上下辉映。

登闻木樨香轩,可环视留园中部。东面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及远翠阁等参差前后、高下呼应,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廊屋花墙,水阁联续,明瑟楼微凸水面,涵碧山房之凉台再突水面,层层布局,略作环抱之势。楼前清水一池,倒影历历在目。远翠阁处东北角,隔花墙为东部最好借景,小蓬莱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如此对比,易显山之钧、楼之高。举首西望,秋时枫林如醉,衬托于云墙之后,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恋。楼体高低起伏,色彩素雅,与水面相映,形体更显优美活泼。

中部入口一道粉墙上,依次置有六个图案各异的漏窗,花纹简洁,寓意吉祥,给人明快秀雅之感。漏窗又将园中景色遮掩,但透过漏窗,青山绿水、朱栏戗角,隐约可见。

远翠阁东侧的粉墙上也有漏窗数个,夏秋之时,东面石榴、桂花常有花朵从窗格探入墙西,而西面山水乔木通过漏窗带来山林气息。园内的空窗、洞门都精心构置。如曲溪楼下西向的两个空窗和一个洞门,将墙外的飞甍绣栏、小桥曲水、古树文石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石林小院的空窗,使小天井里的景物成为立体之画。洞天一碧小亭南墙上的八角形空窗,则将晚翠峰与亭南石峰联系起来。

3 东部——大气磅礴匠心独运

留园东部以建筑为主,列大型厅堂,参置轩斋,间列立峰斧劈。光绪年间,盛氏在东部修建的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反映了近代显贵追求奢华的倾向。

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园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园内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的规划,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彷佛深邃无穷的园林建筑环境,满足了园主人以文会友、多样性的园居生活的功能要求。建筑物一共五幢,其余均为各式游廊。正厅“五峰仙馆”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还我读书处”名取陶潜《读山海经诗》中“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揖峰轩”名取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鹤所”和“石林小屋”则是一般的游赏建筑。这五幢建筑物又分别结合游廊、墙垣再分划为三个小区,五峰仙馆,鹤所一区与还我读书处一区采取有轴线但非对称均齐的布局,揖峰轩、石林小屋一区采取既无中轴线又非对称均齐的自由布局。

曲折回环的游廊占着建筑的极大比重,对于多变空间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幢建筑物到另一幢建筑物都很近但却要经过多次转折的曲廊盘桓,在有限的地段范围内能够予以无限之感。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院落有12个之多,其中的4个为庭院、8个为小天井。

五峰仙馆

面阔五间,硬山造,屋宇高深宏敞,装修富丽精美,陈设古雅齐整,广达280平方米,

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因旧时厅内梁柱均未楠木,故俗称“楠木厅”。厅后部一排精美的沙隔、挂落、飞罩,将厅堂分隔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敞明亮,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故布置十分讲究,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樱木,并严格按制陈设。北部稍显狭窄,专为女眷而辟,也可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正中银杏木屏风刻古人所书《兰亭序》,屏风左右各置一楠木高几,供四季花木盆景。各式家具高低错落,方圆相间,富于变化而又和谐。24扇纱隔的夹堂板、裙板上,精雕细刻。纱隔上半部为大幅丝绢花鸟画,薄如蝉翼,影影绰绰,给人亦真亦幻之感。五峰仙馆前后两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仿佛面对丘壑。后部小山前,有清泉一泓,境界至静,惜源头久没。于此左眺远翠阁,则隔院楼台又炯然在目,使人益觉园之宽大。五峰仙馆内有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一幅天然“雨霁图”,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于一面,不啻为奇珍之物。

林泉耆硕之馆

为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其名书卷气浓郁:“耆”是指60岁以上的老者,“硕”是指有学问名望的人,可见此处不是一般人能来的地方。为鸳鸯厅,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造。厅内天花为一间两翻轩形式,中间以圆光罩、隔扇、屏门板将厅堂分隔成南北两部分。为附会“鸳鸯”之意,南北建构及功能各有特色。南部梁架用圆木,北部梁架为扁方且精雕细刻镂;南部窗框为八角形,北部则是方形花格;南部向阳明亮,供冬春活动之用;北部背阴凉爽,宜夏秋活动之用。林泉耆硕之馆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全为红木家具,富丽堂皇精细雅致,为古典厅堂建筑之精品。

馆南原为盛氏戏厅,于此可遥听丝竹,细品昆曲。其北为冠云峰,坐厅北望,两扇长窗恰似

画框,冠云峰正处框中。北望冠云沼和冠云、岫云、朵云三峰,冠云亭、冠云楼尽收眼帘。

冠云峰

冠云峰是这个庭院的主要景观和中心构图点,后两侧为瑞云峰和岫云峰,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台、冠云楼、冠云亭、伫云庵围绕冠云峰而建。冠云峰之前是烷云沼,沼形蜿蜒曲折,池中植莲养鱼,池岸用湖石点缀,池上建有秀美的小石桥,巧妙地将与冠云台连接。冠云台对面为冠名亭,为冠云台互为对景,冠云峰立于其中,更显高大巍峨。冠云峰之北为冠云楼,是整个院落的建筑主体,造型狭长优美,成为冠云峰主要背景衬托。横纵对立,明暗对比,收到很好的效果。

4西部——自然风光无限好

环境僻静,以大假山为主体,以土为主叠以黄山,气势粗犷雄浑;山上遍植青枫和银杏高出云墙,春夏森郁成荫葱茏可爱,深秋红霞似锦景色醉人;秀丽的山林中,至乐亭、舒啸亭若隐若现。登高望远,西郊名胜在望: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水涧蜿蜒,流水淙淙,似为池水活水之源,颇有山林野趣,再现了苏州西部丘陵地带的自然风貌。缘溪行,桃花缤纷,如世外桃源。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婉若从阁底而出,好似水流不尽,意境深远。

5 北部——山村烂漫,田园诗意

北部原有建筑早毁,现在是一派自然山村风光。盆景园内有数百盆苏州盆景名品,朴拙苍奇,令人目不暇接;以竹篱小屋分割,颇有田园野趣。“又一村”取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得名。广植竹梅桃李杏,又添葡萄藤紫藤架;花木繁盛,满园春色,令人流连忘返。此处的田园意味与中东部精美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再现了全园布局的高妙。

四总结空间处理元素和手法

1天井

一般设计在比较封闭的暗处,在露天空间也可使用,视需要而定。有时为了避免造景单调,还在天井下方置盆栽以丰富内容,一举两得。如在五峰仙馆和石林小院之间特地留一小方天井,是为了在小天地里凸现更多的层次感,呈现“庭院深深几许”的美感。

2花窗

在入园时就可见,除了通风采光,主要是作透景或者漏景之用。中华名族讲究含蓄之美,不喜欢开门见山的一览无余,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脸”,正是漏窗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仰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园林史空间艺术,它必然要受到空间的限制,封闭性的空间是园林的宿命。“借”就是要使封闭的空间开放起来,有限的空间包含更多的内容,“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在静止的空间中显示出变化的节奏,在微小的设置中凝聚更多的胜景。借景最能体现中国园林美学的“活”字,看一景,不止一景;入一亭,不在此亭,花窗之意不在窗,溪涧之意不在涧。

3粉墙造景

“长留天地间”南院粉墙,由于院落空间局限无法大规模造景,便以粉墙为依托,布置湖石,植玉兰与金桂,构成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寓意“金玉满堂”。还有石林小院北部优雅的峰轩(五峰仙馆东面),得名于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句,建筑朴素无华,为琴棋书画之所。轩的北墙上有三扇深色窗,窗外只有一堵粉墙。为了摆脱墙、窗之间产生的压抑感,弥补视觉上的空白,设计者以粉墙为底,以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把三扇窗转为三幅精致写意画,可与板桥墨竹一较高低。

4曲廊

自园门至中部的一段曲廊,长50多米,由窄变宽,由暗转明,处理极佳,不仅避免了在高墙之间委曲穿行的局促感,还是游人心情由敛至放,由惑转朗。廊壁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其中以爬山廊西墙上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二王法帖”最为著名,主要作品是《奉橘帖》、《快雪时晴》、《送梨帖》等名帖

爬山廊的实用功能主要是遮阳挡雨,作为纽带联系景点,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切换景观。廊分上山廊和下山廊,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加之高、下,明、暗不同光线地势的变化,全廊妙趣盎然。

另外有时在造景中为了遮挡视线尽处、拓展园景,还经常用镜子、门洞等来造成虚实之景对应,置身其中而难辨真假,似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5假山

中部主山以东西方向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遂成远景。副山以南北走向侧向延展,循爬山廊依形而上,近观石峰视角最佳。

五总结——留园之美永存

留园既有以山池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的大小空间——庭园、庭院、天井等。园林空间之丰富,为苏州诸园之冠,在同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私家园林中也是罕见的。它称得起是多样空间的复合体,集园林空间之大成者。留园的建筑布局,把建筑尽可能地相对集中,以“密”托“疏”,一方面保证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在园内所占的一定比重,另一方面则运用高超的技艺把密集的建筑群体创为一系列空间的复合。留园猎奇,令人兴奋。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穿梭,物是人非,艺术常青。可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欲往;转眼楚云飞逝,一切不过化为历史灰烬不为人知。而唯一传承至今的只有历史精髓:艺术之美,道德之赞,精神之思。一切留园之美将永留人间与历史书卷。

留园布局分析

留园布局分析 留园地处阊门外留园路,在苏州园林中其艺术成就颇为突出。以其严谨布局、高雅风格、丰富景观,曾被评为“吴中第一名园”。 留园厅堂敞丽,装饰精美,利用许多建筑群将全园空间巧妙分隔,组合成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这些景区用曲廊联系,全园曲廊长达七百余米,随形而变,因势而曲,或蟠于山腰,或蜿蜒于水际,逶迤相续,始终不断,使园景堂奥深远,无穷变化,有步移景异之妙。 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区。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中部以山水为主景,水他们于中央,池水西、北两侧,假山石峰屹立;池水东南两侧,楼、廊、亭、轩错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东部以建筑呈其佳丽,重檐迭楼,曲院回廊是突出冠云峰的一组建筑群。西部是自然风光,颇多野趣。北部是田园景色,别有风味。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几乎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位入园者一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这其中,留园堪称典范,在苏州园林中的艺术成就颇为突出。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规模十分宏大,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整座园子,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体,代表着清代风格。 留园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二是丰富的石景。现就留园的多样变化的空间作一分析。 留园入口部分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豁然开朗。 对于入园门后,窄暗的巷道,逼仄的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 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却看不清楚,把游人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 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处处恪守着我国传统园林

苏州留园园林分析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留园分析

再往前走,将经过 一条幽长的夹道。 虽然开有漏窗,但 因窗外仍为建筑, 嗅不到一丝园林 的气息,此为“一 收”。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到此天井,我们始见天口,心胸不免随之放开。敞厅内悬“留园”匾额,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此为“二放”。 转过敞厅罩隔,左侧得一小门道,尽头腰门 上有“长留天地间”砖额。腰门外仍为窄直通道。 至此,我们刚觉放开的心胸不得不再度收紧。此 为“二收”。

过“长留天地间”腰门,迎面为一带横向长廊,白粉墙上嵌六只大型漏窗,窗外山池亭阁隐约可见。此六大漏窗,恰如六挂珠帘将院内山水半遮半掩,是“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长廊南侧有小天井,靠北墙植山茶、翠柏各 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小景。行路至此,我们的心胸收紧之后开始渐次放开,己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此为“三放”。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扑面而而来,湖上有人泛舟吹笛的,与园中美景相照应,毫不风雅。至此,留园的主景方完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建筑空间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收”、“一放”、“再收”、“再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 人入胜。坐对满目风光,回想路行来的曲折,漏景

留园中部的碧山房和明瑟楼是过去官僚地主们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筑前方的平台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采取了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西、北两部是山体,中央有一湖相隔。 视点的高低变化 涵碧山房前的平台处,地势较低,低视点能够更好地贴近水面,因水得景;相反的,闻木樨香轩与可亭处于全园地势较高处,利于俯瞰全园。 对比 中部西侧以黄石石级为主,配有大型乔木,给人以浑厚之感;东侧,建筑物白墙掩映,透空连廊又设有花架,给人以玲珑雅致之感。池岸东西两侧风格形成对比。 西侧东侧 衬托手法突出主题 留园毕竟属于私园,不可能如皇家园囿那般庞大。所以在景观 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运用衬托的手法,利用有限的面积创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呢?这就需要池周围的池岸、建筑物、花木能恰当地发挥合衬作用,使得池面虽 小却能产生辽阔的感觉: 一、可亭尺度的小巧,衬托出北部假山的高大(实际高度不超过5米),此时假山就是亭子的基座,产 生了一种雄奇峻拔的气魄,模拟出了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 二、刻意缩小可亭的尺度,利用透空小巧的亭子衬托水面的开阔。 三、平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 景

CC留园的空间处理手法

留园的空间处理手法 构图艺术及空间艺术 构图艺术: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留园集住宅、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林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区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留园内既有以山石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一建筑为主或是建筑、山水相间的大小空间-----庭院,庭园、天井等。园林空间构图非常丰富,为江南诸园之冠。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的易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园深深室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而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利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巧妙地组合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如果想得到湖山真意,就取消了湖面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付引入室内。

空间艺术 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堂又不在其内,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实为全院精华荟萃的中心。 渗透与层次 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 增强其深远感。 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直 接看要显得深远 些。 古木交柯向西透过门洞,窗口看绿 荫及华步小筑庭院,空间显得更加 深远。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直。没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种玩尉无尽的妙趣。此外,曲折还可以导致意境的深邃。曲折性是通过各种要素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其中以建筑以及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

留园分析

留园分析 ——2011级园林四班朱雯雯 一概况介绍——走进留园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现在占地约3.3公顷,是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并列全国四大名园。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 留园平面图 1-大门;2-古木交柯;3-绿阴轩;4-明瑟楼;5-涵碧山房;6-活泼泼地;7-闻木樨香轩;8-可亭;9-远翠图;10-汲古得绠处;11-清风池馆;12-西楼;13-曲溪楼;14-濠濮亭;

15-小蓬莱;16-五峰仙馆;17-鹤所;18-石林小屋;19-揖峰轩;20-还我读书处; 21-林泉耆硕之馆;22-加晴喜雨快雪之亭;23-岫云峰;24-冠云峰;25-瑞云峰; 26-烷云池;27-冠云楼;28-伫云庵 留园东北中西分区 二历史沿革——品味岁月的雕琢 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贬归隐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益治园圃,建成东园,同时又造西园,故址即今戒幢律寺。东园由名师堆叠假山后又购得“花石纲”遗物湖石瑞云峰,叠于园中。一时苏州文人相邀往观,呼朋啸饮,谈笑移日,尽得山水园池之乐。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林委吴县人刘恕购得。刘恕乃姑苏东山人氏,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后因水土不服告病回乡。他在东园旧址上重建园林,堂宇轩豁,廊庑周桓,以他自己的话说,“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寒取自园内景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经数年修葺和扩建,易名“寒碧庄”,也称“花步小筑”,或俗称“刘园”。刘恕中年归隐,曾聚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延人绘写题记,极一时之胜;又撰多部园艺著作,将自作小品文章及古人名书法帖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共有书条石三百万方,更添园中的书卷气息。

分析留园的构图艺术及空间艺术

班级:园林规划05班姓名:毛红民 题目:分析留园的构图艺术及空间艺术 答案: 构图艺术: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留园集住宅、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留园内既有以山石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或者建筑、山水相间的大小空间——庭院、庭园、天井等。园林空间构图非常丰富,为江南诸园之冠。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

小巧的天井,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如果想得到湖山真意,就取消了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空间艺术: 空间的对比:留园达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诠释,也是留园最突出的空间特点。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过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对于入口部分的这一段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进园后第一个小院狭长多变的曲廊、一个内院、一个又窄又封闭的廊,通过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留园赏析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专业:建工技术 班级:G14建工2班 姓名: 学号:20141408 指导教师:王丽娟

留园赏析 摘要: 留园之美虽然源于和谐,却又不单调枯燥。山、水、石、建筑、植物与四季时节相辅相成、交映变幻,造就了留园独特的一园四景格局。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以上种种使得留园之中从山水到庭院、庭院到田园、田园到山林的转换丝毫不显突兀。一切的转换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详。 关键词: 和谐、一池三山、转换、小中见大、藏露互引、人间仙境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跨越明清两朝,历时二百八十三年,期间几经废弃与破坏。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置东、西二园,并于东园广搜奇石。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林部分为常州盛康购得,缮修加筑,使园内佳树荣而佳齐茁,奇石显而清流通,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留园之中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着名太湖石之王“冠云蜂”坐落于此,北部具有农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有山林野趣。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如此四种不同景色,在园林众多的苏州,惟此留园。 一、留园与古典美学 “几处楼台画金碧;个中花石幻灵奇。”留园门厅中这短短十四个字就说尽了留园之美。那么,留园之美,美从何来?要解析留园之美,就不得不从中国古典美学说起。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无限维空间中的点_以留园为例_解析步移景异的空间涵义

无限维空间中的点The Points in the In ? nite Dimensional Space :The Analysis on the Space Meaning of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Lingering Garden (Liu Yuan) as an Example 陈 丹孟 凡 玉 Chen Dan Meng Fanyu 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7-0173-05摘 要 “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包含空间转换与景致变换两重意思。以留园为例,选取从入口到还我读书斋一段,将园林实体要素看作提高空间维度的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给“步移景异”一个空间说法。 关键词 步移景异 留园 无限维空间 实体要素 Abstract "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 is a major artistic fe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it contains two meanings: space conversion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take for example, select the section from the entrance to the Reading Architecture, c o n s i d e r t h e p h y s i c a l e l e m e n t s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s t h e p o i n t w h i c h c a n increase space dimension and stud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lements, in order to give an argument to "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 Key words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Lingering Garden (Liu Yuan), Infinite dimensional space, physical elements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学VS设计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430072 yueliang713@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8175749.html, 2009 03 18 坐标轴里的可计量的维度所解释的。 多维空间一般使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来的,欧氏几何中点是0维的,点沿直线运动成一维直线,直线平行或旋转成二维面,平面再沿不在平面内的一直线移动或旋转就成三维立体空间,用此方法推论,三维立体沿一个直线移动就成四维空间,依此至无穷。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亦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游人所在的点为“站点”,所在的空间为“本体空间”,从本体空间向外部空间看去,与某一实体(可能是对景物,或者仅仅是一个任意的物体)形成视线,将人对本体空间的感受引申到更大的一重维度上去。但是,外部空间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视觉落点,远近 “步移景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人身处在流动的空间之中,在行进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连续变换;其次,人的视线所至皆是不同的景致。这两方面内容是统一的,是由空间的属性决定的。 1 解析园林空间的维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将空间视作三维立体,用边界来限定长、宽、高。但是,数学中早已明确空间的维数是无穷的,不但有四维,还有五、六、七……维空间。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空间与日常生活不尽相同,空间以异常大的密度和错综的结合方式涌现在人的面前,其空间就不再是能被 —— 以留园为例,解析步移景异的空间涵义 图1 留园平面图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古、近代园林·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与空间分析

苏州园林景观流派风格分析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亭阁典雅,花木繁茂,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Suzhou gardens are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s classical gardens. With the elegant pavilion and the lush flowers and trees, they put the cul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rchitecture and carving into limited space , gethering the mountain water and moon ,create colourful landscape . They reflect people's pursuit of wonderful live adequately 关键词:风格特征手法参考;《浅谈苏州园林风格 特点》《从视觉角度谈苏州园林空间手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 园林为主。它聚集了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 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一说。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曾这样 评价苏州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 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质量,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造诣可见一斑。 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及地区的园林,在我看来,苏州园林更具一番灵气,身陷其中,仿佛有天地之气灌于体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实际上,园林都是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模仿,而苏州园林显然是技法相当高超的模仿,它所模仿的不仅是形,更多的是神,是自然的精华,是对大自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和中国的山水画如出一辙——神韵,折射出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园林乃是赏心悦目之作,体量虽大,仍为艺术作 品,既是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美这个问题。自 然之美不必多说,苏州园林是高度浓缩的自然景观, 自然也高度浓缩了自然之美。我想说的是其融合之

浅谈“天人合一”造园思想在留园中的体现

I园林应用现代园艺2017年第8期 浅谈“天人合一”造园思想在留园中的体现 林静 (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我国要想在国际园林设计舞台上赢回自己的地位,突出本国的特色,应该认真思考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激 发我们的设计灵感,将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结合到设计中。本文就“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在留园中的体 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天人合一;留园;造园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由道家提出,是我国古代许多大 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给后 来的文化思想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天人合一”也被发展演绎,影响着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苏州作为明清 时期私家园林的典范,也不例外。造园的文人墨客都饱读圣 贤书,深受其影响,因此,这种思想不经意间就流露于园林设 计中。留园是苏州园林的经典之笔,它的布局构图、亭台楼 阁、假山理水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结合的精神。 1“天人合成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园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久远,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 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随后造园就一直在中国盛行,直到明清 时期,造园艺术达到了顶峰。江南一带园林受到诗文的直接影 响,运用山水画写意的手法,在有限的小空间内,制造大自然 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这些造园的文人画匠深受“天人 合一”思想的影响,为了逃避政治上的不得志,试图回归自然 归隐,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于是顺理成章地将这些感情寄 托在造园中,随处可见自然之笔流露。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更是随处体现着“小空 间中的大自然”原则,这些园林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匠 所建造兴建的私家园林。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 园林的兴建提供了充足的材质。造园匠师在有限的范围内凿 池堆山、种花栽林,结合各种建筑布局经营,创造出一种重含 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少中见多、内中见外、外中见内、小中 见大的景观效果,将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展现于世人面前,这 就是《园冶》中所说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 2 从留园的造园各要素分析“天人合思想的运用 作为园林的一个重要元素一对意境的追求自然也在留园得以体现。留园像其他古典园林一样,都是中国写意山 水的缩影,同时,又是造园匠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意境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因此,只能通过感觉和触觉去体会这种人与自 然结合的感受,如留园中的书斋是当时落第书生寒窗苦读的 地方,坐在那个空间中,通过视觉、听觉体会自然,得到一种 归隐、超脱的感受。 其次,从留园的构图中也可以看出,人追求与自然统一 和谐的意味。留园整体来看是围水造园,其水岸以自然形态 的石头围合而成,沿岸呈自然的形态。岸上的山石高低错落,亭台楼榭的搭建注重层次和主次,看似自然的景观,其实是 匠人精心的安排,制造“平淡中的神奇”。图中的平面为园中 入口的主要景观,在自然中又有着秩序,植物的种植布局也 是按照自然规律种植,并且是多种植物混杂在一起,模仿自 然的特点。 再次,园中的堆山叠石,庭院理水也不例外。留园中最具 代表的假山石应是数冠云峰,据传闻,园主是以他的3个孙 女的名字命名园中的3座山石,类似这种做法不胜枚举,由此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3 留园的造园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思维的启示 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不仅指导了留 园这样的古典园林,更是我们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启示,这 是由我们人类社会面对的生存现状决定的。未来的景观将会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保护、尊重自然,将运用 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完善现代景观设计,创造更贴近自 然的景观。同时,中国古典园林既是我们的资本,更是激励我 们打造出更有实力作品的动力。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将得以 延续,在原有的高起点上不断创新,走出现在这个艰难的转 型时期。 4 结论 根据当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 “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其实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演变,同时,也是指导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主流思想。留园是苏州 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精致的构造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分析研 究它的造园要素,有助于我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建造发展 属于我国自己特色的园林,不再一味地追随西方。作为现代 设计师,要理解园林中“自然”的真正涵义,充分运用现有的 条件,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升华融汇到现代景观设计 中,用设计唤起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让人类真正认识自然,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共生的目的,为人类生存更好 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舒丹丹) -122 -

留园建筑设计分析

留园建筑设计分析 一、留园建筑设计立意与选址 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六扇花窗处】 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绿荫轩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

以留园为例谈造园手法的应用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 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

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 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一伙的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层次,尤其在局部小空间和园中园的处理上,达到了“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无尽,视觉无穷的效果。2,留园的空间处理。 留园是一处私家宅园,“泉石之胜留以待君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攀玩也,亭台之幽留以待君游息也。其所留着多矣,岂止如唐

留园布局分析doc资料

留园布局分析

留园布局分析 留园地处阊门外留园路,在苏州园林中其艺术成就颇为突出。以其严谨布局、高雅风格、丰富景观,曾被评为“吴中第一名园”。 留园厅堂敞丽,装饰精美,利用许多建筑群将全园空间巧妙分隔,组合成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这些景区用曲廊联系,全园曲廊长达七百余米,随形而变,因势而曲,或蟠于山腰,或蜿蜒于水际,逶迤相续,始终不断,使园景堂奥深远,无穷变化,有步移景异之妙。 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区。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中部以山水为主景,水他们于中央,池水西、北两侧,假山石峰屹立;池水东南两侧,楼、廊、亭、轩错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东部以建筑呈其佳丽,重檐迭楼,曲院回廊是突出冠云峰的一组建筑群。西部是自然风光,颇多野趣。北部是田园景色,别有风味。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几乎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位入园者一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这其中,留园堪称典范,在苏州园林中的艺术成就颇为突出。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规模十分宏大,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

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整座园子,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体,代表着清代风格。 留园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二是丰富的石景。现就留园的多样变化的空间作一分析。 留园入口部分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豁然开朗。 对于入园门后,窄暗的巷道,逼仄的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 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却看不清楚,把游人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 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处处恪守着我国传统园林布局注重的疏密对比这一构图原则。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89596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的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 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 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的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东园的面积约为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

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中园空间分析拙政园中园园区分为了五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建筑主体与鲜明的庭院主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隐居安乐为主的生活,因此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上也能体现出这特点,园内拥有各个独立空间,或静观或游赏,移步换景都有特定的内容,不厌其烦。但是五个景区总体风格是比较和谐融洽,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在空间整体布局上,有南北和东西两条主轴线,但是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并非工整对称,而是通过景区的划分建立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