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小说

延安文艺方向下小说创作的民间文化

形式——以赵树理为例

【摘要】直到目前,研究赵树理的文章一直在发表,大多在探讨赵树理反映农村的现实主义题材,以及赵树理在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也有人结合时代背景去挖掘赵树理揭示的农村落后现象。此文也是结合当时延安的文艺路线,尤其是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赵树理进行一次创作立场和态度上的剖析,我们不使用西方的文艺理论,赵树理本人也比较排斥西方的理论,只是结合他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从他创中融合的民间文化形式与政治意识形态去体会赵树理在响应文艺政策的同时所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对一些农村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延安文艺赵树理小说文学立场民间文化

前言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提到40年代的文学时,讲到赵树理的出现对当时文坛的意义,说他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说他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我们可以想象到,在当时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是多么的受到热捧。但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是在这个社会或者是文艺路线背景下,难道单是说赵树理的创作内容、思路迎合时代的或现实的需求?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赵树理的小说是文学作品,,那么什么才是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查阅相关文献中发现,文学是不同于哲学或宗教,她在告诉我们怎样存在,怎样与周围人相处,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当然,我们还认为文学具有教化意义,她或许能够指引我们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我们近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发现文学被钉上政治的色彩与我们的现实政治息息相关。我们看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在反对文言文,其实质上也在摧毁封建的政治与文化。从30年代的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到40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明确提出文学要大众化、平民化的问题,更彻底的解决文学是为工农兵为大众服务的问题。

赵树理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文艺思潮背景下进行的,而且他的创作也始终没有脱离这一主旨,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这种文艺方向的。

一、赵树理的农民情怀

要说赵树理的响应方向问题。首先,是暗含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30年代的创作中已经是表现出这种文艺大众化倾向。这就与赵树理本人的生平相联系,他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是农村人,也就是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农民式的。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已经打上了农村的烙印,这应该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次,在当时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影响下赵树理开始了真正的、自觉地关心农民问题的创作,他的小说从《小二黑结婚》开始进入了一个揭露农村落后现象与教育农民改正的一些落后保守思想的创作阶段。

赵树理的创作倾向于农民,不仅仅是他生活在农村,不只是需要他这种农村的生活体验,它需要一位彻底的了解农村、农民,而且还真正理解现实生活的人去把握。正是有这样的一种优势,赵树理在创作中才会准确形象地去反映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小说《传家宝》里讲到“李成娘对金桂的意见差不多见面就有:嫌她洗菜用水太多、炸豆腐用的油多、通火有些手重、泼水泼的太响……”1这些琐碎的细节,正是体现农村人的真实,也看到赵树理对生活的观察以及他在这些细微的工作上下的功夫。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无疑是为了去揭出农民思想的上的缺陷,或者是农村中存在一些隐藏或粉饰了的恶势力。对于落后农民赵树理用一种调侃的口吻去加以批评,对农村中隐藏着的恶势力赵树理不仅是一种警醒,而且把其放在对立面去揭露与批判。这种创作方式一方面既满足农民阅读的口味又暗合了当时的文艺方向;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赵树理对农村现状的深深忧患。赵树理的创作中总是要表达落伍思想的改正和恶势力的去除,这也是他在下乡实践活动中期待取得的成就吧。

二、赵树理民间化的文学创作

在赵树理的小说里体现最明显的是雅与俗的问题。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反映生活琐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也没有挖掘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只是在农民生活中选取一些片段作为素材,是不值得推敲的作品。但是认真研究赵树理

1赵树理: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的小说到发现处处是生活的真实,处处是作者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与语言准确的表达、运用,而且还融入了戏曲、说书艺术,这正是让赵树理小说文体独树一帜的特征。可以说赵树理的小说达到了继乡土作家群以来写农村题材小说的新高度。

也就是讲在赵树理的创作中不是对生活现象的通俗化描写,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拔高,这里不仅仅是语言上或者是表现手法方面,是结合作者的亲身体验又带有一种超验的精神内涵,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在《锻炼锻炼》里描写的“吃不饱”与“小腿疼”,作者在文章的背后其实在反映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在小说里的干部小四动不动就把群众矛盾上升到阶级对立问题,凡事都是他一个人指挥,毫无民主可言。赵树理敏锐地发现农村中不仅是像来旺兄弟这种飞扬跋扈、摘取革命成果的恶势力,更有一种以民主的名义去打压思想落后或态度不端正的农民。我们在这里发现赵树理在剥落粉饰现实的一种表象,用一种隐晦的笔法把自己的立场转告给读者,使他的小说向一种深层内涵方向发展。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语言或者使用的艺术手法,就是作者的思想也不仅仅是取悦读者,或者是迎合某种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揭露社会政治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摆渡”。

三、赵树理的立场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个立场问题,就是要人们明确自己的立场,作家也应该明确的感到解放区对文学的要求,这种对作家的创作要求尤其在以后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表现的更为明显。它明确地指出文艺应该朝工农兵靠拢,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人民的立场上。赵树理应该很有政治敏感的触觉,他对座谈的会上的讲话,肯定是理解很透彻,而且赵树理早已经自觉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站在一个善者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不管是谁犯了错误,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的行为和动机,不利于农民的利益,赵树理都加以指出并批判。在《李有才板话》中陈小元的变化就让赵树理敏锐的发现,并通过一系列事件去批判小元的立场不够坚定,但是只要能够改正,赵树理就会给于肯定。

赵树理从各个方面去表露斗争的正当性,他是支持去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在斗争中去争取自己的权力,。《小二黑结婚》中的二黑和小芹通过斗争取得了自己的婚姻自主的合法权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守旧思想进行反驳,对村里的

来旺兄弟这种恶霸势力的反抗与斗争。在《李有才板话》里这种斗争同样突出,老槐树下的贫农对老恒元这些投机倒把分子进行彻底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农村封建的陈旧的现状。

在某些立场问题上赵树理有时会显得很“模糊”,比如《锻炼锻炼》里一方面批判妇女的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对王聚海这个中间人物在表面上是批评,但是深究文中对整个矛盾的处理,发现王聚海有些观点虽然不是适合某些问题的处理,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到集体对个体意见的排斥。这在《传家宝》中也是得到了充分的说明,金桂(区干部)、小娥以及小娥的丈夫(也是区干部),三个人对李成娘的轮番“说理”尤其是金桂,以自己的婆婆不会算账为突破口,进行一种强势的挤压,迫使婆婆放弃自己的观念,而“顺从”了金桂,也就是一种集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抹杀。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赵树理有时候的立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在贯彻上有些“阳奉阴违”。赵树理只是会坚持一种善者的立场,我们或者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立场,也就是他不仅是批判落后,打倒恶势力,他也会关注到任何强势的东西都会引向另一种不公平。

四、赵树理小说体现的文艺标准

赵树理的创作从四十年代开始被确立为一种文艺方向,他的作品可成为其他作家创作好坏的标尺。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已经确定赵树理的作品政治性强,充满斗争性;再一个就是他的文本相表现方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是最适合让农民去阅读的文本。最主要的是他的创作符合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标准,他实践着毛泽东的文艺方针。

我们从人物的安排来看,赵树理小说对农村的压迫者、剥削者采用的是一种暴露、抗争的态度,即使有中间人物暧昧的态度,赵树理也会明确指出其思想的落伍,争取更多人去与旧势力、恶势力去斗争,这在赵树理许多小说里都有表现;对于农村的普通民众则是含有一种教育、支持的态度。《田寡妇看瓜》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田寡妇这样一个农妇形象的塑造,批评兼教育式的说明:在新的时代,人的思想也必须跟进而不是固守陈规。小说《求雨》也体现了种思想,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农民自身认识到错误,从而进行思想上的改进。这是赵树理小说的大主题,也吻合了延安文艺路线的标准。

其实,我们今天对赵树理的解读也不自觉的延用了四十年代的“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文艺标准,当时批论界一直在关注他的的作品中那些对人物,对农

村落后事物的揭露与批判,而很少(除了专门去)研究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性。现在我们看赵树理的小说,发现他的小说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使得他的小说受捧。有人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专家,这有一些局限,好的作家不光是在讲故事,他还在去对人的内心深处挖掘,去感触。他的小说明快里透着一种深度。他是响应解放区的文艺要求去创作一种大众化的文学,但是又有一种思想家般的敏锐眼光去看待农村的人和事,去体察这个地方的各个角落。这才是赵树理创作的真正的文艺标准。

五、延安文艺思想的真实践行者

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指出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一些空谈,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思想方面没有真正投身于为工农兵服务的行列。这一方面警醒文艺工作者面临着切实紧迫的任务,一方面也暗含着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

赵树理本来的农民身份有利于他的这种躬行,他没有像从其他地方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不适应,赵树理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不会去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俯察者。在他的创作里,没有知识分子高傲的眼光,或者是与农民相对立的身份去构思作品,他以一个老实的但又充满正能量的身份去进入农村,自己就是农民中的一个,他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反映到书本上来,这也是读者喜欢赵树理作品的原因之一。

在《李有才板话》中我们感觉赵树理也是老槐树下一位村民,他与农民一起恨老恒元、李广聚这些欺压百姓的恶霸。《邪不压正》里小旦、小昌对媆英和小宝的欺压,作者是给予极大的同情的,并在文章最后矛盾得到解决,体现出一种“邪不压正”的思想。作者在自己的创作中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的,他对人物的爱憎分明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掺半点虚假,这也是赵树理对农民的亲昵表达。有学者认为,赵树理还扮演这“启蒙者”的角色,他的小说在为农民寻找出路,他指的具体出路不单是斗争,把地主、恶棍斗争下去,就取得了胜利。他不是这样讲的,也没有在斗争胜利后就偃旗息鼓,他还在寻找农民除了斗争,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困难的办法。《小经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赵树理发现在我们阶级斗争生活结束后,我们掌握了政权,但是我们怎样去处理面临的各方面困难和问题,赵树理在不断提出问题,又在为农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小结

赵树理的创作从《盘龙峪》开始到五十年代的《三里湾》,至始至终关注着

农村问题,更以一种民族的创作形式去表现了出来。赵树理延续着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线路,他的内心只关注农民问题,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大众化的立场在作品里。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场面,他的视野只关注这些在农村生活上千年的农民的生活境遇,但又不像鲁迅作品里的祥林嫂的悲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无能为力境况,他是在讲新时代农民解放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到来农村风气沉滞,人们的观念还是抱守残缺。赵树理不管他的立场还是关注的目光一直落在农民身上,他或许有政治上的理解——中国的革命要靠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或许是他自己的出身让他的创作紧紧抓着农民不放手,但是他反映的农村恶势力、农民的胆小怕事、农民思想的沉旧的许多问题是我们一直要解决的,而且现在农村还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可见赵树理的敏锐、远见的眼光。

在这里,我涉及到的只是他的短篇创作,也同样能感受到他的小说的极其深刻的思想性,我们说他的创作迎合了解放区的政治需求,倒不如说是为了解放区的一些政治需求而明确提出了所谓的赵树理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帆.中国新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小全、太龙.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 [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陈思和.民间的沉浮——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上海文学,1994(1).

[4] 李运抟.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陈湖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令狐兆鹏.谁的民间——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小说的立场[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8] 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1.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

前言 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 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_以比喻为例

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 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 ———以比喻为例 温锁林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 引言 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孙 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见下表) 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 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 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 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 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 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 (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

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潘越男 写作提纲: 一、主题——妇女的真正解放,有赖于社会的解放,更有赖于自身的努力。 二、妇女形象的分类 (一)既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又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维护者的妇女形象。 1、三仙姑——变态的反抗者。 2、孟祥英的婆婆——封建阶级的帮凶。 3、小飞蛾的婆婆——驯服与投降者。 (二)受封建宗法思想和私有观念,旧的习惯势力毒害至深的落后的妇女形象。 1、李成娘——新社会的“九斤老太”。 2、常有理——巧舌如簧。 3、惹不起——难缠难斗。 4、小腿疼、吃不饱——常有理、惹不起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三)劳动妇女的先进人物。 1、小飞蛾——由呻吟到反抗的妇女形象。 2、于小芹、艾艾、燕燕——追求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新女性。 3、孟祥英、金桂——冲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崭新的妇女代表。 三、妇女形象的意义——封建社会毒害了广大妇女,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像枪一样,批判的锋芒直指各种封建思想。

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潘越男 赵树理笔下成功的妇女形象被讽刺、嘲笑、批判的居多,肯定赞扬的则少。几十年来对赵树理创作中的这一现象,有的评论工作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兴笔问罪。 本文试图对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进行认真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一 如果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一切女子,倘不得到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的好名目,就都是空话。”只有“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⑴社会得不到解放,无论是祥林嫂坚韧而执着的对于命运的搏斗,对于生活的追求,还是三仙姑对于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大胆而激烈的反抗,都只能以失败结局。 那么赵树理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则阐明这样一个主题——新制度的诞生,旧制度的灭亡,只是为妇女真正获得解放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即为这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要使广大妇女彻底从“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⑵中解放出来,还有待于广大妇女进一步的努力奋斗! 如果说鲁迅为妇女的解放,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更多地揭示了旧中国妇女不幸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们淳朴善良的美德,唤醒民众,为争取社会解放而奋斗。那么赵树理在他的创作中始终站在妇女彻底翻身解放的思想高度,着重描写了广大劳动妇女因袭的重负和心灵的创伤,激励她们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而斗争。 因此,作家在社会解放的欢乐浪潮中,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使广大妇女心灵上受到创痛的严重后果,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向时代敲起警钟! 二 一提起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第一个闯进我们记忆中的恐怕就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米烂了”、“忌讳”、“吃鲜果”的痴想、“三仙姑许亲”、区政府上丢丑……这一连串令人难忘而又饶有风趣的故事好象走马灯似的在眼前浮现。 其实少女时代的三仙姑也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姑娘。十五岁嫁给于福,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教学目标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教材477—478)

赵树理小说读后感

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有感 于乐源11级建筑学20115570 问题:小说中人物软英形象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描写文字。并且进一步思考软英为什么这么变?赵树理通过软英形象的变化表达了什么? 软英作为主要形象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变化是:软弱,无力争取幸福,等待封建制度中命运的宰割→开始想为自己争取幸福但是缺乏理智→有心计地为自己争取幸福→爆发,痛斥小旦,争取到了幸福 P225:“妗妗!你快坐下!你看我长了十七岁了,落了个什么结果?” P227:“马上撅了撅嘴嘟噜着说:‘没甚就没甚吧!我爷爷不是逃荒来的?’” P233:“小宝问软英要说什么,软英说……唱着唱着,眼泪骨碌碌就流下来了。”这些表明软英对命运的安排是十分不满的,但是她还是个十七岁的姑娘,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智慧,只能对这桩婚事愤怒和喟叹。所有对话的前提是软英无奈地接受了这次的安排。在这里,软英是软弱无能,任命宰割的。 P239:“软英说:‘捶死就捶死吧!反正总要死一回啦!捶死总比嫁给刘忠强!’”P241:“二姨劝软英:‘软英!……’……软英说完了,二姨觉得这话越发句句有理。” 在这一阶段软英仍背负着封建残余强加给自己的枷锁,但是她有了主见,算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虽有哭哭啼啼,却是为争取而哭号,而不是为无奈而哭号。自己开始为自己争取幸福,并且理直气壮。但是由于智慧的欠缺,软英只能用强攻,对父亲采取哭闹的方式争取。 P251:“软英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闺女,于是已经有点拿得稳了,……接着把自己那套注意告诉小宝,并且告他说:‘你到外面,要故意骂我丧良心才好!’”P258“小宝站起来说:‘我说!’软英跟着也站起来说:‘我说!’” 第一段对软英的语言,动作,心理都有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她在这时候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内心变得成熟稳重,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幸福,会用计谋拖住敌人,自己慢慢运筹帷幄,甚至安排小宝为自己放下口风。这里是软英变化的结点,是软英爆发的铺垫。 第二段一个“跟着”表明了软英的迫不及待和准备充分,是爆发的前奏。 P258“软英站起来说:‘高工作员在这里唱给我们讲……’……小旦叔,不!小旦!我再不叫他叔叔了!……他小旦天天哄人啦,也上我一回当吧!” P261“大家正站起来要走,软英说:‘慢点!婚姻问题究竟算能自主不能?’……别人干涉不着” 软英爆发了。她慷慨陈词一通,痛斥小旦,陈述了自己不嫁给小贵的理由和自己对付小旦、小昌的计谋,整个是激昂但是条理的。说明软英有力量和智慧抗衡强加给自己的不公平了。她不是那个无奈的小姑娘了,也不是那个只会用哭闹的方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都有论文是近期写作 1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2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3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4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5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6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7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8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9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0 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 11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13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4 需要原创论文写作扣伽其.酒酒期舞齐舅伞芭 15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6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17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1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20 论《霍华德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21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 2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3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24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25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6 论“韩流”在中国 27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28 消费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嘉莉妹妹》 29 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30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31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32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3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4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3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6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 37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38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39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40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 41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42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生存的悲歌 ——浅谈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是: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和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正因为这两个特点,才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关键词:苏童小说、男权文化、女性形象、女性生存的悲歌 在当代文坛,苏童是小说界的一个多面手。在80年代末他就以先锋化的写作姿态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随后他笔触切入中华深厚的历史云烟之中,以其睿智的思考和天才的想象拨开历史迷雾,重建历史的想象,赢得文坛的一片喝彩。但最为令人惊叹的莫过于他对于女性的强烈关注和独特想象,创作出一系列女性为主角的小说,因此被小说界戏称为“红粉杀手”。苏童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与观照,来表现女性哀苦悲凉,缱绻细腻的风骚与艳情。苏童的这些小说汇聚了许多在以往当代文学创作中未曾有过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女性所特有的性别意识,各自不同的现实欲望与冲动以及灵魂浮出历史地表的振颤与悱侧动人,这应该是当代文坛的一大奇观。一个男性作家在文坛女性主义文学己初露锋芒,而许多男性作家的创作遭受女权主义大加讨伐的写作背景之下,却仍然义无返顾地去构筑他想象中的女性世界,这首先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同时更需要有对女性的热情关注以及独特理解。 在先锋小说家中,苏童以出色建构故事的才能,弥补了先锋文学文本艰涩难读、理念过强的弱点。苏童不仅开拓了当代文学的想象视野,还表现出超越传统写作的审美姿态,显示出他自己的写作特质。而对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关注,正是苏童小说的特质之一。苏童善于写女人,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通过对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悲惨命运。这些女性有电影演员、戏剧名角,有旧式家庭深居阁楼的女人,也有弄堂里活灵活现带着大蒜气味的少女,有青春萌动期的女孩,也有妓女、尼姑等,其形貌美丽,各有其动人之处。其中,经历坎坷的旧时代女性,是苏童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经历虽不尽相同,但在人生舞台上演出的均是一幕幕悲剧。颂莲、织云如愿以偿嫁入豪门,却自饮苦酒,并未享受到安逸幸福的生活;娴、芝、箫把自己的未来都寄托在男性身上,而最终又以男性对他们的背叛为悲哀结局;小萼、秋仪在新旧两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

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一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由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 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

论文: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贵州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07汉语言文学教育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作者: 学校名称: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Ⅲ) 1赵树理简介 (1) 1.1赵树理家庭背景 (1) 1.2赵树理的社会经历、作品及影响 (1) 2.“山药蛋”派的开创 (2) 3.赵树理小说的涉及面 (3) 3.1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3) 3.2恋爱婚姻习俗 (4) 3.3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 (5) 4.赵树理的艺术成就 (5) 4.1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5) 4.2艺术风格 (5) 4.2.1通过情节发展自然展示人物性格 (6) 4.2.2 通过语言、形体动作展示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7) 4.2.2.1人物语言 (7) 4.2.2.2形体与语言相结合 (7) 4.2.3 通过细腻的外部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8) 4.2.3.1描写人物外貌 (8) 4.2.3.2写景 (8) 4.2.4用辩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9) 4.2.4.1辩证手法 (9) 4.2.4.2现实主义手法 (10) 后记赵树理惨死的前前后后 (11) 参考文献 (13)

浅议赵树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摘要 赵树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是继中国文坛鲁迅、郭沫若、矛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是“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奠基人和杰出领袖。在他的作品中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他的小说经常采用农民群众民间语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落后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分别通过情节发展,语言、形体动作,细腻的外部描写及辨证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现实主义新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奠基人三仙姑杰出领袖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 摘要: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其爱情叙事并不是其主要部分,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几个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爱情描写并不是纯粹的,而是与政治目的有着紧密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其次是,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爱情叙事;再次是,爱情叙事简单化、通俗化;最后是,爱情叙事不是主要目的,而且为了将其作为线索或是载体,达到某种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村叙事爱情叙事显著特征 赵树理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和“圣手”,他对农村问题的描写是深刻而具体的。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其中的爱情叙事并不是主要部分,但却有着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登记》、《邪不压正》等作品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是有其显著的特点的: 一、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并不纯粹,而是附丽于政治之上,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具体表现为爱情对政治的依赖。 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但是屡遭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不仅有来自二诸葛的“命相不对”以及三仙姑的私欲的阻挠,更是有来自金旺、兴旺的“怀恨”与“斗争”。彼此的爱情之路可谓是蜿蜒曲折。但是故事的结局可谓充满喜剧性,

在区长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小二黑与小芹总算能够“喜结连理”。 不仅如此,在《邪不压正》中,刘家强娶软英,给软英和小宝的爱情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刘锡元利用小旦逼婚、小昌利用小旦逼婚、小昌开除小宝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与矛盾冲突,最终也是在区长的一席话中落下帷幕。“整党会上管不着这个,我代表政权答复你,你和小宝的关系是合法的,你们什么时候想定婚,到区上登记一下就好了,别人都干涉不着。”软英和小宝的爱情在政权的支持下获得了保护。 “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并非独立存在,大多都是附丽于政治之上,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呈现出从反映敌我斗争到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蕴含了鲜明的政治内涵”。①小说中的爱情,最终都会受到政权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爱情叙事: 对比手法在赵树理小说的爱情叙事中运用地十分成功。我认为它在小说的爱情叙事中体现为三方面的具体特征:一是老一辈的“不美满”婚姻与新一辈的“美满”婚姻形成对比。例如:在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与于福的爱情显然并不美满,这与小二黑和小芹的美满婚姻形成了对比。又如在《登记》中,“小飞蛾与张木匠”的婚姻与“艾艾和小晚”的婚姻形成了对比。文章中这样写道“散会以后,大家都说这种婚姻结得很好,都说:“两个人以后一定很和气,总不会象小飞蛾那时候叫张木匠打得个半死!”连一向说人家声名不正的老头子老太太,也有说好的了。”从这可以明显得看出,两辈人在婚姻上的差别,一方是“打得个半死”、一方是“很和气”。二是“精

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8621154.html, 对赵树理小说语言特点的解读 作者:罗新芳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作家赵树理一直被人们称为是“农民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赵树理积极使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词语进行创作,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有大量的民间口语。然而这种语言上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习惯而用语粗俗鄙夷。相反,赵树理是在人民群众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提炼形成的文学语言,显得更加朴实质朴,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本文将选取赵树理小说中的若干语言片段为载体,对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生动形象 作家赵树理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阅读习惯,使用了很多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进行小说创作,比如“然而”显得文气了就用“可是”,“所以”生疏了就用“因此”,用词这般讲究,小说的句子就更不用说了,句子长了怕读者拿捏不好就直接进行改动,例如,“鸡在叫,狗在咬”直接改成“鸡叫狗咬”。因此,赵树理的作品十分熟练地运用了人民群众地道的口语进行创作,不仅是他对于口语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情结体现。 一、赵树理小说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地,家里就只留下新媳妇一个。村里的年轻人们觉着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觉地来跟新媳妇做伴,不几天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红火。(《小二黑结婚》) 我们在阅读上面节选《小二黑结婚》的片段可以发现:故事的讲述人用“全知全能”口语化的语言讲述故事,上面选段里面出现的“足足”、“俊俏”、“老实”、“死受”、“上地”、“嘻嘻哈哈”、“红火”这些词语都是经常挂在人民群众嘴边约定俗成的词语,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淳朴无华的感觉。但需要指出的是,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并非一味迎合和迁就观众的习惯而语言粗俗鄙夷,刚好相反,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对人民群众语言进行精心加工改造后的文学语言,通过一种说话式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二诸葛原名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小二黑结婚》) 上面节选文段中的“抬脚动手”、“论一论”、“看一看”这些词语,没有经过任何华丽辞藻的修饰,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经过仔细地品读,我们不但会为二诸葛这个人的行为感到滑稽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