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简答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在某种条件下相互关联,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说明,高智力只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性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假设。但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并可能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2009年)创造力

【解析】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案要点]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三个:(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越民主,也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

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

问题表征

[参考答案]问题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要点]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体化的知识结构。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第三,提供多种练习

的机会。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主动发现问题,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个体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思维流畅性越高。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思维流畅性最高。(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措施有: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例如,在教学中,要注意识别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支持他们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去理解事物,容忍他们对于权威和专家的怀疑,并因势利导,运用一些能促进其创造性发展的特殊方法进行教育。(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例如,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自由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并予以积极的引导。(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评价创造性的问题。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也应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应该全盘否定,更不应该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惧怕犯错误是影响发明创造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

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各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辅以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具体化。(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形式,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主要方法有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2)推测和假设训练。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现有的知识水平,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例如,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但是在应用此法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①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②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③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④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009年,吉林)

[答案要点]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评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对理论知识点有所掌握,然后才能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案例也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点。

简述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制造新事物的发明,二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的发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简要分析说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

[参考答案]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将各种信息汇聚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创造性

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启发式

[参考答案]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一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

记忆越牢、越准确,提取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被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得以融会贯通,建立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教师可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诸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心智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要求学生模仿掌握。(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发现与识别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难、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深刻识别问题的目的。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题海战术,应考虑练习质量。多种形式的练习,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对平常事物多观察,避免被动等待教师指定作业,才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此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简述高创造者的一般个性特征。

[参考答案]高创造者的一般个性特征主要有:(1)具有幽默感。即使面对较困难或严肃的问题情境时,也能表现出较多的幽默。(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对工作热忱,有决心,即使遇到困难,或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情境,他们也能坚持,并自得其乐。(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承认矛盾,对无结构的问题或错综复杂的问题、对那些违反“常识”的假设和观念都能够坦然接受,反对以武断、虚假、简化等草率的方式处理复杂或矛盾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愿意付出无报酬的代价,去从事无法预期的工作。(4)喜欢幻想。在日常工作中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梦想,但能够自由地往返于现实与幻想之间。(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出问题,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喜欢猎奇,喜欢尝试新奇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不怕失败。

(6)具有独立性。不迷信权威,不随大流,不落俗套。好表现,很少考虑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题 1.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_ A. 对样性 B. 迅速性 C. 流畅性 D. 价值性()C 2. 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什么特征? _ A. 变通性 B. 流畅性 C. 独创性 D. 先进性(C )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_ A. 既定疑点 B. 理论假设 C. 刺激情境 D. 给定途径(C) 4. “对代数式a2 - 2ab + B2 进行因式分解,属于_的问题

A. 有结构 B. 无结构 C. 创造性 D. 认知性(A ) 5. 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_的问题 A. 创造性 B. 认知性 C. 有结构 C.无结构 (C ) 6.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_的问题 A. 有结构 B. 无结构 C. 一般性 D. 认知性(B) 7. 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_ A. 牢记题目内容 B. 很好的完成对心里问题的表征 C. 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 D. 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B) 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_ A. 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 问题检验 D. 问题解决( D) 9. 下面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 无目地的幻想 B. 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C. 比较 D. 发明创造(D) 10.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_ A. 发现问题 B. 提出问题 C. 分析问题 D. 理解问题(A) 11.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头脑中形成的过程 A. 问题结构 B. 问题线索 C. 问题内容 D. 问题空间(D ) 12. 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_ A. 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 提出假设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 B、交流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知识性 E、指向性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辐射性 E、独创性 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 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 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 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 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 B、想法——检验 C、问题分解 D、“手段——目的”分析 E、问题怀疑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 B、搜寻解法 C、执行解法 D、评价 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 B、多维性 C、变通性 D、流畅性 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 B、好幻想 C、强烈的好奇心 D、独立性 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E、问题怀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1+1=? B、世界上有几大洋? 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D、衣服有哪些功能? 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

复习范围 一.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1. 立体健康观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林崇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4. 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认知疏导策略:ABC理论;理性认知疏导策略;非理性思维 2. 情感调节策略:焦虑;社交恐惧;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应用范围;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自我管理;积极自我暗示;合理宣泄;挫折教育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的“立体健康观”指的是(B) A. 生物-医学模式 B.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 生理-心理模式 D. 生理-医学-心理模式 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 A. 人际关系 B. 自我方面 C. 学习方面 D. 情绪方面 3. 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主要类型是:(A) A. 发展和补救 B. 预防和补救 C. 发展和咨询 D. 预防和咨询 4. 小兰是一名中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备受宠爱。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回家,不愿意上学,在家里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对她需要进行的是什么教育(B) A. 协调人际关系 B. 抗挫折教育 C. 改进学习方法 D. 合理宣泄 5.在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中,C代表(C) A. 诱发事件 B. 解释评价等信念 C. 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D. 他人观点 6.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A) A.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B. 孤独等情绪问题 C. 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 C. 学习能力等问题

7.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在个人成功中占30%的因素是(C) A. 非智力因素 B. 情商 C. 知识和智力 D. 自信心 8. 小明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自己的一生完全没有了意义,这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A) A. 极端化 B. 片面化 C. 固定化 D. 灾难化 9.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步骤不包括(D) A. 深度肌肉放松 B. 建立焦虑主观量表 C. 重新学习 D. 签订咨询协议 10. 通过改变人的不合理想法来帮助人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方式是(C) A. 情感调节策略 B. 行为矫正策略 C. 认知疏导策略 D. 自我管理策略 11. 一女子身高1.50米,因失恋近期比较焦虑,大量吃甜食,体重猛增到140斤,她对朋友抱怨“你瞧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子算是完了!”这段话反映求助者( C )。 A分析问题透彻B看待问题客观C存在认知错误D敢于面对现实 12. 一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开始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对进行评估,改变了以往拖延的习惯,并开始制定学习时间表,这属于那一种自我教育策略(A):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13. 小明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属于(B)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挫折教育 D. 合理宣泄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应对挫折的技巧是(C) A. 面向情绪解决 B.面向自我解决 C. 面向问题解决 D. 面向他人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6.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ABDE) A. 遗传 B. 教育 C. 自我管理 D. 社会文化 E. 个人经历 17.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A. 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及适应不良行为等; B. 基本方法是让被治疗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C. 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D. 焦虑等级由治疗者建构 E. 需要对刺激情境进行重复想象 18. 实施行为契约法时应注意(ABCDE) A. 采取渐进策略 B. 奖惩要及时,不能借故拖延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9-10-22 浏览次数:1393 [大] [中] [小] 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一、问题解决及其分类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逐渐解除疑惑、得到明朗的理解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①初始条件②目标③障碍④解决方法 (二)问题的分类 1.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2.结构不良问题 这类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都是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学习者要自己明确问题的目标,并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 二、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图8.1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建立问题表征 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握问题的基本要点,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与目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表征不是问题的客观的描述或存在形式,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心理表征。在分析、理解问题的表述时,学习者实际上需要激活、调动自己有关的背景知识,来澄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确问题的结构。 在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这就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 研究表明,专家由于具有更丰富的领域知识,有更丰富、更精细的问题图式,因而可以更好地把当前的问题与有关的问题图式和原理知识联系起来,更快、更迅速地解决问题。 二、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问题类比 研究表明,学习者并不总能看到当前问题与以往的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线索时,他们可以较容易地看到这种相似性,但如果不给他们提示线索,他们常常难以联想起自己曾解决过的问题。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习题)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P138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P138 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3.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P138 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B 】P145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想象 D.记忆 5、创造性的核心成分是【 B 】 A.创造性想象 B.创造性思维 C.智力技能 D.智慧水平 6、一位学生能征很短的时间内说出砖头的许多用途,表明他发散思维中哪一部分较强? 【 C 】P146 A.变通性 B.独创性 C.流畅性 D.深刻性 7、一位学生能够想到别人都没有想到的好答案,说明他发散心思维中的哪一部分较强? 【 C 】P146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深刻性 8、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形式是【 A 】P145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I).间接思维 9、人们往往认为书本是用来学习的,笔是用来写字的,而不容易想到它们别的方面的 用途,这种现象称为【 D 】P142 A.定势 B.原型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10、下面哪一点不属于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B 】P138 A.目的性 B.能动性 C.序列性 D.认知性 11、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阶段是【】 A.表征问题 B.选择策略 C.执行策略 D.识别问题 L2、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家庭气氛应该是【 C 】P146 A.纵爱 B.放任 C.民主 D.严厉 13、下面关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C 】P147 A.高智商者一定高创造力 B.低创造力者一定低智商 C.高创造力者一定高智商 D.高创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 14、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 A 】 P139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15、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16、( )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A 】P139 A.常规性 B.发明性 C.创造性 D.无结构的 17、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C 】P139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18、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A 】P138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 A.创造性人格 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意识 D.创造性勇气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 )。 A.有结构的问题 B.无结构的问题 C.简单问题 D.复杂问题 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影响 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 A.讨论法 B.头脑风暴法 C.启发法 D.用途扩散法 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定势 二、填空题 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 )。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何特点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是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那些必须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才能解决的“难题”。概括起来,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1)问题情境;(2)已有的知识、技能;(3)障碍;(4)方法。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 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 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 2.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有哪些 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有许多,其中有代表性主要为试误说、顿悟说(相关内容参见第 3章)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等 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转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属纽厄尔和西蒙。 现代认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既不利用动物也不借助于计算机,而是研究人类解决某类问题的实际过程。对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奥苏伯尔等人的模式;格拉斯的模式;基克等人的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森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呈现问题情境; 第二,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 起来; 第三,填补空隙,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 第四,解答后进行检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而且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一模式是以数学中的几何问题解决为原型的,并不全适于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所以缺乏一般性。 1 2 3 4 5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 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 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 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 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考情分析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资、教招考试中以例子型单选题为主,考频一般,但难度较大,考生在学习时需要应侧重理解。 二、考点详解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为: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 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其中寻求解答的方案也 就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 步的程序。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析:算法式需要将所有可能性全部列出一一去尝试,所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简单的问题,对于极复杂的问题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时间等条件根本不允许。比如:当我们住进了宾馆,天很热屋子里有空调但是没有遥控器,我们都会默默的掏出手机,选择好空调的品牌,但是仍然有十几个该品牌的型号,这时我们就会一个一个的去尝试,运气好的话试个几次也就出来了。再比如,尝试错误法就属于典型的算法式策略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的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的有价值的操作。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般特征是把总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并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例如,对某些学生而言,写一篇20 页的论文是一件很头疼的问题,但如果把该任务划分为几个子任务,如选题、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组织材料、编写提纲、分段写作等,他们就可能表现的好一些。 ②逆向反推法 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题,这种方法 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解析:逆向反推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倒推至初始状态。例如,如果三周之内要让编辑部收到文章,那就必须在某一天从邮局出发,那就必须在某一天誊写打印,那就必须在某一天打完草稿……。再比如,数学题中给定了很多条件,要求我们证明(X+4)(X-2)=0成立,我们只需要证明X=2或者X=-4即可。 ③爬山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 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的过程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已有的观点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说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3.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

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 【评价目标】 1. 识记问题的实质与类型,问题解决的实质及其特点,创造性的实质及其鉴别。 2. 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空间、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标分析策略、目标递归策略、定势、功能固着、问题情境、启发、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等术语。 3.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人格。 4.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例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及训练。 5.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实质与类型所谓问题,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成分:①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②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问 题解决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换成目标状态。③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逐渐达到目标状态。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指给定 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状态的方法都很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较易解决,而且可以确定某一解决方案或答案是否正确。结构不良的问题指给定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状态的方法中有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界定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策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可以将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求解策略和启发式求解策略。算法求解策略是保 证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一种方法或程序,是一种规则系统。启发式求解策略是一种通用的、适应面较广的问题解决策略,较多地被应用于复杂的定义和不完善问题的求解。通常学科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结构不良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个体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一种被动的、非自动化的加工,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认知活动过程。纽韦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的认知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

《教育心理学》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A.无律阶段 B.独立阶段 C.他律阶段 D. 自律阶段 3.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对偶故事 B.沙盘游戏 C.道德两难 D.守恒实验 4.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水平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体”,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 催化剂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激发个体道德的主要内部动力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修养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是()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0.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开始具有一定自觉性、主动性、 稳定性特点是处于()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 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 二、判断 1.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2.品德就是道德。() 3.品德就是个性。() 4.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5.品德是个体在道德观念下不自觉进行某种道德行为的活动。() 6.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7.良心是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8.自律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 9.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 为三水平六阶段。() 10.内疚是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 需要而表现出来。()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单选题 1.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2.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 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 C.专家的智力水平较高 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3.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A.回忆同学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公主”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6.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8.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 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 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10.“350+1896=”属于下列哪种问题() A.有结构问题 B.无结构问题 C.情境性问题 D.程序性问题 11.从完整的问题解决来看,()是首要环节。 A.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12.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定势 B.讲解 C.启发 D.迁移 13.下列最符合真正的创造的是()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14.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15“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16.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训练。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17.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是()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18.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 A.个性 B.好奇 C.创新 D.努力 19.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20.()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A.问题 B.解决问题 C.理解问题 D.问题空间 21.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

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践》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一种新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创新教育理论,遵循数学课程标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以数学问题为依托。以讨论探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创造性原则。教师要激励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问题、新观点,鼓励学生“教师没教过的也敢做”的创造精神,对学生的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 2.探索性原则。面对数学问题和教学目标,教师要激励学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情讨论,踊跃发言,善于交流,勇于探索。 3.问题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独立地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老师没有讲过的也敢想”的问题意识,从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4.情境性原则。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诸如生活、问题、讨论、交流、合作等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判断和推理中学数学、做数学、 用数学。 5.民主性原则。课堂教学氛围要互动和谐、生动活泼,师生、生生关系要民主平等。教师要主动引发学生自由发现、探索数学问题。切忌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6.个体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差异性教学,允许学生存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上的时间差和程度差,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主体,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不同层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创造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创设出以教学耳标为中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自学初探并创造性地提出各种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研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通过应用评价来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完善建构。上述教学思路实际上是课堂教学过程发展的基本程序,我们把这个程序归纳为“设境引疑——创造质疑——讨论解疑——交流反馈——整合归纳——多元评价”六段式教学结构模式。 1.设境引疑。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创造性地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将课题内容转化为学生认识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创造性地设疑激疑。让学生充分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矛盾和数学问题。

2015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九章】答案及解析

2015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 | 2015广西教师招聘培训课程 2015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 【第九章】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中公专家解析:尽管对问题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一般将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C。中公专家解析: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题干为有结构的问题的定义。 3.B。中公专家解析:无结构问题即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4.A。中公专家解析:常规性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5.C。中公专家解析: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逐渐减少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 6.A。中公专家解析:练习题属于已知条件和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的问题。 7.D。中公专家解析:对问题的表征分为问题的表面特征和问题的深层特征,其中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C。中公专家解析:理解问题指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 9.A。中公专家解析: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10.C。中公专家解析:问题的特征影响问题的解决。特征主要包括类型和呈现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题干为类型不同的影响。 11.B。中公专家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认知性,故选B。

12.B。中公专家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3.B。中公专家解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分为推理式、算法式、演绎式和启发式等。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算法式,故选B。 14.B。中公专家解析:心理学上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子搜索,逐渐缩小当前问题情境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手段一目标分析”,故选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中公专家解析: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存在的限制与障碍。 2.ACE。 3.ABCDE。中公专家解析:选项中所描述的皆为专家的特征。 4.CDE。中公专家解析:个人求知欲望强、活动积极性高、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发现问题。 5.CD。中公专家解析:思维越灵活,越能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能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三、填空题 1.无结构 2.创造性 3.理解问题 4.表征 5.启发式 6.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7.已有知识经验;功能固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