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小谦_关于_十二五_电力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周小谦_关于_十二五_电力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周小谦:关于“十二五”电力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为了使电力工业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就是使电力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电力的安全发展、经济发展、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这与电力的科学规划和决策制度有关,其核心是依靠科技创造、推进改革,加快调整电力结构和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下面就“十二五”期间的电力规划、市场预测、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及立法与改革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关于建立科学的电力规划制度

电力的科学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建立科学的电力规划制度,对电力进行科学的规划。

规划作为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定的,也是管政府的。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事。规划也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计划和项目开发。然而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厂网分开,电力规划体制没有理顺,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力规划,前期工作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不明确,在规划制定项目的决策上,缺乏深入调研,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论证、评估、衔接与公示制度;在项目的确定上既没有“计划”,也缺少“市场”,既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也没有竞争机制;在项目的变动上同样缺少论证。例如对西部水电开发及送电方向本来经过多年论证,并已按规定程序审定,但在没有经过重新论证与按程序评审,说变就变,而这种状况在一个有完善前期规划制度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在电力市场供需形势的预测方面,政府没有明确相关的预测工作机构,没有建立连续的预测、调整与发布制度,也使规划的编制与计划的调整失去重要依据,使规划目标的确定、项目的安排、调整的方向往往陷于既非“计划”,也非“市场”的主观随意性的混沌中。

为建立科学的电力规划制度,一要明确电力规划的责任部门,切实负起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作用,并要承担决策的责任;二要明确具体的电力发展预测与规划的编制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规划研究制订单位,有利于积累资料,连续编制,滚动调整;三要明确规划前期工作程序、深度要求、审批制度及调整制度,以及电力预测、预警的定期发布制度;四要明确规划中项目开发实施单位的竞争机制。

二、要正确预测和分析电力的供需形势

电力的供需预测,首先要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一般发展规律,同时要正确处理与研究经济发展波动对电力需求的影响。这对做好电力供需预测是重要的。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势迅猛,恰好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相重迭,影响巨大,电力的反映尤为迅速。

2000年到2007年,电力需求不断攀升,从2008年开始快速下行,2008年10

月份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全年用电量比2007年仅增加1634亿KWH,增速为5.23%,仅为2007年电量增幅的40%,增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形成典型的经济周期的低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中的第三个经济周期。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吸取以前在经济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时,根据电力的特点,对电力规划进行调整安排的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回顾我国电力的发展,对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采取不同的对策,其结果迥然不同。30年来第一次的经济周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低谷,用电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排“八五”的电力,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电力有多余,就应该少安排或先停一、二年再考虑。但当时能源部认为电力不能放松,虽然电力设备利用小时为4400多小时,但仍处于电力设备合理利用范围,并不标志电力有过多的富裕,因此仍要安排较多的项目与投资,维持较高速度发展,为下一周期的经济增长做准备,经过多次由部长亲自出面向计委、国务院领导汇报,争取了电力投资基本上没有削减,使1991—1994年电力装机保持9—10%的增长,为“八五”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电力支撑。而到了1996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又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经济周期基本交迭,出现经济急速滑坡,到1998年社会用电量增速降到2.07%。当时同样面临“九五”后几年与“十五”电力如何安排的问题。争论仍然重复进行,但最后是电力部门的意见无法得到决策部门的认同,只同意加强农村电网与城网的建设与改造,而否定了维持电力建设投入及新项目开工的要求,提出了大家所熟悉的“三年不开工”政策。“九五”为“十五”的建设储备规模极小,同时对“十五”计划也大幅度缩减,原计划开工的建设的核电也无限期的推后,致使2002年后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时,在2003年、2004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电荒”,电力高度紧张,2003年全国23个省市拉闸限电,2004年又增至24个省市拉闸限电,在计划用电、加强需求侧管理及调峰1600多万KW、限制峰荷354万KW情况下,全国仍缺电力3500万KW。与此同时,电力仓促开工上马,无序建设严重。规划、计划上的失当,极大地增加了严重缺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与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现在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经济周期,在准备调整“十一五”与制订“十二五”规划时,上述一正一反的经验与教训,对做好“十二五”直到2020年的规划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借鉴。

从前几次经济周期特征来看,经济处于低谷运行时间1~2年左右。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将会得到恢复。对2010年前增速按5~6%之间,预测2010年的发电量在3.8万亿KWH左右,相应装机容量在9亿KW左右。

到了“十二五”,我国经济又将按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征发展,预测“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将在8~9%之间,电力弹性系数也接近于1,初步测算,“十二五”电力发展的基本方案为到2015年全国需电量5.5万亿KWH,电力装机约为12.5亿KW,相应设备综合利用小时为4400小时,使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也即“十二五”期间年均需增加装机7000万KW左右,基本上维持“十一五”的建设规模。

三、要加快调整电力的结构

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就是电力工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电力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电力的安全、经济、高效供应,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电力供应体系的转变。

因此电力发展规划,在做出电力供需预测分析与初步安排后,重点在于对调整结构与转变发展模式做出部署和提出政策措施。

“十二五”的电力规划中,在调整电力结构方面,有如下几个方面问题应予以考虑。

(一)在电源结构方面

1.要继续优化发展火电

火电包括了煤电、气电、热电联产及分布式电源等。

由我国能源资源赋存决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维持很长时间,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都将坚持“以电为中心,以煤为基础”这一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调整电源结构,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电煤在总的煤炭消费中的比重,具体要根据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消费总量来确定,目标要求电煤比重在“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到50%以上(不包括热电联产的供热部分用煤)。另一方面要调整煤炭发电的技术结构,以提高能效、降低消耗、减轻排放,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比例。

这是提高燃煤机组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对新建大型区域性电厂一般要求采用60万KW 及以上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机组,到2007年0.6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中60万及以上机组容量1.31亿千瓦,占到火电总容量的27%,30万到60万机组1.72亿千瓦占到35.5%,两者合计达60%以上,而20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约占27%,其中相当部分是热电联产机组,总体来说是合适的,但对新建的大型区域电站和煤电基地的电站,都应按60万KW及以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来考虑。然而从稳定运行与电网的适应性来看,对100万KW级机组容量比例要适当。对大、中、小机组配置要科学合理,要从电力系统总体效率与效益来考量机组容量配置的合理性。

二是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机型选择要科学。

在能源的使用上,实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能质匹配”,这是提高热能利用效率的根本方向。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联产是这一热力学原理应用的基本体现。尽可能减少不同能源形态的转换,提高热电联产的比重,做到凡是供热的要先经过发电,凡是发电的要同时进行供热,这是提高化石燃料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2007年全国供热机组总计约9900万KW,占火电总装机5.4亿KW 的17.9%,占0.6万KW以上机组的比重为17.7%,占总装机容量的13.6%。由于热电联产的能源转换效率达84.25%,而纯发电的热效率只有38.11%,2007年热电联产把电力的整体能源转换效率由38.11%提高到42.05%,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其节能效率是巨大的。但在城市集中供热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直接由锅炉房供热,继续发展热电联产,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比例还大有潜力。对于热电联产的机组选择,要根据热负荷来确定机组大小及机型,一味强调要发展单机容量在30万以上热电联产大机组,是不科学的,会阻碍热电联产的发展,影响热电联产机组效益的发挥。

三是加大大型矿区煤电联合开发,扩大大型火电基地的规模效益与煤电产业上下游联合协调的联营效益。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在山西、陕北、蒙西、宁东、蒙东、呼盟等地区加快煤电联营的建设步伐,扩大建设规模。另外要加快锡盟地区褐煤的煤电一体化建设,送电京津冀。对于新疆、哈密等地煤炭及电力的开发也要做出规划上的安排。

四是加大煤炭清洁发电的技术开发力度。

煤的清洁利用,目前技术上基本成熟的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30万KW及以下已经掌握,60万KW的也正在开发,预计“十二五”期间也将基本掌握,对于灰、硫含量高的煤炭应争取推广应用。

对于整体煤气化发电联合循环技术(IGCC),具有煤气化、发电、制氢、煤化工及二氧化碳捕捉、储藏等煤炭清洁利用的功能,但其技术复杂,对于氢能的发展与利用及CO2的捕捉埋藏的经济性可行性尚需深入研究。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集中人力、财力建设一个或二个工业性示范工程,全面掌握其技术,评价其经济性、清洁度、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是要尽可能提高气电的比重,但重点应放在小型分布式发电。

在化石燃料发电中,天然气发电要占有一定比例。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不丰富,而天然气用途广泛,可用于发电的天然气量不会太多。2007年在0.6万KW及以上火电机组中仅占4.8%,在全部电力装机中仅占3.9%,不到4%,今后气电比重可能也不会有较大增加,但最小要维持在装机总量与电量的4%以上,并且今后天然气用于发电主要投向应在分布式热电冷联产机组上,并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安排中要予以重视,并研究制定分布式发电的专题规划。

此外,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也要列入“十二五”规划,同样也需制订煤层气发电的专项规划。

2.加快核电发展,提高核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

面对当前日益紧迫的环境和气候问题,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电,以核能替代化石燃料是重要的方向,是走向低碳,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现实出路。同时也是在经济衰退期用于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其影响面和带动力都是较大的产业。

我国核电的发展差距很大。核能发电量只占全国总电量的1.9%,而世界核电的比重平均在15~16%左右,发达国家在20%以上,高的达70~80%,核电是我国电源结构中最短的一条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在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方面,以及厂址选择、核燃料供应、设备供应等,都做了不少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我国核电已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到2007年底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核电项目有5200万KW,并且大多已经过审查。在厂址资源方面支持2020年7000~8000万KW,2030年1.6~1.8亿KW是可行的。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我国调整电源结构的关键所在。初步分析,“十二五”到2015年核电装机达3300万KW以上,占到2015年装机容量的2.6%,发电量的4%以上是完全可能的。“十二五”期间预计可建成的机组有岭澳二期2×100万,秦山二期扩建2×65万,红沿河3×100万,宁德一期3×100万,福清一期2×100万,方家山2×100万,阳江3×100万,三门2×125万,海阳2×125万,海南2× 65万,以及咸宁、常德、彭泽、荣城高温堆等。与此同时上述工程的续建与台山、岳阳、广西防城、安徽芜湖、山东荣城、河南南阳等一大批核电都要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新开工,为2020年达到核电装机7000~7500万千瓦及2030年核电投产达1.6~1.7

亿KW作好前期准备。使核电比重迅速由2015年装机的2.5%,电量的4%,提升到2020年的4.5%和6%,2030年的7%和10%左右。我国核电快速发展根本问题在体制,关键在设备,重点在人才。为此,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电专委会建议在编制“十二五”计划前,召开国家核电工作会议,统一对我国核电发展形势及发展阶段的认识;确定我国核电发展的规模与目标;改革投资建设体制;安排设备供应;建立燃料供应循环体系;培养人才等议题,形成决议,统一行动。

3.继续大力开发水电

开发水电作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措施,这次经济周期也将为进一步加快水电发展提供机遇。另外,水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是能源密度最大的,应该优先开发与利用,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不变。

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达1.6亿KW左右,开发率为技术可开发5.4亿KW的29.6%,与发达国家都在70%左右的开发率相比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水电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预计在2010年水电装机将达到2亿KW,其开发率为37%。“十二五”将继续保持“十一五”水电开发势头,有望年均水电增加1400万KW,到2015年水电容量可达2.7亿KW左右,达到技术可开发的50%,按现在的前期工作,是可以做到的。

“十二五”水电开发重点仍是黄河上游、金沙江及长江上游和澜沧江等正在开发的河段。同时要做好黄河北干流、黑山峡及和怒江开发前期准备,以及黑龙江的合作开发等。对西藏地区“十二五”要加快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干支流的藏嘎、藏木和拉萨河的巴河等中小型电站的开发,以适应西藏地区自身用电的需要。

水电开发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环境友好,做好移民工作,确保社会和谐。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

另外水电开发中要高度重视中小水电的合理开发,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我国重要的分布式能源,到2005年,全国农村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达4309万KW,占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37%,发电量1357亿KWH,占全国水电量的34.3%,同时还有在建的小水电1773万KW。因此小水电要纳入统一规划,既要与大型水电统一规划,也要与农村电网发展、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统一规划。

4.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

“十二五”电力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这应当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又一重点与亮点,这既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更是电力调整结构抢占今后经济技术发展制高点的需要。当前除了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开发的是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生物质能发电三种,由于其资源具有分散性和能源密度较低特点,因此其利用方式宜以分布或面向终端供电为主。

第一,关于风力发电

我国风电发展已进入大型化、规模化发展阶段。2008年一年新增630万KW,达到1220万KW,发电量128亿KWH,比上年翻了一番以上,因此到2010年可能达到2000万KW,到2015年将达到5000万KW左右。

风电快速发展,“十二五”特别要重视风电的风力资源的勘测与评估,加大对资源可获得性的实证,以提高建设风场的风能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对风能的预测、预报能力,适应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需要。同时要做好风场的总体规划,除了发展一定规模的大风场外,更应重视分散的中小型风场的开发,支持家用风电的发展。这有利于上网与就地利用,及提高其风能发电的经济效益。大规模风电规划要与电网输送及可间隙用能的高耗电产业规划相结合,提高风电就地转化为高载能体的产品的比例,以克服大容量风电远距离输送的经济性差的问题。对于规划若干所谓“风电三峡”并要远距离外送的方案,其经济性与技术合理性,要通过专题深入论证。

另外,“十二五”期间,要做好海上风电的前期研究,落实国土规划、海域利用规划和风力资源的勘测评价等工作,并抓紧建设海上风场的示范工程,以取得经验,特别是海上风机设备制造及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接入系统等经验,为“十三五”及其后海上风场大规模发展做好技术与装备准备。

第二,关于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热利用及太阳能发电,对能源发展来说,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太阳能发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不少优势,特别是光伏发电,转换环节少,相对转换效率高,而且占用土地面积少。“十二五”重点要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技术开发的投入,扭转目前“两头在外”所带来的问题。

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从2000年以来到2007年,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32%左右,到2007年已达1043万KW,而我国只有10万KW。但我国却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到2007年生产能力已达180万KW,产量已达118万KW,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生产的光伏电池98%以上出口。这种高纯度硅料与光伏电池发电“两头在外”局面,从“十二五”开始应当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为此要在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国家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使“十二五”光伏发电的增长维持在2000年以来的年均40%的速度以上,按此预测,光伏发电到2015年应在150万KW,到2020年在1000万KW左右。

“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光伏发电从边远独立供电走向城镇,走向并网。要大力支持户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推进光伏系统和建筑一体化技术,要规划与落实百、千、万户用屋顶光伏系统工程,支持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示范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实现,并且有更大规模的发展。支持昆明市城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15年达到95%,城镇太阳能普及率达70%的规划,以及青海2015年66

万KW,2020年200万KW的计划目标早日实现。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并普遍推广,使我国太阳能发电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争取能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太阳热发电示范工程。

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关键之一是要降低造价及发电成本,除了政府财政上支持之外,重要的是规模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二是要尽快自主开发掌握太阳能级硅料的生产技术。前景是光明的,据尚德公司分析,预测到2012年国内太阳能发电价格可降到1元/KWH,非硅薄膜电池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造价与电价,再加政策上的支持,规模化发展就有可能了。

第三,生物质发电

我国生物质能源丰富,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资源的潜力约为5亿吨标煤,今后植树造林等的发展,生物质资源中可转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煤。

生物质能源转换方式目前分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和发电,按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农村生物质发电550万KW,其中生物质发电400万KW,规划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达3000万KW,其中生物质发电2400万KW。

对于利用生物质发电与煤电、水电相比不具有优势,与风能、太阳能相比不具有资源优势,但秸杆发电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化石燃料使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而秸杆收集运输不宜太远,所以生物质发电其规模不宜过大,以分散式直接为终端用户服务为主。为此在生物能源发电规划中要做好秸杆发电、沼气供应与新农村城镇建设统一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中要重视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重视资源的调查与科学的勘测,对于如风能、太阳能与生物质能均如此,要做出科学的评估,具有可获得性。

二是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投入,重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与工艺的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三是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要从全生命周期能量转换效率去评价考察能源的利用效率及其清洁度,以及对从社会资源的消耗,包括对土地的利用,水资源的消耗等。

四是发展规划上,要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的分散性,以及能源密度较低的特点,要从能源采集、输送、转换到使用整个产业链一体化来研究确定其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要以提高能源效率与清洁利用为中心来确定产业发展模式。只按工业化时代的“规模效益”的模式来配置资源,往往并非最好选择,而按“系统化”,“集成化”与“效益规模”等概念来配置组合各种能源的使用,可能会取得更佳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电网建设

从电力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处理好电源与电网的关系十分必要。长期以来,电网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这既是受长期的重发轻供的影响,电网投资不足等所造成的,也由于能源产地愈来愈远离负荷中心及可再生能源等间隙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融合的要求等等,给电网的规划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对此在“十二五”的电力规划中要充分重视这些问题,调整好电源与电网的结构性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

1.首要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大电网的投入,把加大电网投入作为调整结构,拉动内需,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此要继续调整电力投资比例,长期以来电源与电网投资比例在7:3左右,与国外为4:6完全相反。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2007年所完成的电源投资与电网投资之比仍然为6:4,直到2008年才第一次出现电源与电网投资基本相等的状况(即电网投资达2885亿元,占电力总投资的50.05%),这种情况在“十二五”计划期内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争取调整电源与电网之比为4.5:5.5,这是调整电力内部结构的重要保证。

2.加快全国联网建设,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上个经济周期中,即在20世纪末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电力来说就是“西电东送”的发展战略,这对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水电开发以及促进全国联网建设,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现在即将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又处于改革开发的第三个经济发展周期,在这一规划期内需要进一步在“西电东送”战略基础上增加“北电南送”的战略内容,即加大我国北部、西部的陕西、山西、宁夏、蒙西、锡盟等煤炭及其电力的一体化开发,实现西电东送与北电南送相结合的战略,这对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能源支撑,对于我国电力与电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特高压1000KV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取得的成功,将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和装备供应的保证。为此,对“十二五”的“西电东送”与“北电南送”做出专项规划,在经国家组织论证审查后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将是十分必要的。

3.要重视区域电网的建设

主要为西北750KV电网和各大区500KV电网的建设与完善,为电网的安全、可靠奠定基础,也为扩大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电量交易创造条件。

在完善与加强电网结构方面,首先是要消除输电卡脖子,提高电网的热稳定、暂态稳定水平,处理电网稳定过多依赖于安控装置、无功补偿不足等问题,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和输送能力。同时统筹经济与安全,提高电网的防御自然灾害与抗风险能力。

另外要加强电源与电网的统一规划。使新建电厂能及时的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保证。

4.要特别重视配电网的建设

这应是“十二五”电力规划的重点。其一是在配电网建设中要安排好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规划,及其无功配置、谐波治理等技术问题,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二是提高电网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电网,使配电网更能适应用户自主选择的需要,和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三是电网发展规划要与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将输电通道等统一纳入地区规划中。

5.跨国电网的建设

电网是实现国内各地区资源化配置的载体,也是实现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十二五”重点考虑的是俄罗斯向我国送电及在蒙古建设煤电向我国输电的问题,以及南方电网与东南亚越南、泰国、老挝等联网问题和缅甸水电开发向我国送电等问题。

四、要转变电力发展方式

主要是电力发展要由过度依靠财力、物力、人力及环境资源的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生产关系等的改革,由只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到重视内延发展,以及只强调电力供应侧的发展,而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及提高使用效率重视不够等等。为此,在发展规划中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

(一)要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

这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本的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对于电力发展来说,首先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与传输效率;其次要广泛地、有效地将更多的难以直接利用的能源实现高效的转化,增加电力供给;其三是在能源转换与传输中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清洁转换与使用。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多关注如下一些课题,并能正式列入发展规划中:

1.煤炭等化石燃料转换技术方面

①进一步提高超超临界成套设备制造设计的国产化、自主化水平,并提高装机比重,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运行效率。

②组织好煤炭的清洁利用研究。要集中力量在“十二五”建设好一、二个示范工程,在煤的先进气化,气体净化、膜分离技术,碳封存技术,氢气透平,燃料电

池/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先进燃烧技术,副产品利用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及控制技术等全面取得突破。

③掌握分布式能源发电技术,实现微型燃机、内燃机、外燃机等装备供应和控制技术的自主化与国产化,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④煤层气的收集与应用技术及煤层气燃气轮机制造技术。

⑤解决好热电联产供热(冷)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的调节控制与计量技术。

2.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①水力发电技术。重点为水电开发与环境友好技术,以及大型复杂水电站群的优化规划与梯级水电站群及其跨流域优化调度和水文水情预测预报技术。

②风力发电。重视风力资源勘测评估技术、风电场规划设计技术以及风电功率的预测系统的建立,以提高风能利用率与风场建设的经济性。规划建设若干海上风电场,掌握海上风电场的设计、设备、材料、建设安装等技术。

③太阳能发电技术。提高光伏电池包括薄膜电池和电池组件转换率及其控制系统技术,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掌握高纯度硅料的清洁节能生产技术等。

另外是研究掌握太阳热发电技术,建设一、二个示范工程。

④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研究生物质能利用的全寿命周期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大面积低能源密度、季节性供应与连续生产之间的在收集、运输、存储、使用方面的技术经济研究与评估技术。

3.核电技术

①尽快掌握AP1000技术与自主开发AP1400技术及其装备的国产化,这是“十二五”核电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②进一步提高百万级二代改进型核电的设计与装备供应自主化、国产化水平,解决批量生产供应的关键问题。

③建立完善的能适应于大规模核电发展的核燃料供应体系及落实后处理技术路线等相关问题。

④进一步抓好高温堆、快堆等第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并开展高温堆的应用规划研究。

4.电网技术

①提高大电网的规划技术,以及提高电网安全与抗风险能力技术。

②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的规划、设计、建设技术,提高成套设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及其自主化和国产化水平。

③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系统技术和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运行技术,并建立相应的入网标准与检测标准。

④实现电力系统技术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建设智能电网。通过坚强而灵活的电网的数字化、信息化,把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服务,以及蓄能与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和其它用能设施连接一起,并通过智能化控制调节,使整个系统得以优化,以实现多能互补、高效发电、清洁发电、节约用电、舒适用电。

⑤储能技术。大容量高效蓄电池技术,抽水蓄能技术,超导储能技术,氢能技术。

5.需求侧管理技术

一是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二是推广先进用电技术,重点突破电动汽车及其推广蓄能式混合动力交通工具的应用,三是大力推进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如高效电机、变频调速、绿色照明技术等。

(二)依靠改革,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深化体制改革,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保障,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把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1.推进电力的综合资源规划管理模式,将需求侧管理与节能、节电技术的应用,统一纳入电力供需平衡规划,以法律、行政与经济办法,确保实施。

2.要打破行业界限,实行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与分布式利用。

一是推广实施煤电一体化开发,支持煤、电、运、用一体化的建设运营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热电冷联产。凡是用于供热的要先发电之后再供热,凡是发电的也要同时向冷热用户供热,实现能源的“温度对口、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是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互连网式的分布能源梯级利用系统,是未来能源工业利用的重要形态之一,它由燃气管网、低压电网、冷热水管网和信息网共同组成的与用户就近互联的系统,是能源节约利用、清洁利用的系统,要积极支持其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以克服其能源密度低、分散、间歇性等问题。例如实施有关风能、太阳能发电与制氢、蓄能产品、化工产品等联合开发、综合发展的技术。

3.建立统一电力市场,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实现更大范围内实施能源优化配置

一是要继续推进全国联网,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为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同时实施分级管理,建立竞争机制,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实施电网投资的多元化与建设管理一体化。在国家绝对控股前提下,允许多方面投资,以广泛筹措资金,实行产权多元、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市场交易、分级管理。

4.重视内延扩大再生产

高度重视内延扩大再生产,要充分发挥已有电力设施存量资产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的能源沉积,依靠新技术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存量资产不断增加,这是人民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和发挥,并要积极通过技术改造,挖掘潜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电力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对老设备系统进行“恢复性”工程建设就十分必要。对于设备的报废必须要慎重,要通过全寿命全系统能源审计与环境评价,方可决定是否应该报废,还是改造或控制使用。不作科学审计与评估,一哄而起,一炸了之的简单化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五、改革与立法

1.电力要立法

要修订电力法,总结30年改革与发展成果,重新修订颁布电力法,进一步明确能源工业要以电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及将提高电气化程度作为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重点。确定电力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电力系统的自然垄断性质,确定实行国家监管的法律地位。明确电力投资与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计划与市场,监管与调控等相互关系与职责权利,确保电力健康快速发展,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保护国家、企业、个人合法权益。

2.继续推进电力改革

要把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到政府职能机制的改革。要明确政府管电的职责与范围;要将政府的行政审查纳入法规体系,使政府对国有公共资源的配置,符合法规体系,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得以实施。使政府的规划和资源的综合平衡,制订的政策能准确反映社会要求,符合于市场经济规律与能源发展的自身规律。有利于保障电力发展与供给,促进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要加强发、输、配、用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规划,形成分级管理机制,同时要大力加强电力监管力量与职权。

要加快电价改革,这是电力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电价改革作为整个电力市场建立和竞争机制形成,以及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的支撑点,必须加快进行,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发电、输电、销售电价的形成机制,改变当前“市场煤,计划煤”的不配套、不协调的混乱局面。

加快核电的投资、建设体制改革。目前核电只允许二、三家公司具有投资建设核电的业主资格,把大部分电力企业排除在投资建设核电业主之外,这种垄断局面是我国核电快速发展最大的障碍。另外由少数几家垄断核电的设计建设,也成为核电造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核电的投资建设体制将成为“十二五”核电发展的头等重要的任务。

要实施在国家控股前提下的电网投资多元化的改革,以解决电网投资不足的问题。

2009年3月28日

周小谦

作者介绍:

周小谦:男、汉、党员,大学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任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技术顾问小组组长,曾任水电部基建司付司长,国家计委燃料动力工业计划局副局长局长、能源部综合计划司司长、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顾问,特变电工、许继电气独立董事。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情况介绍

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情况介绍 .声明:转载于网络公开资料。 2006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设立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根据《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项目是可以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相类比的重大工程。 《规划纲要》中公布了16个专项中的13个: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9.重大新药创制,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11.大型飞机, 12.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13.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另据媒体报道,这16个重大专项中有9个属民口、7个属军口。民口的重大专项由科技部主管,军口的重大专项由总装新技术局主管。上述13个重大专项中的民口项目是1、2、3、4、5、7、8、9、10;7个军口项目中公开了4个:6、11、12、13,另3个未在《规划纲要》中公布。公开的4个军口项目都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项目。另据报道,这3个未在《规划纲要》中公布的军口项目是惯性约束聚变点火工程(“神光”)、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科技工程。 惯性约束聚变(ICF)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在核禁试条件下的核武器研究,尤其是核聚变物理过程的研究。美国和法国目前在ICF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美国LLNL的NIF(国家点火装置)已基本建成,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LMJ(兆焦耳激光装置)也即将建成。我国目前在建的“神光-Ⅲ”是十万焦耳级的激光装置,能量要比NIF和LMJ低一个量级。兆焦耳级的激光装置“神光-Ⅳ”计划于2020年左右建成,实现热核点火和自持燃烧目标。此外,快点火ICF等新技术路线的探索也在进行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其军用和民用价值都是毫无疑问的极其重要。相关论述很多,这里就不讨论了。 最神秘的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科技工程”。2010年4月28日,美国试验了HTV-2a试验飞行器,这是美国发展PGS(全球快速打击)武器系统所进行了一次重要试验。尽管试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提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的要求。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来源多样、成因复杂,大气污染防治需要从重霾天气的应对向大气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转变,控制技术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管理技术要求从城市向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监管转变,这些都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英国伦敦煤烟污染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治污历程,通过建立严格的监测-减排-核查-评估等管理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不断升级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全过程的污染综合治理,实现

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展了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源头治理、污染监测预警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相关技术成果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等活动中得到应用,积累了短期保障城市空气质量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在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为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艰巨的治理任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污染科学认知能力、源头治理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 三、现有工作基础 “十二五”期间,各部门、地方相继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制定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了“蓝天科技工程”、“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等专项工作,中科院启动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2014年4月,按照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06T14:26:21.630Z 来源:《电力设备管理》2017年第7期作者:张阔 [导读] 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辽宁沈阳 110811 摘要: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时隔15年之后,国家主管部门再次对外公开发布电力发展五年规划。电力规划是指导电力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文件,是布局重大电力项目的重要依据。根据《电力规划管理办法》,电力规划应在建设规模、投产时序、系统接入和市场消纳等方面统筹衔接水电、煤电、气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各类电源专项规划,形成协调统一的电力规划。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规划 1新能源消纳多措并举,着力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1.1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能力,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着力增强系统灵活性、适应性,是破解“三北”地区存量新能源消纳的主要途径 根据规划,将采取3种途径提高系统灵活性。 (1)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700万kW,在有条件的华北、华东、南方、西北等地区建设新增天然气调峰电站500万kW。 (2)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十三五”期间,“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改造规模达1.33亿kW,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8600万kW。改造完成后,增加“三北”地区调峰能力4500万kW。 (3)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功率预测和考核,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根据“三北”不同地区电源结构及不同因素对于弃风弃光的影响度测算,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能够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弃风问题;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是解决华北(主要是冀北地区)弃风问题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由于电源装机严重过剩,即使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发挥区域内省间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仍难以根本改变弃风弃光局面。 1.2“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低,目前采用建设专用电力外送通道、大规模送出“三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主要采用与其他电源打捆方式实现新能源外送。采用与火电打捆外送模式,即使按照理想的送电方式,通道外送新能源电量的比例一般也很难超过1/3,这也是业界一些专家学者对“风火打捆”外送模式不认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条件下,跨省区外送消纳很难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主要途径。《规划》提出,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有序推进“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4000万kW。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已基本明确的风电、光伏外送规模已达到4000万kW,也就意味着在“十三五”电力规划中,除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没有考虑新开工“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外送输电通道。 2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问题的几点探讨 2.1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规划与传统电 力系统规划有哪些异同随着电力系统接入新能源比例的提高,传统的选取典型日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在进行电力平衡时,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按照90%保证率等效约10%~20%的装机比例参与平衡是不合适的。采用时序生产模拟的方法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才能准确刻画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的消纳状况。随着分布式电源比重的提高,对网供负荷特性的影响较大,加州著名的“鸭形”曲线反映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网后对系统净负荷的影响。 随着配电网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系统净负荷与传统意义的用电负荷差异很大,需要考虑采用净负荷进行系统规划。传统电力规划只必须考虑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2个目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不仅要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还需要考虑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标。 2.2如何在规划中体现新能源优先发展 新能源优先、优化发展应该首先根据新能源利用目标,考虑95%的有效利用率,确定新能源最小开发规模,根据新能源资源和电网条件确定新能源开发布局,对于接入配电网的分散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是无法纳入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应该在净负荷中考虑。新能源优先在省内参与电力电量平衡,按照水电、风电、光伏、核电优先的原则,通过生产模拟的方法确定。按照经济性原则,根据场址、资源等条件确定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电源需要新增规模及在系统中的运行小时数,从而确定煤电和气电机组的选型,必要时结合消纳市场考虑外送。在“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缺位的情况下,“十三五”电力规划更像一个确定电源的规划,在规划中已很难做到新能源优先,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kW以上”也反映了这种无奈。最终导致新能源优先发展的原则无法落实。 2.3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由于其出力特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系统运行中很难独善其身,需要其他电源提供支撑。特别是在以煤电为主要电源的中国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随机性对煤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很大。对于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对于中国,未来煤电的定位一定是调节电源。那么,在当前强调对存量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的同时,也需要对新增煤电机组提出灵活性的技术参数要求,对于新增煤电机组的技术要求就不再是大容量、高参数,而是调峰能力、爬坡率等。 2.4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目标不设上限是本次规划的创新。但是,不设上限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如何进行配套电网规划,也给电网规划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电网规划是根据确定电源的规模、布局以及消纳市场确定输电方案,最终形成电网规划方案。但对于新能源,特别是接入配网的6000万kW的分布式光伏和分散风电,在电源规模和布局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配套电网规划的确是个难题。德国是世界上分布式光伏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德国的电网适应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被动适应、局部改造和全面升级3个阶段。在分布式发展的初期,配电网规划不考虑分布式电源,主要利用已建成配电网的裕度发展分布式电源,经过电网校核确定并网点;随着分布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自查报告 密级:□公开□秘密□机密□绝密 专项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责任单位: 项目组长: 单位财务负责人: 项目起止年限:年月至年月 报告编制时间:年月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配套资金审核小组制 年月日

编报要求 1. 填报内容为项目(课题)实施开始起至填报日期止的执行情况; 2. 项目(课题)执行情况报告要求文字简练,重点突出,以数据和典型事例为支撑,客观、真实地填写报告材料; 3. 报告的密级与项目(课题)规定的密级相同; 4. 报告文本统一用A4纸,文字内容一律由计算机打印填报,双面印制。 5. 报告文本第一次出现外文名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6.报告中的数据均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所有经费数值保留小数点后2位。 7.自查报告需提交电子版与纸质文件。 电子版文件名称要求:项目(课题)编号-2014年度自查报告。 纸质文件需提供2份盖章原件。

承诺书 本项目(课题)自查报告是根据项目(课题)的执行情况编写而成,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财务部门负责人、本项目(课题)负责人保证本报告各项内容真实、客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项目(课题)责任单位(签章): 年月日 财务部门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项目(课题)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 2014年自查报告 (编写大纲) 一、项目(课题)总目标及本阶段目标 二、本阶段开展的工作及计划执行情况 1、主要进展情况:结合项目(课题)任务合同书中规定的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任务分工与重要任务的时间节点,并对照本阶段的计划与目标,阐述项目(课题)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本年度取得的主要进展、突破的技术难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情况等。 2、重要事项变更情况:阐述参与项目(课题)实施的研发单位的变动情况,项目组长、课题组长变动情况等。 三、项目(课题)组织管理情况 1、制度制定和落实情况:说明项目(课题)项目(课题)组织管理制度建立情况以及利用其进行过程管理情况,专职项目(课题)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说明承担单位落实法人责任、提供配套支撑条件、对合作单位的组织管理情况等。 2、人才队伍建设:说明项目(课题)实施实际参加和人员培养,创新人才的凝聚、引进和使用以及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做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到位、相关任务经费和特殊政策的落实情况等。 3、知识产权管理情况:说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措施建立、执行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总结知识产权管理的成果经验和典型案例。

科技部十二五经费管理改革解读

专题报道———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解读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对科技部管理的各类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了较大调整,为了使科研工作者能尽快了解调整的具体内容,科技部调财司、科技部经费监督管理中心、科技部风险事业评估管理中心对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科技部国家计划项目的有关单位的经费管理及科研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此特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对此次经费管理办法在概预算部分的调整内容向我校教师做解读:“十二五”经费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概预算编制及执行,下面我们也就按照编制和执行两大部分为大家解读。 第一部分:概算、预算编制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明确了概预算的概念、重要作用及规范申报、审核过程及需要把握的原则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1. 概预算的概念及作用 项目概算是确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规模的依据,是项目各任务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经过咨询评议后的项目概算,将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控制项目(课题)总预算的重要依据。 项目预算是确定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期内经费安排的依据,是课题各任务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的基础。经过评估评审后的项目(课题)预算,将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2. 概预算申报与审核过程需把握的原则 概预算一定要符合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3.明确概预算的申报与审核过程中的责任主体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是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组织项目(课题)负责人和单位财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完成概预算编报工作,并进行审核把关。 二、进一步规范了概预算的申报、审核程序 概预算的申报、审核程序按项目类别划分为三类项目 1.973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与审核程序 973计划项目科技部只针对项目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管理,973项目立项一般需要经过初评、复评、进入备选项目库和综合咨询等步骤。在对备选项目进行综合咨询时,科技部相关部门就会发布项目概算申报的通知,收到通知后项目申报单位即可开始进行概算申报工作。 在将项目概算上报科技部后,科技部对项目概算进行咨询评议,并报财政部备案,科技部相关部门通知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各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编制课题预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行业环境变化下的电力培训新思考 摘要:面对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规范电力培训管理,完善电力培训体系,创新电力培训模式,重视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电力培训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以增强电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变力,这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培训体系;行业环境;培训师资;电力培训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体制快速市场化的趋势,使电力生产、管理等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网的改造、建设及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职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了解,我国电力职工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二是职工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三是专业分布不均,一些专业技术工种,如装表接电、继电保护等人才缺乏;四是无职业技能等级或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种人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约了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为了适应现代电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才可能管好日益现代化的电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只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才可能逃脱被市

场无情淘汰的危机。而培训教育是企业在岗职工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最好方式,是企业兼顾职工学习与工作的最佳途径。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提出了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电力培训工作得到重视,各省网公司相继设立了电力培训中心。这些中心为电力系统培训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但对国家电网公司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资源缺乏,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第二,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求; 第三,培训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效果无法衡量; 第四,企业缺乏鼓励个人提高的有效机制,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011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出台,这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是决定公司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最关键因素,面对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利用电力培训,改变公司专业人才紧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是我们要探讨的紧要课题。 一、规范电力培训机构的管理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种电力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管理部门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保证《规划纲要》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重大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重大专项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若干工作规则的通知》,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 科技部作为国家主管科技工作的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做好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和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工作。 第四条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管理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重大专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强调坚持自主创新,突出重点,力争实现有限目标。 (二)创新机制,统筹资源。集成和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部门、地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科技大协作和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三)明确权责,规范管理。在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制定、启动实施、监督管理、验收和成果应用等各个环节,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四)定期评估,注重成效。建立健全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对重大专项的执行情况与成效进行跟踪检查。 (五)注重人才,创造环境。结合重大专项的实施,培养和凝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形成一支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队伍,完善有利于重大专项实施的配套政策和良好环境。 第五条重大专项资金的筹措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并引导和鼓励地方、企业、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针对重大专项任务实施,科学合理配置专项资金,加强审计与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六条本规定适用于《规划纲要》确定的与民口有关的重大专项。 第二章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七条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简称三部门),建立三部门工作机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管理。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专项实施方案的审核、论证;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推动科技经费管理迈上新台阶-王伟中副部长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培训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推动科技经费管理迈上新台阶- 王伟中副部长在“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 培训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精神,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视频培训会议,对于加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推动有关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取得实效,科技在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科技事业步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当前,“十二五”各项科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为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部出台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政策改革工作,修订了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管理

办法,发布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科技部、财政部向国务院有关领导进行了专题报告,克强副总理、延东国务委员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确保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加强政策宣传培训是当务之急。万钢部长、志刚副书记对宣传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 一、“十一五”以来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主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预计达到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与中央同步增长,预计达到2460亿元。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R&D)经费预计达到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R&D与GDP的比值约为1.83%。全国R&D 人员预计达到280万人年,继续位居世界首位。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各部门、各地方,课题承担单位、广大科研人员高度重视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积极探索科技经费管理机制,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日益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全过程管理得到加强。 第一,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在此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主题 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 滇池环湖截污治污体系联合运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等两个课题 申报指南 水专项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

一、指南说明 本课题采取公开发布指南,评审方式择优选择课题承担单位。此次发布的课题申请指南为根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之主题--《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的项目-《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实施方案要求编写。 1、项目总体目标 围绕滇池水环境治理总体需求,针对主要水环境问题,结合流域“十二五”水环境质量改善及水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在流域层次上,开展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并进行规模化工程示范,形成高原湖泊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重污染型高原湖泊入湖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及高原湖泊规模化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技术平台;以科技进步引导建立严格、有效的全流域水污染控制综合配套集成矩阵式环境经济政策,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建立覆盖150 km2入湖河流小流域的大型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内全面实施 2

控源截污减排,示范区入滇河道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Ⅳ类;滇池草海水质改善,实现规模化生态修复和有效管理;“政、产、学、研”结合治理机制全面实行。 2、总体研究内容与任务分解 依据“十二五”滇池治理的科技需要,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分4个层次开展“十二五”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研究内容设计与任务分解。 (1)“十一五”控源治污工程提升改造的技术支撑 对现有控源治污工程的提升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包括滇池环湖截污治污体系联合运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和流域入湖河流清水修复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两个课题。 (2)“十二五”治滇重点工作的技术支撑 为“十二五”地方治滇拟开展的重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主要包括滇池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控制与水源涵养林保护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滇池水体内负荷控制与水质综合改善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滇池草海生态规模修复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外流域补水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