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解

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ANC比值(全部有核细胞比值):各系各阶段细胞占所有计数有核细胞(巨核细胞除外)的百分比。NEC比值(非红系比值):非红系细胞计数,是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有核红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NEC=某系(粒、单)某阶段细胞比值÷(100-红系比值和)。粒红比(G:E):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之比即粒:红比值。

干抽(dry tap):非技术原因、非穿刺部位不当而多次、多部位穿刺抽不出骨髓液的现象。见于:骨髓纤维化、细胞极过多、增生低下无细胞、肿瘤细胞浸润。

核浆发育不平衡: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胞。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核质比:细胞核与细胞浆相对大小的比值。

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基本步骤:固定、有色沉淀反应及复染。

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细胞外铁:反映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细胞内铁:存在于中幼、晚幼和成熟红细胞中的铁。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胞质中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成熟红细胞中出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贫血(anemia):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体积中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AAH):又称再障危象,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自限性、可逆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滞,血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病毒感染,尤其是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是本病是主要原因,此外有些药物也能引起此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细胞系统造血衰竭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综合征。特征是贫血和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由于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储存铁的情况,与骨髓铁染色有良好的相关性。其减少只发生于铁缺乏症,且在铁缺乏早期就出现异常,是诊断IDA敏感的方法。IDA时SF <14μg/L(女性<10μg/L)。

铁粒幼细胞贫血(SA):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血红素合成过程发生障碍,铁不能与原卟啉螯合合成血红素而积聚在线粒体内,铁利用障碍致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机体出现贫血。发病机制:铁利用不良血红素生成障碍和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巨幼细胞贫血(MgA):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使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也称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特征:骨髓中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出现巨幼变,外周血为大细胞性贫血。在我国以缺乏叶酸导致的营养性MgA多见,因缺乏内因子导致的恶性贫血少见(北欧多见)。

溶血性贫血(HA):是由于红细胞自身缺陷(如细胞膜、能量代谢酶和血红蛋白分子缺陷等)或外在因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一类贫血。特征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红细胞生成活跃并存。

原位溶血:在骨髓内红细胞系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血循环之前就被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特点是外周血中出现较多小球型红细胞。它是一种慢性溶血过程,伴有急性发作的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贫血、黄疸和脾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是一组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异常引起的异质性家族遗传新遗传病,共性:外周血中含有大量椭圆形成熟红细胞。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病。典型临床表现:与睡眠有关的阵发性溶血发作,血红蛋白尿,多为慢性血管内溶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即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中至少有一种珠蛋白合成缺乏或不足,引起的贫血或病理状态,是一组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疾病。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结合抗体或(和)补体而引起溶血所致的贫血。

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相互作用,或在补体参与下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以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温抗体型是其最常见类型(占80%),主要为IgG(冷抗体型主要为IgM);

②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红细胞膜互相作用,与膜结合或改变了膜结构,从而产生了抗药物抗体或抗红细胞抗体,发生血管外或血管内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恶性增值性疾病,其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亡(apoptosis)减少。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①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数个月。AML可出现“白血病裂孔”现象,即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细胞缺如,亦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②慢性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慢,自然病程可达数年。

1976年,法(F)美(A)英(B)协作组提出的FAB分型方案,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将AL分为ALL 和ANLL(即AML)。目前对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除形态学(M)外,还应做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子生物学分析(M),即MICM分型。

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有的胞质含有短而粗的AUER小体,几条、十几条或几十条,可呈束状交叉排列,酷似柴捆样,故名柴捆细胞。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由于髓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变并在造血组织中异常增殖所致的恶性血液病。目前,仍以FAB协作组的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与分型,将AML分为M0~M7 8个亚型,并规定骨髓中原始细胞必须>30%(NEC)。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原称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红/巨核系和肥大细胞)细胞持续性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为特征。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和粒系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伴有骨髓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和髓外造血。

其缺陷在多能干细胞。纤维组织并非肿瘤性增生,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对造血细胞克隆性增生的反应。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特征:红细胞的产生不依赖红细胞造血的正常调节机制,除红系外,粒系和巨核系也过度增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慢性克隆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病程缓慢,主要涉及粒细胞系,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分类中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90%以上患者白血病细胞中有恒定的、特征性的Ph染色体及其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中位稳定期4年左右,经过克隆性演变最终进展到终末期,临床可分为慢性期(CP)、加速期(AP)、急变期(BP)三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或发育异常、无效造血为特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增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淋):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可浸润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淋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生物学本质没有区别。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急性白血病的并发症,在ALL较AML发病率高,系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至脑膜或脑实质,使患者表现出相应的神经和/或精神症状。脑白可见于白血病病程的任何阶段。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浆细胞肿瘤:系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或)多肽链亚单位的一组肿瘤性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即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正常多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贫血、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死因:感染和肾功能不全。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简称为类白反应。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类似白血病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是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引发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PH染色体: 80%~9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发现一种异常染色体,即22q-,9q+,可出现在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中,标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多能干细胞克隆发生突变和肿瘤转化所致

PNH:.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突变引起的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红细胞,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为常见的溶血性贫血的一种

R-S细胞:HL病变中真正的肿瘤细胞是R-S细胞及其变异性。典型的R-S细胞为一直径15~45μm的巨细胞,胞浆较丰富,嗜双染性,形态双核,互相相似如同“镜影状”,如一对鹰眼,核圆形,染色质稀少,最突出者为各个核均有一个大而红染的包涵体样核仁,其边界清晰,其周围有空晕围绕,有时可见核仁两端为平头形

白血病裂孔现象: 某些白血病患者血片中仅出现原始和成熟阶段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可提示部分骨髓仍有正常造血功能。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

血友病Hemophilia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或Ⅸ(FⅨ)基因突变导致人体内凝血因子Ⅷ或Ⅸ水平降低或缺乏,从而导致出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复习MPN、MDS、MM等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为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多缓慢起病,部分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出血以胃肠道、鼻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脾大见于多数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检验】 (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可见巨核细胞碎片。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形态异常,核质发育不平衡,颗粒稀缺,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增多。红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明显增生。 (3)血小板功能检查: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部分患者又有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现象。 【诊断】 WHO的ET诊断标准: 阳性标准:(1)血小板持续性>600×10^9/L;(2)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1、不符合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是() A.贫血 B.黄疸 C.脾肿大 D.完全性抗体 E.抗体为IgG型 2、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主要与出血有关 C.营养不良 D.造血功能减低 E.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3、最适宜用来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物酶 B.糖原 C.碱性磷酸酶 D.α–丁酸萘酚酯酶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E.酸性磷酸酶 4、有关含铁血黄素尿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慢性血管内溶血时少见 B.Rous试验可检出 C.急性溶血初期可阴性 D.H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而成 E.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 5、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电泳法 B.酶联免疫法 C.比色法 D.免疫电泳法 E.以上都是 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7、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应选下列哪一组筛选试验() A.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出血时间测定 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测定 C.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D.纤维蛋白原,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 E.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8、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 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 B.外周血涂片检查 C.血沉测定 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 E.血清免疫电泳 9、不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 A.造血干细胞损伤 B.造血微环境损伤 C.免疫性造血抑制 D.DNA合成障碍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六章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圣才出品】

第六章常见血液病的检验 A1/A2型题 1.慢性感染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要点是()。 A.血清铁测定 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骨髓细胞外铁 E.骨髓红细胞内铁 【答案】D 2.下列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MCV105fL,MCH36pg,MCHC410g/L B.MCV100fL,MCH34pg,MCHC380g/L C.MCV82fL,MCH29pg,MCHC350g/L D.MCV71fL,MCH27pg,MCHC340g/L E.MCV31fL,MCH22pg,MCHC300g/L 【答案】E 3.血清铁降低,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蛋白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铁剂治疗过量 【答案】A 4.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贫血鉴别主要选择的检查是()。 A.MCV、MCH、MCHC测定 B.血清铁饱和度 C.骨髓铁染色 D.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E.血清总铁结合力 【答案】C 5.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为()。 A.100~120g/L B.80~100g/L C.60~120g/L D.60~90g/L E.30~60g/L 【答案】E 6.不属于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常规 B.网织红细胞数量 C.红细胞形态检查 D.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E.珠蛋白变性检查

【答案】E 7.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血清铁饱和度16%。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幼粒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B 8.下列属大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PNH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答案】B 9.红细胞形态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受色浅淡,骨髓铁染色又能发现细胞内、外铁均消失,为进一步确定贫血的病因,宜首选的检查为()。 A.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铁代谢检查 E.红细胞寿命测定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 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 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D) A、锚蛋白 B、收缩蛋白 C、肌动蛋白 D、跨膜糖蛋白E肌球蛋白 2、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 E ) A、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缺乏 D 、微量元素缺乏E、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缺乏 3、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指标是( A ) ` A、血清铁蛋白降低 B 、血清铁降低 C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升高 E 、铁粒幼细胞增多 4、PAS染色对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A) A、巨贫与红血病的鉴别 B、急淋与急非淋的鉴别 C、PNH与再障的鉴别 D、外周血象检查 E、以上均不正确 5、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C)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6、关于NAP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时则增强 B、{ C、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增加,而病毒感染时则无变化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增强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变时NAP活性增强 F、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AP活性增强,PNH时则降低 7、下列哪项符合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B )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依据是(D) A、巨核细胞受抑、血小板减少 B、原始细胞形态差别显著 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D、POX染色 E、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 9、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交联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有( C ) A、因子ⅩⅢ B、因子ⅩⅢa C、因子ⅩⅢa 、Ca2+ D、因子Ⅹ E、因子Ⅹa、Ca2+ 10、下列检查哪项改变与溶血无关( B )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 红细胞检验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 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 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 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 髓外造血(EH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 造血微环境(HIM ):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 造血干细胞(HSC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 CFU-S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 造血祖细胞(HPC ):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 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 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有时在核凹陷处可见淡染或无色区域称初浆。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分布不均。 14. 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和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淡红偏淡蓝色,浆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分布密集的特异性颗粒,呈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特异性颗粒和非特异性颗粒可同时存在。 15. 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 微米,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现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排列更紧密,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6. 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 微米,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横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3 以上,形态弯曲呈带状、粗细均匀,也可见核呈S”、”U”、”E”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核仁消失。胞 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7. 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 微米,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原始粒细胞者虽未断开,但有明显的切迹,核常分2-5 个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量较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8.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 4/5,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 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胞浆量少,绕于核周,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19.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深,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20.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或团块状,核染色质呈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样感,核仁消失。核质量多,胞浆内血红蛋白生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由于血红蛋白量的不同,胞浆呈嗜多色性。 21.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 以下,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紫黑色团块或凝缩成炭块。胞浆量多,呈浅灰色或浅红色。 22..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向成熟红细胞过渡的中间分化阶段,仍属未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油蓝做活体染色时,可在细胞内看到网状、线状、颗粒状网织结构 23. 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2 微米,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1、卵黄囊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2、肝脏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3、骨髓开始造血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4、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5、3~6个月胚胎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场所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6、人体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9、G-6-PD缺乏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0、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1、尼曼-匹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2、戈谢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3、血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1 / 13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2 / 13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3 / 13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