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型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心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1型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心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1型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心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1型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心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I型心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心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银娜, 谌贻璞, WANG Yin-na, CHEN Yi-pu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北京,100029

刊名: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GNOSTICS CONCEPTS & PRACTICE

年,卷(期):2011,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9048425.html,/Periodical_zdxllysj201103002.aspx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尽管近年来医学科技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医生们所面临的多数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无法彻底治愈的,即使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也往往需要终生不间断治疗。感染性疾病与上述疾病截然不同,其中大多数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没有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帮助就可能发生误诊。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有一些酷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此时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诊断的参考意义更大。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外,某些生物标志物对判定患者的预后与确定抗感染疗程也有较大帮助,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细菌、真菌、结核、病毒)。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可致白细胞减少,在细菌感染中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下降常提示沙门菌感染。应当注意的是,除上述情况外,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著减少,常提示病

干燥综合征

疾病名:干燥综合征 英文名:Sjogren syndrome 缩写:SS 别名: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exocrinopathy;干燥综合症;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舍格伦综合征;斯约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Gougerot-Houwe syndrome;Gougerot-Mikulicz-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disease;Sjogren氏综合征;古-豪二氏综合征;古-米-斯三氏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Sjouml gren综合征;干燥性角结膜炎 ICD号:N16.4* 分类:肾内科 概述: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受累器官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本综合征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斯约格伦综合征、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常与其他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图1)。早在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斯约格伦报道了19例干燥性角膜炎伴口干燥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并提出本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因此,在西方医学中称本病为Sj?gren综合征。其后,各国学者也相继报道了相同的病例。本综合征分两类:①口、眼干燥等表现单独存在时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yndrome,PSS); ②口、眼干燥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动脉炎、皮肌炎等风湿病并存时,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ten’s syndrome)。此处仅叙述PSS(简称SS)。

【继教】 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谈 答案

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谈 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诊疗 1、尿酸主要通过(D )分解代谢 A、脾脏 B、肝脏 C、肠道 D、肾脏 2、如果病人已形成尿酸结石,在(D )上可看到一些回声 A、X线 B、CT C、核磁 D、B超 3、肾脏肾功能正常,尿酸到了远端小管时,大概只有(A )的尿酸从肾脏排出去 A、6%~10% B、40%~44% C、50% D、98%~100% 4、尿酸主要是(A )的代谢产物 A、核酸 B、氨基酸 C、酶 D、核苷酸 5、如果病人24小时尿酸小于(B ),提示该病人血尿增高可能是因排泄不良造成的 A、500mg B、600mg C、700mg D、800mg 肥胖相关性肾病临床与病理 1、肥胖相关的肾小球局灶阶段硬化,其肾小球滤过率(C ) A、正常 B、增高 C、逐渐下降 D、正常或增高 2、内脏脂肪组织的代谢可直接进入(A ),这样就会使肝脏暴露于未经稀释的脂肪代谢产物以及脂肪因子中。其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脂谱代谢的紊乱 A、门静脉 B、脾静脉 C、颈静脉 D、肠系膜静脉 3、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治疗环节中,哪项治疗主要选用ACEI/ARB类的药物(C ) A、控制体重 B、控制血糖 C、控制血压

D、调血脂 4、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治疗中心环节是(A ) A、控制体重 B、降压治疗 C、调脂治疗 D、控制血糖 5、下列关于控制体重的说法错误的是(A ) A、首先运动非常重要,其次是饮食控制 B、在体重减轻后,通过检测,肾脏血浆的流量及肾小球的滤过率及蛋白尿的排泄率都有明显的改善 C、早期体重的控制,能够有效的控制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的进展 D、运动会改变饮食结构,可以减轻体重,减少蛋白尿,减轻肾小球的硬化和肾间质的纤维化,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肥胖相关性肾病中西医治疗 1、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A )为主 A、膏脂、痰浊 B、水湿 C、气滞 D、血瘀 2、(B )是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其中心环节,是引起代谢综合征其他异常改变的基础 A、肥胖 B、胰岛素抵抗 C、卵巢多囊综合征 D、非酒精性脂肪肝 3、肥胖症的中医辩证分型中的胃热湿阻型选用的治则是(C ) A、健脾益气祛湿 B、疏肝理气清热 C、清热利湿 D、温肾健脾化湿 4、下列不属于肥胖症的中医辩证分型中的阴虚内热型的临床表现的是(D ) A、肥胖程度不重 B、头昏眼花,头胀头痛 C、腰膝酸软,五心鞒热,失眠 D、胸胁苦满,胃脘痞满 5、合理的减重数据一般指每周体重下降(C ) A、0.45㎏ B、0.9㎏ C、0.45~0.9㎏ D、1.5㎏ 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诊治与病理 1、糖尿病肾小球病肾出现血管玻璃样变不包括下列哪个血管的血管病变(B )

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麻醉、重症监护和大手术的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常见于大手术和约36%的ICU患者,它增加死亡率、治疗费用和延长ICU住院时间,目前虽然正努力发展预防或减轻AKI的治疗措施,但收效甚微。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诊断AKI的措施。传统的AKI生物标志物(肌酐和尿素氮)不能早期诊断损伤。所以,急需寻找可靠、可早期预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创新技术如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已帮着发现了几种有前景的,可早期提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如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介素48(IL-18)和肾损伤分子1(KIM-1)。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麻醉科和ICU中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它们可用于评估新技术和治疗在肾功能上的影响,监测中毒程度和治疗效果。比如,NGAL和CyC已经用于一心脏手术期间羟乙基淀粉治疗安全监测试验以及早期预测AKI。临床应用将很快推广。 关键词:肾衰竭肌酐尿素氮生物学标志物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脂肪酸结合蛋白白介素18 急性肾损伤常见于重大手术和危重症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个共识性名称,目前用于描述以前叫急性肾衰竭的连续性过程。AKI 被报道发生于约36%重症患者和常见于如开放性心脏手术等大手术后患者,它按FIFLE标准分级(首字母缩写于风险、损伤、衰竭、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病)。虽然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是基于RIFLE分级系统正被更多应用及可提高诊断AKI的敏感性,但无法改善预后的能力。RIFLE标准在几个人群累积研究超过250000课题中已广泛应用并有效分级肾功能。并且,近期研究发现RIFLE比AKIN在诊断入ICU后前48小时发生AKI更有效。所以,我们更喜欢用RIFLE急性肾损伤分级系统。 急性肾损伤与死亡风险增加和延长住院时间有关。需昂贵治疗的严重病例将导致长时间肾功能紊乱,增加监护人力和成本。所以,尽早诊断AKI有助于发展或实现保护性治疗。 为什么治疗效果不佳 发展预防或减轻AKI治疗的努力显示无法持续保护作用。利尿剂的应用并没有证明有效。Fenoldopam(非诺多泮),血管扩张剂,在特定人群中有作用,而其他人群则无。利钠尿肽在大手术中可能有作用,在其他情况则无。预防造影剂引发的AKI的乙酰半胱胺酸的作用被证明不确定,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的静注碳酸氢钠的益处也未被确定。目前广泛预防或治疗AKI的措施(虽然未被对照试验证明)依然是及时补充液体恢复血循环的复苏以及适度应用强心剂/血管加压素以维持充足的心输出量和灌注压。除了这些措施外,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液体负荷过重的病例对液体复苏无反应,此时多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透析。 至于为什么没有可再生的持续性的有效的对AKI的治疗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急性肾损伤可由多因素诱发并可存在于疾病过程中。即使某些治疗可能对部分亚组有益,由于疾病的多样性致使特定的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AKI。第二,目前对AKI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仍是有限的。它将导致预防或治疗上的困难重重。第三,介入治疗实施迟疑。由于我们依赖传统生物标志物(肌酐,尿素氮,尿量)来诊断AKI才出现治疗上耽搁。这些生物标志物既不能及时提示损伤,而且多在损伤后好几小时才出现异常(肌酐,尿素氮),也缺乏特异性(尿量)。比较下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大家能想象如果缺乏心肌肌钙蛋白,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7月在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内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统计肾损害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分析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3例ms患者中有62例发生肾损害(46.62%),肾损害组女性所占比例较多,年龄较大,sbp、map、fpg、ua均较非肾损害组偏高,bmi低于非肾损害组。年龄、map、fpg、ua为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35、1.019、1.091和1.005,p值均<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高,年龄、map、fpg、ua为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肾疾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8-0126-02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美国nhanesⅲ指出,美国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1%[1],我国2012年的横断面研究发现ckd总患病率为10.8%[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在逐渐缩小,继发性肾脏病逐渐增多。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括了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高血压、慢性炎症及血栓前状态。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年龄的增长,可以

2020泌尿系统感染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0泌尿系统感染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肾脏移植术后感染中有30%以上为UTI[1]。中段尿培养是目前UTI诊断的金标准, 但其阳性检出率低且耗时长, 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因此, 寻找更加敏感和准确的UTI生物标志物作为中段尿培养方法的补充,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就UTI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UTI的预后与感染部位有关。因此, 快速而准确地鉴别上尿路感染及下尿路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临床上常用的炎症指标, 近年来作为判断UTI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诊断效果很好。XU等[2]对PCT与CRP在鉴别儿童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中的价值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PCT和CRP 均可作为鉴别诊断儿童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但PCT的敏感性(90.47%)及特异性(88.0%)均优于CRP(敏感性为85.7%, 特异性为48%), 表明PCT是更适合用于鉴别诊断儿童UTI的生物标志物。

LEVINE等[3]研究发现, PCT可以作为排除UTI的生物标志物, 他们分析了293例UTI患者血清PCT水平, 结果显示, PCT< 0.25 ng/mL 可以排除UTI, 这种排除性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2 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 HB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7 000的低分子蛋白质, 储存在人类中性粒细胞分泌体和嗜苯胺蓝颗粒中, 当其从活化的嗜中性粒细胞中被释 放时, 可作为多功能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渗漏并趋化和诱导单核细胞[4, 5], HBP是各种潜在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结果表明, 血浆、脑脊液和皮肤中HBP水平的升高与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或链球菌感染有关[6]。儿童尿中HBP水平的明显升高可反映UTI程度。KJ? LVMARK等[7]的研究发现, 尿相对于尿白细胞, 诊断尿路感染更敏感且更具特异性。他们对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 尿HBP与尿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相比, 尿HBP是区分下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的最佳的生物标志物[8]。 3 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 人类的XO主要存在于肝脏。CIRAGIL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 UTI患者尿XO活性会增强, 且仅当尿液中含有> 105/mL的细菌时, XO活性才显著增强, 尿液中XO活性诊断UT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尿XO或可成为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用于诊断UTI [10]。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唾液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征,可引起腺体分泌减少,出现眼、口干燥症状。腺体外系统(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神经、肌肉、关节等)亦可受累。因此,临床表现多样化。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SS可单独存在,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时,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ogren’s syndr ome)。 pSS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仅次于RA。有人报告,人群患病率为0.4 %~0.7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我国pSS的发病率为0.3 %。本病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老年人中,pSS的发病率可达3 %~4 %。中年女性多发,女性患者约占pSS患者的90 %,男女患病比为1∶19。平均发病年龄为40±5岁。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pSS有家族聚集倾向,曾有母女、姐妹同时患病的报道。HL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提示,HLA-B8、DR3与SS 相关;但不同种族的SS与不同的HLA相关。北京学者发现,我国该病患者HLA-DR3、DR52、DR2基因频率明显增加,与发病呈正相关;而HLA-DR5、DR9基因频率则明显降低,与发病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抗SSA 抗体和抗SSB抗体与HLA-DR52有明显相关性。 2.病毒感染 (1)EB病毒近来发现,SS患者的唾液腺和泪腺中有EB病毒的早期抗原和DNA。有人在SS合并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发现有EB病毒的包囊和核小体,表明SS患者体内EB病毒处于活跃复制状态。但亦有人持反对态度,其依据是正常人唾液腺中也可测到EB病毒的DNA。 (2)HCV 携带HCV的转基因小鼠的外分泌腺可出现类似SS的病理改变,即小涎腺中有淋巴细胞浸润,故认为SS可能与HCV感染有关。 (3)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HIV的感染者,可出现口干、腮腺肿大等SS样症状。因而推测,SS发病可能与一些逆转录病毒的感染有关。 3.自身抗原 ①SSA、SSB属自身成分,细胞凋亡时,其决定簇被暴露,可导致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②fodrin蛋白,也可在细胞凋亡时出现; ③腺上皮细胞异常。 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如何?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改变,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异常,造成SS患者组织炎症性及破坏性病变。 (1)体液免疫异常多数患者有高球蛋白血症,其中以γ球蛋白增高最为显著。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可增加,以IgG增高最多见。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如ANA、RF、抗唾液腺上皮细胞抗体、抗腮腺导管抗体、抗甲状腺抗体、抗SSA及抗SSB抗体等。80 % SS患者血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以上结果均证明,SS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异常,有B细胞多克隆及寡克隆活化,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从而形成免疫炎症性损伤。 (2)细胞免疫异常 SS受累腺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用单克隆抗体研究发现,浸润的淋巴细胞中大部分为T细胞(B细胞仅占浸润细胞的20 %),尤其是Th细胞,Th / Ts之比为3∶1。在Th细胞中,又以Th1细胞为主,Th2细胞活性降低,T抑制细胞功能亦下降。以上结果提示,T细胞在SS发病中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7月在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内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统计肾损害的患病率及临床特征,分析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3例MS患者中有62例发生肾损害(46.62%),肾损害组女性所占比例较多,年龄较大,SBP、MAP、FPG、UA均较非肾损害组偏高,BMI低于非肾损害组。年龄、MAP、FPG、UA为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35、1.019、1.091和1.005,P 值均<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高,年龄、MAP、FPG、UA 为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标签:肾疾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危险因素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美国NHANESⅢ指出,美国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1%[1],我国2012年的横断面研究发现CKD总患病率为10.8%[2]。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比例在逐渐缩小,继发性肾脏病逐渐增多。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括了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高血压、慢性炎症及血栓前状态。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年龄的增长,可以预见我国MS的发病率将明显增加,MS提示了发生CKD 的危险性。本文旨在分析MS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MS导致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7月在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内科住院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52例,排除临床资料不齐备、原发性肾脏病、急性肾衰竭及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19例,共13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76例(57.14%),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58.85岁。根据有无肾损害分成两组,肾损害组62例,其中男26例,女36例,平均年龄(63.35±12.11)岁;非肾损害组71例,其中男31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92±11.90)岁,吸烟史及饮酒史在两组中占比均不高。 1.2 研究方法 筛选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记录每位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并依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记录入院空腹时血脂、肌酐、尿酸,监测空腹血糖、胰岛素及HbA1c;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或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尿蛋白检测、尿红细胞位相及腹部脏器B超等值。依入院次日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应用CDS标准定义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肾损害包括存在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或B超下肾脏改变等任一临床表现者。

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危重疾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在ICU中病死率高达37% ~76%[1]。随着床旁血液滤过技术的不断发展,AKI 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病死率仍偏高,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目前常用的AKI诊断指标是血肌酐、尿量,这些方法虽特异性好,但敏感性差,不能早期提示肾功能的改变。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一些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7,IGFBP7)、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胱抑素C (cystatin C,cys C)、肾损伤因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对于AKI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较血肌酐和尿量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以上几种标记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AKI的最新定义及分期标准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最新指南定义的AKI标准是:48h内血肌酐增高26.5mol/L;或血肌酐增高至基础值的1.5倍,且明确或经推断其发生在之前7d之内;或持续6h尿量<0.5ml·kg-1·h-1,分期标准见表1。2经典AKI生物学标志物的局限性 目前,AKI是以血肌酐和尿量为诊断及分级标准的,但血肌酐和尿量有其局限性。实际上,血肌酐测定的是肾小球滤过功能,而不是肾损伤,直到肾功能下降到50%以下,血肌酐才会发生变化[2]。血肌酐还受许多非肾性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种族、肌肉、营养状况等。此外,某些药物能改变肾小管分泌肌酐的功能,也会影响血肌酐的测定[3]。由此可见,血肌酐是一个不太敏感的、反应较晚的AKI生物学标志物。 3新型AKI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 对AKI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基因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发现一些基因产物或蛋白可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3.1IGFBP7 IGFBP7是IGFBPs的一名新成员。它是一种分子量30kD的糖蛋白,可由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分泌[4-5],在血浆、尿液以及肠道、膀胱、肾等组织中能被检测到[6-7]。在因脓毒症或缺血导致的肾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参与细胞周期G1阻滞,而IGFBP7正是G1期阻滞的一种诱导物[8-11]。IGFBP7可防止细胞在DNA受损的情况下分裂,并阻滞其分裂进程,直到DNA损伤被修复,以免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对早期AKI的一种应答机制[12]。Aregger等[13]研究指出,相比NGAL,IGFBP7对AKI 预后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加准确的预测值[IGFBP7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NGAL 的AUC为0.70]。一项单中心研究及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将尿IGFBP7和TIMP-2相结合来预测AKI的发生,结果显示,IGFBP7和TIMP-2浓度相乘 DOI: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5.03.013 基金项目:潍坊市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ws056) 作者单位:261031山东潍坊,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通信作者:张培荣,Email:zhangpeir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9048425.html, ·综述· 急性肾损伤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的新进展 牟迎东张琳琳张培荣

第十一章 干燥综合征

第十一章干燥综合征 廖康煌干燥综合征或舍格伦综合征(sicca syndrome或Sj?gren's Syndrome,SS)是累及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上常见侵犯涎腺和泪腺,表现为口、眼干燥。此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指单纯的SS;后者指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1888年Hadden首先报告本病,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Sj?gren首先系统描述本病。在美国现已被认为是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二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张乃峥等(1993)报告在国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29%~0.77%(按不同诊断标准)。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可能是一种多因素病因的自身免疫病。国内原发性SS患者多为具 有HLA-DR 3基因遗传素质,而继发性患者与HLA-DR 4 密切相关。发病可能与多种自 身抗原(如:Ro/SS-A、La/SS-B)和外来抗原(如:EB病毒、丙肝病毒、逆转录病毒)及性激素(雌激素)等有关。 从SS患者涎腺活检研究证实:腺体被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是CD 4 +自身反 应性T淋巴细胞,以Th1亚群为主,并带有CD 45 RO表型。浸润的淋巴细胞与大量表达HLA-DR并递呈抗原肽的腺泡、腺管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导致进一步T、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和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类似的病理改变,亦可发生于其他体表和内脏的外分泌腺。此外,患者的B细胞分化及自身抗体的分泌显著增加,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SS-A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增高,且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B淋巴细胞的克隆增殖,包括浆细胞和免疫母细胞的增殖,可产生假性淋巴瘤乃至转变为恶性淋巴瘤。其并发恶性淋巴瘤的相对危险比为正常人群的44倍,以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起病多呈隐袭和慢性进行性,可涉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外分泌腺病变引起的口、眼干燥可以是本病首发的唯一症状、持续多年,也可能是系统病变的一个表现。 (一)口腔轻者仅为唾液粘稠感,易被忽视。较重时唾液少、觉口干。所谓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做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 -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一项包含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1.1 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

PCT检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什么是降钙素原? 结构与合成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calcitonin,CT)前驱物质,由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CALC- 1基因所表现。 图1: 改编自Moullec等人的PCT结构 然而降钙素在受到荷尔蒙刺激后仅由甲状腺的C细胞分泌。而在促炎症刺激下特别是在受到细菌感染是PCT由大量各类细胞核组织产生。 在健康个体的PCT水平低于0.05 ng/mL,但是患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体内PCT数值可以上升到1000 ng/mL。 图2: 改编自Meisner等人8 在感染刺激下3-6小时内,可以观察到上升的PCT数值,而且随着感染的加重而持续上升,使PCT成为严重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早期及高专一性的标志物。 图3: 改编自Meisner等人

当严重细菌感染缓解后24小时半衰期内,PCT会重新回到正常值<0.05ng/mL PCT是有效证明您可以安全减少LRTI抗生素用量的唯一生物标志物 在急部部日常工作中如何使用PCT测试? 我们在急诊中怀疑有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患者中使用PCI测试。我们会根据临床表征、病情的严重度及基本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炎或肺炎)以及PCT值的高低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如果开始使用抗生素,那么3、5和7天后将重新检测PCT,以便于能及早停止治疗。我们同时在严重脓毒症治疗中使用PCT监测抗生素的治疗。 PCT是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是的,比起其它感染标志物.PCT确实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例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增高其特异性较低,并且在病毒与细菌疾病中均会出现。 PCT同时让我们对自己的临床工作更加放心,还提供了排除严重细菌感染的安全界限,使我们可以决定何时开始或结束抗生素治疗。 在急诊部设置中,斜对脓毒症诊断使用什么样的临床PCT临界值? 在巴塞尔和其它瑞士医院,我们使用的急诊流程中包含PCT检测。 我们不使用严格的PCT临界值,而是采用临界值范围,因为这更符合生理学,且感染生物学并不是单纯的黑或白。通常对于PCT值<0.1ng/mL患者,仅当儿属于高风险患者,有最严重社区型肺炎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时,我们才对其给予抗生素治疗,(参见小页右侧的流程)。一般情况下,PCT>0.25ng/ml时,我们会在LRTI中开始或继续使用抗生素,当PCT>0.5ng/ml时则会用于重症监护单位的严重脓毒症(见下述流程)。如果抗生素停用而患者未见好转.则必须重新测量PCT。 对于LRTI诊断和抗生素应用,急诊部采用什么样的临界值? 在我们所有研究中使用临床流程和临界值的采用皆出自proRESP,proCAP,等等(如下所述)。

干燥综合征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高

干燥综合征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高 2016-05-10 15:58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 字体大小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似乎常见,但其发生率报道不一。 法国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ASSESS),以探讨干燥综合征系统体征以及演变评估神经系统表现的发生率。 ASSESS 队列始于2006 年,包括395 名符合美国- 欧洲共识标准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比较了有无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人口学和临床数据的不同,也比较了有周围神经系统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和无神经系统表现者。 392 名纳入患者有数据,平均年龄为58 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9 月。神经系统表现见于74/392 例患者, 包括63 例周围神经系统表现和14 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其中9.2% 纯感觉神经病变,5.3% 感觉- 运动神经病变,1.3% 颅脑血管炎和1.0% 脊髓炎。有神经系统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ESSDAI 病情活动性更高,使用免疫调节剂/ 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比例更高。新发神经系统表现更多见于既往有神经系统表现者。 该研究显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率分别为15% 和5%。神经系统表现与更高的病情活动性相关。新发神经系统表现更常见于既往神经系统受累者。 翻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姚中强 引自:Guillermo Carvajal Alegria, Dewi Guellec, Xavier Mariette, Jacques-Eric Gottenberg, Emmanuelle Dernis, Jean-Jacques Dubost, Anne-Priscille Trouvin, Eric Hachulla, Claire Larroche, Veronique Le Guern, Divi Cornec, Valérie Devauchelle-Pensec, and Alain Saraux, on behalf of the Assessment of Systemic Signs and Evolution in Sj?gren's Syndrome (ASSESS) group. Epidemiology of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Sj?gren's syndrome: data from the French ASSESS Cohort. RMD Open. 2016; 2(1): e000179.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专题! 2015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早期诊断建议 2016-05-10 07:40 来源:丁香园作者:何菁 字体大小 -|+ 干燥综合征(Sj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黏膜干燥、腮腺肿大为SjS 的主要症状。隐匿性SjS 则主要表现为系统受累。针对这部分患者,2015 年EULAR-SS 小组制定了隐匿性SjS 诊断的共识和建议。 要点提炼

生物标志物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多。其是一种能够对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判断的指示物,从标志物的特质上可以分成小分子、大分子、复合生物以及生物种群等几种。这种标志物主要是用于医学中对疾病进行梳理和判断,并且能够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及轻重程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进行药物的临床治疗具体效果和预测其发病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x。本文简述了生物标志物的种类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分类;临床医学;应用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对生理状态、病理过程以及利用药物后的集体反应进行客观判断的指示物。其可以对生物集体和环境之间发生作用时的特征性改变进行反应和检测。其作为一种临床医学中的辅助手段,可以有效的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后续的治疗手段应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生物标志物的选择需要进行研究和详细的临床医学验证,并要对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考虑。随着目前对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通过将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医学上的检测手段进行共同运用,可以使疾病病情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和判断。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对其的研究

进展,并使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1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1.1小分子生物标志物 小分子的生物物种非常多,其能够使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的基础。但是一些小分子的化合物也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危害。其在人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可以当做对疾病判断和检测的具体指标。如临床上对糖尿病的判断可以利用人体中的血糖或尿糖浓度作为依据。肾功能疾病的判断可以根据肌酐浓度作为依据,冠心病的判断可以通过胆固醇的水平以及动脉硬化程度作为依据等[1]。 1.2大分子生物标志物 大分子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核酸类、蛋白质类以及糖类和脂类等。首先,核酸类主要说的是体内核糖核酸的水平。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向表型转化过程中的桥梁。RNA水平的变化能够对人体的疾病状态变化进行充分的反应。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芯片技术掌握RNA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其与疾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用于对并且的综合判断。如在美国批准的一种对乳腺癌进行检测的医学系统,就是通过对分析样本中的基因强度,从而对患病人群的复发概率进行预测,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化疗。其次,是蛋白质

干燥综合征

疾病名:干燥综合征英文名:Sjogren syndrome缩写:SS 别名: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exocrinopathy;干燥综合症;口眼干燥关节炎综 合征;舍格伦综合征;斯约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Gougerot-Houwe syndrome;Gougerot-Mikulicz-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disease;Sjogren氏综合征;古-豪二氏综合征;古-米-斯三氏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Sjouml gren综合征;干燥性角结膜炎ICD号:N16.4*分类:肾内科 概述: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 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受累器官中 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本综合征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斯约格伦综合征、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常与其他 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图1)。早在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斯约格伦报道了19例干燥性角膜炎伴口干燥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并提出本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因此,在西方医学中称本病为Sj?gren综合征。其后,各国学者也相继报道了相同的病例。本综合征分 两类:①口、眼干燥等表现单独存在时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yndrome,PSS); ②口、眼干燥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动脉炎、皮肌炎等风湿病并存时,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ten’s syndrome)。此处仅叙述PSS(简称SS)。 疾病名:干燥综合征英文名:Sjogren syndrome缩写:SS 别名: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exocrinopathy;干燥综合症;口眼干燥关节炎综 合征;舍格伦综合征;斯约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Gougerot-Houwe syndrome;Gougerot-Mikulicz-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disease;Sjogren氏综合征;古-豪二氏综合征;古-米-斯三氏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Sjouml gren综合征;干燥性角结膜炎ICD号:N16.4*分类:肾内科 概述: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 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受累器官中 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本综合征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斯约格伦综合征、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常与其他 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图1)。早在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斯约格伦报道了19例干燥性角膜炎伴口干燥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并提出本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因此,在西方医学中称本病为Sj?gren综合征。其后,各国学者也相继报道了相同的病例。本综合征分 两类:①口、眼干燥等表现单独存在时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yndrome,PSS); ②口、眼干燥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动脉炎、皮肌炎等风湿病并存时,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ten’s syndrome)。此处仅叙述PSS(简称SS)。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频率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增高。人的MHC也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干燥综合征相关的为HLA-DR3、HLA-B8。这种相关性可因种族的不同而不同。据报道在西欧白人干燥综合征中与HLA-B8、DR3、DRW52相关,在希腊则与HLA-DR5相关,在日本则与HLA-DR53相关,我国干燥综合征与HLA-DR8相关。男性患者则与DRW52相关。研究发现HLA基因与干燥综合征自身抗体的产生和临床 表现也有相关性,如具有HLA-DR3、DQ1/DQ2的干燥综合征都具有高滴度的抗SSA、SSB抗体,临床症状较重,且都有血管炎的表现。这些均说明某些Ⅱ类HLA基因可能为干燥综合 征易感性遗传标记,它们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临床表现与疾病持续中都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非干燥综合征的健康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具有HLA-DR3或DR8。因此,遗传的基础仅是干燥综合征病因之一,尚需同时有其他因素参与方能造成干燥综合征的发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