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托伐他汀对冠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对冠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对冠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对冠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9125473.html,

阿托伐他汀对冠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志明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6年第35期

【摘要】目的:通过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其对血脂、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连用8周后,检测血清血脂、VEGF 和NO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患者TC、LDL-C、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

doi:10.14033/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9125473.html,ki.cfmr.2016.35.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0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blood lipids,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and nitric oxide(NO) by the 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Method:36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were selected.In conventional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oral Atorvastatin 40 mg/d. the serum lipids,VEGF and NO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patients after they last 8 weeks.Result:After Atorvastatin treatment for 8 weeks,the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TC,LDL-C,TG had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HDC-C,VEGF and NO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torvastati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Nitric oxide

First-author’s address:Ningw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ingwu 036700,China

冠脉粥样硬化时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动脉壁尤其是内中膜发生脂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质纤维增多,同时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1]。阿托伐他汀是近年来合成的组织选择性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碳辅酶还原酶抑制剂,其防治冠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除能调节血脂外,还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的血清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检测,阐述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冠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斑块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PAT2000简介

内皮功能检测仪/以色列Endo-PAT2000简介 midwest-group&Endo-PAT2000 数据单 概述: Endo-PAT2000是一种无创评价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硬度的理想检查设备:内皮功能测定是根据内皮介导的阻断肱动脉5分钟后手指末节动脉的反应程度来测定。动脉僵硬度则通过测定PAT波形的扩张指数自动计算出来的。Endo-PAT2000测定技术的一个革命性标志就是手指容积测定法探头,这种探头独特的设计和特性使得它能够克服某些测试环境的固有的物理因素的干扰。由探头收集的数据通过装在电脑或者笔记本上的Itamar医药公司拥有专利的软件进行分析。Endo-PAT2000是一件全新的非操作者依赖的、使用方便的设备,可以为研究人员或临床医师提供客观的数据,它克服了以往评价内皮功能方法的不足。它的操作简单易懂,探头使用起来也很简单,软件可以自动将分析完成。这种创新性的设备以其独特性、可靠性以及快速诊断内皮功能的能力成为许多医学领域研究的得力工具,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心脏病学一种新检查评估方法。 Endo-PAT2000临床应用目的: 在多个临床应用中,Endo-PAT2000装置的应用目的主要是用来辅助诊断,通过反应性充血过程来检测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阳性或阴性)。已经证实Endo-PAT2000对以下患者冠脉内皮功能紊乱有预测性:有缺血性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有冠脉造影指证但造影没有冠脉狭窄的证据。此设备主要应用于医院和诊所,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临床资料使用。 不同时期研究试验和发表文章的部分清单(一些是多中心研究,一些是在不同地方通过不同实验方案完成的):

?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肥胖,高胆固醇血症 ?儿科内皮功能紊乱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遗传学(基因多态性,基因表现型) ?感染性疾病(疟疾,HIV) ?先兆子痫毒血症 ?勃起功能障碍 ?抑郁症和心血管风险 ?精神压力测定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衰竭 ?术后风险评估 ?痴呆和内皮功能紊乱 ?评估治疗内皮功能紊乱疗法:药物(例如他汀,ACE-I,柳氮磺吡啶,西地那非)或者生活方式改善(例如各种运动,维生素,营养保健品,食物等)。 临床使用Endo-PAT2000要求: 房间要安静、温度适中。检查时尽量避免强光,最好用暗光。检查应该在安静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尽量使患者舒适并完全放松,不要谈话保持安静。优先选择的姿势是仰卧于床上,床要足够宽,双臂可以放于身体两侧,两手放于和心脏同样的高度。患者处于坐位也可以做这项检查。如果有一辆小推车放置安装有Endo-PAT2000的笔记本电脑会更加方便。完成检查需要的额外的设备有:电脑,小推车(备选),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3-28T11:48:07.6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林岳武[导读]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仅心血管病患者便已超2.5亿人。 林岳武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开展相关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AS发生进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参与AS发生进展。许多抗AS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此靶点也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功能障碍 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仅心血管病患者便已超2.5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扩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不同部位AS可引发不同类型疾病,发生于冠脉可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coronary heart diseas,CHD,简称冠心病),发生于颈部动脉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AS还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外周神经功能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防治AS是开展以上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A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AS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疾病,可能与全身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膜慢性炎症、管腔狭窄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普及,越来越的证据表明血脂增高与紊乱是AS发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2]。以下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供借鉴。 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 1.1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壁可分为内膜、中膜以及外膜构成,AS发生、进展过程实质上是血管壁损伤与修复的过程,血管壁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细胞外基质。血管内皮由内皮细胞构成,绝大多数覆衬在血管内膜表面,是血管壁与血液间的分界细胞,是组成血管封闭管道系统的形态基础,完整的内膜可有效黏附有害物质,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可释放数十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屏障、调节血管张力、抗凝抗纤溶、抗血栓、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等多种生理功能。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AS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指内皮细胞在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刺激性出现的功能异常,普遍认为其是AS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活性物质与AS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是一个多功能内分泌器官,参与多种复杂的机体功能调节,内皮分泌功能失常可能造成血管张力、黏附分值表达异常,内皮功能障碍与血管活性物质表达失常互为因果,与AS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2.1 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 收缩因子主要包括ET、Ang、TXA等,舒张因子主要包括NO、PGI等,不同因子具有不同的生生理功能,与AS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内源性NO是天然的抗AC分子,其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其生长因子释放,抑制单核细胞活化,抑制活化内皮表达等多种生理功能,高水平NO可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氧化活性,可产生血管损伤加重AS[3]。NO其反向调节因子为ET-1,与AS严重程度正相关,ET释放增加,可增强血管收缩能力,引起斑块形成、扩大,并导致血管修复障碍。PGI2、TXA2是一对调节血管壁紧张性物质,是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质,前者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后者具有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2.2 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一种炎症反应,细胞黏附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E选择素可调节内皮细胞黏附作用,P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起始黏附,这些黏附分子具有一定的抗AS作用,其表达以及相关信号途径有望成为治疗靶标。在动脉斑块形成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主要包括活化免疫细胞、某些间质细胞、以及许多多肽类活性分子,包括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与AS最相关的生长因子EGF、PDGF、VEGF、PGF 等都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如VEGF可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许多因子与炎症密切相关,参与AS形成、发展。近年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AS研究较多,MMPs参与AS斑块局部浸润,可致内皮细胞防御功能下降。内皮细胞可摄取破坏促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具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内皮细胞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合成的主要场所,内皮细胞功能可影响凝血功能,内皮细胞还可主动释放促纤溶酶参与纤溶,参与AS进展。 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与AS 危险因素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ROS,若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侵入血管壁,在ROS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氧化LDL。Ox-LDL等可识别氧化LDL,氧化后LDL大量进入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是AS进展重要病理学标志。Ox-LDL与AS密切相关,其不仅具有促巨噬细胞增殖退化、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与平滑肌迁移、促血管收缩、促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可促Ang Ⅱ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加重AS。 4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治疗对抗AS与展望 当前许多治疗AS的药物都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如外源性NO药物、内皮素拮抗剂、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脂药物等。以他汀类药物为例,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可逆转斑块的药物,常用于AS将其相关疾病治疗,国外学者将他汀类药物比喻成抗AS的“青霉素”,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纠正脂代谢紊乱进而抑制ox-LDL生成、直接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状态、上调内皮细胞eNOS表达与提高NO活性改善受损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等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参考文献】 [1]杨永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M].科学出版社,2004(1):3-5.

阿托伐他汀合成

题目:阿托伐他汀中间体及其合成工艺研究姓名:髙晔 学号:201121030219 指导老师:温艳珍 时间:2014-06-14

摘要: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从而起到抗高血脂症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高效、安全,为调脂药物中的首选药物。本文对近年来阿托伐他汀中间体,及阿托伐他汀合成工艺进行总结。希望找到一种更好的合成阿托伐他汀的方法,应用于实践,帮助更多的患者。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中间体合成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1他汀类药物简介 (1) 1.2阿托伐他汀的简介 (2) 第二章阿托伐他汀中间体的合成 (5) 2.1 4-氟-α-(2-甲基-1-氧丙基)-γ-氧-N,β-二苯基苯丁酰胺的合成5 2.2异丁酰乙酸酯的合成 (5) 2.3 4-甲基-3-氧-N-苯戊酰胺的合成 (6) 2.3 4-甲基-3羰基-N-苯-2-(苯亚甲基)戊酰胺的合成 (6) 2.4 4-氟-a-(2-甲基-卜氧丙基)-Y-氧-N,β-二苯基苯丁酰胺的合成6 第三章阿托伐他汀的合成路线 (7) 3.1路线一:以2-(4-氟苯基)-2-溴-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 (7) 3.2路线二;以异丁酰乙酰苯胺为起始原料 (8) 3.3路线三 (8) 3.4路线四:以阿托伐他汀醛为起始原料 (9) 3.5路线五;以苯乙酸为起始原料 (10) 3.6路线六:以L一缬氨酸为起始原料 (11) 3.7路线七: (11) 第四章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疗效分析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25T10:58:35.2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高海 [导读] 与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调脂效果更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在治疗高血脂症中广泛应用。 淮安市清江浦区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 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血脂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所需,将其随机均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每组患者数量为60例。给予常规组患者辛伐他汀治疗,20mg/d;给予治疗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所有患者需连续服药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常规组(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辛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调脂效果更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在治疗高血脂症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调脂 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高脂血症主要以降血脂为主,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常用的调脂药物。为探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调脂疗效,本文选择120例血脂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2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3.24±1.34)岁;治疗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1.27±1.4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严禁患者吸烟、饮酒等,同时鼓励患者开展适当的运动。在控制饮食,少摄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高纤维、低脂类食物。在生活指导方面,帮助患者拟定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案,使患者能够合理参加运动,有效减轻体重。常规组使用辛伐他汀治疗治疗,每日剂量为20 mg,每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持续开展一个疗程治疗,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减药量。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日剂量控制在20 mg,每日1次,4周为一个疗程,持续开展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效果评价分别有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类评价标准,其中当患者TC降低至20%、TG降低到40%,而LDL-C下降至20%视为治疗显效;当TC、TG、LDL-C分别降低至10%、10%和20%视为有效,若患者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节血脂水平,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原发性高脂血症应以长期综合治疗为原则,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应注重饮食、锻炼等。目前,他汀类药物因其调脂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治疗中。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均属于抑制胆固醇合成类药物,且对于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冠脉血流量增加,进而减少耗氧量以及增加心肌收缩力。阿托伐他汀药物和辛伐他汀药物最大的区别,就是阿托伐他汀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属于开环羟基酸型,服用后可通过载体直接进入靶器官-肝脏,不需要人体代谢即可发挥调脂作用,且其药效持久,在人体中的作用时间在 20h 以上,与辛伐他汀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而辛伐他汀则是一种半合成物,通过洛伐他汀转化而来,是一种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类,只有服用后在肝脏经过代谢转化才可以形成活性结构,阿托伐他汀相比辛伐他汀起效时间更短,半衰期更长。有研究报道,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绞痛发生风险;辛伐他汀是土曲霉发酵产物的合成衍生物,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尽管服药期间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不良反应较为轻微,不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和正常生活,待服药结束后,不良反应很快消失。在本研究中,常规组使用辛伐他汀治疗治疗,治疗组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治疗进展(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治疗进展(一) 关键词:内皮血管心血管疾病一氧化氮内皮功能障碍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内皮功能障碍的逆转性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1正常的内皮功能1-3] 多年来,内皮细胞仅仅被视为血液与间质组织的一层半透性的屏障,其功能是促进水及小分子的交换。但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内皮功能的实验证明:内皮具有丰富而重要的生理功能。 1.1内分泌功能 内皮细胞能通过膜受体途径感知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液传递的信号,并在接受物理和化学刺激后合成和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调节因子,生长因子,NO(又称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前列腺素,内皮素,内皮细胞因子,白介素,纤溶酶抑制物及vonwillebrand 因子。这些介质在局部作用于血管发挥生物学效应。 1.2抗血栓作用 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其分泌的前列环素是强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一些激活血小板的刺激物如aDP、ATP同时也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从而抑制血小板栓子的形成。因此通过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调节血小板功能、血凝的链锁作用及局部血管的紧张度。虽然内皮细胞产生的Ⅴ因子和Ⅷ因子有促凝作用,但内皮细胞上同时有凝血酶调控因子(thrombomodulin)表面受体,因此在有凝血酶时可激活蛋白C,使Ⅴ因子和Ⅷ因子失活而起抗凝作用。此外,内皮细胞受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血管加压素或血管内血流淤滞等刺激,可能还分泌t-PA,具有明显的纤溶作用,提示内皮细胞对失控的凝血反应具有安全防卫功能。 1.3调节血管张力 在药物和生理性因素的刺激下,内皮通过膜上的受体及复杂的细胞内途径合成释放一系列舒张或收缩血管的物质,调节其下的平滑肌的紧张度。这些血管活性物质中较重要的是前列环素和内皮素。NO是内皮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介质,它是在NO合成酶(NOS)的作用下,由L-精氨酸转化而来。NO受升高的血流量(导致内皮受压刺激增加)及缓激肽、溶血素、乙酰胆碱及一系列循环因子的刺激而释放。NO通过对鸟苷酸环化酶中的铁原子作用,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平滑肌细胞内钙减少,引起平滑肌松弛。前列环素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来,它通地刺激腺苷酸环化酶升高cAMP水平产生作用。内皮素是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具有强大的缩血管作用,在肾上腺素及缺氧等多种刺激作用下释放。上述三种介质间的相互平衡维持了正常的血管张力,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会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除了这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外,内皮细胞还具有调控血小板、白细胞与血管壁相互作用;控制血管生长等功能。某些特异器官的内皮细胞还具有特异的作用,如在肺参与肺气体交换的调节,在心脏控制心肌功能,在肝与脾控制巨噬细胞的功能。 2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指内皮细胞在病理因素(如高血脂、氧自由基、吸烟、高血流切应力)等刺激下,失去正常功能,如NO分泌异常及活性降低等。其典型病理生理变化是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异常收缩;血栓形成及血管增生。它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及高血压等疾病有密切联系。 2.1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4] 高胆固醇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可显著损害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学者采用导管介入技术证明:冠状动脉正常者,乙酰胆碱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管扩张,而AS者却产生反常收缩。对AS 者,应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硝酸甘油却可产生血管扩张,说明动脉硬化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NO扩张血管作用丧失是致血管反常收缩的原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破坏不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技术参数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技术参数 1.功能要求 ▲1.1全自动FMD(%)检测,血流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 1.2“H”型三组合探头,同步显示血管横截面、纵截面,彩色血流图 ▲1.3自动对焦,自动追踪、调整并锁定至超声波图像内的靶位置,准确捕捉血管位置 1.4全自动测量并显示静息状态下肱动脉血管内径,自动释放后进行测量,显示最大血管内径值。自动计算FMD(%)值:(开放后最大血管径—静息时血管径/静息时血管径)×100% 1.5设有探头微调控制器 1.6测量过程中实时显示血管直径 1.7显示开放后,血管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1.8自动得出血管开放后,达到血管扩张最大值所需时间,并自动定标显示血管内径最大时间点 1.9实时显示测量过程中血管内径变化率 1.10可手动调整用于测量血管内径的定位光标按钮,用于特殊情况下手动修正,测量血管内径 1.11可回放检测过程中血管扩张变化 2.参数要求 ▲2.1 FMD(%):血管内径扩张率 2.2静息时血管内径(mm) 2.3扩张状态血管内径最大值(mm) 2.4血管扩张最大时间点(s) 2.5血流增大率(倍) 2.6血流最大时间点(s) 2.7解压迫后实时时间显示(s) 2.8血管横切面血流显示图 ▲2.9血管内径扩张-时间变化曲线图 2.10 bIMT-上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3.规格要求 3.1对焦模式:数字光速对焦 3.2 画面显示:≥10英寸彩色液晶触摸显示器 3.3 操作方式:触摸屏式,鼠标操控 3.4 探头的类型:“H”型三组合探头 3.5 超声波频率:10MHz 3.6 电击保护方式:I级 3.7 点击保护等级:BF式

他汀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合成以及应用

他汀类药物的生物技术合成以及应用 摘要: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可以非常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药物;还可以减少中风或其他疾病的风险。近几年来报道,他汀类药物还有其他的生物活性以及许多潜在的治疗用途。天然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和康帕丁,而普伐他汀是通过生物转化形成的。辛伐他汀,是领先市场的第二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洛伐他汀的半合成衍生物。洛伐他汀主要是由Aspergillus terrus(土曲霉)菌株合成的,而康帕丁是由penicillium citrinum菌株合成。洛伐他汀和康帕丁是通过液体深层发酵进行工业生产,但也固态发酵进行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洛伐他汀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的一些研究进展让辛伐他汀在新的生产方式方面得以发展。这种洛伐他汀衍生物可以通过monacolin J(无侧链洛伐他汀)过程有效合成,这个过程是一个酰基转移酶LovD进行的。利用基因lovF 的组合生物合成,可以通过一种不同的方法设计土曲霉,从而使聚酮合成酶在体内合成2,2- dimethylbutyrate(simvastatin的侧链)。这样产生的转化菌株能通过直接发酵产生辛伐他汀而非洛伐他汀。 关键字:他汀类药物生物合成和遗传学生物技术生产 简介: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健康的主导因素。2005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这些疾病,死亡率占全球约30%。这种疾病是由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提高而致,因而胆固醇血症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Kannel等人,1961年)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来说,人体中的胆固醇只有三分之一是从饮食取得的,而其三分之二是由肝脏合成,还有一小部分是由其他器官合成的(Furberg 1999年;Alberts等人1980年)。出于这个原因,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来控制其含量成为一个重要策略,以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浓度,如manzoni和Rollini(2002)关于他汀类的一篇报道中如是说。 他汀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因此,这些化合物便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或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含量,而稍微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因此,防止动脉内斑块的集结。此外,他汀类药物已经运用于预防性药物前列心血管疾病,因为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他汀类可以降低风险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高血脂症 目的:比较观察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疗效。方法: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常规低脂膳食基础上,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B组服用辛伐他汀10mg,均每日1次,疗程6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6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TC、TG、LDLC均显著下降(P<0.01),HDLC均明显上升(P<0.05),但以A 组更为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为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但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高血脂症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国内外医学界公认,除遗传因素之外,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和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认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12],因此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与辛伐他汀(舒降之)治疗高脂血症各30例,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60例,清晨空腹血脂符合下列标准之一,TG≥1.70 mmol/L;TC≥5.20 mmol/L。除外肝、肾、甲状腺疾病及1型糖尿病、药物所致的高脂血症,并在近1月内未服用过降血脂药物。6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65~90岁,平均(76.1±5.3)岁;高TC血症13例,高TG血症7例,混合型高脂血症30例;LDLC≥3.60 mmol/L者46例,HDLC≤1.00 mmol/L 17例。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目前认为,内皮细胞功能有维持血管结构及张力,调节血管细胞生长,调节抗凝及纤溶系统,介导炎症与免疫,调节白细胞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粘附,调节脂质氧化,调节血管通透等作用。现诸多证据已表明内皮功能的变化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改变发生发展之前,且参与了损伤的进展及随后的临床并发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等严重后果的直接推手。当下已逐步开始成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靶点,准确评价这一器官功能很有临床价值。目前已有一些检测方法已应用于临床。现就内皮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标签:血管内皮功能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外周动脉张力测定Peripheral arterial tonometry 1980年Furchgott和Zawadaki[1]在兔子模型中发现,当去除血管内膜的表面物质,在注入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时发现,其血管的反应是呈收缩状态;而当血管组织未受损时,再注入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时血管为舒张反应,由此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舒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诸多证据已表明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并且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还且参与了后续的一系列血管病理生理发展,冠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症就是一些例子[2-3]。当下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已逐步受到关注,准确评价这一器官功能很有临床价值。目前已有一些检测方法已应用于临床。现就内皮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1 血管内皮功能生理功能 血管内皮是衬贴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细胞组织。目前认为血管内皮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间物质转运的屏障,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诸多物质中有可以调节血管舒缩功能、调节血管细胞生长、调节抗凝及纤溶系统、介导炎症与免疫、调节白细胞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粘附、调节脂质氧化、调节血管通透等功能。在这些诸多功能中,维持血管张力最为重要。血皮细胞可以生成并释放血管舒缩活性物质和血管调节因子,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收缩,从而维持血管有效弹性张力。舒血管物质中一类为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另一类更为重要的是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s EDRFS),Furchgott 和Zawadzki 首先描述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因子,后来被证实为一氧化氮(NO)[1]。NO可使血管平滑肌内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Ca2+的浓度降低,故血管舒张。EDRF/NO被认为是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最重要的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腺苷及血管剪切力的提高均可增加NOs 活性,继而通过EDRF/NO的增加引起血管舒张。血管内皮细胞同时也产生多种缩血管物质,即内皮缩血管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vasoconstrictor factors EDCFS)如内皮素。当内皮功能正常时,血管活性物质间维持相对平衡,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然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时,EDRFS尤其是NO的生物活性下降,同时EDCFS增多[4],当有血管剪切力或活性物质刺激时血管舒张幅度减小甚至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_勇强

#综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勇强陈真 1980年Furchgott和Za wadz k i[1]发现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 ylcholi ne,ACh)介导的血管舒张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发现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 c oxi de,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ndothe li u m2dependent constricti ng fact ors,EDCFs)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黏附、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具有抑制和激活作用。随着各种血管内皮功能不断被发现,血管内皮在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 一、基本原理 血管舒张可分为内皮依赖性舒张[3]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4]。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在药物或生理刺激下,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 itric2oxi de synt hase, NOS)将左旋精氨酸(L2argi n i n e,L2A rg)转化为一氧化氮,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 heli u m2dependent rel axi ng fact or,EDRF)通过环单磷酸鸟苷(cycli c g uanosi ne monophosphate,c G MP)途径引起平滑肌细胞舒张;内皮依赖性超级化因子(endot heli u m2deri ved hyperpol arizi ng factor,ED H F)则可通过开放钾离子通道引起平滑肌的舒张;此外内皮还可产生其他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前列环素(prostacy2 cli n,PG I2),其可通过环单磷酸腺苷(cycli c adenosi ne monophosphate,c A MP)途径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EDRF及NO被认为是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最重要的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腺苷及血管剪切力的提高均可增加NOS活性,继而通过EDRF及NO的增加引起血管舒张。内皮细胞不仅产生舒张因子,亦可产生一系 (thro mboxane a2,列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endotheli n1,ET21)、血栓素A 2 TX A2)、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 i n H2,PG H2),其中内皮素1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强的收缩因子。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所介导的舒张和收缩作用保持动态平衡[1]。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不依赖于血管内皮而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如服用硝酸甘油可以产生外源性NO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4]。 二、内皮功能检测方法 1.直接测定内皮细胞产生的相关因子:主要包括血浆(或尿样)NO、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 mmetri ca l d i m et hylargi ni ne,AD MA)、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 ssue p l as m i nogen acti vat or,t P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1(type21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诊断科

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检测指标研究进展(一)

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检测指标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检测指标 高脂血症(Hypolipidemic)是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过低的一种全身代谢异常,是现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由于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生物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对高脂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除生化免疫指标外,重点已逐渐转向VEC功能障碍。本文拟对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检测指标做一综述。 1血脂检测指标 高脂血症中常检测的血脂指标是TC、LDL-C、HDL-C、TG。近年来,血清载脂蛋白(Apo)和脂蛋白〔Lpc(a)〕也成为检测指标。一般认为,在诸多确认的危险因子中,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唯一不需要其他危险因子协同而足以诱发和推进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因素1]。LDL通过跨胞作用进入血管内皮屏障后可与一氧化氮直接作用,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LDL经氧化修饰后易于被巨噬细胞表达的清道夫受体识别,进而被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在内皮下即形成最早的AS病变——脂质条纹。脂质在内皮下沉积会干扰内皮细胞(EC)合成和释放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NO和PGI2,使凝血和纤溶系统失平衡,从而导致血栓形成。HDL被认为是防止AS损伤的保护因子,可通过参予TC的逆向转运,促进平滑肌细胞(SMC)及巨噬细胞TC的移出,抑制SMC的增殖速度,从而阻碍AS病变的形成。同时HDL还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可减少超氧阴离子的生成,从而保护EC合成和释放的NO不受破坏,发挥其抗AS的作用。高TC血症是否是致AS的独立危险因素曾有过长期的争议,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TG是AS、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TG可以通过产生小而密的LDL(sLDL)、降低HDL、促进凝血过程以及加强脂蛋白的氧化修饰等途径促进AS的形成2]。Apo是一类能与血浆脂质(主要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结合的蛋白质,不仅对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AS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Apo-A1是HDL最主要的蛋白成分,血清中Apo-A1缺乏或明显减少时,常伴有严重的低HDL血症,极易患AS。Apo-B100是参与构成VLDL、IDL和LDL的结构蛋白,参与脂质转运,在LDL代谢及AS的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七十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现并证实Lp(a)是一类独立于其他载脂蛋白代谢途径的具有特异抗原性的载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的良好的危险因素指标3-6]。 2血管内皮细胞舒张收缩因子 2.1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 NO是最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在内皮细胞内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产生,NO由内皮弥散到血管平滑肌,促使环磷酸鸟苷浓度升高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NO进入血液之后可以协同前列环素(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抗血小板分泌的血栓素A2(TXA2)引起的血小板激活,防止血栓形成;此外NO还具有拮抗氧自由基、稳定溶酶体膜和细胞膜,增加血管致密性的作用。NOS为NO合成的关键酶,目前己确定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神经型NOS(nNOS)、内皮型NOS(eNOS)和诱生型NOS(iNOS)7],前两种统称为结构型NOS(cNOS)。cNOS 本身存在于细胞中,催化反应需Ca2+或钙调蛋白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甘磷酸(NADPH)的参与。正常生理情况下iNOS基本不表达,只有细胞受到如炎症或免疫等因素刺激时基因才转录产生iNOS,其反应不需要Ca2+或钙调蛋白的参与。NOS是一类同细胞色素P450样的酶,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催化NO的合成,这一作用有赖于4氢生物蝶呤(BH4)作为辅因子的参与。后者将NADPH提供的电子传递到L-精氨酸的胍基氮以利于NO的形成。另一方面,当BH4缺乏时eNOS将催化产生O2和H2O2,通过氧化应激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因此检测NO及NOS的变化可确定血管内皮损伤。 2.2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辛伐他汀说明书

【辛伐他汀片药品名称】 辛伐他汀片 【辛伐他汀片成分】 辛伐他汀片主要成分为辛伐他汀。 【辛伐他汀片性状】 辛伐他汀片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辛伐他汀片药理作用】 辛伐他汀片为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为血脂调节剂。 【辛伐他汀片药代动力学】 辛伐他汀口服后对肝脏有高度的选择性,其在肝脏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非靶性组织,辛伐他汀的大部分经肝组织吸收,主要作用在肝脏发挥,随后从胆汁中排泄。只有低于5%口服剂量的辛伐他汀活性结构在外围中发现,而其中95%可与血浆蛋白结合。 【辛伐他汀片毒理研究】 文献资料表明,辛伐他汀片有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清、肝脏、主动脉中胆固醇(TC)的含量,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作用。 【辛伐他汀片适应症】 高胆固醇血症:饮食疗法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可应用辛伐他汀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辛伐他汀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因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率。 在合并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且高胆固醇血症为主要异常时,降低升高的胆固醇水平。 冠心病。减少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减少心肌血管再通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及经皮气囊冠状动脉成形术);延缓冠状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包括新病灶及全堵塞的发生。 【辛伐他汀片用法用量】 病人接受辛伐他汀治疗以前应接受标准胆固醇饮食并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使用。 高胆固醇血症:一般始服剂量为每天2片(10 mg),晚间顿服。对于胆固醇水平在轻至中度升高的患者,始服剂量为每天1片(5 mg)。若需调整剂量则应间隔四周以上,最大剂量为每天8片(40 mg),晚间顿服。 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至75 mg/dL(1.94 mmol/L)或总胆固醇水平降至140 mg/dL(3.6 mmol/L)以下时,应减低辛伐他汀的服用剂量。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可以每天晚上服用20mg作为起始剂量,剂量调整同上。 协同治疗:辛伐他汀单独应用或与胆酸螯合剂协同应用时均有效,对于已同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患者,辛伐他汀的推荐剂量为每天2片(10 mg)。 肾功能不全病人:由于辛伐他汀由肾脏排泄不明显,故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不必调整剂量。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疗效比较

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18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TG、TC、HDL-C、LDL-C均有降低,给药自身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具有相同疗效,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标签: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高脂血症疗效 高血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指血脂超出正常范围,体内脂类代谢紊乱的一种表现,高血脂症多发于老年人,主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有效控制血脂处于正常范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尤为必要[1],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是临床上控制血脂较为常见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不同疾病的效果差别说法不一[2-3],笔者就此在本文中研究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两种降血脂药物临床疗效,并对药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80例高脂血症患者,所选取患者均符合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7mmol/L③胆固醇(TC)≥5.72mmol/L④甘油三脂(TG)在 2.3~4.4mmol/L。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0例,B组9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56±6)岁。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手术病史、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排除。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又名立普妥,生产厂家红惠医药发展公司)20mg;实验组给予辛伐他汀(京必舒新,生产厂家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mg。两组的患者给药方式一致,1次/d,6w 1个疗程,在此期间不服用其他降血脂药物。6w后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采用酶法测定TG、TC、HDL-C,用Friedwald公式计算LDL-C,计算公式: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TG/ 2.2。 1.4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有效:患者症状减轻;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减轻或还伴有其他并发症,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用χ2检验和配

血管内皮功能

勃起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全网发布:2011-06-23 20:07 发表者:邓春华 3060人已访问 孙祥宙刘贵华邓春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广东广州510080) 血管内皮是衬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在一些旧的观念里内皮只是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一些新观点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能感受生理刺激,同时作出调节反应,以维持血管内环境的平衡。血管内皮细胞在阴茎勃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病理基础之一。早在1996年,Sullivan等[1]就提出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概念。随后,Higashi等[2]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ED发病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许多研究从基础理论水平及临床研究水平证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NO水平下调在ED发病中的作用[3]. 现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作一介绍。 1.血管内皮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常用检测方法. 1.1 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血管表面的一层单层细胞,直接接触血液成分和组织,起着调节血管的舒缩、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和防止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有害物质的透入等作用。内皮细胞能分泌许多活性物质,包

括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如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ANG)、前列腺素E2 (PGE2)、前列腺素F2a (PGF2a)、血栓素A2 (thromboxan, TXA2)等及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包括NO、前列腺素I2(PGI2) ,它们共同调节血管及海绵体平滑肌的舒缩,并有对抗血栓形成的功能。正常生理情况下, EDRF施加血管舒张效应, 而ET、血管紧张素II、TXA2、PGF2a具有血管收缩作用。两种因素共同调节血流,以维持稳定充足的组织灌注。许多内源性激动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血管舒张因子的同时,也诱导血管收缩因子的产生,如凝血酶、血栓素等。不仅促进EDRF/NO的产生,也增加了ET的合成与释放。正是EDRF/NO与ET这一对内皮细胞源性收缩和舒张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使血管张力保持动态平衡[4,5]。 1.2 血管内皮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1.2.1 内皮细胞分泌物的直接测定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包括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环素、血栓素A2、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通过直接测量或测量后计算一氧化氮/ 内皮素、前列腺环素/血栓素A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比值,以了解内皮功能,这是最直 接的检测方法[6]。但由于以下原因: ①这些物质是局部分泌,并在局部起作用,而测量这些物质浓度代表了整体内皮水平; ②这些物质半衰期短,故测量值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 ③这些物质不仅是由内皮细胞分泌。因此,评价其结果要慎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