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①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②,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③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有删改) [注]①戾契:不循正常管道。②阿衡、太师:皆为古时官名。③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监察御史摄:代理

B.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再:再一次

C.唯此翁可.人意可:适合

D.处士将嫁其女,惩.曰惩:告诫

解析:选B再:两次。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适参加招募士人的考试,在考试的时候出语惊人,最终却没有考上,此后更加困窘。

B.昭义军节度卢从史听说了王适的经历,立即派人设法招致他,遭到王适的断然拒绝。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都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侯高只肯把女儿嫁给有官职的人,王适在媒妪帮助下,骗过侯高,娶到了他的女儿。

解析:选C“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都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的不是王适而是侯高,“做官”也不准确,应是“为吏”。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

译文:

(2)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

译文:

参考答案:(1)(王适)被没有资格和地位所困,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

(2)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轻视那些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

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答:

参考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边走边歌咏去考试,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逃官;④骗婚。

参考译文:

君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考试。他见到功业可以指而取之,名节也可以通过曲折的努力建立,但被没有资格和地位所困,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生硬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再不让他进门。皇上刚登帝位,便用四种科目的考试办法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说:“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参加由皇帝特诏举行的四科考试。考试时,他直言惊人,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

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轻,为人热情,可以打动他,就登门报告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从此王君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想法招致王君,王君说:“卢从史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谢绝了客人。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他在任上为老百姓做好事),如同用梳子梳去污垢、搔摩痒处一样,使大家从重病中苏醒过来。

他任职一年多,好像有些不快活,有一天便毫不顾惜地用车载着妻子儿女到阌乡县南山去了。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经常写信询问他的情况,考虑不能强行任用,就没有立即推荐他。第二年九月,他得了重病,把他抬到京城就医,同月某日去世,时年四十四岁。

妻子是上谷氏处士侯高的女儿。侯高本也是个奇特的人,自比为阿衡、太师,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为吏,两次发怒离去,以至发狂跳入江中淹死了。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我因为和人意见不合才不得志,一个女儿,应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嫁给一般的人。”王君说:“我寻求妻家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

人心意,而且我听说他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明经及第,将被选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希望侯翁的女儿能嫁给我。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用百金给你作谢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王君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一卷书,我去时把它藏在衣袖内,侯翁见后,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君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够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君。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赒:周济

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解析:选B“反”通“返”,回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解析:选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译文: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译文:

参考答案:(1)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2)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4.文中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品格表现有哪些?试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

参考答案:①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②出谷万斛以粜

③厚遗以遣之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的方法,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像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来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送了回来,连处士为此感到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给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连处士)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盗贼)就离开了他。

连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他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为他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连处士生了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他用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

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的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恐怕应山县的人就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2段]

(1)“公以端拱己丑生”中的“以”,根据语境可译为“在”。

(二)高考题型专练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役未几而罢.罢:完成

B.讽.县人兴于学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顾:只是

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传:传播

解析:选D传,作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解析:选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译文: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译文:

参考答案:(1)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2)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4.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

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①,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②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真

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会召赐金紫③,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

(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 [注]①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②经略:筹划治理大略、要略;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③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厝:放置

B.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绳:纠正

C.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集:集合

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切:激烈

解析:选C C项,集:成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B.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书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D.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解析:选D D项,不是“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而是曾致尧不接受皇帝的赏赐,驳了皇帝的面子。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

译文:

(2)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

译文:

参考答案:①那些富豪收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

②(宋真宗)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

4.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参考答案:①公劾其状以闻。②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③事未效,不敢受赐。④(曾致尧)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曾致尧,抚州南丰人。小时候在江南就很出名。太平兴国八年,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做了符离县的主簿,后连续升官至光禄寺丞、监管越州的酒税。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惊奇,征召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让他巡行视察汴河运输的事宜,他做的非常合太宗的心意。升职做了秘书丞,又做了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做知州,依仗皇帝对他的恩宠,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官员们没有谁敢过问这些事的。曾致尧弹劾他的罪状让皇帝知道,太宗吃惊地说:“这人敢管魏庠,令人佩服!”最终因为曾致尧罢免了魏庠。洛苑使杨允恭凭借进谏受到皇帝的宠幸,他的建议皇帝没有不听从的,他提议的事情安排下来,曾致尧常常搁臵一边不去执行。杨允恭把这事上告给皇帝,太宗派人问曾致尧,曾致尧详细说了事情不可执行的原因。曾致尧对那些事关重大并且人们感到为难的事情严加纠正,对那些小事,要求就非常宽松。年终,他的考评是最好的,调任寿州做知州。寿州离京师很近,那些富豪大商与权贵结交,以难管著称。曾致尧在寿州过了一年多,那些富豪收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曾致尧对寿州特别有惠政和爱心,离任时,寿州百姓拦阻挽留好几天,最后他一人骑马,带着两个兵卒逃离,路过别的州县,寿州人还有追赶他的。又升职做主客员外、三司盐钱勾院通判。

这时,李继捧拿银、夏五个州归顺朝廷,他的弟弟李继迁逃进沙漠做了盗匪。宋太宗急忙派李继捧去招降他,李继捧到了以后,李继迁就用假合作诱骗他的哥哥,最终又达到了目的,囚禁了李继捧。自陕地以西,又陷入了兵祸之苦。宋真宗刚刚登上皇帝位,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唯独曾致尧认为李继迁反复无常,不可归还土地。李继迁在得到五个州后,过了二年,果然反叛,包围了灵武。议事的大臣又要把灵武给李继迁,曾致尧更加争执,认为不可。他的话虽然没有被听从,但真宗了解了他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做知制诰,可是有大臣不同意,于是这事就算了,出任做了京西转运使。

王均被诛灭,曾致尧奉命安抚西川,误把诏书遗留在家里。他的副手潘惟岳让曾致尧对皇帝说“过吉柏江时船破丢失了诏书”,来自我解脱。曾致尧说:“做臣子却欺骗自己的君主,我不能这样做。”于是上书弹劾自己,朝廷放下此事没有过问。这以后潘惟岳进入内宫觐见皇帝,提起西川的事情,详细介绍了曾致尧弹劾自己的情况,真宗听后慨叹不已。

李继迁兵患已长时间不能解除,丞相张齐贤掌管环、庆以西的军务,朝廷任命曾致尧凭判官的身份随从。曾致尧说:“西兵十万,都归王超指挥。王超的才能不可让他独自一人担任要职,一旦兵力多权势大,就不容易指挥了。如果不能调动指挥各位将领,事情一定不会成功。”真宗对他的建议感到很为难,下了诏书,也只是让陕西听从张齐贤的指挥,让张齐贤能自己调动军队罢了。曾致尧考虑到自己的建议最终不会被采纳,于是就告辞出发了。恰逢朝廷对众高官进行赏赐,曾致尧拒绝说:“我曾为某丞相进言,但事情没有奏效,不敢接

受赏赐。”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致尧被贬后,不久王超兵败,李继迁攻破清远的军队,朝廷最终也只好放弃灵州。

曾致尧被贬过了一年,又做了户部员外郎、泰州知州。上奏疏议论国家事务,言语斥责大臣特别激烈,当时(大臣们)都不高兴,又调任鄂州知州。后来在扬州知州任上,因为失误多支取了一个月的俸禄,虽然自己曾主动说明,还是被贬为监江宁府酒税。因为朝廷封禅的恩惠,多次升官至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死在官任上,享年六十六岁。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石房洞山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但丰草芃芃。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即石房洞山也。

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山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

(《徐霞客游记》节选)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热水复溢坞中溢:充满而流出

B.亟.转而东,莽行坡坂间亟:急忙

C.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执:拉住

D.乃东.趋石洞之道东:东面

解析:选D 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往东。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房洞山既有崇山峻岭峡谷山坞,又有小桥流水芃芃丰草,使作者既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

B.石房洞山山峰林立,道路难行,作者虽然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仍然有几次误入歧途,险些迷失了道路。

C.本处节选详细记叙了游览的路线及沿途风景,充分体现了古代游记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特点。

D.石房洞山的道路虽然曲折难行,但是并没有挡住作者前行的脚步,此文可以使我们再次领略到徐霞客的执着精神。

解析:选B B项,“有向导随行可供询问”错误,本处节选虽然提到徐霞客在路上曾

经问路于路人,但却看不出他有随身的向导带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译文:

(2)后乃知此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贸贸焉自适也。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

(2)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

4.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石房洞山“道路曲折复杂”的描写。(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参考答案:①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②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③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

参考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走了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的缘故。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被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大概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走了)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走了)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方向走了一里,路稍平缓,向东走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走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往东沿山坞冈脊慢慢地走半里,就向东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在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它的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

于是沿西山又往北向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

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走了一里,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从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走了一里,有山峡从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大概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山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从它的北边取道往东走一里,有岔路往东南下到坞中,截流而渡,是往东去石洞山的路。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

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

..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清·吴敏树《说钓》)

[注]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第1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逾.时始得一动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间:间隙

C.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

..往焉数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吏:官吏

解析:选C A项,超过;B项,间或,偶尔;D项,授任官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

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解析:选B B项,“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片面绝对,作者曾经追求功名,“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

译文:

(2)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译文:

参考答案:(1)(于是我)站起身来等候大鱼上钩,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

(2)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与追求功名很像。

4.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具体行为。(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参考答案: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②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③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参考译文:

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然不好,然而却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好钓竿,拿着篮子前去。到了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臵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我说:“这是想偷吃鱼食的小鱼,大鱼就要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浮子动得稍有些不同,于是拉起鱼竿,

钓到一条鲫鱼,约四五寸长。我说:“鱼已经到了,可以钓到大鱼了!”(于是我)站起身来等候大鱼上钩,集中注意力,希望可以得到它,其间又有钓到的鱼,和先前钓到的相差无几,并没有钓到大鱼。到了中午,肚中饥饿很想吃饭,可为了钓鱼,我忍着饥饿不回去吃饭。见到村中在田间劳动的人都吃完饭之后又出来劳作,才收起鱼竿提着鱼回家。回家后妻子忙问是否钓到鱼了,我向她摇摇篮子对她笑一笑。饭后仍旧出去,又到其他的池塘找地方垂钓,待到日落之后才回家,钓到的鱼和上午的差不多。有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钓的鱼较平时稍大,必定会多次到那个地方垂钓,最终也没有比以前多钓到鱼,并且有时一条也不曾钓到。我怀疑是因为我的钓鱼技术不佳,问问常来这里钓鱼的人,大概也和我一样。

唉!这可以显示出,我曾经尝试通过科举从当世谋取功名禄位,这与我在此垂钓又有什么不同呢?开始到官府科场应试,这好似是抱着希望而去,坐着看水面一样;然后数次考试却不中,这是等了很久,却没有鱼上钩;后来幸运地在县学、乡举中通过考试,是钓得了一些小鱼;假若然后进入礼部考中进士,被吏部授职,这是钓得了大鱼,这鱼正是当初我接连不断地频频抛下鱼饵却没有能够钓得的大鱼。但是大鱼的上面还有更大的鱼,得到之后又想得到更大的,在侥幸成功的门前劳神守候,在风尘弥漫的路上忍苦行走,终身都没有感到满足的时候,到死也不想停下,只求这样做,到了晚上回来可以博得妻子和孩子们的一笑,这难道可能吗?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与追求功名很像。钓鱼这种事最终很少会让人系心于此难以解脱,是因为它不值得让人苦心焦虑去追求。我将会只求可以钓到鱼,不再追求其他的了,或许还是可以的吧。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桂林诸山记

[清]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①后即于于②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③。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

高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 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 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 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 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 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

培优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三上》阅读答案附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三上》阅读答案附翻译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三上》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3.讽诵之声琅然4.闻于远近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6.亦笃学如此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上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 一、1.虽然2.对……说3.形容清脆响亮4.使……听见5.周密思考、构思6.也 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26、程昱传素材

26、程昱传(原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於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栗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监司奏劾②: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枕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注释)①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②奏劾:向皇上检举揭发。③荒政:救灾的政事。④晏:平静,安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 B.文正乃.自条叙/屠乃.奔倚其下(《狼》) 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 【答案】 1.B 2.D 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散发,发放/发作。B:都是“于是”的意思。C:想要/将要。D:……的样子/这样。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故选D。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

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转载]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原文地址: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作者:安徽阜阳李卫全文言文精读培优练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

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3范仲淹罢宴语文版

23 范仲淹罢宴 【文章主旨】 《范仲淹罢宴》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文中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 【原文】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zhōu )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

【人物介绍】 文说的“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的褒贬的称号。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高,行为正直,故谥为“文正”,后世称“范文正”。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谥号文正》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他担任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曾“废撤淫祠之屋,作伯夷叔齐庙”,以“贵德尚贤”闻名。 【赏析】 文章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亟令询之”;“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范仲淹的一生都用行动实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他闲暇聚会,却仍旧心系天下苍生。现实中我们有许多人都能说豪言壮语,但当事情就在眼前时,我们又是一番自私实际的考虑。有多少人能时刻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并去关爱别人呢?请从我做起,,让博爱之光笼罩世界,让世界因爱而更美丽。 【拓展阅读】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

课外文言文精读 (17)

25 昔吴起出遇故人 【文章主旨】 吴起的守信体现了他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告诉人们要以诚待人。小信诚则大信立,要想统治别人,要从自己做起。可以从中悟出一个成语:言而有信(说过的话一定遵守,有信用)。【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本文选自《韩非子》) 101

【文学常识】 韩非的著作集。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着书,成十余万言。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着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拓展阅读】 飞至孝,母留河北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 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探望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端药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装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岳飞年轻时候喜欢大量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https://www.wendangku.net/doc/a79247274.html,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府邸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将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02

备战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社环,庐陵人。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无所归,而行至环家。环见张氏,大惊曰:“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以母事之。 常母性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越十三年,母卒,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母泣告以故.______ (2)环具.棺椁殓殡之礼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156.杜环“以母事之”,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案】 1.(1)原因、缘故(2)具备、准备 2.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礼,再把妻子儿女叫出来拜见她3.(1)告诚家人凡事要顺着张氏的心意(2)亲自为张氏烹药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具”是“准备”;“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亦(也)、泣(哭泣)、复(又)、妻子(妻子儿女)”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环亲为烹 药”“环具棺椁险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这三句话,概括其“以母事之”的表现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淋着雨走到杜环家

文言文培优

文言文阅读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公将驰.之 ( ) ②望其旗靡.( ) ③三军可夺气. ( ) ④朝气锐.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战于.长勺至于.夏水襄陵 B、公将鼓之.故逐之. C、登轼而.望之日出而.林霏开 D、以.逸待劳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课外文言文精读 (1)

10 陶侃留客 【文章主旨】 《陶侃留客》中的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原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 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人物介绍】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读到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如“陶母教子”、“陶侃惜谷”、“陶侃惜阴”、“陶侃留客”等,从中可看到他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运筹帷幄、机敏过人,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 【拓展阅读】 郑公魏征卒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

备战中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请借不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2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热水(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 2.B 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4.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

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_______ (3)于是遂就.书就:________ (4)吾徒.相教徒: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 2.(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

课外文言文精读 (27)

7 孙叔敖纳言 【文章主旨】 《孙叔敖纳言》中的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作者想告诉我们:为官应该谦逊尽职,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赏析】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拓展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上传: 章杰明更新时间:2012-12-9 18:26:59 (浙江嘉兴) (三)义犬(9分)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1.(1)已经(2)离开(3)快速(4)丢失 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答出两点即可) (浙江丽水) (三)(7分)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许寡人 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 (三)(7分) 23、(3分)(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 24、 (2 分) B 25.(2分)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大意写出即可)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文言文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 1.(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捕治.之治:治理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咸:都 C.御史以闻.闻:使……听到 D.飞蝗蔽.天蔽:遮蔽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A.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B.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C.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D.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B.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C.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答案】 1.A

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目录: 1、田豫 2、元德秀 3、晁错 4、张砺 5、曹参 6、曹端 7、贺若弼 8、刘健 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

(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