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课后强化演练

1.在埃及首都开罗东南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如下图),始建于1356年,当时的埃及()

A.处在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之下

B.已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一个行省

C.全部领土已被法国侵略军占领

D.英法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和争夺

解析: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在16世纪初征服了埃及。18世纪中后期,埃及开始遭受外来的侵略。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2.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木路克曾统治埃及长达几个世纪

B.马木路克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进行互相攻伐

C.马木路克统治开启了埃及的近代化

D.马木路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被奥斯曼帝国所推翻

解析:马木路克崇尚武力,是一股非常落后和野蛮的势力,其统治导致了埃及的落后和衰落。

答案:C

3.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②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马木路克封建统治的矛盾④马木路克统治集团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埃及面临的政治形势着手进行分析。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是马木路克封建统治集

团,农民阶级与他们的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英法等国向埃及渗透势力,使埃及出现了民族危机。所以,①③的叙述与当时埃及的社会实际相符。

答案:C

4.拿破仑殖民统治冲击封建社会结构的措施有()

①打击马木路克势力②废除包税制③建立食品厂、弹药厂等工厂④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材料重点突出的是冲击原有封建统治,不能体现④,排除④。

答案:C

5.18世纪末,法国决定占领埃及,其主要目的在于()

A.夺取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B.推翻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

C.威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

D.彻底改变埃及的贫穷落后状态

解析: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英法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法国决定占领埃及,进而威胁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

答案:C

6.为巩固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拿破仑采取的政治措施有()

①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②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③拉拢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④废除包税制⑤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⑥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题干要求回答政治措施,④⑤为经济措施,⑥为文化措施,①②③为政治措施,故选D项。

答案:D

7.18世纪中后期开始,法国、英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殖民扩张。其中,英国入侵埃及过程中与法国不同的是()

A.侵占埃及,进行殖民统治B.进行科学文化方面的侵略

C.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D.联合奥斯曼帝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应当是英法两国在入侵埃及过程中所共有的特点,但英国以帮助素丹恢复在埃及的统治为由,联合了奥斯曼帝国入侵埃及,这一点是法国所没有的。

答案:D

8.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

A.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农民对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解析:从整体上看,农民支持阿里政权,并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够取消包税制,获得土地。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材料二: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走投无路时还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惩罚他们。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农民在埃及的地位。

(2)以上材料指的是哪一经济制度?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1)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依附于包税人,受其控制,不得弃田逃亡,否则受重罚,实际上还是农奴。

(2)包税制。消极影响:①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②在这一制度下,包税权基本落入马木路克手中,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自己统治的基础,阻碍了埃及社会的进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埃及登陆,……拿破仑的真正目的是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但是……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打击了马木路克势力,把他们的权势削弱。……他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材料三:马木路克原意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

入军队充当侍卫。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马木路克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生性强悍,习于骑射,为了各自帮派和家族的利益,经常进行仇杀、凶斗活动、恣意屠戮百姓、劫掠民财,是埃及社会动乱的祸源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拿破仑入侵埃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埃及的马木路克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

(3)拿破仑入侵、马木路克被消灭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之间有何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以阿里改革的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结论的能力。第(1)问从利益出发考虑;第(2)问要分阶段对马木路克势力进行简要概括;第(3)问从背景、内容两方面思考拿破仑入侵、马木路克被消灭与阿里改革的关系。

答案:(1)主要原因:拿破仑要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地位,与之争夺在埃及的利益。

(2)马木路克13世纪中叶在埃及建立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时期实际为埃及的统治者;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后沉重打击了马木路克,法军撤出后,卷土重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被彻底消灭。

(3)拿破仑入侵为埃及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阿里改革的开展;马木路克势力造成埃及动荡不安,是阿里改革的重要背景;消灭其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是阿里改革的重要措施。

第六单元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后强化演练

1.奥马尔·麦克莱姆曾领导开罗人民起义,反抗法国殖民者,但在阿里改革时却扬言“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这件事不能说明()

A.阿里改革遇到了阻力

B.阿里改革不符合埃及国情

C.阿里改革触及到麦克莱姆的利益

D.麦克莱姆是埃及旧特权阶层的代表

解析:根据材料,阿里改革触及到旧特权阶层利益,遭到旧势力反对,但不能据此说明改革不符合国情。

答案:B

2.萨拉丁城堡是埃及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下图)。1811年3月1日,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在这里()

A.消除了马木路克封建势力

B.宣告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

C.被拥戴为埃及最高统治者

D.将法国殖民势力驱逐出埃及国境

解析:1811年,阿里通过撒拉丁城堡屠杀事件,将马木路克上层人物屠杀殆尽。

答案:A

3.穆罕默德·阿里上台以后,对埃及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他()

①取消了包税人的免税地②没收了马木路克的土地③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④将全部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阿里将没收来的土地中的一半分配给王公贵族等人,另一半作为官田租给农民耕种。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

4.之所以说穆罕默德·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主要原因是()

①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②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③繁荣了文化,增强了经济、军事力量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阿里改革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各个选项都符合要求。

答案:D

5.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注重民族工业的发展,他从西欧国家引进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重点发展()

A.重工业B.轻工业

C.军事工业D.民用工业

解析:要解决当时的内忧外患,首先需要强兵,也就是军事工业。

答案:C

6.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埃及的近代化

B.抵御外来侵略

C.巩固统治,建立庞大帝国

D.改善国内的文化教育

解析:任何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从巩固统治出发的。

答案:C

7.阿里掌握政权后,在同西方的接触中,认为应向“西方学习”。在其日后改革措施中未涉及的内容是()

A.创办近代工厂,学习西方技术

B.改革行政制度

C.改革司法程序

D.建立发展近代海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C项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应排除。

答案:C

8.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的近代化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B.改革后建立起完备的行政机构

C.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解析:相比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军事和文教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影响而言,他在经济上推行的近代化措施对埃及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工业方面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跨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穆罕默德·阿里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一些民用工业也围绕军事需要而发展。

(2)措施:创办各类学校;派遣留学生;印刷出版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组织翻译

欧美国家著作;创办阿拉伯文报纸。

成效:为埃及培养了自己各方面人才,从而为其他领域改革创造了条件。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势力被穆罕默德·阿里用强力阻挡回去,但他却不能阻挡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对古老埃及的冲击和影响。他(穆罕默德·阿里)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在他的工业化计划中军事工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较大的工厂一般都是军事工厂,如兵器、硝石、火药、造船等。19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系列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都建立起来并投入运行。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尽管他的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在使这个国家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罕默德·阿里。

——《十九世纪的伊斯兰教》请回答:

(1)“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指的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击和影响”埃及的?阿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是

怎样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阿里工业现代化战略的特点。这一战略特点对埃及和阿里改革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阿里改革的?

解析:本题考查阿里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是对改革背景和经济措施的考查;第(2)问考查军事改革及其作用;第(3)问的评价要根据材料用辩证的观点论述。

答案:(1)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

方式: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

经济方面: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政治方面:依照西方改革行政制度。

(2)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核心)的工业化。

壮大了军事力量,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并使其独立和主权在较长时间内得到维护;也助长了埃及的对外侵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破坏了生产,导致改革失败。

(3)阿里改革虽有许多失误,但他使埃及接受了欧洲先进文明,应当肯定。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

课后强化演练

1.1827年,英、法、俄三国舰队同埃及和土耳其的舰队展开了激战,主要是因为()

A.埃及对苏丹的侵略侵犯了三国的利益

B.埃及对希腊的侵略威胁三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C.埃及的对外扩张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

D.扼制埃及的对外扩张以维护正义和社会稳定

解析:1824年,埃及军队入侵希腊。埃及的侵略威胁了英、法、俄三国在地中海的利益,1827年,三国联合起来一举歼灭了埃及和土耳其的舰队。

答案:B

2.欧元2分币的背面使用了希腊独立时使用过的船的图案。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它当时摆脱了() A.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B.法国的殖民统治

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英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独立前的希腊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希腊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支持。

答案:C

3.1831年,埃及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通过这次埃土战争()

A.阿里否认了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

B.埃及彻底摆脱了英国等殖民势力

C.阿里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D.阿里迫使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埃及

解析:第一次埃土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同埃及签订条约,同意阿里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继续承认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这样,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答案:C

4.史学界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与事实明显相悖的是()

A.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阿里改革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阿里改革的实质依然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所以并没有解除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

答案:B

5.下列各项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无关的是()

A.埃及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马木路克势力被基本铲除

C.埃及成为实际的主权国家

D.埃及成为近代化工业国家

解析:成为近代化工业国家明显不符合事实。

答案:D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包括()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

B.欧洲列强的干涉

C.改革的措施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D.连年战争的影响

解析:阿里的改革措施给埃及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明,他的改革措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

答案:C

7.下列对阿里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基本的出发点是要实现富国强兵

B.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变革

C.改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支持

D.开启了埃及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西方不希望出现强大的埃及,所以C 项不正确。

答案:C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A.结束了埃及长期混乱状态

B.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C.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D.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A、B、D三项是进步性的体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加强封建中央集权违背了这股潮流。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

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请回答:

(1)材料一中穆罕默德·阿里的哪些扩张战争是打着奥斯曼素丹的旗号?阿里的对外扩张战争在当时有何影响?

(2)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战争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答案:(1)1811年入侵阿拉伯半岛;1820年发动对苏丹的战争;1824年渡海进攻希腊,镇压希腊革命。

影响:①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②连年扩张战争影响了国内改革进程,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动摇了阿里政权的根基。

(2)为应付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阿里加强对人民奴役,强制征兵,导致人民消极抵抗情绪。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撕掉伪装面孔于1840年7月直接出兵干涉,结果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这就使得主要建立在军事供应基础上的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埃及工业几乎全部破产……由于现代化内在条件不成熟,它根本不能触及埃及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使得现代化看起来成为一场更为纯粹的移花接木式的西方化运动……从农村里征调大量农民作工厂工人以及召集农民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服兵役……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度进一步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工厂的那些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领薪俸的政府官吏,对于所干的工作既无知又缺乏热情。除了外国专家外,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掌握了新的机器生产和修理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进口机器是新奇而珍贵的,机器一旦损坏,就形同废铁。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与埃及早期现代化》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

第二卷第105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逐层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即可,注意语言简洁;第(2)问“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即从历史进步性方面理解材料二。

答案:(1)原因:英国殖民干涉;未触及传统社会基础(或内在条件不成熟);只限于器物层面西化;损害了农民和农业的利益;缺乏管理和技术人员。

(2)阿里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创建近代军事工业,推进埃及近代化(军事、人才、技术等方面)。

阶段性测试题六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时期,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

A.帕夏B.素丹

C.马木路克D.将军

解析: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向埃及派遣总督,总督称为帕夏,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A

2.穆罕默德·阿里为消除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势力的威胁而采取的最基本手段是()

A.改革土地制度B.武力

C.谈判D.拉拢

解析:符合题干“最基本手段”之意是“改革土地制度”。

答案:A

3.被后世人称之为埃及的“彼得”是指()

A.拿破仑B.易卜拉辛

C.穆罕默德·阿里D.阿巴斯

解析:彼得,即俄国的彼得一世,通过改革使俄国走向富国强兵。

答案:C

4.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

A.必须是马木路克

B.必须有很大的政治势力

C.必须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D.必须占有大量土地

解析:包税指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制度下,国家或官府不直接按规定税率向纳税人征税,而是采取招标承包方式,将某一种捐税把要征收的税款数额,包给富豪私商,由承包人运用官府授给的征税权,自行确定征收办法,向纳税人收税。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必须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

答案:C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解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其相同点不包括C项都改革了政治体制。其他各项都是相同点,予以排除。

答案:C

6.为增强埃及的力量,穆罕默德·阿里大力进行军事改革。他()

①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②实行征兵制③按照法国军队的模式训练新式军队④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个小项的内容都是其军事改革的内容。

答案:A

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奥马尔·麦克莱姆曾扬言:“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奥马尔·麦克莱姆是下列哪一阶层或阶级的利益的代表()

A.马木路克B.宗教长老

C.封建地主D.外国侵略者

解析:通过“扶上台”能够排除A、D两项,通过“赶下台”能够排除C项。

答案:B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是()

①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②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③规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④实行征兵制并按照法国军队模式训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③的表述显然与近代化无关。

答案:D

9.为了掠夺黄金宝石,掳掠黑人,穆罕默德·阿里发动的战争是()

A.入侵阿拉伯半岛B.入侵叙利亚

C.入侵苏丹D.入侵希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阿里侵占苏丹是为了弥补埃及国库的空虚和兵源的不足。

答案:C

10.有关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首次开罗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开罗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C.首次开罗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开罗第三次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解析:本题考查了三次开罗起义的一些状况。第二次起义持续了一个多月,虽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但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B

11.穆罕默德·阿里东征扩张的国家或地区是()

A.苏丹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半岛D.希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记图能力,在正确识别记忆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东方”即可正确解答。

答案:C

12.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君主,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下面对阿里表述错误的是()

A.阿里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B.阿里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通过改革改变埃及的社会性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里改革前后埃及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地社会。

答案:D

13.穆罕默德·阿里对留学生许下诺言:“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材料集中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

A.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改革思想

B.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工厂

解析:对象是留学生,承诺是高薪和升职,以刺激鼓励他们尽快学成回国。

答案:A

14.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命,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最高国务委员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最高国务委员会没有实权,与材料的联系不大;C项仿效欧美民主制度,这与材料当中部长产生的途径是矛盾的;D项改革了政治机构,这一说法体现不出本质特点;本题应从穆罕默德·阿里的阶级属性去考虑本质目的,他维护的是封建地主的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故此题应选B 项。

答案:B

15.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表现是()

①创办近代工厂②改革行政制度③实行开放政策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是指推动埃及近代化,摆脱民族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各小项均符合要求。

答案:A

16.下列哪一史实不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或成果()

A.修建马哈茂德运河

B.设立咨议会,限制了君权

C.创办学校,建立印刷厂

D.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设立咨议会,限制了君权不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其他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B项。

答案:B

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①打击马木路克势力②废除包税制③建立了一些近代工业④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⑤引种新的农作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意分辨改革措施的异同点,其中⑤仅限于阿里改革,可用排除法选择。

答案:B

18.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竭力阻止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主要是因为()

A.弱小的埃及比强大的埃及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B.主持正义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一贯原则

C.帮助奥斯曼帝国摆脱窘境以稳定中东的局势

D.让埃及与奥斯曼帝国互相牵制以从中渔利

解析:英国的目的当然是从英国自身的利益来考量的。B、C两项显然表述错误。D项表述有道理,但是A项更完整地表达了英国的意图。

答案:A

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基础

B.阿里采用严厉的手段镇压人民

C.阿里王朝征收重税,强制让人参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人民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动摇了阿里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基础,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以选择A项。其他均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A

20.埃及阿里改革与中国近代的变革运动相似度最高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阿里改革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引用外国技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推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只有B项洋务运动符合要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赞誉穆罕默德·阿里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

材料二: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讲究的头巾”喻指什么?应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埃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穆罕默德·阿里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和评价能力。第(1)(2)题注意材料的把握和运用,第(3)题注意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评价。

答案:(1)“讲究的头巾”喻指奥斯曼帝国。马克思这句话主要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在历史上的进步作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又有什么关系? 解题关键: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变法改革为什么有利于战胜对方? 思路引领:联系兵家和法家思想,了解该思想和“战胜强立”的关系;从变法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学思之窗】 据说商鞅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时,身边就带着这部《法经》。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法经》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法经》的内容考虑。 答案提示: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李悝的法家思想。李悝研究、总结了当时各国的法律,并集其大成,制订了《法经》。《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防范和镇压民众的反抗。《法经》对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有指导作用。商鞅以法家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秦国进行的变法。 【探究学习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 思路引领: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解题关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变法有哪些? 思路引领: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哪些?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有哪些? 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6.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配套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内涵④它是中国 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④ 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 B、内廷、皇极殿 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太和殿 5、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 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5.8《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教案

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第二目“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总结(全站免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六杰出的中外科学家6-2含答案

第2课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的史实。 2.认识牛顿、爱因斯坦在社会中的作用。1.重点:了解牛顿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主要成就,掌握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及其他科学成就。 2.难点:认识牛顿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认识爱因斯坦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知识点一牛顿: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1.生平: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自耕农家庭;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对自然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主要成就 (1)物理学①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达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定律。 ②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诞生了 天体力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 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2)天文学①用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力学规律支配天上的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的物体运动。 ②采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和解决 天体运动问题。 (3)数学①发现了二次项定理。 ②创立了微积分,开辟了数学新纪元。 (4)光学①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②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 ③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3.评价 (1)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2)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3)1689年,当选为英国议会中的大学代表,其后,把兴趣由科学转向政治、神学等问题。 [概念辨析]牛顿成功的因素 牛顿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知识点二爱因斯坦:追寻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1.生平: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896年进入大学学习物理学。2.提出狭义相对论 (1)提出: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2)内容①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②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3)影响:震动了物理学界,使爱因斯坦名扬欧洲。 3.提出广义相对论 (1)标志: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基础》。 (2)内容: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 (3)意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促进了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 4.其他成就 (1)建立起质能关系式E=mc2,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以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3)1921年,因其光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爆发后,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呼吁结束战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