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C A、复感新邪 B、食复 C、逸复 D、劳复 E、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 B、邪未尽除 C、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C、合病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感邪即发

D、伏而后发

E、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A

A、复感新邪

B、食复

C、劳复

D、药复

E、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

C、精神状态

D、气血状况

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E

A、体质

B、精神状态

C、人体的生理机能

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B A、精神状态 B、体质 C、肌肉 D、腠理 E、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 B、证候类型 C、虚实D、表里 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二)多项选择题

14、正气抗邪,主要表现在:ABE

A、抵御外邪侵入

B、影响发病的证候

C、导致气机失常

D、导致阴阳失调

E、疾病不药而自愈

15、下列哪几项是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CDE

A、正盛邪衰

B、邪正俱盛

C、诱发因素

D、正虚未复

E、余邪未尽

16、下列哪些可呈徐缓发病?ABCDE

A、湿邪致病

B、思虑过度

C、忧愁不释

D、嗜食膏粱厚味

E、嗜酒成瘾

二、填空题

1.正气是指__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_,简称为“正”。

2、邪气指_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3、_正气不足_______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4、_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5、_正能胜邪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6、发病类型大致包括_感邪即发__、__伏而后发_、_徐发、____继发_,__合病与并病

___和复发。

7、复发的诱因主要有_复感新___、__饮食因素_、__过劳_、_药物__。

三、名词解释

1、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的总称,简称为“正”。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3、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

的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4、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

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5、合病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进出现者,为合病。6、并病若一经病证未罢又

出现另一经证候者,则称为并病。

四、简答题

1.简述发病有那些类型答:发病的主要类型,是对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性质和强度差异的反应。由于邪气的性质、强弱和侵入途径不同,人体的正气强弱亦有差别,故在发病形式上也有不同,现归纳为以下几种。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并病、复发等。

2.简述复发的诱因有那些?答:诱因是疾病复发的一个基本条件,可以导致疾病复发的诱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复感新邪、食复、劳复、药复等,此外,气候因素、精神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因素。

五、论述题试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脱

2、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症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阴阳的互损

3、病机理论源于;A、伤寒杂病论B、内经C、诸病源候论D、难经E、小儿药证直诀

4、病机即: A、疾病发生的机理B、发病原理C、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D、疾病转归的机理

E、疾病传变的机理

5、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天人合一观念B、整体观念C、邪气发病观念

D、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E、以五行为构架的系统观

6、温热病卫、气、营、血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的阐发见于:

A、《外感温热篇》

B、《温病条辨》

C、《湿热病篇》

D、《丹溪心法》

E、《素问玄机原病式》

7、金元时期是中医病机学说的:A、百家争鸣的时期B、集大成时期

C、快速发展时期

D、系统整理时期

E、形成时期

8、疾病发生的最基本原理是:A、经络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

E、气血失调

9、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A、肝 B、肾 C、脾 D、肺 E、心

10、阴虚则热,属于:A、实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D、外热证 E、表热证

11、阳胜则热,最准确的表达是:A、实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D、外热证 E、内热证

12、阴胜则阳病是指:A、阴邪偏盛,导致假热B、阴邪偏盛,导致假寒C、阴邪偏盛,

阳气受损 D、阴邪偏盛,导致实寒E、阳气偏胜,阴液受损

13、阴虚火旺,属于:A、少火 B、实火 C、壮火 D、内火 E、虚火

14、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是: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格拒

D、阴阳离决

E、阴阳互损

15、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下列表现哪项为假象:A、壮热 B、四肢不温 C、呼吸气粗D、舌红 E、烦躁不安

16、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的是:A、子宫脱垂 B、腰腹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17、不属于气机失调病理的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脱

18.、下列哪项不属血瘀的病理表现:A、刺痛 B、肿块 C、胸胁胀痛

D、肌肤甲错

E、面目黧黑

19、与全身气虚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脾肝气虚 B、脾肺肾气虚 C、肺肾气虚

D、心肺气虚

E、脾肾气虚

20、气机失调,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A、气消 B、气陷 C、气逆 D、气

滞 E、气结

21、大出血会引起: A、气陷 B、气脱 C、血热 D、血瘀 E、出血

22、血虚病变,主要在哪两脏表现明显: A、心、肝 B、心、肾 C、脾、肺

D、肺、肝

E、肾、肝

23、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 D、邪去而正不复E 正虚邪恋

24、"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邪正相持

D、阳虚寒盛

E、正胜邪退

25、病机属虚中夹实的是:A、痰涎壅盛,咳嗽气粗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

C、大实之病,反见羸状

D、久病心悸,面憔体倦

E、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

26、何种状态多见于重病恢复期: A、正胜邪退 B、邪正相持 C、邪去正虚

D、正虚邪恋

E、邪盛正虚

27、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

A大实有羸状B虚中夹实C至虚有盛候D寒热错杂E由实转虚

28、下列何者不属津液不足的原因:A、感燥热之邪B、五志化火C、大吐、大泻、大汗

D、肝气郁结

E、慢性疾病耗损津液

29、津液的输布障碍与何脏腑关系不密切:A、肺 B、脾 C、肝 D、三焦 E、膀胱

30、不属于"饮"范畴的是:A、饮停胸胁,则为"悬饮"B、饮停胸膈,则为"支饮"

C、饮留胃肠,则为狭义的"痰饮"

D、饮停脾胃,则为"停饮"

E、饮溢四肢,则为"溢饮"。

31、何者不属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A、津停气阻 B、气随液脱 C、津枯血燥

D、津亏血瘀

E、津亏血热

32、不属脱液原因的是:A、严重热病的后期B、慢性消耗性疾病C、恶性肿瘤的晚期 C、大面积烧伤,严重灼损阴液E、外感燥邪

3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A、目睛上吊 B、高热C、手足蠕动

D、神昏谵语

E、抽搐

34、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A、肺 B、肾 C、心 D、脾E、心包

35、脏与脏相传的是:A、由表入里B、由里入表C、母子传变D、由脏及腑 E、表里相传

36、属于"间脏传"的脏腑传变是:

A、肾病及心

B、肝病及肾

C、肺病及心

D、肾病及脾 E心病及肺

37、属于"不间脏"传变的是:

A、心病及脾

B、脾病及肺

C、肺病及脾

D、肺病及肝

E、肝病及心

38、下来哪项不属引起疾病传变的因素:

A、治疗

B、体质

C、时令气候

D、生活状况

E、性别

39、不属疾病转归的是:A、痊愈 B、死亡 C、迁延 D、后遗 E、不变

40、与痊愈无关的因素是:

A、体质好

B、抗病能力强

C、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

D、护理得当

E、病邪缠绵

41、后遗症是:A、病理演变的过程B、病变的必然转归C、病变的迁延

D、病因、病理演变的终结

E、病情缠绵

42、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

A、气血的变化

B、邪正盛衰的变化

C、正能胜邪

D、邪气损正

E、邪正相持

43、不属迁延状态的是:

A、邪正双方力量势均力敌

B、邪正相持

C、正虚邪恋

D、正胜邪退

E、久病不愈

44、“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邪正相持

D、邪盛正虚

E、正胜邪退

45、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

A、肺

B、肾

C、心

D、脾

E、心包

46、形成血虚的病因中,下列那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

B、脾气虚弱

C、久病消耗

D、房劳过度

E、思虑无穷而暗耗

47、“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邪正相持

D、阳虚寒盛

E、正胜邪退

48、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9、因虚致实,并非意味着正气来复,而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又导致:

A.正气更加虚弱B.新的实邪停留

C.病情迁延不愈D.正邪斗争更加剧烈E.实邪更加亢盛

(二)多项选择题

50、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有:

A、感受阳邪伤阴

B、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C、久病耗伤

D、大吐大泻

E、大出血

51、气血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A、气滞血瘀

B、气随血脱

C、气虚血瘀

D、气血两虚

E、气不摄血

52、失血过多可出现:

A、口渴

B、尿少

C、皮肤干燥

D、气脱

E、遗精

二、填空题

1、实,主要指_________亢盛,是以______盛为矛盾的主要方的一种病理反映。

2、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______期,以及多种______性病证。

3、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正的消长盛衰,______胜______退,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______ 胜______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

4、在邪正消长胜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_________或正_____邪_____,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疾病

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5、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

_____而有_____;后者是以_____为主,_____较不明显。

6、阴液不足一般以_____之阴虚为主,其中尤以_____阴为诸阴之本。

7、_____盛格_____,又称真寒假热证。

8、阴亡每则阳元无所________而散越,阳亡,则阴元无以________而耗竭。

9、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这是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________

的关系。

10、气血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气_____,气_____,气_____和气_____。

11、气虚,系指______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______,抗病能力______的病理状态。

12、气逆于上,以______为主。但也有因______而气逆者。

13、血的失常,包括血______、血______、血______。

14、血热的临床表现,既有______象,又有______血,______血及伤______为其特点。

15、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___________运动和气的______功能。

16、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______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______功能。

17、疾病的传变,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18、表里的病势出入,取决于____________。

19、脏与脏之间的疾病传变,主要有二种规律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实证

2、虚证

3、真热假寒

4、亡阴

5、阴胜则阳病

6、气滞

7、气逆

8、气闭

9、血瘀 9、血瘀12、从化 13、“间脏传”

四、简答题

1.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2.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五、论述题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病机有哪些内容。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 B 4 C 5B 6A 7A 8B 9B 10 B 11 A 12. C 13. E 14. E 15. B 16.C 17.

B 18.

C 19. B 20. B 21. B 22. A 23. A 24.

D 25.B 26. C 27. B28.D 29.

E 30. D 31. E 32. E 33. C 34.E 35.C 36. B37.D 38. E 39. E 40. E 41.

D 42.B 43.D 44.D 45.

E 46.D 47. D 48.A 49.B

(二)多项选择题50. ABCDE 51. ABCDE 52. ABCD

二、填空题

1、邪气;邪气

2、后;慢

3、正;邪;邪;正

4、相持;虚;恋

5、虚;寒;寒;虚

6、肝肾;肾

7、阴;阳

8、依附;化生

9、互根互用 10、滞;逆;馅;闭;脱 11、元气;衰退;下降12、实;虚 13、虚;瘀;热 14、热;耗;动;阴 15、升降出入;气化 16、宣发;气化17、病位传变;寒热传变;虚实传变 18、邪正的消长盛衰 19、乘侮传变;母子传变

三、名词解释

1、实证:是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集体的抗病力都比较强,正邪相搏剧烈,临床上出现亢盛有余的证侯,称为实证。

2、虚证::是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也就是说,集体的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难于出现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征候,称为虚证。

3、真热假寒;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与内,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阳胜格阴)。

4、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5、阴胜则阳病:阴寒内盛,久则必损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伴有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征象,可见面色白,溲清便溏等症,即“阴盛则阳病”。

6、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7、气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8、气闭:是气机出入失常,气的外出受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9、血瘀:是指血液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10、伤津:主要是失水。可出现目眶内陷,十指螺瘪,小便减少,口干舌燥,皮肤失去弹性;严重者,则可见目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甚至引起血中津液渗出脉外,血液浓缩,血量少而流行困难,可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危证。

11.脱液:为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的一种复杂的病变。可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有时因为液不养筋,可出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等症状。 12.从化:又称从类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反应。 13、“间脏传”:即母子传变,是指脏腑病变发生在相生两脏之间的病位传移。

四、简答题1.气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答:其的失常病机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两个方面。(1)气虚;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的病理状态。(2)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2.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答:血虚证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原因所致的失血过多,(2)脾胃虚弱,生化不足,(3)久病不愈,慢性消耗致营血暗耗等原因,均可形成血虚。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六章病机

1、【单选】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D.真实假虚 2、★【单选】A.脏腑机能虚损,水液内停 B.脏腑气血失调,功能障碍 C.脏腑阴阳失调,功能失常 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真虚假实中假象出现的机理是: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3、【多选】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B、C 4、【多选】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C.虚阳外越 D.寒湿之邪伤阳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是:A、B、C 5、【多选】A.三焦水道不利 B.肺失宣散和肃降 C.肝失疏泄 D.脾运化功能障碍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A、B、C、D 6、【单选】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阴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体内筋脉失常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C.体内阳气之变动 7、【单选】A.气机之逆乱 B.阴血之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筋脉之失养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是:C.阳气之变动 8、★【选择】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C.阴虚风动 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D.血虚生风 9、★【多选】A.腰膝酸软,耳鸣 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 D.筋挛肉瞤 肝血不足可致:B、C、D (按:阴虚动风常见于热病后期耗伤肝肾真阴,阴精严重亏损,神志昏迷,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它是极虚的证候,抽搐轻微、徐缓无力,最严重者也就轻微抽动,和实风内动那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急迫有力的证候截然不同。血虚生风则常见于内伤杂病,久病失血,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肌肉瞤动,手足颤动。前者是极虚,压根动不起来,后者乃不足,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挛急、瞤动,或颤动,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10、【多选】A.寒邪直中三阴 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寒从中生”是指:B、D 10、【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D.足阳明胃经 11、【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D.足阳明胃经 12、【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为何经之别的病变:D.足阳明胃经 13、【多选】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A.消谷善饥、C.溺色黄 14、【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B.少阴之脉终绝 D.厥阴之脉终绝 面黑齿长而垢,上下不通的病机是:B.少阴之脉终绝 中热隘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的病机是:D.厥阴之脉终绝 15、【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B.太阴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D.少阴之脉终绝 耳聋百节皆纵的病机是:C.少阳之脉终绝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的病机是:B.太阴之脉终绝 16、【多选】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发病与病机练习.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C A、复感新邪 B、食复 C、逸复 D、劳复 E、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 B、邪未尽除 C、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C、合病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感邪即发 D、伏而后发 E、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A A、复感新邪 B、食复 C、劳复 D、药复 E、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 C、精神状态 D、气血状况 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E A、体质 B、精神状态 C、人体的生理机能 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B A、精神状态 B、体质 C、肌肉 D、腠理 E、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 B、证候类型 C、虚实D、表里 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1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1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1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一、A1 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2、阳偏衰常见于 A、肝、心、肾 B、脾、心、肾 C、肺、心、肾 D、肝、脾、肾 E、脾、肺、肝 3、阴损及阳是指 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6、阴盛格阳属于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阳损及阴 D、真热假寒 E、真寒假热 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真实假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由实转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阴阳的盛衰 9、“实”的主要病机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 B、五心烦热 C、精神亢奋 D、烦躁不宁 E、疼痛剧烈 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邪盛正衰 D、邪去正虚 E、正盛邪退 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心、肺、胃 B、肝、脾、肾 C、肝、肾、大肠 D、脾、胃、大肠 E、肺、胃、大肠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筋脉拘挛 B、手足蠕动 C、低热起伏 D、脉细如丝 E、神昏谵语 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发病与病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发病与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第一节发病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病机 一、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 2.阴阳互损 3.阴阳格拒 4.阴阳亡失 三、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调 2.血失调 3.津液失调

第四章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 一、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一、望诊 望神、望色、望形、望头面、望舌、望皮肤、望排泄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二、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 三、问诊 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耳目、问经带 四、切诊 脉诊、按诊 第三节辨证 一、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脏腑辨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第一节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辨析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种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 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发病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B.肺C.脾D.肝E.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C.脾D.肝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情分析:发病与病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情分析:发病与病机 一、发病 正气VS 邪气 抗邪愈病 vs 致病因素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2.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发病的条件 病机,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二、邪正盛衰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邪气盛;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虚-正气不足、正气虚损;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虚实) 最常见的是:虚实转换(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虚实转换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3.虚实夹杂 (1)实中夹虚 (2)虚中夹实 4.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2)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赢:贝-钱;羸:羊-瘦弱 三、阴阳失调病机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阳虚则寒,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2)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络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二)阴阳互损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 (三)阴阳格拒

发病与病机练习.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 C A、复感新邪B 、食复C 、逸复D 、劳复E 、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B 、邪未尽除 C 、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 、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D伏而后发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 A A、继发B 、徐 发C 、合病 D伏而后发 E 、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 A A、继发B 、徐发C 、感邪即发D伏而后发E 、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 A A、复感新邪 B 、食复C 、劳复D、药复E 、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C精神状态D、气血状况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 E A、体质 B、精神状态C人体的生理机能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 B A、精神状 态B、体质C、肌肉D 、腠理E 、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B、证候类型C、虚实D、表里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 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 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 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第一节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歌诀】 正邪概念要记清,内外失衡疾病生; 正气存内邪不犯,邪胜正衰疾病成; 正胜邪退不发病,即便发病病亦轻; 一般气虚邪易犯,正盛亦难防枪弹; 此即邪气占主导,高温灼烧虫兽咬。 1.正邪的基本概念 (1)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对疾病的防御、斗争以及修复(新生)能力。 (2)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是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至于发生疾病。 3.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所以,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具有辩证观点的发病理论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歌诀】 邪正双方相抗争,盛衰虚实要分清;正气不足病为虚,邪气强盛实证成; 虚实只是相对言,错杂真假要辨明;实证邪盛正未衰,拒按壮热狂躁满; 痰食水饮体内恋,六淫初中期外感;正气不足病为虚,气血不足功能低; 虚弱衰退不足候,素虚慢性病后期;虚实错杂病机异,由虚转实实转虚; 大实或见羸弱状,至虚偶有盛候现;正胜邪退病好转,正邪相持病迁延; 正虚邪恋病缠绵,邪去正虚或转慢;邪盛正衰病情重,阴阳离决命告终。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即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 (1)虚实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的病机 ①概念: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②机理: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脏腑机能亢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