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_适时调整需求结构_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_适时调整需求结构_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_适时调整需求结构_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_适时调整需求结构_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91~1997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2%,高于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9.3%的水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适时合理调整国内外需求结构,使国内外两个市场均衡发展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对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探讨经济增长需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1998年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经济增长需求贡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基本摆脱了短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需求导向,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从 瓶颈约束 转变为 需求约束 。需求约束迫使生产者进行各种革新以适应需求,获得市场份额和成长机会,从而能够从产出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需求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强。

要分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要对需求在概念上加以界定。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支出额应该是等值的,即生产额=分配额=支出额( 三等值原理 )。在国民经济核算帐户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该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之和,是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生产额;从收入形态看,它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该国企业、居

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适时调整需求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程建林

56中国软科学5/1998

民和政府部门在经济和管理活动中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是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构成的分配额;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居民等经济行为主体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最终支出额,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需求构成。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分析,就是根据 三等值原理 ,从最终支出的需求角度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的经济分析。

在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中有两个概念:经济增长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度。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某年)某一最终需求因素对该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百分率。例如,某年经济增长速度为9%,如果在这9%的经济增长中,有45%的增长是通过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实现的,那么我们把45%称为该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中,某一最终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贡献的百分点。例如某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其中,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使经济增长了4个百分点,我们称这4个百分点为该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经济增长贡献度与经济增长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贡献度=增长速度!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度与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般使用不变价进行计算。

贡献度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是根据最终使用的各需求分项的增长速度和各分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计算,即各需求分项的经济增长贡献度=某一需求分项的增长速度!该分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

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素分解计算。另一种是通过最终需求的各分项的增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比来计算,即各分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某一分项的增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如用I表示投资形成,用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则?I/?Y!100等于投资形成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分析

1.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变化特点

表1和封面图分别列出了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

的各需求分项贡献率和贡献度的变化情况。

表1: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需求因素的贡献率结构变动情况(%)

注:该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1和封面图中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构成变化的几个特点:

(1)在经济的启动和回升阶段,内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中,1990~1993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有50%以上是靠最终消费需求支撑的。

(2)1992年以来,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除1996年外,资本形成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最终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1994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国外需求的贡献率逐渐增大。特别是1994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 1997年接近25%,在国内经济调整时期,较好地发挥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

1990年~1997年恰好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一个周期,观察这一周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贡献度分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周期变动中,经济的启动和回升阶段,内需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在经济进入收缩调整阶段,外需对经济增长的缓降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经济增长需求贡献度的特点成因分析

(1)一般来说,在新一轮周期启动之时,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国内需求的可调控性强于国外需求。国外需求受世界年份经济增长速度最终消费贡献率资本形成贡献率国外需求贡献率

1990 3.8372.0612.0115.93

19919.1968.9025.88 5.22

199214.2464.8446.03-10.87

199313.4956.6670.56-27.22

199412.6627.2042.8030.00

199510.5137.9455.39 6.67

19969.6148.9237.6713.41

19978.8035.8839.4424.68

5/1998中国软科学57

经济景气状态,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政策、外贸外汇政策、关税政策以及其它非贸易因素的影响较大,常常难与我们的意愿相一致。90年代的第一个周期波动情况也显示了内需在经济启动时起到的主要作用。

在国内需求中,1990~1992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资本形成需求,原因之一是当时国家对投资需求采取了抑制的政策。1989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但1990年国家仍未放松对投资需求的严格控制,结果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仅为2.4%。由于投资增长缓慢,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较低,1990年的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至3.8%。1991年后投资的回升使资本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加。

(2)1993年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虽还一直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贡献份额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近5%,城镇居民实际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6.4%,但近年来收入增长势头放慢,受收入水平制约,再加上居民对房改、医疗保险、就业制度改革的预期,消费日趋理智,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还是温饱型,即使是在城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在生活方式上,服务消费的面较窄,住房消费由于体制原因绝大部分还未市场化,消费品市场目前尚缺乏一种有共性需求、能够上台阶的热点消费商品。最终消费需求还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度。

(3)1994年以来,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增大,这得益于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4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分别达到了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世界贸易额也明显增加,增长率达到9.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1994年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包括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管理体制在内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出口增长率达到31.9%,比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非贸易服务往来基本平衡,对外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1995年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比上年增长22.9%,但非贸易服务往来逆差增长过快,大大影响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96年出口受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世界贸易需求量减少的影响,出口增长缓慢,但由于进口速度也相应放慢,加之非贸易服务往来逆差减少,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有所上升。1997年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上升,其主要原因一是世界贸易量增长率提高到8.7%,比上年增加了3.8个百分点;二是国内物价涨幅大幅度下降,出口成本大大降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增幅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比同期世界出口价格指数下降3.6个百分点的幅度大6.4个百分点;此外出口退税步子加快,外贸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适应性增强。

三、内需与外需的适时调整和合理匹配,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1.1998年经济增长的需求贡献度变化趋势

(1)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国际经济机构相继调低了对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值。国外需求增长的减缓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对我国商品出口和外资流入均将产生负面影响,预测今年我国外贸顺差约为33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0亿美元左右。如果非贸易服务往来出现近百亿的逆差,那么由于今年贸易顺差的减少,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下降1.5~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

58中国软科学5/1998

非贸易服务往来能够基本平衡,因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可以部分缓解,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2)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与1997年基本持平。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消费需求。90年代以来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1990~1992年最终消费需求实际年均增长10.11%,1993~1997年年均增长8%。在最终消费需求中,实物消费的主要部分,即消费品零售消费所占比重在60%左右。1990~1992年,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年均增长7.5%,1993~1997年增长10.4%,消费品零售需求增长速度快于最终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由于实物消费的另一部分农业居民的自给性消费增长基本稳定,近几年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消费的增速减慢。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0.7%回落到8.2%。分析城市和农村的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可以看到1993年以来城市的服务消费需求比重在下降(见表2)。这是因为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要高于实物消费弹性。

表2城镇与乡村最终消费需求结构(%)

1998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下岗职工和隐性失业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多,加上近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幅度的回落,消费者收入预期指数1998年上半年比1995年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特别是服务消费支出将变得更加慎重。

住宅需求能否成为1998年的经济增长点,颇为社会关注。国家信息中心消费者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有意向在一年内购房的比例仅为12%,农村居民有意向在一年内建房的比例为6%。在住房体制改革滞后,房租调整尚不到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以及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还有诸多约束的条件下,尽管有一些城市已经对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或正在进行改革,但城镇居民对住宅的庞大的潜在需求还很难在年内化为现实的货币需求。因此,今年将难以达到通过较快地启动城镇住宅消费需求支持最终消费需求增长,进而支持经济增长的预期的目的。

如果1998年我们能够通过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品消费,再加上扩大投资规模所带动的消费需求,1998年我国最终消费需求有可能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维持在3.0个百分点左右。

(3)提高投资形成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实现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1998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计划确定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比1997年减少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基本与上年持平,那么,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使投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5个百分点左右,贡献率从39.4%提高到58%,相应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左右,名义增长15%左右。如果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上年水平,达到9%,则需要投资实际增长13%左右,名义增长18%左右。

2.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几点建议

(1)适时调整外需与内需结构,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其中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国内需求的贡献率为75%。如果今年国内需求只能达到上年的水平,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上年。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应力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上年或比上年稍高一点的水平。这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内外需结构,保持国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如果一国对外依存度过高,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时,就容易造成本国经济的不景气并受制于人。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受影响较大的亚洲国家外贸依存度都很高(见表3),199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达35.8%,已接近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

城市消费品消费56.154.656.258.6

城市服务消费43.945.443.841.4

农村消费品消费70.6568.0365.1466.14

农村服务消费及自给性消费29.3531.9734.8633.86

5/1998中国软科学59

一些东南亚国家。目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内外需结构进行调整,为尽可能地减小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成本,扩大出口经营单位的范围等措施来加强国际竞争力,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要制定鼓励进口替代的政策措施,减少一些可进可不进的进口,同时,努力减少非贸易服务往来的逆差,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使国民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

表3:1996年部分亚洲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单位:%

(2)加大投资力度,需要利用政府投资带动和利用投资政策引导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同时必须坚持投资质量并重的原则。从上一轮经济周期经济启动的过程来看,由于投资启动滞后,致使经济从调整期进入回升期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从1989年的4.1%,继续回落到1990年的3.8%。1998年国家已经明确要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重点将放在基础设施、城镇住宅及配套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上。近几年,我国国内储蓄率达到4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增加8000亿元左右,金融机构存贷差额扩大。目前我们完全有条件利用国内资金来扩大投资,增加内需。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出现投资资金不到位,经济增长继续回落的情况。这种担忧是出于目前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较低。今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在1997年零售物价涨幅从上年的6.1%回落到0.8%后,今年1、2月份又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和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物价涨幅分别上升0.3个百分点和下降0.1个百分点。由于价格水平较低,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会相应下降。1997年国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减少,其它来源投资也增长缓慢。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目前国家投资所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到3%,国内贷款占20%,利用外资占12%,自筹和其它投资占66%左右。加大投资力度,显然只依靠增加财政投资是不行的,必须利用政府投资带动和利用投资政策引导其它投资主体的投资。在投资项目和贷款的政策方面,一要取消对不同所有制设定的不同标准,应按投标竞争结果和还款能力、信誉确定项目和贷款,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可考虑从财政税收方面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投资的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用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改;三可调整目前偏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寻找贷款项目;四是适当放宽对基础设施投资者在经营上的收费定价管理。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提高投资主体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资金。

此外,加大投资力度,要坚持质量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和增加楼堂馆所,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防止地方政府出现投资决策的盲目性,避免形成项目建设完工、投产之时,就是项目亏损开始之时的被动局面,使投资增长能够实实在在地支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由于服务消费增长趋缓,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主要还需依靠消费品消费的增加,开拓农村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从城乡最终消费需求结构看,农村消费品消费占其最终消费需求的比重达65%以上,比城市高出近1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在努力扩大城市消费市场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开拓农村市场。

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需要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农民家庭收入增加主要途径的调查,目前有55.9%的家庭增收主要依靠种植业,但农村居民中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或其它副业、乡镇企业等。因此,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并通过组织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有关研究证明,农产品经过加工,其价

(下接71页)

国别出口进口国别出口进口马来西亚81.566.0菲律宾23.336.8韩国26.929.8印尼22.017.0

泰国30.535.8日本8.8 6.6

60中国软科学5/1998

分配是基本公平的;如果基尼系数大于0.5,应该认为相应的社会分配是基本不公平的;目前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情况正处于二者之间,既不是基本公平的,又不是基本不公平的。但是,分配不公的扩大趋势值得严重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一趋势。要加速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改革步伐。使最高收入者为社会和国家多作贡献。同时,开展城镇扶贫工作。

五、我国城镇扶贫问题

1995年以前,我国的扶贫问题指的是农村扶贫问题。1995年,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逐渐增加,城镇中贫困人口开始出现。据统计部门估计,1996年,我国已有近1000万贫困城镇人口,其家庭平均全部年收入低于1500元,约只及最低收入组平均收入的一半。这些贫困的城镇人口约占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的3%。城镇扶贫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新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国务院已决定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要求全国660个城市在20世纪落实这一制度,在1998年以前,在所有地区级以上城市落实这一制度,在1999年以前,在所有县级市落实这一制度。目前,约有200个城市已经落实这一制度。

各城市的民政、财政、物价和统计部门共同负责本城市的扶贫工作。

各城市都要建立专门的 扶贫救济基金 ,列入本城市的财政支出科目。贫困的城镇居民,凭有效的收入证明,到主管部门领取数额等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和本人实际收入之差的救济款。

(本文责编:高民)

(上接60页)

值一般可达原料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必须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减少地方政府、特别是乡村一级政府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需要切实把握住农民的消费需求,向农民方便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近年来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对消费品的消费除吃、穿以外,主要集中在农机、建材和家电的购置上,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展的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1998年上半年计划购买食品的农村家庭比例达到65%,食品的自给性消费比例降低,衣着方面的支出意向已经与城镇居民非常接近,仅低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而计划购买家用电器的农村居民比例则超过了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从城乡消费者家庭最可能购买的家电产品调查结果看,农村居民购买意向较高的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但从消费的产品档次来看,与城镇居民追求多功能、新样式等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价格低廉、经久耐用、有基本功能的初级需求上。

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也是影响农民消费增长的一个原因,据调查,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家庭购买日用消费品还需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有50%的农民家庭购买大件需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说明现有商业、供销社的销售网点布局还不能适应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应在发挥基层商业、供销社部门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生产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商业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的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本文责编:罗勇)

5/1998中国软科学71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第6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必修二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黄宇英 课程标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难点: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表现 社会类型:从生产关系角度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请根据已学知识,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 传统经济结构 社会类型: 经济形式: 生产方式: 对外关系: 经济政策: 变动一: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1821-1850),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茶叶生丝 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 1845年8010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根据材料一、二和课本知识,概括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2、 3、 【题目】(2015·全国Ⅰ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题目】(2016·全国Ⅰ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一、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扩大居民消费一是要完善消费政策。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二、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需要有一个过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形成并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避免城镇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和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自70年代以来连续四年。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8%;世界贸易增长9.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达到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已提出了全面振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6年为7.3%,低于世界3.5%的整体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全球的贡献率为30%,25%,按照购买力平价超过50%。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资源的经济能力增强的领域进入较快增长;其次,中东国家和贸易顺差得益于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长期和稳定的员工队伍的工作,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约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最强劲的经济增长,70年代2006年,5.2%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经济稳定增长在拉丁美洲,大国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冲击的能力,经济增长在2006年的5.3%; 5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良好,虽然有过短暂的泰国金融风暴,东盟经济整体的声音,四小龙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经济增长;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 在2007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很高。同时,在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峻。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平衡主要表现,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最近几年扩大,短短几年已经翻番。这种不平衡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相对缺乏美国的储蓄,而其他国家相对缺乏消费,而来自美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正是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导致贸易失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过流动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续收缩,CPI增速在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比较适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服务价格(特别是物价和生活相关的服务,如租金等)占主导地位导致了上涨,而贸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但由于全球化和提高生产力和呈现下降趋势。但流动性泛滥的资产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经历不仅房地产价格仍然固执地上涨宏观调控(美国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继续朝着泡沫新的高度。2006年,全球股市上涨了近20%,已经超越了创建2000年初的历史峰值,同时,在流动性支持商品市场已经运行的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会接触到商品市场,流动性将支撑繁荣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高企反弹,回到上升通道。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经济学简析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经济学简析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又需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从需求结构看,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却相对不足,且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加大。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 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所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使服务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从城乡结构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束缚了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使得城乡不能协同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使城乡资源能双向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从区域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这对扩大内需和拓展发展空间不利,对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 从所有制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造成了就业能力差、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贡献。 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导致了内需不足。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就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要素投入结构看,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使得以要素投入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对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结构调整问题1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基本上获得了共识,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经写上大部分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 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及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中国过去30年里快速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出口。现在国际间和国内都公认,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一直靠出口及依赖出口推动经济,核心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这也是现在公认的问题。 第二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甚合理,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较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三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工业结构出现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势,但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不仅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造成了发展和环境的严重冲突。

第四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10年的3.3。我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也从1978年的不到0.2提高到2009年的接近0.5,超出0.3-0.4的国际警戒线。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中。另外占国土面积70%的中部、西部省区,经济发展依然滞后。由于制度和外部环境如土地、环境的制约,后发优势已经逐步变成为后发劣势。大量的后发展地区居民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紧迫问题。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生产力平衡布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个经济结构问题是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层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消费需求怎样才能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因素呢?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消费需要钱,所以在收入分配上,国家应该会力度比较大,以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同时也会有惠及民生的实质性行动。 二、经济依赖内需更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