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综述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这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从各方面侵略中国:

第一,军事侵略。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破坏中国

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抢劫中国的财物。

第二,政治控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步干预中国的内政,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它们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勾结

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扶植、收买代理人,维护其在华利益。

第三,经济掠夺。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先后向中国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第四,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外国教会的某些势力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综上所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只有深重的灾难,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资本-帝国主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所谓的西方文明,但其主观上并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因此,它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排挤和打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阻碍。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首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

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其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理论,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第三,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及教训?

2.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失败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最后,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企图通过局部的浅层次的改革从而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3.意义:

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其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失败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表现为:

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小,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军队,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却非常强大。

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他们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1.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的失败,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也不能彻底地反对封建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基础,不敢正面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引起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2. 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使命,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及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无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带来20世纪中国进步道路上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综述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近代中国逐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称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独裁卖国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不具有现实性,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1.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这个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然而一系列城市起义都遭受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于10月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在领导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同时,毛泽东还撰写了一系列光辉著作,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的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的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牺牲的模范作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七章

1.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

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

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

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

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它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

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

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它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它们进步,这使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9年1月22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西方经济学五道论述题

一、试结合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说明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并说明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手段调节国民经济。 答: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和基本方向,可分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每种方向又有两种基本的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和税收。 扩张型财政政策指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我国实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增长乏力、增长速度下滑时,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把社会的闲置资本利用起来,从而刺激经济,变下滑为上升。这种做法是在当今世界市场失灵现象反复出现、经济活动复杂化合国民经济景气循环的不规则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其包括的总体政策含义是。在主要确保金融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相对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中,财政政策市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二、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论述当前经济形势及其主要特征,结合前述理论,并简要说明各种工具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前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 答: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按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来划分,也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分为三种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相反,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提供放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就是运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说理分析,得出某些结论的一种题型。它具有难度大、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其测试功能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它们是属于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虽然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但是其解题也不见得是无章可循的。下面就论述题解题谈一些看法。 论述题答案的结构 论述题的关键在于"论"。其答案可以分为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份。 论点是指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它要求对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的表述,论点一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它的表达要求准确、明了,说出"是什么" 论据是针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说理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说出"为什么"。论据可分为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一个论点往往用几个论据来证实。 论证是论据对论点的分析过程,以及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它跟论点有互相照应的作用。结论的迁移性比较大,可以谈意义,也可以提示某种错误的根源、实质或危害,也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一致性,论点的鲜明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是一篇好的论述题答案的基本因素。 二、论述题的分类、 论述题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支进行划分。 从论述的方向来分,可以分为立论、驳论和兼论三种。 立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说明某些问题的正确性。 驳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支驳斥某些错误,指出它的实质、根源和危害。 兼论是立论和驳论的综合,既阐明某些观点的正确,同时驳斥某些错误观点或做法。 从论述所用的原理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单原理和多原理论述题。 从论述题题干中指定的原理和问题明确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四种:(1)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问题。(2)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3)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确定的问题。(4)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以上四种比较常用的是第一、三种。 从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来分,可分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和一般理解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侧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论述题侧重考查对理论理解程度以及概括综合能力。三、论述题解答的一般要求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论述题的解答都有其共同的要求: 从总体来看,应该把答案看作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章。它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论证具有必然性,便使人觉得言之有理。 从文字表达来看,应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不要反复出现同样的词句,更不能颠三倒四。 从答题规范来看,应该是字体清楚,不同论点按写文章规格分段表述。 从回答问题顺序来看,应该是理论在前,分析在后;论点在前,论据、论证在后;正面论述在前,反面论述在后。 论述题的审题 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它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了解题干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回答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分别考虑: 是用什么原理(单原理还是多原理)以及原理如何表达; 题中出现什么概念,概念如何表述; 原理和题干中指出的问题关系怎样,所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管理学》论述题整理

管理学论述题 第一章 一、管理者得角色 1、根据亨利明茨伯格得理论,分为: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2、根据彼得F德鲁克得理论,分为: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与工作 二、管理者得技能: 1、技术职能:如管理会计得人要懂会计 2、人际职能:对各高中低层管理人员得要求大体相同 3、概念职能:将组织视作整体,了解各部分相互关系 三、管理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得行动 2、组织:管理活动得根本职能,就是其它一切活动得保证与依托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5、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得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得原动力 第二章(包括评价!) 一、泰罗得科学管理理论 1、理论:①科学管理得根本目得就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得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得管理方法代替旧得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得核心问题,就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在精神上与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做法:①对工人提出科学得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得选择、培训与提高④制定科学得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与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得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评价:⑴积极性:①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得科学管理方法,就是管理理论得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需要③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得创立与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⑵局限性:把人瞧作纯粹得“经济人”,忽视了员工感情、态度等因素 二、法约尔得组织管理论: 1、管理得六种职能:①技术②经营③财务④会计⑤安全⑥管理 2、管理得14条原则:(个人认为重要得2个)①分工②统一命令 三、行为科学学派 ㈠梅奥得霍桑实验: 1、企业得职工就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作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该采用新型得领导方法 ㈡X,Y理论,超Y理论(比较简单) 1、X:①人得本性就是坏得②采取严格得控制,强制方式 2、Y:①人得本性就是好得②创造多方面满足工人得环境就是她们得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得发挥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完整word版)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精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17年和2018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2019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 一、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 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 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SNA不仅计 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 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 解:(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 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 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 如何?) 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论述题常见论点

论述题常见论点 论述题常用知识点: 1、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需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同富裕。(例如,抓紧印发实施《“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制定一些急需的标准,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用最严谨的标准为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例如,上海今年还将适度提高各项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保障各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并将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知识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生产与消费关系)2、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只有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才能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推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与信息化结合。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整体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例如,中央发布有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号文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知识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发展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一带一路”,二十国领导人杭州峰会) (知识点: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安全)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训练 黑龙江省宝泉岭高级中学潘丽 该题型在2009——2011年新课程文综卷连续出现三年12分,希望同学们和积极训练、认真备考,在高考时一定不能空,只要经过训练,认真做答,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论述题专题整理(经济常识)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论述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必要性。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2)人民政府担负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坚持“执政为民”,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要求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 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如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是改善民生的要求。 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政府担负的职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的目标。如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都是改善民生的具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