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 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

度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第3课古代印度(有答案)

2019-2019学年度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单选题 1.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 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 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 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 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2. 印度电影《阿育王》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帝国国力鼎盛。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3. 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A. 基督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4. 在古代印度,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 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 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 商人和官吏的喜好不同 D. 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5. (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6. “不依国主,佛事难成”说明了佛教的传播依赖于() A. 统治者的支持 B. 法律体系完备 C. 民主政治发展 D. 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要 7. 古代印度的国王属于下列哪一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8. 古印度社会中的农民、商人属于下列哪个等级()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9. 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A. 乔达摩﹒悉达多 B. 耶稣 C. 真主安拉 D. 宙斯神 10. 某校历史兴趣学习小组,把“南亚印度河流域奴隶制文明”确定为小组研究的课题。下列资源中,能为学习小组研究课题提供所需信息的是() A. 种姓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金字塔 D. 《荷马史诗》 11. 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12. 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 A. 禅让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科举制度 13. 下列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 B. 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 C.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D. 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 14.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A. 伯利克里与将军们探讨军事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图片展示: 摩亨佐·达罗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想象图 指导学生搜集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 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媒体】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建立新的国家的时间和经过。 (2)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3)了解释迦牟尼的故事,知道佛教产生的时代、创始人和主要教义,明确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2)通过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认识佛教的教义,做到既不违背现行宗教政策,又不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还尊重宗教界的思想信仰,逐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掌握种姓制度的特征、内容和评价,认识到种姓制度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状况,又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典型代表,进而客观认识与评价种姓制度。 (2)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体验远古文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利用网络查阅南亚次大陆的范围、古代印度城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图片、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图片。(2)利用网络收集乔达摩·悉达多的人生经历及其创建的佛教。(3)结合世界地图理清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的路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生:听歌曲,并逐步和着节拍唱。 师:同学们,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该主题曲唱出了玄奘

西行取经的艰难险阻。那么,你们知道玄奘西行要到哪儿取经,取什么经吗? 生: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取佛经。 师:今天的印度古时叫天竺,它在哪儿?它又为人类创造了哪些文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古代印度。 讲授新课: 一、严格的种姓制 1.师: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出现于何时?是由谁创造的? 生:(1)约公元前2200年。(2)印度河流域的居民。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出南亚次大陆最早的文明。) 2.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逐步确立了种姓制度,请你阅读下列材料,谈谈对种姓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1)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居民,建立新的国家,逐步确立了“种姓制”。 (2)“种姓制”是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3)在种姓制度下,社会成员按血统、职业和肤色分成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及宗教话语解释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4)每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是世袭的,彼此之间的职业和身份有严格区别,不同等级之间严禁通婚。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吠陀和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知道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道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理解产生佛教的经济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因素。 掌握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的技能。 2.通过吠陀与两部史诗的对比,了解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难点:种姓制度。 说明: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状况,故列为重点。 2.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列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教学内容一:吠陀时代 教学环节一: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环节二: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加深印象。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史诗虽能反映社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3.辩证地看待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印度法院曾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姓”通婚而杀害4人的案件。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作“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追溯这种野蛮的制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史料古代印度。 教师: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书中称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为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文明历程

史料1哈拉巴遗址。 史料2摩亨佐·达罗遗址。 教师:在古代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史料3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

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第3课古代印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

第课古代印度优质课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等。 3.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教学重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影响和佛教的影响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以最大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 3 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 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 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 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 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 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 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 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 性。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 1 课时。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特点:多提问、画思维导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影视图片。 老师: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对,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大唐帝国要到印度去取经呢?因为古代印度也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播放《印度》 这是最近网上爆红的印度小姐姐,很多人被她清澈的双眸所打动,也引发人们对她的好奇。有些人也会疑惑,印象中印度人的肤色都是比较黑的啊,这个小姐姐怎么这么白呢?他是不是身份高贵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历印度的历史。 二、展示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教学流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页,完成下列问题:(提问) 1.初步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3.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 4.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等。 教师讲解: 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现代印度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但在古代他是一个地区的名字。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指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地理位置具有封闭性、孤立性,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部高不可樊的是喜马拉雅山,只有西北角可以通往外界,在古代,很难和外界发声联系。古代印度文明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 2、古印度文明起源于那个流域? 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合发展农业。南部主要是德干高原气候干燥不易于农耕。古代交通不发达,南部与北部交流较少,造成地区差异,相对来说,北部更发达一些。印度河、恒河流域是整个南亚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3.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遗址有哪些?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这两个城市大概相隔60公里。这也是我们要讲到的印度文明的最早发源地。 3、印度最古老的居民是达摩毗(pi)荼(tu)人,被认为是印度文明的创造者。古代印度河流域的一支土著居民,他们皮肤颜色较深,鼻子扁平,说达罗毗荼方言。他们很早就定居在印度河流域,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等创造了古印度从新石器时代向铜器青铜器时代过渡的文化。 补充讲解:印度是一个没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不像是中国有治史传统,所以研究印度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美教案

《古代印度》 教材分析: 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2、印度种姓制度; 3、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2019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精品教案 3.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印度历史上第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 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

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雅利安人的征服与古代印度国家的形成;知道印度种姓制度,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以及对印度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知道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以及其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学习以及佛教产生传播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四大种姓图表和分角色扮演,明确不同等级的区别;通过阅读有关种姓制度积极和消极作用的材料,培养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方法。 2.通过仔细观察《佛教旱期域外传播图》,了解佛教的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等级制度带来的隔离和危害,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社会背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认识古代印度的独特文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印度种姓制度。 2.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及与佛教产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 教师: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历史,金字塔和《汉漠拉比法典》展现了古代奴隶制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同学们看看地图,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除中国外还有哪个国家是我们没有谈及的? 教师:印度,我国古代史书上也称其为“身毒”“天竺”等,唐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依梵文译名为“印度”,沿用至今。今天,我们来看看古印度独特的社会面貌。 新课教学: 一、古代印度国家 印度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展示的地图,归纳梳理一下古代印度的发展历史。 教师:印度得名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在它东部还有同源的恒河。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两条大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光热充足、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12世纪,一群金色头发、蓝绿眼睛、身材高大的人由西北进入印度河中上游,后征服土著部落,在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他们就是“雅利安人”,他们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生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公元前4世纪中叶,列国中较强的摩揭陀建立了统一的孔雀帝国,并在阿育王时代达到鼎盛。关于阿育王的事迹,同学们可以阅读课后的“史海拾贝”进行了解。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又经历了多次的王朝更迭。 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国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各族人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都分成了哪些等级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与不同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