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盐城城市总体规划

盐城城市总体规划

盐城城市总体规划
盐城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适应盐城市发展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化,实现“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将盐城主城区建设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4、《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

6、《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

7、《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 35号)

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9、《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

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

1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

12、《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2003)

13、《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4、《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5、《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3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文本中采用“楷体字”表示的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

1、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保障。

2、结合江苏省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沪宁的“四沿”发展思路,突出制造业在盐城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空间上落实“以工兴市”发展战略。

3、应对盐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构建主城区长远发展框架,

增强规划的弹性。

4、内涵提高和功能完善并重,塑造平原地区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

5、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5条规划重点

1、研究盐城市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协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

2、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盐城城市特色。

3、研究区域交通变化和家庭汽车发展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构筑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即盐城市行政区范围,包括盐城市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的全部,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

市区指亭湖区和盐都区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728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宁靖盐高速公路及其东延段、徐淮盐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围合而成的范围加上新兴镇区,总面积423平方公里。

第7条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包括盐城市区的全部,总面积1728平方公里。

第8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7年;

中期:2008—2013年;

远期:2014—2020年;

远景:展望X年。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9条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

近期(2007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东台、大丰、市区超过苏中平均发展水平,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建湖、射阳、阜宁达到苏中平均发展水平;滨海、响水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速度向前发展,提升在苏北的位次。

中期(2013年):在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远期(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生态市。

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

第11条富民目标

第12条社会发展目标

第13条环境保护目标

第14条城市建设目标(主城区)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城市化目标与战略

第15条市域总人口

现状(2002年):795万人;

近期(2007年):750万人;

远期(2020年):721万人。

第16条城市化目标

现状(2002年):城镇人口262万人,城市化水平32.9%;近期(2007年):城镇人口300万人,城市化水平40%;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400万人,城市化水平55%。第17条县(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1、东台

近期:总人口110~115万人,城市化水平40~45%;

远期:总人口105~110万人,城市化水平50~55%。

2、大丰

近期:总人口70~75万人,城市化水平40~45%;

远期:总人口65~70万人,城市化水平55~60%。

3、射阳

近期:总人口100~105万人,城市化水平30~35%;

远期:总人口95~100万人,城市化水平45~50%。

4、建湖

近期:总人口70~75万人,城市化水平40~45%;

远期:总人口65~70万人,城市化水平50~55%。

5、阜宁

近期:总人口95~100万人,城市化水平30~35%;

远期:总人口90~95万人,城市化水平45~50%。

6、滨海

近期:总人口100~105万人,城市化水平25~30%;

远期:总人口95~100万人,城市化水平40~45%。

7、响水

近期:总人口55~60万人,城市化水平25~30%;

远期:总人口50~55万人,城市化水平40~45%。

8、盐城市区

近期:总人口14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55~60%;

远期:总人口14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75~80%。

第18条城市化发展战略

做强中心城市盐城主城区,加快县(市)城区和重点中心镇的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第19条城市化战略实施途径

1、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制造业现代化;

3、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性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扩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

4、重视行政区划调整,合理撤并乡镇。

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与定位

第20条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第21条一级城镇——盐城主城区

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人口规模近期60万,远期90万。

第22条二级城镇——县(市)城区

东台:市域南部中心,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城市。配合沿海开发战略,积极开发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城区人口规模近期25万,远期35万。

大丰:盐城市海洋开发前沿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城市。以绿色食品工业为特色,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区人口规模近期20万,远期30万。

射阳: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海洋开发前沿基地。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综合实力。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8万,远期25万。

建湖: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盐城市域西部里下河地区中心。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地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地位。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8万,远期25万。

阜宁: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域北部中心。改造以食品、轻纺、机械、电器为主的传统工业,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商业服务职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8万,远期25万。

滨海: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域北部沿海新兴工商城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以沿海工业和港口建设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8万,远期25万。

响水:县域及连云港南部边界地区经济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发展海洋产业,巩固以食品、轻纺为主的基础工业,提高社会、文化、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县城人口规模近期10万,远期15万。

第23条三级城镇——重点中心镇

1、海洋开发基地型:射阳黄沙港镇、响水陈港镇、大丰王港镇、东台三仓镇,镇区人口规模5~10万人。

2、现代工业型:射阳盐东镇、市区秦南镇、阜宁益林镇、滨海八滩镇,镇区人口规模5~10万人。

3、贸易型:建湖上冈镇,镇区人口规模5~10万人。

第24条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

东台保留14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大丰保留7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射阳保留10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建湖保留6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阜宁保留11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滨海保留7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响水保留5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盐城市区保留7个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1~3万人。

第25条城镇空间组织

1、内陆城镇发展轴

依托204国道、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等构成的交通走廊,串联盐城主城区、东台城区及阜宁、滨海、响水县城。

扩大沿线城镇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形成盐城市域内城镇集聚、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增长主轴线,带动市域全面发展,为江苏省“海上苏东”开发奠定基础。

2、临海城镇发展轴

依托陈李公路和海防公路等交通走廊,串联大丰城区、射阳县城及黄沙港、陈港、王港、三仓等重点中心镇。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实力,带动沿线区域发展,为海洋开发提供依托;建设陈家港、滨海港、射阳港和大丰港,提高港口等级和综合运输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东台、射阳、大丰、黄沙港四大林场和麋鹿、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建设沿海林带。

3、远景城镇发展轴

依托徐淮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盐淮一级公路、大丰港疏港运河等构成的交通走廊,培育横向城镇发展轴(即远景全省徐宿淮盐城镇聚合轴的盐城段),串联建湖县城、盐城主城区、大丰城区、王港等城市和重点中心镇。

加强东西向城镇联系,强化沿线节点城镇发展,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扩大大丰港腹地范围,促进沿海开发。

第三节城乡空间利用

第26条城乡空间利用原则

1、坚持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贯彻“以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以土地利用为重点”、“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

2、空间上实现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城镇工业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居住小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3、确保各级城市拓展用地的需求,适时进行小城镇建设空间的调整与合并,实现城镇、产业发展与空间供给的优化。

4、确定合理的基本农田数量,力争占补的动态平衡。

5、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第27条建设空间

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约475平方公里(按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人计算),村庄建设用地325平方公里(按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800平方公里,预留200平方公里建设备用地。

第28条农业空间

耕地总量稳定在8000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770000公顷。

第29条生态敏感空间

盐城市生态敏感空间主要包括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个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游览区、东台弶港沿海东沙游览区、灌河口游览区、建湖九龙口湖荡风光游览区、盐城西郊大纵湖渔家休闲度假区等5个风景旅游区,以及海岸带、河湖水库、干渠、水源地和文化遗产等,生态敏感空间范围内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同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海洋开发

第30条海洋开发指导思想

协调沿海港口、临海工业、沿海城镇建设和滩涂垦植、海洋水产业、沿海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上盐城”的战略目标。

第31条海洋开发基本方针

1、坚持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中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2、坚持市场导向,把海洋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寻求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3、坚持海陆并举,通过海洋开发促进陆地经济的发展,实现海陆共同繁荣。

4、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多元化开发的道路。

5、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第32条海洋开发重点

1、发展以滩涂围垦、中低产田改造、滩涂种植业、滩涂畜牧业和滩涂林果业为重点的滩涂农林牧业。

2、发展具有盐城特色的水产品养殖、冷藏和加工业,实现海洋渔业质和量的提升。

3、发展以海洋盐业、石油、盐化工业、基础原材料等为特色的临海工业。

4、建设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陈家港港口工业开发区和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区。

5、建设以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市场中介为主要职能的海洋经济服务基地。

6、建设以海涂自然原始生态为主要景观特色的沿海旅游带,发展休闲度假和运动旅游。

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

第33条综合交通体系

1、铁路

新长铁路在市域内设市级客站与货场各1座、县级站5座、小站18座及1个机务段。

建设沿海铁路,在新兴北设编组站;建设大丰港、射阳港铁路专用线。

2、公路

建成以沿海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徐淮盐高速公路、204国道(一级)、226省道(一级)、231省道(一级)、234省道(一级)、326省道(一级)、327省道(一级)、328省道(一级)、329省道(一级)、233省道(一级)、331省道(一级)、332省道(一级)、333省道(一级)、229省道(一级)、盐兴公路(一级)、海防公路(一级)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

3、内河航道

构筑“五纵六横”的内河航道网络,五纵分别是通榆运河(三级)、串场河(五级)、泰东河(三级)、盐邵线(五级)和建口线(五级);六横分别是灌河(三级)、大丰港疏港运河(三级)、苏北灌溉总渠(五级)、射阳河(五级)、盐宝线(五级)和冈合线(六级)。

4、航空

保留盐城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省内支线机场。

5、沿海港口

重点建设大丰港;配套完善射阳港;开发建设陈家港、滨海港;弶港建设为渔业生产基地。

6、综合运输通道

形成“十”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横向运输通道包括徐淮盐高速公路、331省道、新长铁路、大丰港铁路专用线、大丰港疏港运河;纵向运输通道包括沿海高速公路、204国道、沿海铁路和通榆运河。

第34条水资源

1、水资源评价

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地表径流水可利用量为21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2.2亿立方米,外来水可利用量为24亿立方米。

中旱年可利用水资源:地表径流水可利用量为11.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4.9亿立方米,外来水可利用量为21亿立方米。

2、水资源保护

重点保护通榆运河、泰东河、蟒蛇河、废黄河—中山河、射阳河等水源输水廊道。

第35条供水系统

1、用水量

近期:市域总用水量为226万m3/日,其中城镇用水量为148万m3/日,乡村用水量78万m3/日。

远期:市域总用水量为338万m3/日,其中城镇用水量为266万m3/日,乡村用水量72万m3/日。

2、区域供水

实施盐城主城区水厂、县(市)城区水厂、重点中心镇水厂三级供水管理模式,一般乡镇不再设水厂。

第36条防洪

1、流域防洪

海堤及灌河口:实施沿海堤防达标建设。

废黄河:整治下游入海口段及上游险工患段,加固沿线防洪建筑物,安全排泄区间涝水。

苏北灌溉总渠南堤:近期按100年一遇标准加固堤防及穿堤建筑物,远期提高到300年一遇标准。

里下河地区骨干工程:遵循“上抽、中滞、下排”的方针,按照“大引、大排、大调度”的思路实行综合治理。

2、城市防洪

盐城主城区:防洪标准到2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东台城区: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20年一遇。

大丰城区: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建湖县城: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射阳县城: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阜宁县城: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滨海县城: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排涝标准20年一遇。

响水县城:防洪标准50年一遇,排涝标准10年一遇。

第37条供电系统

1、用电负荷

近期最高负荷1077MW 左右,远期最高负荷2600MW 左右。

2、电厂

陈家港电厂360万kW,滨海电厂360万kW,大丰电厂360万kW,射阳港电厂二期工程扩建2×30万kW,盐城发电厂扩建一台12.5万kW机组。

3、500kv变电所

500kv盐城变:主变容量3×75万kV A

500kv盐南变:主变容量2×75万kV A

500kv盐北变:主变容量2×75万kV A

4、220kv变电所

(1)盐城主城区

220kv盐城变: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新城变: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西南变:主变容量2×18万kV A

220kv东郊变:主变容量2×18万kV A

220kv东南变:主变容量2×18万kV A

220kv盐都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盐都变(B):主变容量1×12万kV A (2)东台

220kv红光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东台变(B):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东台变(C):主变容量1×12万kV A (3)大丰

220kv裕民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大丰变(B):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大丰变(C):主变容量1×12万kV A (4)建湖

220kv陈堡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建湖变(B):主变容量2×12万kV A (5)阜宁

220kv海翔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益林变(B):主变容量2×12万kV A (6)射阳

220kv射阳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射阳变(B):主变容量1×12万kV A (7)滨海

220kv南庄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八滩变(B):主变容量1×12万kV A (8)响水

220kv响水变(A):主变容量2×12万kV A 220kv响水变(B):主变容量1×12万kV A

第38条供气系统

1、气源

以盐东天然气为主,预留“西气东输”天然气接口。

2、发展目标

近期形成民用为主、工业为辅、工民并进、储备项目、滚动发展、初成体系的格局。

远期形成天然气发电为主、天然气化工起步、民用天然气完善提高的格局。

第39条信息化建设

1、市域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5%,程控交换机容量达到252万门。

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

3、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

第六节重点空间开发建设管治

第40条海岸带

坚持海洋资源和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严格保护海洋渔场;限制海岸带内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开发滨海旅游项目,除港口、码头、盐场、保护区、滨海旅游设施外,原则上禁止兴建其它生产性建筑与居民点;保护海堤及护堤林带,海堤外禁止生产性建筑项目,严禁乱砍滥伐;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好海岸带内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滩涂荒地资源,匡围海堤外高滩、低滩,发展养殖业。

第41条自然保护区

保护淤长型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区旅游建设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论证评价和审批制度,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息保护地;建立缓冲区,旅游开发项目应布臵在缓冲区外缘,并与保护区之间建立隔离带;严禁保护区内偷猎和打猎。

第42条里下河水网区

建设清水通道,严格控制水质,保证饮用水源供给;控制新的污染源,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坚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挥水体自净能力;严格控制湖面养殖密度,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和病虫害的发生;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

第43条渠北与堤东沙土区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第44条水源地保护区

在取水口上、下游100米范围内建立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下游1000米、陆域200米范围内建立二级保护区,按国家和省有关水源保护区要求加以严格保护。

第七节区域协调发展

第45条与南通市的协调

协调构筑“盐城—南通—上海”通道,接受上海辐射;协调大丰港与南通市域沿海

港口功能,促进江海联动发展;协调建设通榆运河饮用水源工程。

第46条与泰州市的协调

协调完成“引江河—泰东河—通榆运河”的江苏省东线供水工程,引长江水至盐城,解决盐城水资源问题;共同开发大纵湖,治理水环境;协同疏浚、整治建口线。

第47条与扬州市的协调

协同开发九龙口湖荡风景旅游区,共同治理水环境;联合疏浚、整治盐宝线、盐邵线等航道。

第48条与淮安市的协调

协调大丰港疏港运河等交通设施建设,扩大沿海港口腹地;协调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等航道的建设整治;联合开发九龙口湖荡风光旅游区,加强环境保护;协调控制500KV盐城变与淮安变的输电通道。

第49条与连云港市的协调

协调陈家港与连云港的功能,作为连云港港口体系的补充,谋求共同发展;协同开发灌河,共同治理入海口拦门沙,发挥航运功能;协同建设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沿海地区发展;协调控制连云港田湾核电站至500kV盐城变的北电南送通道;共同推进江苏省东线引水工程建设,解决盐城、连云港地区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提高供水可靠性;协调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尾水通道工程;整合沿海旅游资源,协调开发开山岛,建设灌河口游览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联合创建海洋自然保护区。

第四章市区

第50条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市区范围内总人口139万人,城镇人口110.5万人,农村人口28.5万人,城市化水平79.5%。城镇人口中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人口90万人,重点中心镇人口5万人,一般建制镇人口15.5万人。

2、用地规模

市区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32.2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07.6平方公里,重点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一般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8.6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为27平方公里。

第51条产业空间布局

1、农业空间布局

将农业空间作为绿色开敞空间重点保护,鼓励发展都市型、生态型、观光型农业,

形成环境优美的郊区农业。

2、工业空间布局

优化整合乡镇工业组团,鼓励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布置,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点源污染控制,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避免工业发展对水源地、风景区、文物古迹和居住区的干扰。

3、第三产业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性商业、物流业发展,强化旅游、休闲功能,培育房地产业,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商业和流通业。

第52条镇村建设

1、秦南镇

重点中心镇,镇区人口5.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集中在盐金公路以北布置,主要向南、向西发展,形成东居西工的布局结构。

2、伍佑镇

镇区人口2.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在204国道以西布置,主要向西向北发展,布局结构为北居南工;严格控制有水体和气体污染项目的建设。

3、南洋镇

镇区人口2.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在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布置,主要向东向南发展,适度向西发展,布局结构为北居南工;注重与高速公路道口、机场的协调。

4、新兴镇

镇区人口1.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主要在204国道与串场河之间拓展,布局结构为北工南居;利用交通优势,重点发展与城市物流相关的产业。

5、龙冈镇

镇区人口3.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主要跨越蟒蛇河向南拓展,布局结构为东居西工;严格控制水体污染项目,保护城市饮用水水质。

6、大冈镇

镇区人口3.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主要在宁盐一级公路与宁靖盐高速公路之间发展,布局结构为东居西工;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布局,提高吸引辐射能力。

7、大纵湖镇

镇区人口1.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依托老镇区向西、向北发展,工业用地布置在镇区西北方向。加强蟒蛇河水体保护,加强大纵湖风景区规划与建设。

8、郭猛镇

镇区人口1.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集中在盐金公路以南布置,

主要向东、向南发展,形成西居东工的布局结构。

9、农村居民点

保留以撤消的集镇镇区为主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不高于95平方米,不得新建工业项目。

第53条交通设施

新长铁路两侧控制100米宽防护绿带;高速公路两侧控制100米宽防护绿带,同时控制立交用地;204国道、229省道、盐兴公路、231省道、234省道、331省道、332省道两侧各控制50米宽防护绿带;通榆运河两侧控制500米宽生态绿带,新洋港、蟒蛇河、皮岔河、串场河等主要河道两侧控制50米宽防护绿带。

在徐淮盐高速公路南侧控制2公里宽的东西向区域性交通走廊,预留三级航道以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通榆运河,预留一级公路联系大丰港和淮安市。

严格控制盐城机场净空区内建筑物高度。

第54条生态绿化建设

建设以大洋湾森林公园为主体的东郊风景区;严格保护蟒蛇河、通榆运河水源保护区;重视市区生态空间和廊道建设,以干线公路、铁路绿色通道为重点,农田防护林绿地为网络,将风景林地、沿河防护林带、交通走廊隔离绿带和农田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片、网的整体绿化系统,确保市区绿色开敞空间的比例不小于75%。

第55条市政设施

1、垃圾处理场

在潘黄境内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720吨/日;在青墩境内设臵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能力360吨/日,使用年限达到15~20年。

2、殡葬设施

搬迁现有的殡仪馆,迁至永丰境内。

3、供电设施

新建220kV西郊变,控制用地3公顷,220kV高压线走廊主城区内按35米控制,主城区外按50米控制。

4、天然气管线通道

沿小新河北侧布臵天然气干管,两侧各控制50米保护绿带。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56条城市性质

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海洋经济服务基地。

第57条人口规模

现状(2002年):49.9万人;

近期(2007年):60.0万人;

中期(2013年):75.0万人;

远期(2020年):90.0万人。

第58条用地规模

现状(2002年):48.5平方公里,97.3平方米/人;

近期(2007年):71.6平方公里,119.4平方米/人;

中期(2013年):89.6平方公里,119.5平方米/人;

远期(2020年):107.6平方公里,119.6平方米/人。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59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东至沿海高速公路,南至徐淮盐高速公路,西至宁靖盐高速公路,北至新兴镇区北侧,总面积约423平方公里。

第60条空间形态

规划用地范围内形成“一城多镇”组团状空间形态,主城区建设用地保持“团块状”空间形态。

第61条发展方向

重点向南,适度向西,推进河东,优化城北。

第62条布局结构

主城区形成“一城六片”的总体布局结构,构筑“水绿盐城”特色的城市总体框架。

第63条城市分区与建设控制要求

以通榆运河、新洋港、串场河、新河、西环路、世纪大道、青年路等主要河流、道路为界限,将主城区划分为城中、城南、城西、西南、城北、河东六大片区。

1、城中片区

新洋港以南、通榆运河以西、青年路以北、西环路以东的区域。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

强化建军路、解放路沿线的城市中心功能;逐步搬迁调整现状工业,增加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等公共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完善支路系统,增加机动车停车场地;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2、城南片区

青年路以南、通榆运河以西、新河以北、西环路以东的区域。以居住和行政、文化、

教育功能为主,保留悦达工业园和市开发区工业用地。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区域,完善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吸引更多人口入住;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加强城市设计研究,形成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3、城西片区

西环路以西、宁靖盐高速公路以东、世纪大道以北、新洋港以南区域。以居住和生态保护功能为主,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重点加强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适度开发居住用地,疏解老城人口。加强对蟒蛇河取水口的保护。

4、西南片区

西环路以西、宁靖盐高速公路以东、世纪大道以南、徐淮盐高速公路以北区域。以工业为主,沿世纪大道布置物流、仓储、市场等服务功能。

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实施集中的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协调用地开发和自然水网的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5、城北片区

新洋港以北、通榆运河以西、宁靖盐高速公路以南、串场河以东的区域。基本维持现状功能,沿204国道适度发展工业用地,在铁路货站附近布置集中的物流、仓储用地。

调整搬迁重污染工业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近期控制居住用地发展。

6、河东片区

通榆运河以东区域。居住、工业相对平衡的城市新区。

开发大道和世纪大道之间用地作为大型市级公共设施用地加以控制,近期可作为生产性绿地;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第七章城市建设用地

第64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东至“东环路--新洋港--通榆运河”,南至南环路,西至“小马沟--聚亨路--大马沟--东进路--开发路--蟒蛇河--新洋港--串场河”,北至铁路货站。

第一节居住用地

第65条发展目标

实现“居者有其屋,户均一套房”的目标,规划居住用地319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6%,人均居住用地35.4平方米。

第66条居住用地标准与比例

高密度(人口毛密度350人/公顷)居住用地比例控制在20%左右,中密度(人口毛密度275人/公顷)居住用地比例控制在75%左右,低密度(人口毛密度100人/公顷)

居住用地比例控制在5%以内。

第67条居住用地布局

结合总体布局结构,居住用地主要分为城中、城南、城西、河东四大片区,适当保留城北片区居住用地。

盐城主城区居住用地分区一览表

第68条中小学配置

中学千人指标为70名/千人,老城区学校规模宜不少于18班,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新区学校规模宜不少于24班,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小学千人指标为70名/千人,小学规模宜不少于24班,老城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新区生均用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

幼儿园千人指标为36名/千人,规模6~12班,占地面积3000~5000平方米。

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其用地面积应按照相关规定的规模标准执行。

第69条其它公建配套设施

按社区建设要求,综合配置社区管理、文体活动、社区福利、社区医疗、社区环境、便民服务等设施。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第70条用地指标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126.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0.5%,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2.5平方米。

第71条行政办公用地

在开发大道沿线形成新的市级行政中心;保留盐都行政中心;保留老城区内城区行政办公机构;各工业园区布置集中的办公管理机构。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3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人均1.4平方米。

第72条商业金融业用地

形成“一个一级中心,二个二级中心,四个三级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结构体系。

1、一级中心

瓢城中心:串场河、小洋河、黄海路围合的范围,服务于全市域乃至更大区域。

2、二级中心

青年路中心:青年路与解放路交汇地区,沿解放路布置,主要服务于主城区。

教育路中心:教育路与解放路交汇地带,呈街坊式布置,主要服务于南部新区。

3、三级中心

黄海路――以批发为主,主要为主城区服务,兼顾周边城镇。

铁路客站――指客运站前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流动人口和周边居民。

河东北中心――位于河东地区北组团,主要服务于周围社区。

河东南中心――位于河东地区南组团,主要服务于周围社区。

保留大庆路沿线的现状金融保险业用地,形成盐城市金融街。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38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6%,人均4.3平方米。

第73条文化娱乐用地

更新完善现状文化设施,适当扩大规模。

结合各级中心建设,配建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结合市行政中心南迁,新建会展中心、群众艺术馆、海盐博物馆、少儿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强化基层文化馆、站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8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人均1.0平方米。

第74条体育用地

改造老城区的市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提高承办体育比赛的能力。在南部新区建设新体育中心,使盐城远期具备承担国际单项赛事的能力。

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规划体育用地面积61.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人均0.7平方米。

第75条医疗卫生用地

保留现状主要医疗卫生防疫设施用地,重点扩大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的规模。在开发大道、南部新区、河东新区各增设一所综合性医院。

按每10~15万人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0.7~1.5万人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4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人均0.5平方米。

第76条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保留现状科研设计用地、盐城工学院新老校区和盐城师范学院校区用地。在西环路

与南环路交汇处布臵集中的现代教育园区用地。

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403.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1%,人均4.5平方米。

第77条文物古迹用地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护各类文物古迹设施。

整治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的周边环境;恢复陆公祠旧貌,建成地方名人纪念馆;修缮宋曹宅和抗大五分校旧址,结合旅游开发和爱国主义教育,对游客开放。

规划文物古迹用地3.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3%,人均0.03平方米。

第78条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保留现状宗教活动场所。将现状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用地合并,作为儿童福利院用地,在南部新城区新建社会福利院,占地不小于5公顷。

规划其它公共设施用地1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0.1%,人均0.1平方米。

第三节工业用地

第79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以工兴市”发展战略,培育企业性增长极,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第80条布局原则

1、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引导工业项目向各级产业园区集聚。

2、鼓励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布置,实行集中的基础设施配套。

3、退让滨河绿带,体现城市特色。

第81条用地指标

规划工业用地2761.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7%,人均30.7平方米。

第82条用地布局

1、城北工业区

新洋港以北工业用地,以二类工业为主,控制三类工业发展。加强对现状企业的改造和污染治理,新增用地主要满足老城区工业用地整合及重点企业扩展需求。

2、悦达工业区

青年路以南、大新河以北、文港路以西、串场河以东的区域。盐城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3、经济开发区

大新河以南、串场河以东、范公路以西、纬十二路以北的区域。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等一、二类工业。

4、西南工业区

世纪大道以南、西环路以西的区域。重点发展纺织、轻工、机械等类型工业,严格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公示文字部分 一、规划思路 ?继承创新结合 充分尊重与汲取同步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现规划延续滚动。 ?交通用地互动 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互动反馈,凸显交通引导与支撑作用。 ?导则指引反馈 充分尊重与依据新版综合交通规划导则要求,并应用于规划实践;同步思考、反馈导则技术指引完善的可能。 ?近期远期兼顾 既要为盐城勾画交通发展蓝图、确定重大设施布局;也要为盐城近期交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本次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及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如下表所示: 表1 规划范围和年限

三、愿景与目标 ?愿景 愿景:建设“畅达、绿色、人本”的健康交通体系。 畅达:对外交通实现突破与融合,城市交通实现整合与集约,构建发达开放的对外交通系统和高效畅达的城市交通系统。 绿色: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方式协同发展,“集约环保、减碳节能”的综合交通体系。 人本:营造低碳、健康的交通环境,为全体交通使用者提供舒适、人性化、多样化的交通体系。 ?目标 表2 规划目标

四、战略任务 ?任务一:区域交通建设谋求新突破 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提升交通区位,打造区域性航空与铁路综合枢纽,注重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快速复合通道建设,加强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圈、徐州都市圈交通体系衔接,推进与西向交通廊道预控,积极加强与沿海重要港口的联系,构建以盐城为核心的多方式协调的放射交通系统。 ?任务二:交通引领发展创造新格局 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双城双区”城市空间的形成,以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引导城南新区、城西片区、河东片区及城北片区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布局与开发建设贯彻公交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完整版)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盐城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盐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在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盐城市城市规划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全部行政范围。主城区旧区是指东至文港路,南至青年路,西至西环路一线,北至新洋港;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2.6.1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应相对集中,可按嵌入街坊式布局,宜布置于居住小区主入口处,以方便居民生活,并与一期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 2.2.6.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GB50180-93)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规划布局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对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由于周边已规划建成,且能够满足该项目配套要求的,则该项目可不配建(如综合性幼儿园、综合性菜场等),但建设单位必须向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纳相应的费用。 2.2.6.3居住用地中必须布置不少于三个用于居民休闲娱乐、文化健身、人员集散的公共活动空间(含公共绿地、硬质铺装),并在总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公共活动空间的面积。其用地总面积组团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4平方米核算;小区级:按不得少于人均0.8平方米小区核算。 2.2.6.4为居住区配套的商业设施规模不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住宅底层原则上不得设置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城市规划的主要图纸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 2. 3.附件 (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构成如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包括文本和图纸两大部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内容要求 (1)总则:制定规划的依据和原则,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 (2)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a.各种使用性质用地的适建要求; b.建筑间距的规定; c.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规定; d.相邻地段的建筑规定; e.容积率奖励和补偿规定; f.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要求; g.有关名词解释; h.其他有关通用的规定。 (3)地块划分以及各地块的使用性质规划控制原则、规划设计要点; (4)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 a.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用地性质; b)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c)建筑控制高度; d)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e)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f)交通出入口方位; g)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b.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a)人口容量(人/hm2); b)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c)建筑色彩要求; d)其他环境要求。 2.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1)位置图,图纸比例不限; (2)用地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 (3)土地使用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 (4)地块划分编号图,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文本中控制指标相对应); (5)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 a.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 b.规划保留建筑; c.公共设施位置; d.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形、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样本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一.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的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即盐城市行政区范围,包括盐城市区、响水县、滨 海县、阜宁县、射阳县、建湖县、东台市、大丰市的全 部,总面积14983平方公里。 2、市区,包括亭湖区和盐都区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728 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布局为一城八镇,包括伍佑镇、秦南 镇、南洋镇、新兴镇、龙冈镇、大冈镇、大纵湖、郭猛 镇。总人口为139万,其中城镇人口110.5万。 3、主城区即规划用地范围,由四条高速公路所围合,东至 沿海高速、南至徐淮盐高速、西至宁靖盐高速、北至新兴 镇区北侧,总面积423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 近期:—; 中期:—; 远期:—2020年; 远景:展望X年。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在分析了盐城市区的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 海洋经济服务基地。主城区现状人口为49.9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48.5平方公里,将分别达到60万人口、71.6平方公里,2020年将分别达到90万人口、107.6平方公里,盐城将成为一个大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盐城经济发展速度,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8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为“两纵一横、一主两辅”,分别为:依托沿海高速、二O四国道、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的内陆城镇发展轴,依托陈李公路、沿海公路的临海城镇发展轴,依托徐盐高速、盐淮公路、新长铁路的横向城镇发展轴。 (四)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及用地布局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东至“东环路--新洋港--通榆运河”,南至南环路,西至“小马沟--聚亨路--大马沟--东进路--开发路--蟒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2030

一、规划思路(一)立足区域、跨越发展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70万。年城市人口规划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2030(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一)中心城区范围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1、主城 (1)河西城区——枢纽拉动,产业转型 包括通榆河以西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95平方公里,以新洋港、世纪大道、青年路、西环路为界分为城中、城南、城北、城西、西南5个片区。 城中片区:指新洋港、通榆河、青年路、西环路围合地区,以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为主。强化建军路、解放路交汇处的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推进“退二进三”,改造整治城中村,提升居住质量,合理控制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建设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宜人的生活片区;完善支路系统,保持老城空间肌理,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强化滨水空间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0065205.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0065205.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0065205.html,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0065205.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总体规划图则一般要求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用地分类 4.l.l 针对各地在编制镇规划时,用地的分类和名称不一,计算差异较大,导致数据与指标可比性差,不利于规范规划和管理工作,本标准统一了用地的分类和名称,共分9大类、30小类,这一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1 概念明确、系统性强、易于掌握。 2 既同城市用地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又具有镇用地的特点。 3 有利于用地的定量分析,便于制订定额指标。 4 既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的精神一致,又同各地编制的镇规划以及制订的定额指标的分类基本相符。 以下就使用中的几种情况加以说明: 1 土地使用性质单一时,可明确归类。 2 一个单位的用地内,兼有两种以上性质的建筑和用地时,要分清主从关系,按其主要使用性能归类。如工厂内附属的办公、招待所等,则划为工业用地;如中学运动场,晚间、假日为居民使用,仍划为中学用地;又如镇属体育场兼为中小学使用,则划为文体科技用地小类。 3 一幢建筑内具有多种功能,该建筑用地具有多种使用性质时,要按其主要功能的性质归类。 4 一个单位或一幢建筑具有两种使用性质,而不分主次,如在平面上可划分地段界线时分别归类;若在平面上相互重叠,不能划分界线时,要按地面层的主要使用性能,作为用地分类的依据。 为适应镇区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定了将9大类用地按项目的功能再划分为30小类。4.1.2 关于用地的分类代号的使用规定。类别代号中的大类以英文同(近)义词的字头表示,小类则在字头右边附加阿拉伯数字表示,供绘制图纸和编制文件时使用,也便于国际交流。4.1.3 表4.1.3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对各类用地的范围均作了明确规定。现就有关用地分类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关于居住用地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 规划层次图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规划远景至2030年。(二)规划范围 规划区范围即市域范围,总面积13787.6平方公里,下辖七区一县。其中,中心城区总面积1507平方公里,包括安宁渠镇、古牧地镇、铁厂沟镇、芦草沟乡、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五一农场、西山农场、104农场和乌昌路街道办事处。 乌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2020年城市人口500万(2) 2011-03-2910:2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秩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乌鲁木齐市建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促进乌昌与兵地协调发展战略 强化乌昌之间、兵地之间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城镇用地布局、产业分工定位、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之间、兵团和地方之间共同协调发展。 (2)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依据绿洲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3)培育国际商贸中心战略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