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建议书

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建议书

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建议书
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建议书

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

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

项目建议书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项目背景 (2)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 (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4)

一、项目区确定的原则 (4)

二、项目区范围 (4)

三、项目区基本情况 (4)

第三章项目建设目标 (9)

一、项目设计总体思路 (9)

二、项目总目标 (9)

三、具体目标 (10)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 (10)

一、产业确定原则 (10)

二、项目建设内容确定的原则 (10)

三、项目建设内容 (11)

第五章投资规模、资金筹措与贷款偿还 (12)

一、投资规模 (12)

二、资金筹措 (12)

三、贷款偿还 (12)

第六章项目组织管理 (12)

一、项目管理机构 (12)

二、项目实施管理 (12)

第七章项目效益和项目风险 (13)

一、项目的创新性和项目风险 (13)

二、项目效益 (13)

三、风险分析及管控 (15)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16)

一、结论 (16)

二、建议 (17)

附件

摘要

(一)项目名称:桐梓县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片区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二)项目建设地点:桐梓县花秋镇(李坪村、天生桥村、乐境村、兴河村、青山村、木堰村)、容光乡(元木村、大箐村)、风水乡(建新村、江岩村、坪子村)、高桥镇(龙爪村、斋郎村)(三)项目实施管理机构:桐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四)项目建设目标:通过支持项目区个体农户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的综合性产业,打造“青山环抱、花果飘香、特色民居、生态家园、文明乡风”的绿色生态型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示范区,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实现项目区内21771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五)项目建设内容:乡村旅馆改扩建及装饰500户,种植果蔬、花草715亩,新建垂钓设施5处,新建休闲广场5处,养殖“花秋土鸡”30万羽。

(六)项目建设期:5年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75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资金及国内匹配资金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

(一)项目区贫困的基本特点

1、贫困面大。项目区涉及4个乡镇,其中风水乡、容光乡为2类贫困乡镇。共有行政村48个,总户数31147户,总人口136891人,其中贫困户数7350户,贫困人口21771人,贫困发生率为15.2%。项目核心区覆盖贫困村13个,总户数10432户,总人口44430人,其中贫困户数2888户,贫困人口6444人。

2、贫困程度深。项目区内交通条件差,不通公路的自然村有19个,项目核心区有6个,已通公路的行政村路面硬化率不到40%。水利化程度极低,有效灌溉面积465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19.1%,没有安全饮用水人数达22350人;电网网架结构薄弱,设备陈旧,电源点缺乏.

3、区域发展不平衡,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严重。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相对分散,农民素质低,产业发展瓶颈因素多,得到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少,扶贫开发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大。

4、收入差距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

2011年,我县人均GDP1930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300美元的36%,比全省平均水平2500美元尚差570美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2元,仅为全省2225元的四分之一。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000元和598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和

73%。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1、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属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地区。

2、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是国家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3、县人民政府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把扶贫开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加大了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

4、大扶贫格局形成,国家将进一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我县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各项优惠政策将促使各项资金向我县倾斜和投入。

5、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引进国际经验,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新模式。

2、增加扶贫资金总量,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支持中国扶贫事业。

3、促进贫困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式扶贫实验区。

4、积累试点经验,为国内扶贫工作提供示范。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扶贫政策要求和国家利用外资精神。

2、符合世界银行宗旨和援助方向。

3、具备组织外资扶贫项目的良好条件。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目区概况

一、项目区确定的原则

(一)在新划定的全国14个连片开发特困片带中,纳入乌蒙和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

(二)项目区相对集中连片,以便在项目、资金和片区规划相衔接,达到整合资金,区域扶贫效果。

(三)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资源,扶持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对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有着很好的效益。

(四)符合当地长远发展规划、行业规划、片区规划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围绕世行项目要求,选择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和增收项目。

(五)项目选择采取参与式方法,“从下至上”再“从上至下”进行,充分征求农户和乡村的意见。

(六)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路非常明晰,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区域内贫困群众谋求发展的愿望强烈,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高。

二、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位于桐梓县西南部,东经106°45′—106°26′,北纬28°12′—28°02′,核心区距县城25公里,涉及花秋镇、风水乡、容光乡、高桥镇4个乡(镇),核心区覆盖13个行政村。

三、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项目县概况

1、基本情况:桐梓位于贵州北部,地处东经106°26′—107°17′,北纬27°57′—28°54′是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接壤,素有“黔北门户”、“川黔锁钥”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200平方公里,辖6乡18镇,总人口70万,少数民族0.74万人,贫困人口10.56万人。我县历史悠久。桐梓县县级建制有1300多年历史,明万历29年(1601年)设桐梓县,我县发现有距今20万年前的“桐梓人”遗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流放于此3年多;文化厚重。长征文化,娄山关战斗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毛泽东在此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壮丽词章,是贵州省的一大品牌;抗战文化,有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被囚禁的旧址—小西湖,国民党海军学校旧址,国民党军政部41兵工厂遗址;军政文化,有时任国民革命军25军军长,贵州省省长周西城的旧居、专祠。此外还有杨隆喜农民起义遗址和古盐道遗址;资源丰富。全县有方竹林45万亩,是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方竹林,获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方竹笋之乡”。煤炭探明储量47亿吨,是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交通便捷。境内有黔渝铁路、210国道、黔渝高速和即将开工的黔渝高铁4条交通大动脉。县城距重庆188公里、贵阳195公里,处于重庆、贵阳两小时经济圈内;气候凉爽。桐梓雨热同季,素有“凉爽娄山、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之称,系重庆避暑胜地,年避暑游客在500万人次以上,被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2、贫困状况:全县有贫困乡镇9个,其中:一类贫困乡镇

2个(黄连乡、羊磴镇),二类贫困乡镇4个(风水乡、容光乡、马鬃乡、芭蕉乡),三类贫困乡镇3个(小水乡、坡渡镇、大河镇);贫困村13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2.6%,其中一类重点扶持村73个,二类重点扶持村63个,三类重点扶持村3个。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县有贫困户37996户104707人,贫困发生率为16.34%。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蔓延,全县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226.44万亩,占总国土面积近一半。地质灾害频发,洪涝灾害严重,泥石流时有发生,是贵州省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的县之一;基础条件差。公路通达率低于省、市平均水平,货运和客运不足,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建设滞后。全县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有41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有780个,已通公路的行政村路面硬化率不到30%。水利化程度极低,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2.18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8.1%;电网网架结构薄弱,设备陈旧,电源点缺乏,边远乡村存在用电难、用电贵;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在教育科技方面,高中现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入学需求,每年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就读高中,农村办学条件落后,农村部分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设备紧缺。学前教育滞后,虽有幼儿园44所,但公办幼儿园只有7所,且办学规模小,办学水平低,无法满足全县学前教育的需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阵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还未建设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在医疗卫生方面。卫生服务体系薄弱,远远低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县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92张,远远低于全国3.56张的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49张,远低于全国1.12张的平均水平。全县乡镇卫生

院业务用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求应达5.4万平方米,尚缺2.2万平方米。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导致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整体低下。卫生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困群众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多种原因,返贫现象较为严重。

(二)项目区状况

项目区属中山岩溶丘陵地貌,境内海拔在500-14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境内气候凉爽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光照强,年平均气温14.1°C,无霜期260—271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4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

1、资源状况:土地资源,项目区总面积268.7平方公里,林地占57.5%,耕地占23.7%,水域占3.8%,其它占15%。耕地总面积115386亩,其中基本农田38433亩;水资源,水资源总量122.2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7.1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10 m3;旅游资源,项目区圆满贯库区与仁怀市王家寨温泉比邻、库区水域广阔,开发水上娱乐、吃农家饭、观自然景等旅游项目纳入规划,合理规划和实施水产养殖项目。花秋九盆水水库及大垭口林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原生态农业独具一格,特别夏天气温凉爽,把该项目区建成重庆市“后花园”特色景观之一;矿产资源,项目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硫磺矿、铜矿等,煤矿有花秋一矿、花秋二矿、容光煤矿、鲁黔煤矿、富润煤矿;花秋蕴藏着丰富的硫磺矿等;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57.5%,有野生动物18种,境内有林

业用地32794亩。

2、交通状况:项目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桐梓—容光二级公路已建成,并贯穿整个项目区,从县城出发至项目区耗时30分钟;花秋—风水油路已建成可缩短至圆满贯库区景点路程;即将动工的桐梓—仁怀的高速公路也会贯穿项目区。

(三)产业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产业:从2006年起,桐梓县依托“四在农家”面向重庆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之路。目前,全县有2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点)组成,795家乡村旅馆,床位3.4万张。全县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突破500万人(天)次。该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拉动乡村旅馆、饭店、餐馆、旅行社、旅游区域交通、商品零售、娱乐等第三产业和农业、文化、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银行保险、建筑、园林、环保等带动性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000人,间接从业人员60000人。2009年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观测点,被列入《贵州省度假旅游产品规划》范围,是贵州“打造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等七大基地”之一。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项目区已建成乡村旅游宾馆26家,并已全部预订,一天可接待900人次,该区域的生态风光和产业特色已逐步引起重庆及周边省市的关注,致电询问的游客络绎不绝。

2、“花秋土鸡”养殖产业:花秋土鸡享誉省内外,该品种茂密

山林中分散放养,以林间植物、昆虫为食。具有肉质好、抗病率强、耐粗等优点,味道鲜美、口感好,很受人们青睐,属原生态纯天然绿色食品。为做大做强土鸡产业,有效提高本地品种的养殖指数和位效益,促进群众增收。目前,项目区15000余户养殖土鸡,2012年畜牧业产值157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7.1%,其中,养鸡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5%.2012年末项目区土鸡存栏40万羽,出栏36万羽。禽蛋产品主要销往桐梓、贵阳、重庆等地。

第三章项目建设目标

一、项目设计总体思路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目标,更加体现新纲要中关于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目标和任务。

(二)以片区规划为基础、产业化扶贫为重点,着眼于为片区产业发展提供试点和示范经验。

(三)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以整合资源为手段,申请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资金,探讨具有生态效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二、项目总目标

试点、示范并推广在中国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的方式和方法。

三、具体目标

(一)探索在贫困片区培育和建立现代、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扶贫的模式;

(二)探索提高贫困人口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三)探索建立贫困片区产业化扶贫市场和技术支持体系的具体方法;

(四)对项目建立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更大片区范围内进行示范和推广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

一、产业确定原则

以可行性、有效性、针对性、可持续性、可示范性为原则,探索如何激发贫困户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主观能动性,使已确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健康发展,农民能增收致富,生产生活条件能得以明显改善。

二、项目建设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项目建设内容。

(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同步推进项目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原则。

(三)坚持产业优先、效益为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坚持项目选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项目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原则,促进项目区产业调整和优化。

(七)按照“生产性项目主要使用有偿资金、非生产性项目主要使用无偿资金”的原则。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优势产业开发分项目

主导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改扩建乡村旅馆及外墙装饰500户,环保配套设施建设(3改)393户,观光庭院硬化40000㎡,观光庭院绿化100亩,休闲观光果园、菜园、花园615亩,垂钓设施建设5处,农家超市及简易医疗服务站建设687.5㎡,休闲广场建设(含文化包装、健身器材、照明等)5个,蓄水池建设(含网管配件)5口,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盏,垃圾处理池建设15口,建20㎡公厕10个,旅游公路硬化11.5公里,村内观光便道硬化50公里,停车场建设2个。

配套产业(生态养殖“花秋土鸡”):购优质鸡苗(蛋)30万只,建孵化场4个,建育雏室3间,建鸡舍3710㎡,购疫病药瓶及配套器材若干。

(二)农民组织化和支持服务与推广

1、农民组织化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4个,修建培训中心4个。

2、支持和服务体系。

产业化培训1900人,专业技能培训及管理人员培训440人,农村经纪人培训134人。

(三)项目管理与监测评估

1、项目管理。建办公用房510㎡,购项目用车3辆,购办公设备及家具若干,国内培训及考察12次。

2、项目监测评估。聘请有资质的专业部门对项目进行监测评估,聘请县、市旅游协会和禽类养殖专家,对产业发展提供意见及建议。

第五章投资规模、资金筹措与贷款偿还

一、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投入优势产业分项目部分5105万元,投入农民组织化建设595万元,项目管理与监测评估投入经费300万元,不可预计经费和物价上涨因素产生经费15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世界银行第六期贷款产业扶贫资金投入3750万元,国内匹配资金3750万元。

第六章项目组织管理

一、项目管理机构

桐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桐梓县财政局

二、项目实施管理

本项目由桐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牵头,与县财政局、县财政局成立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前期准备、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项目乡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本乡镇项目的规划、协调、执行、管理和监督。

县农牧局、住建局、旅发办、畜牧局、水利局、文广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家技术小组,就有关技术、规划、设计管理等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第七章项目效益和项目风险

一、项目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1、产业结构的创新,从一般性的种、养殖业产业发展,转变为二、三产业相结合协调发展。

2、增收渠道的创新,从单一的产品出售增收,转变为吃、住行、游、购、乐6个方面的增收渠道。

3、产业互补的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淡季时,可转向生态养殖“花秋土鸡”,不存在空挡,产业可互补,农民可持续增收。

4、实施主体的创新,从过去的大户、公司为实施主体,转变到农户实施或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牵头农户参与实施,农户能参与到全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项目效益

(一)经济效益

1、利用世行贷款改扩建乡村旅馆500家,按每家接待避

暑游客10人计算,共计接待避暑游客5000人,营业时间为80天,按每人1800元/月算,营业金额可达2400万元;接待散客为常年营业,每两天至少可接待1个团体,平均每个团体消费300元左右,营业金额可达2250万元。按餐饮业的普遍利润计算乡村旅馆营业利润可达2320万元。

2.带动养殖业发展,新增生态养殖“花秋土鸡”30万羽,每年出栏数量至少新增25万羽,按目前“花秋土鸡”鸡肉市场价17元/斤计算,初级产品新增销售金额可达1900万元,新增禽蛋产量至少可达60万公斤,目前市场价15元/斤,可新增销售金额450万元,每户农户禽蛋出售增收1200元左右。若引进加工企业,能提高产品产品附加值50%以上,可创造禽蛋销售金额3525万元。

3.带动其他项目增收,一是带动果园、菜园、花草园种植户增收,二是带动垂钓娱乐项目增收,三是物流运输业增收,四是加工业增收。预计可实现人均增收200元。

(二)社会效益

1、解决劳动力就业,乡村旅馆按5个劳动力计算,可解决2500人就业,垂钓、果园及相关公共设施管护可解决50人就业,旅游区安全保卫可解决50人就业.

2、可提高农民产业发展理念,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能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或许能自发创造一些新的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开发,从而带动周边甚至我县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富民工程,农民奔小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生态的良性循环,通过果园菜园、花草园及庭院绿化可美化项目区环境,净化周边的空气,可防止水土流失。

三、风险分析及管控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主要存在项目管理风险和市场、物价风险和疫病风险。

(二)项目管理风险

本项目投资大,范围广,涉及面广,如何把500户乡村旅馆和若干户“花秋土鸡”养殖户有效的组织起来,如何对他们进行培训、如何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礼仪知识,服务水平,烹饪技术,以及如何统一管理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市场、物价风险

该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市场的认识,游客的认可需要一个过程,项目建成后前期效益可能不很明显,会影响群众积极性;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符合当前人们的消费追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土鸡发展市场波动不会很大。但当土鸡出现疫病或产品市场饱和时,必然影响养殖规模。

(四)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1、项目的主管部门应采取合同管理的方式,落实项目负责制,以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成立以社会评估专家为主的专家组,定期对项目的进展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提出合理性建议。

3、成立协会,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协会对农户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对协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普遍担心的管理责任问题、不公平问题和不知情问题。这是以往项目实施中最具普遍性的负面影响。

4、延长产业链,引进有资质的食品加工企业,研发土鸡食品深加工,规避市场风险。

5、加强宣传,县人民政府应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对项目区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外来游客到项目区旅游避暑,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逐渐做大项目区的影响力。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项目宗旨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利用世行贷款,加快我县西南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优势产业项目,使项目区农户能持续增收,不断改善项目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促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发展,这一建设宗旨符合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符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国家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规划。

(二)项目选址合理,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该项目选择在我县四个乡镇实施,项目区集中连片,交通便捷,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基础好,项目涵盖内容多,农户增收点多,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在我县已有8年的实施经验,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实施条件,

选址合理。

总之,该项目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时能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该项目是可行的。

二、建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生态养殖“花秋土鸡”)项目建设是调整我县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项目,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议尽早建设、早受益。

附件:

1、项目区地图

2、项目县(市)基本情况表(截止2012年)

3、项目区基本情况表(截止2012年)

4、项目一览表

目录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评估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评估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评估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评估范围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评估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组成要素,如乡村环境(山、湖、河、森林、自然);乡村遗产(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史前城堡、教堂、村落);乡村生活(工艺、节事、乡村食品、农业旅游、传统音乐);乡村活动(骑射、划船、越野、垂钓)等,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社区。 乡村旅游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并不适合于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观光,而是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乡村的美是体验特色的美,只有住下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并认同和接受美。因此,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其核心是乡村文化

的体验。 2、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便开始了对乡村旅游的主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营销策略、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乡村旅游规划就是根据某一种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方向。下图概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 “徐家大院”的 诞生标志着“农 家乐”旅游模式 拉开了乡村旅 游的序幕。 ●1989年4月, “中国农民旅 游协会”正是更 名为“中国乡村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 起实行双休日, 1999年将春节、 “五一”、“十一” 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 46号文明确了“黄 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 风情游”旅游主题 与“中国:56个 民族的家”宣传口 助力“三农”问题解 ●2002年,我国颁 了《全国工农业 游示范点检查标 (试行)》标志着 国乡村旅游开始 向规范化、高质 化。 ●2006年,明确提 “中国乡村旅游 年”,将乡村旅游 角色提到了更突 的位置,“新农村 新旅游、新体验 纵深发展阶段 2002-2006年 初创阶段 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12部门联合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 旅发〔2016〕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委(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局)、环保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交通运输厅(局)、水利厅(局)、农业厅(局)、林业厅(局)、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厅字〔2016〕4号),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联合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16年8月11日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2018年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

旅游扶贫专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X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以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工作目标 近期目标 到XX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6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XX年,围绕十大产品体系,建设1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40

个重点旅游扶贫镇,3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通过培育一批美誉度高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带动的综合产业区,初步形成旅游扶贫产业格局。 远期目标 到2020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8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2020年,建成3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10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构建成以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点全面发展为坚实基础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行动计划 根据以上目标,每年度制订当年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推进旅游扶贫落到实处。 三、主要措施 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按照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深入开发

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2部委《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我省于20XX年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全省共有3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纳入该工程,村列入其中并被列为20XX年重点推进村。 一、基本情况 村做为省级贫困村、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辖3个居民组,104户居民,人口374人,耕地面积583亩,林地面积14070亩,该村森林茂盛、水源丰富、山峰秀美、文化氛围浓厚。贫困人口建档立卡21户、27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结合自身实际,迅速行动,聚焦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精准脱贫,对于自身和家庭成员都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社会保障兜底,做到“定人”、“定户”、“定时间”,做到“一户一策”、“一户一档”。 二、项目建设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村民委员会 建设背景:近几年,全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生力军,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助推我区特色旅游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村做为省级贫困村、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的大方向下,享有各种国家优惠政策扶持。 区位优势分析:村位于市东南部,距市区35公里,与山庄紧邻,其突出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空气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进行消夏游、生态游、乡村自驾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新型盛夏避暑休闲旅游模式。 科学统筹规划,定准项目,画好蓝图。 项目总投资预计120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省级补助。项目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新修油渣道路260米,面积910平方米;新建餐饮房屋424平方米,用于农家乐餐饮项目;新建木屋2个、遮阳棚8个及购买相关配套设施;新建园林景观、美化绿化工程;安装木制栅栏、安置照明灯5盏及相关配套设施;购买餐桌餐椅、展示柜、冷柜等配套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发展乡村旅游业扶贫方案

发展乡村旅游业扶贫方案 为贯彻落实(xx政办〔xx〕xx号)《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积极探索 __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到2018年,全县建成3个重点乡村旅游扶贫乡镇,5个旅游扶贫示范点。平均每年提供5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通过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和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各自的作用,理顺关系,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并推广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协会+农户”、“景区景点+农户”等乡村旅游组织管理模式。成立xx乡村旅游经营者协会或联盟,制定卫生、安全标准,规范服务,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到2018年,新增民宿客栈20家。 (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加大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停车场、标识牌等交通服务体系,支持重点村建立、提升游客服务中心、

游步道、摄影观光台、旅游购物点、休憩场所等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每个重点村至少建成1座。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强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 (三)丰富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民宿客栈、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旅游人家等休闲度假产品,推出乡村旅游“春季赏花踏青、夏季避暑亲水、秋季赏叶晒秋、冬季观雪看民俗”等四季旅游产品线路,开辟自驾、摄影、研学、徒步、养老养生等特色线路,以xx桃源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观赏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活动。深入挖掘我县手工技艺及徽雕工艺,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开发土特产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开辟主要景区贫困村农副产品直销点,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开辟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做到网店与实体店销售齐头并进,提升我县旅游商品流通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乡村旅游宣传营销。依托央视、知名网站、知名电商等,加大我县乡村旅游形象宣传力度。支持、引导重点村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我县旅游精品线路,每年组织国内媒体和旅行商赴乡村旅游点开展踩线采风活动。依托我县良好生态、丰富农特产品、特色民俗活动,大力开展“油菜

如何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改变农村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但全国许多地方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缺乏创新,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发展思路与理念大同小异,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本文以《重庆梨博园旅游总体规划》为例,对同质化竞争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进行经验总结,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创新进行探讨。 独具魅力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梨博园位于永川区海拔600米的黄瓜山上,黄瓜山近几年正在重点打造中华梨村景区。项目地位于中华梨村北部,其规划用地903亩。有箭竹湖、斧头山、梨树等资源。项目地面积不大、海拔不高、资源不丰、文化不深,如何在这样一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做成一个出色、出彩的规划成为摆在每个项目组成员面前的难题。如何在众多乡村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对项目地进行定位?如何既能让甲方满意、政府满意,又能让当地居民受益?这几个问题能否找到答案,也成了我们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 通过对项目地资源的梳理,文化内涵的挖掘,项目组认为,梨文化是旅游区的核心文化,需要进行深入挖掘,要将梨文化的内涵做足、做够、做精。把梨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并将文化内涵延伸,涉及爱情文化、养生文化、乡村文化、戏曲文化。 确定文化主线后,使得规划脉络更清晰,但仅有文化还不够,还必须将这种文化进行物化,通过一定的硬件载体和软件载体展现出来。在梨文化主题的开发上,项目组确定从时间、空间、文化维度进行三维立体开发。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解析,立足于资源分布现状和开发建设条件,将旅游区空间布局确定为“一心五区”。一心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分别为知书达“梨”——梨文化体验区、梨园春色——梨园观赏区、诗“梨”人家——农业观光体验区、杏雨梨云——休闲养生区、万“梨”长征——时尚运动区。 在“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上,项目组策划了一系列与梨相关的旅游项目,并将旅游区定位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梨文化主题博览园。 六大策略破解乡村旅游规划同质化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可谓遍地开花,乡村旅游规划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规划项目创新性不够,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化,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新形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如何创新,笔者通过对梨博园的总体规划,以及以往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读者交流探讨。 1、沟通是前提 良好的沟通能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是指既要在前期打标阶段多与甲方沟通,又要在中标后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与甲方多交流,贯穿于整个规划的始终。纵向方面是指既要与甲方、业主多探讨,又要向旅游局、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等各个部门多汇报,涉及旅游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 2、资源是基础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0204192342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

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

蔺家庄-乡村旅游概念规划

昌邑市蔺家庄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The Conceptual Rural Tourism Planning Of Linj iazhuang In Changyi (2010-2014)

目录 前言 一、旅游规划总纲 (01) 二、SWOT分析 (01) 三、发展战略定位 (01) 四、旅游规划空间结构………………………………………………01 五、旅游项目规划……………………………………………………01 六、旅游线路规划 (01) 七、旅游产品结构……………………………………………………01 八、旅游市场营销 (01) 九、经济技术指标与新建项目投资估算 (01)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01)

前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蔺家庄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立足于景色优美的生态环境,依托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深入发掘旅游发展核心要素,重点整合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脉络,高瞻远瞩,为蔺家庄乡村旅游指出一条明晰的道路,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同时,根据蔺家庄现阶段实际情况,结合整体规划的布局和指导思想,合理规划近期开发的旅游项目,以点带线,线线联动,从而全面开启蔺家庄乡村旅游大发展的序幕。 一、旅游规划总纲: 1、规划范围: 昌邑市蔺家庄辖区内潍河及其岸边区域。 2、规划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 2)《昌邑市城市总体规划》(昌邑市政府) 3)《昌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昌邑市政府) 3、规划指导思想:

当前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当前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新时代下的中国乡村旅游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总趋势是: 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 乡村旅游出现了以下特点: 乡村旅游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 许多地方往往共同规划、协调发展,以全村、全镇、全县范围来做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取得差异化优势,各个村镇实行诸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深挖潜力,精心设计,打造精品,使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化、精品化的特点。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川成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者,“五朵金花”是其代表。现在乡村旅游很快,走在前列的有诸如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扶持力度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另外,市县级政府还要追加支持经费。浙江省面对较多的境内外高消费客源,发展出了像裸心谷这样的高端乡村旅游产

品。北京市郊区,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也很快,出现了很多新业态,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新理念 一部分游客到乡村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的环境所吸引,在当地较长时间地生活和居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大都市,也出现在包括如河南这样的省份。部分退休的年长人士,不愿意长期住在城市,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栖居于乡间。他们认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好,能更好地亲近自然和享受有机生态食品。河南有的农场已针对这种需求进行规划。从乡村旅游发展到乡村生活,国外典型的国家之一是日本。日本的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他们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新业态 01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是农业--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它可以是一个县、市或者多个园区相结合的区域,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大型园区,应该具备农业资源代表性突出的特点,通常须要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现代农业生产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三大基本组成区域。它是集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

乡村旅游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 项目名称: 公司名称: 公司负责人: 公司地址: 日期:

目录 一、执行总结 (1) (一)指导思想 (1) (二)编制原则 (1) 二、市场背景 (2) (一)解读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3) (二)解读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5) (三)互助县旅游资源优势 (6) 三、市场分析 (7) (一)市场前景分析 (7) (二)竞争对手分析 (9) (三)区域优势分析 (10) 四、公司概述 (10) (一)公司介绍 (10) (二)管理方式 (11) (三)组织机构 (11) (四)投资预算及资金来源 (12) 五、公司及配套服务 (13) (一)顾客群 (13) (二)旅游线路初定 (13) (三)服务特色 (13) (四)高附加值的导游服务 (14) (五)公司服务运作流程 (14)

五、市场调研与财务分析 (14) 六、经营管理机制 (15) (一)网络运作 (15) (二)管理机制 (16) (三)人才市场机制 (16) (四)经营机制 (17) 七、营销战略 (18) (一)服务策略 (19) (三)促销策略 (19) 八、经营风险及对策 (20) 九、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21) 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十一、附件 (23)

一、执行总结 如今普通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相关需求,他们逐渐趋向 于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主题旅游。他们需要放松自己,也渴求体验新奇感觉可增加阅历;需要良好的旅游服务,渴求独居特色乡村旅游服务。鉴于此,我们满怀激情和 抱负,为乡村百姓谋福祉,决定创办**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紧扣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的先天优势,以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带动村庄脱贫富民为目标,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重点加强村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把休闲观光农牧业打造成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促进产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奔小康。 (二)编制原则 1、机制创新、农户收益的原则。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必须以以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利益,坚持农户参与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也可为农户提供开发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商业机会,使得休闲观光农牧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融为一体。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开发休闲观光农牧业,带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整合发展、区域协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休闲观光农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要通过对观光旅游业的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三大背景 1.1双康时代下休闲旅游需求提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 国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 日已有114天,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游机会的增加。与此同 时,国内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进入“双康”旅游时代的概念, 即“小康”+“健康”,在小康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问 题,健康已成为现代人旅游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1]。休闲与 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 体机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的层面上,还包括情绪健康、 精神健康、思想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指标,人们 能够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心闲体静”、“心宽体健”的目的。 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具体就表现在旅游者期望通过参与旅游 活动得到身心的愉悦,对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旅游服务也提 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休闲旅游的一种 重要形式能够满足旅游者利用短期假日得到愉悦身心,休闲 娱乐以及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需求,也正是广大旅游者的休 闲需求刺激了中国乡村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1.2和谐社会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国家领导人又做出了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 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 乡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 文化等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者认识到发展乡村 旅游的重大意义,国家旅游局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 “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 口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载体,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在2006中国乡村休闲旅 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 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活动 的开展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纽带,能够凸显好山好水好资源, 有利于营造农村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生态富裕村创建活动,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1.3新农村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 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桎梏,此次党中央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 工作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

浅谈精准扶贫下乡村旅游发展

浅谈精准扶贫下乡村旅游发展 摘要:以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为例,从精准扶贫的视角阐述河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借助互联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等一系列对策。关键词:精准扶贫; 乡村旅游; 发展对策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的人口比重特别大。截至到2018年,河南省是我国农村人口唯一一个超过5000万的省份。国家在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阶段,通过充分调查,对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贫困地区较多,阻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河南省农村人口较多,人口分布较广,而且比较分散。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特别是交通,很多乡村连最基本的交通道路都不具备,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游客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要求较高,比如景区的卫生、宽带、餐饮质量等,因为这些配套设施的缺乏让游客很难对该地乡村旅游产生美感和难忘的经历,影响了游客追求的美观视觉体验。 2.缺少整体规划意识。目前河南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多,但是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大都存在一定问题。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在开发前都没有经过细致详尽的市场调研就匆匆上马,在产品开发、景点建设和对外宣传上也缺少有效的计划和规划,以致很多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相当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所开发出

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严重缺乏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让游客对景区的美感追求大打折扣。3.缺少专业的乡村旅游开发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发展乡村旅游才有希望。有了人才的贡献,乡村旅游才能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河南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相当匮乏。因为乡村旅游在没有形成规模之前,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以致很多地区连正常的劳动力都缺乏,“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尽管有部分愿意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人,由于大家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据调查,目前一些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人才还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对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掌握不足,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专业知识支撑。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借助互联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关注和使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视农村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为乡村旅游开发服务。经营乡村旅游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在产品加工、运输、经营、流通等环节形成特色的发展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起到迅速开拓市场的作用。让老百姓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一定收获,真正实现从产品营销、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智慧管理等若干方面形成“乡村旅游+扶贫”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定位准确,充分挖掘内在文化价值。乡村旅游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它要整合各种资源,其中文化资源显得特别重要,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只有不断挖掘乡村旅游中的内在文化价值,才能更好地形成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综合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才更有吸引力,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者要不断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展示景区的文化价值,突出景区

乡村旅游规划十一大经典案例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十一大经典案例分析案例一: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按照“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营造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创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案例二: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

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 住:超五星级湖景别墅 玩: 游乐城、欢乐岛主题乐园 赏: 农家五绝表演 娱: 度假村KTV、原始部落、瀑布游泳池、药浴温泉 购:特色购物一条街,汇聚东西南北地区各种驰名特产 案例三: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 位于湛江市东海岸的破头区龙头莫村,结合滨海垂钓、美食的炭理疗美容保健休闲度假的旅游景点。分炭乐区、旅业区、旅游餐饮区、炭烧烤区、垂钓区和炭文化展示区等6个功能区。湛江炭疗理休闲山庄主要是以高温度烧炭过程炭窑余留的远红外线、负离子、纯氧热能对人体有益的物理作用,刺激皮肤出汗,促进人体和细胞新陈代谢,打通人体经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