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并与世界人民一道,终于将罪恶滔天的日本法西斯彻底打败。海外千万华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雄师劲旅。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杰出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南侨总会支援抗战发动华侨捐款捐物

1937年“七七事变”,祖国掀起全面抗战。南洋华侨纷纷成立各种不同名义、以支援祖国抗战为目的的群众组织,在新马成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各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组织,举当地侨领为负责人,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多寄侨汇,抵制日货,惩办奸商,支援祖国抗战。

随着抗战形势进一步发展,南洋各地华侨团体认为必须成立一个联合组织,以便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并要求德高望重的陈嘉庚出面召集,以促其成。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大团结,标志着

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支援祖国抗战各项实际行动高潮迭起,效果也极为明显。

向华侨募捐、支援抗战,是南侨总会的首要任务。总会通过各地分会,采取种种有效方式开展爱国募捐:有特别捐、常月捐、纪念日捐、货物舟车助赈捐、游艺义卖捐、迎神拜香演剧捐等等。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生动、形象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陈嘉庚在所属企业已经收盘情况下,自己仍带头认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到抗战胜利。为了加强南侨总会领导,他索性住进怕和轩俱乐部(新加坡上层华侨活动中心之一),不分昼夜地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同时一再勉励各地分会同仁:“不因环境险阻而惊心,不以筹募艰难而馁气,领导华侨奋斗到底。”由于陈嘉庚领导有方,助手得力,华侨拥护,捐款所得数额甚巨。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1945年,8年中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1.6亿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

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其中南洋侨汇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中断。欧美等地华侨继续以侨汇和捐款为祖国抗战做贡献。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抗战后,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的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滇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

年间,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10批共3200人,并捐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日积月累运量可观。1940年,陈嘉庚回国,还不辞劳苦亲自到滇缅公路沿线慰劳视察,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勉励华侨机工继续为祖国抗战做贡献,至今仍使人们难以忘怀。

二、反对和谈主张抗战挺身而出声讨逆贼

抗战期间,陈嘉庚领导华侨在经济上对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在政治上对祖国抗战的有力支持,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华侨领袖陈嘉庚,政治敏锐,目光远大,爱国心强烈,处处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敢言人之不敢言,敢为人之不敢为”,特别是在揭露汪精卫之流投降卖国方面干得更加出色。

辛亥革命前后,汪精卫曾追随孙中山,后任国民党副总裁。陈嘉庚早年侨居南洋时曾与其相识,创办厦大时,陈拟聘汪为首任校长,彼此私谊甚好。抗战后,特别是南京失守后,陈嘉庚风闻汪主张对日和谈,起初不信,认为汪身为“党国要人”,怎会这样无耻。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外电报道汪已公开发表和平谈话,才引起陈嘉庚警觉,认为这是坚持抗战的最大危险。遂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直接电汪,询外电所传是否属实。并说明日本占我大片领土,对日和平绝不可能。次日汪复电,大意说两国战争终需和平,以中国积弱,非和平即亡国,所以和平为救亡图存上策。为此,陈嘉庚再去二电,大意说我武力虽弱,但敌寡我,民气旺盛,长期全面抗战,侨汇外汇源源增加,敌人决不能亡我,英、美、苏也决不会坐视。若与日寇言和,国内各省必起来反对,由此造成分裂。但汪来电仍坚持其和谈反动立场,不思悔改。至此,陈嘉庚认为汪已不可救药,便一面致电蒋介石:“汪先生谬谈和平,公必被误,万乞实践庐山宣言,贯彻焦土、全面:长期抗战三大策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博最后胜利……若中途妥协,即等自杀。秦桧张昭无世不有,幸公明察。”。一面将与汪来往电文交南洋及重庆各报刊登,过后南洋报纸照登,重庆无动静。当时(1938年10月28日),重庆参政会将开幕,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分提出经修改后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十一字电报提案,经大会多数通过生效。此举给妥协投降派头一棒,震动海内外。

同年12月,汪潜逃出境叛国投敌,激起国人及华侨公愤。陈嘉庚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宣布其罪,通缉归案,以正国法,而定人心。”后来,陈嘉庚看到国民党当局只开除汪精卫党籍,而未通缉归案和绳之以法,非常气愤,遂再电蒋:“今前方将士浴血挥戈,后方民众卧薪尝胆……今独容汪贼及其党羽逍遥法外,实南洋八百万侨胞所莫解。”此电实质上是严词质问蒋介石:纵容包庇国贼者,又该当何罪?

汪精卫叛国投敌后,仍恬不知耻,暗中指使其党羽到南洋以妖言惑众,妄图破坏抗战大业。为了使海外侨胞进一步擦亮眼睛,善辨忠奸,加强团结,以利抗敌,陈嘉庚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出通告,详列汪精卫卖国罪行,号召广大侨胞辨奸讨逆,继续捐资救难、输财救国,抗战不达最后胜利,支援抗战活动决不停止。各地华侨积极响应号召,讨逆活动一浪高过一浪。

新马华侨普遍举行“反汪宣传周”,参加讨逆人数达170万人次。仰光侨胞筹款100万元作为缉拿汪贼经费;欧美华侨与南洋华侨并肩战斗,讨汪活动遍及各大侨居城市,舆论界也在报纸上公开表示“誓与汪贼不共戴天”。

陈嘉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个人私谊,不怕得罪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在抗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向汪精卫之流开炮,并给予穷追猛打,有力地打击了妥协投降派的嚣张气焰,进一步鼓舞了全国军民斗志,在政治上为祖国坚持抗战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三、回国视察慰劳将士敦促国共一致对外

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和亲人安危异常挂念。陈嘉庚肩负华侨重托,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一则慰劳前方抗日将士,鼓励他们继续英勇杀敌,二则实地视察国内状况,以便向侨胞通报并增强其爱国心,继续以强大财力物力支援祖国抗战。

陈嘉庚侨居新加坡几十年,深知日寇所以敢于明目张胆侵略中国,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祖国太穷太弱。何况国内长期陷入内战,焉能对外?为此,他想趁回国之机,实地了解国共纷争和摩擦真相,敦促双方以大局为重,大敌当前务必一致对外。

同年3月26日,陈嘉庚组织好慰劳团起程后,经仰光直飞重庆。在重庆机场欢迎茶会上,陈嘉庚激动地向重庆各界人士说,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八九年了,对于国内情形,很欠明悉。但是,我有一颗心,这颗心随时随地都惦念着祖国。这次我们回来,带来的是一颗心,一颗赤裸裸而又热诚的心。讲话中他还把祖国比作华侨的父母,华侨援助祖国,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华侨希望大家精诚团结,战胜日寇。陈嘉庚一踏进国门,就向国人显示出海外赤子的一片忠诚。

陈嘉庚在重庆期间,利用各种大小欢迎会、个别交谈、参观访问等机会,表达海外华侨对祖国军民慰问之情,视察国内实施抗战状况,劝说国共两党要团结抗战,不要分裂,不要让华侨失望。

例如,在国民党要人白崇禧做东的招待会上,听说白崇禧将出面调解国共纠纷,陈嘉庚感到欣慰。说在南洋风闻国共摩擦严重,以为是汉奸造谣,到这里之后才知道情势确实危急。如不幸分裂,则无异自杀,心中忧虑无穷。今闻将军有排解之策,深望极力斡旋,若得化险为夷,一致对外,实国家民族无穷之福也。

又如,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举行的茶话会上,我党叶剑英、林伯渠、邓颖超等人在座。陈嘉庚在会上也着重阐明国共两党要团结抗战。他说,今日国共两党名义上虽不一样,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心则一,可以说是兄弟党、姐妹党。万望两党关系人,以救亡为前提,勿添油助火,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若国共两派意见日深,发生内战,海外华侨必痛心失望。叶剑英对陈嘉庚的讲话表示欢迎,并希望他到国民党处亦作如此表示。接着,陈嘉庚还询问了到延安的路线和交通,叶剑英一一作答。几天后,毛泽东拍来电报,盛情邀请陈嘉庚访问延安。

陈嘉庚在重庆考察一个多月,耳闻目睹,深感失望,更加强了他必须到延安去看个究竟的决心。随后他路经成都,蒋介石设宴款待,饭后与陈交谈。当问及陈到成都后欲往何处,陈答:“兰州、西安,延安如有车可通也要去。”蒋一听陈说要去延安,便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共产党“无民族思想”,“口是心非、背义无信”。陈嘉庚感到事态确实严重,但仍耐心解释说,余代表华侨回国考察,凡交通无阻地区,都要前往考察,以便回南洋后向华侨报告真实情况。蒋介石见劝阻无效,只好勉强说:“要去也可以,但不要受人欺骗。”

蒋介石耍尽两面手法,当面说要去也可以,背后却设置障碍。陈嘉庚一路上好不容易冲破重重阻挠,于5月31日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各界5000多人的热情欢迎。在欢迎会上,陈嘉庚首先代表南洋千万华侨向大家致意,并说,我早就希望访问延安,今天实现这愿望我感到很高兴。他还说,南洋广大侨胞出钱出力,全力支援祖国抗战,……广大华侨迫切希望国共两党坚持合作,坚持抗战,实现这两条是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愿望。

陈嘉庚在延安期间,边慰劳考察,边与各界人士交谈,还多次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促膝谈心。当谈及国共关系时,朱总司令列举几项对方违约的事实,如严重歧视八路军,擅自停发抗日军政费用及武器弹药等,讲得有据有理,给陈嘉庚留下深刻印象。

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会晤,是陈嘉庚此行重要目的之一。两位伟人从未见面,今日幸会,十分难得,互相间开诚布公,有啥说啥,其中心议题仍是团结抗战大事。陈嘉庚恳切地说,一是希望坚持抗战,把日寇赶出中国去;二是希望国共合作,兄弟问一切摩擦都等打败了日寇再解决。毛泽东说,陈先生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共产党是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我们现在的立场,从我们对蒋委员长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过去十多年,我们被他打得遍体鳞伤,还悬赏要我的首级。但我还是想请陈先生见到他的时候转告他,我对他并无恶意,只要他坚持抗日,我便拥护他的领导。交谈中,毛泽东还对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赞赏。他说,我们大批中国人在海外,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要好好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大家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救国。

陈嘉庚通过对重庆和延安两地的深入考察对比,终于弄清了涉及抗战前途与祖国命运的两大关键问题:一是中国的希望究竟在哪里,二是国共两党摩擦真相究竟何在。他认为,重庆虚浮乏实黑暗腐败,国难当头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行政机构不负责任,抗战气氛淡薄,营私舞弊严重……总之,“绝无一项令人稍感满意”。到了延安,始知那里别有天地,人民安居

乐业,上下打成一片,军民同仇敌忾,处处团结抗战,令人“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见青天”。此外,陈嘉庚一路上,特别是从西安到延安来往途中,“亲见两党不洽者五次,皆由国民党构造”。在西安阻止慰劳团赴朱德之宴,唆使洛川少数人投递反共信函,宜君县(蒋管区)发生抢劫却嫁祸共产党,陈立夫到西安寓所专讲共产党的“罪恶”,西安铁路局何主任设宴咒骂共产党。两党摩擦,其是非曲直,已有客观依据,事实胜于雄辩。

陈嘉庚从西北归来后,冒着已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的风险,仍风尘仆仆到南方各省区慰劳视察,继续为抗战呼号,为民众请命。并于同年12月底回到新加坡,受到当地华侨的盛大迎接。

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千里迢迢组团回国,历时十个多月,行程数万公里,走遍大江南北,历尽千辛万苦,慰问前方抗日将士和后方受难同胞,呼吁国共团结抗战,不要分裂。同时又将回国见闻如实向华侨报告,鼓励他们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此行收获甚丰,既明察了重庆和延安真相,又认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的为人。他胸中烦闷一扫而光,心情格外舒畅。他确信抗战有了指望,中国有了希望。陈嘉庚此行为祖国持久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身处险境以笔当枪歌颂华侨爱国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继侵占我大片领土之后,又于1941年12月8日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向东南亚大举进犯。出于新加坡总督及当地华侨请求,陈嘉庚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会长,领导新加坡华侨开展英勇的抗日斗争,时间虽短,成效明显。

1942年1月,马来亚全境陷落,新加坡危急。陈嘉庚当机立断,将华侨义捐等项银行存款800多万元,悉数汇回祖国,继续支持对日抗战。

由于英政府无意坚守,新加坡于2月中旬沦陷。在友人一再催促下,陈嘉庚于2月3日凌晨乘小船离开新加坡,就近避难于爪哇。不久,爪哇群岛全部沦陷。在当地华侨及集美厦大

校友掩护下,陈嘉庚历经数月辗转颠簸,于同年8月改名换姓隐居玛琅。住地几度转移,仍身陷重围。日寇对陈嘉庚早就恨之入骨,认定他是“南洋抗日之巨头”。过去只是慑于华侨势力及其崇高威望,难于下手。如今南洋均为所占,日寇宪兵队日夜出动搜捕,到处风声鹤唳。

陈嘉庚处境确实危险。负责保护他的校友们虽千方百计细心照料,仍险象环生,难保万无一失,心里难免忧虑万分。而陈嘉庚却心胸坦然,若无其事。但他也理解校友们的心情,安慰他们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死了也不算天寿。万一我不幸被捕,敌人必强迫我做傀儡,有什么了不得,你们千万不要为我着急。为此,陈嘉庚身上一直暗藏着一小包“氰化钾”,就是专为防备“万一”。

陈嘉庚避难爪哇期间,虽身处逆境,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他生活简朴,健身操照常。不吸烟,不饮酒,不喝咖啡,粗茶淡饭足矣。校友们挂念其年迈体弱,想给他加点营养,总被婉言谢绝。他说,现在是战时,物力艰难,何苦浪费?前方抗日战士,后方受难灾民,过的是什么生活?我们何忍独享美食,与其吃了不安,不如不吃为好。陈嘉庚说的句句在理,校友们只好依他。

海外华侨支持祖国抗战贡献巨大。陈嘉庚早就想把这桩大事如实记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避难期间,漫长岁月,正是落笔时机。只可惜自己少年辍学,学历较浅,一无参考资料,二又无处查询,困难甚大。况且撰写回忆录,更是冒险。一旦暴露,大祸难免。但陈嘉庚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他困难更不在话下。他神不知鬼不觉,居然在敌人眼皮底下,从1943年3月动笔至1944年6月,硬是一字一句坚持不懈地将一部30多万言的长篇巨著《南侨回忆录》拿下。

陈嘉庚在危难中坚持创作,目的是为纪念华侨参加抗敌。他认为:这次国难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南洋千万华侨,对祖国贡献巨大,他们辛苦募捐,同仇敌忾,抵制敌货,严惩奸商,不惜牺牲,数年如一日。自己作为南侨总会主席,情况最清楚,因此有责任将这段历史和回国视察见闻写出来,公之于众,传之后世,免得为后人遗忘或误解。

日寇无条件投降后,陈嘉庚重返新加坡,对《南侨回忆录》作了若干补辑,并于1946年初在新加坡首先发行。经一版再版,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一部难得的畅销书,并引起强烈反响。

《南侨回忆录》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史料价值大,权威性高,是一部珍贵的宣传爱国主义的教材。陈嘉庚身处危难,尤以笔当枪,歌颂华侨爱国贡献,口诛笔伐日寇罪行,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中,又从精神文明方面对祖国抗战做出特殊贡献。(福建乡音)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设计:海外华侨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设计:海外华侨及国际社 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爱国侨胞支援祖国抗战;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苏联等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来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外,还有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国际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说明抗日战争是正义的事业和得道多助这一道理。(2)通过对陈嘉庚、白求恩、柯隶华等人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精神,并进行人格美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教材中大小字的阅读,使学生学会用具体史实来验证历史结论的学习方法。(2)通过史料分析的练习,使学生学习从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住处的

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是重点。因为它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能够帮助同学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难点分析:为什么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件》是难点。因为签订这一条约的中国方面是国民政府。如果是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签订这一条约,同学们不难理解。而同国民党签订这样的条约就不易理解了。因为蒋介石是反苏反共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找到促成国民政府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苏关系的缓和首先是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而国民政府能改变与苏联的关系则是国际关系变化等多种原因促成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愤慨,“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以及国际社会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的抗战。 (板书第二章第四节的课题) 一、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1.世界各地华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

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中华民族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观----纪念抗日战争七十三周年

中华民族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观----纪念抗日战争七十三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是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 兴的重大转折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民族。每当国土沦丧、版图变色之际,便是炎黄子孙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之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 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壮举。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就制定了以中国为目标的“大陆政策”。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1904年日本在我国东北与沙俄 发生战争;1914年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登陆;1927年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在混乱中占领东北。当年日本炮制的《田中奏折》详细规划了日本对中国实施侵略的步骤,并照此于1931 年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走上了全面灭亡中国的道路。从东北三省沦陷,到热 河沦陷、到华北五省在“自治”,旗号下实现变相独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威胁下,中国共产 党首先毅然捐弃前嫌,采取措施,消除国内的对立,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在《八一宣言》和其他抗日宣传中,中国共产党人疾呼: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就是 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不能!绝对不能!“抗日则生,不抗 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敌当前,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决不应斤斤计较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之不亡,日本帝国主义之必倒,胜败之数,不辩自明”。在“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现实威胁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也不得不改 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日态度逐渐强硬,发出了“如用尽政治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 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的呼声。同时,在“国脉 倾危,民命垂绝,非集中革命力量不足以抵抗侵略,挽救危亡”的思路下,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谈判,加强彼此了解,全力消除对立。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体现,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抗日战争正 是通过这条建筑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战线而走上胜利之途的。 “我们中华氏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舍身为国、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传统美德,在抗日战争中发扬光大,典型事例不胜枚举。1 9 3 2年,1 9路军官兵在“以我们的爱国 热血染成我们最后一页光荣的历史……殉难精神葬在四万万未死尽的人们心坎里”誓言激励下,以4万兵力顽强地抵抗着10万装备先进的侵略者,坚持33天,使日军三易主帅,付出伤亡 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是役,上海蕴藻浜的中国守军在阵地危急时,用汽油濡湿衣服,背负巨 型炸弹冲入日方阵地,60多名官兵全部牺牲。1937年9月,在华北战事最危急的关头,八 路军挺进敌后。平型关一战,战士们“用鲜血和尸体填平了冲击的道路……同敌人展开了白刃 肉搏战”,一举歼灭敌板垣师团12旅团千余人,“耀武扬威的大大小小的太阳旗,都像垃圾 一样乱扔在地下,被踏破了”。抗日战争期间最早为国捐躯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在卢沟 桥抗战期间,老父病重,虽阵地离家咫尺,却寸步未移,挥泪致书痛表为国尽忠,忠孝难全 之情,最后血战多日壮烈殉国。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开赴前线之际写下了后来被周 恩称之为“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的遗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1940年5月16日,在与日军 激战中,他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5 0岁。在孤悬敌后,环境极为恶劣的东北,抗联战 士铺冰卧雪,报国之志毫不动摇。被日军包围在乌斯河畔的8名抗联女战士面对凶狠的敌人,在弹药殆尽的情况下,挽手攀肩投江殉国。杨靖宇将军率部转战深山密林分散游击,1940年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者:朱耀先《光明日报》(2015年09月02日07版)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在理想、目标和利益高度一致基础上成员之间所表现出的亲和力、向心力和聚合力,它是一个民族基于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命运的认同而形成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70年前,中国人民所以能够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获得了空前觉醒,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民族凝聚力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相比,民族凝聚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民族凝聚力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化解功能、提振功能和激励功能,它能够将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吸引、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奋斗甚至牺牲;能够化解内部矛盾、消弭意见分歧,促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能够提振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够激励人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强盛而忘我奋斗、英勇牺牲。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综合国力诸要素中起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和前途命运。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自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瓜分、封建专制制度的昏聩腐朽以及各地军阀的长期割据混战,中国社会政党纷争、族群对立、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不仅经济发展滞缓,民众生活维艰,而且整个社会处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状态,民族意识极为薄弱,民族凝聚力不强。正是由于中国民族凝聚力的衰弱,使得日本军国主义有机可乘,从19世纪后半叶伺机发动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此,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演讲中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认为,“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是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1940年,毛泽东在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中写道:“我们一定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把中国造成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而要达此目的,必须团结全国最大多数有党有派和无党无派的人。”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极大增强和提升,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和提升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和国家大局出发,率先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嘹亮号角。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起草并发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必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主张,号召全民族“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集聚起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动摇,坚持发展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牢牢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和提升。 各党派之间的大团结。在中国各政党中,最重要的是国共两党。抗日战争之前,由于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十年内战,两党积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申明大义,摒弃前嫌,积极推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约800万人。散居于世界的五大洲的华侨,以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侨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力最大。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爱国心。当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祖国面临危亡时,他们一致奋起,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海外抗日救国主力军之一。 华侨抗日斗争历史可以上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祖国的抗日行动。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日本每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制造惨案,华侨总是奋力抗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拥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华侨,在集合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中,很快成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新加坡闽侨许春草在厦门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公开的抗日群众组织——厦门抗日救国会,紧接着又组织了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在华侨最重要祖籍地闽南掀起了抗日救国风暴。由华侨李清泉领导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立即通电国内当局及有关部门,呼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求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日筹集捐输,抵制日货。9月23日,马尼拉各侨团联合召开大会,共同成立了救国会,当即募集了20万元捐助东北抗日军将士。同年11月26日,在李清泉、杨启泰、王泉笙、桂华山等一批闽侨领袖领导下,全菲163个侨团云集马尼拉,举行更大规模的华侨救国大会,发表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责任宣言,通电南京政府要求以武力收复失地,同时成立了全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制订了抵制日货大纲等。缅甸闽侨于“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召开职员大会,与会华侨一致决议“为‘九一八’案电请国民政府切实筹备抵抗案”和“发表宣言唤起侨胞努力共谋对待案”。华侨领衔成立“缅甸华侨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华侨登高疾呼,领衔创立了东南亚各国最主要的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成立了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从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华侨领导、创办和参与创办的华侨抗日团体达700多个。 遍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影响、规模和贡献最大的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陈嘉庚的精心筹划下,1938年10月10日,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沙捞越、缅甸、泰国等地的华侨代表168人,代表45个城市华侨救国团体,参加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南侨总会,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16位常务委员中有11位为华侨。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的抗日救国运动大团结的组织。到1940年,南侨总会领导下的基层救国组织已达702个。 打破地域界线,领导创立海外客家人最大的抗日领导机构——南洋客属总会,团结全球客家华侨从财力、人力、物力多方面支援祖国抗击外国侵略者。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1944年开始,敌后战场开始向敌伪据点发起局部反攻。到1945年,二战已近尾声,国共两党军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敌反攻作战,直到取得抗战胜利。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事业的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并与世界人民一道,终于将罪恶滔天的日本法西斯彻底打败。海外千万华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雄师劲旅。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杰出贡献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南侨总会支援抗战发动华侨捐款捐物 1937年“七七事变”,祖国掀起全面抗战。南洋华侨纷纷成立各种不同名义、以支援祖国抗战为目的的群众组织,在新马成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各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组织,举当地侨领为负责人,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多寄侨汇,抵制日货,惩办奸商,支援祖国抗战。 随着抗战形势进一步发展,南洋各地华侨团体认为必须成立一个联合组织,以便统一领导,相互协作,并要求德高望重的陈嘉庚出面召集,以促其成。1938年10月,来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宣言》,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大团结,标志着

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支援祖国抗战各项实际行动高潮迭起,效果也极为明显。 向华侨募捐、支援抗战,是南侨总会的首要任务。总会通过各地分会,采取种种有效方式开展爱国募捐:有特别捐、常月捐、纪念日捐、货物舟车助赈捐、游艺义卖捐、迎神拜香演剧捐等等。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生动、形象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陈嘉庚在所属企业已经收盘情况下,自己仍带头认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到抗战胜利。为了加强南侨总会领导,他索性住进怕和轩俱乐部(新加坡上层华侨活动中心之一),不分昼夜地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同时一再勉励各地分会同仁:“不因环境险阻而惊心,不以筹募艰难而馁气,领导华侨奋斗到底。”由于陈嘉庚领导有方,助手得力,华侨拥护,捐款所得数额甚巨。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1945年,8年中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平均每年1.6亿多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 以财力支援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据统计共达55亿元(国币),平均每年约8亿元,数额巨大。其中南洋侨汇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中断。欧美等地华侨继续以侨汇和捐款为祖国抗战做贡献。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抗战后,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的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滇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 年间,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10批共3200人,并捐赠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300吨以上,日积月累运量可观。1940年,陈嘉庚回国,还不辞劳苦亲自到滇缅公路沿线慰劳视察,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勉励华侨机工继续为祖国抗战做贡献,至今仍使人们难以忘怀。 二、反对和谈主张抗战挺身而出声讨逆贼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事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_诸葛达

2005年第6期第30卷(总第14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Z HE JIANG NORM AL UN I VER SITY (Socia l Sc i ences) N o16,2005 G enera l N o.141 V o.l30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 诸葛达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支援,这是他们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捐款、购债、侨汇、投资和捐献物资。他们在祖国抗战中能作出如此重大经济贡献的主要原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爱国侨领起了重大作用和国共两党都对华侨抗日救国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华侨;祖国抗战;经济贡献;原因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05)06-0013-06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以他们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他们对祖国抗日战争的经济支援,是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作出的最大贡献。 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支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捐款。华侨捐款的主要形式有常月捐和特别捐,以及献金、义卖等。常月捐是一种最常见且最见成效的捐款形式。一般店员和其他职工,捐出薪俸的10%,厂主、店东酌其财力,分为10等捐,从10元到1000元,优等无限。马来亚槟榔屿、新加坡的华侨筹赈会分别发出5劝募长期月捐宣言6和5扩大推行常月捐宣言6,指出华侨助赈祖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大众都来认月捐,抗战一日不停,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出去,直到民族得解放为止0。[1]海外各地华侨奋起响应,他们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0的口号。据统计,到1941年12月,海外各地华侨逐月义捐1350万元,其中南洋华侨月捐数达734万元,为全世界各地华侨月捐之冠。[2](P344-345)特别捐是为抗战某种具体用途的一种专项捐款,包括航空救国捐、坦克救国捐、救灾捐、寒衣捐等。就航空救国捐而言,到1940年底,美洲侨胞捐款达六百三十余万美元,作为祖国购机抗日之用。[3]1941年8月14日,印尼巴达维亚侨胞举行中国空军节庆祝大会,当场捐款100万元,以加强祖国空军建设。[4]献金与特别捐颇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多在纪念日进行。主要名称有/元旦献金0、/七七献金0、/九一八献金0、/庆功献金0,另外还有/结婚献金0、/做寿献金0、/节约献金0等。1939年/七七献金0运动中,暹罗华侨在亲日的銮披汶政府的高压政策下,秘密捐集100万元巨款汇回祖国。义卖是通过高于原有价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付款购买义卖物品募集捐款。这种捐款形式当时十分普遍,尤其在假日和纪念日场面更为热烈。此外,有些地方的华侨还举行游艺、演出、球赛、书画展览,或邀请名流讲演,发售入场券,有的则售卖奖券等,通过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地募集捐款。华侨捐款具有以下特点:1、持续时间长。自九一八事变时即已开始,直至抗战胜利,捐款长达14年,这在华侨史上绝无仅有。2、捐款范围大。就空间而言,席卷了五大洲华侨居聚的所有区域。可以说,哪里有华侨,哪里就有捐款活动。就成员而言,从富有的侨领巨商到生活清 *收稿日期:2004-12-15 作者简介:诸葛达(1949-),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即相继开展广泛的援华活动。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当作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可靠史实出发,就若干国际友人群体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以及有关评价国际友人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从事新闻采访 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一,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阶段,斯诺就曾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报道对中国抗战。1935年1月和1939年4月,斯诺将"七七事变"前他访问延安写就的《西行漫记》和他的夫人继续往访撰成的《续西行漫记》先后交给上海进步人士(1)译为中文出版,增强了国内人士对中共及其抗战行动的认识。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采访了毛泽东,后曾将此访问记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用中文在延安出版并广为散发。她就抗日战争发表了鼓动性的演讲:"你们不是孤立的,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你们是世界伟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2);同时,她对朱德作了多次采访,成为她后来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的基础。贝特兰1937年IO月到达延安,专程访问了毛泽东。他很想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何看法?中共的纲领是怎样的?与国民党有何不同?国共两党能 合作到何种程度?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如何?他们跟其他友军又是如何合作的? 毛泽东与他作了长谈。这次"谈话"后来成为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著名篇章(3)。贝特兰在其《华北前线》一书中详细反映了此次访谈的经过。斯特朗来到延安前先是在山西抗日前线访问八路军的。她访问了朱德、贺龙、任弼时,自称"上了一堂游击战术的课,听到了著名战绩的故事,并了解到使一支军队始终和它为之战斗的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法"(4)。至于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往访陕北较晚,他们于1944年5月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至延安。在那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他们。记者团一行还参观并访问了延安及附近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报社,随即撰成新闻电稿发行国内外。福尔曼、斯坦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课题研究完之后,我着实吓了一跳,原来所知道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只是抗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而真正起抗战洪流作用的是国民党组织的多次大的战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的作用没人能将其磨灭! 我在小组中负责找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并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在抗战时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从偏执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了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中不缺乏热血之士。从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时的顽强抵抗,到淞沪会战时巷战、、、、、、、每一个情节的阅读都勾起心的颤动。而后来组织的每一次会战的胜利都让人感觉到一种欢快与激昂。 在著名的国民党将领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戴安澜和孙立人将军。 戴安澜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作战,“扬威国外,籍伸正义”使中国在当时的名声大振。在同古(冬瓜)阻止日军北侵时,他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在十多天的冬瓜保卫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五千余人。美国代表认为:冬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 泰晤士报>>称之:“冬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孙立人将军。 喜欢他并不是因为他在入缅作战时,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国士兵和记者,我欣赏的是他对待日军战俘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战俘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也许有的人会说:“杀战俘不是不人道吗?”而我要说,谈人道是对人来谈的,对于沾满善良人鲜 血的禽兽根本不必讲人道。 抗战期间,国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据资料显示陆军有300多万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单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努力抗战而不是消极应战。 我认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毫无疑问,国民党军队以巨大的人力伤亡牵制住日军大部分装备精良的部队,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赢得了空间与时间。其中仅淞沪会战就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国民党军队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日军。仅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就超过一百万,而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五十几万。国民党在除西北以外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而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占据华北和华中等地区,只是局部战场,国民党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日军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人(不少为日军精锐部队),如台儿庄大捷,王家岭大捷。 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弘扬抗日精神实现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弘扬抗日精神实现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一段历史,血火洗礼,刻骨铭心;一种精神,撼天动地,传承至今。 68年前,当中华儿女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抗战精神便成了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走向伟大复兴的“魂”。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1931年,日本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日军又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华民族被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国共产党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民族危急!”的警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独立还是亡国,是自由还是当奴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民族患难的时代,自古以来勇于抗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着炎黄子孙发出了不屈的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赴汤蹈火,殊死奋战,使救亡图存成为可歌可泣、英勇卓绝的斗争。 抗战精神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化敌为友,实行第二

次合作,中华民族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举国上下,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的长城。身处海外的1000多万侨胞,慷慨解囊,踊跃捐输,支援祖国抗战,数万侨胞返回祖国,直接奔赴抗日战场。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还有5万多人渡海翻山,回到祖国大陆参战。规模空前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战争,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燃起了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改变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 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七七事变前,日中工业总产值比是4。4∶1,日本陆军在数量上虽少于中国,但其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日中空军军力比率是8∶1,海军军力比率是13∶1。就在这种实力悬殊对比下,日军曾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了中国”。而实际上8年里,日军疯狂的烧杀抢掠,试图让中国人屈服,但华夏儿女从来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这个过程是那样的曲折,那样的漫长,那样的艰苦,那样的血腥、残忍。但抗战军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他们知道,在一个凶残野蛮的侵略者面前,除了战斗,别无选择;他们深信,抗战不但能够胜利,同时也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复兴的机运。正是这种必胜的信念和坚韧的精神,鼓舞着抗战军民在枪林弹雨中一步步迈向最后的胜

论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1

论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回忆历史,战争总是残酷的。然而在历史的面前,中国人们的英勇、智慧才能更清晰的显露在我们面前,历史的教训才能让现今的我们得到更多的警惕与激励。然而,一直到现在,人们仍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着众多的争议。也许在人们心中,国民党就是以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来抗战的。但在另一方面说来,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所做出的努力,看到他们所取得的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国民党反共这一点而就一味的去否定它所体现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上思考、剖析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史,正确评价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还历史以真实。 关键词:客观评价国民党抗日战争国家统一 历史如洪流滚滚奔腾向前,回望先人们的努力,总是让我们敬仰。曾经的他们用挥头颅洒热血的不屈气概战胜了外来侵略者,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然而,在历史的面前,作为后代的我们能否用自己最理性的思维来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呢?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国民党曾经是中国的第一大党,自从孙中山创党以来,一直担负着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孙中山领导下,更是得到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支持与拥护。然而,自从蒋介石领导国民党之后,国民党的名声每况日下,直至国民对其失去了

信心。尤其是在评价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时,“消极”、“妥协”、“分裂”、“反共”成为了国民党的代名词。此时的国民党,早已臭名昭著。 然而,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始终昭然,毕竟那是一段永远都不可磨灭的历史。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在此期间,国民 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华北、华中、华南各个战场都同日军展开激战,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武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抵制和迟滞日军急进,打破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起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相持阶段到来后,随着日军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并加紧了反共活动,其抗战地位因此而下降,由主要地位下降到次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