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2-05 11:52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纪实作品中大部分同学掌握了纪实创作手法,有的甚至会非常熟练地运用画面语言结构故事、叙述情节。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大量使用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录片。有的10分钟的节目,访谈的内容占据了一半以上,有的节目干脆就是面对面谈话。作为使用DV较长的一个“老发烧友”,我认为,初学DV的爱好者,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画面语言创作的功夫,暂时把声音艺术放在“辅助”画面的位置上,这样学习DV的好处是:

1、能够迅速了解画面语言是影像艺术创作的本体。

2、能够掌握和提高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纪实作品的能力。

3、所拍作品能够与国内外纪录片接轨。

说到国外,我想把我两次担任国际纪录片评委的经验,尤其国际评委对DV纪实作品和纪录片如何认

定的,向DV朋友们作个介绍。

法国国际电视节观点:

以新闻宣传方式出现的纪实节目被排除在纪录片之外(归为新闻类)。理由:

1、以新闻宣传方式创作的纪录片,是以“告诉”你或者教育你的采访同期声方式出现的,其主线是“声音

的说教为主,画面为辅”的,不同于纪录片以画面为本体的宗旨,所以不予以参评。

2、明显传播某种政治思想,宣传某种宗教的访谈类“政论片”,由于各国的政治信仰不同,也基本被排

除在外。

3、大体看采访镜头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比例。如果采访镜头和时间(访谈)大大多于“画面叙述”,

这样的节目也会排除在纪录片评奖之外。

英国国际环保电影节的观点:

1、不许有大段的访谈,要尽可能地全部使用画面叙述。

2、环保类纪录片的人员出境,必须出现于所拍环境有关的语言,而且避免或减少人员反复出现。

3、动物行为类纪录片,杜绝人类的语言叙述。

但是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为了模糊上百年来的“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不是纪录片的”争议,专门设立了一个“调查类纪录片评奖单元”(我就是那个单元的评委),送评的节目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与新闻性专题不一样。如《总统选举》调查纪录了瑞士人对候选总统的不同看法和候选总统在选举中遇到的各种故事;《女儿告父亲》是作者历时5年调查了所有父亲身边的人,来证明父亲并没有强奸其女儿的事情;《别斯兰事件》是英国BBC记者在俄罗斯发生别斯兰(车臣匪徒劫持儿童)事件一年后的调查情况报道。向瑞

士的尼翁电影节,荷兰阿姆斯特旦电影节的纪录片选拔方式也大体一致。

根据上述观点,我国的访谈类节目也“不算纪录片”,《新闻调查》中的新闻性很强的、访谈多的也不算纪录片(因为访谈的比例很大),但是时效性不强的如:英国的《谁能拯救地球》,美国的《华氏911》,中国的《我的学籍哪里去了》(用了2个月的时间调查拍摄)都会被算作纪录片。另外像我国社会报道类的《非凡21小时》、《国际玩笑》、《生命大营救》等等都会被归在纪录片的“调查类”节目中。

根据国际上的一些惯例,想创作DV纪录片的同学或者爱好者们,应该首先把握住“画面叙述”的功能,在一开始学习DV纪录片创作的时候,尽量减少和淡化“访谈”的时间,把创作的功夫多多地放在“拍画面”上,

千万不要“开机就开始访谈”。

笔者还认为,纪录片的条件应该是较为宽泛的,不能把“真实类”作品都归纳在纪录片的行列里。因为《焦点访谈》式的专题节目,其属性是“访谈”,它更倾向于“访谈式专题”,而纪录片的核心是“画面纪录”,其属性主要是“画面叙述”,所以访谈类较重的“真实类”节目不应该算作纪录片(应算新闻类节目)。而报道类和调查类节目应该算作纪录片范畴,因为它们不是以访谈为主的。但是这样的节目,总体上看,在国际评奖中不占便宜,评委和观众更想看到的是“真实的画面纪录”。

访谈类和调查类节目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访谈是以“声音叙述”为主体的,而调查类节目可以是声音的调查,也可以是画面的解释,像《谁能拯救地球》、《非凡21小时》等等都是以画面调查报道为主,专家

叙述为辅的节目。

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有社教类、文艺类和纪录片类的评奖,我们可以把“真实类”的节目分成不同类型进行评比。而欧洲国家则没有社教类节目评奖,只有新闻类和纪录片评奖,他们把文艺类专题叫作艺术类纪录片。新闻性的焦点访谈式的节目一律归属于新闻类。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按照外国的“框框”去套中国的评奖和DV创作,但也不要违背纪录片的基本要素:电视是影像的艺术,影像的最主要元素就是画面。于是,近几年国内外纪录片评委(包括DV纪实作品评奖)在评比中,基本都把握了这

样几个要点:

1、画面语言的解读能力(意识)

2、画面语言的纪实化元素(的扩张)

3、画面语言的表述能力

4、画面语言的冲击力

5、画面语言的故事化程度

6、画面语言的细节震撼力

7、画面语言剪辑的流畅性

8、画面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底蕴

9、画面语言的悬念设置

10、画面语言与声音的比例

上述这些表述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声音的记录也是记录”,我的本意是提醒刚刚接触DV的同学和DV 爱好者,初学的时候,不要用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录片,要尽量多地学会使用画面语言进行DV创作。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

工作报告之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纪录片的开题报告 【篇一:影视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河北传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装 订 线 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篇二:影片开题报告】 1 2345 篇二:影视专业开题报告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类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刘庚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4117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视后期培养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芳菲 指导教师:_王建一__________ 时间:_2007年4月21___ 第1章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随着以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而这样的信息网也以涌进了我国的千家万户,并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完善下在线影视以其改 变了传统的影视观看方式,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足不出户等优点越来越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和 重视。 1.2 目的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广泛普及,视频点播以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它是在原有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浏览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动态浏览等多 媒体点播服务。在线点播系统就是提供了这一服务的具有动态交互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它

实现了一个互联网上的在线影院。用户可以在线浏览视频信息并根 据自己的喜好单击播放。 这样,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观看电影,随时随地地浏览网页,摆脱 了传统电视收看时间的局 限性,以及传统cd播放资源的局限性,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 1.3 系统设计思想 一个在线点播系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合理选择数 据结构、网络结构、 操作系统以及开发环境,构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结构,才能充分 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优 势。本系统的设计按照下述原则进行。 (1) 实用性:系统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以方便用户为原则。根据普通 用户的实际情况, 度身制作先进的在线点播系统,用户无需任何经验就可方便观看节目。 (2) 先进性:本设计采用先进的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0727468.html,作为页面技术,为用户提供 高性能的系统。系 统将运用先进的b/s模式,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可以方便任一用户的需要。 (3) 高可靠性:一个实用的系统同时必须是可靠的,本设计通过合理 而先进的网络设计 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容错性。 (4) 高安全性:在设计中,将充分利用网络软、硬件提供的各种安全 措施,既可以保证 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保证关键数据的安全性。 (5) 采用标准技术:本系统的所有设计遵循国际上现行的标准进行, 以提高系统的开放 性。 第 2章在线视频点播系统的功能和需求分析 2.1 系统基本情况描述在线视频点播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用户的管理,以及视频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等。具 体来讲,它包含用户管理中常见的注册、登录操作,视频信息的显示、播放、搜索操作,视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doc

4 辨析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异同:相同:1都是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现实感作为创作生命(只内容和拍摄方法)2表现手法,纪实特质,都采用纪实主义拍摄手法 区别:1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纪录片以事信人,专题片以理服人 2表现手法不同:纪录片采用新闻镜头属于新闻范畴,专题片表现生活需要,多采用艺术镜头。 3时空处理不同:纪录片采用进行时来再现生活,专题片则可以灵活运用。 4镜头运用方式不同:纪录片采用头牌、隐性拍摄,专题片用艺术表现 5结构形态不同:纪录片一般以时间变化纵向结构,专题片采用空间变化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思维立足展现生活,专题片则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表达思想 7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2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8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a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再现物象原貌,照相本性,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b纪录片艺术的永恒主题:人,以人为主表现对象c纪录片的照相本性与思辨性共存,通过主观意识反应客观现实。(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a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丰富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纳入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b我国目前的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社会生活层面,对资源题材。科技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涉及较少。C扩宽题材的范围,一方面需要有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随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唯有这样,纪录片的发展才会出现一片更广阔的前景。(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纪录片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激发观众好奇心调动气氛,转场)镜头语言(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画面语言(叙事和表意)、音响语言(也叫同期声)、文学语言(指解说词)、音乐语言 9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反应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舆论引导、审美作用等,也存在社会功利性。(二)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它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记录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他真实,所以具有文献性。(三)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纪录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到了传播真实的信息,扩宽人们的视野,交流和宣泄人们情感、启迪人的智慧,引导人们去思索的作用。(四)给人以愉悦的功能优秀的纪录片是艺术创造,他真实,因而具有真实美,它万巨额人们熟悉但熟视无睹的情况,因而产生陌生的距离美。 10 纪录片的分类:(我国)(一)纪实型专题节目: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二)创意型节目: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作意识的电视纪实节目 11纪录片使用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中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动画片等不同片种。电视普及后,纪录片在电视上空前发展,出现了“电视纪录片”。 12外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 (一)卢米埃尔简单纪实的原始电影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被称为活动照片。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坚持“影片是再现真实生活《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二)弗拉哈迪(美国)和《北方的纳努克》 (1)纪录片之父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步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2)《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他是写实传统与技术主义的矛盾产物。弗拉哈迪的创作主题:赞扬现代文明入侵以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的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真实性生活场景和作者主观感情的完美结合。利用搬演,某些东西与事实不符。

电视纪录片分析

电视纪录片分析《再说长江》——审美的诗意栖居 美学境界的追求,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也是纪录片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作为集合了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的电视艺术形态,电视纪录片已经在多个层面上拓展和延伸了其美学范畴。我国近几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多种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更加体现出此点。《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就是最好的代表。 作为一种艺术,美学上的价值一直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不管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里,我们仅以《再说长江》为例,从音响和画面等角度切入,对其美学价值的内外在表现做一分析。正是在整合了传统的人文理念和先进的电视技术之后,《再说长江》才将审美的意境得以延伸、拓展,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使观众体验了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 音响——拓展审美空间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生动地描述了声音世界:“在空气中总是不乏轻微地运动,这种运动为我们的听觉给自然界添上新的生命;树叶萧飒作声——这种微风几乎使人觉察不出,树木好像活了起来,……于是大自然变得气象万千,生动活泼,到处都是轻快的嚅嚅之声,到处都是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番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音响当中的一个侧面,而在《再说长江》中为我们勾勒的是更为宏大更为震撼的“活动着的声音”,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一、传承经典营造历史归依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一首大气磅礴的赞歌,一首浓浓深情的颂歌,正是这首歌使人们催生出无限的奋斗豪情,正是这首歌使神州书写出绚丽的诗篇。经过20年的积淀,经过20年的升华,《长江之歌》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因而《再说长江》的主题曲仍然沿用这首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是它与《话说长江》的延续性承接,这不仅为观众营造出回归历史、情感归依的意境,也是在声音元素上渲染、突出长江源源不断的生命本质,是在表现手法上将有形的线谱形式转化为无形的鼓舞形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20 年艺术的承接,影像的延续。 从观众的感知层面来分析,《长江之歌》再次拉近了观众与长江的距离,仿佛长江就在你我心中流淌,奔腾不息的江水与跃动的音符一起演绎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起将观众的接受心理、审美需求转化为对长江的深深眷恋、对祖国的热情歌颂。这样在无形中唤起观众的亲近心理,在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的回忆中对20年后的长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二、编织旋律制造多项和谐感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运用不同旋律的音乐配合镜头的节奏,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在《再说长江》第20集《江湖武汉》中,追溯久远、神秘的历史时,运用稳健、有力的音响加以烘托,从而达到对历史的再梳理。在介绍汉口形成的一段中,交响乐沉稳、厚重,寓意着500年前汉水从秦岭走来,带着对长江的皈依感走来,脚步和缓而奔放。在介绍1954年武汉人民战胜大洪水,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兴然题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伴着《长江之歌》交响乐的明快、雅致,为观众展现了武汉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崭新大武汉,乃至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 在《再说长江》第30集《时速上海》中,轻快、跃动的旋律勾勒出上海充满青春、激情的都市风貌,南京路、人民广场、新天地是上海时代变迁的标志,在这几部分的介绍中,音响运用集中体现出上海发展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率;起伏有致、自然流畅的钢琴曲,将“精彩上海”的绚丽华采、“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验开发和商运磁悬浮列车的高速行驶演绎成上海发展交响曲中最为高

纪录片拍摄技巧

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在我们生活中,纪录片是很常见的,那么怎么制作纪录片呢?传媒配音网给大 家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在制作一部记录片之前,摄像师必须要了解这部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只要先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表现这个主题需要哪些内容,拍摄时要突出哪些重点,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心中有数,才能去等待细节、发现细节,才能去“挑”真正需要的细节,才能更明确的去寻找和主题相关的材料。纪录片最重要的是细节,只有让细节更多、更生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一部纪录片给人最深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细节,一个好的细节,效果远远超过一大堆平淡的镜头。而一部纪录片要有更多、更生动的细节,关键就在摄像师。在纪录片拍摄中,很多摄像师常常感到细节很难拍到,也很难拍好,细节拍摄确实很难,但只要你认真去拍,就一定会拍到更多、更生动的细节。 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细节呢,只有细心的去发现,我们才能把握住细节,细节的拍摄需要等,更需要发现,一个摄像师必须要有发现细节的能力。要发现细节,就要求摄像师要时刻观察,也要勤动脑筋,因为很多细节就在摄像师的身边。这些细节主要有两种,一种存在于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它往往是一个很细小的东西,但却能生动地表达主题,经过特写拍摄后,它往往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像《日子》中两只小狗状的热水袋、两位老人靠在一起的两头白发,另一种则存在于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它一般经常会出现,但你如果不留意就不会去拍,像《日子》中老太凝视老伴的眼神,两位老人坐在一起时偶尔拉着的手。要注意拍细节之后的细节,细节之后,往往还会有细节,甚至更好的细节,摄像师在拍好一个细节后,最好再拍一段,一个更生动的细节,也许就在这时被你拍到了。《日子》中,笔者在老伯老太吃饭时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夹菜的细节,但笔者没有关机,在7、8秒钟后,又拍到老太给老伯夹菜的镜头,这两个连续的细节,生动表现了两位老人的恩爱,而另一次,笔者拍到了老伯给老太弹灰尘的细节。 一般细节的发现,纪录片作者运用主观镜头观照被写事物,主观镜头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视角,但首先要符合受众的观赏心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受众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观众的眼睛,这才是成功的视觉引导,比如在《走进南沙》前期拍摄中,画面中的小艇剧烈地摇曳、海水沿面扑向镜头、晕船呕吐的痛苦的表情,这些是摆拍所不能达到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南中国海的“凶险”。这以细节被展现出来了,能有如此强烈感染力的镜头段落,这是拍摄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段运动构图的长镜头为纪录片增色许多,它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融为一体,构建了真正的完美。这总细节往往能触动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 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纪录片不像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收回成本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但是随着时间的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0727468.html,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作者:凌庆松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0期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类型。人物纪录片就是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采用真实重构生活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一定具备着更现实和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样它的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才会更好的展现出来。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记录和描述,向观众展示着自然真实的社会,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属性,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一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有价值的人物故事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故事化指的是在拍摄和制作人物纪录片时要把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故事情节的展开才能得以推进,情感的表达才能完整展现,从而塑造出生动人物的形象、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整体基调垫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纪录片故事化来完成创作是人物纪录片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首先,定位好其故事性。其次,能够充分的挖掘其故事性。最后,在摄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裁剪对摄制画面进行故事化的剪辑。后期也就是对拍摄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讨论。 一、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艺术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想要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人物紀录片,就要求对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和思想等方面有独特的分析和表现,以挖掘出人物本身的个性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更好的通过具象的影像资料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让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选择人物的正面形象为切入点到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描绘来反应整个作品的主体,这种对人物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其优点在于:首先,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存在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亦即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和交往的关键。人物记录片的拍摄以人物的个性化为切入点,透过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整个面,更好的表达主题价值。其次,凸显真实性,贴近群众。人物纪录片以人物的个性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条,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在向观众传递人物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同时,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最后,人物的个性化更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被拍摄者“身”“心”合一的“表演”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的故事》拍摄提纲

巴比Q工作室制作 1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 文本策划 一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 【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 【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2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分析 字数:2871 字号:大中小 【摘要】以写实为主的纪录片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往仅供少数人欣赏的高雅 艺术形态,而更多的为大众所接受,在满足广大观众诉求的同时成为大众艺术 的一门奇葩。中央包括各地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设立对此就很有说服力。笔者在 此就对纪录片中常见到的表现手法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能给受众提供一些参考,以便能够更深刻的领会纪录片的奥妙。 【关键词】纪录片;表现手法;镜头;声音;蒙太奇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纪录片再仅仅停留在像新闻“纪实”一样 的水平上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这就要求纪录片不仅要坚持真实 性的“记录”,更需要编导者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让这样一个“记录”变 得更加好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电影纪录片《筑梦2008》分别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永恒魅力。在此,笔者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析 纪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影像资料的应用无疑增加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与历史感。真实性是纪录片的 生命,而借用影像资料,将观众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种真实效应相信可 以震撼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再说长江》,一个“再”字,勾起了观众的无限 遐想,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话说长江》。当年创下收视记录,家喻户晓的 纪录片追随时光的足迹再一次映入了观众的眼帘。那些现在看来并不怎么优美,甚至有些模糊的画面再次回到了屏幕,这些珍贵的史料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为《再说长江》奠定了一抹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同样,《筑梦2008》影片开头呈 现字幕“2001年7月13日晚10点”,背景声音则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 兰奇宣布2008年的奥运会由北京来主办的原始声音,这一声音的响起立马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不眠的夏日之夜,紧接着中华大地普天同庆的场景更是让观众 再次心潮澎湃,遥想当年,自己也曾喜极而泣的画面。 情景再现将观众带回到了历史的具体场景。情景再现,即通过现代人的表 演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中均大量采用这一表现 手法。《再说长江》中,编导通过身着古装的演员的表演,再现了古时长江流 域人们的生活场景,包括原始水利工程的建设,酒的酿制等等。这些生活场景,犹如一个个历史的碎片,串起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情景再现让写实为生的 纪录片不再那样乏味,而更像是一杯陈酿,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一、独到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的应用奠定了影片真实性的基础。影片没有让人感觉到一丝人为表 演的痕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拍摄者并没有干涉片中的人物,而是站在很远 的地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静静地抓拍主体人物的言语、动作。这些长镜头 就使影片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筑梦2008》中高大妈一家人打麻将时的长镜头,交代了因为拆迁补贴问题,高大妈为当年没多盖几间房而感到惋惜,话里话外 将洼里乡人最朴实的想法真实的表达了出来。而这些想法,当她们面对记者的 话筒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这就是长镜头的魅力。 特写镜头的巧妙应用。特写镜头能够将最细微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带给人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讲课稿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纪录片立项方案建议书

话说四六级 一、影片说明 (一)、片名:话说四六级 (二)、片长:30分钟 (三)、主题:以学生备考四六级为出发点,跟拍学生准备四六级的生活学习状态,展现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考试后的各种情况。 (四)、受众:在校大学生;大学教师等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对英语专业感兴趣的人;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五)、基本主张和目标:大学英语四六级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和影响,希望通过影片向受众展示四六级考试影响下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六)、影片意义:展现当代大学生对待英语四六级的态度,探讨英语四六级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引发观众对英语四六级存在和作用的思考。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也能引发对中国英语热的反思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英语的思索。 二、选题背景和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的持续,英语这个被众多国家使用的世界性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无一不用到英语,英语的地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

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国目前可以衡量一所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之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此,各校基本把英语四六级成绩和学位证直接挂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四六级成绩多年来一直都不太理想。 连日来,在许多高校论坛中,类似“大学英语四、六级,你考了几次?”的帖子持续“走俏”。有些人说“这次又没过,下次继续吧!”还有不少人:“这次听力没考好,估计到不了600了,还要再考一次。”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就有不少考生又开始为6个月后的考试做准备了,有些是继续努力争取通过考试,有些则是为了追求高分而继续报考。以求“刷新”成绩的“刷刷族”并不少见,有些考生他们早在半年前或一年前就已通过了考试,但是为了增加应聘筹码,或者以备不时之需,他们不停地“二进宫”、“三进宫”甚至“四进宫”,目标是把成绩刷到“500+”、“600+”。 四六级证似乎成了英语水平的最有力证明,大学生们为了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尤其重视,甚至高于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有些同学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刷分,一个英语四六级的证书是否值得那么多的付出?四六级证书又是否真正代表了英语的实际水平?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记录,策划拍摄这样一部关于英语四六级的纪录片。我们本着真实记录的原则,客观展现展现当代大学生对待英语四六级的态度,探讨英语四六级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引发观众对英语四六级存在和作用的思考。希望有关人员能够在其中找出关键性

栏目纪录片分析举例

栏目纪录片就是纪录片电视化..像一个品牌栏目一样..按照一个大体的主题而脱战的纪录片..就想《旅游卫视》的《行者》纪律片..讲的都是一切旅行类的事件.. 经典纪律片大体就跟特别纪律片差不多吧..就是去记载一些特别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类纪律片主要就是在片子中突出一件事情..让大家了解他的来龙去脉.. 联系就是他们都有一个主题..而栏目纪律片是根据这个主题才录制一系列贴近这个主题的事件, 经典纪律片则是完全的根据这个主题来录制事件..

图像化 【视听天地】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2004年,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也不乏诘难质疑的“商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 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