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济南出版社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济南出版社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济南出版社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济南出版社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济南出版社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1.食物中含有①糖类②蛋白质③脂肪④维生素⑤无机盐⑥水等六类营养成分。

2.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三大营养物质”。

3.谷类和根茎类中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黄、花生、豆类和硬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

4.糖类: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还有少量的麦芽糖、葡萄糖。

5.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有机物,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6.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都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7.糖类、脂肪、蛋白质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8.糖类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9.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10.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快,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所以,应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1.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对各项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生素种类很多,绝大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

12.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脱屑。

缺乏维生素B会出现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缺乏维生素C会出现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疏松症。

13.维生素C有一个重要特性,它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4.水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如果一个人失水量达到20%以上,生命会有危险。

15.儿童缺钙容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饮食中长期缺乏铁容易患贫血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饮食中长期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16.膳食纤维——第七营养素。作用:本身没有营养价值,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可以预防肠癌的发生,并且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资,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的物质: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和肝脏;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壁内的胃腺和小肠壁内的肠腺。

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通过牙齿和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消化。

化学性消化: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消化。

4.重点:①在口腔内,食物中的一小部分淀粉被初步消化。②在胃内,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

消化作用。③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能将食物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

5.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肝脏分泌胆汁,胆囊暂时储存胆汁。)

6.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胃、小肠和大肠有吸收作用)7.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胃:酒精、少量的水和无机盐;小肠:全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大部分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大肠:少量的水,部分维生素

8.小肠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①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②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血管,这种结构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1.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均衡的营养能够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合理搭配各种食物:食物尽量多样化,粗细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膳食要清淡少盐。

3.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认为改变其性质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4.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的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条件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咽是气体和食物共同的通道)

2.呼吸道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

3.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肺泡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4.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这就是呼吸运动。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5.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腔体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这时肺内气压就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体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这时肺内气压就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口诀:吸收廓大压小;呼舒廓小压大。

6.气体具有扩散作用: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7.人体内的气体交换: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1.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营养物质。

2.热价: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热价表示。即1克食物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3.糖类的热价:17.15千焦/克。蛋白质的热价:17.15千焦/克。脂肪的热价:38.91千焦/克

4.人体能量的释放: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释放能量,这个能量主要用于各项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所消耗的氧气由呼吸系统不断地进行补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5.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①因年龄、性别、体质有所不同②活动强度不同,所需能量不同。

6.每天摄取的食物数量与消耗之间应该维持平衡,如果长时间食物摄取量超过能量的消耗量,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第三节呼吸保健与急救

1.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燃料的燃烧等

2.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大面积植树造林

3.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

4.吸烟的危害: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烟草中的有毒物质具有致癌作用,此外吸烟对人体的多种器官、系统产生严重损害,如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

5.世界无烟日:每年的5月31日

6.人工呼吸的原理,呼吸运动。用这种方法急救时,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一样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液体,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原因是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3.血红蛋白的特点:它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气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气分离。当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会出现贫血的症状。4.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呈圆球状,有细胞核。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吞噬细菌)。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

5.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6.血型:ABO血型系统,人的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

7.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一次失血超过总量的30%(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8.输血:一般来说,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找不到同型血,O型血可以少量地输给其它三种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原则上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血。

9.一次失血不超过400亳升,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7.会根据血常规化验单,查出病情。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1.人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特点:管壁较厚、弹性大,关内血流速度快。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运送回心脏的血管。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静脉管壁的内面有静脉瓣,能防止血液逆流和保证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

4.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的动脉与静脉的血管。特点:分布广、数量多;官腔很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

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是人体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5.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6.心脏结构:上房下室,左右相反,房连静,室连动。(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腔静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7.心脏跳动:先是两个心房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两个心房舒张,两个心室收缩;然后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8.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的心率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1.血液循环: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叫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胞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向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网,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血压: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的血压是指动脉的血压。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正常范围:12—18.7千帕。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正常范围:8—12千帕

5.脉搏:动脉的搏动。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

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遗传、先天性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心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心血管疾病急救的原则:早发现病人的情况,早抢救,早把病人送往医院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肾是主要的排泄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5.尿液: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被送回血液。而剩下的其它物质,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6.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共同组成人体的泌尿系统。肾形成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道排出尿液

7.血尿:含有红细胞的尿。蛋白尿:含有蛋白质的尿。(肾小球炎或发生病变)

8.排尿的意义:1.有利于体内的代谢废物随尿液及时排出体外。2.对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表皮内没有血管和神经。真皮由结蹄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是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2.皮肤的颜色是由黑色素的多少决定的。

3.汗腺的结构包括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形成汗液,通过导管排出体外。

4.皮肤对人体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温度高: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高-→散热增多;汗液分泌增多-→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温度低: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汗液分泌减少-→散热减少。

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外分泌腺: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

2.内分泌腺: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入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

3.激素: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

4.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男:睾丸,女:卵巢)。

5.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生长激素的作用:①如果幼年时期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②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身材异常高大)③如果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手、足、鼻、下颌等部位肥大)

7.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食量增加,身体逐渐消瘦,情绪易激动,失眠健忘。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身体矮小,智力水平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8.胰腺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分泌部是指散布在胰腺中的许多腺细胞团,叫做胰岛。

9.胰岛素的作用: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会引起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治疗:注射胰岛素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脑神经、脊神经)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的信息,然后发出指令。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能够传递信息。

4.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轴突或长的树突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5.神经冲动: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这种能够传导的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5.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半球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表面有许多凹陷的

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7.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的随意运动。躯体感觉中枢:管理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的感觉。

8.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9.脑干:位于大脑下方,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功能: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果脑干受到损伤,将直接影响呼吸和心脏的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10.脊髓分为灰质(胞体)和白质(神经纤维)。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排便。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

2

3.反射弧: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4.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我们称之为非条件反射。如:进食时分泌唾液,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等

5.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再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如:谈虎色变。

6.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7.人类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如谈梅止渴。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1.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的主要结构是眼球。眼球壁分为三层: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即视网膜)。

2.虹膜中央的孔叫做瞳孔,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晶状体很像一面凸透镜,睫状体的舒缩可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眼睛的颜色实际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色素最多就是黑眼睛,最少就是蓝眼睛,居中的就是褐色眼睛。

4.眼球成像:外界的物体反射的光线,一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大脑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物体才正立。

5.近视:晶状体过度变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配戴凹透镜

6.耳的结构包括:外耳(外耳道和耳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内耳(耳蜗和半规管)

7.听觉: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措施:科学用脑、保证睡眠、参加运动和远离毒品

2.科学用脑:1.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2.勤于动脑,善于动脑。

3.劳逸结合,动静结合。

4.保持健康心态

3.青少年每天保证睡眠9—10小时,成年人保证睡眠8小时

第六章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默写附属结构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作用:体液中所含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3.非特异性免疫: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功能。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非特异性免疫进行防御。

4.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5.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6.第三道防线: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的人体第三道防线。

7.免疫的主要功能: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

8.计划免疫:就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

9.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混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10.计划免疫的意义: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防治

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的类型(按传播途径不同):

(1)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2).消化道疾病(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等

(3).血液传染病(通过吸血的动物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

(4).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癣、淋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对传染病要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艾滋病毒主要侵犯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12月1日世界预防艾滋病日。

5.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可直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OTC)。

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自然资源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 . . 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代——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上下1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对照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 其中: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物:(水、无机盐) 2、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3、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4、食物来源: ①糖类(谷类、根茎类)②脂肪(蛋黄、花生、豆类、硬果) ③蛋白质(瘦肉、蛋类、豆类) 5、营养组成:①糖类:(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等) ②脂肪:(甘油和脂肪酸)③蛋白质:(20多种氨基酸) 6、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②脂肪:①主要为贮备能源;②也参与构成细胞组织 ③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组织的重要物质;②也可分解提供能量 7、维生素:(特点:①量很小,②种类多,③作用大,④人体一般不能合成) 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坏血病 维生素D:①儿童:佝偻病;②成人:骨质疏松症 8、水:①占体重的60%—70%(所占比重最大) ②失水20%以上,有生命危险 ③每天需水量2升左右 ④天气炎热或剧烈运动后,多喝水。 9、无机盐:(需要量小,种类多,作用大) 钙:①作用:牙齿、和骨骼的形成 ②缺乏:儿童: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 铁:①作用: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 ②缺乏:贫血症 碘:①作用: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②缺乏: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 2、消化道: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 3、消化腺两大类:①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②小消化腺:胃腺、肠腺。 4、口腔:①唾液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 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③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②舌:①作用:搅拌; ②:属于物理性消化 ③牙齿:①作用:咀嚼; ②属于物理性消化 5、胃:①呈囊状; ②特性: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③容纳食物:2升左右; ④胃壁内有胃腺:(小腺体) ①分泌胃液;②内含胃蛋白酶;③分解蛋白质为多肽;④属于:化学性消化 ⑤胃壁肌肉发达:①肌肉收缩引起胃的蠕动;②研磨和搅拌食物 ③属于物理性消化 6、小肠:①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②长度:6米 ③肠壁内有肠腺:①肠腺分泌肠液;②肠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 7、肝脏:①分泌胆汁②胆汁不含消化酶③乳化脂肪为脂肪微粒;④属于物理性消化 8、胰腺:①分泌胰液;②胰液有多种消化酶;③属于化学性消化。 9、营养物质的消化: 10、吸收 ①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③小肠:①吸收的主要场所; ②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 ③皱襞上有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 ④皱襞和小肠绒毛的作用:增大吸收面积;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一) 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 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花的结构和类型 1、花的基本结构: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 等六个部分 以上部分都具备的花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 2、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柄支持、输导、连接作用 花托着生花的各部分,支持作用。 花被萼片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瓣吸引昆虫传粉 雄蕊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蕊花丝:支持花药 柱头:接受花粉 雌蕊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花的 子房外有子房壁主要部分 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3、花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原因: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直接关系) 4、花的类型.:(分类及依据): 根据雄蕊和雌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两性花: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百合花等。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如黄瓜花、丝瓜花、杨花、柳花雌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的花雄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的花 雌雄同株植物(如黄瓜、玉米)雌雄异株植物(如柳、杨、菠菜) 根据花的着生情况,可分为单生花和花序(复生花)。 单生花:每一朵花单独着生在茎上,较大。如:桃花、月季花 花序:每一朵花按一定次序着生在变形的花托即花轴上,每一朵花较小,组成花序后较明显,有利于传粉。如:菊花、向日葵。 【注意】通常说的“菊花”,在生物学上不是一朵花,而是由许多朵花组成的一个花序。 第二节传粉与受精 1.传粉:花开以后,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方式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豌豆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如鼠尾草、玉米等

济南版初中生物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生物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济南出版社,2012年版 适用年级:初中七年级 课时:57课时(含期中、期末测试及讲评) 一、课程背景 七年级生物上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一单元涉及《标准》中的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和环境”,包含《标准》内容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生物的生活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单元涉及《标准》中三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本单元包括的《标准》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对初中义务教育段七年级学生来说,与小学相比学科增加了,而且生物学是个全新的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生命现象的感知和一些生活经验上,现在不仅要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去学习,还要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进行生物实验等。但是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奇妙的生命现象,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生命世界的大门,学生从现象和结构层面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各类生物以及各类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生物圈中的人”“物种的延续”“生物与环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技术”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及图片,认识生命现象,知道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栖息地和生物圈。能概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学会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研究工具,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认识和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生物体表现出由小长大、由简单到复杂的生命现象,认识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提高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认同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通过实验、调查活动、分析图片及图文资料能够描述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初步感知生物的分类及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顺序,能够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提高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能力。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完整版)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生命现象 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海平面上下1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生存基本条件: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栖息地特征;

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还是肉汤本身产生的?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微生物来自空气。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关键,(探究计划包括方法、步骤,材料、器具) 对照实验,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2.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1、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一) 一、显微镜 1.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目镜[ ] 物镜[ ];转换器[ ]; 反光镜[ ] 遮光器[ ];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 镜臂[ ];镜座[ ]; 镜筒[ ];镜柱[ ]; 载物台[ ];压片夹[ ];通光孔[ ]; 2. 最重要的结构:[ ] 和[ ]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目镜和物镜决定 (计算方法: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3.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 [ ]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 ] :两面,分别是平面镜和凹面镜。 注意:外界光线强,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外界光线弱,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4. 调节镜筒升降的结构: [ ] :可使镜筒较大幅度的升降。 [ ] :一般用于将物像调清晰。 5. 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与安放: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 ②把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桌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验桌边缘约7cm。 ③安镜头:检查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是否装好,若没有,则此时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四转一看”):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一般选择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3)观察:①安放标本:将玻片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移动玻片,使 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②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玻片约2mm左右。③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 物像。④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收镜与整理:提升镜筒,取下装片,擦拭显微镜(若物镜、目镜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反光镜竖立。 6. 显微镜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判断污点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的方法:分 别旋转目镜或移动玻片,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或玻片上; 若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7.观察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形态变大,视野变暗; 由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增多,形态变小,视野变亮。 8. 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实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9. 当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右下方),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左下方(右下方)移动;当将玻片往左下方(右上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朝右上方(左下方)移动。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

济南版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

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 七年上册 (一)科学探究 (结合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事实、现象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还是肉汤本身? 作出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制定计划煮沸肉汤的目的是: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曲颈瓶的巧妙之处:使空气可以进入肉汤而微生物不能进入。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表达交流 变量----微生物、温度、水分、光照、空气、二氧化碳。 (注意变量是个名词,温度的高低、水分的有无、光照的强弱等不是变量)

对照实验的原则:控制单一变量。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2.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2.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目镜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头 长度成正比。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拿与安放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 镜座距身前的实验台边缘7cm左右 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 或

安放装片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观察①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镜头降至接近装片约2mm处停止,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②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为止。必要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或 整理与存放①实验结束后,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取下装片 ②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 ③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至最低,树立反光镜。 ④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送回原处。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精编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五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繁殖后代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 栖息地指: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 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 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①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③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④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强,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①对光:“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②观察: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2、观察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3、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现在已知生物约200万种生命现象这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①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②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叫做应激性。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等。③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二、二、1、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生活的环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范围: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 不合理利用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稳定的营养供给、 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①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 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③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④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强,用平面镜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①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和存放 ②对光:“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安放玻片 3.观察: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当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右下方),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左下方(右下方)移动;当将玻片往右上方(左下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朝左下方(右上方)移动。 ③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由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④整理和存放:提升镜筒,取下装片,擦拭显微镜,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反光镜竖立。 4.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实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5.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完整版)初中生物学济南版教材使用体会

初中生物学济南版教材使用体会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构建了全新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完全打破了旧教材分门别类的编排体系,围绕生物圈这个基本点,将动物学、植物学和人体生理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讲述生物的生命特征、生活习性、生理特点、生殖发育,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变。这种学科内综合的编排体系,不仅能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串联起来考虑,还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2、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教学的力度 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纠正了以往过于重“知识中心”而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加强了对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共安排16个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与发现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和处理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3、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新教材选用的语言优美,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有名人名言、名诗、名画,还有一些“你知道吗?你想试试吗?请你分析”等激发性语言,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感到有趣,激发起“我要学”的积极性。 (2)新教材的彩色插图,另人赏心悦目。新教材中大量使用了中学生喜爱的彩色图片,在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获取了教学信息,增长了生物学知识。 (3)新教材贴近生活,增加了使用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以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为抓手,由感知到理论,由理论到实际,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与生物学知识密不可分。如冬天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家庭养花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夏季的连绵阴雨会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胖墩的原因有哪些?合理用脑会提高学习效率等等。经过学习,不仅增长了生物学知识而且平时遇到的困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4)新教材注重“STS”教育,增加了时代性。新教材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在选择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人口、生态、温室效应、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1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高度概括了人类与食物的依存关系。食物对人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又侧重不同的营养成分,所以膳食构成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工作和学习效能以及延年益寿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形成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的饮食理念。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应保持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说出无机盐和水的作用及举例说明无机盐的来源和缺乏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意识,认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应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各种食物的图片,相关疾病简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印发给学生。 2.学生准备: ⑴常吃的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 ⑵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无机盐及其食物来源和主要缺乏症。 ⑶调查麦当劳或肯德基食品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1.运行课件,呈现中国八大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等美味的食品图片并配中国古典音乐。 2.提出问题:我国的美食文化丰厚久远,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享誉世界。俄罗斯人将它列入“天堂生活”的标准,曰“美国的收入,中国的烹调,英国的住宅”。俄罗斯人对中餐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有何感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总结提高并引出课题:中餐的世界地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同时它也表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在餐饮中享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1、 化学进化观点 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2、 要点图示 3、 化学进化解读 (1)、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2)、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3)、有机大分子物质构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4)、独立体系形成原始生命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证据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2、解剖学证据 (1)、同源器官: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来源相同。例如:鲸的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等。 (2)、同源器官反映: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分时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3、分子生物学证据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氨基酸组成与生物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石分子的差异越大。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2)动物进化的历程 四、生物的进化原因 1、自然选择学说 (1)概念: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2)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人工选择 (1)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举例:我国的花卉、加餐、金鱼等品种很多 五、人类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古猿 (1)、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都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统称类人猿。(2)、灵长类:人和类人猿都属于灵长类动物 (3)、证据: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化石 2、古猿到人的演化 (1)、过程示意图:

1八年级下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4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化学进化观点 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原始大气层包含的气体:①水蒸气②氢气③氨④甲烷⑤硫化氢⑥二氧化碳。与现在大气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氧气。 2. a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一 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原始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b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 海洋、无氧气 c.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4。独立体系不断完善,一旦它们能实现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便意味着原始生命诞生了。 5.米勒首创的实验属于模拟实验。 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0770547.html,ler)进行了模拟实验,开辟 了通过实验研究生命起源的新途径。 沸水相当于原始海洋,火花放电相 当于闪电,密闭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冷却水模拟降雨过程,从取样活塞处取出的溶液中含有有机物即多种氨基酸。(1)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2)他做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3)他搜集到的证据是实验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生成了原先不存在的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4)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出有机小分子。 6.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7.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很重要物质——核酸。 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英国学者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该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被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长颈鹿的祖先有颈长和颈短之分。这是变异现象。 3.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得到食物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有利的变异。4.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枝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就比较小,这是不利变异。 5.环境的不断选择使颈长的长颈鹿被保留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6.由于生物的过度繁殖,使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7.生存斗争包括: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 8.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9.人工选择: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10.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对野生动植物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举例:我国的花卉、金鱼等品种很多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科 2013年—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中 姓名:牛青林

七年级生物备课 1、当前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本学期,初一的新生是没有经过考试就进来的,到目前为止本人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本人承担七年级3个班级的生物学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济南版生物学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校在全面抓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给于我教好学生以强大的自信心,加上大多数学生对生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生物教具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本学期课程内容分析 本册包括2个单元7章,23节内容(其中第二单元第4章只有1节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包括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的第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及第1个主题“科学探究”和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的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初步学会探索生命奥秘大致过程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概况,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为后面《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圈中的人》等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涵盖了“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第4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全部内容以及第8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大部分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思想,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从具体内容看,每一节的内容就是一个小的知识单元。节以下的标题(四级标题)就是具体的知识点。在每一节和具体知识点的引言部分,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或生活经验或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好本知识点的信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如“观察与思考”或“分析与讨论”或“实验” 等)探索有关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体系是系统的,层次是清楚的、鲜明的。 3、本学期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任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七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 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力: 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

(完整word版)济南版八下生物备课组课程纲要

八年级下册生物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1、学校名称:枣庄四十中 2、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3、设计教师:陈力萌 4、日期:2019.9.27 5、适用年级:八年级 6、授课课时:34课时 7、教学材料:济南出版社 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探究的重要领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章节目标: 第五单元 1)第一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通过分析米勒的模拟 实验与结果,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条件,列举我国在探究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②通过分析马的进化过程,认同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最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列举生物进化在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认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 ③比较不同动植物类群的有关特征,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观察生物进化树,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物是进化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解并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分析家鸽品种的选育过程,知道人工选择的原理和应用,认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第二章教学目标: ①列举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证据,概述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认同自然选择,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中的作用。 ②通过资料分析,实图比较描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知道现在人种的分化,说出自然选择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人类的不同种族属于同一物种,并且是不断进化的。 第六单元

(完整word版)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食物中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所以,应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1. 物中获得。 12.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脱屑。 13.缺乏维生素B会出现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14.缺乏维生素C会出现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15.缺乏维生素D 16.维生素C 17.水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如果一个人失水量达到20%以上,生命会有危险。

18. 19. 20.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 壁内的肠腺。 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5.物理消化:通过牙齿和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消化。 6.化学消化: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消化。 7.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 8.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胃、小肠和大肠有吸收作用)

9. 血管,这种结构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2.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3. 4.气体具有扩散作用: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5. 6.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习知识点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生物: 具有生命的物体。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现在已知生物约200万种生命现象这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①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②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叫做应激性。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等。 ③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二、1、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生活的环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范围: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栖息地的类型由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决定。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稳定的营养供给、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①写出右图各部分的名称 ②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 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调换物镜的是转换器; ③反射光线的是反光镜; ④升降镜筒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线强弱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强,用平面镜 和小光圈;光线弱,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2.显微镜的使用 ①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整理和存放 ②对光:“四转一看”转粗准焦螺旋,转细准焦螺旋,转遮光器,转反光镜,左眼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③观察: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 睛注视目镜(左、右都要眼睁开) 当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右下方),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左下方(右下方)移动;当将玻片往右上方(左下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朝左下方(右上方)移动。 ④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由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 ⑤整理和存放:提升镜筒,取下装片,擦拭显微镜,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

济南版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汇总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 第一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花的结构和类型 1、花的基本结构: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六部分,以上部分都具备的花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 2、桃花的结构 3 花柄:支持和输导 花托:着生花的各部分 4、花的各部分作用 花萼、花冠:保护,招引昆虫传粉 雄蕊和雌蕊 :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5、对每一种绿色开花植物来说,花的(形态和结构)相对固定,(花的特征)作为植物分 类的重要依据。 6、花的类型.: 分类及依据:根据雄蕊和雌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两性花: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百合花等。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如黄瓜花、丝瓜花、杨花、柳花 雌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的花 单性花 雄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的花 具有单性花的植物:分为雌雄同株植物(黄瓜、玉米)和雌雄异株植物(柳、杨、菠菜) 单生花:每一朵花单独着生在茎上,较大。如:桃花 、月季花 根据花的着生情况 花序:每一朵花按一定次序着生在变形的花托即花轴上,每一 朵花较小,组成花序后较明显,有利于传粉。如:菊花、 向日葵 第二节 传粉与受精 概念:花开以后,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 分之一 花的主要部分 之一 外子房壁,内 胚珠 保护花蕊 保护花蕊 内有花粉

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豌豆 方式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如鼠尾草、玉米等 风媒花:具有艳丽的花冠,芳香的花香,甜美的花蜜 虫媒花:没有艳丽的色彩,芳香的气味,花粉多而轻 7、人工授粉:目的:弥补自然传粉的不足 操作要领:去雄:防止自花传粉的发生 ; 去雄后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透明 袋: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关键步骤:人工授粉时,一定要将花粉涂在柱头上 。 8、受精 过程:花粉坐落在柱头上,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顶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的现象叫做受精。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现象。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相结合的现象,是生物界最常见、最重要的生殖方式。 【点拨】只有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萌发,完成受精作用。 第三节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传粉、受精完成以后,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逐渐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膨大(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受精卵 胚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点拨】果实里种子的数目是由每个子房内胚珠的数目决定的。/2区分果实和种子:果实必须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没有果皮,不能叫果实。 常见果实:花生、小麦、玉米、豆角、黄瓜、向日葵、西瓜、苹果、桃、梨等 常见种子:;花生米、大豆、绿豆、西瓜子、南瓜子等 中央细胞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 课题: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其教学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牵涉到“泌尿系统的知识”,紧承前三章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容,并引起后面的神经系统内容,这是一个完整具体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掌握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功能,能够描述肾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在初步了解肾脏和皮肤结构的基础上,能分析各器官的功能。利用观察解剖图的方法,简单绘出肾脏的结构,以明确尿液的形成与排出。同学们可以将前后的知识进行衔接,小组讨论探究,收集关于生活中器官病变方面的知识,查询相关资料,初步解决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身体重要器官的奥秘,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勇于探求新知的热情和兴趣。 【设计意图:本章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针对生活实际勇于大胆质疑的精神,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通过背景资料等一系列引导性知识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测的能力,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二、知识构建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认真全面的预习课本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图,在构建的同时要注意细节性的知识,比如“肾脏的结构中为何皮质颜色深

于髓质的颜色”,“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的是老师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仅供同学们参考。 教师示例: 学生设计: 【设计意图: 三、背景知识 温馨提示:在了解了老师提供的资料后,你还有哪些补充或者感想么?请你添加! (一)肾脏的秘密 肾脏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3个方面:排泄机体外代谢终末产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尿液主要承担排泄体代谢体产物及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作用。肾的血循环是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肾血流量的大小决定肾小球的滤过率、钠的重吸收及肾组织的耗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