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科版: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化学《必修Ⅰ》复习试题

鲁科版: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化学《必修Ⅰ》复习试题

鲁科版: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化学《必修Ⅰ》复习试题
鲁科版: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化学《必修Ⅰ》复习试题

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考试复习

化学《必修Ⅰ》复习试题

命题人:吕荣海2010.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K -39 Mn-55 Cl -35.5

第I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错误!未指定书签。1.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

B 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 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D 硅是制取水泥的原料

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H+Na+CO32-Cl-

B Ba2+Na+Cl-SO42-

C K+H+SO42-OH-

D Ag+Al3+NO3-H

3.下列物质存放方法错误的是()

A 铝片长期放置在不密封的纸盒里

B 漂白粉长期放置在烧杯中

C FeSO4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

D 金属钠存放于煤油中

4.在实验室中,对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 有大量的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软布蒙面,并迅速离开现场

B 金属钠着火燃烧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5.吸入人体內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速人

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服用含硒元素(Se)的化合物亚硒酸钠(Na2SeO3),能消除人体內的活性氧,由此推断Na2SeO3的作用是()

A 作还原剂

B 作氧化剂

C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 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6.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过量的铜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A 只有NO2

B 只有NO

C NO2和NO

D NO2和H2

7、下列贮存化学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A、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广口瓶中,并放在阴凉处

B、用做感光片的溴化银贮存在无色试剂瓶中

C、烧碱溶液放在带玻璃塞的磨口试剂瓶中

D、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8.方志敏烈士生前在狱中曾用米汤(内含淀粉)给鲁迅先生写信,鲁迅先生收到信后,为了看清信中内容,可使用的化学试剂是()

A、碘化钾

B、溴水

C、碘酒

D、碘化钾淀粉溶液

9.溴化碘(IBr)是一种卤素互化物,它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并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IBr+H20=HBr+HIO。下列有关溴化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溴化碘与Br2、I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在许多反应中,IBr是一种强氧化剂

C、在与水反应中,IBr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溴化碘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

10.下列有关胶体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中的微粒粒度介于1—100nm之间,不能穿过滤纸,但能透过半透膜

B.氢氧化铁胶体加入硫酸钠溶液,发生聚沉

C.冶金厂让大量烟尘通过高压静电的正、负极板,目的是电泳除尘

D.丁达尔效应在实验室里可用于胶体与溶液的鉴别

11.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析出,加入H+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u2+、Cl-、SO42-B.Fe3+、K+、SO42-、NO3-C.H+、Al3+、OH-、NO3-D.Na+、Ca2+、Cl-、HCO3-

12.如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

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水浓H2S4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

13.制备硅单质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

(1)SiO2+2C 高温Si +2CO↑(2) Si +2Cl2加热SiCl4(3)SiCl4+2H2高温Si +4HCl

下列对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3)为置换反应

B、(1)(2)(3)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2)为化合反应

D、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中硅元素均被还原

14.在某无色溶液中缓慢地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由此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Array

A.Mg2+、Al3+、Fe2+B.H+、Mg2+

Al3+

C.H+、Ba2+、Al3+ D.只有Mg2+、Al3+

15..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

是…………..…………………..………….…..( )

A.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2H+ + CO32- =CO2↑+ H2O

B.铁和稀硝酸反应:Fe + 2H+ =H 2↑+ Fe 2+

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Al3+ + 3OH-=Al(OH)3↓

D.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OH- + HCO3-=CO32- + H2O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6.(8分)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

(1)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

式) 。

(3)漂白粉溶于水后,受空气中的CO 2作用,即产生有漂白、杀菌作用的次氯酸,化学反应方程式

为 。

(4)反应(1)和反应(3)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编号)

17.(8分)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

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

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 __ 。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

加热时溶液由无

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18.(12)如图虚线框中的装置可用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装置中①②③仪器的连接顺序改为②①③,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①③②,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 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②③①,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_______

19.(8分)常温下,某学生从一种强酸性的未知无色溶液中检出Ag+,他还想通过实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大量的Cl-、CO32-、Cu2+、Fe3+、K+等。你认为其中

是需要检验的,而是不需要检验的。其原因是

20.(7分)标准状况下,H2和CO的混合气体共8.96L,测得其质量为6.0g,试计算此混合气体中H2和CO的质量。

21.(12分)实验室也可用KMnO4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浓)△2+8H2O+5Cl2 。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反应中有0.5 mol电子转移,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多

少?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为多少?

莱芜四中38级学生学分认定考试高中化学

《必修Ⅰ》试题(答案)

1—15

16.1)2Cl2 + 2 Ca(OH)2 == Ca(ClO)2 + CaCl2 + 2H2O

(2)Ca(ClO)2

(3)Ca(ClO)2 + CO2 + H2O == CaCO3↓+ 2 HClO

(4)(1)

17. .(1)稀氨水+酚酞的混合溶液加热时氨气逸出,导致溶液的

红色变浅;

(2)溶有SO2的品红溶液加热时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18.(1)SO2、CO2H2O (2)H2O CO2、SO2(3)CO2、、、SO2、H20

19. NO3-、K+;CO32-、Cl-、Cu2+、Fe3+;含有Cu2+、Fe3+的溶液是有颜色的,而CO32-、Cl-与Ag+会产生沉淀、

20. 0.4g、5.6g

21.(1)KMnO4MnCl2

(2)被氧化的的HCl的物质的量有0.5mol,有15.8g KMnO4参加了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高一必修1化学期末考试必会100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练习题 (一)化学必修一1、2章(1~14题) 1、下列关于金属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的还原性很强,在空气中易变质,最后变为过氧化钠 B、钠在工业上用于制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等化合物 C、钠与水反应时,会发生剧烈爆炸 D、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置换出红色的铜 2、下列不能通过单质间反应而制得的物质是() A、CuCl2 B、cuS C、FeCl3 D、FeS 3、下列物质的溶液能导电,但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Ba(OH)2 B、CH4 C、Cl2 D、HCl 4、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 Cl2 === Fe3++ 2Cl- B、Al2O3与NaOH溶液反应Al2O3+ 2OH- === 2[ Al(OH)4]- C、FeCl3溶液与铜Fe3++ Cu=== Fe2++ Cu2+ D、用醋酸除水垢2CH3COOH + CaCO3 === 2CH3COO- + Ca2+ + H2O + CO2 5、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K+、Ba2+、OH-、SO42- C、Ag+、NO3-、Cl-、K+ D、Cu2+、NH4+、Br-、OH-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丁达尔现象可用来区别胶体与溶液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 C、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 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7、下列物质中,含氧原子数不同的两种物质是() A、质量比为2:1的SO2和O2 B、9g水和23g乙醇 C、标况下44.8L的NO和100ml5mol/L的硫酸溶液 D、物质的量相同的H2SO3和FeSO4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 B、离子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化学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 试试题化学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化学《必修1》试题(文科) 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硬铝 B. 水银 C. 黄铜 D. 钢铁2.赏心悦目的雕花玻璃是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对玻璃进行刻蚀而制成的,这种物质是() A.硫酸 B.烧碱 C.盐酸 D.氢氟酸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①尘埃的空气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墨水,能观察到有丁达尔现象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许多物质。下列物质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硫酸铵 B.碘酒 C.二氧化碳 D.乙醇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液氯 B.金属铜 C.二氧化硫 D.醋酸钠 3.下列试剂中,需要使用棕色试剂瓶存放的是 A.浓硝酸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苛性钠溶液 D.氯化钡溶液4.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 g O 2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 B.1 mol H 2 O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NA C.1 mol·L-1盐酸中含有的氯化氢分子数为NA D.标准状况下, L液溴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5.下列有关铝及其氧化物与强碱溶液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有氢气生成 B.都表现出了两性 C.反应后铝元素主要以AlO 2 -形式存在 D.反应后铝元素主要以Al3+的形式存在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 B.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C.气体摩尔体积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D.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7.欲配制 mol·L-1碳酸钠溶液100 mL,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100 mL容量瓶 B.蒸馏烧瓶 C.玻璃棒 D.胶头滴管8.已知2H 和3H都是制造氢弹的原料。下列关于2H 和3H的说法正确的是 A.2H 和3H的质子数不同 B .2 H 和3H互为同位素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H: 1 O: 16 C:12 N: 14 S: 32 Al:27 Na: 23 Cl: 35.5 1.2011年3月28日,兰州某大学一实验室的实验装置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由此可见,注意安全措施非常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化学实验期间必须穿长袖、过膝的衣服,不准穿拖鞋,长发(过衣领)必须扎短或藏于帽内 B.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要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熟悉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溶解③蒸馏④取用药品⑤萃取⑥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 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4、在一定条件下,RO3n-与R2-发生如下反应:RO3n+2 R2-+6H+=3R+3H2O,下列关于元素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RO3n-中的R只能被还原 C.H n RO3一定是强酸D.R的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CO2 B.BaSO4 C.Zn D、食盐水 6、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A.用CO还原氧化铁来炼铁 B.用锌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使用。铝在下列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 ①制铝合金②制电线③制炊具④明矾净水⑤明矾与苏打制食品膨松剂⑥用氢氧化铝凝胶剂加工 成胃舒平药片⑦易拉罐⑧包装糖果和小食品 A.③⑤⑦⑧ B.⑥⑦⑧ C.③⑤⑧ D.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故氯气是电解质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过滤时不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试管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氢气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0.5mol/L、2L的AlCl3溶液中含有氯 离子数为N A C.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D.1mol/L、500mL的H2SO4溶 液中 SO42—的数目为0. 5 N A 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5.下列除杂方案正确的是(括号内为除杂剂)( ) A.NaOH溶液中混有Ba(OH)2 (CuSO4) B.Cu(NO3)2中混有AgNO3 (Cu粉) C.CO中混有CO2 (炽热的炭) D.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6.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D.以上三项均须 要求的 7.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L0.5mol/LNaCl溶液 B.1L0.3mol/LNa2SO4溶液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1)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 命题人: 考试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23 S:32 :64 N:14 :35.5 :56 :137 第I卷(选择题,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将答题卡和第卷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5题,每题2分。16—21题,每题3分,共48分) 1、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来灭火的是:() A、水 B、煤油 C、沙子 D、泡沫灭火剂 2、在自然界中,既有以化合态存在,又有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

是() A、碳 B、硅 C、镁 D、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N2的质量是14g B、H2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D、1 的质量是36.5 g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32-、、、3- B.、、-、42- C.、、-、3- D.2+、2+、42-、-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硫酸反应 23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222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32—+222↑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2()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 B 熔融状态的、熔融状态的 C.稀H24、溶液、纯3D.液氨、石灰水、水银 7、设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_doc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 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 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必修1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期末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i —28 S —32 Cl — K —39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Ba —137 注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 第I 卷(选择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以下各组物质反应,其离子方程式可写成H ++OH -=H 2O 的是( ) A.盐酸和烧碱溶液 B.硫酸和氨水 C.氯水和氢氧化钾溶液 D.氢氧化亚铁和稀硝酸 2.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 3、KSCN 和H 2SO 4、NaOH 四种无色溶液区分,这种试剂 是( ) A. Fe(NO 3)3溶液 溶液 C. BaCl 2溶液 D. FeCl 3溶液 3. 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间不应该接触的是( ) A.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与烧杯内壁 B.使用胶头滴管时,尖嘴与试管内壁 C.过滤时,盛被过滤液体的烧杯口与玻璃棒 D.向试管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4.某金属M 的硝酸盐受热时按下列方式发生分解反应: 222322MNO M NO O =+↑+↑? ,加热3.40g 该硝酸盐,完全分解生成NO 2和O 2 共672mL (标准状况),则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3 B. 40 C. 108 D. 201 5.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O O C 222点燃 =+ B. 2KClO 3 2KCl+3O 2↑ C . ↑+=23CO CaO CaCO 高温 D. Zn+H 2SO 4(稀)=ZnSO 4+H 2↑ 6.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使用。铝在下列 应用时应加以控制的是( )。 ①制铝合金 ②制电线 ③制炊具 ④明矾净水 ⑤明矾与苏打制食品膨松剂 ⑥用氢氧化铝凝胶剂加工成胃舒平药片 ⑦易拉罐 ⑧包装糖果和小食品 A.③⑤⑦⑧ B.⑥⑦⑧ C.③⑤⑧ D.③④⑤⑥⑦⑧ 7、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 、钠的熔点较低 B 、钠的密度小于水 C 、钠的硬度较小 D 、钠的还原性强 8.下列物质中,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 3 C D.活性炭 9.实验室中,要使AlCl 3溶液中的Al 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 、NaOH 溶液 B 、Ba(OH)2溶液 C 、盐酸 D 、氨水 10.下列物质中既能与NaOH 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是( ) B. 2 C D. Al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