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8日,乌克兰反政府示威者拉倒首都基辅标志性的列宁纪念碑,并用榔头和大锤将列宁雕像破坏。基辅市长把示威者的举动称为“一场破坏,跟民主毫无关系”。而不久前,蒙古将其境内最后一座列宁像拆除,现场有民众向这位无产阶级领袖的塑像扔鞋。

在此之前,外界却忽略了今年6月斯洛伐克人在首都平静地重新树立起他们于1956年拆除的那座斯大林像的新闻。蒙古人显然是在向曾经深刻影响过自己的苏联政治说再见,而斯洛伐克的做法则是在告诉世人自己已可以平静地将斯大林像视为一种单纯的历史标志,这是一种与过去更彻底的告别。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进入新世纪后为斯大林重新树立起30多座新塑像的做法就显得复杂许多。与这个过程同时上演的戏码是斯大林开始被当局正面描述,而民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正面评价这位独裁者。在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屡次在列宁像上喷涂乌克兰国旗,显示了伟人像在这个国家的另一种内涵。同时,几乎在每一个后苏联空间国家,当斯大林或列宁像发生事端时,总能看到共产主义政党在台前幕后的活

动。

斯大林像和列宁像成了反映后苏联空间国家及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转型阵痛的一面多棱镜。它们多舛的命运是所有试图摆脱苏联政治魔咒的民族不断求索的真实写照。

乌克兰反政府示威者砸毁列宁雕像

下面的文章,为您盘点了那些被捣毁的苏联伟人像。

命运殊异的斯大林像和列宁像

自从1924和1929年分别诞生了列宁和斯大林的首座塑像,两位领袖各种造型的塑像就在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各个地方政府有样学样地在本地大量建造此类塑像。上世纪30年代和二战胜利后这两个建设高潮下来,苏联各地都已经处于两位领袖的俯视之下。广场花园、码头车站、机关院校,到处都可以看到两位领袖不同样式、高度、材质的塑像。由于各地竞相建造列宁和斯大林像,毫无规律和次序可循且缺少官方统计,使得这两种塑像的数量一直无从考察。

即使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的今天,也一直没有准确的官方数字来告诉大家目前还有多少座斯大林像和列宁像。笔者援引俄罗斯网上一个在全球拥有大批成员的列宁像民间统计小组“RU-LENIN”于今年5月29日更新的数据:目前在全球4500多个行政单位中有约6000座列宁塑像、半身像等

大型公开纪念物。其中3843座在俄罗斯,1252座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有235座,哈萨克斯坦有138座,外高加索和除哈萨克斯坦外的中亚地区有161座,波罗的海三国有144座,摩尔多瓦有52座,全球其他国家共有169座。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抗,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列宁和斯大林也被当成苏联路线输出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大量列宁和斯大林塑像。1956年10月,布达佩斯的斯大林雕像在匈牙利十月事件中被推倒,并被拆成碎块。这座斯大林雕像竖立在布达佩斯城市公园的边缘,建筑总高25米,铜像高8米,完成于1951年12月,是匈牙利人民共和国送给斯大林70岁生日的寿礼。

尽管这并非官方数据,但它们至少反映出列宁像目前大致的数量规模。与之相比,斯大林像不但缺少这样翔实的数据,而且从一些笼统统计的数字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像如今的数量规模要远远少于列宁像。根据俄方资料,全球现存的、有一定曝光率的斯大林像约为140座,其中约80座位于俄罗斯。即使将一些位于人迹罕至地区和不公开展示的斯大林像算进去,这个数字也完全无法同列宁像相抗衡。

曾几何时,列宁像和斯大林像都曾是在苏联随处可见的塑像,在其他许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也没少建设。以三位乌克兰雕塑家在1937年设计建造的《山岗上的列宁和斯大林》

这一雕塑作品为例。由于该作品在1938年的莫斯科艺术展上获奖而且被传言获得了斯大林本人的喜爱,所以成为官方推荐的伟人雕塑作品,成为苏联各城市争相仿建的对象。苏联各地区首府首先全部仿建了该作品,置于城市显要位置。该作品中,列宁和斯大林坐在一张长椅上,斯大林上身挺直,倾听着靠在长椅另一边的列宁讲话。直接体现了斯大林自称的那个"列宁最忠实学生"的身份。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三个模仿该作品的设计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中,斯大林被改为站在列宁身边聆听教诲。

这个系列作品在苏联传播极为广泛,继各地区首府之后,各地方城市,甚至许多小村庄,也有样学样,将四个版本的《山岗上的列宁和斯大林》建得到处都是。这一事实突出地展示出,在塑像建造这方面,斯大林的地位至少不比列宁差太多。在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情况也都差不多。在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蒙古等国中都陆续出现了自己的斯大林和列宁像。在布拉格的那座《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和自己的解放者》塑像上,斯大林伟岸身躯的背后追随着几名普通捷克斯洛伐克民众,该像也同样受到极大的好评。此外,东德是除苏联外建设斯大林像最积极、数量最多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1990年3月,东欧巨变,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列宁像被人们推倒。这些曾经被苏联欺压的国家,把“去列宁化”

作为“去苏联化”的重要一步。

运动式的建设浪潮也留下了许多设计出来却未能得到建设的雕塑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斯大林与其他领袖人物在一起的设计,比如1951年苏联雕塑家根纳季施克罗夫斯基设计的《斯大林和毛泽东》。

斯大林去世后,这位领袖的塑像建设潮又持续了3年。但谁也没想到,政治潮流说变就变。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起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一场席卷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像的"拆像"风暴骤起。1955年成了这一波持续了26年的斯大林像建设高潮的最后一个年份。

针对斯大林像的“拆像”风暴

其实,早在斯大林刚去世时,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大的斯大林像建设项目被紧急叫停。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座15米高的斯大林像成了"烂尾像",东德一座同样规模的斯大林像也被叫停。列宁格勒则已经为一尊16米高的斯大林像打好了地基,却接到了停工通知。结果,地基一直保留到苏联解体,1995年圣彼得堡政府在上面建了一座朱可夫元帅像。

必须强调的是,同当初建斯大林像是通过各地方政府的相互效仿赶超来进行的一样,对它们的拆毁也是有样学样。

第一座被拆毁的斯大林像出现在这位领袖的故乡——格鲁吉亚。这里的人民一向视斯大林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在建设

斯大林像方面格鲁吉亚也一直最为积极。当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出炉,格鲁吉亚人被激怒了。1956年3月5日,斯大林祭日,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的大学生和民众们组织了游行,向位于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进发,并在那里向塑像敬献了花圈。然后,大家一同高呼口号,反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要求为领袖平反。示威持续到7日,终于惹来了当局的镇压。数十名学生和民众死亡,组织者基皮阿尼被判刑10年。

2010年6月25日,格鲁吉亚采取秘密行动,拆除了竖立在哥里市市政广场的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像,并将以“对俄战争牺牲英雄纪念碑”取而代之。该雕像高8米、重5.5吨的全身铜像建于1952年,即斯大林逝世的前一年,是斯大林家乡哥里的重要标志,也是全世界仅存的几座斯大林雕像之一。

之后没过几天,市中心的那座斯大林像就被用坦克拆除了。这被认为是镇压政策的继续。可是没想到,就从这座塑像倒掉之后,苏联各地区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掀起了“拆像”风潮,建起来没几年的斯大林像接连被拆掉。到了1961年苏共22大决定将斯大林遗体从斯大林墓中移出时,苏联各地的斯大林像几乎一扫而光。在这5年的时间内,先是一些小城市争先恐后地将本地的斯大林像拆掉,随后风潮扩展

至大城市。直到到处可见斯大林的景象彻底消失。那个著名的《山岗上的列宁和斯大林》系列塑像要么被拆掉斯大林那一半只留下列宁,要么被整体拆掉然后将列宁那一半安放到别处。

有趣的是,地方当局拆像都选择在夜间进行。早上市民出门时,往往发现昨晚还完好的塑像被拆得连底座都不见踪影了。

例外的情况仍出现于格鲁吉亚。当地政府原本要拆掉斯大林故乡哥里市的斯大林像,结果再一次遭到民众阻挠。最后,赫鲁晓夫亲下命令,将这座斯大林像保留了下来。最终,在这纸命令的影响下,格鲁吉亚及同在高加索的北奥塞梯地区的许多斯大林像保存了下来,直到今日。

2010年,格鲁吉亚萨卡什维利政府最终将当年哥里市民保护下来的那座斯大林像给拆了。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不满。曾任苏联外长和格鲁吉亚总统的谢瓦尔德纳泽气愤地批评道:“当年赫鲁晓夫都不敢拆,他居然敢!”

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亲苏的军事独裁者、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马里亚姆倒台逃往国外,人们推倒了矗立在市区的列宁像以示庆祝。

此外,在苏联全国各地也都有一些比较偏远或比较私密的斯大林像躲过了那场风暴,尽管其数量并不多。比如,哈萨克

斯坦南部一个名为老伊卡的村庄的村民当时就两次赶走了前来拆像的工人,最后成功保住了一座斯大林像。而在乌克兰则保存着全世界最后一座完好的《山岗上的列宁和斯大林》,直到2009年它被拆毁,使得这个系列绝迹。此外,也有一些斯大林像被拆下来安放到郊区公园,这些为数不多的幸存的斯大林像成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在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情况也大致一样。保加利亚一位名叫格奥尔吉康斯坦金的无政府主义者仿佛先知先觉一般,在斯大林去世前两天的1953年3月3日,他用炸弹炸坏了索非亚市中心的一座斯大林像。当局年内就将其修复,但“拆像”风潮骤起之后又将其拆毁。在波兰华沙,当局毫不犹豫地将全国唯一一座斯大林像拆除,沉到了河里。原本除苏联外造斯大林像最多的东德,“拆像”也最积极,将境内斯大林像全部拆掉。布拉格那座《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和自己的解放者》塑像也没能逃脱被炸毁的命运。而最劲爆的戏码发生于匈牙利。1956年发生于布达佩斯的“十月事件”不仅成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国际事件的导火索,还成了第一波“拆像”风潮中唯一一次民众自发的斯大林像拆除行动。当时留下的图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斯大林像上脱落下来的头颅部分被民众践踏唾弃。

同苏联国内地方政府自发“拆像”不同,赫鲁晓夫当时向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下达了“拆像”的命令。但是,并非所有

国家都那么听话。阿尔巴尼亚就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做法十分不满,不但不“拆像”,还顶风建了新塑像。而在蒙古,当时的领导人泽登巴尔拒不从命,保存了乌兰巴托的那座斯大林像。但这座塑像最终还是倒在了苏东剧变的风潮里。1989年,它被拆了下来。当时,现场民众为了不让斯大林“还魂”,朝倒下的塑像上浇奶和奶酒,然后将其封存在一个大木箱里。2001年,一位商人买走了这座塑像,把其安放在一家咖啡馆门口招徕生意。

按照俄方资料,除南斯拉夫、越南、古巴、老挝外,所有社会主义阵营都建有斯大林像(朝鲜情况不明,很可能也没有)。南斯拉夫是因为早早地与苏联交恶,越、古、老三国则是因为是在批判斯大林之后才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俄方材料显示,中国的新疆、吉林和哈尔滨也有斯大林像,但据笔者了解,这一情况并不属实。

1991年9月1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位妇女坐在被推倒的列宁像上。

被拆下来的斯大林像大多被送到工厂熔掉,混凝土材质的一般被敲碎。还有一些被沉到了河底,比如波兰华沙那座。也有一些被胡乱扔到仓库里,若干年后又被发现。少部分被封存了起来,比如,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就将他们1956年拆下来封存的斯大林像又给竖立了起来。

值得单独拿出来讲一下的是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

叶尼塞河岸边一个名叫库雷卡的小村子。1913-1916年,斯大林在这个村子里度过了被沙皇流放的岁月。40年代,当局在这里建了一个占地400平米的斯大林故居馆。馆前竖立着一座10米高的斯大林像。馆内以1:1的比例复制了早已不复存在的斯大林当年住过的那座小木屋。当时,所有游览叶尼塞河的游客都在这里停留两个小时进行参观。据说,这种停留是强制性的。但1961年赫鲁晓夫关闭了这个故居馆,那座斯大林像也被拆下来沉到了叶尼塞河河底。1995年,一场大火将旧居馆彻底烧毁。俄《新报》记者前去采访时还能听到那里有关斯大林的传说:斯大林住在这里时曾与小木屋主人家的女儿生有一个儿子。后来,这个孩子不认亲父,去远东和朝鲜服役,并在平壤与妻子生下了斯大林的孙子。

苏联解体后,曾有格鲁吉亚人来到这里尝试打捞河里的斯大林像,但未能成功。后来他们又听说涅曼河白俄罗斯段河底也沉着斯大林像,便去尝试打捞,但也没能成功。2005年,几位商人曾试图借着“斯大林热”,在库雷卡重建斯大林纪念馆,发展旅游业。但当他们刚建成一座3米高的斯大林像,项目就因舆论压力而被紧急叫停了。

光怪陆离的政治内涵

就在斯大林像惨遭屠戮的同时,列宁像却基本上毫发无损,继续着自己在苏联国内饱受敬爱的无上地位。无论是苏联时

代还是解体以后,无论是苏联国内还是后苏联空间和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都没有发生过专门针对列宁的大规模"拆像"运动。当然,在苏联最后那几年以及解体以后也有许多列宁像被拆掉。但是基本上见不到任何政治动机的拆除,大多是因为城市改造、塑像自然老化或流氓破坏行为的拆除或破坏。1999年4月23日夜间,俄叶卡捷琳堡市附近小城别列佐夫斯基市的一座列宁像被人炸毁,只剩下双腿还留在底座上。破坏者还在底座上留下一句话:“整座城市,颤抖吧!我回来了!--佐罗。”事件引起了极大愤慨,当地共产党党部向当局申请特批资金重建列宁像,但被以财政紧张为由拒绝。随后,他们又号召民众捐款重修列宁像。但收到的捐款只够建一座半身像。后来,新的半身像被安放在原址。但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半身像又被破坏,底座上又留下了“佐罗”字样。自始至终这场闹剧都没有体现出政治动机,只不过是流氓分子为了引起注意。这些年来,在俄罗斯发生的针对列宁像的破坏事件大多属于此类。

1991年12月,柏林列宁广场上的列宁像被分割吊离,剩余部分被捣毁。这个列宁头像原属于一座高达19米、重达3.5吨的列宁雕塑,该雕塑从1970年到1991年一直都矗立在东柏林的街头,是当时柏林最大的列宁塑像。1991年,在柏林墙倒塌短短两年后,柏林当局便将这座巨型雕像摧毁,并掩

埋在柏林市区的荒地中。

而当局对列宁像的态度就更好了。普京政治导师索布恰克是公认的俄第一批公开民主派政治人物。这些人本来最有理由拆掉列宁像来宣示自己的路线与政策。蒙古此次拆掉自己首都的列宁像就是新上台的民主党意欲拿它开刀,营造一个全新的政治环境。萨卡什维利拆掉当年赫鲁晓夫不敢拆的那座斯大林像的目的也在于此。但索布恰克等民主派没有这么做。索布恰克刚上任圣彼得堡市长时就向全市工厂、机关、学校领导人去信,询问他们管辖范围内列宁像的情况以及有关今后这些塑像管理问题的建议。领导们报告了塑像现状之后纷纷表示希望好好保护这些塑像。随后索布恰克又向全国各城市市长同僚发信,表示如果对方城市打算拆除列宁像,圣彼得堡愿意保存它们。结果得到的满是愿意好好保管列宁像的承诺。

这种现象,俄《独立报》分析认为,是苏联时代过来的人难以割舍过去这种心理的反映,“许多人在列宁像下加入少先队、参加各种难忘的活动、甚至举行结婚仪式。他们不可能轻易割掉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其实,这也是苏联解体20多年来共产党仍在俄罗斯扮演重要政治力量的主要原因。在中亚、乌克兰等地,都有这种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国家中每当发生涉及列宁像甚至斯大林像的事件时总会有共产党势力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1991年9月,莫斯科,孩子们坐在被推倒的斯大林像上休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但没有发生针对剩下的那几十座斯大林像的破坏活动,相反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还迎来了一股"斯大林热",前文介绍的那个重建斯大林故居馆的计划就由此而来。就是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俄各地又新建了30多座斯大林像。普京当局要求历史教科书正面宣传斯大林以及民众越来越多的将斯大林做正面评价的事实都是这一热潮的反映。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这个虽然已经部分告别了苏联体制却从未彻底的对苏联政治思维做彻底批判的事实。民众虽不愿回到苏联时代,却希望能够看到国家在苏联时代的强大,能够有一个斯大林式的强硬且“慈父”式的人物领导国家。对于仍处于转型迷茫期的俄罗斯来说,这种思维无疑是危险的。而最新建造的斯大林像恰恰成了这股思潮的具体代表。

而在蒙古、塔吉克斯坦等前社会主义阵营和后苏联空间国家内,斯大林像已经几乎消失,列宁像反衬着他们告别过去的脚步。在不同的国家,列宁像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内涵。在塔吉克斯坦,主要城市中心广场上的列宁像大多被换成了首个塔吉克人王朝建立者伊斯莫伊尔索莫尼的塑像。而被替换下来的列宁像大多被送到城郊公园安放起来。这和当年哈萨克斯坦民众保护斯大林像时所体现出的民意是一样的。中

亚国家的这些做法体现出他们坚持民族道路但其政治制度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苏联特征。

1996年9月7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捷克政府在曾经世界上最大的斯大林像的原址上,树立起一尊迈克尔·杰克逊的雕像。1963年之前,这里矗立着一尊高15米,30米宽的斯大林雕像,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斯大林雕像。

相较之下,蒙古人卖了斯大林像又拍卖刚拆下来的这座列宁像的做法显得激烈许多,而且拆除现场还有民众朝列宁扔鞋,让人想起拆斯大林像时的奶和奶酒。这突出体现出这个刚刚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急欲摆脱苏联政治影响的渴求。而在乌克兰,频频被涂上乌克兰国旗的列宁像仍是民族矛盾的直接体现。在这个国家,东西族裔对抗一直是它转型脚步停滞不前的罪魁。列宁像又成了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

而斯洛伐克将斯大林像重新竖立起来。显然,此时的这尊塑像已经是单纯的历史承载物,其背后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内涵。

苏联及俄历届总统

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历届总统回顾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非例会上当选苏联总统。 1991年12月25日,鉴于苏联作为国家已经停止存在,戈尔巴乔夫宣布退位。 1991年6月12日,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俄罗斯,即当时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叶利钦在首轮竞选中已经胜出,他的得票率为57.3%。 叶利钦总统任期届满前,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条款,1996年6月16日,俄罗斯再度举行总统选举。这是俄罗斯唯一一次历经两轮选举才结束的总统选举。当时,总统选举第一轮在6月16日,第二轮在7月3日举行。主要竞争对手是叶利钦和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人根纳季·久加诺夫。 根据总统选举结果,叶利钦获得了402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53.82%,大胜对手久加诺夫。久加诺夫当时获得了301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0.31%。360万名俄罗斯人投了"反对所有候选人"的票。 1999年12月31日12:00,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自愿中止履行俄罗斯总统全权,将权力交给俄罗斯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代行。 1999年12月31日,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成为俄罗斯代总统。之后,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确定了举行非例行总统选举的时间,即2000年3月26日。 2000年3月26日,68.74%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即7518.1071万名选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获得了3974.0434万票,得票率过半,为52.94%。

2000年5月7日,普京正式出任俄罗斯总统一职。 2004年3月14日,弗拉基米尔·普京再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这次有6名总统候选人竞选总统。普京得票率为71.31%,或者说有4956.5238万名选民投了普京的票。普京2004年5月7日就职。 2008年5月7日俄罗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任俄新一届总统。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成功的失败者(组图) 2011/12/15 1991年,戈尔巴乔夫被“赶”下了台。在此后的20年里,这位前苏联的“末代”领导人,体会着本国的冷遇和西方的热捧。他屡次政坛东山再起不得,却成功地经营自我,成为一名游走于政治之外的明星。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局势日渐紧张,并公然违反中央的命令。1991年8月19日,强硬派害怕改革会使苏联分裂,便将戈尔巴乔夫软禁使其远离权力中心。尽管3天后便被释放,但戈尔巴乔夫面对的是形势的剧变。8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迫使戈尔巴乔夫宣读政令,将所有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资产移交俄管理。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议会禁止了苏共在俄的所有活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我将要终止我担任苏联总统这一职位所履行的一切行为。”说完,他把讲稿猛地一扔。伴随着“扔稿子”这一动作,苏联的69年历史宣告终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命运也有了巨大的转折。

叶利钦许诺给戈尔巴乔夫每月4000卢布的退休金和高级吉尔轿车等,并要求戈尔巴乔夫在1月8日之前腾出办公室、住宅和别墅。然而在交房期限到来前的某一天,戈尔巴乔夫别墅里的物品被人强行搬走,一家被迫搬到了一过由警卫人员居住的80平米小房间。在之后数年中,由于卢布贬值,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曾只相当于1.5美元。图为戈尔巴乔夫一家于1976年至1991年的住所。

俄罗斯著名人物(普京)

俄罗斯著名人物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王统帅有苏沃洛夫作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艺术家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 .列维坦列宾 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梅德韦杰夫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市。 1975年毕业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分配到国家安全机关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作。 自1990年起--任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国际问题助理,然后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顾问。1991年6月--圣彼得堡市政府外事委员会主席,自1994年同时兼任圣彼得堡市政府第一副主席。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总统事务局副局长。 1997年3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监察总局局长。 1998年7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自1999年3月起同时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1999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总理)。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2000年5 月7日就职。 2004年3月14日,再次当选。

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按照俄罗斯宪法规定于5月7日辞去总统职务。 2008年5月7日起--“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2008年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普京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 弗拉基米尔·普京拥有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精通德语和英语。 已婚,妻子是柳德米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普京娜,育有两个女儿:玛丽亚(生于1985年)和卡捷琳娜(生于1986年)。 普京的经典语录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俄罗斯第二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5月7日已经离任。在他领导国家的八年时间里,他的许多经典言论已经进入现代俄罗斯口语,成为俄罗斯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流行语。而通晓多门外语、口才出众的普京,也经常引用成语和俄罗斯民间谚语。 "拉到茅房里毙了"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说到底是吧。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1999年9月份,普京视察车臣前线,当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沉了" --2000年9月,当美国CNN电视台记者向普京提问,询问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出什么事了,普京做出了简短的回答:"它沉了"。 "会下雪的" --"在岸上你们可以享受明媚春光,这时候在山上还是冬天呢。六个星期还是七个星期以前,我在那儿滑过雪,而且我知道,真正的降雪是有保障的。"(2007年7月,普京在危地马拉游说国际奥委会投票支持索契举办2014年冬奥会时的讲话) "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

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

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 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在两极世界对峙的“冷战”时代,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名字曾经响彻世界。其实,他们而外,还有几位苏联最高领导,因执政时间短暂而为人们淡忘。 斯大林的正宗接班人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1988年),诞生于沙俄乌拉尔河西岸契卡洛夫城的一个职员家庭,青少年时代参加苏俄红军,在军队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1920年加入共产党,曾经就读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联共(布)中央工作,担任斯大林的秘书。在这以后,虽然在行政职务上,马林科夫不是中央领导人,但作为最高领袖的秘书,他实际上取得了接触高层政要的难得机会。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这是一场空前的政治大破坏,犹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上百万人死于此次劫难,许多优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将领甚至无辜百姓都受到牵连与迫害。这一时期,从西班牙大使一职卸任后,马林科夫长期担任联共(布)中央党委机关部部长,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当权派中,他起了助纣为虐的消极作用。这是斯大林与马林科夫的共同政治污点。此后马林科夫在苏联政坛逐步崛起,到“二战”时期,他已经挤进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为表彰马林科夫在督促工业生产方面的业绩,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和一枚“列宁勋章”。1946年,马林科夫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部长

会议副主席,正式进入国家的核心决策层。两年以后,当斯大林属意的接班人安德烈·日丹诺夫病逝后,马林科夫更为斯大林所倚重。在斯大林的有意栽培下,他渐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上,马林科夫作政治报告,其继承人的身份更加凸显。 斯大林晚期,苏联的政治运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权力渐渐转移到以斯大林为主席的部长会议,而以斯大林为总书记的联共(布)党中央,权力却相对缩小。在“十九大”上,斯大林索性取消了“总书记”职务,自己甘愿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但他仍然以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管理国家。这个时候,不论是在党中央,还是部长会议,马林科夫的排名都是仅次于斯大林,位居第二。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几乎毫无悬念地晋升为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最高领袖。 鉴于斯大林的崇高威望,他去世以后,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没有资格成为下一任集权式领袖,苏联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具体表现为马林科夫主管政府即部长会议,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主管党务,贝利亚主管内务部。由于贝利亚一直藏有篡权夺位的念头,并有反常举动暴露,马林科夫先行一步,不久将贝利亚解职,并于同年将其处决。“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是一个新设立的职务,实际上为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当赫鲁晓夫获得这个职务以后,在“党管一切”的体制下,他在实际上就成了整个苏联的真正首脑;而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在短短的6个月后,虽然职务没有发生变化,却因“第一书记”的横空出世而又滑至副手的位置。马林科夫担任苏联政府首脑直到1955年辞职,在这两年时间内,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着手对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 政治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个人崇拜”和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强调集体领导;平反冤假错案,为斯大林时期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的各级领导及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改组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和国家机构之上的内务部,健全国家司法机构。经济上,

苏联领导人一些故事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召开。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持了大会,并向大会作了总结性报告。在报告中,他批判了“个人崇拜”,强调恢复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重要。 2月24日深夜11时,二十大的代表们又来到会议厅,听取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激烈地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的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禁区,斯大林模式不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道路而存在。 可以说,赫鲁晓夫是反对个人崇拜和发动改革的先驱。但是由于各种局限,他的改革是不完备的。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倾向十分严重,干部任用上也存在着事实上的终身制。 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这些现象表现得愈发严重。1960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美国示威者大呼反苏,使赫鲁晓夫很愤怒。 在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建议把联合国总部搬出美国去,但他的这个提议被联合国大会否决了。在这个结果宣布后,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成员边高声喊叫,边不停地跺脚,以示对这个结果的不满,同时用这种吵闹的声音去干扰其他国家代表的发言。 当英国代表麦克米伦讲到最尖锐的内容时,赫鲁晓夫认为高声喊叫的反击力和轰击力仍不够强,便脱掉一只皮鞋,用右手拿着,在自己席前的桌子上砰砰地敲打起来,赫鲁晓夫这个异常的举动令与会者目瞪口呆。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酗酒,讲话文法混乱,穿着过时而风度不雅,态度生硬而举止粗鲁,而且常常发表轻率失当的声明,讲起话来无所顾忌,言过其实,因此在许多西方观察家眼里,他连给斯大林擦靴子都不配。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干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成为著名的外交事件。然而,后来经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实际的情况是: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也就是说,赫鲁晓夫提前就预备了一只额外的皮鞋。他并不是一时兴起脱下皮鞋抗议,这个举动是精心安排过的,典型的苏联恐吓式外交手段。他关注农业,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直至下野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苏联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 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冷战时期开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中苏两国领导人交往历史图片

中苏两国领导人交往历史图片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21日,两位伟大领袖站在一起,毛泽东和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前排右三)等一起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会。毛泽东左边为卡冈诺唯奇,右边是布尔加宁元帅,斯大林右边是德国领袖乌布利希和赫鲁晓夫。 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在抵达莫斯科车站时,毛泽东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条约及有关协定上签字。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苏联代表团米高杨和刘少奇亲切握手。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朱德参观莫斯科地球卫星、火箭展览 1956年2月,朱德出访苏联,并出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朱德在莫斯科与各国党代表一起步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场。

1957年1月,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贺龙出访苏联、波兰和匈牙利,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7年4月1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与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右)在欢迎酒会上

苏联领导人笑话4

1.二次大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及斯大林三位巨头在雅尔塔开会。罗斯福,丘吉尔处处被动,因此两人合计着想算计斯大林一把。“昨天我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地球的主宰!” 罗斯福也接着说:“昨天我也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宇宙的主宰!” 两人说完后,得意地瞧着斯大林。斯大林微微一笑,说道:“昨天我也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既没有批准对丘吉尔先生的任命,也没有批准对罗斯福先生的任命。” 2..莫斯科地铁中。“公民您好。” “您好。” “请问您是KGB的同志吗?” “不是。” “您以前是吗?” “不是。” “您的直系亲属中有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您的朋友中有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您的直系亲属的朋友中有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您的朋友中有直系亲属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您的直系亲属中有直系亲属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您的朋友中有朋友在KGB系统工作的吗?” “没有。” ……“那么请你把脚挪开,你踩着我了。” 3.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4.三个人被关在古拉格(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里,彼此问着被关进来的罪名. 第一个人说:”我上班迟到,他们说我破坏生产,是社会的害虫. 第二个人说:“我上班早到,他们说我一定是外国派来的间谍,想窃取重要机密.” 第三个人说:“我上班准时,不早也不晚,他们说我的表一定是外国货,不爱国.” 5.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修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 6.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比谁的国家更民主.美国人说:我敢冲进白宫,拍着总统的桌子大骂:你真他妈是个混蛋苏联人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敢冲进克里姆林宫,拍着总书记的桌子大骂:美国总统真他妈是个混蛋 7.一个莫斯科市民的鹦鹉丢了。这是只会骂人的鹦鹉,要是落到克格勃的手里可糟了。这人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声.明:“本人遗失鹦鹉一只,另外,本人不同意它的政.治观点。” 4)苏联偷盗现-象严重,人民不满。有人说:“到什么时候才没有偷盗现-象呢?”有人回答:“到共产主义就没有人偷了,因为一切都被偷光了。” 8.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9.在苏联的一次大会上,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认为社会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资本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回答:我认为社会主义好,但是我的生活像是资本主义。主持人慌忙说:那请您赶快坐到主席台上来。 10.主义者、资本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商定要见一面。XX主义者过了约会的时间才到。——“对不起,我去排队买香肠来着。”——“什么是排队?”资本主义者问。——“什么是香肠?”共产主义者问。 11.一个老师愁眉苦脸,贝利亚同志关切的询问“怎么啦?我能帮您什么忙?” 老师说:“您帮不上忙,您看,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今天我问柳芭…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死的??她却说…不是我干的?我问萨沙,他也说…不是我干的?我问尼古拉,回答也一样!” 第二天,贝利亚同志

苏联及俄罗斯各届国家元首(领袖)名录

苏联——俄罗斯各届国家元首(领袖)名录 列宁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为其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国籍: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辛比尔斯克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缔造苏联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斯大林 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苏联领导人,曾任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著有:《斯大林全集》、《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国籍:苏联 民族:格鲁吉亚族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卫国战争胜利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俄语: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苏联重要领导人,曾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务。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秘密报告”,对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文艺领域获得解冻。同时他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得到改善。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 出生日期:1931年3月2日 信仰:无神论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主要成就:平反“大清洗”的受难者;推行农业改革,改善苏联的民生。 勃列日涅夫 全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为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国籍:苏联 出生地: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出生日期:1931年3月2日 信仰:共产主义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安德罗波夫 全名: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 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克格勃首脑,于1982年11 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任职总书记两年之后,于1984年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苏联的体制

苏联的体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国家。它是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底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制度一直是苏联(苏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布)〕是唯一的政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1988年12月以后,苏联多次修改宪法,其政治体制不断变化,直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17年11月~1988年12月的政治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В.И.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胜利的当天即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917年11月~1918年 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 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同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4年 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1936年12月5日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1977年10月 7日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苏联宪法。该宪法继承前三部苏联宪法的思想和原则,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宪法以专章规定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全民国家,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国内各族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规定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并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政治制度的核心。 苏维埃制度“苏维埃”一词是俄文“Совет”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早在1905年 3月,乌拉尔的阿拉帕耶夫斯克工厂的工人首先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的机关。随后,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市的工人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全市性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士兵代表苏维埃、农民代表苏维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苏维埃由领导罢工的机关转变为领导武装起义的机关,成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形式。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苏维埃被沙皇专制政府取缔。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地又重新建立了苏维埃。1917年 6月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的政权组织。1917年11月~1918年1月,苏维埃

俄罗斯历任领导人

俄罗斯历任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0月6日至 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史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翌日,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当选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至 1953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联共19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次日,苏共中央、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通过决议,任命马林科夫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53年3月5日至1953年9月7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至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至 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至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至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至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总统。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共和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91年6月,叶利钦在全民大选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1996年再次当选为俄联邦总统。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卸去总统职务,并任命总理普京为代总统。 弗拉基米尔〃普京,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同年8月9日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8月16日就任总理。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总统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 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2004年3月,普京赢得大选胜利,连任总统,同年5月宣誓就任。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2003年10月,梅德维杰夫升任总统办公厅主任。2005年11月,梅德维杰夫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2008年3月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8年5月8日,普京出任总理。 2008年11月2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三读高票通过了将总统和国家杜马议员任期由4年分别延长至6年和5年的宪法修正案。 2011年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议由现任总理普京参加将于2012年3月举行的总统选举。普京则表示,如他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出任总理。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盘点命途多舛的苏联领袖像(附图) 8日,乌克兰反政府示威者拉倒首都基辅标志性的列宁纪念碑,并用榔头和大锤将列宁雕像破坏。基辅市长把示威者的举动称为“一场破坏,跟民主毫无关系”。而不久前,蒙古将其境内最后一座列宁像拆除,现场有民众向这位无产阶级领袖的塑像扔鞋。 在此之前,外界却忽略了今年6月斯洛伐克人在首都平静地重新树立起他们于1956年拆除的那座斯大林像的新闻。蒙古人显然是在向曾经深刻影响过自己的苏联政治说再见,而斯洛伐克的做法则是在告诉世人自己已可以平静地将斯大林像视为一种单纯的历史标志,这是一种与过去更彻底的告别。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进入新世纪后为斯大林重新树立起30多座新塑像的做法就显得复杂许多。与这个过程同时上演的戏码是斯大林开始被当局正面描述,而民众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正面评价这位独裁者。在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屡次在列宁像上喷涂乌克兰国旗,显示了伟人像在这个国家的另一种内涵。同时,几乎在每一个后苏联空间国家,当斯大林或列宁像发生事端时,总能看到共产主义政党在台前幕后的活

动。 斯大林像和列宁像成了反映后苏联空间国家及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转型阵痛的一面多棱镜。它们多舛的命运是所有试图摆脱苏联政治魔咒的民族不断求索的真实写照。 乌克兰反政府示威者砸毁列宁雕像 下面的文章,为您盘点了那些被捣毁的苏联伟人像。 命运殊异的斯大林像和列宁像 自从1924和1929年分别诞生了列宁和斯大林的首座塑像,两位领袖各种造型的塑像就在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如雨后春笋般繁荣起来。各个地方政府有样学样地在本地大量建造此类塑像。上世纪30年代和二战胜利后这两个建设高潮下来,苏联各地都已经处于两位领袖的俯视之下。广场花园、码头车站、机关院校,到处都可以看到两位领袖不同样式、高度、材质的塑像。由于各地竞相建造列宁和斯大林像,毫无规律和次序可循且缺少官方统计,使得这两种塑像的数量一直无从考察。 即使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的今天,也一直没有准确的官方数字来告诉大家目前还有多少座斯大林像和列宁像。笔者援引俄罗斯网上一个在全球拥有大批成员的列宁像民间统计小组“RU-LENIN”于今年5月29日更新的数据:目前在全球4500多个行政单位中有约6000座列宁塑像、半身像等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 多勃雷宁

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 黄章晋/文 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的职业生涯是一项历史纪录,从1962年正式就任驻美大使,他在这个岗位上效力长达24年,历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六位领导人,其间,与六位美国总统和七位国务卿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关系。作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捷克危机、中东危机、越南危机、阿富汗危机、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危机以及美苏削减核武和各种最高峰会时,两国最高领导的秘密联系管道,多勃雷宁是冷战史中独一无二的亲历者。 多勃雷宁的独特履历,与他的禀赋有关。尽管他给美国媒体留下了强硬和动辄“无可奉告”的印象,但他是那一代苏联官员中惟一不怕西方记者的人,他热爱音乐艺术,走遍美国50个州,操一口流利英语,喜欢以个人方式与美国政界、商界及普通人打交道,其作风迥异于任何苏联人。他刚到美国不久,就显示出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卓越洞察力。而长期领导他的葛罗米柯,只对国内权力斗争有卓越洞察力。 苏联的制度不出产合格的外交官,在列宁时代,外交官与西方人建立私人关系的努力总是被契卡视为通敌行为,而

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与正常外交准则天然会发生冲突,这种状态不但苏联外交官难以适从,也让西方国家怀疑苏联人的诚实。 多勃雷宁在1919年11月生于莫斯科州一个工人家庭,1942年大学毕业后成为雅克飞机厂的设计师。1944年夏,25岁的多勃雷宁被派到外交学院学习,虽然当时他并不情愿。1952年9月,32岁的多勃雷宁被“发配”到美国当参赞,他 杰出的判断力迅速被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公使衔参赞。1962年,42岁的多勃雷宁被任命为驻美大使,在最恰当的时机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粗鲁而冲动的赫鲁晓夫试图以强势压倒肯尼迪这个年轻而“浅薄的政客”,美苏冷战史上最危险的一刻——古 巴导弹危机发生。从3月赴任到10月22日危机爆发,半年时间里,多勃雷宁通过肯尼迪的弟弟为美苏两国领导人建立起了直接而秘密的通道。两国领导人高度紧张焦虑时,中间的传信人多勃雷宁始终保持着冷静、沉着。这使得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能互通声息并在最后一刻各自退让——尽管世人 看上去只有赫鲁晓夫让步——核战争被化解了。 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谋求与美国对等核威慑的必然产物。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近3000万人口,极力避免战争, 但深信美国随时会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战争,恐惧和怀疑驱使他们以咄咄逼人的姿态避免战争。而苏联虚张声势和疯狂增

俄罗斯教科书: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俄罗斯教科书: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阅读原文 来自:三品小衲 13小时前 |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文章摘自《红旗文稿》作者:吴恩远原题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近年来俄罗斯民众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代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到今天逐步还历史的公正,这是历史辩证法逻辑力量的彰显。 一、新教科书历史地辩证地对苏联体制做出评价 1.充分肯定在苏联体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否认苏联解体是因为“这个体制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教材写道:苏联“对全世界千百万人们来说,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会的榜样和方向”。据《新俄罗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第14期登载的调查表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每年民调表明,高达70%的民众对苏联体制持肯定态度。教材指出:“断言说苏联体制不能改革、必须被摧毁,这种说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同时,新教材参考书没有回避对苏联体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压抑了地方、企业、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2.指明斯大林体制与列宁体制的关系。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学界形成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在经济上违背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政治上背离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从而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与列宁对立起来。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对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做出新的解释,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在较短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方面的贡献,高度评价“新经济政策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但同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