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孟小冬“错爱”梅兰芳:分手后下嫁杜月笙

提要:孟小冬的故事里,不一定非要有梅兰芳。但是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好比彩虹之于天空,少了对方少了最美的记忆。1930年,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最终下嫁杜月笙。

图说:孟小冬(资料图片)图说:梅兰芳(资料图片)

因为大腕儿云集的电影《梅兰芳》,一个名字重被提及——孟小冬。有人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小冬则不能不提梅兰芳。看着存世不多的图片资料,少女的纯真、妇人的风韵,直到晚年带点木然的安详,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光影就这样翻过了。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时,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特立独行的京剧名伶了。“一切都过去了罢!”她说。然而,纵然时光流逝,总有些记忆与情谊难以抹去,只是慢慢淡了。

一段奇缘

18岁那年,“坤伶老生”孟小冬由上海至京津演出。其时,她在南方已经声名鹊起。不过,对京剧艺人而言,若得不到北方观众的认可,即便名气再大,也仍有“野路子”之嫌。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在京剧艺人间广为流传:“情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者之一字也。”

1925年,孟小冬在京城登台,一炮而红。据说,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素娟、露兰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当年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也曾对孟腔有过细致的描摹:“孟小冬生得一副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1925年8月,孟小冬演出《上天台》,与同日登台演出《霸王别姬》的梅兰芳初次相遇。据说,在一次堂会戏上,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大为成功。此后,梅兰芳每唱堂会遇有《四郎探母》,总邀孟小冬合演。也因此,二人渐生恋情。至于梅兰芳与孟小冬是如何走向结合的,后人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为“友人撮合,终成眷属”。

1926年的一天,正值北平政要王克敏的五十大寿,城内数得着的大人物几乎全都赶来为其祝寿。在众多来宾中,不乏名伶俊秀——孟小冬和梅兰芳就在被邀请之列。席间,有人提议梅、孟合演一出《游龙戏凤》:“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结果,二人的演出大受赞赏,一些梅兰芳的“铁杆粉丝”更是跃跃欲试,要为这一对“舞台情侣”谋划一段现实的婚姻。此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太太——王明华与福芝芳。前者身染肺病、病入膏肓,后者是京剧名家,有“天桥梅兰芳”之称。据说,有一位冯六爷是梅兰芳的超级戏迷,与其素有交往,他见一些朋友不断地要求促成梅孟百年之好,也就不再坚持梅兰芳已有家室的己见,还正式委托另两位戏迷齐如山、李释戡做大媒。

梅孟结合的具体日期已经查不到了,不过,当年的《北洋画报》是报道梅孟之事最多的媒体。1926年8月28日,该报登载了一篇署名“傲翁”的文章:“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北洋画报》还同时刊发了梅孟二人的相片(梅兰芳为戏装,孟小冬为旗装),下面的说明文字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

有一说法,几经酝酿,梅兰芳和孟小冬将良辰吉日定在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公馆内。二人均是有着新潮观念之人,头脑里没有封建意识,诸如生辰八字等等,一切全免。也许,正是这一开始的简单草率,注定了这段姻缘最终走向崩溃。多年后,孟小冬曾经回忆道,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一桩命案

当时,有记者撰文:“梅之发妻王明华素来不喜欢福芝芳的,所以决然使其夫预约孟小冬为继室。”据说,福芝芳对梅孟结合并不满意,但最终,她还是选择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孟小冬的姑父仇月祥对这桩婚姻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此时的孟小冬正如树可摇钱,盆可聚宝,一旦结婚,伶界大王的妻子又怎么会继续抛头露面唱戏挣钱?无奈孟小冬执意行事,事情也就只好如此。

同样因孟小冬退出舞台而倍感失落的还有她的戏迷,一些小报记者就抓住了这种心理,不时地制造出梅孟的新闻吸引读者。不过,他们所登的消息大多不可信,但1927年9月(一说1928年)发生的一起“血案”却真实地轰动了社会。一个叫王惟琛的大学生(实为纨绔子弟)暗恋孟小冬,在得知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后,他痛苦不堪,终有一日失去理智,携枪闯入冯公馆,吵叫着要找梅兰芳讲理。恰逢梅兰芳与朋友聚会,《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地出去与王惟琛交涉。但刚一见面,他即被王惟琛用枪抵住扣作了人质。王惟琛先要梅兰芳出来论理,后又要梅兰芳拿出5万元(一说10万元)赔偿他失去孟小冬的精神损失。其时,梅家一面筹钱,一面报警。待梅家将钱筹齐时,军警已将宅子团团围住。佣人将钱扔给王惟琛,后者在拿到钱后发现被军警包围,情急中向张汉举开了枪。军警见状,举枪齐射,将王惟琛打死,随后将他的脑袋割下,在前门外的电线杆上悬挂三天示众。对于这起案件,《北京报纸小史》曾有文字记载。

血案发生后,流言蜚语铺天盖地,有的说孟小冬原是那个青年的未婚妻,某某伶人是夺人所爱。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这起枪击案后,“梅孟之恋”大受影响。《档案春秋》记载: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福芝芳终于有了理由:“大爷(梅兰芳)的命要紧。”很快,人们站到了她这一边。梅兰芳深受惊吓,一度避居上海,他与孟小冬的关系由此转淡。据说,孟小冬在一气之下与雪艳琴搭班去天津唱戏。没想到,孟小冬的这次“复出”因为挟带了旧日声望,居然未唱先红。

一件憾事

命案的阴影未散,1930年,梅兰芳将要赴美演出一事又引出了一场风波:到底谁跟着梅兰芳访问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齐如山的儿子齐香回忆说:“筹备赴美演出的礼物中,还有一些墨盒、砚台等小工艺品,墨盒上都刻有图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装像。她本是演老生的,这幅画面却是扮的古装妇女,十分漂亮。”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说明梅兰芳有意带孟小冬同行。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了能够随梅兰芳出访,怀有身孕的福芝芳延请医生为之堕胎。最后,为平息风波,梅兰芳决定只身赴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30年8月,访美回国的梅兰芳一到天津即获祧母(大伯母)去世的消息。按照规矩,梅兰芳的妻房应该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吊唁的宾客。哪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却被下人口称“孟小姐”拦在了门外。据余叔岩的女儿余慧清回忆:“据我所知,捧梅集团又因为两个妾的关系分为捧福派和捧孟派。梅的原配夫人王氏在世时,孟小冬与她比较合得来;王氏夫人故世后,在捧福派和捧孟派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孟小冬不甘继续作妾,遂离婚出走。”

对于梅孟分手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赴美风波与吊孝风波,还有说法认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对梅兰芳的多妻制思想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至于梅兰芳为什么选择了福芝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时福芝芳已经先后为他生下了7个孩子,而孟小冬无后。

晚年居住在香港的孟小冬曾经对人讲过,因为梅兰芳不能答应兼祧,所以她滑脚溜了。多年之后的回顾听起来还带着点轻松诙谐的口气,可当年的情状却没有这么轻描淡写。孟小冬19岁嫁给梅兰芳,离开舞台4年,早已断了生活来源。为离婚一事,她向梅兰芳索要补偿金,但这让因访美亏空了一大笔钱的梅兰芳颇为为难。在杜月笙的出面调停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由梅兰芳一次性付给孟小冬4万块钱,从此二人再无瓜葛。

关于当时的那笔款子,除了上述“赡养费说”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还债说——梅兰芳访美归来后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债,虽然已经分手,但仍然给了她几万元用以还债;一是比较说——在赴美前夕,梅兰芳分别给了福芝芳和孟小冬几万元钱。等他自大洋彼岸归来时发现,孟小冬的钱早已用尽,而福芝芳除了将家里照料得井井有条外,钱还剩了许多。梅兰芳由此忽然觉悟真正宜于家室的是福芝芳,于是与孟小冬分手。

1930年,与梅兰芳分手后的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兰芳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兰芳在场,避而不出。1947年9月,杜月笙利用六十寿诞的机会,以赈灾的名义发帖邀南北京剧名角前往上海唱义务戏,梅孟二人是否同台献艺则成为戏迷最关心的事情。

那次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演出盛况空前,原计划演5天,后延长到10天,票价更被炒到每张1000元。即使如此,剧场两侧也挤满了人,以至马连良要看戏,也只能在过道加椅子。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1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12亿(旧币)之多。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

事实上,无论是对梅兰芳还是孟小冬而言,同台演出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但最终,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避开了让各方都很难堪的场面:10天戏排5天不重样的戏码——梅兰芳唱四场大轴,孟小冬唱一场大轴,5场演毕,翻头重复。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乞丐大掌柜》项目介绍

50集电视剧《乞丐大掌柜》项目简介 市场分析: 本剧是近年来热播的传奇、励志类电视剧,题材、情节曲折多变,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全剧夹杂着亲情、友情、爱情同时兼顾着剧中人物的奋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符合黄金档收视群体。本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情节更写实、情感更浓厚、更能吸引广泛的观众群、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社会效益: 该剧剧本受到北京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的强力关注,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出演、完整的诠释出整个故事情节;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民国1919年,从山东流落到北京的小乞丐栾学堂,因救了老板的女儿有幸在济风楼里当堂倌,由于得知掌柜的隐秘而被驱除,却得到贵人资助开店成为丰泽园的创办者。栾学堂收留了济风楼里的业务骨干组成了丰泽园的班底,遭到济风楼的掌柜汪德甫和小舅子历秋辰的仇视。在军阀吴佩孚的撮合下,栾学堂又娶走了历秋辰的心上人关雅丽。和栾学堂青梅竹马的姚珍珍得知栾学堂成亲后毅然投身抗日。历秋辰接管济风楼后投靠汉奸,将济风楼改为日本风味的酒楼,顺势架空栾学堂饭店协会会长,天皇发布投降诏书,绝处逢生的丰泽园重新回到栾学堂手中。姚珍珍回来执行刺杀汉奸的行动,关丽雅为姚珍珍挡了一枪把孩子和栾学堂托付给姚珍珍。历秋辰在逃跑中被特务杀死,栾学堂带领丰泽园在新中国获得了新生。 人物小传

栾学堂--人物小传(饰演者雷佳) 机灵、伶牙俐齿、肯为他人做牺牲、有韧性。爱着姚珍珍,又不愿意伤到关亚丽,把感情的失落寄托在开办饭庄上,醉心于鲁菜的研究,开饭庄的好手。遇到难事总 有急智,眼光远,做事能有变化。在经历了日本占领时期的起伏跌宕后,他的店不 仅是一家饭庄,同时凝结了两派山东菜传人的希望,他从开饭庄,提升到要为鲁菜 的发扬而努力的境界,新中国建立后,他把珍藏的书稿拿出来,并积极支持王义均 等人出门学艺,看到鲁菜的融合发展,公私合营,丰泽园成为大家的丰泽园,鲁菜 传承有后,欣然辞世。 历秋辰--人物小传(饰演者何冰) 济丰楼二掌柜,丧偶,聪明,知识面广,性格比较偏执,痴情,迷恋关亚丽,把栾 学堂看做情敌,认为只要击垮栾学堂,就能把关亚丽抢回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攀附权贵,在时代变迁中,随着形势变化,而成为心狠手辣的权贵爪牙。为了追求 关亚丽和打垮栾学堂,极尽能事。汪德甫与儿子历耀祖在同一天死,他深受刺激, 老朋友胡继祥打死了自己的儿子,历秋辰悲痛不已,忏悔自己对儿子关心不够,愧 怍人父亲。在汪德甫和历耀祖的葬礼上,历秋辰见到心中挚爱关亚丽,被关亚丽痛 骂,心脏病突发,临死前,还刺激关亚丽一生没有得到栾学堂的真心爱护。他一直 暗中寻找汪德甫藏匿的历家的秘密,始终未得。这个秘密汪德甫临死前交给栾学堂。 关亚丽--人物小传(饰演者孙茜) 泼辣能干,贵族格格,因为家道中落早知世态炎凉,很善于把握机会,自我保护。 在得知栾学堂和姚珍珍的感情后,后悔自己一厢情愿地设计搞定了栾学堂,但错已 经铸成,三人的情感纠葛在一起。为了帮助栾学堂,从幕后走到台前,帮助丰泽园 顺利经营,开业斗菜、日据时期、上海开店,关亚丽闯过一个个关,但是在历秋辰 临死前击中她的隐痛,讥讽她一生没有得到栾学堂真爱。和平解放前,与栾学堂在 对时局判断上完全不同,栾学堂相信姚珍珍要留下来等待北京解放,对栾学堂、对 未来失去信心的关亚丽远走香港。 姚珍珍--人物小传(饰演者待定) 善良,典雅大方,深深爱着栾学堂。她颇有侠气,受到母亲的影响,投身革命,与 栾学堂不能结合,终身未嫁,以更加宏大的理想替代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平解放 后随军南下,与栾学堂失去联系。栾学堂在弥留之际依然思念着她。 姚泽圣--人物小传(饰演者杨立新) 银行家,不赞成暴力革命。欣赏栾学堂,支持他。与投身革命的妻子虽然政见不同,但深爱妻子,熬过了日据时期,内战期间与沈傲霜在北京相守,跟随沈傲霜去了台 湾。 沈傲霜--人物小传(饰演者徐帆) 敬仰秋瑾,追随孙中山革命,她影响了姚珍珍,也选择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当发 现女儿选择参加共产党后,并没有打击,而是让她自己选择,并在和平解放前,姚 珍珍进城策反的危难时刻给予帮助。她与姚珍珍在北京相见,却已经是国共两个阵 营的人,姚泽圣选择陪伴在妻子身边,沈傲霜选择自己为之奋斗的党国,姚珍珍选 择要建立新中国。一家人再次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隔两地。

宋庆龄资料简介

宋美玲的母亲是倪桂珍,外公是倪蕴山 民国时期的余姚巾帼名人倪桂珍 倪桂珍,是清未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和贤妻良母。她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孙中山的岳母、宋庆龄的母亲;蒋介石的丈姆娘,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初反对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承认这桩婚事,为女儿结婚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作嫁妆。1931年夏,倪桂珍在青岛别墅避暑。7月23日,突然传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的消息。倪桂珍本已患病,闻此噩耗,血压顿时升高,倒身而亡,享年63岁。其实,宋子文未受伤,是他的秘书唐腴庐中弹身亡。倪桂珍去世后,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杜月笙等参加了葬礼。 “父亲宋嘉树(1866-1918年),原名乔荪,字耀如,西名查理琼斯宋。原姓韩,是客家人韩宏义之子,由于12岁时过继给宋姓舅父,遂改姓宋。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中山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据说是因为宋庆龄跟孙中山私定终生。 与孙中山一起的十年最幸福 有一天,一起吃午饭,隋永清(养女)发现宋庆龄格外喜形于色,宋庆龄问她说:“永清,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当时是10月,隋永清回答说:“今天25日”。宋庆龄告诉她,这天是自己结婚的日子。“她特别高兴,摇头晃脑的,完全是一个很羞涩的小姑娘。好像那意思是说,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啊?那下次记住哦。”她完全沉浸在对孙先生的爱和回忆之中,说当时两个人能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她决定要追随孙先生,绝不回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是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22岁,孙中山比宋庆龄年长27岁。宋庆龄与孙中山之间,除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也有平凡温馨的生活,有夫妻间的温暖与体贴。孙先生的菜烧得很好,宋庆龄也会烧很多好菜,他们常常交换着烧菜。宋庆龄说起过,有一点别人永远比不过她,要是有点什么病痛,孙先生是医学博士出身的。她充满自豪地说:“你看看,你看看我找的男人。”她如果要认真地给孙先生记录一些东西,孙先生总要她舒舒服服地坐着,怎么习惯怎么去做。她就懒懒地靠在沙发扶手旁,孙先生口述文件,她就在那儿记录。她告诉隋永清,她和孙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十年,而且这一生她拥有这样一个男人足矣,这样一个男人再也没有了,再也没有第二个孙中山。他是最优秀的男人,是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很骄傲。后来,宋庆龄的身体条件不允许爬上高高的中山陵,她又不能容忍别人将她抬上去,因为她认为这是对别人身体的凌驾。于是她只能在家中、在重要的日子,在孙先生的像前摆上花朵。1975年10月12日,当北京香山的红叶遍布山野之时,宋庆龄最后一次拜谒了孙中山在香山碧云寺的衣冠冢。那年,宋庆龄已经82岁高龄。隋永清回忆说,宋庆龄是坚持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去的。自此之后,她再也没能亲自去为孙中山扫墓。

王亚樵简介

王亚樵(1889—1936),字九光,抗日志士,民族英雄。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少年时期目睹官吏豪强压榨人民,恨之入骨。每与青年志士谈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慷慨悲歌,不屈不挠,邻里友人多赞王亚樵有古烈士风。 1911年王亚樵响应孙中山革命主张,在合肥组织军政府,宣布独立。1913年出走上海,研究无政府主义,刻苦钻研怎样打倒社会上的一切强权。1916年初宣传讨袁护国运动。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20年赴安庆,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再次亡命上海。1921年创建斧头帮,斗败黄金荣、杜月笙,替穷人撑腰。1923年11月10日暗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在湖州征兵,与戴笠、胡宗南结为金兰兄弟。1926年任安徽副宣慰使,宣传北伐。1927年出席南京奠都典礼大会,指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蒋介石不满。1928年8月18日暗杀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1930年7月24日暗杀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号称暗杀大王。 1931年6月14日在庐山刺杀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未成,同年7月23日在上海北站枪击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1932年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王亚樵组织铁血锄奸团刺杀汉奸日寇,同年4月29日暗杀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1935年11月1日策划在南京刺杀汪精卫,同年12月25日暗杀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1936年10月20日在即将投奔共产党之际,被戴笠暗杀于广西梧州。 毛主席评价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 王亚樵策划的民国惊天刺案: 1923年11月10日,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在上海遇刺身亡。 1928年8月18日,安徽省建设厅长张秋白在南京梅溪山庄被杀。 1930年7月24日,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在招商局内被刺客持勃郎宁手枪连续命中,不治身亡。 1931年6月14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庐山遭枪击。 1931年7月23日,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布下终生阴影,此后一触即跳。 1932年3月1日,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在上海黄浦江被炸。 1932年4月29日,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在上海虹口公园被送上西天。 1932年11月10日,国际调查团团长李顿伯爵在上海华懋饭店遇刺。 1935年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身中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最终导致汪精卫在九年后毒发死于日本名古屋。 1935年12月25日,国民党外交次长唐有壬在沪主持媚日谈判,从而惹下杀身大祸。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简介: 孟小冬,女,京剧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北京人。 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孟小冬的天生丽质、不以色相事人的铮铮傲骨曾引来不少追求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的狂徒竟到梅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深受打击的孟小冬曾一度皈依佛门。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零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使得孟小东与梅兰芳分开的事件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

L298使用简介

L298简介 2010-05-23 06:41 L298N 为SGS-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所出产的双全桥步进电机专用驱动芯片( Dual Full-Bridge Driver ) ,内部包含4信道逻辑驱动电路,是一种二相 和四相步进电机的专用驱动器,可同时驱动2个二相或1个四相步进电机,内含二个H-Bridge 的高电压、大电流双全桥式驱动器,接收标准 TTL逻辑准位信号,可驱动46V、2A以下的步进电机,且 可以直接透过电源来调节输出电压;此芯片可直接由单片机的IO端口来提供模拟时序信号, 但在本驱动电路中用L297 来提供时序信号,节省了单片机IO 端口的使用。L298N 之接脚如图9 所示,Pin1 和Pin15 可与电流侦测用电阻连接来控制负载的电路; OUTl、OUT2 和OUT3、OUT4 之间分别接2 个步进电机; input1~input4 输入控制电位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Enable 则控制电机停转。

图9 L298引脚图

图10 L298 内部逻辑图L298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绝对最大额定值:

L298 PIN FUNCTIONS (refer to the block diagram) 引脚功能(请参阅框图): L298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VS=42V;VSS=5V,Tj=25℃; unless

图11 L298 外形图 L297/L298组合应用实例: 297 加驱动器组成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具有以下优点:使用元件少,组件的损耗低,可靠性高体积小,软件开发简单,并且计算机(或单片机)硬件费用大大减少。L297与L298配合使用控制双极步进电机工作电流可达2.5A;如与L293E配套使用,步进电机绕组电流。图12为L297和 L298组成的控制驱动器的线路图。 L297的特性是只需要时钟、方向和模式输入信号。相位是由内部产生的,因此可减轻计算机(或单片机)和程序设计的负担。L298芯片是一种高压、大电流双H桥式驱动器。 L297和L298组合控制驱动的步进电机可用于如打印机的托架位置、记录仪的进给机构,以及打字机、数控机床、软盘驱动器、机器人、绘图机、复印机、阀门等设备和装置。

玉石的简介

基本简介 缅甸玉又称翡翠玉,曾在我国的清末民初风行一时:如清朝内务府大臣荣禄的一只翠玉翎管,价值黄金13000两。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铁玉亭有一副手镯,以40000银元卖给了上海的杜月笙。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也称水种〉,光洁明亮。且好的翡翠颜色既鲜亮又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故而称为“玉中之王”。被很多爱玉、佩玉的人所喜爱。日本、新西兰还把翡翠做为本国的“国石”。由于翡翠玉产在紧邻中国的缅甸,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国加工的特殊地缘关系,加之中国人对翡翠玉的特别偏爱,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玉”。 颜色 缅甸翡翠玉的颜色因地域的习俗的不同,其细分方法稍有区别,在玉石王国的缅甸,把翡翠分为三大类12个等级。国内珠宝界则根据其翠色的不同,把它细分到30余种等级。总论缅甸玉的颜色基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1、白色。基本上不含其它杂质元素。 2、红色。含化学元素铁〈Fc3+〉〈俗称为翡〉。 3、绿色。含2%以上的铬〈Cr〉〈俗称为翠〉。 4、黑色。含2%以上的铬〈Cr〉及铁〈Fe2+〉。 5、黄色。含元素钽。 6、紫色。含元素铬〈Cr〉铁〈Fe〉钴〈Co〉。 特别是缅甸玉中的绿色,除其色泽艳丽、十分耐看之外,它不分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均可佩戴。因而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平和、温雅、亲切的性格。社会需求量日益攀升。价格也成倍、甚至百倍地增长。 市场 自1950至1960年代,翡翠原料特别是高档色料,绝大部份是经中、缅、泰边境再转口到香港、台湾或东南亚等地。但从1970至1980年代,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逐步发展,翡翠原料也大量流入我国云南境内。瑞丽、畹町、芒市、腾冲、盈江及章凤等地。各个商号纷纷开展了玉石贸易,但是由于当时缺乏集中管理,再加上税收及地方政策混乱,云南的翡翠原料贸易发展很不平衡。主要是以公斤料及摆件、手镯料为主体,而高档色料仍在泰国清迈或仰光拍卖会上交易。由于地理和相关政策的原因,泰国清迈在数十年来一直是缅甸翡翠原料的重要集散地。 缅甸翡翠交易中心--瓦城。至1994年左右,缅甸政府逐步放宽了对翡翠原料的国家管制。在矿区,凡是给政府交纳了品贸易税以后,翡翠就可以自由交易并可出口。缅甸北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瓦城)因离翡翠矿区仅30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绝大部份的翡翠矿主和商家的居住地也在瓦城。近年来,瓦城已成为新的缅甸翡翠原料交易中心。

外滩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优秀历史建筑 1)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西亚大楼曾被称为“外滩第一楼”,因为当时它确为外滩地区最高的一幢大楼。亚西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七层,竣工于1916年。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面为巴洛克式,六、七层有爱奥尼克双柱,整幢建筑平面呈回字形。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 亚西亚大楼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信恩公司投资,重建了新大楼,故原名为麦克信恩大楼。1917年,大楼被英商亚西亚石油公司收购,遂名亚西亚大楼。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石油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三大石油垄断组织,美孚排名第一、亚西亚排名第二、得士古排名第三,纷 纷看上中国的市场,并分别 于1900年、1907年和191 4年在上海设立公司。外国 石油公司采用卖油送油灯的 促销手法,很快在上海打开 了销路,抢占了中国市场。 亚西亚石油公司的油产品销 售数量,占当时中国的四分 之一。 1950年,亚西亚大楼由华东 石油公司接管。此后大楼分 别有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 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丝绸公 司使用。1996年房屋置换, 该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 司的办公楼。 原有西文名称:McBain Building,Asia Petroleum Company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当您一走进上海总会,就能看到一条长达34米的酒吧吧台,这条大理石吧台黑白相间,豪华、壮丽。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300多平方米的餐厅中竟无一根柱子。 早期的上海总会旧址,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式的改进建筑,兴建于1864年。该建筑除保存英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在二楼和三楼还增加了宽敞的长廊式内阳台。1905年总会筹备重建,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朗特(T.Tarrant)设计,1909年奠基,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年竣工启用。新楼采用钢筋

“全课程”简介【网上资料】WORD版

第二届当代教育家论坛演讲摘编 “全课程”是啥? 这儿提到的“全课程”教育实验,是《当代教育家》总编辑李振村(人称“村长”)应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之邀,出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后,带领团队探索的一条小学课程改革新路。 从2012年提出构想以来,李振村组织15位特级教师和众多教育专家、名校毕业生,研发出包括教育大纲、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五大板块的“全课程”教育体系。它是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其目标是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让孩子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 “全课程”甫一问世就引发了《北京晨报》《光明日报》等诸多媒体的关注。同时,也有教育同仁产生了疑问,比如: 全课程的包班和因师资不足的包班是一回事吗?全科程就是各科课程的叠加?全课程教师必须是各科皆通的通才吗?…… 12月6日下午,第二届当代教育家论坛,“全课程”核心团队李振村、常丽华、钱锋对全课程作了深度剖析和详细说明。如果您有同样的疑问,我们相信,这里有您想要的答案! 民国时期上海滩老大杜月笙,因孩提时得到过水果店老板所给的温暖而能始终保持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为什么?美国一位女大学生仅仅因为幼年被瀑布的水流声吓过,长大后还一听到流水声就颤抖不止,为什么?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说明:孩童时的体验,犹如种子深埋在泥土,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见,体验是一种

深刻的教育力量。而今天的学校教育,给孩子提供了怎样的体验?孩子的体验足够安全、自由、多元、丰富吗?给予孩子足够安全、自由、丰富的“体验”,正是“全课程”的努力方向。 “全课程”到底为孩子们建构了怎样幸福而完整的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怎样的体验?且听村长为您娓娓道来! 一、人好了,课程才好,孩子才好 亦小“全课程”改革从改革管理入手,因为亦小认为:人是一切课程的核心。人好了,课程才好,孩子才好,世界才好。怎样的人才能驱动课程改革?一定是自由的人,充满专业精神的人,而懈怠的人、倦怠的人,被各种细化的制度严格控制的人,很难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所以,亦小建立了基于信任而非基于控制的管理体系。学校把统一要求的东西降到最低限度,学校不考勤,不检查教案,开会不必签到(把全校性的行政会议减少到最低),甚至不统一要求老师交各种材料——这一切的目的就是给老师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全力以赴研究孩子,研究教学。学校化小管理单元,把一切能够下放的权力都下放到级部——一个级部相当于一所小学校,于是,各个级部都在努力个性化发展,每个老师都在自如和舒展地做不一样的事情。 当老师的感觉是安全的、自由的,他才会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孩子。 亦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法无禁止则皆可为。这里的“法”是指亦小办学的底线要求:学校可以原谅许多,但是唯独不能原谅的是对孩子和教学的怠慢。只要不怠慢教学,不怠慢孩子,那么各种尝试尽可以大胆地去做。规章制度的力量在亦小被降到了最低。而愿景的力量、专业驱动的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 所以,“全课程”教育实验的核心不是所有课程的叠加,而是指向“全人”、指向人的全面生活的变革。

电影简介《海上传奇》

◎译名海上传奇/上海传奇◎片名I Wish I Knew ◎年代2010 ◎国家中国 ◎类别纪录片 ◎语言普通话 ◎字幕中文 ◎IMDB评分6.4/10 15 votes ◎文件格式x264 + AC3 ◎视频尺寸1024 x 576

◎文件大小1CD ◎片长115 mins ◎导演贾樟柯Zhangke Jia ◎主演赵涛Tao Zhao ◎简介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 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 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 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讲述者中既有韦伟、费明仪(费穆的女儿)、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儿)这样的老上海,也有陈丹青、韩寒这样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赵涛将在其中演绎一段寻找恋人的故事,并以此"剧情"方式串起整部纪录片。 幕后制作 导演的话 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于是我带着摄影机来到了上海,并追随着上海人离散的轨迹去了台湾和香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 在上海,在这座城市的背景上,书写着复杂的历史词汇:19世纪的"殖民"20世纪的"革命",1949年的"解放",1 966年的"文革",1978年的"改革",1990年的"浦东开放"。 但我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 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林强与贾樟柯六度合作 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所有配乐工作均由林强担任。林强和导演贾樟柯合作密切,担任了《世界》、《三峡好人》、《东》、《无用》和《二十四城记》等六部贾樟柯影片的配乐工作,林强表示,"每一次合作都更深入",但《海上传奇》是和贾樟柯合作最艰辛的一次,从剧本阶段就开始,直到最后全部的录音工作都是他们在录音棚里共同完成。"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我只是收到他一封电子邮件找我写歌,等到杀青的时候才在北京见到,我才知道贾樟柯长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与贾樟柯的亲密合作,让林强进入内地并广为业内外熟知。 片方为电影原声还特意剪辑了一款名为《留住芳华》的MV,并无歌手献声,在MV中出现了2段林强骑摩托车的镜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