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运用的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运用的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色彩运用的研究

作者姓名:陆燕

工作单位:嵊泗县海韵幼儿园我们生活在斑斓的色彩世界中,色彩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的绚烂、多姿,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活力。从色彩理论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光作用所产生的,它包括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要素。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符合他们具体形象思维的,最直观的最早接触到的色彩的相关知识就是色相了,即红、澄、黄、绿、青、蓝、紫等现实世界中具体的颜色。如何使幼儿美术创作中这些色相的运用更加的和谐、科学,给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欣赏者体验到作品中独到的美进而产生与创作者的共鸣呢?这也正是我在我园新概念美术特色的园本教研下一直思考、探究的教学点。

一、科学地运用色相,提升儿童画色彩的和谐美。

孩子们天生是色彩的精灵,在色彩的世界中孩子们不用通过教师任何的激励,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会与色彩进行亲密的接触,他们是绘画界的大师,操起手中的工具在画纸中“大显身手”。他们的作品可谓是超现实主义的纯粹抽象派,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的作品颇有名家的风范。但与名家门的作品相比最大的缺陷就是色彩的滥用。把教师提供的所有色彩都用在他们的创作中。这是小托班年龄阶段幼儿在美术创作中最原始的表现,同时年龄段越小的幼儿在美术创作中过程中不可预设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会越高,从而导致整幅作品在色彩上呈现出脏、乱、灰暗的现象。如何避免克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到乐趣并获得相关的色彩经验呢?

1.科学的提供色彩,把握作品的色调。

幼儿对色彩知识的相关学习,根据其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的。《纲要》科学地对托、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色彩认知上有了明确的要求,即感知三原色——红、黄、蓝。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色彩的艳丽很多教师会把这三原色一起端上来,供幼儿自由创作。殊不知三原色中的色相个体虽然很有视觉冲击力,但当他们三者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原本个体中的艳丽让彼此之间的光芒给掩盖了。这好比是人的着装,如果一个人穿着红色的上衣黄色的裤

子蓝色的鞋子,无论此时你上衣的款式有多么的时尚但值得肯定的是你时尚的上衣是无法占据别人的眼球的。因此,幼儿美术作品中三原色齐上出现的效果也会如此。通过一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小托班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建议教师根据画面的需丘为幼儿提供三原色中的其中一种。也许有的老师会疑惑的问“只给孩子提供一种颜色,孩子能感兴趣吗?画面色彩不会单调吗?”一直以来的实践告诉我科学地、横向地控制提供的色彩也可以满足幼儿用色上的随意性,让他们尽兴的用色又便于教师对整个画面的色调加以把握。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热爱缤纷的色彩,但是对于色彩中色相的感知及其的少,他们没有把所有的色相都跃然纸上的欲望,对他们来说只要教师提供的色彩可以让他们不加限制的随意的运用那就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快乐。基于这点教师在提供色彩时可以“缩横向,放纵向”也就是说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色相要少,而根据色相饱和度不同所产生的颜色的效果也不同这一特性为幼儿提供同一色调中丰富的色彩,让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除了认识三原色外还可以初步地感知到色系。如,在《小脚丫跳舞》这个小脚拓印的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在这幅作品的色彩上确定一个主色调——蓝色(这也正是每个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事先预设的)。这就决定了我这个活动中幼儿要认识的颜色是蓝色。根据色彩的饱和度蓝色可以调和成无数的深浅不一的蓝色:淡蓝、湖蓝、钴蓝、深蓝、群青……等。考虑到我们教学的是托、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运用蓝色调时我只选取两种有代表性的常见的蓝色——淡蓝和钴蓝。.然后在色彩的量上给予了释放和满足——把色彩调和到了大水盆中,让孩子的小脚沉寂在蓝色的海洋里,尽情的在白色的底纸上舞动。孩子们开怀的笑声让你不再怀疑色相限制削弱了他们的兴趣,同时在孩子们的笑声中一张白底蓝色调的小脚丫拓印画(半成品)悄然诞生了。

通过小、托班这种科学的色彩感知后,幼儿几乎对色盘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说在小、托班色彩教学上教师“收”的比较多,那么到了中班后期后教师要以“半扶办放”的教学理念对幼儿色彩的教学加以指导。这时候的幼儿可以接触冷暖色了。所谓色彩的冷暖其实与实际的温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色彩与色彩相比较而言产生的感觉,能够让我们看到某种色彩时便迅速联想到实际存在的某些物质,并产生出一种主观的印象,它其实是我们对色彩认识的一种心理错觉。根据色盘的排列,红、橙、黄为暖色,绿、蓝、紫为冷色。冷暖色在幼儿美术创作

中数幼儿接触较早的系统性的色彩教学。冷暖两个色系之间是相互映衬的。教师在指导幼儿创作中一定要引导幼儿冷暖色的对比使用。起初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作画的主体和背景为出发点运用冷暖色调。如果画面的主体孩子选择的是暖色调那么背景建议最好选择冷色调。在幼儿能自如的运用这一技能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在同一画面的一个主体中,在色系统一的前提下体现冷暖色调的色彩搭配技能。如,在中班第一学期《快乐小猪》教学中,在幼儿构图完成后,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12色的油画棒,在复习冷暖色调的基础上请他们为小猪选择一种色调的衣服,然后请孩子们上色。上色完后再请他们选择一种相对的色调来添画背景。整个过程除了孩子们涂色之外还有一部分时间用在引导他们彼此间的交流、分享上。到了中班第二学期《奇怪的脸谱》的教学中,我为他们提供了玫瑰红、红;桔黄、橘红;中黄、柠檬黄。草绿、翠绿、深绿;钴蓝、群青;黑、白等十余种水粉颜料。在教学中首先在幼儿彼此的交流中和教师的建议下确定自己画面中的脸谱主色是那种色调中的哪个色系。有的幼儿选择暖色调红的红色系,有的选择暖色调中的黄、橙色系,也有的会选择冷色调中的蓝绿色系等等,在确定色调和色系后再引导幼儿如果需要加一种相对的色调你选择什么颜色。这种理论的交流通过实践的创作孩子能很自然的理解同一色系为主体,冷暖色的对比使用的色彩搭配技能。在多次的创作后,幼儿就能自如地掌握对比色了。

2.巧妙地运用调和色,表现儿童画中色彩的和谐美。

调和色也称相似色不属于色相中的七色,通俗的说它是万色调和后所产生的颜色。它是所有颜色的回归同时他包罗着自然界中所有的颜色。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的包容性、和谐性。幼儿园色彩教学中的调和色通常以黑、白、灰、金、银五色为主。在没有接触新概念美术教学之前,我们的美术教学基本上拒绝黑、白两色。因为黑色容易显脏又让人觉得压抑,白色空洞无法体现在作品。于此同时我们冷落灰色,因为它让人觉得沉闷。金色和银色在孩子现有的作画工具中很难得一见所以我们对此是忽略。幼儿作品中的色彩表现力、渲染力为何无法提升美术作品本性美?这是我一直观在眼中却无法解决的难题,而接触新概念美术教学后,我才豁然!期主要的原因是我忽略了调和色的运用。

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创作中尽情的释放黑色、白色。如果说红色给人以奔放,活泼,温暖;蓝色给人以宁静、宽广、自然;黄色给人以健康、爱意;无疑

黑色给人以压抑而白色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正因如此,当红、黄、蓝、黑四种颜色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大部分的孩子们无疑会选择红色其次是黄色再次是蓝色这与他们活泼、可爱的个性及想得到他人的关心爱护的心理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了儿童画色彩总是那么的艳丽斑斓但并不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夺人眼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感,反而导致整个画面漂浮、游离。而作为万色之首的黑色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因此教师不应再怀疑本属于压抑沉闷的黑色的能耐,我们要引导幼儿在画面中尽情的释放我们的黑色,加强幼儿原有作品的视觉冲击同时平衡作品的色调,提升了作品的优雅、高贵、神秘并伴有的无限想像!

纵观国内外的美术大师们的作品,黑色无不存在。毕加索《镜前的女人》在大面积的运用的多种色彩后巧妙以流线的手法运用黑色使整幅作品的色彩非常的和谐。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创作的《狂欢节》《星空》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只有简单的线条,一些形的胚胎和儿童涂鸦期的偶得的形状,但他的画面犹如色彩的盛宴,红橙黄绿青蓝紫无一缺席打破了我们教学中画面不超过四色的原则,可为什么整个画面的色调还是达到和谐不会浮躁呢?用心欣赏你会发现他们的画中完全的释放了黑色,不论是黑色与白色的结合,黑色与黄色的结合,黑色与蓝色的结合与红色的结合,虽然都是以平涂块面的方式表现,但在他的画面中无不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及严肃深奥的内涵。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波洛克的“滴画”,简单的点线面及斑斓的色彩让人觉得自由、跳动富于激情。最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临摹了。回头再来欣赏我国的水墨画自古至今为什么能受到文人墨客的热爱、垂青呢?这与画面中无穷变化的黑色密不可分吧!在对于这些名画的欣赏当中我们虽然无法深刻的去意会去洞察大师们仙作的内涵但我们可以理性的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大师们色彩的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些所得运用在儿童画的教学中。如《小脚丫跳舞》为例,在第一课时幼儿脚丫拓印结束后,你会发现富于变化的蓝色(淡蓝、钴蓝)使整幅作品在色彩上不再单调而且有一种旋律般跳动的美,但是由于是白色的底纸使整幅作品在色彩的明度上过低导致画面呈现出“浮感”。这时我就引导幼儿运用黑色记号笔来大面积的表现“脚丫宝宝”的头发。同时在白色的底纸边上用黑色水粉进行面的装饰。在黑色的映衬下原本色彩饱和度较低的画面一下子提升了不少。“浮感”的色彩

又如受到了重力的压制平衡了许多。

画面中白色的运用,在玩色教学中较为常见,如在小班“滴画”的临摹教学中,我们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颜色。为了衬托这些颜色固有的个性美,黑色是最佳的底色,同时黑色又能平衡这些艳丽的色彩。可是平衡了画面色彩后你会发现整幅作品的画面色调纯度过高,通俗的说画面会偏向沉暗,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白色水份颜料以小块面或线条出现,这样你会发现画面中的白色犹如黎明前的一丝亮光,又如跳动的音符,让欣赏着感受到整幅作品充满着生命和激情。再以大班教学《奇怪的脸谱》为例。在奇怪的脸谱中,我尝试让个别的幼儿大面积地运用对比色进行创作,基于对比色中的6种颜色彼此间的视觉冲突非常的强烈。用孩子的语言表述那就是对比色的容易打架。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用大块的黑、白两色对画面中的对比色加以调和。怪不得孩子们喜欢把黑、白两色称黑警察、白警察!

其次要.释怀灰色。黑色和白色在一起能让人感受到和谐中的跳动美。而灰色是介于他们两者之间的。他被孩子们称为“灰警察”。有它的画面你会觉得和谐中透露着大方,犹如大家闺秀永远是那么的得体。作为调和色的黑色虽百搭但在创作中对孩子上色技能要求过高。因此,在孩子创作中弄巧成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用灰可以不必担心孩子画面出现脏乱的现象。在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针对中班孩子,教师更偏向于引导幼儿用灰色去找朋友。同时教师在引导幼儿创作时很少提供灰色为底色进行创作,其实这值得我们可以去尝试。在教学《下雪天》时,我选择灰色卡纸作为底色让幼儿在上面进行创作。主体结束后,我引导幼儿运用白色以圆点的方式表现雪花。作品完成后,你会发现灰色底纸白色雪花的搭配能一下子把欣赏者带入雪天的意境中,简单的色彩表现了作品的意境的美。

第三,尝试进入黑白灰的世界。斑斓、艳丽色彩定格了儿童画的色彩表现,殊不知黑白灰的世界也有着异样的美,那种美是朴素的美简单的美。在教学大班的《借形想像》中我引导幼儿运用黑白灰色彩的调和性为画面去上色。画面的效果出来后你会发现原来黑白灰的世界也有无穷的变化,这种变化结合画面表现的内容让你联想侏罗纪时代大型食草动物们发生在地球上故事。也会让你联想到地球深处那些原始生物的活力…黑白色的结合使灰色更加来的多彩,整个画面的效果不亚于彩色画。

3.一如既往地运用色相原本的纯度,还原儿童画的本色

“这画的是什么?怎么一点都不像?”“太阳是红色的,你怎么画成了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你怎么画成了红色?”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画的这种评价我们并不陌生。在家长和有的教师眼里觉得画得像不像才是他们衡量幼儿作品的主要标准。这其实非常的不科学!形成这样的衡量标准其原因在于教师和家长以成人的主观的意念为出发点过分追求画面色彩的逼真性和多样化而忽略了创作主体是幼儿。因此,这种衡量标准是违反幼儿美术发展规律的。新《纲要》纠正了旧《纲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阶段划分的错误。幼儿美术的发展是抽象——象征——写实的过程。所以画面的逼真并不是整个幼儿阶段美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于此同时,如果过分的追求画面色彩的逼真性,必然需要用白色作为调和色与色相中的其他7色去调和。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大面积地破坏色相原有的纯度的调和会导致整幅作品中的色相全都“变味”失去了他们原有的个性美。同时会让欣赏着感到作品的呆板、了无生趣。另外,幼儿的本性决定了幼儿期的美术创作在色彩运用上还是应该以较高纯度的色相创作为主。这才是本色的幼儿创作。才能体现幼儿作品个性的美。

4.选择性地吸收民族元素,丰富儿童画的色彩表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是最富有个性的。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美学底蕴。随着民族风在世界的盛行,美学中的民族元素越来越多的被他人接受。儿童画的色彩表现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些民族美学中经典的色彩组合,来体现儿童画的时代性。在中国特有“年”中,中国红占据我们的视野。细心留意我们的年画,我们会发现红黄,红绿的经典色彩组合。我把这些经典的色彩组合借鉴在我们儿童画的美术色彩教学中。如,在美术活动《年》中,第一课时要求孩子以剪纸的形式,创作鞭炮,孩子们会很自然的选择红纸进形创作。第二课时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运用绿色进行人物的添加。单纯的红绿出现在画面中时色彩过于冲突会有漂浮感,这时我从国画中得到启示,借鉴国画中的淡墨进行勾边。这样儿童画中的“年画”就创作完成了。画面中既有民族的剪纸艺术又有经典的红、绿组合的民族色彩还具备了中国独有的国画艺术。如果整个创作是在三分之一2K大小的纸张上完成的,那么整幅作品的民族美学气息就会更加的浓郁。同样在中班教学《我向国旗敬个礼》中,我为孩子们选择了红色2K的卡纸作为底

色,在卡纸的左上角用黄色画上一颗大星,四颗小星,这样我们的国旗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接下来就是孩子们在红色卡纸的二分之一出进行创作。整个红黄组合的画面及特有的国旗标志充满着时代感会把欣赏者带回曾经的“红袖章年代。”

二、巧妙的选择作画材质,体现儿童画色彩的层次美

在多元化的时代中,儿童画已经不再局限于在4K\8K白纸上创作了。创作材质的多样化,创作手段的多样化,创作工具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拓展儿童画创作的突破口。同样运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创作技法、不同的工具进行创作画面色彩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1.巧妙的选择底纸,突显画面色彩层次美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创作中,白纸一直占据的“统治”的地位。在白色底纸上绘画、涂色这几乎已经成为理所当然。通过实践我发现,特别是小年龄段的幼儿白色底纸作画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他们。这一年龄段幼儿绘画、涂色技能发展不完善。当画面主体创作完成后,白色地纸不可能独立存在,这样就需要孩子在主体之余的白色底纸上进行背景创作。这必然会对孩子的创作能力产生极大挑战。而巧妙地选择不同颜色、材质的地纸作画不但可以避之短,同时还可以长之长。如,在创作《我向国旗敬个礼》中我们选择红色卡纸的作为底色,避免幼儿大面积涂背景色同时红色与国旗相符,助于表达画面蕴意。《下雪天》选择灰色卡纸为底色,在灰色上面用白色进行点彩,画面色彩的层次性立即得到了突显,简单的色彩组合表达雪天意境游刃有余。在《京剧脸谱》创作中我们选用硬纸板,利用硬纸板夹层中的凹凸结构进行上色,虽然上的是同种色但是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色彩的层次性和立体感就出来了。在《色彩拓印》中我们会选择牛皮纸作为底纸。在拓印的空隙处依稀会泛出牛皮纸特有的黄色,整个画面的色彩非常具有层次感。在《我的自画像》中,我们选择水彩纸,运用水彩纸面的粗糙颗粒状进行炭笔的涂抹,炭色的深浅使画面充满了层次感。每种质地的纸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质感,教师应为幼儿创作巧妙的选择底纸,使画面的色彩更具层次感。

2.大胆的尝试在各种材料上作画,突显色彩质地美

新概念美术教学中,幼儿的美术创作已经不局限于在平实的纸张上了。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物件独有的色彩和质地进行创作。使画面的色彩突显质地的美。玻璃酒瓶上、石头上、木板上、橡胶轮胎都是我们创作的材料。我们利用玻璃的

光滑面上色。颜料会随着竖立的酒瓶自然的往下流淌,因颜料的厚薄和玻璃的微反光性画面中的色彩会给人以不一样的质感美。我们利用木板的纹路运用稍微干点的颜料上色,利用橡胶的吸附性上色……颜料与材料质地相结合后都会产生不一样质地美。这种美是在与通纸上作画无法比拟的。如,在《水彩拓印》教学中我们选择牛皮纸不但要利用它自然的黄色突显色彩的层次美,同时我们还要利用其光滑的质地使拓印后的画面更具有绸缎般光滑的美。在幼儿浮雕创作中我们选择鞋油和铝箔纸。鞋油本身的黑色与铝箔的金属色相合后,犹如年代已久的金属摆件具有独特的质感美。

三、创造性的运用多样的表现手法,表现儿童画色彩的丰盈美。

九十年代初幼儿美术教学中出现了“油画棒+记号笔”组合,因为油画棒本身的润滑、艳丽加上记号笔粗线勾边非常符合儿童画色彩表达的需要,为此被很多教师所接受,一直到现在还盛行着。在我园新概念美术教学初期,我们也接受着这种组合,孩子们也在这种组合中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色彩表现上大同小异,缺乏新意。通过实践和一次次的向专家学习,我们尝试了油画棒教学的新的色彩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运用油画棒的掩盖性和融合性进行油画棒的复式涂法教学,以此来追求油画的视觉享受。如,在大班实物写生《秋天的水果》中,我引导幼儿运用复式涂法为水果添色。红色背上黄色表现苹果,绿色背上黄色表现桔子……整幅作品产生后色彩效果出奇的好,多样中有着和谐,透露着油画的美。

圈涂手法与复式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于创作中,也会产生变化无穷的色彩,用它来表现云朵、棉花、动物的绒毛效果非常的棒。同时,通过长期以来的实践,我们还发现了许多能表现特定色彩的组合。如果画面中想表现灰蒙的效果,建议运用炭笔中的炭黑色和油画棒中的青蓝色系相组合。如果你想进行人物图片写生,在处理光感效果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炭笔和绿色粉笔组合。如果你想表现节日夜晚热闹的情景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银笔。利用银笔微泛银光的色彩和黑色卡纸的组合表现节日晚上热闹的情景再加上彩色水粉颜料创作的礼花让人觉得整个画面绚烂而又热闹……变化无穷的表现手法是本身较为局限的创作材料产生了无穷的色彩,突破了现今儿童画仅有的色彩表现。

因此,在儿童画创作中身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细心留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儿童画中色彩的表现更富有色调的美、层次的美、丰盈的美。提升我们

儿童画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罗恩菲尔德1962年出版的《儿童美术发展》

胡为 1987年出版的《色彩画》

蒋锐译2009年出版少儿美术教育家名师经典课例技法丛书)

蒋松谷《儿童绘画色彩教学的新领域》

网页:《色彩理论教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1235666.html,/Learning/List_37.asp

感悟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实验幼儿园王芬芳

【摘要】

把数学教育溶入游戏活动中,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喜欢数学,而且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在游戏中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活动中的主体是孩子,把活动权还给孩子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因此,快乐的数学就是一种用愉快学习环境去激活孩子情思的教育。它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得到享受,在“享受学习”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关键词】幼儿品味感知获取数学

【正文】

数学是什么?在众人眼里、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就是1+1﹦2,然幼儿园的数学属科学领域范畴,内容包罗万象:有数、量、形、体、减和加等等,而孩子这么小,对数学又不易理解和掌握,作为我们教师到底该如何教,幼儿如何学,才能让幼儿的“数学启蒙”名副其实;在教育实践中,这个问题我常常感到困惑,迷茫,随着《幼儿园数学教育》专题培训的开展,加之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感悟到,数学之难教,正是由于它“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

的双重性和双重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唯有让数学活动,溶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游戏之中,给幼儿创造、提供“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讲”的机会,才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了解数学的一些初浅规律、特点和方法。下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与同行姐妹共勉。

一、在游戏情境中品味数学

游戏对于孩子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创设良好的情境能让孩子全神贯注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所以,我在活动中经常运用情境,激发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和敏感性。如认识《时钟》,首先我以律动《钟表舞》的形式为课的开始,引出整个活动,这样孩子们一下子融入到了钟表的学习气氛中。接着出示图片,什么时间都有什么活动,以此来复习整点,认识半点,最后以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作为课的结束来加深幼儿对半点的认识。在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的被激发。又如:中班目测10以内的数。我将教室布置成“果园”,“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果子,请幼儿目测它们的数量,然后请幼儿拿篓子去采果子,篓子上画有不同数量的果子,幼儿看一看上面画了多少果子,就去采多少果子。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掌握了一定的目测技能,同时又很快乐。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应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创设情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表象的提示和支持。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二、在日常游戏中感知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晨间拍球游戏中我则让幼儿边拍边数自然的练习数数,在跳跃活动中借此让他们复习颜色、形状,在中午用餐前,请小朋友在每一碗饭里放一把调羹,再把饭一一送到本组小朋友的手中,借此来感知对应的关系。当幼儿带来各种游戏牌时,我则引导幼儿根据牌的大小、颜色、图案进行分类等,在不知不觉中幼儿掌握了很多数学知识。因此,利用日常中的游戏来进行计算教学的方法很简单,也很管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游戏随处可取,这就需要我们以锐意创新的目光来挖掘、抓住机会,以激发幼儿灵感,帮助并引导幼儿去遨游数学王国。

三、在操作游戏中学习数学

幼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在我们的幼儿园,一个班上有6岁、7岁、8岁的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我以《幼儿园数学教育》为准则,探索以正式学习活动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差异。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和能力的操作材料,使其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如:在开展大班排序游戏中,为6岁孩子提供较容易的模仿排序,即图片(△○△○△○△排序的范例)、实物(长短不等的小棒、雪花片、木珠等),第二层次的是按提示排序,我提供给幼儿○△□或○○△排序卡片,平时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第三层次也是较难的,鼓励幼儿自主的、有规律地排序。在实物操作中,孩子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多种操作材料,反复摆弄练习,这样不但满足和适应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更能引导幼儿的思维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又如小班《分饼干》活动,“小动物们”张着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嘴巴,嚷着、吵着肚子饿了,要吃饼干……孩子们笑意盈盈的为动物们找相同的几何图形饼干“喂”进嘴巴,不断地“演绎”着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在比较中进行着匹配。

四、在竞赛游戏中获取数学

竞赛。它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游戏。比赛游戏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使幼儿精熟“数”与“运算”的能力,培养动作或思维的快速、敏捷的团队精神等。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孩子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如在孩子们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后,我采用竞赛的形式组织了《快乐数学》。活动分为闯三关:必答题——我问你答——抢答题,三个方阵的队员以近期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三只可爱的小羊命名,在小组竞赛中幼儿为了能争取得第一,大家认真的计算着;幼儿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体验到了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孩子们的竞赛中,不知不觉获取复习7以内的加减运算。

总之,把数学教育溶入游戏活动中,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喜欢数学,而且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将在尝试中变化、在失误中改进,

积极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纲要》

《幼儿园数学教育》

《幼儿教育》

有效指导观察先行

--谈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纲要》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正发生着质的改变。数学教育领域亦是如此。然而,教师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理念脱节的问题仍无法得以解决。实践证明,幼儿数学教育的质量仍然难以有飞跃,我以为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尤其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观察分析能力是非常欠缺的。如果我们教师不善观察,那么在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各种表现都会在轻描淡写中流过,甚至会惹出的许多的“祸”。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做到全面、真实的了解幼儿,又谈何有效指导呢?因此,我以为有效指导,观察先行,教育过程中的观察非常重要。教师只有耐心、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表现,才有利于把握幼儿最真实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实施指导策略。在一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走近孩子,努力地实施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努力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努力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努力地追求着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育观察

【正文】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我们教师习惯于直接形象的演示和讲解,幼儿习惯于被动的观摩与接受。这样做的后果,已经让我们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必须改革。这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纲要》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育

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开始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在数学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我们在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尝试以操作活动为主的,倡导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注重幼儿思维的形象性,注重幼儿在获得数学概念时思维的动作性,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然而,在这样先进理念的倡导下,幼儿数学教育的质量仍然难以有突飞猛进的飞跃,我以为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事实上,在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否具备了呢?观察分析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教师的其他能力。如果我们教师不善观察,那么在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各种表现都会在轻描淡写中流过,甚至会惹出的许多的“祸”。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做到全面、真实的了解幼儿,又谈何有效教育呢?在开展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可是反思作为教师的自己,我们的观察能力是否又适应教学的需要,是否又能适应孩子的需要呢?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做到耐心、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表现,有利于把握幼儿最真实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实施指导策略。在一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走近孩子,努力地实施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努力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努力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努力地追求着高质量的数学教育。

一、观察有助于教师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

观察是一种带有主观目的的客观信息的集中。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有观察,但观察的效率不高。观察往往停留在活动的表面,或者停留在个别、一部分幼儿的身上。我们常常从部分幼儿反映出的问题误以为能代表全部,甚至喜欢主观地理解幼儿的学习、思维过程,轻易地下结论。我园在数学集体教学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这为教师能观察每一位幼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过因为自己的细心观察,而了解到了幼儿真实学习状态后的惊喜。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描述:

9月份第二周数学活动的内容是《数字朋友》,目的是了解本班幼儿对数字

的认知程度。因为人少的优势,教师比较容易关注每一个幼儿,我刚接这个班,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本班幼儿对数量的感知情况、对数字的认知程度。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首先我逐个出示1—5支笔,让孩子们数数。在按物数数的基础上,出示数字1—5,看孩子们都很熟练,我继续出示6—10支笔,数数后,又将数字逐个出示,加以认识。十几个孩子,在整个活动中都数得那么熟练,我很欣喜。但还是观察到角落里的张轩肇小朋友。刚开始,他还坐得像模像样,不到十分钟,我就找不到他人了,原来躲到椅子背后去了。于是,在安排好其他孩子活动后,我把他叫到了我的面前,拿了一支笔问他:“数数看,这里有几支笔?”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一声不吭,我以为他没听懂我的意思,于是又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结果还是一样。我又加了一支笔,叫他数,他还是没有任何反映。我想他对数量、数字的认知几乎为零,真是着急!但还是耐着心,和他互动。我拿着一支笔,叫他伸手指头,他看了看我的笔,慢慢地伸出了食指;我又添上了一支笔,他也慢慢地又伸出了中指,我的情绪不再低落。接着,我又告诉他,一支笔、一个手指、一个老师、一个电视机等都用数字1来表示,出示数字1让他认知。他的情绪也不再低落,我使劲鼓励他:“今天,你的表现真不错,加油!”

从这次数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来看,我班幼儿对10以内数量的认识已经非常熟练,对1—10数字的认识程度也基本达到该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但在操作活动中,我还是观察到了孩子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说明幼儿在操作方法的把握和记录能力有些问题。而张轩肇显然与同班孩子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孩子丧失了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兴趣,便开始游离。经观察,他尚处于物与物的一一对应水平,也许在这以前他就从没接触过数,以至于数概念的认知为零。以后针对这一情况,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孩子在以前的学习情况。他是本学期刚插班的新生,以前在托儿所,缺乏学习兴趣和同龄孩子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在了解到他的真实学习状态之后,教师今后对他的教育会有的放矢。

二、观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是一门训练孩子思维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思维表

达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观察就是了解每一位孩子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的观察往往停留在活动的环节而不是细节。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常反映了孩子的一个最真实的想法,常常表现出了孩子独有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观察一些细节,从细节中读懂孩子。有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描述:

10月份第三周的数学活动是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对2—3个图形宝宝进行有规律地排列,因为我并不了解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程度,于是在第一环节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复习巩固几何图形。当我拿出△、○、□等图形卡片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能迅速地找出和我手上一样的图形卡片。我挺得意的,心想:这班孩子还不错嘛!接下去,就想增加些难度考考他们,就出示了六边形,问:“你们知道,这个图形有几条边,是什么图形吗?”目的是想告诉孩子,六条边的图形就是六边形。“这是六边形!”果然,正确答案出现了,虽然声音并不响亮,我却很欣喜。

当我在孩子面前出示六边形的时候,我心里没底。因为我以为,这个要求太难,中班孩子可以认识的图形里不包括六边形。谁知,居然有人说得出它是六边形。刚想得意的时候, 离我最近的丫丫,她的一个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手指点数着卡片上的六边形的个数,跟着大家喊着“这是六边形!”显然,她不懂为什么这个图形叫六边形!于是,我问丫丫:“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六边形的?”她拿着手上的卡片,1、2、3、4、5、6,哦!没错!她的确是因为手上的六边形小卡片有6个,所以她才说是六边形的。我证实了,她不理解或者没听清楚我的问题。我又把一个男孩叫到身边,他叫郑涵硕,我问他:“1、2、3……”啊!原来他是指着角才数出来的,我急了:“你知道什么是边吗?”他摇摇头。顿时,先前的那份喜悦没有了,“中班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边?”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我便画了一个△,问他:“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他回答: “三角形,三条边!”可他的小手指还是指着三角形的三个角,我明白了,他不懂什么是边。我边指着三角形的边,边告诉他:“这条线就是三角形的边,知道吗?”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咦!孩子们怎么会把角当作边呢?”我很困惑,便马上想在班级里做个测试。到底哪些孩子能指出三角形的边呢?在接下来的测试中,

十九个男孩子,有五个孩子能指着六条边说出六边形,九个孩子把角当成了边,五个孩子什么都说不出。

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我的教学理念是尽力关注到班级里的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数学活动的小课教学为每位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面对十多位孩子,我们有理由做到与孩子要积极地互动。本次活动中,我因为自己细心地观察,让我及时发现了孩子们在说出图形的时候,他们的理由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见,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我庆幸,因为自己的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到了一个教育的契机。一直以来,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只要有了反馈,有了答案,老师自然而然地容易满足,以为孩子懂了。事实上,孩子真的懂了吗?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感觉到是因为自己做了一次有心人,才让我了解了孩子的真实发展水平,了解到了原来中班孩子以为边就是角,他们对边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孩子对边的认识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一定要努力关注幼儿的真实水平,努力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努力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努力关注不同孩子的思维方式并学习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效开展数学活动,促进每位孩子的发展。

三、观察是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的重要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幼儿教师的观察,是以幼儿为对象,根据一定目的进行相应角度的观察。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因人而异,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要观察、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更喜欢关注获得成功的孩子,而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特别是有的幼儿表达能力较弱,不太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在数学活动又是以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这就更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孩子的操作行为,发现问题。当孩子操作中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敏锐地觉察孩子的学习需求,则有利于实施相应的指导策略。有这样一个案例:案例描述:

周五的数学活动内容是“送礼物”,幼儿用书的操作材料上准备了数量不同的棒棒糖、花、小汽车、杯子、苹果、球等卡片作为礼物,活动的目标是感受6以内的数量,并能与相应的数字对应。

第一环节在集体感知时,孩子们计数的积极性很高,听上去非常整齐,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内容显得太过容易。于是,很快地进入第二环节幼儿个别操作。十

几个孩子之间的差距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小栩、张轩肇、曾语涵几个本学期新生,明显不怎么熟练。我在巡回指导时走到第二组的孩子旁边,观察他们的操作行为。

王赫的指手划脚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一边数着礼物,一边操作着10只手指头,我好奇地问:“王赫,你在干吗?”他边比划边解释:“2+2=4,2+3=5……”原来他在用他的手指头做加法呢?我追问他:“为什么2+3=5呢?”他一边数一边用手指头对着书上的礼物(这是在一一对应),我明白了,左手2个手指代表2个苹果,右手3个手指代表3辆汽车,他得出的结论是2+3=5。我一时无语,2个苹果能和3辆汽车相加吗?这不对。但他的行为是把2个苹果转化为他左手的的2个手指,把3辆汽车转化为右手的3个手指,一共有5个手指,他这样的推理难道有错吗?接下去,我又让他操作下去。结果,当10个手指够用的情况下,他顺利地完成了10以内的加法。而当手指不够用的时候,他就不知所措了!我笑着摸摸他的头:“小家伙,真不赖!”

乐乐的情况则不同。在观察他的操作活动时,我发现他总是把6朵花数成7朵。平时,他的计数能力不赖呀!我觉得很奇怪,又叫他数了一遍。终于发现问题了!原来,这6朵的排列是无序的,他在数的时候,小手指一会儿点这朵,一会儿点那朵,完全没有一定的顺序,结果要么漏数,要么重复地数,数来数去,都不对。

在小课的数学活动中,10几个孩子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比如家庭因素、比如智力因素等。同样一个活动,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同,所以,我采取的指导策略也是不同的。一是针对乐乐的表现,我在集体评价环节,请几个会按一定顺序数数的孩子,在集体面前演示正确的方法,既给这些孩子自信,又让乐乐这样的孩子在得到同伴的帮助时学会这个本领,同时也加强了孩子之间的互动;二是王赫这类孩子,他们超出了本次活动应该达到的水平,教师也应调整策略,以后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这块工作,多动了些脑筋,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有些难度的操作材料,比如比较两数的多少、数的组成操作板等材料,努力创设适宜他们发展的条件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教育幼儿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全面细致的观察是顺利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应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的作用。教师的观察行为能帮助

教师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着的共性问题,发现活动中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结构之间的碰撞情况,从而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适时地调整教育策略,为安排下次的活动计划提供依据。幼儿园教学工作是细致、周全的,严谨的数学活动更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行为,具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做得更有效、更扎实。

郭延俊

2010年3月

在亲历中变革

——感悟以“分享阅读”为核心的园本教学研究

[摘要]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素质。我园以“分享阅读”为核心,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通过改变教师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为教师成为学习者提供支持,还通过专家的引领成为教师研究的持续动力,帮助教师踏上行动研究之旅。

[关键词]分享阅读;变革;主动建构;自助发展

[正文]

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关键在于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等等,这些都对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角色与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成为会研究幼儿、研究教育环境与活动的研究型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终身学习者,更要求幼儿园努力构筑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分享阅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分享阅读”吸引我们的不仅仅在于其核心价值——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和兴趣,让孩子感受阅读、享受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貌似寻常的“分享阅读”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看起来是对传统语言教育活动的挑战,实际是对教师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挑战。

一、“分享阅读”使教师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那种你讲我记的方式,但是,当分享阅读

进入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学习也悄悄地发生着变革。

问题呈现:各班教师在北师大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没多久,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家长质疑读本简单,幼儿也因按部就班的模式而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甚至教师自己也怀疑读本的价值……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开始了第一次集体性反思:我们对分享阅读的理念尚未理解——为什么尚未理解——我们学习得不够;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到位——为什么不到位——不知如何把握读本的价值、不清楚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缺乏教学艺术——为什么——我们学习得不够……

学习变革:带着问题,我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分享阅读”中“分享”的含义,从而体会到“分享”实际上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幼儿的学习亦如此,我们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业务学习改变为教师开放式的学习,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形式上力求多样。

——管理者有计划地截取幼教杂志上的相关文章复印给教师;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把搜索到的文章通过邮件、BBS相互发送、学习;

——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我们改革为园领导和教师共同选题,自主搜集材料;

——业务学习由教师自己来组织安排,使理论学习由以往圈定内容的学习汇报一点点转变为在一定主题下的主动搜索和资源分享;

——活动评析也由大而化之的优点缺点慢慢转变为能围绕问题的深入对话。

……

收获: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单靠园长或教研组长几个人灌输的旧机制,促使教师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主动建构、整合成“自己的”、甚至是“整个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同时,我们细心收集点点滴滴日常生活中的感动,不断给自己给予鼓励,我们谨慎反思“学”“习”中的得和失,不断调整。渐渐地,虽然没有一日千里的飞跃,但平等、对话、合作、分享这样一些共同体的理念在悄悄地濡化我们的心灵。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们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教师支持性行为

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小班幼儿分享阅读初探》、《从“滚皮球表演”引出的思索》、《浅谈分享阅读教学中师幼间的情感互动》、《中班早期阅读中的图画阅读与幼儿的想象力》、《论读本的预授与拓展在区域中的有机渗透》、《分享阅读活动中家长助教形式及指导策略的探索研究》等多篇论文在市幼教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二、“分享阅读”使教学实践成为集体反思中的互助发展过程

集体反思、教师互助合作是园本教学研究的核心。教师个体的生活背景、学习背景、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累的教学案例不同,在教学中会形成其各自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就是教师的差异。不同差异的个体组成的集体,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库。在合作的集体当中,这种差异资源就会被影响、吸收、提升,进而转化为个人的智慧。集体反思与同伴互助合作应该体现:在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形成乐意切磋,善于协调合作,互助发展而不妒忌的良好氛围。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我园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围绕一个教学中心内容,开展多人同课循环的课例研讨活动,即由年级组不同教师先后开课,教师群体一起观摩、一起审视这个活动(只对活动不对人)。活动结束后,大家从适宜性和不适宜性两个方面进行独立反思,然后再围坐一起,每位教师轮流发表自己的反思情况,并对这个活动中的教育目标、组织实施、材料投放、环境创设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设想解决问题的策略;接着再由其他教师再次设计方案,再次观摩,大家再次反思,使大家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不断碰撞,逐渐理清思路,彼此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分享经验。每一位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活动呈现:针对“分享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公式化”的弊端,我们先由两位教师对同一读本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并组织活动,全体教师观摩并进行研讨。以分享阅读活动《滚皮球表演》为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