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生物学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生物学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生物学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生物学脊椎动物亚门

圆口动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进化地位最原始

的无颌

脊椎动

现存最低等的有颌变温动

物,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附5:羊膜卵及其进

化意义

附6:主要特征附7:进步性特征

颌没有上

下颌

有颌

附肢没有成

对的附

肢。只有

奇鳍无

偶鳍。

具成对附肢—偶鳍

皮肤1、表皮:生发层

腺层:有许多单细胞腺体,

分泌黏液。

皮肤特点:皮肤裸

露、富有腺体、有呼

吸功能

1、具角质鳞片

蜕皮

指端具爪:保护、

协助捕食

2、缺乏皮肤腺:皮

肤表面干燥,减少

水分丢失

1、皮肤薄而松软,

干燥而缺乏腺体

2、表皮衍生物:后

肢:鳞片、爪

角质喙:包于上下颌

羽毛:鳞片的变形。

功能:隔热,飞翔,

保护,触觉。结构

换羽

皮肤:具有保护、保水、感

觉功能、参与排泄、调节体

2、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

组成,韧性、弹性很好,含

丰富毛细血管、神经末梢,

具色素细胞

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

织连接皮肤与肌肉,抗压力

有脂肪细胞:保温、隔热、

能量的储存形式

4、皮肤衍生物

1)毛发:表皮衍生物

2)皮肤腺

皮脂腺:开口于毛囊,分泌

油脂,润泽皮肤及毛发

汗腺:管状腺, 排除代谢

废物,蒸发散热,协助体温

调节

气味腺:传递信息

乳腺:复杂化的泡状腺。分

泌乳汁。

乳汁成分:以水为基础,含

丰富的蛋白质、乳糖、脂肪、

无机盐、维生素及酶3)爪、

甲、蹄4)角:头部表皮真

皮特化而成。

表皮:多层细胞,表

层细胞角质化

2、真皮:

1)由结缔组织组成,具有

韧性,富有毛细血管和神经

末梢。保护功能。

2)真皮中具有鳞片,呈覆

瓦状排列

骨鳞:现存硬骨鱼的鳞片

盾鳞:软骨鱼的鳞片——与

脊椎动物的牙齿为同源器

官(盾鳞、硬鳞、圆鳞、栉

鳞)

真皮:厚而致密

疏松层:疏松结缔组

织,有多细胞腺体、

神经末梢、

血管、色素细胞

致密层:致密结缔组

3、骨板:龟鳖类的

壳,源于真皮

4、真皮中有丰富的

色素细胞,提高体

温、保护色。

骨骼系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

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

肢骨:鳍骨

有1、肋骨:

鸟类的肋骨不具软

骨。肋骨由肋骨钩状

突相连接

统2、胸骨:胸骨特化

为龙骨突,附着强大

的胸肌

1、脊柱:1)分化程度低:

躯干椎:着生肋骨

尾椎:不着生肋骨

2)双凹型锥体

3)尾鳍:原尾型

歪尾型、正尾型脊柱分化为四部分:

颈椎、躯干椎、荐椎、

尾椎、

颈椎:寰椎关节

凹与头骨上的两个

枕髁相连

躯干椎:包括椎体、

椎棘、前关节突、后

关节突

前一椎体的后关节

突与后一椎体的前

关节突相连

前凹或后凹型椎体

荐椎:横突发达,与

腰带的髂骨相连

尾椎:无尾类的尾椎

愈合成一块尾杆骨

脊柱分化为五部

分:颈椎、胸椎、

腰椎、荐椎、尾椎。

1、颈椎:数目加

多。分为寰椎、枢

椎和普通颈椎

2、荐椎:两块荐

椎,使后肢对身体

的支持作用增加

3、发达的肋骨和

胸骨

爬行类的颈椎、胸

椎和腰椎两侧皆具

有肋骨。

两侧肋骨腹面与胸

骨相连构成胸廓。

胸廓保护内脏,方

便气体进出肺

脊柱分化为五部分:

颈椎、胸椎、腰椎、

荐椎、尾椎

1、除颈椎外绝大部

分的椎骨彼此愈合,

缺乏活动性

2、尾椎骨缩短,有

利于飞行中保持稳

3、颈椎椎体呈马鞍

型。头的活动幅度很

大,头部的灵活性加

大。

4、愈合荐椎:最后

一枚胸椎,全部腰椎

和荐椎及部分尾椎

愈合。

5、尾综骨:最后几

枚尾椎彼此愈合。

脊柱

1 脊椎呈s形弯曲

2 椎体为双平型(鱼为双凹

型)。椎体之间有软骨的椎

间盘相隔,能缓冲运动时的

震动,并使整个脊柱有较大

幅度的活动度。

3 椎间盘内有残余的脊索,

称髓核。

4 颈椎的数目恒为7块。

头骨不完整,没有顶部。

2 头骨:软骨鱼(鲨鱼)

终身为。硬骨鱼胚胎时期为

软骨,后由骨化点生成软骨

化硬骨。头骨骨化点多,形

成的硬骨骨片多。

头骨分为两部分

脑颅:包围脑、特殊感官的

一部分

咽颅:支持消化管前端部分

结构的骨(颌骨、舌骨、鳃

骨)

2 头骨

特点:

1、骨片数目减少

2、具有两个枕髁

3、舌颌骨转变为耳

柱骨,

鳃弓的一部分转变

为支持喉和气管的

软骨

头骨特点:

1、骨化良好。头骨

坚固而且顶部隆

起,脑颅腔增大

2、出现眶间隔

3、具有1个枕髁

4、次生腭形成

5、具颞窝

眼窝后,颞部的膜

质骨消失形成的穿

孔,下颌肌肉收缩

时可突入其中,增

加了肌肉的运动强

度,使下颌的取食

能力增强

与爬行类的相同点:

1、具有1个枕髁

2、具有发达的眶间

不同点:

1、颅腔增大,出现

脑勺

2、枕骨大孔由背面

挤向腹面

3、骨片薄,内有气

4、成体头骨骨片彼

此愈合

5、眼窝很大

6、上下颌骨向前延

伸成喙

头骨:

1、全部骨化。骨块坚硬,

骨缝在成体愈合。使头骨成

为一个异常坚固的完整骨

匣。

2、骨块数目减少。35块左

3、脑颅大,额骨隆起,枕

骨大孔在腹面

4、出现颧弓,附着强大的

咀嚼肌。

5、鼓骨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构成中耳腔的外壁及外耳

道的一部分

6、有两个枕颗

7、次生腭完整,具有软腭

8、鼻腔扩大:鼻腔中出现

鼻甲骨—增加了嗅黏膜的

面积9、具有三块听小骨:

镫骨、砧骨、锤骨10、下颌

由齿骨组成,上颌骨与脑颅

愈合——颅接式

3 附肢骨:带骨:

肩带:连接胸鳍于头骨腰带:连接腹鳍,简单附肢骨:胸鳍腹鳍附肢骨

1)带骨:

肩带:不连于头骨

组成:肩胛骨、上肩

胛骨、锁骨、乌喙骨、

上乌喙骨

弧胸型肩带:蟾蜍两

侧的上乌喙骨在胸

骨处彼此重叠

固胸型肩带:青蛙两

侧的上乌喙骨在胸

骨处平行愈合

腰带:腰带和脊柱相

连。

组成:髂骨、坐骨、

耻骨

2)肢骨:典型的五

指型附肢

附肢骨

1、肩带:两锁骨之

间有十字型的锁间

骨。

2、腰带:髂骨加宽,

用于和两枚荐椎相

关联

3、肢骨:五指型附

肢。

蛇类无附肢和带骨

(蟒科、盲蛇科有

带骨)

1)肩带:肩胛骨、

乌喙骨、锁骨

两块锁骨在腹面愈

合成V形,防止飞翔

时左右乌喙骨碰撞。

对飞翔的适应:指骨

数减少或愈合。

上肢关节只在一个

平面上活动

2)腰带:

髂骨与愈合荐椎愈

合,有效地支撑身体

左右耻骨在腹中线

没有愈合—开放式

骨盆

3)肢骨:

后肢变长,简化。胫

跗骨、跗遮骨

1)肢骨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

关节向前转,使四肢由两侧

转向腹面

四肢骨加长,身体被支离地

面,步幅加大,频率加快,

产生奔跑运动。前后肢着地

方式

2)带骨

肩带:肩胛骨发达,乌喙骨

退化为肩胛上的一个乌喙

突。肩胛骨以韧带与中轴骨

相连。

善于奔跑的种类锁骨消失

或退化。前肢灵活运动的种

类锁骨发达

腰带:闭锁式骨盆,加强后

肢牢固性

肌肉系统肌肉分

化少,保

持原始

的肌节

排列

躯干肌:来源于中胚层上节

的生肌节,为横纹肌。分节

明显。

分为:大侧肌和棱肌

大侧肌分轴上肌和轴下肌

鱼类轴上肌和轴下肌均发

达陆生脊椎动物的轴上肌

趋于退化,适应于四肢运

动。

1、躯干肌:原始分

节现象消失。变形成

为成束成块的肌肉。

轴上肌:变薄,分层。

附着于脊椎骨之间,

使脊柱运动复杂化

轴下肌:发达。包括

腹外斜肌、腹内斜

肌、腹横肌

2、四肢肌

1、肋间肌:位于肋

骨和肋骨之间。

外层为外肋间肌:

上抬肋骨

内层为内肋间肌:

使肋骨复原

作用:牵引肋骨升

降,协同腹壁肌肉

完成呼吸动作

2、皮肤肌:起于躯

体,止于皮肤的肌

肉。

功能:皮肤运动

蛇的皮肤肌发达

1、轴上肌退化,颈

部肌肉分布复杂

2、胸肌发达

胸大肌:压翅

胸小肌:抬翅

3、树栖握枝肌

4、红肌、白肌

5、红肌:较多的肌

红蛋白,富有血管,

肌纤维较细,收缩较

慢,持久有力。

6、白肌:肌红蛋白

少,血管少,肌纤维

较粗,收缩快,易疲

劳。

1、出现膈肌

2、具发达的皮肌

3、咀嚼肌

化系统消化道

分化不

明显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

胃、肠、肛门

软骨鱼:肠道内有由肠壁向

内突出而呈螺旋形的薄片

构造—螺旋瓣。

硬骨鱼:某些硬骨鱼在胃和

肠交界处生有数目不等的

盲囊状突起—幽门盲囊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

1、口咽腔的特征:

1)有肌肉质可动的

2)出现了唾液腺,

分泌黏液湿润食物

3)有内鼻孔,使鼻

消化道:出现盲肠

发达的肌肉质的

舌:感觉、捕食、

示警

1、消化能力强,代

谢迅速

2、食量大,进食频

繁,不耐饥饿

3、现代鸟类的牙齿

消失,

唾液腺为黏液腺,湿

润食物

消化腺发达,出现了口腔消

化,消化道分化进一步复杂

1、口腔

唇:肌肉质。吸吮乳汁。

颊:口裂两侧肌肉质部分,

使口裂缩小

舌发达:协助捕食,产生味

消化腺:胃腺、肝脏、胰脏(来源于内胚层)腔不仅有嗅觉功能,

还成为气体通道。

2、泄殖腔:肠的末

端膨大处,输尿管和

生殖管都开口于此

腔。以单一的泄殖孔

开口体外。

口腔腺特别发达,

分泌物湿润食物

唇腺、腭腺、

舌腺、舌下腺

4、鸟喙和舌的形态

因食性不同而有变

化5、许多鸟类具有

嗉囊:储藏食物,湿

润食物

6、胃分为腺胃和肌

腺胃:胃壁上有许多

腺细胞,分泌胃蛋白

酶、盐酸

肌胃:肌肉很发达,

内壁有一层角质膜,

对食物起研磨作用。

7、小肠是完全消化、

吸收营养物质的部

位。

8、直肠短,不储存

粪便,随时排泄,减

轻飞行时的重量

唾液腺发达:湿润食物、初

步消化

牙齿分化

2、咽部:是食道和气管的

共同开口

3、胃:单胃、复胃

4、泄殖腔消失

无牙齿,

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附属结构:牙齿、舌、鳃裂、

鳃耙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

边缘,抓住、把持

食物。

端生齿、侧生齿、

槽生齿

蛇的毒牙:沟牙、

管牙

呼吸系统

1 结构:

软骨鱼:鳃间隔特别长,由

鳃弓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

连。鳃由上皮折叠形成栅板

状,贴在鳃间隔上。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瓣

直接附着于鳃弓上,外有鳃

盖保护

2、功能:呼吸、排泄

1、身体比重调节器。

2、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为

同源器官。

3、红腺和卵圆窗共同调节

鳔内气体进出。

1、幼体用鳃呼吸,

成体用肺呼吸。

2、肺为两个简单的

囊,内壁呈蜂窝状,

肺的表面积不大。

3、需要借助皮肤辅

助呼吸

4、气管

5、声带

6、口咽腔呼吸

1、肺:内壁分隔增

多,扩大了呼吸面

积。

2、气管和支气管:

颈部出现的产物

气管上有软骨环支

持,保持畅通,有

利于气体流通

3、喉头:环状软

骨、勺状软骨

4、胸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提

升胸廓,容积扩大,

气体压入

肋间内肌收缩,回

缩胸廓,容积减小,

气体压出

1、肺:由一系列分

枝复杂的,彼此相通

的支气管网组成。

支气管、中支气

管、次级支气管、

三级支气管、微

支气管

气体交换在微支气

管处进行

2、气囊:连于肺。

包括:

与中支气管相连的

气囊为后气囊:腹气

囊和后胸气囊

与腹支气管相连的

气囊为前气囊:颈气

囊、锁间气囊、前胸

气囊

气囊的功能:辅助呼

吸,冷却调温,飞行

时内脏间润滑作用。

1)双重呼吸:

鸟类在吸气和呼气

时,都有气体经过微

气管,都进行气体交

基本结构

1、鼻腔:

2、喉头:勺状软骨、环状

软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

3、肺:发达。由许多微细

的支气管及肺泡组成

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成

为次级支气管,最后成终末

细支气管,再分支成呼吸细

支气管,其末端膨大成囊

状,称肺泡管,肺泡管壁向

外突出形成半球形盲囊—

肺泡。肺泡壁由扁平上皮细

胞构成,有毛细血管附着

呼吸机制:胸腹式呼吸,靠

胸廓与膈肌的升降产生压

力差

CO2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

O2以氧和血红蛋白的形式

运输

换。

2)静止时:靠胸廓运动使气体进出肺。运动时:靠翅膀收缩,伸展使气囊扩张、收缩而使气体进出肺

发声器官:鸣管

循环系统初具心

脏,具有

1心房、1

心室

1静脉窦

1、心脏

软骨鱼:

1个静脉窦、1个心房、

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

硬骨鱼:有动脉球,无动脉

圆锥

(单循环:血液每循环全身

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体内

血液循环途径为一个大

圈。)

心脏:1个静脉窦、

2个心房、1个心室、

1个动脉圆锥

心房由房间隔分开。

左心房接受由肺静

脉返回的多氧血,右

心房接受由体静脉

返回的缺氧血。二心

房由一共同的房室

孔通心室。心室不分

隔。

1、心脏

1)组成:

静脉窦、心房、心

心房由房间隔分

开。心室不完全分

隔。

1)2心房、2心室。

心房由房间隔分开。

心室完全分隔。

2)体积大,占体重

的0.4-1.5%

3)心跳频率快,

300-500次每分钟

4)动脉血压高,心

输出量大

5)完全双循环:心

室被完全分为左右

两室。肺循环的含氧

血和体循环的缺氧

血不再混合。

1、心脏和循环

2心房、2心室。

2、动脉:是将由心脏搏出

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分

的血管,即离心的血管。管

壁厚而富有弹性。

(脊椎动物动脉系统的基

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

脉、动脉弓)

动脉弓的变化

第3对通向头部—

颈动脉弓

第4对通向身体—

体动脉弓

第6对与肺相连—

肺皮动脉弓

动脉弓的变化:

右体动脉弓:开口

于左心室左侧运

输含氧多的血

左体动脉弓:开口

于左心室右侧

肺动脉弓:右心室

发出,运输缺氧血

到肺

2、动脉弓的变化

左体动脉弓消失,只

保留右体动脉弓(无

名动脉)

2、动脉弓的变化

右体动脉弓消失,只保留左

体动脉弓

3、静脉:收集全身血液运

回心脏的血管,即回心血管

脊椎动物血液回心路径模

式:毛细血管—小静脉—中

静脉—大静脉—心脏

鱼类的静脉:H型主静脉系

门静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

的静脉

肝门静脉:一直保留

肾门静脉:脊椎动物中的低

等种类发达,高等种类逐渐

退化。

1)后主静脉消失,

新出现后大静脉。

2)前主静脉改造为

前大静脉。

3)体侧静脉后半部

分汇合成腹静脉。

4)出现肺静脉。

5)肾门静脉仍很发

达。

静脉:

基本为大静脉系统

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肾门静脉进一步退

化,毛细血管网少

特有:尾肠系膜静

脉,收集内脏血液进

入肝门静脉。

3、静脉:

趋于简化,效能提高

肾门静脉完全消失,肝门静

脉始终保留

奇静脉收集肋间静脉汇总

到右前大静脉

4、脾脏:造血、破坏衰老

红细胞的场所

循环血液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有体

循环和肺循环两个

路径,但心室没有分

隔,因此含氧血和缺

氧血在心室中混合。

完全双循环

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

肾脏的结构:

肾脏的基本单位

肾小体:肾小囊

血管球

肾小管

鱼类肾脏的发生

1、来源于中胚层的中节,

分节,成体为中肾

2、胚胎期为前肾1、肾脏:胚胎期为

前肾,成体为中肾

2、尿道:

雄性:中肾管兼输

精、输尿的功能。

雄性保留雌性生殖

系统

雌性:中肾管输尿、

腹膜下陷形成的牟

勒氏管输卵。

3、膀胱:泄殖腔腹

面的膨大,储尿和重

吸收水分

1、肾脏:胚胎期为

前肾和中肾,成体

为后肾

后肾出现的时间

较晚,在身体着生

的部位靠后。

后肾一部分来源

于后肾芽基,另一

部分来源于后肾管

2、尿道及生殖管:

雄性:输尿管执行

输尿的功能,中肾

管输精。

输精、

输尿完全分开

雌性:输尿管执行

输尿的功能,

腹膜

下陷形成的牟勒氏

管输卵。

3、排泄物:尿酸,

不溶于水,随粪便

排出

4、膀胱:重吸收水

1、肾脏:后肾

肾脏体积大,肾小球

数目多。

2、排泄物以尿酸为

3、无膀胱

4、泄殖腔可重吸收

水分

5、海鸟有肾外排盐

肾脏:出现髓袢。对水分、

盐有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受到肾上腺皮质激

素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终尿是高浓缩的尿。

排泄物:尿素

生殖系统生殖腺来源:

生殖腺来源于中胚层的下

节,紧靠中胚层的内侧加厚

形成生殖脊,向体腔内陷入

形成生殖腺。

1、雌性:卵巢、输

卵管

绝大多数右侧生殖

系统退化

2、具有成对的睾丸

和输精管。一般无外

生殖器

3、泄殖腔内壁有环

形突起,把泄殖腔分

为三部分。

腔上囊:淋巴器官。

雄性:具一对睾丸,大多数

具阴囊

雌性:卵巢一对,输卵管,

子宫

生殖导管的来源:

软骨鱼:前肾导管纵裂为二

雌性:分为雌性生殖导管

(输卵管)和输尿管。

雄性:中肾管专做输精管,

副肾管输尿。

硬骨鱼:前肾导管不纵裂为

二。前肾退化时,前肾管转

变为中肾管。生殖腺壁直接

延伸形成生殖导管,通泄殖

腔。

神经系统脑的各

部分排

列在同

一平面

1、脑大脑:

嗅叶:发达

大脑:脑皮:古脑皮

纹状体:大脑基底

较大的神经核、协调机体的

运动,主要接受来自嗅脑的

神经纤维

脑:

大脑:原脑皮。内有2

个侧脑室。

大脑:大脑半球体

积增加。主要是纹

状体的增加

新脑皮。有更多的

神经细胞集中。

对外界刺激有了

初步的分析能力

大脑:半球体积膨

大。主要是纹状体的

增加。

纹状体是鸟类本能

活动和学习的中枢

脑皮仍为新脑皮。与

爬行类相似。

大脑:半球体积膨大。皮层

高度扩展,加厚,产生沟回,

增加了面积。

两侧大脑皮层间有胼胝体

相连。

原脑皮退化为嗅觉中枢—

海马体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

枢,有接受、判断刺激的功

间脑:

间脑背面中央有一个内分

泌腺—松果体。

间脑腹面有脑垂体—控制

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

间脑:间脑背面中央

有一个内分泌腺—松

果体

间脑腹面有脑垂体—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

分泌,内有第三脑室

间脑:由上丘脑、丘

脑和下丘脑构成。

下丘脑是间脑的底

壁,为体温调节中

枢,控制植物性神经

系统。

下丘脑控制脑下垂

体的分泌,控制内分

泌。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及第

三脑室构成

丘脑是大脑与其他低级中

枢的联系

下丘脑控制糖和脂肪的代

谢,是睡眠和性行为的中枢

中脑:视叶。视觉中脑:视叶。内有中

脑室。

高级中枢在中脑。

中脑:中脑背侧形成

一对很发达的视叶。

中脑是鸟类的高级

中枢

中脑:四叠体是视觉和听觉

的反射中枢

小脑:身体运动的协调中

枢。

小脑:仅有一横褶,

不发达。

小脑:发达。协调复

杂的飞翔运动。

小脑:发达,协调平衡和运

延脑:听觉、皮肤感觉、呼

吸中枢。

延脑:内有第四脑室

五部脑不在同一

平面,延脑有了颈

弯曲

延脑:呼吸心跳调节

中枢。

延脑:许多内脏活动的中枢

2、鱼脑的特点

1)不发达。脑与脊髓的重

量比为1:1

2)大脑为嗅觉中枢。皮层

为上皮组织。

3)小脑一般不发达。

4)10对脑神经。

特点:

与鱼脑类似10对脑神

经。

12对脑神经。

新增加脊副神经

和舌下神经

终身保

留脊索,

有雏形

脊椎骨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的功能

脊髓:10对脊神经,

颈部和腰部有颈膨大

和腰膨大

内分泌腺下丘脑-脑下垂体-内分泌系统:形成调控通路。激素的分泌受着神经系统的调控。

附8:内分泌腺及功能

感觉器官1、侧线

2、内耳

3、鼻囊

4、眼

1、眼

角膜突起、晶体扁圆、

晶体牵引肌

调节晶体曲度

眼睑、瞬膜、泪腺

2、耳

有内耳和中耳的区分

1、眼

双重调节,借改变

晶体的形状和位

臵共同调整焦距。

睫状肌

巩膜骨

2、耳

球状囊下端突起

形成瓶状囊

蜥蜴:骨膜内陷,

形成外耳道的雏

蛇:骨膜、鼓室、

耳咽管都消失,地

面震动引起下颌

震动,传入内耳。

3、嗅觉:

犁鼻器发达,鼻腔

突起形成,位于口

腔顶部。具有嗅黏

膜,有嗅神经分布

4、郏窝:蛇类的

热能感受器,位于

鼻孔眼窝之间

1、嗅觉

多数鸟类嗅觉趋于

退化

2、听觉

较爬行类发达,出现

短的外耳道。

3、视觉

鸟类的眼极发达

结构:眼球扁平适于

远视,视角开阔

巩膜前具巩膜骨,气

流大时,防止眼球变

瞬膜发达,湿润眼

球,洁净角膜

视觉调节:双重调节

角膜调节:角膜调节

肌附着于巩膜、角膜

上,收缩时可改变角

膜的曲度。

晶体调节:睫状肌改

变晶体的曲度和位

臵,睫状肌伸缩快速

有力。

可以快速调焦,高空

俯视时快速成像。

1、嗅觉

2、听觉

3、视觉

特异性特征口漏斗,

具吸附

性,漏斗

壁及舌

尖端形

成锉刀

式的摄

食器。

皮肤无

鳞,体表

粘滑富

有黏液

腺。

鳃位于

特殊的

鳃囊中,

来源于

内胚层。

7对鳃囊

口吸盘

以吮吸

式取食,

寄生或

半寄生。

水生,体表被有鳞片

羊膜卵的结构:

羊膜、绒毛膜、羊

膜腔、胚外体腔、

尿囊、胚胎、卵黄、

卵壳

羊膜卵在进化中

的意义:

胚胎虽然脱离了

水环境在陆地发

育,但胚胎仍然处

于羊膜腔中的羊

水环境中,避免了

干燥和机械损伤。

这是动物由水生

进化到陆生的一

大飞跃,解除了脊

椎动物在生殖上

对水环境的依赖。

使动物能够在广

阔的陆地环境中

得到深入发展。

也反映了系统发

育中胚胎必需在

水中发育的现象。

1、体表被有羽毛。

2、

前肢特化为翼,后肢

第五趾退化3、鸟类

是恒温动物。

鸟类具有高而恒定

的体温。

恒温对动物生存的

意义:

1)有利于保持酶的

活性,使体内各种化

学反应得以顺利进

行,从而提高了动物

的新陈代谢水平

2)高而恒定的代谢

水平,使机体对外界

刺激的反映大大提

高。

3)减少了动物对外

界环境的依赖,可主

动扩展自己的生存

范围。繁殖行为复杂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具有旺盛的代谢水平

3、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

4、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

官和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

5、胎生及哺乳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

育,并由母体提供营养发育

成胎儿。

优点:为胚胎提供了稳定而

优越的恒温发育条件。

胎儿可以受到很好的保护

和营养物质供应,完全不受

外界环境的干扰,提高了后

代成活率

1、胎盘的组成

胎盘由胚胎的尿囊、绒毛膜

及母体的子宫内膜构成。

尿囊和绒毛膜有许多突起,

深埋于子宫内壁中,加大了

母体与胎儿的接触面。

2、胎盘的功能:

建立母子联系。胎儿的脐血

管和母体的毛细血管在胎

盘处交会,进行选择性物质

渗透。

3、胎盘的分类:

无蜕膜胎盘:胎儿出生时,

绒毛与子宫壁结合不紧密,

生产时母体不出血。蜕膜

胎盘:胎儿出生时,绒毛与

子宫壁结合紧密,生产时母

体子宫内膜撕破,大量出血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讲解

原生动物门 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12.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3.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14.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15.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16.眼点:一些鞭毛虫类身体前端会有类胡萝卜素的脂类集合成为一个红色的眼点,与鞭毛基部的副鞭毛体一起构成某些鞭毛虫的感光细胞器。 腔肠动物门 1.缘膜:水螅纲水母的伞缘向内突起,成为一环状膜,称为缘膜。 2.隔膜:珊瑚纲的腔肠动物体壁内胚层向消化循环腔垂直长入的突起,有的可以连接到口道,将消化循环腔分为初级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 3.神经细胞(nerve cell):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 4.刺细胞(cnidoblast):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 1、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1分) 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为头索动物(1分)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为无头类(1分) 肌肉按体节排列,为V型肌节(1分) 狭心动物(1分) 2、简述圆口纲动物的寄生性或半寄生性特征。 吸盘式口漏斗,挫舌(2分) 鳃囊,利于寄生时的呼吸(2分) 唾腺,能够防止血液凝固(1分) 3、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表现为: (1)外形:鱼类多为纺锤形体形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2)鱼类一般均具有鳍,包括偶鳍与奇鳍是水中运动和平衡的器官。 (3)鱼类体表多具鳞片和粘液腺,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小水中的阻力。 (4)大侧肌是鱼类游泳的动力。 (5)鱼类均以鳃呼吸,鱼鳃是水中呼吸效能量高的呼吸器官。 (6)硬骨鱼类多有鳔可调节鱼的体重使其处于水中某一位置。 (7)鱼类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 (8)不同的鱼类具有调节体内水份平衡的器官;淡水鱼类通过发达的肾将体内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海水硬骨鱼通过泌盐腺将体内多余盐份排出体外。软骨鱼类通过体内积累含氮物来提高体体渗透压来保持体内水份的。 以上特点均表现为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4、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及两栖动物克服的矛盾。 水陆环境的差异: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25℃~30℃,使它能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它们能在水中遨游;然而,水中的溶氧量只及空气的1/20,每L水仅含氧3ml~9ml。 面临的矛盾有: (1)呼吸空气中的氧问题。 (2)在陆地上体内水份丧失的问题。 (3)陆上支撑身体与快速运动问题。 (4)保持体温问题。

脊椎动物的演化的证据

脊椎动物的演化的证据--读书笔记 摘要: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1、历史回顾: 自拉马克时代以来的两个世纪里,整个动物界一直被习惯地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其中法国进化思想启蒙者G. Saint-Hillaire“发育颠倒说”是最早跳出神学意念并从科学角度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假说[1]。Knoll and Carroll (1999)[2]和Conway Morris (2000)[3]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元古宙末期-寒武纪动物的早期演化,涉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的趋异等问题;在震旦(文德)期的化石群中大量蠕虫和少量节肢动物化石出现; Wanget al1(1999)[4]利用50种基因来估计脊椎动物与节肢动物趋异的时代数值993+(-)46Ma,但进化生物学的共识是,脊椎动物的起源不太可能与原口动物中的较高等类群直接相关,而应该根植于较低等的后口动物系列之中。在后口动物范围内探索脊椎动物起源且影响较大的当数Garstang-Berrill的幼态持续假说 [5~7]。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争论后,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于分支系统学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理论[8];但不久,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发育学都证实了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构成一个自然集群,于是,便形成了近来人们广泛接受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方案[9~12]。2003年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另外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即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一方面它产生了后口动物特有的鳃裂这一新性状,另一方面却仍然保留着类似原口动物的分节特征,这种学术界期待已久的绝灭类群很可能正代表着脊椎动物起源演化桥梁的始端桥墩[13]。本文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2、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中间类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2.1云南虫(Yunnanozoon)与海口虫(Haik-ouella): 云南虫(Yunnanozoon):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半脊索动物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生物所侯先光[14]于1984年7月发现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的早寒武世动物化石群,距今5.3亿年海口虫(Haikouella)化石由中科院陈均远等[15]于1995年发现于昆明海口附近5.3亿年前下寒武纪的古老地层中,属于澄江动物群的一部分。云南虫体长约3~5cm,呈黑色,身体运动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波浪弯曲来游泳。血液循环为内环,呼吸用鳃进行,云南虫类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类奇特动物,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得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得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得定期、定向有规律性得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与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得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得种类得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得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得二节与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得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得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得体节具有完全不同得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得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得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就是胚胎时期囊胚腔得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得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与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得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与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得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得迟,又称为次生体腔 £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得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外骨骼:节肢动物得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得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得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得呼吸运动主要就是依靠口腔底部得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得薄膜气囊。主要得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与骨得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得扩大与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与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得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就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得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得个员,有不同得结构与生理上得分工,完成不同得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得整体。 £生物发生律:生物在个体发育系统总就是在简单而迅速得重演,成生物发生律。 £拟态现象:拟态就是指一种生物在外形、色彩,甚至行为上模仿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体,而使自己得到好处得现象。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与受骗者. £孤雌生殖(轮虫动物):常见得雌体称为非需精雌体,具有双倍染色体(2n),不经受精就能繁殖后代。在外界环境中得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体得卵母细胞发生突变,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需精雌体与雄体。它们均为单倍体(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得环境。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即孵化出非需精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 £世代交替(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有两种体形,一为水螅型,一为水母型,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 £伸缩泡就是原生动物得一种收缩与扩张可周期得交替得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得液泡. £疣足:多毛纲得运动器官,就是体壁得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皮肤肌肉囊:由于中胚层得形成而产生了复杂得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学习心得(4)_心得体会.doc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学习心 得(4)_心得体会 齐全的仪器设备是加强实验手段的前提,而先进的实验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各校都对实验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及标本等残缺不全的现状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齐备的电化多媒体实验设备,赋予了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现代感和时代感,论文网不仅大大加强了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动物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验教学,考核无量化的衡量标准,做好做坏、做与不做都一样的弊端,各校均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初衷,以客观、科学、准确、公平、可行和实用等为原则,将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即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对每一次实验都分别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该标准包括对实验前的准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完成实验内容的质量和速度、实验过程中有无新发现或新设想、实验后的处理和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实验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所达到的量化指标。通过实施这一考核标准,学生不仅有规可循,按照标准做到自检自查,心中有数,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变教而不学为不教而学;而且教师也有据可依,按照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的目标。 生物学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出

现,写作网特别是在学科交叉领域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授予学生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应该紧密与科研相结合,积极鼓励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所有任课教师也都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从而形成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郭庆

脊椎动物

2001 单: 20.下列关于脊索动物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答() A.脊索动物门的种类终生都具有脊索,因此而得名 B.尾索动物的幼体在尾部具有发达的脊索 C.头索动物的脊索在其头部最发达 D.文昌鱼属典形的尾索动物 E.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是具有脊索、腹神经索和咽裂 23.以下哪一组特征是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答() A.脊索、后口、真体腔 B. 后口、三胚层、真体胶 C.咽鳃裂、两侧对称、真体腔 D.神经管、三胚层、两侧对称 24. 哺乳类动物中唯一能飞行的类群是答() A.鼯鼠 B.飞狐猴 C.蝙蝠 D.有袋类 25.以下哪些特征是哺乳动物所共有的?答() A.具毛 B.具胎盘 C.脑为大型脑 D.直接产出幼体 E.具有以上四种26.对于哺乳动物细胞来说,分化最明显最集中的时期是_。答() A.受精卵最初的几次分裂 B.胚胎发育形成 C.从胚胎形成到胎儿出生 D.出生后的生长发育 29.哺乳动物的胎盘是_。答() A.母体子宫壁内膜的一部分 B.胎儿在子宫内的绒毛膜 C.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的结合部分 D.类似于鸟卵中壳膜的结构 32.食虫目属真兽亚纲中较原始的类群,其原始特征是。答() A.鼻间隔宽阔,手掌裸露,听觉发达 B.存留有门齿、犬齿、臼齿多种齿型,吻长适于食虫 C.趾行式,嗅觉不发达,怀孕期长 D.牙齿结构分化较少,个体一般较小,吻部细长,指端具爪 多: 13.判断下列关于鱼鳔叙述的正误。 A.鱼鳔是鱼类的沉浮器官,可以随时调节身体比重() B.鱼鳔在发生上来自于消化器官() C.所有有鳔类的鳔都有一根鳔管与消化管通连() D.肺鱼可在夏眠时用鳔进行呼吸() 2002 单: 3.陆生爬行类体内含氮废物随尿液排出的主要形式是 A.尿素 B.尿酸 C. 氨基酸D.氨 4.高等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为 A.具头索、后口、真体腔B.后口、三胚层、真体腔 C.有鳃裂、肛后尾、神经管D.有神经管、三胚层、两侧对称 5.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A.脊髓、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B.自主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C.脑、脊神经、交感神经D.脑、脊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11.下列结构中,哪一种不是淋巴器官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神经元(神经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兴奋—树突—细胞体—轴突 —另一神经元或末梢效应器官。按机能的不同分为3类:1,传入神经元(或感觉 神经元),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髓鞘的有无神经分有髓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无髓神经(大部分植物性神经)。 脑和脊髓的横切面上分白质(大部为有髓神经纤维);灰质(神经细胞体及无髓神经纤维)。 传导活动有两个特点,(1)极性,即单向传导 (2)绝缘性 反射弧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的发生 胚胎背中部外胚层加厚成为神经板并下陷,左右两侧的神经褶最后合拢,成为背神经 管。背神经管发育为脑与脊髓,管前端形成脑,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中空管腔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嗅脑:嗅球、嗅束、梨状叶、海马 大脑半球:皮层、髓质 纹状体(基底核) 侧脑室(第一、第二脑室) 间脑:丘脑(视丘) 丘脑下部:灰结节、漏斗、脑下垂体(内分泌腺)、视交叉和乳头体 松果体(内分泌腺) 间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中脑四叠体:前丘、后丘大脑导水管大脑脚 小脑:小脑半球(皮层、髓质)、蚓部、绒球(小脑卷) 脑桥 延脑:延脑第四脑室 大脑 a,纹状体 鱼类:主要是纹状体(古纹状体) 两栖类:纹状体仍属于古纹状体 爬行类:古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鸟类:新纹状体上又附加上纹状体,成为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例如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和“学习”的中枢。 哺乳类:纹状体成为大脑的基底节 b,脑皮 古脑皮;鱼类,灰质在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肺鱼和两栖类。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主要和嗅觉相联系 新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机能皮层化。古脑皮成为梨状叶,原脑皮海马。 c,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连系两大脑半球新脑皮的带状横行的神经纤维联合。 鸭嘴兽无胼胝体,针鼹、有袋类等胼胝体不发达。 间脑包括视丘、视丘上部、视丘下部和第三脑室。 顶器:现存动物中,顶眼(器)为痕迹器官而残存于某些蜥蜴和楔齿蜥。楔齿蜥的顶眼最为明显,仍具有简单的晶体和视网膜,并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知识点整理 动物生物学

复习题-1 1.细胞的化学组成? 所有的细胞都是由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盐类和各种微量的有机化合物所组成。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1)没有细胞核、核膜、核仁,仅见核区,核区内为分散的DNA分子,不形成染色体;(2)仅有分散的核糖体,没有内质网、质体等细胞器;(3)增殖以无丝分裂为主,以几何级数增殖,RNA转录与蛋白质翻译几乎同步进行,这是原核与真核生物的最主要的差别。 真核细胞结构复杂,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丝、微管等细胞器,细胞核有明显的核仁、核膜。 3.细胞周期(cell cycle):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过程。4.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可分为三种类型: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减数分裂(meiosis)。 5.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6.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是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形成特定 的连接,称为细胞连接。 7.动物细胞的连接方式有桥粒,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三种方式。 8.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将动物的组织分为4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9.组织(tissue):多细胞动物中的体细胞开始有了分化,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形成一定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称为组织(tissue) 复习题-2 1.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在分裂时,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单个细胞。包括等裂和不等裂。 2.不完全卵裂(partial cleavage) :受精卵分裂不彻底,即子细胞不完全分离。卵裂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见于多黄卵。包括盘裂和表裂。 3.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经历几个阶段? 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一般经历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几个阶段。 4.动物中胚层的形成及意义? 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的出现有两种方式: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如原口动物;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如后口动物。中胚层具有多能性,肌肉、结缔组织、血管、囊胚内的上皮内衬、肾脏和其他从事分泌和渗透调节的器官、骨骼均由中胚层形成。 5.假体腔:动物只形成体壁肌肉层,肠壁无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 6.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包围形成的,既有体壁肌肉层,也有肠壁肌肉层。 7.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差别?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依据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针对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探索研究。主要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和毕业论文于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使之互相影响并促进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其旨是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SRP 毕业论文改革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沿性,是研究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对验证和巩固动物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动物机体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制并且运用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只是注重理论课程内容的复证,同时也在响应国家要求培养适应创新型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号召,进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的优化组合,更新替换陈旧实验内容,对本科生开放一些实验室,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是不能满足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挥。因此,本实验室针对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

了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首先将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从以前的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32学时的实验课程,对以前的实验项目进行大幅度删减,替换一些重复的和与学生创新性结合不紧密的实验项目,增加了适应学生创新和实践思维发展的综合设计性的大实验,同时把大学生训练计划(SRP)项目和学生毕业论文纳入到实验教学中,使两者相互促进提高并融为一体,影响且促进实验教学进行相应改革,一方面可以满足理论课程需求并且使之提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低年级农科类本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创新和动手能力,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胜任相关工作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训练计划(SRP)项目于实验课中实施,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为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使SRP项目融入实验教学课堂,首先使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SRP)项目的内容与实验课进行有机结合,通过SRP项目的实施推动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发生相应调整改革,大学生训练计划(SRP)项目的启动实施要求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从以下几方面陈述。 首先,改变以前课前教师为主体,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器材和实验所需要的设备,然后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目的要求 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的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的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 实验材料 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的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的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 实验观察 一、脊柱、肋骨 1、硬骨鱼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的支柱,但它的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每一个椎体的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空隙还有脊索的存留。躯干椎和尾椎相同的部分有椎体、髓弓和髓棘,尾椎在椎体的腹面有脉弓和脉棘,躯干椎的腹面连接有单头式的肋骨。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2、两栖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除一般的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 区,比鱼类多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的区域。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是一块尾杆骨。 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有尾类的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的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无尾类的肋骨为单头式。 3、爬行类的脊柱、肋骨 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和尾5 个区域。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枢椎向前伸出的齿突实际上是寰椎的椎体。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羊膜动物出现的寰椎- 枢椎组合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的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 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荐椎的数目也加多,最少是两块,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 4、鸟类的脊柱、肋骨 鸟类脊柱的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颈长,颈椎8~25 块,椎体呈马鞍型,颈部关节极为灵活。胸椎3~10 块,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前面几个尾椎完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综荐骨。后肢的腰带和综荐骨相接,形成甚为坚固的腰荐部。显然,鸟类颈椎的高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腰荐部活动的不足。 鸟类脊柱的5个区域全具肋骨。颈椎的肋骨大多以两头与椎骨愈合, 故在中间形成一孔,椎动脉由此穿过。每一胸椎各具一对肋骨伸至胸骨。

八年级生物脊椎动物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仰望蓝天高飞的鸟儿,你也许会想,我要是能飞该多好? 会飞的动物早在几亿年以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insect),后来是脊椎动物中的鸟(bird),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等。 一、鸟:9000多种,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1)适于飞行的特点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被羽毛;胸肌发达;骨骼薄而轻。 (2)食量大,排泄快,不储存粪便;心脏大,搏动快;有气囊(气囊的作用在于加大气体交换量——二次获取氧气,满足鸟类飞行时对气体的需求)呼吸能力强,体温高而恒定。 二、昆虫:100万种,分布十分广泛,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运动器官:三对足、两对翅。 (2)昆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三、两栖动物(amphibian):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脊锥动物中的青蛙、蟾蜍等。 四、动物的共同特征: 以现成有机物为食,能自由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等。 布置作业 检测: 第一课时 1、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外形特点()。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B全身被羽 C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正羽D身体呈流线型 2、家鸽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A食量大B消化功能差 C吸收功能差D直肠短,不能长时间储存粪便

3、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内部特点()。 A胸肌发达B骨胳薄而轻C气囊发达D胃发达 4、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表被覆羽毛B前肢变成翼C体内有气囊D直肠发达 5、假如给你缚上一双翅膀,你能向小鸟一样飞翔在蓝天上?请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2)畅想有一天,人会像鸟一样翱翔吗? (3)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 (4)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向小鸟一样翱翔在知识的蓝天里? 第二课时 1、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B有三对足,能爬行或飞行 C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D运动能力不强 2、下列动物具有外骨骼的是()。 A蛔虫B蚯蚓C蝗虫D河蚌 3、下列哪项不是节肢动物共同特点的是()。 A体表有外骨骼B身体有许多体节组成 C足和触角分节D都会飞行 4、蝗虫的呼吸是靠、()。 A体表B触角、C气管D外骨骼 5、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说出你所了解的几种蝴蝶的名称及生活习性?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洄游:某些鱼类或海兽等水生动物在一生活动中,由于环境影响或生理习性,在一定的时期从原栖息地集群游到另一个水域中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又沿原路线游回到原栖息地生活,这种集群的定期、定向有规律性的移动,称为洄游。一般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季节洄游。 £适应辐射:原始同一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成形态结构不同的种类的过程叫适应辐射。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摺向下伸展而成的片状构造称为外套膜,常包裹整个脏团。外套膜由外两层上皮构成,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独立运动。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 £逆行变态:在幼年向成年发育时,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外骨骼:节肢动物的含几丁质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咽式呼吸:两栖类的呼吸运动主要是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多态现象:群体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员,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生物发生律:生物在个体发育系统总是在简单而迅速的重演,成生物发生律。 £拟态现象: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外形、色彩,甚至行为上模仿另一种生物或非生物体,而使自己得到好处的现象。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 £孤雌生殖(轮虫动物): 常见的雌体称为非需精雌体,具有双倍染色体(2n),不经受精就能繁殖后代。在外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刺激下,非需精雌体的卵母细胞发生突变,并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需精雌体和雄体。它们均为单倍体(n)。交配受精后形成休眠卵,以抵抗不良的环境。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即孵化出非需精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 £世代交替(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有两种体形,一为水螅型,一为水母型,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常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 £伸缩泡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收缩和扩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的液泡。 £疣足:多毛纲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 £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circular muscle)、

动物生物学

一、单选题 1. 研究在动物个体发育中器官系统形成过程的学科,称为:(A ) A 动物胚胎学 B 动物分类学 C 动物生态学 D 动物解剖学 2. 以动物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为:( B ) A 分子系统发生学分类方法 B 自然系统分类学分类方法 C 分支系统学分类方法 D 进化分类学分类方法 3. 有些原生动物常多个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这种动物称为:( C ) A 多细胞动物 B 高等动物 C 单细胞动物 D 单细胞群体动物 4. 有些原生动物的体表会形成比较坚硬的外壳,主要功能是:(C ) A:增加身体重量B:增加身体体积C:保护身体D:帮助运动 5. 含有色素体(如叶绿素)的原生动物,其营养方式一般为:(A ) A 植物性营养 B 动物性营养 C 腐生性营养 D 吞噬性营养 6. 海绵动物具有原始的神经细胞,称为:(D ) A 孔细胞 B 领鞭毛细胞 C 芒状细胞 D 原细胞 7. 组成水螅体壁的主要细胞是:( B ) A 刺细胞 B 皮肌细胞 C 神经细胞 D 腺细胞 8. 腔肠动物特有的细胞为:( C ) A 间细胞 B 腺细胞 C 刺细胞 D 芒状细胞 9. 蛔虫消化道和体壁之间的空腔称为:( C ) A 真体腔 B 血腔 C 假体腔 D 混合体腔

10. 动物系统发生中,中胚层首先出现于:( C ) A 海绵动物门 B 腔肠动物门 C 扁形动物门 D 环节动物门 11. 下列各种运动器官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有效的是:(A) A 节肢 B 疣足 C 伪足 D 刚毛 12. 水管系统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 A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13. 棘皮动物幼体的对称形式是:( B ) A 辐射对称 B 两侧对称 C 五辐射对称 D 不对称 14. 文昌鱼在分类地位上属于:( D ) A 原口动物 B 尾索动物 C 半索动物 D 头索动物 15. 鱼类的偶鳍是指:( B ) A 背鳍和臀鳍 B 胸鳍和腹鳍 C 臀鳍和腹鳍 D 背鳍和胸鳍 二、多选题 1.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包括:(ACD ) A 单细胞动物 B 单胚层动物 C 两胚层动物 D 三胚层动物 2. 转基因动物的用途包括:(AC ) A 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 B 食用转基因动物 C 生产药用蛋白D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概述出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区分、判断出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3)能举例说出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列举出几种我国特有的或珍稀的脊椎动物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类群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通过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点和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3)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无脊椎动物能够分为哪些类群? 【答】: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引入】:学习完无脊椎动物之后我们来看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

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二》、各类脊椎动物--鱼类 【学生活动】: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 【提问】: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 -- (鱼类) 【点评】: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三》、各类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引入】: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结构特征. 【总结】: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 【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各类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活动引入】: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讲授新课】: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扬子鳄、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五》、各类脊椎动物--鸟类 【引入】: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然后讨论总结鸟类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有羽毛,长骨中空,

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总结的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比较(因为总做到这样的题啦)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肺囊状,分隔简单。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