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热症可灸_与_热症禁灸_

_热症可灸_与_热症禁灸_

_热症可灸_与_热症禁灸_

?!"?新中医#""$年#月第$%卷第#期

胃粘膜上皮的生长,使穿孔尽快修复。据此,笔者初步认为溃疡病穿孔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后,患者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明显降低,而表皮生长因子明显升高者,为非手术治疗有效,可继续观察治疗,否则应坚决中转手术。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

袁青,马瑞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关键词:热症可灸;热症禁灸;热症;针灸禁忌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是对灸法的两种不同观点,大多医家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虽主张“热症可灸”者大有人在,但反对热症用灸者更沿习成风。笔者本着遵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对这两种提法做一分析。

!“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其原义为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作用得到提高,或因天气炎热,灸疮发作常感不便之故,故不必专于用灸,并非是“天温禁灸”之意。后人以“天温无灸”作为“热症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商讨的余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症扩大至治未病、急症、热症等,《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节肿风游热肿,……即急灸之立愈”;脏腑实证可施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实热施灸,《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五淋,灸大敦三十壮”;阴虚内热施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内寒,灸第二十二”。上述都说明热症是可以用灸法的。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症用灸。实热症用灸法属于“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用灸法属于“引热下行”法。元?朱丹溪完善了“热症可灸”的理论,认为热症包括实热与虚热,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症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个方面。《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之而出也”。即是说灸治是“以火导之”,使热毒之邪移深就浅“随火而出”,则郁结壅滞可散,热毒肿痛可消。对已成脓者,则可用灸法催脓、拔脓。阴虚内热可灸,《丹溪心法》云:“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从理论上阐述了其治疗机理是通过扶阳来接济阴虚,使虚火自能下行归元。《幼幼集成》更认为灸法能“疏风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而《灸赋》中所阐明的内容则概括了“热症可灸”的机理:“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热能疗;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为灸法治疗热症提供了科学依据。有研究认为,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灸治热症的作用机制。

"“热症禁灸”的理论依据

“热症禁灸”最早出自《伤寒论》,后世主张禁灸者多沿习此说,并把阳症、热症、实症、阴虚乃至湿热之疾列为禁灸之列。如《伤寒论》’’.条中列举了许多的热症禁灸:“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认为阴虚内热之体,应忌用艾灸,因艾火易伤津液,阴血愈伤而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又曰“…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条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认为阳虚而寒之症,治以灸法,功效显著。阳盛而热之症,反灸之,是实以虚治,血随火炎则妄行。##’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热盛之症,若用温针,以火济火,火热扰动心神,必致烦躁、心悸、不眠诸症。其后宋代《圣济总录》也推崇“热症禁灸”:“阳症之病,不可灸也”、“若阳症灸之,则为大逆,……灸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

追本溯源,热症“可灸”与“禁灸”是有着历史的根源和理论基础的。古人对这两种观点也没有肯定的结论,同一书中有时会有截然相反的提法,这种例证当以《针灸问对》为其代表,“若身热恶寒,时见躁作,或面赤面黄,噫乾,口乾,舌上黄赤,时渴,咽噫痛,皆在外也,但有一二症皆不宜灸。其脉必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患立至。”但接着引用高武的话“《难经》云:热症在内,……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也。”

由于热症的范围甚广,是否“禁灸”或“可灸”,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不能将其绝对化,主张“禁灸”者不应对一切热症都不用灸法,这样限制了灸法的发展。主张“可灸”者亦不宜过分地扩大其作用,这样才有利于灸法的发展。

收稿日期:#""#/",/’.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讲课稿

“热症可灸”与“热 症禁灸”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 广州中医药大学袁青马瑞玲(510405) 摘要:本文通过追古溯今,论述了“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两种不同观点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认为热证在灸法的使用上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别待之,不要将其绝对化。 关键词:热证可灸热证禁灸理论依据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自古以来即出现过不同的见解和争议,直到目前在认识上还未达到统一。主张“热症可灸”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反对热症用灸者更属沿习成风,目前大多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这似乎已经是针灸适应症的科律。热症禁灸禁锢了灸法的广泛应用与重视,但过分强调热症可灸则夸大了灸法的作用。我们本着尊古而不泥古的思想有必要对这两种提法做一详细分析。 一、“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 1.有关灸治热症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 中医学说的思想是以经典和前人的经验为依据的,则“热症可灸与禁灸”,我们先应从经典来找依据。通考《内经》全文,不仅无“热症禁灸”的条文与字样,而且特别重要的是有“热症二十灸”之说。《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除此之外,在《内经》全文中,认为阴气虚、寒凝与阳气下陷等症,灸疗具有重要作用。如《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下陷者,火自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灵枢》“陷下则灸之”。说明在上述诸症中,是灸法胜于针刺,并未

说明发热不能用灸法治疗。仅在《素问·八正神明论》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认为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作用得到提高,就不必专于用灸。然而,“天温无灸”与“天寒无刺”是相互对待而言的,而不是“天热禁灸”,也可能是因天气炎热,灸疮发作常感不便之故。再者,这也是和《素问·异法方宜论》五方五时与针灸的各有所宜的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后人以词害义,以“天温无灸”作为“热症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的商讨余地。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症扩大至治未病、急症、热症等,如痈疽施灸,《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跗骨肿痈疽节肿风游热肿,…即急灸之立愈”;脏腑实症可施灸,《千金方·卷十四》“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实热施灸《千金方·卷二十二》“五淋,灸大敦三十壮”;阴虚内热施灸,《千金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内塞,灸第二十二”《西方字明堂灸经》一书中多处有热症用灸的记载,如灸大敦穴治疗“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头痛、身热如火”,兑端主“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 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症用灸。实热症用灸法属于“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属于“引热下行”法。 元·朱丹溪完善了“热症可灸”的理论,认为热症包括实热与虚热,而灸法有功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症的作用,归纳为“泄热排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方面。

施灸的禁忌

施灸的禁忌 这些禁忌主要包括: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响美观。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能灸。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另外可能引起局部痛觉降低而被烫伤,如果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要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和体位舒适,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自己没有把握找准穴位,可请当地医生以

墨标准)以保证灸治的效果。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谨慎,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并注意检查艾条有未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的体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注意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洁净。 (5)如果使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施灸,注意施灸距离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施灸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一般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9)注意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出现

医学全在线

现场心肺复苏术 简介:现场心肺复苏术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RP)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1、证实: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2、体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上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医学全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11466966.html,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5、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 6、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吃名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 7、吃名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讲课稿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

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其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标。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症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冷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痛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麻痹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风寒湿痹, 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艾灸适应症 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 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 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 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 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7、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 8、对早、中期癌症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 9、减肥:民间早有以艾灸之法瘦腰减脂,腰腹肥胖者不必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 每日温灸腰腹部1-2次,连续几周后即可收到明显的减肥效果; 10、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 充盈、青春美容、身强体健、延缓衰老。 艾灸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过劳、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伤寒者。 4.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麻疹、丹毒、传染性皮肤病者),白候、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晚期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 6.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心悸、心动过速、血压过高者、中风早期者。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幼儿囟门未闭合前的囟会穴及孕妇、酒醉、空腹、过饱、极度疲劳、男女乳头、阴部、睾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女性经期、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力的人、血脉过快、皮肤不健康者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 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 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 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 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 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 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 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 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 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 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 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 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 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 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 b药物浸泡消毒法 c煮沸消毒法 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14、持针姿势 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 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 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 a插入法b捻入法 B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 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适应证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壳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二、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三、禁灸穴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如人体解剖学以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古人的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清明、下关、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申脉、委中、素髎、巨髎、禾髎、颧髎、天牖、髀关、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晴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其它的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艾灸注意事项(禁忌 方法 图解等)

艾条灸注意事项: 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 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浅谈化脓灸

浅谈化脓灸 化脓灸,顾名思义,就是需要人为制造感染的一种灸法。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民间广泛运用。作为灸法的一种,它和针刺一起占了《黄帝内经》三分之二的篇幅。可见它在传统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针灸资生经》多处提到,“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也!”又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俱虚,火之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可见灸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的运用之广。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虐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意思是说,如果去吴蜀那些湿气重的地方,一定要在身体上化脓灸三两个地方,不要让灸疮那么快就愈合,那么,身体就不会感染到瘴疬,温虐之气。所以说,要是想身体健康,足三里就要常常灸,使灸疮常常有分泌物排泄。可见,在唐朝,古人就已经对灸法深入进行了研究,并对化脓灸有了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对于灸疮在一段时间内的炎症反应,很多不明真相者谈虎色变,患者们也会忧心忡忡,担心因此导致炎症感染,不能收口。其实大可不必,首先灸疮的形成就与外伤导致的细菌性感染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热量累积后导致的伤口,后者是某种细菌导致的感染。前者是一种人为的非细菌性炎症,目的是延长对局部区域的刺激量,以形成长效刺激。 《针灸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皆瘥,若不发,其病不愈。(意思是:凡是灸艾引起的疮疤得以化脓发作,所患得疾病就能够得到痊愈。如果灸疮不能化脓发作,那么疾病就不会得到根除。) 《针灸甲乙经》更是对灸疮不发详细描述了诱发灸疮化脓的办法----“灸疮不发者,用故履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论也……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出多而疾除。……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若速愈,恐病根未除也。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灸疮形成却不能成熟作脓者,用旧鞋子烤热后覆盖灸疮,三天左右就发作化脓了……也有担心患者气血虚衰不能使灸疮发作的,就让他内服中药四物汤,滋养他的血气……古代的人不用收疮的膏药贴敷,因为一定要使灸疮多多出脓,这样才可以令疾病根除。……如果疮口很快愈合,致病的毒气就不能全部出来。)----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化脓灸的作用,主要就是造成灸疮以形成慢性刺激。当灸疮形成之后,火的作用已不复存在。故灸疮在整个灸法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

艾柱着肤化脓灸---古老的免疫方法

艾柱着肤化脓灸---古老的免疫方法 (041699)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当人体遇到病毒、细菌和传染病的侵袭时,身体拥有的由甲状腺、扁桃体、淋巴结、脾脏、骨髓和白细胞、皮肤和黏膜等器官组成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就会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抵御侵略的使命,阻止入侵者长驱直入。但当受侵者本身健康即有问题,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比较薄弱不能很好的阻止侵略者的大举进犯这时就会患病。如何才能提升固有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减少因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低下而诱发相关疾病?西医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细菌和传染病的侵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学中与西医学采取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细菌和传染病的侵袭有异曲同工之效者当首推艾柱着肤化脓灸。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虐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意思是说,如果去吴蜀那些湿气重的地方,一定要在身体上化脓灸三两个地方,不要让灸疮那么快就愈合,这样做身体就不会感染到瘴疬、温虐之气。所以说,要是想身体健康,足三里就要常常灸,使灸疮常常有分泌物排泄。《局方发挥》告诉我们:“凡著灸疗病,虽然数足,不得疮发脓出,其疾不愈。如灸疮不发,按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矣”。《针灸资生经》也说:“凡著艾灸,得灸疮发,所患即愈,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后过数日不发,可于疮上再灸二三壮即发”。《明堂灸经》言:“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小品方》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太平圣惠方》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意思是说凡是灸艾引起的疮疤得以化脓发作,所患得疾病就能够得到痊愈。只有灸到流脓生疮才能达到排除病邪的效果。如果灸疮不能化脓发作,那么疾病就不会得到根除,灸疮发否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针灸甲乙经》更是对灸疮不发详细描述了诱发灸疮化脓的办法:“灸疮不发者,用故履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灸疮形成却不能成熟作脓者要用旧鞋子烤热后覆盖灸疮,三天左右就发作化脓了……在灸后十天内嘱患者多吃鸡肉、羊肉、鱼、豆腐等发物促进

[防治“老慢支”平安走过冬季] 根除老慢支偏方大全.doc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其多见于老年人,俗称“老慢支”。如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部分病人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后果十分严重。11月以后天气渐冷 ,气温下降使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而易导致“老慢支”发病。冬季是“老慢支”的多发季节,也是患 者最难熬的季节。为了能让广大病友平安越冬,我刊邀请专家撰稿,普及防治护理知识,与大家一同正确解读“老慢支” “老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慢性支气管炎平均患病率为4%,而老年人则达15%左右,可见慢 性支气管炎和老年人有相关性,“老慢支”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慢性支气管炎是内外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引起气管 、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变化。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这些症状常在冬春季或气候突变时加重。如每年发病超过3个月,持续2年或超过2年,又排除其他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疾病,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初期症状比较轻,常不易引起重视,等到病变持续进展并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的时候,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因此积极开展对“老慢支”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老慢支”的病因 空气污染、吸烟和呼吸道反复感染是导致“老慢支”的三个主要因素。 空气污染“老慢支”的发病和空气污染程度成正比,其中化学气体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烟雾,对支气管黏 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此外,空气中悬浮的二氧化硅、煤尘等粉尘对支气管黏膜的刺激也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因素。 吸烟吸烟是现今公认的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发生改变,降低抵抗力,削弱肺泡的吞噬灭菌作用,又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增加气道阻力。大量资料表明,吸烟者“老慢支”的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 2倍;吸烟开始的年龄越小,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这里不妨给大家举一个典型例子。有位姓刘的剃头师傅,人称“留(刘)一头”。他特别喜欢吸烟。从早上起床后点一支烟,然后一支接一支不间断地吸,直到晚上睡觉。因他一天中 只留下一个烟头,故人称“留一头”。如此年复一年,刘师傅咳喘反复发作,50岁生日还没有过,阎王就拉他走了,是 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 感染呼吸道反复感染是本病发生和加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是本病急性发作的最主要病原菌。病毒感染也能引起本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除上述因素外,气候寒冷、多种过敏因素也是“老慢支”发作的重要诱因。“老慢支”的症状咳、痰、喘是“老慢支”的三个主要症状。“老慢支”的咳嗽早期咳声有力,白天多于晚上,冬季重于夏季;病情加重时,四季日夜均咳,咳声变重浊,多 为连声阵咳;后期并发肺气肿时,咳声低沉无力,咳嗽夜间多于白天,临睡及清晨起床时咳嗽更甚。 “老慢支”的咳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清晨及夜间较多,且黏稠不易咳出;在感染或受寒后,痰量增多,多伴脓 性痰。“老慢支”的喘息主要见于喘息性“老慢支”患者,单纯型“老慢支”可以没有喘息的症状。“老慢支”治疗或 保养不当,喘息会逐渐加重;感染及劳累后明显;合并肺气肿后常表现为呼吸浅短,气难接续。 容易和“老慢支”混淆的疾病以下四种疾病容易被患者混淆为“老慢支”,广大病友要注意鉴别: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具有咳嗽、咯痰反复发作的特点,但多从幼年或青年阶段发病,常有大量脓痰、间断性咯 血和肺部反复感染等典型病史。X线胸片或CT显像可以确诊。支气管哮喘本病起病年龄较轻,常有家族史和过敏史,多反复发作。一般起病急,发作短暂。哮喘声重而咳嗽轻 。用支气管解痉剂效果明显。肺结核中医称肺痨。活动性肺结核以咳嗽、咯血、低热或潮热、乏力、盗汗、消瘦等为特征。症状与季节关系不 大。X线胸片及痰菌检查可以确诊。“老慢支”的并发症 阻塞性肺气肿最常见的并发症,患者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加上管腔狭窄和痰液阻塞,呼气不畅,故可发生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症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中,患者有寒战、发热、咳嗽增剧、痰量增多,且呈脓性。 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溃疡,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腔或多或少变形,扩张或狭窄。肺心病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至发展为肺心病是一个慢性过程,一般需要6~10年。一般肺气肿形成之后 ,进一步使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逐渐肥厚,最终发生右心室扩张,终致右心衰竭。 “老慢支”的西医治疗 陈良安

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 灸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按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 疝腹痛等。 2. 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 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泻、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 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 崩漏日久不愈等。 5. 外科疮疡初起(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瘰疬、乳痈初起,各种痛症、疖肿未化脓者(可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等症。 6. 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调理之。 7. 防病保健。 8. 淡斑、生发等。 二、禁忌症 虽然古往今来,使用灸疗的人多之又多,方法简便又安全,但应用时仍 必须注意。 关于“禁忌”穴位 古籍中记载的禁灸穴位共有47个,这些穴位多分布于面部,重要器官和 浅表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肌少筋肉结聚的部位。因此,使用艾柱直 接对着施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

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 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穴位可能在用艾条直接施 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等。 如今,近代针灸临床认为,禁灸穴是我国古人中医临床时间的经验之谈,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各部位 的结构)以及艾灸方法的改进,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温和灸,这 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又能够使艾灸疗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禁忌病症 1. 中医范畴内的实热证或阴虚发热病症,如高热神昏、高血压危象、肺 结核晚期、大量咯血、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期间不宜进行 灸疗。 2. 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不宜进行灸疗。 3. 处于孕期或经期的女性,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不宜进行灸疗。 禁忌时机 主要是指不宜在过饥、过饱、大量饮酒、大渴、大汗淋漓、精神情绪过 于激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进行灸疗。

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

论化脓灸方法及艾灸后的反应 摘自王正龙《灸法直论》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艾灸适应症及禁忌症

艾灸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其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标。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症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冷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症。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痛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麻痹引起的各种疾病,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科各种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艾灸适应症 1、流感、哮喘(热性哮喘和对艾草过敏的患者除外)、咳嗽、支气管炎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 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3、骨折复位后和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 4、妇女卵巢囊肿、输卵管炎症、宫冷、带下、痛经、恶露不止、崩漏、子宫下 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乳腺肿瘤等。 5、胃痛、胃下垂、脂肪肝、肝炎、肾炎、各种肠炎等。 6、中气不足及妇女更年期引起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 失眠多梦、早泄、尿频、脱肛、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等。 7、贫血、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等。 8、对早、中期癌症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并可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功能; 9、减肥:民间早有以艾灸之法瘦腰减脂,腰腹肥胖者不必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 每日温灸腰腹部1-2次,连续几周后即可收到明显的减肥效果; 10、艾灸法大补上、中、下丹田之气,自古为养生要术。无病者常灸之可气血 充盈、青春美容、身强体健、延缓衰老。 艾灸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过劳、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伤寒者。 4.某些传染病(猩红热、麻疹、丹毒、传染性皮肤病者),白候、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晚期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 6.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心悸、心动过速、血压过高者、中风早期者。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幼儿囟门未闭合前的囟会穴及孕妇、酒醉、空腹、过饱、极度疲劳、男女乳头、阴部、睾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女性经期、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力的人、血脉过快、皮肤不健康者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热证可灸

热证可灸? “灸”字在《庄子》就有提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记述灸法最早的中医文献。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主要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疾病由“火”、“热”等邪所致;可造成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多种热证。对于热证灸疗有“热证可灸”、“热证忌灸”、“热证贵灸”等观点。 “热证忌灸”: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首先提出“热证不可灸”,“三阳宜针,三阴宜灸”,提出“火劫”、“火逆”等危害,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是说虚热证不可用灸。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实热证用灸不宜。且有热证施灸后发黄、澹语、惊痛、痪疚、便血、蛆血、口干、舌烂、烦躁等描述,认为灸法不宜用于热证,强调误用引起阴伤亡阳之弊。张仲景生活年代,疫病大范围流行,他叙述的某些经病未用火治也出现类似“火逆”变证。如太阳经病蓄血证可见发狂;阳明经病胃家实可见澹语、便秘、口干舌燥、循衣摸床;少阳经病有胸满、心烦等症状可见,这种“火逆”变证很大程度上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的产物,并非均为灸等“火治”法治疗造成的。张仲景是我国伤寒学派的祖师,尊之医圣,他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且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依据,后世的很多医家仍沿前人所言。 “热证可灸”:《素问·骨空论》提出热病二十九灸。历代医家也多有认同,东晋葛洪认为灸法对于虚实寒热,无所不宜;《肘后备急方》用灸法治疗外科热证。唐代孙思邈临证更重视热证灸,用灸法治痈疽、温热症的描述。《千金要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灸之,此为良医”。强调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在初唐时代,孙思邀所接诊的病人很少是“病疫”一类,热病是一般的性质的热性病,故临床上症状难见“火逆”之证。《大观本草》、《本经别录》、《本草纲目》等均称灸能治百病。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云:“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说明灸法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在古代文献中不难发现,灸法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热证治疗中均有记载。 “热证可灸”的机制:看似“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实不然一,灸法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医学人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明代汪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之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吴尚先《理渝骄文》:“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可解释实热症用灸的机理。二,通过灸法助阳可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丹溪心法》:“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虚火是水不济火,非火之有余,乃火之不足。故古有脱血者益气,甘温除大热等治法。葛可久《十药神书》“治劳十方,用甘温者七。”这是虚热用灸的机理 现代研究机制表明,灸法适用热证和具有熱象的疾病。感冒用温灸治疗能有效地缩短病程且可阻断某些不良传变。灸疗可以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肠痈属阳明实热证,用艾灸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灸法具有解热抗炎、杀菌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双向免疫调节,稳定机体内环境作用。我国现代灸学大师周楣声推崇“热证贵灸”在《灸赋》说:“药有反佐,火能艾投。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总之,热证可以用灸法,但须在正确的辨证施治与适当的操作的基础上,而且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灸法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法值得更好的推广。

1958年资料8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续完)文库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有关化脓灸(瘢痕灸)几个问题的初步商讨(续完)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李志明;刘鸿鸾;孟庆璧;何迺睿;孙稳 七施灸后的调养法(护理法) 1.灸疮护理: (1)换膏药法灸后每日检查1-2次注意膏药是否脱落、移动,灸处是否化脓,若发现膏药脱落,立即换贴,在不化脓期间不须每日换贴膏药。此法针灸大成已有记载: “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贴膏药,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药不坏惟久贴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尽除也。”根据以上的经验,当化脓时期如脓液很多则日换膏药一、二次,否则膏药易坏,但个别脓液少的患者,则不需每日更换。 总之,按脓液排出量多少、灵活变通。换膏药时将灸疮膏揭开以后,先用消毒棉棒拭去疮面的脓液,其次再拭去灸疮周围的脓液,必要时可用75%酒精在灸疮周围进行消毒和用消毒的生理盐水洗净灸疮,当疮面干净以后,再将烤熔之膏药贴之。若门诊患者可发给膏药、消毒棉棒依法自换。定期初步规定灸后7天、15天、30天、45天来门诊检查病情及灸疮化脓情况,并嘱患者注意勿使感染。 (2)洗灸疮法古代对此法非常注意,如: 资生经云: “凡着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二尺,令驱逐风于疮口中。兼令经脉往来不滞,自然疮坏疾愈(今人亦自恐水杀人不用汤洗)。若灸疮退

火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柳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以后针灸书中对灸疮洗法有类似记载,但资生经亦谈到不用汤淋。今据我们不全面的了解,灸后未用上法洗灸疮,这样作是否影响疗效,尚待今后观察。 (3)辅助灸疮化脓法如资生经记载: “下经云: 凡着灸的疮发,所患即差(瘥),若不发其病不愈。”也就是说化脓灸后,灸处务须化脓,借此化脓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根据我们的经验有少数患者灸后并不化脓,或者化脓不好,对此不论古今多采用很多方法辅助化脓,如资生经记载: “甲乙经云: 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炙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溏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于见人灸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清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面发。亦有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盖不可一概论也。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亦在人,以知取之,若任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以当尽也。”又如针方六集灸疮不发一百二十五云: “欲令灸发者,炙履熨之,三日即发。”针灸大成又提到食发物促使灸疮化脓,在初灸十日内,可食鲜鱼、鸡、羊肉,我们结合针灸大成的办法并用附加艾卷灸法,摸索出促使化脓的方法,即在施灸后十日内告诉病人,食鸡、羊肉、豆腐等类发物,若灸后半月灸处仍不化脓时,即在灸处用艾卷灸5-10分钟,一日两次,连灸2-3天即可化脓。同时我们体会到,清水膏药不仅保护灸疮,而有促使化脓之功,用以上的方法,我们通过二年来的临床观察,收到完全化脓的良好结果。 2.灸后调养法: 此法古今医师非常重视。如医宗金鉴灸法调养歌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