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莘县村镇体系规划说明书2011

莘县村镇体系规划说明书2011

莘县村镇体系规划说明书2011
莘县村镇体系规划说明书2011

第一部分规划基础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规划背景

1.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各级政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规划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是联系乡村和城镇的纽带,是和广大农村接触最紧密、联系最广泛的地区。近年来,县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积极推进县域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各省市纷纷开展了城乡总体规划以及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

2.山东省提出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要求

2009年2月28日召开了全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会议,山东省政府提出工作目标是: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75万户,力争达到100万户;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每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用五年时间使全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措施是:“搞好三个规划、完善五项政策、把握五个原则”。三个规划即:

(1)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抓紧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区位、规模和空间布局,合理确定要撤并的村庄和搬迁时序,为农房建设改造工作提供依据。

(2)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

(3)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

200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的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中心村为核心,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3.莘县对自身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迫在眉睫

莘县的发展立足于高层次的区域发展需要,其村镇发展应与聊城市的城镇体系发展与布局相协调,同时,加强城镇间的职能分工与联系,优化不同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突出区域特色,促进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但现阶段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滞后,不能有效的指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势必会延误实现区域城镇群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时机。

莘县近期将开展迁村并点,组建农村居住社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改善村庄环境等工作,急切需要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当前工作。

二、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国民经

济与发展规划及其他县域专项规划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其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条:

1.承上启下

对上,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和省

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根据上一层次的省(市)域规划来制定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对县(市)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

向下,县域村镇规划所确定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相关的控制指标和要求,为下一层规划如:镇规划、乡规划等的编制提供依据。

2.统筹城乡发展中产业、人口、村镇布局、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要素,协调发展中的矛盾。

坚持统筹城乡的思路谋划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调控和引导县域镇村、产业和各类设施布局,促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县(市)城区和县域内的中心镇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力引擎。需要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优化镇村结构和空间布局,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培育非农产业集群,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落户,带动农村地区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城乡高度一体化。

3.对现有的村镇各类规划进行整合、反馈与调整完善。

截至2008年,全县各乡镇均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部分村庄也完成了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各类规划缺乏合理的衔接,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完善。

第二章规划基础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莘县县域行政辖区,总面积: 1387.74平方公里。

莘县行政区划为:4个办事处、20个乡镇、1133个行政村。

2.规划期限

基期: 2009年

近期: 2015年

中期: 2020年

远期: 2030年

远景: 2050年

二、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乡规划有关标准、规范;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4)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济南都市圈规划(2006-2020年)》;

(6)《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2008年9月)。

2.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明确空间管制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建设强度,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和时序。

(1)规划理念上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规划方法上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3)规划内容上突出强制性内容,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

(4)规划体系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部门、行业规划紧密衔接,互为补充,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相协调,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技术路线与编制重点

1.技术路线

采用问题与目标导向的技术路线。解读莘县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定发展目标,提出发展策略,展开村镇体系布局,最后提出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着重解决县域发展中产业、空间管制、居民点建设、村镇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

详见规划技术路线图。

2.规划编制重点

村镇体系规划以宏观、区域协调与整合为主,具有协调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弹性规划的结构和功能。本次规划的编制重点是:

(1)解读莘县发展条件,确定城乡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解读莘县域产业发展条件,确定城乡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策略。

(3)合理确定县域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确定城镇化战略与目标。

(4)合理确定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与用地布局。

(5)完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

(6)完善县域社会服务事业和基础设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7)划定空间管制分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8)制定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实施策略和措施,并提出规划实施的时序。

第二部分发展战略

第三章发展条件评析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莘县位于北纬35°48′——36°25′、东经115°20′——115°43′;地处鲁西平原,聊城地区西南端,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点;北邻冠县,东北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东与阳谷以金线河为界,南隔金堤河与河南省范县相连,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河北省大名县、河南省南乐、清丰、濮阳毗邻;全境东西宽32平方公里,南北长68公里,面积1387.74平方公里,合208.16万亩,占山东省总面积的0.9%。莘县呈南北狭长形状,县城位于县境北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截止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999921人,建成区总人口59260人,建成区面积8.69平方公里,各乡镇驻地总人口约为19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5%。

2.行政区划

截止到2009年6月,全县分4个街道办事处和20个乡镇,即燕塔办事处、东鲁办事处、莘州办事处、莘亭办事处和河店镇、燕店镇、王奉镇、俎店乡、魏庄乡、董杜庄镇、妹冢镇、徐庄乡、王庄集乡、柿子园乡、观城镇、大张家镇、大王寨乡、樱桃园镇、十八里铺镇、张寨乡、古城镇、古云镇、朝城镇、张鲁镇,共1133个行政村。

3.现状经济

近年来莘县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主要工业项目有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特色农业全省闻名,为全国有名的“洋香瓜”、“双孢菇”之乡。2008年食用菌种

植面积450万平方米,年产7万吨。2008年全县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40.42亿元。其中一产产值为33.08亿元;二产产值69.12亿元;三产产值38.22亿元;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123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11元。

二、相关规划信息整合

1.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

山东省委九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一体”,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由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组成;“两翼”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城市带。

2.《济南市都市圈规划(2006-2020年)

都市圈空间结构:一极一区六轴。

一极:济南中心城区;一区:济南都市区,包括济南、聊城、泰安、淄博、德州、莱芜;

六轴:聊济淄发展主轴、德济泰发展主轴、滨淄莱发展主轴、德滨发展副轴、聊泰莱发展副轴和济莱发展副轴。

4.《莘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城市性质

以加工业、商贸流通为主的聊城西南部生态旅游中心城市。

(2)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12万人;

远期(2020年):21万人;

(3)城区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

近期(2010年):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5.0平方米;

?远期(2020年):2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4.3平方米。

(3)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职能等级规划

?

5、部分乡镇总体规划简介

(1)张鲁镇

规划镇域近期(2010年)53800人,远期(2020年)53500人。

城镇性质: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主导,集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园林生态型、民族特色小城镇。

用地的发展方向为:以老城为依托,西部南北向完善,整体沿张鲁路东西向集中紧凑发展。

(2)古云镇

近期2005年,全镇总人口7.3万人,中期2010年全镇总人口7.5万人,远期2020年,全镇总人口7.8万人。

规划城镇性质: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鲁西工业重镇。

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向北南为主,东西部适当完善。

用地布局结构:规划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城市结构概括为“三个中心、一个园区、三片组团”。

1、三个中心:(1)主中心:镇政府驻地,集中了全镇大多数的生活服务设施,行政设施,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是整个镇域的中心区域,将形成现代化的小城市面貌。

(2)两个次中心:一是油田次中心,中原油田采油三厂驻地,将形成以油田为特色的驻地面貌。二是老城区,改建成东部次中心。

2、一个园区:

是指以河为界的市级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布置,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形成良好的工业协作,是鲁西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三个组团:

即三个比较大的生活组团,分布在镇区的不同处,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西面的居住组团主要为工业园和依托油田形成的服务业使用,中部的居住组团为镇驻地服务,东面

的居住组团则以老区的改造为主。

(3)徐庄乡

规划镇域近期(2010年)2.27万人,远期(2020年)2.29万人。

规划城镇性质:以发展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小城镇。

规划城镇近期(2010年)5000人,建设用地0.7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10000人,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规划全镇形成“六点、两轴”的格局,即六个经济发展点,两条经济发展轴线。

“六点”即镇驻地及5个中心村,驻地利用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与雄厚的经济基础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5个中心村各自依托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文教、商贸中心,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两轴”即324省道以及罗屯——张楼——南周庄的县级公路,324省道为全县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之一,而连接罗屯——张楼——南周庄的县级道路也为全乡重要的干道,具有发展沿路经济的良好条件。

三、对现有规划的评价

1.规划体系比较完善,较好地指导了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现有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规划缺乏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也存在各级各类规划衔接不够,各自为政的现象,表现在:

(1)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多,规模过大,可操作性较差。

(2)脆弱资源保护考虑不足,表现在:水源地保护不足,整个水系有一定的污染;土地资源紧缺,建设用地不集约,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

(3)产业布局分散,缺乏整体考虑;

(4)部分开发建设以没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指导建设,不符合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5)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对农村考虑少,重城市轻乡村现象比较突出;

(6)对规划实施政策研究不足。

四、县域发展条件评析

1.优势

(1)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

从山东看莘县

(1)位于“一体两翼”中“一体”的西部,地处山东重点战略发展地区;

(2)位于山东东西向主要发展轴线——聊济淄发展主轴上。

从聊城看莘县

北与冠县、聊城市相连,东和阳谷县以金线河为界,南与河南濮阳市接壤,西与河北省邯郸市毗邻,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交通便捷

莘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即将修建的德商高速公路与青兰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结束了莘县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另有临商公路、临观公路、永莘公路、齐南公路、蒙馆公路5条省级公路纵贯南北,县乡级道路、村级道路密布成网。

(2)资源条件优良

a.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为聊城市面积最大的县。

b.部分旅游资源品位较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与旅游资源。

c.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县域南部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为“中国洋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

(3)经济基础较好

a.经济总量稳定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140亿元。

b.工业及特色农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效果明显。

2.弱势

(1)全县人口多,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2)水资源较为短缺。

(3)县城第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且规模较小,除飞泰纺织公司外,其它企业职工数均在1000人以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a.乡镇工业区遍地开花

现状县城与乡镇都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布置了规模较大的工业用地。但由于缺乏县域的统筹考虑,产业板块分区混乱,工业用地呈现遍地开花的情况,除古云等个别乡镇外,城镇的产业选择较为雷同,且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工业区。

b.乡村工业布局较随意

县域内部分乡村有村属的工业,由于村属企业投资少、生产规模小、设施简陋,经济效益年份间波动大,间歇性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村属工业用地零碎,随意布局,甚至侵占农田。

(4)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差距依然较大

城乡基础设施包含供水、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环卫等。全县各乡镇居民点基本实现了通公路、通电、有线电视等村村通工程,差距比较大主要表现在排水、供热、燃气方面。比如,全县20个乡镇,没有一处污水处理厂,绝大部分乡镇驻地及村庄没有达到集中供热、供气。

3.机遇

(1)山东省提出“一体两翼”、“济南都市圈”等发展战略

山东省政府提出全省的发展战略“一体两翼”。莘县作为“一体”中的一员,也肩负着实现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的任务与使命。莘县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借助此次省政府打造的发展平台,开创建设莘县新篇章。

“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中都对莘县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同时,针对这些发展定位、目标都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政策优惠。莘县应积极利用这些政策措施,融入“济南都市圈”,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其中重要一员。

(2)县政府提出城市化战略和工业立县、环境立县战略

莘县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标准定位,制定出了战略指导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培育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力量,激发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狠抓环境保护建设,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总结

(1)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2)经济基础较好,综合竞争力急需增强。

(3)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4)土地资源广阔,但水资源等资源和能源制约加剧。

(5)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城乡建设、设施配套、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依然不足。

第四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本次规划确定莘县的发展总目标为:以县城为核心,以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

的中心镇为重点,以一般乡镇和农村社区为基础,形成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空间布局合理的县域村镇体系。

2.分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至2015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相当于我国沿海发达大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开始迅速提高,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稳步上升。

至2020年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在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至2030年人均GDP10000~15000美元。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当前的水平(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已经不明显,乡村居民收入接近城镇居民的90%。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40%。

至2050年人均GDP15000~20000美元,接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水平。农村非农产业产值超过一半,城乡收入水平相当。

(2)社会发展目标

至201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逐步消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中的非农产业领域,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恩格尔系数均达到国际富裕水平。居民文化娱乐需求增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0%。

至2020年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45%,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增加。农村信息化程度显著改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至2030年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占据主导地位,超过60%。第三产业劳动力成为非农产业劳动力的主体,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达到30%。农村信息化设施逐步普及,国际互联网用户比重达到70%。城乡社会保障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至2050年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劳动力占非农产业劳动力的75%。城市化水平达到85%。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达到50%。农村信息化设施基本普及,国际互联网用户比重达到90%。

(3)设施环境发展目标

至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开始对接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超过80%,燃气、集中供暖向有条件的乡村地区覆盖,消防设施覆盖率达到50%。乡村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卫设施建设开始起步,乡村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开始改善。

至2020年城乡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城乡综合燃气、集中供暖覆盖率达到30%,消防设施覆盖率接近70%。乡村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卫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至2030年城乡综合燃气、集中供暖覆盖率达到50%,消防设施覆盖率达到90%。乡村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卫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城乡基本实现空间的一体化。城市、乡村各具魅力、互为补充。

至2050年城乡综合燃气、集中供暖覆盖率达到60%,消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村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卫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相差不大,城乡融为一体。

二、发展战略

1.区域协同战略

对接聊城中心城区,融入济南都市圈

莘县临近冠县和阳谷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莘县已与周边县域联为一体,各种经济活动更加紧密联系。

莘县地处山东东西向主要发展轴线—聊济淄发展主轴上,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积极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农业发达等优势,强化与聊城等城市的联系,在产业分工中错位发展,避免恶性争竞,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实力。

2.城乡统筹战略

实行城乡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莘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应从城乡发展中的人口、用地、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生态环境、政策等八个要素入手,全面推进,从而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均衡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1)城乡人口一体化策略

莘县现状城镇化水平较低,仅有25%,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也不高,通过加快城市化、工业化,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此外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能;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公正的城乡国民待遇差距,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

(2)城乡用地一体化策略

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同步进行,农村节约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应反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效率,重点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和建设标准,整治空心村;通过用地评定,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地域功能单元。

(3)城乡产业一体化策略

合理布置城乡产业,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带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发展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4)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策略

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合理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城市——镇——农村社区三级居民点体系;引导城市合理生长,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培育重点镇,促进乡镇集聚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引导村庄集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乡村发展环境。

(5)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策略

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并向农村延伸。

(6)城乡社会服务设施一体化策略

构建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城—镇—村多级辐射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7)城乡发展政策一体化策略

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3.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区为目标,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划定生态斑块,建设生态廊道,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县域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2.保护大气、水、声等环境,建设城乡一体的环卫系统,固体废弃物达到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

3.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引导发展生态旅游、无公害农业和清洁生产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4.城镇化发展战略

日韩经验表明,城市化、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主导力量。现状莘县与山东省平均水平及其他地市相比,莘县城市化水平比山东省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较为薄弱。

同时莘县城市化还存在以下问题: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比重高。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莘县县城和古云、朝城、樱桃园等乡镇,其他乡镇城市化水平低,因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持续发展,莘县城市化水平仍需要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转移。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必须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从城、镇、村发展提出一下思路:(1)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化质量,提高带动能力

现状莘县城区用地规模及人口规模均较小,辐射带动力尚嫌不足。国外专家曾经指出,城市应当有一个适度规模(以便实现规模经济),在这个规模以上时能出现增长,而经济衰退则不可能发生。这就是大城市所特有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城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的一种自强化机制,这种自强化机制促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莘县城市化战略首先应该发挥中心城区的“棘轮效应”,带动莘县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提高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城市化内涵和质量的提升。

(2)建设重点镇,提高城镇建设质量

莘县小城镇数量较多,共有20个乡镇,是聊城市乡镇数最多的县,分散化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必然会造成财力、物力的分散化,难以实现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实行“突出重点、差异发展”的战略,形成区域多层次、开放式的小城镇网络结构体系,是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首先应引导具有产业、区位优势的乡镇(如古云镇、朝城镇)发挥优势,壮大二、三产业,成为周边村民人口集聚的中心。

(3)适度推进村庄合并,提高人口集聚水平

莘县村庄数目较多,多数村庄人口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推行村庄合并,建设农村居住社区,对于莘县城市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村庄合并首先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村庄合并,使原来分散的资金、企业、土地得到集中,这从客观上为农村集约化生产,科学管理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农民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第二,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享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最为直观的表现,分散的村庄,人口规模小,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等公用设施很难配套。村庄合并可以引导人口和文化集聚,更能节约建设用地。

第五章发展规模

第一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一、人口发展现状与分析

1.人口现状基本情况

2004年,全县总人口为969097人,人口自然增长数为4400人;2008年,全县总人口为999921人,人口自然增长数为5800人,因此人口增长特点呈现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2008年全县各乡镇人口现状统计表

2.人口增长分析

根据近5年全县人口数据可得出,莘县近五年来的平均出生率:8.1‰平均死亡率:4.8‰,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

二、县域人口发展预测分析

人口发展预测规划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土地资源承载力法与人口综合增长法。

(1)、土地资源承载力法

该法计算,一般按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 平方米计算,由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人均建设用地的比值计算得出人口发展情况,莘县是农业大县,城市建设用地在整个县域范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包括城区与乡镇建设用地,采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法不能科学合理的估测县域人口,因此,本次规划不采用本方法,而采用人口综合增长法预测。

(2)、采用人口综合增长法预测

随着莘县经济的发展,莘县对外来人口将有一定的人口吸引力。将来随着济南、聊城市区的发展,将有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外地务工经商,每年迁入人口将小于迁出人口,因此其人口机械增长将为负增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预测,每年的负增长人数计为约1000人。

截止到2008年底全县人口为99.9万,根据近五年的人口资料分析,确定人口综合增长率为3.3‰,随着经济的发展,因此由公式Q=Q0 (1+K)n+P

式中Q——规划期末的县域人口

Q0——起始年份的县域人口

K ——人口自然增长率

N ——规划年限

P ——人口机械增长率

因此预测:

2015年全县总人口:99.9×(1+3.3‰)6-6000=102.5万

2020年全县人口:99.9×(1+3.3‰)11-11000=105.7万

2030年全县人口:99.9×(1+3.3‰)21-21000=110.6万

三.县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

根据《莘县县城总体规划》及各乡镇总体规划,并参考全县及各乡镇所提供了基础资料,同理可推算出:至2030年,城区总人口约为30万人,各乡镇驻地总人口约为47万人,则2030

年县域城镇化水平为:77÷110.6×100%=70%

因此至规划远期全县的城镇化水平将由2008年的25%增至70%。

第二节用地规模

一、城乡用地现状与存在问题

1.莘县土地利用现状见下表(2008年)

各乡镇土地面积及特色产业见下表

2.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

①城镇建设用地超标严重,土地利用强度不高。通过资料分析,现状城区及各乡镇驻地人均占地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个别的达到140平方米以上,远超国家所规定的的人均120平方米的标准。

土地利用强度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标准,

主要以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为评价指标。

全国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比较

从上表得出经济发达城市的建筑密度尚未达到城市规划要求的20%,从现状来看,莘县城镇的建筑密度应低于经济发达城市的建筑密度。土地平面利用率较低。从平均建筑容积率来看,城镇区范围内存在较多的旧村,平均楼层较低,土地的空间利用率不高。

②城镇用地效率降低,工业用地的粗放增长问题突出

莘县的城镇建设用地的特点为:2005年以来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增长速度远超出了GDP 的增长速度,表明莘县城镇用地的使用效率正在降低。工业用地特别是乡镇企业用地浪费严重,企业重复上马,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

③城市建设与其他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莘县人口密度高,村庄城镇分布也较为密集。同时,境内多为优质高产农田区,且县域南部地下蕴涵丰富的天然气、石油等,这给城镇建设、工矿业开发和农业生产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带来较大的矛盾。

④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500人以下居民点数量较多,用地不够集约,挖掘潜力较大。

(2)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存在的问题

①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匮乏,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太大

耕地总量及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近年来还出现了急剧减少的现象,若照此趋势发展,势必会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耕地面积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莘县处于快速城市化及工

业化的进程中,城镇及工矿用地呈明显增加趋势,同时,区域交通用地也有较大比例的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二是耕地转其他农用地的增长:由于比较利益的趋势,使得耕地向可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林地、园地转化,同时林地、园地可以获得比耕地更好的环境效益。在未来近几年内,园地、林地面积还会继续增长。

莘县2008年末未利用土地基本属于河流水域,再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②农用地生态环境遭恶化

由于局部废水排放不达标,沿岸局部地区土壤受到污染。此外,农业生产化肥、地膜、农药施用量居高不下,农耕机动车辆的增多,不合理污水农灌等,对土壤、河湖塘水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用地规模

根据《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法规,城市新增用地,人均用地应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乡镇驻地新增用地及改造用地,人均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因此至2030年,县城建设用地应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内,各乡镇驻地建设用地控制在56平方公里以内。

第六章 县域空间管制分区

一、空间管制区划标准

为了实现对区域内不同地区发展分类指导,将全县规划区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现状建成区四种空间管制类型。除现状建成区外根据以下表标准划分。

二、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区按照空间管制区划标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现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压矿区、河湖水系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市政通道控制带等区域。限制建设区包括生态旅游发展区等区域。适宜建设区包括中心城规划建设新增用地、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增用地等用地。现状建成区包括中心城现状建成区、小城镇现状建成区等区域。

三、空间管制分区措施

第三部分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第七章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特征

1.城乡产业结构

根据表1-1、莘县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一产业产值虽然逐年提高,但所占GDP比重却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最大,增长速度最快,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国民经济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1978-1980年间不断上,但1980-1984年开始回落,2000年后开始反弹,2007年达到47.4%;第三产业产值也为逐年提高,所占比重虽有所反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莘县三次产业结构显示出快速工业化的特征,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占绝对优势。2008年,莘县三次产业比重为25.4:47.4:27.2,与山东省平均水平(10.4:57.5:32.1)相比,莘县第二产业比重低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稍高,高于全省10.4的平均水平。表明莘县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根据国际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莘县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竞争力。继续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第二产业的经济积累和财富积累,但第三产业最终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场所。

表7-1 莘县产业结构与GDP总量

2.工业内部结构

全县轻工业特征突出,如农副产品加工、纺织业等。一个国家或区域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工业化一般从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不很高的轻工业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结构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过渡,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从莘县统计资料发现轻工业比重大于重工业。

3.企业组织结构

莘县主导企业规模效应突出。中小企业众多,碎石型结构突出。莘县存在大量的小企业,中小企业群体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对全县经济有利的支撑和重要的补充。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未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鼓励股份制合并、合资等形式,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产业发展阶段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为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特点,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划分方法,将各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总结如下表。

表7-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特征

根据工业化中期的特征,莘县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如今的原材料

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在第二产业创造国民财富的同时,第三产业承担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并逐步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就要场所,推动莘县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被打破。

二、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1.城乡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根据莘县资源条件、工业基础、经济结构的条件,确立工业发展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由黑色向绿色转变,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为重点的战略意图。工业结构调整将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的深度加工,巩固加强石油化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莘县主导产业品牌、旅游资源及区位交通优势,以多元化、规模化、集群化、高技术化为导向,加强产业关联、加大技术投入,发展以纺织、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等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

2.城乡产业发展目标

构筑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规划期末,莘县城乡产业完成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以协作配套和分工合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传统产业基础更坚实,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

3.城乡产业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莘县主导产业品牌、生态旅游资源及区位交通优势,以多元化、规模化、集群化、高技术化为导向,加强产业关联、加大技术投入,发展以农产品加工、石油化工、纺织产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市场等为支撑,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a.产业多元化战略

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石油化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将仍是支撑莘县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首先,进行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技术改革、产品更新,开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把优势行业建成具有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主导产业。第二,利用主导产业优势,开展同聊城市东昌府区、冠县、阳谷及周边省份之间的区域协作。

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而且能够打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因此成为各个城市争夺的制高点。莘县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以园区为载体,提高集聚程度。其次需要政府在资金、硬件建设、软环境规制方面提供大力支持。最后要制定人才吸引战略,吸收创新性人才。

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升莘县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随着境内两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将对莘县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信息、旅游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掌握对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支配和控制权,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点和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制高点。

b.企业规模化和集群化战略

规模经济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获得规模经济,一种方式是使用快速成长来扩大自身的规模,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由许多企业组成一个相互既竞争又合作的联盟,形成企业集群。莘县产业发展要特别注意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它们的专业协作和配合,并通过企业的联合竞争,鼓励通过股份制合并、合资等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发展全国有市场占有率的企业集团。

产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从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成组布局、集中布局是产业布局的主要方式。工业生产组织在类型上普遍具有技术细密分工、生产组装流线式作业和产品标准化的特征。因此,集聚布局是工业企业对区位要求的显著特点。而且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莘县的产业布局,必须走集中布局的路子。继续通过工业园区这种有效的形式,增强产业的集聚效益。增强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县内外资本进入本地基础较好的企业,引进本地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以此提升产业结构,增强集群优势。

c.经济一体化战略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强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努力提高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莘县与济南都市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济南都市圈包括济南、聊城、泰安、聊城、德州、莱芜等城市。在产业方面,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城市形成了以钢铁、汽车、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子、旅游、金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中心,聊城以原(燃)料加工、贸易批发为特色;从区位错位竞争的角度,莘县除继续发挥优势产业之外,充分利用济聊高速公路等网络密集的对外交通运输优势,发展物流业,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莘县区域经济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城乡二元格局,把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才、信息、资金和物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第一产业发展战略

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使以“洋香瓜”、“双孢菇”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成为莘县农业的品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走品牌农业、规模经营之路,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加大远程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优化整合现有工业体系,稳定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提高与旅游及文化产业业的关联度;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引导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工业园等园区的有序集中,走规模化、集群化、高技术化道路。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进一步挖掘莘县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村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第八章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一、城乡产业布局原则

(1)区域统筹原则

把莘县产业布局放在以济南为核心的济南都市圈、山东省乃至全国更大视野中考虑,特别是考虑与济南、聊城、河南省等相邻区域的分工与协调,考虑全国工业布局发展趋势对莘县产业发展的影响。

(2)战略调整原则

根据产业分布特征,从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角度,根据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要求,进行产业布局的前瞻性考虑安排。

(3)合理分工原则

积极引导市域适宜在城区发展的企业在工业区落户,提高中心城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

(4)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的重点,在布局上确保用地;提高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特色区块建设。

(5)完善综合原则

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先导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

(6)集约利用原则

整合既有土地,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土地级差原则,不同地域布局产出效率不同的产业。

(7)有效调控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二、城乡产业总体布局规划

根据莘县的经济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城区及各乡镇三大产业,规划全县共分为“四大产业经济区”

(1)林果蔬菜经济区:以张鲁、王奉、魏庄、燕店、俎店、董杜庄、妹冢、大王寨等乡镇为主的林业、瓜果、蔬菜产业区,其中大王寨的林业、燕店的香瓜为主要特色。

(2)综合服务经济区:以莘亭办事处、东鲁办事处、燕塔办事处、莘州办事处、十八里铺等为主的中心城综合经济区;

(3)蔬菜食用菌产业经济区:以张寨、朝城、王庄集、柿子园、樱桃园、古城等乡镇为主的蔬菜、食用菌产业区;该产业区中的双孢菇为一大特色。

(4)工业经济区:以观城、大张家、古云等乡镇为主的石化工业区,该区域富含石油、天然气,以石油化工为主的产业发展迅速。

第四部分县域村镇体系布局

第九章县域村镇体系布局

一、县域村镇体系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

1.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至2009年6月,莘县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20个乡镇,即燕塔办事处、东鲁办事处、莘州办事处、莘亭办事处、河店镇、燕店镇、王奉镇、俎店乡、魏庄乡、董杜庄镇、妹冢镇、徐庄乡、王庄集乡、柿子园乡、观城镇、大张家镇、大王寨乡、樱桃园镇、十八里铺镇、张寨乡、古城镇、古云镇、朝城镇、张鲁镇,其中古云镇、朝城镇、张鲁镇为省级中心镇,各乡镇及办事处辖若干个行政村,共113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组成。

目前,莘县村镇体系大致分为4个等级,即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居民点。

2.村镇体系现状问题分析

(1)各乡镇居民点的分布特点为:分布较均匀,规模差别大。从职能上,各乡镇居民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乡镇驻地,乡镇政府及镇直机关所在地,第二类:行政村,行政管理区或村两委所地,第三类:自然村。

(2)各乡镇的村镇体系分为二个层次:乡镇驻地与农村居民点,行政村两委所在地主要职能是行使行政区域管辖,除个别村庄外,公共服务设施简单,经济辐射力较弱,与自然村无大的区别,尚不具备承担一定区域内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

(3)现状居民点分布:由于地理、历史原因,莘县大多数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相对比较零散,长期以来,莘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控制,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其建设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状态,这种松散均质的布局方式也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落后,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同时农村居民点面积过大,宅基地闲置多,空心村问题严重。工业用地特别是乡镇企业用地浪费严重,企业盲目、重复上马,少批多占现象严重,土地利用集

约程度不高。

(4)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大,部分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50平米/人,远远超出国家城镇用地标准。

二、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村镇等级规模结构发展现状

目前,莘县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20个乡镇,共1133个行政村,从县域村镇规模上看,全县村镇规模总体偏小,如俎店乡、徐庄乡全乡总人口低于3万人,大部分乡镇人口规模在3至4万人之间。县域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发育程度较低,中心城区规模较小,对全县经济吸引和辐射能力较弱。全县大多数乡镇镇区人口规模低于1.5万人。此外,在各乡镇中镇区人口中,大部分为本地村民,非农人口比重较低。

2.村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根据各城镇和乡村的职能特点及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可把所有城镇和乡村分为4个等级,即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农村社区。

城镇等级结构表

规模结构:根据对现状发展条件的分析和人口规模的预测,结合其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和村庄

规模,把所有城镇和乡村分为3个规模级。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表

三、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1.村镇体系职能结构发展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莘县各乡镇的职能类型较为单一,且职能结构层次较低,村镇职能分工体系发育程度低。除古云等个别乡镇外,主要是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工贸型乡镇主要以能源、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工业职能不突出;农业型乡镇则以单一的种植职能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不足。各乡镇第三产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主,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另外,县城作为全县的区域中心,由于规模偏小,且位于县域的偏北部,其集聚与扩散功能

不强,难以有效带动周围地域的经济发展,导致各乡镇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镇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较差。

2.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各城镇区位、资源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以及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规划期内县域经济开发空间布局的调整,将县域村镇分为以下五种职能类型,即工业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型、工矿服务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

职能类型表

3.村镇体系职能规划

(1)县域中心城市:莘县中心城(燕塔街道办事处、东鲁街道办事处、莘州街道办事处、

莘亭街道办事处)

莘县域中心城包括燕塔办事处、东鲁办事处、莘州办事处、莘亭办事处,是县域城镇职能结构的核心,是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县域旅游、商贸、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综合型服务中心。

(2)中心镇

本次规划根据县域20个乡镇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确定古云镇、朝城镇、张鲁镇为重点发展城镇。重点城镇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同时也是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成为莘县农村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未来将分担区域中心的部分职能。城镇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莘县由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同时处理好发展上的时序关系。

(3)一般镇

除中心镇以外的其他17个乡镇,包括河店镇、燕店镇、王奉镇、俎店乡、魏庄乡、董杜庄镇、妹冢镇、徐庄乡、王庄集乡、柿子园乡、观城镇、大张家镇、大王寨乡、樱桃园镇、十八里铺镇、张寨乡、古城镇。规划期内各乡镇应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明确各自发展方向,强化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

(4)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一个或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组成,在性质上分为乡镇驻地社区和农民社区两种形式,在规模上分为千户社区和一般社区。

确定全县共组建149个农村社区和10个小型农民居住区。规划期内应重点对乡镇驻地社区及千户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使其发挥对一般社区的带动示范作用。

第十章县域空间布局

一、县域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1.加强县域村镇空间一体化原则

规划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与组合。

2.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城镇与乡村是一个发展中存在着整体性关联的区域,要使莘县由一个城乡混杂发展的综合体逐步演变为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强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同时处理好发展上的时序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的科学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并影响着城乡未来的发展。发展的持久性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能力,具体表现为控制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采取集约的空间增长模式。

4.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应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的需求,处处着意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配置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注意在经济、社会、生态之间找到平衡。

5.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原则

以自然资源评价为基础,目标是使县域城镇空间与自然空间很好地结合,又可以实现不同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完整性。在区域整体范围内体现城镇化空间的特点,使相对集中的城镇化空间系统与开敞空间系统紧密融合。

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田园风光的景观形象。在农田相对集中、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预留并控制生态绿地、生态廊道、经济林带等开敞性空间。二、空间布局规划目标

总目标:

莘县村镇空间布局的总目标是:以加快县城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农村村庄改造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重点,形成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农村社区等不同层次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的差距。到203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

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村镇空间布局体系。

城镇空间布局发展目标:

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和谐宜居的生活区;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区;绿色生态的农业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发展目标:

(1)总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村庄整合,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集聚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

(2)分目标

①生活高质化、城市化

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整个城乡地区都是城市化地区,生产、生活、娱乐等互相协调,统一发展。

②建设规范化、多样化

村庄应和城市一道统一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范畴,建筑形式追求多元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③服务社会化、网络化

乡村城市化需要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高度的健全,并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使整个城乡地区真正做到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如公共交通网络化等)。

④环境生态化、田园化

农村地区良好的农田、水网生态环境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其发展仍应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保育为主,并充分体现其田园化的特色。

⑤形象特色化、品质化

以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为目的,村庄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地区,寻求适合农村的建设模式和居民生活组织,追求农村风貌的高品质和特色化。

三、县域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

1.城镇用地合理扩展,农村居民点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

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城镇用地扩展方式,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莘县县域内现有行政村1133个,大部分呈散点建设,土地使用不够集约,整体空间布局无序,村庄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分散,难以形成聚集经济和规模建设,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建设也难以形成规模化集中配建,规划通过合村并点进行集约整合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模式,由分散走向集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使用的综合效益。

2.各类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合理连接,协调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服务于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因此,一方面,要根据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来布局交通用地;另一方面,交通用地的布局也对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交通优势通常是城镇扩展与居民点安置的首选因素。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也要协调布局,要充分考虑人口与距离的影响。水利设施用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和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依然有很大的联系,水利设施用地能为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提供能源和安全保障,因而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用地的保障作用。

3.全面提高各类建设用地的集约与节约化水平

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能够满足各产业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需求,有效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生产效益,进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能提高其利用的集约与节约化水平,这样能够确保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规模的适度扩大和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地使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

4.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组合,合理布局

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反映在其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的协调布局上,还表现在区域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协调布局上。非建设用地由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组成,非建设用地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承担者,是区域景观品质的重要塑造者,是城镇拓展空间的支持者,是城镇的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者。对非建设用地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严格控制,使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组合,合理布局。一方面,保护风景资源和生态脆弱地带,保持环境完整性;另一方面,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的收入水平。充分发挥非建设用地对城镇发展的功能作用,为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居民和不同聚落类型的农村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5.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统筹发展

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要求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统筹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间的相互联系。此外,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发挥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首”所起的传递力作用。

四、县域空间布局规划

1.空间发展方向选择

(1)依托聊城发展优势,充分利用聊城对莘县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并主动承担聊城一个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035“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林志明汤品森彭俐李松平 【摘要】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以望城区乔口镇为例,探讨“多规协调”下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协调;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乔口镇 引言 综观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种类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各级的规划,也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的规划,其中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最为典型和常见[1]。各种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各层面的规划缺乏协调,彼此冲突,导致我国目前规划体系存在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2],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整合,甚至融合是我国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关于规划协调的研究已有大量论著,主要集中在“三规”[3]- [5]以及“两规”[6]-[9]的协调和实践,对“多规协调”的论述亦有涉及[10]- [11],但在镇(乡)域层面的“多规协调”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本文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以推进村镇布局规划更好的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充分利用分类规划成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编制,最终达到有效指导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的目的,使“多规”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层面有效协调,为相关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

工作大纲

一、设计前言 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城乡规划体系,村镇规划知识,以及 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认真学习了国 家和地方对城乡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和设计规范,如《城乡规划法》 和《镇规划标准》等。在思想上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本次实际项目 设计,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例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 规划设计的所有内容,并培养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确保乡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证乡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小乡镇的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乡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乡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集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乡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乡镇规划应根据乡镇本身的特点,重视乡镇特色的塑造,避免乡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5、《四川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6、《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7、《四川省规划区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8、《XXX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9、《XXX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XXX土地利用规划》 四、规划层次 五、规划工作内容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依据 (4)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2 现状分析 (6) 2.1现状概况 (6)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 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 4 城乡统筹发展 (17)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 5.1发展定位 (21) 5.2发展规模 (21) 5.3城镇化水平 (22) 6 镇村体系结构 (23) 6.1镇村等级结构 (23) 6.2镇村规模结构 (25)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 7.3村庄布点规划 (3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 8.2行政办公设施 (39) 8.3商业服务设施 (39) 8.4教育设施 (39) 8.5医疗设施 (39) 8.6文化体育设施 (40)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 9.3排水工程规划 (44) 9.4电力工程规划 (44) 9.5通信工程规划 (44) 9.6燃气工程规划 (44) 9.7供热工程规划 (45) 9.8防洪规划 (45) 9.9消防规划 (45) 9.10环境卫生规划 (45) 9.11防灾规划 (46) 9.12环境保护规划 (46)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 10.1近期建设重点 (48)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 — 2007 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 1 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

作 大 纲 一、设计前言

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城乡规划体系,村镇规划知识,以及 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认真学习了国 家和地方对城乡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和设计规范,如《城乡规划法》 和《镇规划标准》等。在思想上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本次实际项目 设计,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例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 规划设计的所有内容,并培养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确保乡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证乡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小乡镇的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乡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乡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集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乡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乡镇规划应根据乡镇本身的特点,重视乡镇特色的塑造,避免乡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5、《四川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6、《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7、《四川省规划区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8、《XXX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9、《XXX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XXX土地利用规划》 四、规划层次 五、规划工作内容 1、收集整理基础现状资料。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13)

附件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

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 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规[2006]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第二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和审查: (一)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当提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对规划纲要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成果,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于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附件。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积极推进城镇化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要素和交通布局,围绕产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52%。 第一节城镇体系 以包兰线、丹(东)—拉(萨)高速公路、110国道为主轴线,以固察线、五原至甘其毛道口岸和临赛线为三条次极轴线,全市形成以“一主三次”为框架,“一市三区”为中心,以旗县所在地和新型工业新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主动融入呼—包—银—兰经济发展格局之中,承接呼、包、鄂“金三角”的辐射。 坚持“拓展区域中心、打造特色县城、构筑工业新镇、建设整洁农村”的城镇化总体思路,城镇发展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把临河城区建成5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临河区、陕坝区和东部工业新区的“一市三区”发展框架,东部新区首先培植产业,达到一定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后设区;杭后陕坝镇先按市辖区规划建设,条件成熟后撤镇设区;目前重点是建设现有中心城区,拓展新区与改造旧城相结合,主攻新区建设。利用2-3年时间使新区建设形成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聚集效应,把临河城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第二个层面是建设六个旗县所在地城镇。依托产业支撑,突出差异特色,完善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第三个层面是以建设工业新镇为重点,结合撤乡并镇,在控制中心集镇数量的同时,打造精品小城镇,使其成为联系城乡,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桥梁和纽带。 城镇体系规划要与促进产业发展、吸纳人口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衔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城镇规划,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产业合理定位、人口合理分布。做好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三篇文章,体现地域特色。充分发挥河套平原土壤、气候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建设现代园林城镇。结合河套灌区河道交错、渠网密布、可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搞好城镇水系建设。围绕河套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打好城镇文化牌。通过城镇绿化、水系和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河套城镇人居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