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2006_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对2006_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对2006_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对2006_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第29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8 2009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09, 156~157

对2006~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

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焦新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6)

[内容提要] 运用录像分析法,摄录 2006、2007、2008连续三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决赛的全过程,在慢放状态下逐局、逐分、逐板地反复观看、记录,对费德勒、纳达尔技战术及三年来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打法的球员有不同的技战术特点和不同的得分手段。因此,运动员技战术风格不同,其训练的内容、要求也应不同。

[关键词] 温布尔顿锦标赛;决赛;技战术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8-0156-02

1.前言

现ATP(世界职业男子网球协会)单打世界排名第一的瑞士网球选手罗杰·费德勒与排名第二的西班牙网球选手拉斐尔·纳达尔自2006-2008连续三年在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决赛舞台上上演了一场史诗般的对决,其中2006、2007年费德勒分别以[0-6/6-7(5)/7-6(2)/3-6]与[6-7(7)/6-4/6-7 (3)/6-2/2-6]的比分取得胜利,而2008年,纳达尔却以[6-4/6-4/6-7/6-7/9-7]的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这三场比赛是当今世界网球的巅峰之战,蕴藏了两位风格迥异高手的技战术特点及其三年中的变化,代表了世界网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从中我们不但能看清世界男子网坛最先进的技战术特点,还能从其三年中的变化中探寻到正确的训练方向,从而为我国男子网球的训练提供借鉴。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06、2007、2008连续三年中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决赛选手费德勒与纳达尔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查询了有关网球技战术,特别是世界优秀男子技战术方面的期刊和材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

2.2 专家访谈法:对网球界的专家、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访问,就2006-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纳达尔的技战术进行了专门探讨。

2.3 技术统计分析法:对2006-2008年温网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发球、底线正反手、上网等各项技战术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

3.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比较分析

3.1 费德勒的技战术分析

从表1各项技术统计的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费德勒在发球、主动进攻得分、上网次数及的得分上都优于纳达尔,可见与对手相比,费德勒的各项技术及打法都比较均衡,是一位技术全面型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前两场比赛,费德勒的发球上网、中场进攻、底线进攻以及在防守时都能保持较高的成功率。其实,作为一名主动进攻的选手,费德勒在所有的网球比赛中都在执行的一条最基本的战术路线,那就是在减少自己非受迫性失误的同时增加对手的受迫性

失误,把此战术最能体现的淋漓尽致的是在对峙过程中费德

勒利用对手击球出浅主动迎前的高位击球进攻,更靠近球网

的击球使其能击出更大的角度,从而占得主动。另外,主动

转变战术及节奏也是费德勒运用的主要战术之一。在三场比

赛中费德勒上网次数为142(33+57+52)次,而纳达尔只有76(18+27+31)次,可见,费德勒在击球过程中往往采用

发球上网或随球上网等战术变化转变比赛节奏;此外,费德

勒在其相对较为薄弱的单手反手这一环节上经常利用反手

切削,通过切削的落点和旋转的变化转变比赛节奏,既避免

陷入单纯的底线对峙,又弥补了单手抽球力量不足且不稳定

的问题。

表1 2006、2007、2008三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技术统计

费德勒纳达尔

数据类型

20062007 2008 2006 20072008一发成功率/% 69 68 63 74 72 67 一发赢球率/% 77 74 68 68 71 65 二发赢球率/% 57 55 44 42 49 48 Aces个数13 24 25 8 1 6 双误个数 1 3 2 3 2 3 非受破性失误32 34 52 26 24 27 主动得分43 65 82 42 50 68 上网得分率/%

64

(21/33)

72

(41/57)

65

(34/52)

67

(12/18)

56

(15/27)

71

(22/31)总得分133 165 204 113 158 209

3.2 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

纳达尔具有极好的速度、耐力、稳定性及心理素质,底

线正手击球与反手击球技术均衡,属于底线对抽型打法的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正手击出的强烈上旋球和全场的快速且不

知疲倦的奔跑是其获胜的主要手段[1]。由于具有良好稳定性

的正手强烈上旋击球,加上全场快速的奔跑能力,使得纳达

尔打出的球稳定性高,失误率低,然而,纳达尔至今不能一

统网坛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比赛过程中攻击对手的力度不够,这一点尤其在2006年的决赛中体现的更突出。从表1技术

统计的数据中也不难看出,在主动得分方面费德勒以190(43+65+82)远高出纳达尔的160(42+50+68)个;在发球

[收稿日期]2009-05-06

第8期焦新辉:对2006~2008年温网决赛中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分析157

方面,费德勒以62(13+24+25)个ACE球远远高于纳达尔的15(8+1+6)个;在非受迫性失误方面,费德勒为118(32+34+52)个,纳达尔为77(24+26+27)个,而在2008年的比赛中费德勒的非受破性失误几乎比纳达尔多一倍,这也是其最终失利的直接原因;另外在一发与二发的赢球率上,纳达尔在前两场比赛中都低于费德勒,而在第三场比赛中的二发赢球率却高于费德勒,这也是其赢得第三场的原因,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了纳达尔的发球与接发球能力的提高。此外,在比赛过程中,纳达尔的穿越球是其上旋之外的又一亮点,强烈的上旋加上突出的穿越球能力正体现出其底线防守反击型打法的特点。

3.3 费德勒与纳达尔的技战术变化

3.3.1 费德勒的技战术变化之处

纵观三年来的这三场比赛,费德勒在一发成功率上虽略有下滑,但发球的整体状态依然良好,在比赛过程中,费德勒依靠自己强大的发球多次取得关键分,挽救了败局。在各项技术指标都处在时好时坏的情况下,唯独发球这一项技术在三场比赛中延续了一贯良好的稳定性与异常强悍的攻击力,帮助费德勒在比赛最困难的时候成功逆转败局,取得前两场决定性的胜利[2]。正手方面,2006年的比赛,费德勒的正手威力十足,主动得分连连不断,然而,在后两场比赛中,正手的失误逐渐增加,通过三场比赛对比观察我们发现,其原因并非费德勒的正手变弱了,而是对手攻击力变强所致。反手方面,在三年里,费德勒的反手一直是被纳达尔攻击的弱点,无论发球还是底线对抗,纳达尔都会抓住他的反手不放。费德勒的反拍以防守为住,鲜有进攻,但偶尔也有制胜的精彩表现。虽然费德勒的反拍是弱点,但在失误方面比起正手少很多,这也跟反手经常变换切削、注重防守有关。在上网方面,虽然费德勒上网次数远多于纳达尔,经常用上网来改变节奏,但上网得分率一直都不太理想。在战略方面,三年来,费德勒都试图通过加快比赛节奏,变化战术来压制对手。总体上来说,三年来,费德勒在技战术方面没有太多的变化,可以说一直以来都运用着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3.3.2 纳达尔技战术的变化之处

3.3.2.1 正反手进攻力度加大

三年来,纳达尔在温网决赛中淋漓尽致的发挥了他的进攻技术,在保持原有正手强力上旋球的同时加强了正反拍的进攻力及主动连续变线能力。后两场比赛中,他在正手位的进攻异常凶狠,经常在相持中率先变线调动对手左右移动,直线、斜线球的线路更加刁钻、落点更准确、主动进攻的得分率更高。此外,纳达尔还坚定不移地抢先运用侧身正手变线战术争取主动,给费德勒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在底线反手方面,开放式、关闭式步伐应用更加合理,经常使用身体前倾的力量加大进攻力度,同时,反手对关键球的处理也更为稳定。种种迹象表明,纳达尔从过去的“强力相持球等待对手给予机会”的理念转变为“自己创造机会主动进攻”理念,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现代的网球是一种能力网球、攻势网球,要求运动员更加主动进攻得分,而不是等待对手失误[3]。可见,纳达尔这一理念的转变完全符合当今网坛技战术发展趋势。

3.3.2.2 发球威力增加,发接发的技战术组织更合理

与费德勒具备强劲发球不同,纳达尔的发球并不能说很好,甚至连好都谈不上。但就是依靠这样的发球,在2007年的决赛中,纳达尔依然成功的将费德勒逼到了决胜盘,而在前四盘中,费德勒仅取得过一次破发。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网球发球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动作,而应该是一个由技术、战术、心理和体能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不可分割的层面构成的整体[4]。纳达尔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运用现有的发球技术非常合理的布控发球局战术,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三年来,无论是发球局的战术组织,还是发球的威力,纳达尔都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08年决赛中,纳达尔的一发的平均时速112英里,二发93英里,与费德勒117、100英里相差无几,使得费德勒几乎没有抢攻的机会。

表2 纳达尔发球区域统计

一区 二区

内角 中间 外角 内角 中间 外角

成功失误成功失误成功失误 成功 失误 成功 失误成功失误20066723122312945413 200768191818420119469 2008551217249228102448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06年比赛里,纳达尔的发球在一区几乎把所有的一发二发都发向了内角与中间位,而二区的发球所有发向内角的全部是一发,二发则全部发向外角与中间。这种针对反拍的发球战术并不能给费德勒接发球产生足够的压力,费德勒可以不加思索的提前知道他的发球路线,并做出准备回击。在2007、2008年,纳达尔逐渐改变了单一的发球战术,发向一区外角与二区内角的球也增多了,且发完球后底线的防守步法能够提早到位,运用正拍强力上旋把球拉向对手反手深区以缓解压力,伺机进攻。显然,三年来,纳达尔对发球的认识从“发球是比赛的开始转变为发球是得分的开始”,这种理念的转化完成了纳达尔发球技术体系的蜕变。[5]

此外,纳达尔的底线站位又是其明显变化之一,2006年,纳达尔在接发球和底线僵持时,基本都站在底线后2~4米;而在2007年纳达尔改变了这一红土球场的站位方式,采取了离底线更近的压迫式站位,快节奏的击球,但并没带来胜利;到了2008年,纳达尔又回到了自己习惯的红土比赛的站位。可见,经过两年的实验之后,纳达尔并不希望在草地上跟着费德勒的节奏去比赛,他想放缓节奏,在自己感觉最安全最有把握的地方,一拍一拍砍杀对手。最后的结果证明,纳达尔的确以红土的方式成功地在草地上击败了费德勒。

4.结论

4.1 费德勒在三场比赛中完美展示了全面型打法进攻选手的特点,始终贯彻着在减少自己非受迫性失误的同时增加对手的受迫性失误、附以快速多变的技战术组合(如发球上网、反手切削、随球上网等)主动改变比赛节奏、以在变化中找到机会赢得主动的不变应万变的战略。

4.2 纳达尔在草地比赛中完成了从技战术到心理、体能等方面的全新蜕变。三年来,他针对费德勒的反手把底线防守型反击型打法展示的淋漓尽致,其正反手的进攻力度逐渐加大,站位选择更适合自己,发球威力加大、且发球局的组织更加合理,进攻的战术理念也更为坚决。

4.3 底线综合型打法已成为当今男子网球的发展趋势,应努力加强发球、接发球及底线正反手技术的精雕细刻、突出特长技术,强调击球力量、速度的基础上的旋转和落点的变化;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提高击球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增加技战术的多样性,形成个体化的技战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邢晓圆,郭开强等. 对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选手技战术指标的统计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6,(6).

[2] 金路. 费德勒vs纳达尔温网连城诀[J]. 网球,2008,8.

[3] 吴云. 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特点看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 陶志翔,祁兵等. 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5] 陶志翔,祁兵. 费德勒与纳达尔对阵时发球阶段技战术特点的对比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