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性别辨义

社会性别辨义

社会性别辨义
社会性别辨义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社会性别辨义

屈雅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0

中,随/新女性主义0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社会性别概念辨析起来可有四重内涵:11社会性别作为文化

要素,用来指称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1社会性别作为

关系体系,强调性别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31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是从性别的角度对文化意识

形态进行发现、辨析和阐释的工具。41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

内涵,同时又与传统人文学科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

关键词:社会性别;文化;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6)06-0011-05

社会性别,英文词gender 的意译,在妇女研究、性别研究中被提及时,常常与sex 相对比,这一对概念的译法也有多种:如:社会性别(gender)与性别(sex);性别(gender)与性(sex);性别(gender)与生理性别(sex),等等。

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0中,随/新女性主义0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随着中国妇女活动、妇女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妇女研究学者、妇女活动家在项目书中,在研究论著中,在学术会议上,以显著的位置和频度使用这个概念,足见它对妇女研究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以中国本土学者身份对琼#W #斯科特的社会性别理论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性别概念作一多角度的辨析。

一、社会性别作为文化要素

对于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几乎每一位从事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学者都会熟练地重复一个经典的诠释:它具有与生理性别(sex)相区别的内涵,用以指两性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差异。因此,就字面而言,它并不复杂。通常,人们会对/女0和/男0总结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特征。女性通常被认为弱骨丰肌、曲线柔美、嗓音婉转、性情温顺、心细、胆小、爱清洁、爱哭、情绪化,,男性则体魄强健、线条粗犷、声音浑厚、性格刚烈、心粗、胆大、邋塌、有泪不轻掸、理性化等等,,但我们很容易发现,上述特征仍可再做一次区分:一种是两性在自然条件下不可互换的,包括形貌、体征、功能等特征。如男性嗓音粗哑,女人脂肪丰厚,男性身材高大,女人会生孩子等,都是两收稿日期:2006-05-07作者简介:屈雅君(1954)),女,辽宁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研究。

#11#2006年第6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性不可互换的特征;另一种是可以互换的,包括性情、意识、行为方式等特征。比如男性也可以细腻柔弱,女人也可以是刚烈豪放等等。这后者,便属于/社会性别0研究的范围了。

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简单且易于接受的概念,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忽略、被误读,以至于被拒斥。比如/女人温柔的天性0、/女性的奉献精神0、/男子汉气慨0、/大丈夫气节0等等说法,通常被人挂在嘴边。虽然人们在对两性作如此描述的时候,并无任何轻视或歧视妇女的动机,相反表现出对两性各自优长的赞美。然而细究起来,它们都属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对男女角色的定型,而绝非性别的生理属性。

5英汉妇女法律词汇释义6中援引了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的定义:/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0[1](该原文为:/a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ased on perceiv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and a primary way of signifying relationships of power.0出自琼#W#斯科特1985年的论文5社会性别:一种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6,收在琼#W#斯科特编辑的5社会性别与历史政治6一书中,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该辞条进一步解释道:/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尽管将社会性别和生物性别作真实地截然区分开来是困难的,但是在概念上的区分是很有价值的。社会性别的概念能够清楚地表明,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绝不是-自然.的,,作为一种社会构成,它是可以被改变乃至被消除的。0[1](/社会性别0辞条)

/社会性别0一词的关键意义在于它的/社会性0,即由文化所生成、所赋予的属性。同由自然、物种给予性别的生理特征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所建构起来的性别特征,理所当然地包含着被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解构、改变或者重构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改造社会的合法依据。特别是当文化意识形态赋予社会性别的合理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到怀疑、否定的时候,其改造、重构的工作便已然在进行当中了。

二、社会性别作为关系体系

当然,仅仅从/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0的层面来理解社会性别,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性别一词的使用强调一个完整的关系体系0[2](p.156)。因为,/社会关系构成要素0必然会涉及到深层的社会关系。如果对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些性别的文化构成要素做深层追究,便会由表面深入其内部,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你会发现,/男强女弱0,/男尊女卑0的意识是由这个社会的劳动分工、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婚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它作为一个系统,自然地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性别关系体系。它涉及到人们对于两性生理性别的理解,涉及到与性别相关的生产方式、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的方方面面,以及由此决定的,男女两性所有的行为方式。这就是说,所有这些要素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构成系统的平衡状态;每一种要素都因其它相关要素的存在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其间一种要素发生了改变,会影响到其它要素,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固有的平衡。比如,两性的劳动分工(一性别以社会劳动为主,另一性别以家庭劳动为主)会影响到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从而影响到两性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到对两性教育重视程度的区别、婚姻的形式、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从政治到经济再到心理的依赖关系等等,这种依赖关系还会影响到两性一般的行为方式,如女性的被动性、对自身外表吸引力注重,对于侍奉男性的技能、性情的自觉培养;同样也会影响到男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注重,对于独立承担社会角色的技能和主动性、支配性人格的培养等等。所有的文化要素都参与了这种性别建构,但所有文化要素之间都不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影响,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交

叉的影响,它们共同维系着这个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当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会影响到其它要素,同时也会受制于其它要素。比如,由于女性在决策领域中的弱势,退休制度的制定显然更有益于男性,而这一制度更强化了男性在政治上(晋升)和经济上(收入)的支配地位(随着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这种不平等有可能还会扩大)。再比如:当/男女平等0被写进新中国宪法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还在发挥着作用,造成大步走向工作岗位的新中国女性面临家务劳动、社会工作的/双重紧张0。由此可见,当社会分工有所变化时,文化传统还在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会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分工,从而使历史的进程呈现出惰性。

三、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

无论是/文化要素0,还是由这些文化要素构成的/关系体系0,都只是一种既存的社会现实。它们的存在,为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对这些社会现实的进一步发现、辨析和阐明,则需要自身的思想工具。琼#W#斯科特从历史学角度将/社会性别0描述为一种/分析范畴0。她强调,社会性别/提供了一种区分男女两性不同性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方法0[2](pp.153~156)。如果说,当我们从/文化要素0和/关系体系0的层面来探讨/社会性别0时,它给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新的认知,那么,作为/分析范畴0的社会性别,则是认知的工具。

社会性别既然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就必然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被抽象出来,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超越现象之上,甚至超越性别现象之上的方法论意义。它既是我们观察、发现、认知两性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重新认知世界的工具。比如,社会性别理论的政治性、实践性、及其对身份、经验、立场的依赖向传统社会科学的科学主义、唯理主义提出了大胆质疑和挑战;它对于消解边缘/中心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既适合于分析两性关系,也可用来分析种族、民族、中西方关系、残疾人与健康人、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关系。这些理论方法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一部分,正在重新结构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当然,如果社会性别的理论框架仅仅涉及上述内容,它还不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范畴。因为这些同其它研究领域存有共性的思想方法,事实上也可看作是性别研究对于其它研究领域思想方法的借用。社会性别研究只有具备自身独特的,与其它领域相区别的,无法为其它方法(如阶级、种族、民族等)所替代的角度和方法,才真正具有其存在价值。那么,这种独特性究竟何在呢?

第一,从时间上看,性别的社会建构最初与两性的社会分工相关,而这种社会分工无疑早于阶级的产生。因此,阶级理论尚不能触及性别的社会建构的源头,它只能为社会性别理论提供某种参照。从空间上看,两性的问题较之种族问题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上至国家的政策法规,下至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可以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存在着种族问题,但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存在着两性关系,也就有可能存在着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因此,社会性别研究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起点。

第二,由于性别是一种两极性概念(非男即女,虽然除一般意义上的男、女外,性别还可以有其它的特殊形态,如两性人、中性人、异性癖等等,但两性终究是性别的基本形态),与种族的概念相比,性别与人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呈现出完全的、内在的吻合。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或许是在自然物诸多对立、对比关系(如白天与黑夜,太阳和月亮,水与火等等),包括两性关系中培养起来的,同时也参与了性别意识形态的建构。如汉语中的/阴0/阳0二词虽然直接从/日0/月0二字中产生,但很早就直接用来指代/男0/女0了。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性别二元对立不仅成为人们思维的内容,而且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人们思维的工具。比如:在医学上人们用/阳性0和/阴性0来指代/是0或/否0、/有0或/无0等非此即彼的两极概念;物理学中用/阳0和/阴0来比喻绝对对立的

/正0/负0电极;日常生活中,我们用/一决雌雄0比喻胜负甚至是你死我生的斗争。这其中,/阳0永远与/是0、/有0、/正0、/胜0、/生0相联系,而不可能是相反。以至于在上述所有成对出现的概念中,只是一种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等关系,是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关系。当性别的两极性与人类思维的两极性相重合时,人类不仅思考/男0/女0问题,也用/男0 /女0来思考问题。这使得性别的偏见较之阶级、种族的偏见更为深刻,更为稳定。

第三,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具有特殊社会功能(人的再生产),而且任何一个种族和阶级之中,都存在着两性的差异。因此人们更容易看到两性社会分工差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对于两性之间建立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的主与次、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容易忽略,或者视为由两性不同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合理关系。所以,社会性别的研究既需要将生理差异与社会文化差异相剥离,也需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从文化史与文明史的高度,对于增强这种联系和淡化这种联系的社会历史成因做认真的清理和辨析。

第四,两性在生理上不仅有功能上的差异(各自在人类种的延续方面所承担的角色),同时也有外在形态上的差异(如形体、肌肤、嗓音等),这些差异除体现为上述功能的外在表现形态外,也是男女之间建立性吸引的条件。因此,性别的文化建构有着种族、阶级的文化构成所不具备的重要特点)))两性差异的美学建构。它包括外在形态方面,即对两性生理的外在差异的夸张处理(如发型、化妆、首饰、服饰),也包括将体力上的/弱0扩展到心理和性情方面的弱化(如对两性不同的兴趣培养、知识构成、智力开发、性格塑造等)。尤其是后者。当/弱柳肤风0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女性的/特点0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个涉及个性魅力的美学研究范畴,而不是涉及权力关系的政治学或伦理学范畴。因此,挖掘两性美学建构中的权力关系,是社会性别研究独特的课题。

上述差异表明:尽管性别研究,特别是社会性别理论在消解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方面与种族、阶级研究具有共同性,但后两者的理论不能代替社会性别理论。这是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和分析范畴而存在的充分理由。

四、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

如果仅仅是分析范畴,那只是一种理论方法和研究工具,而社会性别能否作为一个学科,还在于它是否具有属于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社会性别研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学科0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所有传统的、形态完备的人文学科有着依存的关系。这里,且借助/人文学科0为我们提供的学科框架来为社会性别学科和研究领域定位。在5大英百科全书6的/人文学科0辞条中,列举了各家各派对/人文学科0涵义的理解:人文学科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即人道主义的知识领域。例如,它研究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从而形成了有别于科学的范围。但是,人们发现要给人文学科建立起统一的标准还尚为困难,,

/人文学科0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学科: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以及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3](/人文学科0辞条)

尽管这种使若干学科包容于人文学科的情况并不罕见,但也常有观点认为这种划法是不妥当的。因为归类于人文学科的某些学科也可以采用一种完全与人道主义无关的研究方法。比如,语言学中对语言的研究与其归于人文学科,还不如划入数学和科学。另一方面,不属于人文学科的某些学科倒可以采用人道主义的研究方法。比如,科学史和科学原理就属此类。既然如此,那么划分人文学科的标准就应另寻途径,而不可依据所研究学科的性质。因为它们作为分析或评论的

艺术和方法超越于所有学科,有人就依此普适性地确定其性质。另一些人却认为划分标准更在于其目的或意图亦即研究者在其学科研究中所抱的目的,无论什么学科都行,但其研究方法或目的必须以某种方式与人的价值相关联。

同样,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划分不是取决于知识的类型或研究对象自身的属性,而是取决于其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以及建立在价值立场之上的理论工具或曰分析框架。世界妇女运动是从社会中存在的妇女问题引发的。当人们试图探索这些问题的成因时,便有了妇女研究。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天然地承载着女性经验、身份和价值立场的性别视角开始向各个学科的内部深入。它们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在这些大的学科领域中,社会性别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又凭借诸多研究领域生长、发育、成熟起来。由此有了性别社会学、性别教育学、性别批评、性别伦理学等等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学术分支领域。

当然,社会性别不应该是一个内涵封闭的概念,这不仅仅因为所有关于它的理论都仍在探索当中,更因为女性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反省式的、自我质疑的内在结构。1998年,琼#W#斯科特又发表了一篇专门探讨社会性别的文章:5对社会性别和政治的进一步思考6。如果说,十年前她的5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6一文侧重于阐述区别于生理的性别(sex)的社会性别(gender)的话,那么,这一次她却特别要厘清十年来这一概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她指出:女性主义理论在发现gender的同时把它与sex对立了起来,没有认识到/自然0的范畴也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式。强调这种/自然的0和/社会的0绝然对立也是一种人为的二元对立[4]。当然,斯科特对社会性别的进一步思考并不意味着对上述探讨的否定,而是一种反省式的超越。它加深了我们关于/社会性别0这一概念复杂性的认知,而它可开掘的意义空间还远不止这些。

参考文献:

[1]谭兢嫦,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5.

[2]琼#W#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大英百科全书[Z].伦敦: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第15版.

[4]琼#W#斯科特.女性主义与历史[A].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C].北京:三联书店,1998.

A Probe into Social Sex

Qu Yajun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 ty,Shanxi Xi.an710062,Chi na)

Abstract: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inist scholars,the concep t social sex has been coming into research perspective together wi th/new femini sm0in late1980s.A probe into the concept may reveal its four divisions:firstly,social sex as a cultural element refers to both the understanding of sex difference bet ween male and female,and their different behaviors;secondly,as a solicitude system,it emphases the inter-relati onship between sex cultural elements;thirdly,as an analytic category,it is a tool to discover and interpret the cul tural ideology from a sexual conscience;finally;as a research field,while it has its own theory unsubstitutable by any other discipli ne,it also closely relates to tradi tional humanities.

Key Words:Social Sex;Culture;Female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性别性别角色女人 论文摘要]男女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反应中形成的,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化 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等均在社会化的范畴之内。具体而言,社会化的内容包括:(1)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又要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的职业手段和技术。(2)选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步树立起通过其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生活目标,这些生活目标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3)培养各种社会角色。既包括性别角色,也包括其他社会角色,如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是学生。(4)学习行为的规范。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掌握这些规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这些规范如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两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学习,就渗透在上述内容的各方面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家庭、学校、社会舆论都可能带有某种性别的偏向;而生活目标的选定更可能如此,男性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而女性则可能以建立美好家庭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选择。培养社会角色的情形也不例外,一个人无论在家庭之中,还是在社会的某个集体之中都会受到性别的制约,在其他社会角色上附加性别色彩。最后,社会的种种行为规范,特别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两性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从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看“女人” (一)生物性别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女人天生就是女人”。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女人天生就是女人,这一点都不错。女人娇美,女人具有母性,女人柔情似水。但男权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把女人塑成了男人的一根肋骨,天生的“第二性”。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它,尤其是个人的后天努力很难改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理性别的角度研究女性,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所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当时的理论倾向是强调性别的生物属性,强调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遵从。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都强调一点,亦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性的差别决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 (二)社会性别 在进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在探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着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形成及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推翻了前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而由于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与“社会性别”相对应的概念是“性别”或称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2007年2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Feb.2007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2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 夏小燕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摘 要: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性;性别;性别角色;发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10-17 作者简介:夏小燕(1975-),女,湖北荆门人,200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 一、概念界定 1.性与性别 性(sex):指男女活动中生物学的或解剖学的差 异,是生理上的差异,生为一个人,就性而言,除阴阳人及双性人外,非男人即女人。 性别(gende r):指男女心理上、社会上的差异。非男性即女性。 性与性别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生理性别;后者则指男女两性在行为及性格上的差异,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化的历程及旁人的期望而得来的,并非天生的(刘秀娟、林明宽,1997)。简而言之,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先天性与后天因素、自然与人文上的差异(Hearn 等,1990)。 2.性别角色 Robert Brannon(1976)指出角色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戏剧的术语学。这个单词角色(role)是法语 roll ,指一个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男性的性别角色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像是男性和女性扮演适宜他们男子气或女子气部分的剧本[1]。社会科学家认为角色意味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所呈现的社会企盼的、鼓励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界,不同的学者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见下页)。 从表中所述得知,性别角色不只是归属的,更是获 致的,应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是属于多维的建构,因此在许多不 同的领域及概念上发展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本文就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发展论、性别图式论以及最近发展的性别脚本理论的观点,探讨其对性别角色的看法。 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及生物的程序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无可否认,男女有其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Lynn(1974)认为基因在性别差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1)基因在其他任何环境因素尚未发生任何影响时,就已开始展现影响力;2)基因的影响力是普遍存在于各文化团体中;3)基因的影响可以在类人猿中获得证实;4)基因与男、女所分泌的荷尔蒙有关。 此外,进化论者认为每一种物种的成员与生俱来有一些 生物决定 的特质与行为,这些特质与行为来自于进化及生物适应的结果。在1993年,Freedan 依此提出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发展是两性间行为差异的遗传结果。 由于两性间存在明显的生物上的性差别,一些学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散点读书笔记 传播学班201012071036 路璐 一、作者介绍 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学术研究聚焦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书刊出版研究。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2002年7月学术论文《香格里拉:超越边界的想象》获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从这个论文题目来看,我个人觉得曹晋老师应该是一位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女性;而通过浅读这本书,也印证她“实证主义与理论架构”并行的研究风格。)在上海高校教育领域和复旦大学教学领域都荣获过多个优秀荣誉。2005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 2006年赴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等城市完成加拿大国际出版研究项目。2009年入选哈佛燕京项目, 并受邀在哈佛大学英文演讲。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多套为讲授课程主编的配套译丛。 二、内容摘要 本论著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书中引述了了卡特.斯坦纳提出应该从文本、机构、受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的关系或一种高度内在化的结构来理解媒介,我想,作者应该是受此启发,并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影响,提出了)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论著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兼顾国际与中国视野,不失为一部问题意识深刻的批判传播理论力作。 三、著书框架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作者着墨于批判取向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以作为意态形态国家机器的媒介在构建与再现社会性别制度中,形成的隐形不平等和种种迷思为述起点,希望从论“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议题、与质化方法为接触途径,逐步揭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 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同等考虑、评价和照顾。社会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必须变得完全一模一样,而是说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遇,并不由他们生来是男还是女来决定。 (1)关于形式平等。形式平等,即认为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因此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赞成给女性的机会平等,但期望女性根据与男性同样的规则和标准获得和享有机会。 形式平等未考虑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且不为女性提供任何额外或特别的措施,这对那些不得不按照男性标准做事的女性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2)关于保护性平等。保护性平等,即通过排斥女性或限制女性的权利过度保

社会性别理论

第三节社会性别理论 一、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Sex ——指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 其他释义 ?(1)社会性别是一种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现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a?a琼?¤斯科特(Joan W.Scott) (李银河,1997) ?(2)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a?a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谭兢嫦,信春鹰,1995) ?(3)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牛津社会学词典) ?(4)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则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王政,1996) ? A 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人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男人和女人,并按一定的模式期待男人和女人思考和行动。 ? B 社会差异和关系因各种具体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随时间发生变化。 ? C 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被塑造、被建构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间地位的高低之分; ?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社会性别差异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社会性别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玛格丽特·米德新几内亚3个不同原始部落 ?两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①阿拉佩什部落:男性与女性同样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男——女 ?②蒙都哥莫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女——男 ?③在第三个部落昌布里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这个部落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为家庭的主要供养者,因此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的地位则比较低下,具有其他社会女性的特点,而女性则具有其他社会中男性的特质。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业论文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 业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结业考核 我选择的两个论题为 1,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4,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 论题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从古至今,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生产力,生理上的优势让男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更的分配。结婚之后,女性的生活重心自然向家庭偏移,相夫教子式的家庭主妇,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中有很大收获,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男性,这就不免造成了经济上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也造成婚姻中本该公平的双方有了“从属关系”,使得女性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若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经济独立不可忽视。但是,子女对女性的牵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让女性的经济独立之路困难重重。 一、观念问题 根深蒂固的观念,就认为女性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带孩子,然后“伺候”外出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的男人。无论是社会,甚至是女性自己,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独立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女性在家教育子女,大家心照不宣的维持这样一种“平衡”。 这个时候,一旦女性也要外出工作,社会会认为女性不够重视家庭,“女人就应该靠男人养”的大男子主义也会为了面子不希望妻子婚

后工作。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全职主妇比比皆是。而一些进步的地方,职场中的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和不被理解。 不过,女性自己的依附心理也占很大原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房子车子也成了择偶的重要标准,“钓个金龟婿”以后不愁吃穿,不思进取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靠男人养活,这样的女性是不会有经济独立的想法的。 二、社会偏见 古往今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果断、勇敢魄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柔弱、胆小,所以一些决策性的职位一般不会由女性担任。就业歧视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结婚、生产、哺乳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即使愿意在职场上打拼,但往往不会有很高的报酬。 虽然大家都在工作,都有收入,但社会偏见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也造成经济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 三、精力有限 还是以婚姻关系为例,女性经常承担了家务,外出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消磨着女性的精力。上班工作,下班劳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样的权衡当中,很多女性也都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想法,或者从事一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女性收入不高,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来源于男性的工资。

幼儿性别的自我社会化

幼儿性别的自我社会化 性别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早期的性别相关的概念、自我认知、偏好和行为有可能影响到选择,愿望,社交网络和其他许多未来的生活领域。性别是第一个社会范畴的孩子意识到,在儿童早期,是大多数孩子很重要。有影响的性别发展的因素三个主要观点:生物、社会和认知。专注于认知的角度,一方面,它强调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塑造自己的性别发展。国际早教机构Eddy Coco 爱迪可可专家团队,在收集国内外3万名儿童的成长数据,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主题 自我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是“性别的侦探,“内在动机的代理商主动寻求信息的性别。此外,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性别如何影响他们的组织和解释他们所收集的信息。性别图式,或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最后,这些理论强调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和性别相关的行为的发展变化。 问题 父母和医生努力朝着个性的理想,往往认为孩子应该自由的社会约束基于性别。受性别刻板印象和规定的角色,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情况下,人们开发了一个广泛的技能。四然而,一些家长会沮丧,当,尽管努力将“性别中立,“孩子可能行为或穿着高度性别刻板的方式。作用在性别刻板的方式在儿童早期规范和性别自我社会化理论解释。 研究背景 性别发展的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末收到广泛的关注,伴随着女权运动。在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点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心理学的一般认知理论影响了。六性别发展研究和自我社会化理论主要集中在规范的趋势,白色,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最近,然而,有将从更广泛的人群学习。 关键的研究问题 探究儿童在塑造自己的性别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大问题:(1)当你的孩子学习关于性别和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知识,关于性别的变化吗?(2)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影响他们的性别发展吗? 最近的研究结果 当你的孩子学习关于性别和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知识,关于性别的变化吗?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多种类型与性别、儿童认知包括:性别分类意识,性别恒常性和性别刻板印象知识的理解。孩子们可以感知区分男性和女性甚至在婴儿期。然而,孩子们不想从概念上理解性别范畴,直到18个月至24个月。约27岁,有时30个月前,孩子们似乎有性别认同的基本常识,通过口头标签自身性别的能力(“男孩”、“女孩”)。 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性别和通过早期儿童发展一种性别身份。柯尔伯格提出,幼儿常常认为性别是流体和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它的相对持久性(性别恒常性)。这涉及到理解,性别仍然是永久的时间(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和肤浅的转变(一个女孩仍然是一个女孩即使她穿裤子或是卡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中,性别恒常性的理解通常是在6岁时达到7。三分之一类知识,是儿童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早在18个月的年龄,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生长量和复杂性在发展知识。小孩子常常地相信并认可这些性别刻板印象,但开始表现出灵活性(男孩和女孩可以强)6岁左右到8。与性别刻板印象知识达到性别身份意识的结合性别图式的基础上提供(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儿童的知识关于性别影响他们的性别发展吗?自我社会化理论认为儿童认识性别激励他们类似于同一性别而不同于其他的性别。三他们知道每个性别的需要并努力遵循这些性别规范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1、在西方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性别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变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了。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们认为,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她们同时强调男女两性差异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1975年,美困人类学者盖尔·卢宾发表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卢宾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相应的统治工具和机制来约束和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生理的性别变成了社会的性别,这就意味着,女性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的出现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卢宾的这篇文章对女权主义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性别制度,以及其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制度下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形态。 “1988年,美国妇女史研究专家琼·W·沂科特发表《社会性别:一个历史分析中的自效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作了新的阐述。”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它的出现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她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同时她还认为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性别,还认为社会权力关系的有关制度体制也是由男女两性在历史变化中生成的。 20世纪末,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妇女运动和学术界两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和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上。这个时期学者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关注社会性别,而是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制度中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客观具体的考虑和分析妇女的社会地位。 2、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年。当时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大约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本次大会上,人们在介绍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1787835.html,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作者:李凯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6期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和激烈的讨论,有学者把它称作是“男人的法律”。“解释(三)”中的一些条款如第七条、第十一条等与中国的传统习惯相背离,特别是有关房产的条款更是与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习俗相去甚远,使得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从长远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某种程度上将削弱女性对家庭财产的控制权,引发妇女整体地位的下降。回顾中国历史,父子传承的财产继承制度是夫权和父权的牢固的经济基础,而财产权的缺乏是妇女地位卑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女子在父家和夫家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置权,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只能借助婚姻或血缘关系依附于男子,这种状况一直到1949年后才发生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经济上摆脱了旧式家族的控制,生产资料转为社会所有,妇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子经济上可以自食其力,不再依赖于丈夫和父亲由于男女双方经济地位较为平等,妇女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拥有了较多发言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两性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数量的差距迅速拉大,而新的司法解释又进一步强化了男性在家庭中对家庭财产的掌控,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妇女群体的地位,并且损害了妇女的生存发展权。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及内容 社会性别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女权运动,来源于法国,十九世纪起逐渐在欧美国家发展起來。女权主义从女性经验出发,来进行不同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女权主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权主义被运用到法学领域,便产生了女权主义法学。女权主义法学,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个分支,其认为法律按照男性的标准规定女性的权利对女性是不利的因此主张立法应当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保护女性的正当利益,实现男女权利实质之平等。 社会性别理论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1、性别独立权。男女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社会个体,不论身份还是财产,女性 都不再屈从于男性,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应当完全脱离父权和夫权而独立生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基础知识: 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 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 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琼·W·斯科特 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 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 (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 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此外,分类意味着不同范畴间的一种关系,它使得对群体的区别和分隔成为可能。 “社会性别”一词的最新用法看来首先由美国女权主义者提出。这些女权主义者坚持认为性别是社会性质的区分的基础。“性别”或者“性别差异”这些词汇在使用时,总隐含着生物决定论的意思。“社会性别”一词的使用意味着对生物决定论的摒弃。“社会性别”同时也强调对女性特质规范定义中的关系性方面。有些人担心妇女学的学术过于狭窄或片面地只关注妇女,所以她们用“社会性别”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进入学校后,男性教师代替了父亲的形象和女性教师则代替了母亲的形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姓名: 马艳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2 指导教师: 魏丰职称: 副教授 2008年6月2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 指导教师魏丰 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内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 The social sex theor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 Tutor Wei 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com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 Feminism 引言 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性别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而且是事关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时至今日,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为了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从18世纪起,西方女性主义者就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的平等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 男人和女人本来只是就人的生理性别而言的,男女生而不同的生理差异决定了在社会分工中,必然存在着差别。男女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建立在这些生理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分工的不同。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这种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分工被逐渐社会化和普遍化,人们对男女产生了固定的社会印象,认为男人和女人生来就该如此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进而产生了男女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审美标准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的不同发展,造成了在社会地位、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男女后天的不平等。 据此,女性主义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概念贯穿于女性主义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年9月)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 年9 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年9 月) 目录人民日报》(2015 年09 月23 日22 版)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三、妇女与教育四、妇女与健康五、妇女与 决策管理六、妇女与环境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结束语 前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 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 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周年, 中国政府特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妇女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也是对全球平等、发展 与和平的历史贡献。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国家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 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国务院妇女 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部级领导组成,主任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 20 年来,成员单位从成立初的 19 个增至目前 的 35 个,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9 个部 门和 6 个群体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 中国性别平等与 20 年来,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 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 作用日益凸显。 1990 年, 中国 负责日常工作, 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 全国 31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视角看性别与婚姻法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和激烈的讨论,有学者把它称作是“男人的法律”。“解释(三)”中的一些条款如第七条、第十一条等与中国的传统习惯相背离,特别是有关房产的条款更是与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习俗相去甚远,使得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的权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从长远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某种程度上将削弱女性对家庭财产的控制权,引发妇女整体地位的下降。回顾中国历史,父子传承的财产继承制度是夫权和父权的牢固的经济基础,而财产权的缺乏是妇女地位卑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女子在父家和夫家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置权,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只能借助婚姻或血缘关系依附于男子,这种状况一直到1949年后才发生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在经济上摆脱了旧式家族的控制,生产资料转为社会所有,妇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子经济上可以自食其力,不再依赖于丈夫和父亲由于男女双方经济地位较为平等,妇女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拥有了较多发言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两性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数量的差距迅速拉大,而新的司法解释又进一步强化了男性在家庭中对家庭财产的掌控,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妇女群体的地位,并且损害了妇女的生存发展权。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及内容 社会性别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女权运动,来源于法国,十九世纪起逐渐在欧美国家发展起來。女权主义从女性经验出发,来进行不同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女权主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女权主义被运用到法学领域,便产生了女权主义法学。女权主义法学,作为西方后现代法学的一个分支,其认为法律按照男性的标准规定女性的权利对女性是不利的因此主张立法应当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保护女性的正当利益,实现男女权利实质之平等。 社会性别理论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1、性别独立权。男女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社会个体,不论身份还是财产,女性 都不再屈从于男性,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应当完全脱离父权和夫权而独立生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 2、性别平等权。反对性别歧视,反对性别中性。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的权利不断得到实现,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对女性的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