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陕西某村农民连续自杀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陕西某村农民连续自杀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陕西某村农民连续自杀
第四章 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陕西某村农民连续自杀

第四章社会政策的执行

案例

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有失陕西某村农民连续自杀

2003年7月,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桐木乡的涌泉村,在五天之内连续发生了三起农民自杀事件。为什么在同一个村庄里短短几天之内会出现连续自杀?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前往陕西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全村半数土地退耕还林县派工作组地毯式核查

涌泉村三位自杀的村民分别是56岁的李立文、31岁的李祥和32岁的陈音富,李立文在7月11日自杀后被抢救过来,而李祥和陈音富分别在7月13日和15日自杀身亡。

李立文家有三口人,儿子外出打工但收入很少,难以补贴家用,妻子是聋哑人,智力不太正常,无法从事正常的劳动,他的家里只有两间土房,陈设十分简陋。2003年7月11日下午,李立文一次喝下了10支农药企图自杀。据他讲自杀的原因是因为“退耕还林的地里栽了桑树,套种了黄豆和红薯,但是工作组让拔了它,还要罚款,没有钱、没有办法。”原来,李立文家里的两亩四分地,都属于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地块。从1999年开始,按照国家改善大西北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民生活的方针,涌泉村实施了退耕还林计划。根据国家的政策,退耕还林的实施以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为原则,对于退耕还林者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粮食补助、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目前,涌泉村有50%,总共700多亩土地进行了退耕还林。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条例》规定,退耕还林者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植树种草,禁止林粮间作和破坏原有林草植被的行为。2003年6月,旬阳县对全县28个乡镇的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

7月,桐木乡在县里尚未出台核查整改方案的情况下,将涌泉村定为全乡退耕还林核查整改的试点。计划派出工作组,在7天之内对涌泉村进行地毯式核查,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自行制定了凡在退耕还林地块中套种农作物(含经济作物)的,收回一年国家发放的粮食补助等规定。

二、误种粮食要被罚款,农民无奈选择自杀

涌泉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00多名村民,由于村民居住得非常分散,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的距离也较远,因此桐木乡对每一个村民小组都派出了由乡干部组成的工作组,相互独立地开展工作。属于第二村民小组的李立文,从去年开始在退耕还林的地里套种了红薯、黄豆等粮食作物,但他并不明白,这违反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因为种植粮食作物时会破坏地表,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在这次桐木乡工作组的核查整改中,李立文被要求或立即将粮食作物拔除,或退回国家曾经给予的补助。李立文告诉记者:“一共要交560块罚款,但家里一年的收入连200块都不到,吃盐的钱都没有。”记者还了解到,李立文现在穿的是一件儿子穿旧的衣服,他自己从未买过新衣服,连自杀喝的农药都是赊来的。

幸运的是,李立文喝下农药后被邻居及时发现并立即送往乡卫生所,经过抢救李立文很快脱离了危险。7月11日,桐木乡在得知李立文自杀的情况后,立刻通知各工作组撤回乡里。但是,由乡人大副主任薛成芳担任组长的工作组却留在了涌泉村的第三村民小组。但第三天却出人意料地又发生了自杀事件,这次自杀的是新上任的村民小组组长李祥。

三、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向农民交代走上绝路

涌泉村的第三村民小组共有近40户村民,在全村的退耕还林工作中,第三组村民大都套种了经济效益较高的烤烟。由乡

人大副主任薛成芳担任组长的工作组对这一组进行退耕还林的核查整改,而李祥则负责配合工作组开展工作。李祥是一个正值壮年、性格直爽、既受村民欢迎又与乡干部工作配合良好的村民小组长,他为什么会自杀呢?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山更深处的李祥家。31岁的李祥去世后,家里失去了惟一的壮年男

性,只剩下李祥的岳母、妻子和两个孩子。李祥的妻子讲,李祥服毒自杀的前一天,曾带领工作组在村里向退耕还林不到位的村民收回国家发给的补贴,并且“替村民讲了几句话”。据了解,李祥替村民“讲话”的原因是因为年初乡里驻村干部曾经号召村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并提出可以在退耕还林的地块进行。但是正当烤烟即将成熟,农民马上要见到效益时,桐木乡却开始了退耕还林的核查整改工作,李祥觉得无法跟农民交代,于是选择了一条一了百了的道路。

李祥死后,一些村民和家人找到了乡政府,大家觉得李祥是给工作人员逼死的,要求对李祥的死给予赔偿。桐木乡政府本着息事宁人的想法,和李祥的亲属签订了李祥因公死亡的补助协议,乡政府一次性付给安葬费和生活补助费共两万元钱。

然而工作组的人员认为李祥的死和他们并没有关系,提出异议,桐木乡政府要求小河镇派出所对李祥的死因进行调查,然而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就在派出所民警介入后的第二天,涌泉村的自杀事件再次发生。

四、接受民警七小时询问后自杀,数名乡干部因自杀事件被免

32岁的陈音富是涌泉村连续自杀事件中死去的第二个村民,就在李祥死去的第二天下午,陈音富被民警在李祥的葬礼上叫走,在被连续审讯7个多小时以后,疲惫不堪地回到了家中。几个小时之后,陈音富的尸体被村民们发现。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陈音富的哥哥陈音华提到了一张神秘的纸条。据陈音华讲,这是一张乡人大副主任薛成芳直接给派出所写的条子,内容是李祥的死与陈音富有直接关系,目前这张条子在村主任许德银手中。

于是记者找到了涌泉村村主任许德银,他告诉记者,7月14日当派出所民警进村调查李祥死因时,他正好在乡政府向乡里汇报情况。薛成芳的确写了这样一张纸条,让他于当天中午2点钟左右交给派出所的民警。三个小时之后,陈音富就受到了派出所民警的询问。经过查找,记者在旬阳县公安局见到了这张纸条的原件。纸条是写给派出所副所长吴高平的,内容是“李祥死前陈音富夫妇找李祥向工作组说情。陈音富说的话,对李祥的死有很大关系,是重点调查对象。请调查”。署名正是桐木乡人大副主任薛成芳。7月21日,旬阳县公安局对李祥和陈音富的死亡事件出具了一个完全对工作组有利的调查报告:对于李祥和陈音富的死因,报告引用了一些村民的话作为结论:李祥平常胆子小、心眼儿小,受不了气,遇事想不开,就服毒死了,不怪政府工作人员。而陈音富个人素质差,未见过大世面,心理脆弱,认为派出所找他就是追究他的责任。派出所民警在询问过程中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讲政策、讲道理,无体罚、打骂等刑讯逼供现象。

整件事情经过当地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2003年7月24日,旬阳县纪委作出决定,撤消桐木乡党委书记张顺利、乡长胡广明的职务,撤消乡人大副主任薛成芳的职务并开除党籍,工作组其他四名干部分别受到了撤职、警告等行政处分。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北京青年报》2003年08月13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1878022.html,/chinese/2003/Aug/384123.htm)

问题:

1、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例,指出“退耕还林”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分析影响“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

3、如果你作为一个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

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 一、公平与效率 (一)基本含义 1、公平 公平即平等——同等的分享。 公平即自身——合理的分享。 公平即机会平等。 (二)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凯恩斯、萨缪尔森、加尔布雷思认为,公平是一种“天赋权利”,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标价;效率本身不仅不代表“公平”,因为它可能来自于“不公平”。 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弗里德曼、哈耶克、艾哈德认为,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要把与市场相联系的效率确立为优先的政策目标,因而极力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推行再分配,以达到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认为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损害。(三)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公平与效率这两个价值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二者必须兼顾。 公平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概念。 平等与效率均为事实判断的概念。 解决途径:只能是在平等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之间达成某种妥协,即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而为了平等又要牺牲某些效率。 罗尔斯:差异原则 二、自由与控制 (一)基本含义 人的自由 首先,个人的自由是与自我约束相关联的,人在具有自我决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48 自我约束。 其次,从内容上看,人的自由包括人们免于受到危害的自由;以及有权利决定自身事务的自由。 社会控制 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现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二)自由与控制的价值目标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个人与集体 (一)基本含义 个人主义:英美

集体主义:亚非拉 特里安迪斯 第一,集体主义者把自己看做是某个群体的组成部分,而个人主义者热衷独立于群体的自我概念,因而在互相依赖的自我和独立的自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集体主义者拥有和其群体目标互相交叉的个人目标,当这些目标之间出现差异时,他们会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而个人主义者拥有和其群体目标或交叉或不交叉的个人目标责任制,当这些目标之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他们会视个人目标高于群体目标。 第三,集体主义者强调人们的社会行为应该遵从社会规范、职责和义务;而个人主义者则更强调人的态度、个人选择和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对社会行为的意义。 第四,在集体主义者方面,关系是最重要的,即使这些关系的成本超出范畴,他们也依然会维持这种关系。在个人主义者方面,当成本超过范畴时,他们就会中断这种关系。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倾向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吉尔伯特、特雷尔 四个选择视角(分配、供给、传递和财政) 三条分析轴线(可能之选择、价值和理论) 两个分析层次(具体说明选择的视角和说明一定选择的背后的原因、依据) 四、人道主义与人权 (一)基本含义 1、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首先,关注人是什么,探讨人的本质、人性和人格等问题; 其次,关心人和人、社会、世界的关系问题,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和地位。 再次,关心人的权利和价值,主张平等、自由和人的全面完善的发展。 最后,强调人性,特别强调人的理性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突出人的神圣使命。 2、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 49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0全省国税系统政策法规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讨论材料 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2010年税收政策执行情况专题报告课题提纲) 2009年国家出台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内容上看既有国税部门管理的税种也有地税部门管理的税种。本调研主要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及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等政策入手,从国税视角审视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结构性减税政策概述 1、结构性减税政策出台背景。包括经济学理论基础、宏观上的经济形势、微观上的税制改革需要等方面。 2、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按照税种简述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总体分析 税收效应是指政府税收政策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从近两年实施情况看,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鼓励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调整结构和促进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国家减税政策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本段为本文之重点,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本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的影响。 1、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收入结构有增有减,税收总

量稳定增长 2、对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1)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2)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的税收政策(降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征收率从6%和4%统一降为3%,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税收减免)(3)利息所得税减免对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等。 3、对拉动内需的激励作用:(1)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债券的税收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券利息所得比照国债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车辆购置税,(3)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优惠政策分析 4、对出口的激励作用: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包括大(1)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2)积极鼓励离岸服务外包(技术先进型企业)等。 5、优化结构方面:对地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1)自主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所得税优惠政策,(2)成品油消费税制度改革,(3)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等方面。 6、加大涉农投入支持力度的税收政策:包括(1)提高金融企业对涉农贷款损失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比例;(2)对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值税方面的免税优惠等。 7、对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延长鼓励安置下岗人员的税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分析知识点

一、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1.实践性领域——实践性(目标取向,手段取向,过程取向,内容取向,问题解决取向)(社会救助,卫生,就业,教育,住房,家庭,养老保障等政策) 2.研究性领域——综合性(规划,实证经验研究,客观公正立场,从实践出发) 3.学科领域 4.价值关联性社会政策受大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驱动 二、几组价值观 公平:机会均等,相对性,分工不同,承认劳动价值的存在,认可生存权利—价值判断(再分配取向,人的需要) 效率:(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比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市场配置,按劳分配—事实判断(经济增长取向,市场配置和分配资源) 自由:资源调节的手段,控制允许范围内的自由,自觉性,缩小政府作用—个人主义 控制:社会力量对人的行动实行制约与限制,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社会整合与稳定 个人利益:强调群体中的我,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契约,成本第一 集体利益:个体是群体中的组成部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规范,关系第一 慈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美德,善心,基础性道德 权益(人权):基本权利,法律保障 三、政策的执行 (一)实施环节 政策宣传:统一大家的标准→政策分解:制定落实计划→物资准备:→政策组织:→政策试点:可行性,效果→全面实施:→协调监控: (二)执行手段 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的时限性 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将功罚过 (三)阻碍因素 政策问题的特性:复杂简单与否,支持与否,涉及的范围,利益群体和规模 政策本身的因素:正确性,明确具体性,资源充足性 政策本身以外的因素:目标群体的服从性,执行机关的性质,政策环境的可行性,监督力,执行人员的素质,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 执行因素:资金,人员,态度,科层制

社会工作实务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冈 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服务对象对问题处理方法的看法 政府的政策 与资源网络的联系 (2)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什摘要 ▲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列出解决问胚口标及先后次序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分析

自由贸易的内涵: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法国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过程: 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由保护贸易向自由贸易的过渡时期。1823~1825年英国对关税税则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减少和取消阻碍国内贸易的消费税,对一些制成品,原材料和消费品降低关税,撤销丝织品进口的禁令。 19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接连废除阻碍自由贸易的重要法则。首先,1846年7月废除了对外囤进口谷物征收高关税的“谷物法”。其次,废除航运垄断的“航海条例”,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对其它国家全部开放,进口商品限制进一步放宽,1941年进口税种有1163种,到1853年减少到466种(1862年减到44种,1882年减到22种)。英国的贸易体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它完全抛弃了保护国内工业制度的航运垄断,实行开放贸易,自由贸易政策确立起来。 19世纪60年代是自由贸易政策取得胜利的时代,英国同欧洲国家以自由贸易精神签订了一系列商约。1860年同法国签订商约,规定,法国取消一切禁止性关税,降低对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继这项条约后,同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瑞士签订了类似的条约,在这些商约中,关税都大大降低了。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占主导地位,工业品的数量增长了几倍,而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英国的商品销售很大一部分仍然集中在北美,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使英国必须开发消费水平较高的欧洲市场。 2)资产阶级新经济理论的出现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便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后来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他认为自由贸易可提高经济效率和利润。“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大或由于机器的改良,劳动者的食物和必须品能按着较低价格送上市场。利润就会提高”。新经济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做了舆论准备。 3)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加速了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在不断的发展。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由著名经济学家图克起草的请愿书,呼吁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由曼彻斯特厂主科布顿和布莱特发起创立了“反谷物法同盟”,要求废除谷物法,废除关税保护,实行贸易完全自由。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他得出结论:“看来应尽力让英国成为一个自由港,这样就不会以任何方式干扰 国际贸易;加入能通过其他途径筹措政府经费,就应当废除一切税收、关税、货 物税;而且,无论与什么国家,无论设计什么货物,都应该允许自由商贸和自由 交换。”○1斯密已经出版认识到了生产与流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已 经看到了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是进 步社会资本运动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反对一切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政策, 批判了重商主义为获取金银而垄断国际贸易的做法。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