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重点[1]

教育学重点[1]

第零章绪论

教育的词源

1、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

2、最早对教育作出说明的是许慎;

3、education源于拉丁语;

4、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5、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6、教育是对人引导的活动;

教育的广义的定义:

1、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2、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3、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教育活动.

狭义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

1、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3、促使他们朝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教育的特点: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它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

3、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关系: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2、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3、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是主体;

4、他们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是教育内容;

5、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是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教育学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3、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特点:

1、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2、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萌芽阶段主要的著作和名人:

1、国内:孔子、墨子、朱熹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

2、国外: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晚年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2、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教育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

2、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观点:

1、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

2、不包括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1、培养一批“士”和“君子”

2、以完善的人格为教育首要目的。

孔子的教育内容:

四教:文(文化知识)、行(行为规范》、忠、信;文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原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2、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渄不发。“

3、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德育思想

1、立志有恒:确立人生远大志向;“志于仁”

2、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的自觉性;“躬自厚而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身体力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4、改过迁善、“改而不改,视为过矣!”。

孔子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

2、热爱学生

3、以身作则,讲究教学方法。

孟子的德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2、以孝梯为主的道德教育。

孟子德育思想

1、持志养气;2、反求诸已;3、动心忍性;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学记》关于教育的作用:

1、教育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

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1、提出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2、按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3、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小成和大成两段。

《学记》关于教学原则:

1、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2、教学相长原则:“学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预时孙摩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为善之为摩;四条原则: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性和集体性

4、长善救失原则;

5、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关于论教师

1、提出“师严道尊”的思想;2、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3、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2、理想的国家是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各司其职、各安其分;

3、重视教育,主张国家办教育;4、儿童接受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以游戏为主。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说: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理方面),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2、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3、实施体、德、智三育;美德就是中庸,提出“自由教育”思想。

4、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5、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欧洲后世教育的思想基础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雄辩术原理》是欧洲最早的教育著作:

1、雄辩家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单有才能;2、提倡班级授课的方式;

3、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4、反对体罚。

1、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走向学科和内容的独立;2、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家与著作:

1、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2、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3、法国卢梭《爱弥儿》;4、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5、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6、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7、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1、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能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

二、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

三、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四、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五、为各级学校设置广泛的学科课程;

六、建立教学原则体系。

洛克的教育思想

关于绅士的教育目的。提出“白板说”和绅士要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

绅士的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第一个提出)

2、培养自然人的途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3、论各年龄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发展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就有的地位;

2、要素教育的思想: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并能为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儿童的各方面。

3、主张教育心理化。

赫尔巴特(科学的教育学之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第一个提出)

2、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

二、教育的目的:选择目的与道德目的

三、提出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关于教育方法:四段教学法.

五、提出“教育性原则;

六、强调教师的权威.

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而成为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选与改组;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使学生不断生长下去;

三、论课程与教材:活动课程和“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的五步骤

五、儿童中心论;

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建立阶段主要教育人物

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最早的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苏联的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的《教育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提出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中学》活的教育学;

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教育过程》;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德国教育学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当代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扩大;

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研究范式多样化;

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的主要遗产;

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第一章

一、生物起源说(利托尔洛和沛西能)

1、内容:

A、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B、动物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有共同的基础: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

2、分析:

A、否认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否认教育的社会性;

C、是不科学的观点;

二、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分析:

1、把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与无意识的模仿;

2、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化;

3、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是不科学的。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劳动为教育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A、为了让年青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

B、为了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

2、劳动为教育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A、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生理基础;

B、劳动中产生语言,为教育产生提供工具;

C、劳动中积累了经验,为教育产生提供了内容。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历史划分的尺度

1、生产力: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2、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原始形态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二、原始教育形态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3、教育内容简单;

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分这

1、奴隶社会的教育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特点:

1、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分为:斯巴达教育(军人和武士)和雅典教育(多方面发展)

5、具有阶级性;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特点:

1、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六学二馆);

2、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士”;

3、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棍棒纪律;

5、组织形式“个别教育”;

6、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骑士教育内容是“七技”。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和封建社会的等级性;

4、表现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现代学校教育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分为

1、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

2、工业社会教育和知识社会教育

工业社会的特点: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和专门化。

知识社会的特点:信息化、国际化和网络化。

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当代中国的教育

一、当代中国的教育定位:

我国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二、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发展历程: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文革”十年的教育、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2、当代我国教育的现状:

A、义务教育

B、初中阶段的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目标:教育要超前发展,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填空)

(简答)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A、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B、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C、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D、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E、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简答,填空)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A、两个基本一个进入,B、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填空)《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总结。

我国教育改革任务是什么:(简答)

A、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B、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C、建设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

D、改革办学体制;

E、改革管理体制;

F、广大教育开放。

第二章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定义:指教育受其它特定功能社会子系统的影响

教育社会制约性表现:

1、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2、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根据

3、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动因

4、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尺度

5、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归宿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5.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政治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表现为:

1、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权利;

4、决定了部分的教育内容。

5、决定了教育的管理体制。

政治通过国家政权、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来控制教育领导权。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和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1、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

3、影响着育人模式;

4、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辩析)

正确:A、特定时空中的文化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B、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

1、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科学工作者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1、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4、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知识化过程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反作用)再现为:

1、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培养现代政治法律人才;

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1、传递和保存文化;

2、传播和交流文化;

3、选择和提升文化;

4、创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对文化选择提升表现为:

1、根据培养人客观规律;

2、根据严格的标准(科学、民族、时代和辩证);

3、通过多种途径;

4、发展中进行。

教育对科技的作用

1、传播科技;

2、创新科技。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

教育具有先导性作用:

1、“教育先导”是当今世界知识、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的基石。

2、“教育先导”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民素质面临严峻挑战的正确抉择。

3、“教育先导”是发达股价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的首选战略。

教育具有全局性的地位,表现在:

1、教育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再生产的巨大杠杆。

2、教育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3、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就业替代功能。以学代业分流就业压力。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认识;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我元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教育现代化含义

是一种历史变化的过程;

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

是在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实现。

教育现化化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

2、教育受社会生存方式的制约,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具有社会制约性;

3、教育对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4、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两种形式:

1、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新的政治发展起阻碍作用;

2、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指教育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

因此

1、在教育中不能照搬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不能以政治和经济取代教育;

2、不能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否认社会制约性。

第三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人的发展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2、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增强;

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4、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相互影响;

人发展的顺序性

1、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

A、身体按照首尾方向和中心外周方向进行

B、心理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2、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

A、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B、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人发展的阶段性

1、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

2、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方面表现出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

1、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不同阶段的学生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3、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相互衔接。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1、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2、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

3、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

不平衡对教育的要求

1、关键期施加教育;

人发展的互补性

1、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

2、身体机能的互补;

3、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的互补。

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有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2、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

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指人的发展有一定的个差异性:

2、不同学生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不相同;

3、不同学生在个性倾向性方面各不相同。

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

1、因材施教;

2、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1、人的发展动力源于人自身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由机体成熟程度决定。2、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

外铄论

1、人的发展源于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

2、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3、社会环境是外部条件;

4、良好的教育是重要条件;

5、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

的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定义:遗传素质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三)作用的性质:(遗传决定论)

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但不起决定作用:

1、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转成现实性要靠环境和教育;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改变而改变。

作用的性质:

1、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但不起决定作用:

2、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转成现实性要靠环境和教育;

3、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改变而改变。

遗传决定论:

1、错误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不起决定作用;

3、认为人的发展由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定义:人生活在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2、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主要的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

3、家庭教养(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4、大众传媒

性质与特点:

1、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

2、虽然起重大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要通过主观的努力和实践活动实现。环境决定论

1、错误的;

2、虽然起重大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3、认为人是环境消极的产物,人的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是错误的。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定义: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反映和能动作用。

人的发展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2、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处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发挥人的力量;

4、提升人的价值;

5、健全人的个性。

三、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发因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育万能论(洛克与康德)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2、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3、没有遗传因素作为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2、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3、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4、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5、由人的社会角色、人的质量规格组成。

教育目标: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方针:

1、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这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面。

2、教育工作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教育效果进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受生产关系和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宗教本位论

1、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奥古斯、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1、观点:

A、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B、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

C、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D、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的指标。

2、分析:

A、优点:保证教育的地们;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B、不足:否认个人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会造成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

1、观点:

A、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B、注重教育对个体的价值;

C、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2、分析:

A、积极的意义:确立儿童在学校教学的主体地们;提出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B、不足之处: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不现实的;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发展的作用,忽视学习和社会影响,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倾向。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

1、能够维护奴隶制度、遵守统治阶级道德规范;

2、具有从事统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具有多方面才艺的统治阶级新一代。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培养地主阶级的统治人才(学而优则士)

西方国家的教育目的

欧洲中世纪教育目的:

1、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教会培养教士;

3、骑士教育培养勇敢善战、效忠官吏的骑士为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教育目的

两条线索:一是社会本位论;二是个人本位论。

建国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

1、1957年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2、1958年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一方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

3、1982 年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1995年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1999年教育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2006年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合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燕尾服,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7、《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

理论依据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全面协调发展,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A、提出客观需要;

B、提供了可能性。

4、社会主义制度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3、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方面。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

1、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半期:提出了“双基”,人们对教育应如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早期探索。

2、1985年后推出我国关于素质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研究主要涉及“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等素质概念;1987年柳斌第一次提出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1994年8月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

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在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的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的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老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我国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

教育制度的内涵

制度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的规则;

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

1、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设施;二是学校规章制度。

根据发展历史划分

1、古代学制;

2、现代学制;

根据学校教育层次划分

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根据学校类别结构划分

1、基础教育;

2、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

4、成人教育。

根据学校教育的形式分

1、全日制学校;

2、半日制学校;

3、业余制学校

中国现代学制建立是从清未开始;

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至1911年清未发展阶段;1912 年至1922 民国初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学制主要有”六三三”,”五四三”制;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西方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学制产生的动力和原因;

形成的两条途径:自上而下的发展;自下而上的发展;

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义务教育的产生

1、义务教育源于德国;

2、马丁。路德提出;

3、魏玛共和国实行,被认为是义务教育的开端;

推行义务教育的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

2、以民主为中心的政治的要求;

义务教育的定义: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同年7月1日实行;

2、2006年6月29日,修订《义务教育法》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1、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2、免费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和杂费”;

3、普及性,即统一性;

我国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主要的“六三制”、“五四制”和少数地区的“五三制”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渊源

1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教育思想;

2、本质的萌芽为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思想;

3、大规模出现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终身教育的发展

1、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

3、《埃德加·富尔》1972年组织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4、舒瓦茨与1972年出版《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

5、1996年终身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终身教育的概念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有两个本质特征:

1、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2、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空间的包容性。

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实施终身教育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寻求教育的协同作用”。

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和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一体化。实现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2、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教育化社会是指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则是指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

3、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4、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教育法规的概念教育法是有立法权的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填空)

(填空)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总和。

教育法规的作用(简答)

具有指引作用;

具有评价作用:评价作用的两个特点:突出的客观性和普遍的有效性;

具有教育作用(简答)表现:A、体现在使其内化为人们的教育思想意识,借助于人们的教育行为使其传播。B、通过教育法规实现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人们产生教育作用。

保障的作用。

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包括哪些(简答)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填空)宪法为教育法制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同时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填空)宪法是一切教育立法的重要依据,任何形式的教育法都不得与宪法抵触。

教育法律

分为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即,《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是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包括:1994年《教师法》我国第一部以职业人员为对象的法律;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85年<<教师节的决定》(选择题)。

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辩析)教育行政法规是针对具体事件和具体问题的决定。错误。A、是对某一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行为规则,B、不是针对具体事件和具体问题的决定

包括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填空)

地方性教育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由地方根据本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填空)

具有三个特点(简答):A、从属性、B、区域性、C、更强的操作性。

教育规章

教育规章按发布机关分:部门教育规章(全国有效);地方教育规章(地方有效);(填空)

依法执教

(填空)依法治教是依法制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依法执教含义是什么(简答):A、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要严格执行;B、凡是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

依法执教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简答)

(填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包括:法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常识、一些重要法律的常识。

(填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填空)应具备自学的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权利由三部分内容构成:A、教师本人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B、教师要求相对的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C、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障其权利的权利。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

学术活动权;

指导评定权;

报酬待遇权;

参与教育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

遵纪守法的义务;

教育教学义务;

品德教育的义务

尊重学生的义务

保护学生的义务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包括哪些?(简答)P109

(填空)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

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责任

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填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的主要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简答)受教育权包括哪些?:A、学生入学权、B、学生上课学习权、C、学生受教育选择权、D、学生升学权。

(填空)人身权包括哪些?:人格权和身份权;(简答)人身权对教师要求是什么?A、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B、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C、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D、保护学生隐私。

(简答)财产权要求教师:A、禁止没收学生物品或长时间不发还;B、禁止毁坏学生物品。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定义:(填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5

(简答)教师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A、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B、热爱教育事业;C、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D、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E、有教育教学能力。

(填空)《教师法》规定,教师实行教师聘任制,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

教师的培训制度

(填空)教师培训通常指为提高在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进行的继续教育。

(填空)教师培训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考核制度

定义:(填空)教师考核制度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和教师管理的权限,按照法定教师考核的内容、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师进行考察并作出客观评价的活动。

《教师法》规定考核内容为(简答):A、政治思想、B、业务水平、C、工作态度、D、工作成绩,即通常说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第六章

古今教师职业定位:

1、原始社会未期出现了学校,于是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2、殷商正式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庠、序、学、瞽宗四种学校,教师由国家官吏担任;西周建立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学在官府”的官学制度;

3、春秋时期,官学中断,私学兴趣,出现了大批的私学和私学教师(孔子、墨子等);

4、汉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出现博士;汉代私学向多层次发展,出现了书师、塾师;

5、唐代官学有“六学二馆”;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几种;唐代出现了书院;

6、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所有的官学和书院都改成“学堂”,出现了教员

7、民国后,学校教师称为教员或教师,新中学成立后把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称为人民教师;

8、1986年开始实行聘任制,设高级教师、一、二、三级老师;

9、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原因:

1、工业化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促进教育规模剧增,相应的教师的需求剧增,需要通过专门的培养来解决;

2、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二战”后,发生了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凸现,义务教育年限加长,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A、使人人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所有的学生全面发展;

B、通过培养人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社会文明得以进步。

2、专业知识和技能:

A、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B、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C、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在它的技艺性、经验性、实践性上。

3、专业训练和资格;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和专业团体;6、专业地位。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表现为:

1、劳动对象的多样性:(知识文化和学生)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去影响学生;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A、工作量大;B、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社会、家庭。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教师劳动成果是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完善,都是精神成果。教师就扮演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反映了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身份;

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是诊断者:诊断者的是指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因为: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还有个性差异,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如何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一系列关于人的知识;

2、教师要掌握一系列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要多做诊断和评价的工作。

二是传授者:指教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这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因为教师承担着教育的功能。

如何做好传授者:

1、教师要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德端正;

2、教师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

三是指导者:指教师要关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两方面的指导:一是学习指导;二是生活指导:

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1、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样化;

2、当今社会对学生自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现代社会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如何做好指导:

1、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指导的方法和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建立学习、生活和心理辅导机制;

5、教师要善于自主学习、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乐。

四是评价者: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如何做好评价:

1、端正评价观: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我;

2、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方法;

3、教师要学会激励策略。

五是管理者:教师要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有课堂管理、班级管理、集体活动管理等。

如何做好管理者:

1、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

2、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六是研究者:教师把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运行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如何做好研究者:

1、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2、注意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3、注意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4、尽可能与专家合作研究;

5、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七是协调员:教师应成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作用,合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如何成为协调员:

1、要有教育系统观;

2、良好的沟通技能;

3、加强和完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

教师就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A、广泛的基础知识;

B、良好的人品;

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A、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关的知识;

C、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B、先进的教育理念;

C、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D、较高的老师专业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P134

(填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科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A、爱国守法:政治层面;B、爱岗敬业:教书层面;C、关爱学生;

D、教书育人:育人层面;

E、为人师表;

F、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简答P134)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教师职业道德分为哪三个层次要求(简答):A、“师德底线”是师德的最低要求。B、“师德准则”是师德的第二层要求;C、师德高标是师德最高层次表现。(理解)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明确发展目标,作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

B、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C、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

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

A、教学前关注阶段;

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情景关注阶段;

D、关注学生的阶段。

费斯勒的生涯发展理论:

A、职前教育阶段;

B、实习导入阶段;

C、能力建立阶段;

D、热心成长阶段;

E、生涯挫折阶段;

F、稳定停滞阶段;

G、生涯低落阶段;

H、生涯引退阶段。

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

A、准备期(新任教师);

B、适应期(合格教师);

C、发展期(骨干教师);

E、创造期(专家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意识:A、有不断学习的意愿;B、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C、把学习与工作

改进、生活改进联系起来;D、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

自主发展,体现在:A、自我诊断;B、自我规划;C、寻求支持;D、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A、参加培训;

B、专业阅读;

C、网络学习;

D、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E、教育考察与观摩;

F、校本教研与培训;

G、行动研究。

学生的本质特征:

1、发展性:一般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五个阶段。教师要能够宽容并积极引导学生;

2、有潜能,学生有巨大的多方面的潜能;老师要相信学生

3、差异性,学生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

4、主动性。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独立性,学生是权利的独立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在教育中的

地位和作用: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A、从教师的角度说,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B、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B、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三种表现: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

两种学生观:

A、教师中心论:学生是船,教师是舵手;

B、儿童中心论: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多重性质: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

A、教育关系;

B、道德关系;

C、心理关系。

2、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a教可以促进学;

b学生的学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c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P147:

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