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念文章】信仰之源,真理之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纪念文章】信仰之源,真理之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信仰之源,真理之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时,用6个“深刻阐述”深入诠释了《共产党宣言》的丰富内涵,用3个“经典著作”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并对在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学习《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耕高校土壤,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的要求,深化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做强自身底蕴,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主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加快推进“双一流”的进

程中,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基固本,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立德树人,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体中开始的。高校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地方,理应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学养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服务国家社会,为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作贡献。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高校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作出贡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本和前沿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研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高校要为党的治国理政作出贡献。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智库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形成高水平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不断提升资政辅政能级。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也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教育源与辐射源、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建构立足时代、植根实践、面向世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闪耀新的光芒,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了新境界。伟大的实践呼唤着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今天,我们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最好的纪念,就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好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 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含义 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其实主要是“信仰”与“信念”的关系问题。有人人为地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认为应该用“信仰”一词来称呼宗教信仰,用“信念”来称呼科学信仰。其实,信仰与信念的差别不是性质上的,而是层次上的。信念通常用来表示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观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则用来表示对最高层次和最核心的观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各种信念的体系。比如,我们在最高的以及体系的意义上称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时,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而当我们称呼这一信仰中更为具体一些的观念的信奉时,则多用信念一词,如革命信念、必胜信念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这两个概念也需要加以说明。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这一信仰的完整指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也是把它们当同义语来使用的,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二者也各有其个性色彩,主要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词在意象上突出的是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方面,给人一种理论信仰的印象,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突出的是该信仰的现实追求方面,给人以信仰的行动的印象。具有这种差别是毫不奇怪的,因为任何信仰都有两个基本方面,它既是知识,又是行动,是从理论向行动的转化。正因为如此,在具体的行文和讲话中,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有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恰当,有时又用“共产主义信仰”更为帖切,这也毫不奇怪。同时,由于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是从现实的追求方面来谈论这一信仰的,因而“共产主义信仰”一词似乎更流行,更顺口。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信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构建途径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文献分析 (1)调查文献资料的引入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先来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分析。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3]。 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如对“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持“不同意”和“说不清”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

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 报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实际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有多少人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面向常熟理工学院大二同学同学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就我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就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并形成 坚定的信仰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先简要报告一下我们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状况 调查对象,大二外国语学院男生宿舍楼9栋以及女生 宿舍楼17栋部分宿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9日 调查份数,100份 有效份数,86份男生,18份女生,68份而对于问卷题目的设置,我们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之下,共列出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除了有关性别,年龄之外,在问卷中我们还分别问到

了大家对信仰的看法、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因为我们知道,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见信仰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进而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下面就是我对调查结果进行大概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女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是学生干部的只是占了36%,但是共青团员却占了95%,由此可见,广大群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或者说是较好的政治素养。而当被问及,认为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否非常重要的时候,83%认为非常重要,5%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2%没有考虑过这个问 题。而在进一步询问信仰是什么时,有71%的人还是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还有30%选择了西方宗教或是佛教等。虽然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学生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信仰也变得的多样 但是很显然,这儿还存在一个矛盾之处。既然大家都认为信仰对我们个人发展 很重要,并且绝大部分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么余下的30%甚至使更多的人为什么没有信仰呢,我想追根究底,不是他们没有,而是由于大多数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对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信仰等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其实通俗点讲,当一个人遇到大关过不去时,不由得就会念叨,佛祖保佑。而某种意义来讲,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可以支撑他的信念,只不过自身没有意识 到罢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不断进步的思想,但虽是如此我 们还是列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的问题,可当一看调查结果却还是大吃一惊。只有54%的人认为非常有前途,27%的人认 为较有前途,3%的认为前途一般,还有16%直接就是不知道了。虽然值得庆幸的是没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1]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王强,男,江苏盐城人,1970年9月出生。1988年9月至1992年6月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政教系,1992年8月分配至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工作,199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两课”硕士学位, 2012年9月病逝。 王强生前是盐城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他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得学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学校第二届师德模范,2012年6月被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3月7日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12月,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王强同志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一、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播者 王强同志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他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播者。 从教20年来,他始终在探究和实践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感染性和实效性,做到了他对自己所要求的“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有品味”。他以情感人,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

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陈奎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6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并非是浑然一体,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提防西化的侵蚀,着眼点并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承,而是图谋重建世界秩序的当代美国的政治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是抵御西化图谋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问题。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还是没有过时?我们党是否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探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灭亡基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规律的科学。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还没有

如何信仰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 三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宣传力度 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先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通过阅读原著,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更要学习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因为他们在不同时代正确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过时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了解以后,才能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应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新闻媒体、电影资讯等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将观念渗透到电影大片。宣传内容要正反结合,应加大对正面典型人物形象的大力宣传,以鞭策后进,同时对于负面典型也要斥责其行径剖析其根源、警示其结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的宣传,对比苏联解体前后中苏变化,从中美国情出发对比中美发展情况,特别是对比中国前后的对比,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造成的,恰恰相反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才导致了错误的发生。尽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曾受到“左”的或右的干扰,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选择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原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退。在当代,对青年人而言,这些价值的现实指导意义更为显著。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使人摆脱寂寞的困扰,弥补因科技发展对人心理和情感联系造成割裂的弊端;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可以帮助人实现人生价值,填补在物质的极大富足之后所产生的精神空虚和人生目标的扭曲;同时,人们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汲取精神力量,使自身变得更加坚强,从而可以消弭在现代人身上出现的悲观失望、堕落自杀等现象。下文将分别阐述当代青年人身上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和原因以及相关应对对策。 1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1.1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淡漠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科学的信仰,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存在淡漠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曾以“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为课题立项。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国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研结果认为,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 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想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问题的回答,文科生的正确率为69.2%,

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础

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基础问题研究 摘要: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应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又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崇高的信仰付诸实践。只有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理论的力量转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信仰的科学性联系起来,我们不能肤浅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指导了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指明了社会规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的应该被作为一种崇高的信仰,指导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界定 青年学生是一个群体,首先我们需要界定这个群体的范围,从字面上来理解它应该是“青年”和“学生”两个名词的交集。“青年是代表从少年(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过渡到中年的年龄阶段(从十六七岁到三十岁)。”[1]我们可以认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段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青年,对于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学生,①在学校或研究机构注册入学学习的人按学习的阶段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②接受某人的教育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对某人的自称。”[2]从这个两个解释来看,第一个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学校就读的学生,这是我们通常意义

上的学生的定义,应该使我们探究的主要范围。第二个学生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私人之间的师徒关系,或者是遵循某种教导和命令,并未通过国家机构有组织的进行授课而确定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更符合我们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3]最后,“信仰,对某人或某种思想,主义,宗教等抱有的坚定不疑的信念,以此作为自己的榜样和行为指南。”[4]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认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宗教,理论,主张,原则等得信服和崇拜。”[5]对于信仰的解释,重点都在人们承认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或者说是科学的思想左右了人类的行为,人们对此理念理性的遵循和认同并付之与实际的行动.我们认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概括为青年阶段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 体系在中国建立和执行的认同,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信服和行为的指南。 二、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特征 1.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再是一腔热血的救国救民,他们更热爱和平热爱世界,更愿意生活在这个地球村里,他们没有肤色的界限,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世俗的约束等等,

信仰马克思主义_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5· 本刊特稿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陈奎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信仰马克思主 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过时,依然是当 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峰。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我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只有学懂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 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美国霸权帝国的衰落,世界格局的变动和 调整,更加证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 科学真理 忧患意识 作者简介:陈奎元(194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北京 100732)。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

浅谈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摘要:人是有信仰的生命体,追寻生存意义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然而,人类在追寻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走向了“二律背反”的困境。马克思主义把人追求生存意义的信仰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信仰史上的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生存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 The marxist faith Abstract:the person is the life of faith, to pursue survival significance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Humans in pursuit of the surviv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did not consciously to the plight of "antinomy". The people pursue the surviv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m belief built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realized the historic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Key words: survival significance; The Marxist faith; Practice; 一 人需要信仰,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在于人是一个不断的追求“意义”的存在物,是一个“信仰”存在物。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追寻意义的过程,是对终极理想的孜孜不倦的寻求过程。人们不能缺少这种追求。 然而,人类在追寻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地陷入了困境。 首先,人类以“神话”方式把握“意义”世界。人类在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极不发达,许多现象解释不明,猛兽、洪水、雷电等现象使原始人类产生恐惧与茫然。面对神秘世界,人们无法理解,便认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蕴藏有一种巨大无比的神灵在里面,这种“自然神灵”被人类不当作外在的东西来对待,而是作为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质,幻想通过巨大无比的“神灵”来征服自然、降伏妖魔。从而构成了“神话意义”的世界。在神话的意义世界中。生命活动也就具有了“神话”的意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生存意义的寻求与超越。 其次,是“宗教”。宗教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不再把自己“等同于”神灵,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神圣的形象加以顶礼膜拜。其中最重要的神圣形象就是“上帝”。当人们摆脱纯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代之以因果关系来把握世界、解释世界时,发现在宇宙的尽头存在有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就是“上帝”。人们把“上帝”这种外在的崇高形象作为“至善至美”的化身。“上帝”也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人在这种“异在”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 再次,是“理性”。如果说宗教世界创造了人的情感世界,那么,科学则创造了“属人”的知识世界。当宗教或神话不再为人类的生存意义提供保证时,人类就用“理性”作为工具把握意义世界了。“理性”为人类“把握”世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预测性,如用各种各样的数学、量子力学等解释世界,对现象的预测几乎百分之百。“理性”已经成为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人们用“理性”去衡量人的思想是否“合理”,用“理性”去裁判人的行为是

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3.1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1981944.html,/GB/1451306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1981944.html,/Article/Class16/201105/231240.html 陈奎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