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写作范文[看完就明白其实很简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写作范文[看完就明白其实很简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写作范文[看完就明白其实很简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写作范文[看完就明白其实很简单]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

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

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

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范文

2020年最新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范文 请以?教态?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要求:条理清晰,不得抄袭。 1.参考范文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 解。 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理论常考知识点总结

1常用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5)因材施教(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7)长善救失(8)灵活施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3.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5.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6.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 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7.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 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8.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10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 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繁。 1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 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 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口诀12 1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 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 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 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14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15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 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 舒 16.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 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 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 多样化;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a.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维持好奇心;b.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充分利用反馈信 息,妥善进行奖惩;d.正确指导结果归 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a.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 学的研究者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 研究者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9新课改师生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特 点)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c.教学相 长d.心理相容 2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a.了解和 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d.树立教师威信e.发 扬教育民主f.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1儿童权利公约a.无歧视原则b.尊重 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2教师职业素养 a.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 心理素养e.身体素养 23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 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注重良好 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e.做学生 的朋友与知己 24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 针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 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 25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 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26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 特 27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 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2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国守 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 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 齐、孟轲(孟子)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 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 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

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天津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 践。 13、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写作范文模板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2020年-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师职业道德 一、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二、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 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 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五、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六、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写作范文DOC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写作范文DOC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因此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正确,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可能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

2016年教师招聘教育综合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教育综合考试试题及分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的是() A.家长批评孩子 B.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 C.新生儿吸吮母乳 D.参加画展 2.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娜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专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儿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科学家获奖理由是成功的从中草药中提取了()并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 A.青篙素 B.青霉素 C.青蒿素 D.红蒿素 3.下列关于教育要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金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B..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已较为职责的人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C.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D.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 4.创造性思维特点不包括()

A.流畅性 B .适应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5.1951年。我国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正式确立班主任制。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并取代之前的()。A.级任导师 B.级任教师 C.班任导师 D.班任教师 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的形成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D.价值内化 7.下列关于封建社会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官学与私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类型。 B.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欧洲以七艺,骑士七技为主。 C.鲜明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 D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已经从分离走相结合 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最早出自(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中庸》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写作范文(一)

11、终身学习与教师职业发展 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却未曾道“仕而优则学何为”?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劝勉年轻人珍惜时光固然有理,但“少壮”果真是“努力”的唯一区间么?“老大”便不能一心向学且学有所成么?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学习观念,使我们获取了对学习的全新认识。 终身教育,是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它是指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必需。 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方面,专心求学期间所学习的文化知识仅是人类世代积累文化精华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快速充实的原有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已成必然。因此,作为身负“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教师,在培养年轻一代的过程中,理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和社会负责,更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尊重与诠释。 终身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学习。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要有长流水,必然要常学常新。教师应对新的科学知识,尤其是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整合并不断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应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勤学敏思,善于交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终身学习,还应恒于研究,勤于反思。教师应树立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念,主动研究教育科学工作,研究学生,研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通过研究,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应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工作得失,在反思中求进步,求成长。 另外,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师表,必须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感染学生,使其尽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学习不应只是阶段性的任务,而应成为终生的主题。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使学习贯穿教师成长的全过程,并与每个教师的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真正成为促进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2、爱之深,请宽容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对于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深表怀疑。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成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身心俱不成熟的孩子?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应如何处理呢?是声嘶力竭的责骂,还是咄咄不休的数落?其实,爱与宽容可以让教育更有温度。 宽容,应当成为教育的底色,教师更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这是一种师长风范,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正体现了宽容的智慧。面对与别人打架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并未出言责备,而是始终怀抱一颗宽容之心,用一块块甘甜的糖果赞赏男生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在褒奖与赞扬中实现了对男生思想的转化,凸显出宽容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的对象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鲜活生命。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是与成年人具有极大差异性的个体,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摒弃“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转而采取委婉、机智的教育手段,将宽容作为师生之间的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内化教育影响,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语文笔试中散文写作的复习指导

语文笔试中散文写作的复习指导 推荐阅读: 2014年安徽黄山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辅导简章 黄山教师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教师考试群334544676 教师招聘考试中作文一般占40分,占分比例大。若出现大的失误,将导致成绩不理想,影响到招聘结果,对此考生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公讲师马志刚建议考生应该搜集当地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作文题目,仔细阅读、理解作文的要求,对于作文的要求、作文形式以及评分细则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然后勤加练习,为在考场上写出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中公讲师马志刚以2009年浙江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题目为例: 题目:春风 要求: 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②字数在800字左右; ③不得抄袭。 仔细分析这些要求,会发现人称不限,考生可以任意选择体裁(诗歌除外)。大家如果文笔较好可写散文,如果文笔一般的话,就选择比较稳妥的文体,如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好操作,不易失分,但也不易得高分。另外,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写小说。对一般考生而言,写出500字数自然不会有问题,大家平时可多练练这几种文体。下面中公讲师马志刚着重讲讲散文的写法。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写散文,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解决立意问题 立意为文章的“主脑”,散文要写出意味,首先要解决立意的问题。散文的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作者对于所写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体验,一种感情,有这个“意”和没这个“意”,文章写出来是不同的。

散文的立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提炼主题思想,它的“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非像议论文那样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观点。散文立意应追求高远、新颖、厚实。所谓高远,即作者立意时,应站在人生智慧的高度,表达对人生的远见卓识,或抒发高尚的情操,或表现崇高的精神世界。所谓新颖,就是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立意新颖,但并不是故作高深,它应该是来自平凡的感悟。所谓厚实,就是立意要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有充实的内容。 《春风》表面看是指春天的柔和的风,它刮过后带来温暖和绿意,如果仅仅以这个立意,那就过于简单了,其实春风还可以怎样立意呢?我们可以把春风这种事物比喻为温暖的友情,或者清新的变化等等,还有一种上佳的立意就是把春风比喻为教师的谆谆教导,这样去立意行文会打动很多阅卷的老师,会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2)处理好散文的笔调 散文笔调是作者在叙述言说中所表现的感情色调、语言色调。散文叙事论理,常以“夹叙夹议”来调和,这也是散文笔法上的特点,会增添自然、亲切、朴素的趣味。“夹叙夹议”里,往往杂糅了议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显得形象生动,情韵悠长。中公讲师马志刚建议大家在考试中采用这种夹叙夹议的笔调,平时也多加练习这种笔调。 (3)选用自然的散文语言 好的散文,其字词的运用,总是鲜活的,丰富的,没有陈词滥调;好的散文,句式总是灵活的,参差变化的,它随自己的情感流走,显得灵动而富于活力。大家欣赏优秀的散文,常常感觉其语言生动、形象、感人。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大家下去多练习散文的语言。 下面附一篇《春风》的例文,供同学参考。大家学习并借鉴一下散文的笔调和语言。 春风 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对春风情有独钟,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春风是富有春意的,又是异彩纷呈的。 ——春风是温暖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便从人的触觉方面直言春风和煦而无寒意。“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两句诗也同样写出了徐徐春风的和煦温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1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真题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2、“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 3、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 一特点( )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4、熟练地骑车、熟练地织毛衣中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5、鲁班发明锯子是借助于( ) A、定势 B、变式 C、问题解决 D、原型启发 6、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7、美国学者孟禄提出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 ) A、需要起源论B、意识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8、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 A、加强德育工作 B、确立教育目的 C、设计课程体系 D、选择教学方法 9、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达到何种程度时,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 A、迁移 B、熟练 C、同化 D、泛化

10、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交往需要是( ) 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概括了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2、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3、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 A、精神活动 B、意识活动 C、反射活动 D、技能活动 14、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动机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15、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16、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和( ) A、确定目的 B、执行计划 C、制定计划 D、动机斗争 17、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 A、存储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 18、“满意与不满意”是情绪、情感的哪种两极性表现?( ) A、肯定与否定 B、增力与减力 C、激动与平静 D、紧张与轻松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作文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生作文 教育写作范文 教师,我向往的职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历来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吟咏歌颂奉献的诗句。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也是一种追求。 教师职业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无形中,人们赋予教师职业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涵义。我也认为:奉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想当我站在几尺讲台上,当我面对渴求知识的眼睛,当我滔滔不决讲解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份责任,我感到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都落在了我的身上,责任重大或任重而道远。奉献也是一份责任,正因为奉献,教师的职业才显得光辉荣耀,显得高尚伟大。 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可是,在这辛苦奉献的背后,在努力的付出之后,教师也很快乐,他们换来的是学生的明天。“桃老师们笑了,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默默奉献换来累累硕果时,笑得最灿烂最动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师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追求,教师应该坚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 我向往教师的职业,我向往被别人尊重,我向往与学生们一起生活的快乐从 小就有这个很理想的理想,即使在现在的的此时此刻,如果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还是愿意去做一个老师。 我喜欢我的小学老师,她们是真正地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她们的教导我至今铭记于心,融会于骨。我当时想:如果有一天我有幸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也要像我

的老师那样爱学生,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教做好人,善良的人,负责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 假如我做一个中学老师,也许我会放任孩子们更多,甚至会让他们去走一走弯路。即使他们真地走了弯路,我不会打压他们,而只是把他们拉回来,让他们记住这些经历。我崇拜我的大学老师,不去论他们非凡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递交给我们对专业的热爱,对探索的激情,为我们真正走入社会搭起不朽的桥梁。尤记教育学王教授,不谈他的博学与专业,仅仅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聆听他讲课的学生.从此这热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在探索中学习每一点一滴的知识,然后积累,考究,扩张,丰富,传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生命单纯而快乐,即使有病痛的折磨也在所不辞地屹立在讲台之上。 都说职场如战场。老师们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财富。 我每次在办公室里看到能干的老师们内内外外协调工作解决问题都会羡慕不已。假如有一天我也能象她一样自如,我就去写一本书,送给那些尚未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告诉他们事实比我们学到的复杂地多,但是只要认真负责,那么又会简单地多。 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老师。 要实施创新性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 济的迅速崛起~创新及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编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 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 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 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 与游戏”的人,重视早期教育; 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 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阶段教 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 教育学》(选择)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 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 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文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完整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作文(全)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作文(全) 1.参考范文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总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总 1.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 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 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5.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6.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7.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动性。 8.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9.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0.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①发现问题;②理解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四个阶段。11.教师职业6角色: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③示范者④管理者;⑤朋友;⑥研究者。12.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 1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区普岗教师招考2014年考点)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就近入学。()16.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17.创造性的主要特征:①流畅性;②独创性;③变通性。 18.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1904年。 19.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学制,沿用至今。 20.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21.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22.2001年.6.7,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基础课程改革。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范文10篇.doc

蹲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拥戴的老师,就应该蹲下身子,静静的等待孩子开花,同时老师和学生也会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加智慧。 学生对老师有特殊的信任,他们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像朋友一样和老师平等的交流。他们认为,只有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才是真实、可靠的。老师的信任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反之,如果师生间的情感疏远,心理距离大,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那么,这个教师首先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教育的内容就更难被接受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更多的信任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特别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他让我懂得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蹲下身子做老师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老师每逢学生出现认识、行为上的偏差,如果蹲下身子从学生的位置考虑,就会发现,学生产生某种想法、做某件事是情有可原的;要是自己碰到这类事,也难免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或做法。这样,教师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就会为学生着想,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学生也会觉得教师是和他(她)站在一起的,于是就会比较容易接纳教师提出的建议。 有个叫皮格马利翁的人,他精心雕刻了一座女神像,他被自己雕刻的女神像迷住了,整天对着她膜拜,最后女神像被他的虔诚打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传递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就是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老师多看自己一眼,有些甚至以闹事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求自己能够触觉敏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 蹲下身子做老师,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欣赏,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在互相信任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建立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