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一、填空题

1、正常的红细胞寿命是 120天。

2、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血液中)的溶解方式直接破坏。

3、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在脾)吞噬而破坏。

二、名词解释

1、原位溶血

2、代偿性溶血病

三、选择题

1、溶血性贫血检查下列哪项正确:()

A、尿中尿胆原排泄减少

B、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C、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减少

D、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

E、骨髓幼红细胞比值降低

2、外周血片观察结果中,最支持溶血性贫血诊断的是:()

A、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

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

C、有核红细胞增多

D、破碎红细胞小于2%

E、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检查出现最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A、靶形细胞大于3%

B、破碎红细胞大于2%

C、网织红细胞大于4%

D、椭圆形细胞大于3%

E、球形细胞大于2%

4、溶血性贫血时患者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可达正常的:()

A、1-2倍

B、3-5倍

C、6-8倍

D、10-15倍

E、20倍以上

5、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为:()

A、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B、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C、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高。

D、红细胞脆性增高

E、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6、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是:()

A、骨髓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B、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C、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D、红细胞大小不均

E、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7、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脆性持续增高最可能见于哪项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海洋性贫血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阻塞性黄疸

8、下列哪项为血尿内溶血的诊断依据:()

A、网织红细胞数增加

B、高胆红素血症

C、血红蛋白尿及含铁血黄素尿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血片中有幼红细胞

9、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

A、红细胞寿命缩短

B、外周血片中出现幼红细胞

C、尿胆原增高

D、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E、网织红细胞增多

1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异性检查是哪项:()

A、红细胞脆性试验

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异丙醇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

11、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特异性最高的检查是:()

A、蔗糖溶血试验

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抗血小板抗体及C3补体检测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B型题

A、异丙醇试验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血红蛋白电泳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1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血红蛋白尿:( B )

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C )

14、海洋性贫血:(D )

15、G-6-PD酶缺乏症( E)

16、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A)

四、问答题

1、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120天

2、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血液中)的溶解方式直接破坏。

3、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在脾)吞噬而破坏。

二、名词解释

1、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未释放到外周血中之前就在骨髓中破坏,这种现象叫原位溶血。又称为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2、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三、选择题:

1、B

2、C

3、B

4、C

5、B

6、C

7、D

8、C

9、A 10、C 11、B 12、B 13、C 14、D 15、E 16、A

四、问答题

答:①红细胞寿命缩短,②红细胞形态改变,如出现球形细胞、盔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碎片等,③血浆乳酸脱氢酶增高,④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⑤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⑥血红蛋白尿出现,⑦Rous试验(+),⑧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⑨尿胆原强阳性。

【赵谢兰】

全科医学内科学历年真题及复习重点

11级内科二 名解:甲状腺毒性、溶血性贫血、IgA肾病、骨质疏松。 大题:急肾衰高钾处理,淋巴瘤分类及全身表现。 病例分析:血糖控制良好的胰岛素依赖病人晨起高血糖原因和鉴别方法(与10级一样的) 10级内科学二 单选1*50 A型和B型,名解5*4,大题10*3 名词解释:Cushing病,肾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痛风; 大题:急性肾衰竭的定义和诊断,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急性白血病组织器官浸润表现 09内科二 名解3'×4:痛风,溶血性贫血,淋巴瘤,急性肾衰竭。 简答10'×3:何为肾病综合征并叙述其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白血病病例判断是否完全缓解并叙述CR标准。 选择1'×58:大多为人卫版内容。 08级内科二 选择大部分都是人卫版练习里面的。(选择竟然还考了上学期学的中毒,全忘了呢) 名解:1、尿路感染再次感染2、CR 3、裂孔现象4、somgyi 问答:1、霍奇金淋巴瘤分期2、甲亢危象治疗原则3、慢性肾衰高钾治疗

98本科《内科学》试卷(B卷) 一、名词解释 1尿道综合征 2完全缓解(白血病) 3黎明现象 4甲亢性心脏病 5“洋葱皮样”病变 二、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临床症状最符合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A.齿龈肿胀 B.眼球突出 C.颈项强直 D.睾丸肿大 E.头痛呕吐 2. 导致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A.上行性 B.血源性 C.淋巴播散 D.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 3. 柯兴病的病因是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垂体前叶腺瘤 C.不依赖ACTH的肾上腺病结节性增生 D.长腺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E.异位ACTH综合征 4. 某男,赖60岁体检时发现尿糖+,空腹血糖6.2mmol/L(112mg/dl),为确立诊断最恰当的处理是 A.复应查尿糖 B.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C.测岁定血浆胰岛素水平 D.测定血浆C-肽水平 E.测定尿中酮体水平 5. 患者男性30岁,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提示早期膜性肾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此后实然出现明显左侧腰疼,尿常规RBC20- 30/HP,尿蛋白量明显增加,血肌酐上升,B超检查左侧肾脏较前增大以下诊断哪一个是首先考虑的? A. 泌尿系感染 B. 急性肾功能衰竭 C. 输尿管结石肾绞痛 D. 肾静脉血栓形成 E. 激素治疗用量不足 6. 女,26岁,工人,分娩中大出血约1000ml,血压下降至6.67kPa(50/0mmHg),三小时后输血.输液,血压回升至12.67/8.00kPa(96/60mmHg),尿量200ml/24小时,尿比重1.016,尿蛋白(+),尿钠44mEq/ L,尿肌酐/血肌酐<10,尿渗透压350mosm/L,血BUN23.4mmol/L,Hb9.09%,血小板10万/mm3,诊断最可能为 A.肾前性氮质血症 B.急性肾小管坏死 C.失血性休克 D.DIC E.急性间质性肾炎 7. 女性35岁,5年来间有低热腰痛,无尿频尿痛.近一年来夜尿增多,每晚达3-4次,Bp 21/12kPa(160/90mmHg),尿蛋白+.WBC 4-8个/HP,RBC 0-1/HP,BUN 7mmol/L尿培养二次阴性,诊断最可能为 A.慢性肾炎普通型 B.慢性肾盂肾炎 C.肾结核 D.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健康评估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 1.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 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1.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 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 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 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1.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 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 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检出敏感,也见于丙酮酸激 酶缺乏症等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 3.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意义 1.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在低渗盐水中溶血显著增强,加葡萄糖后溶血明显纠正,加ATP后溶 血明显纠正。 2.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G-6-PD缺乏症),低渗盐水中正常或溶血稍增强,加葡 萄糖后溶血部分纠正,加ATP后溶血部分纠正。

内科学重点归纳图文稿

内科学重点归纳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内科学重点归纳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尤其是急诊科,但是由于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所以上课时一般不会讲,考试也一般不考,所以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个人认为,有时间的话还是熟悉一下,毕竟上了几年学,如果连这么简单的病都不会处理,我想也够没面子了吧呵呵 2、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节乃是绝对的重点,考试经常会出病例分析!一般的病例都是病史很长,由慢性支气管炎逐步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而且还会合并一些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所以要求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才能答满分。连接本节知识的主线是其病理变化,所以掌握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理解、记忆本节内容有很大帮助!下面归纳一下本节重点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的分期和诊断标准,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 (2)肺功能检查对于阻塞性肺气肿诊断的意义;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产生机制(相对重点);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辅助检查以及急性加重期的并发症(其中治疗相当重要)。 3、肺栓塞:一般上课不会讲述,考试也不会考,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4、支气管哮喘:一般不出大题,重点看一下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知道药物有哪些类)。另外,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也要熟悉,有时候会考简答题。 5、支气管扩张:一般不会考,可以看一下其临床表现还有X线特点。 6、呼吸衰竭:多数情况都是结合病例考,但是要掌握两种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简单的血气分析(病理生理学都讲过,不记得可以复习一下)、氧疗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另外,注意一下“肺性脑病”的名词解释就差不多了! 7、肺炎: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还有一些常见肺炎的典型症状、X线征象和首选的抗生素(书上应该有一个总结表格)。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比较重要,但一般不会出大题! 8、肺脓肿:不是重点,熟悉一下临床表现、X线特点和治疗原则就可以了! 9、肺结核病:比较重要。要掌握其临床类型病原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判定(尤其要知道阴性结果的意义)、并发症和化疗的原则(对于一线药物要掌握其不良反应)。另外熟悉一下咯血的处理方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本节就算基本掌握了! 10、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上课一般不会介绍,考试也不会出现,所以不是重点内容。 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诊断(特别是要知道哪些人群需要排癌检查)。另外,熟悉一下病理分型(常以小题目出现)。 12、胸膜疾病:重点掌握实验室和特殊检查(尤其是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临床表现是相对的重点!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 1. 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 1.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 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 尿液检查 ⑴尿胆原排出增多; 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 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 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1. 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 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及程度 男性女 性孕妇 贫血Hb<120g/L Hb<110g/L Hb<100g/L 极重度Hb<30g/L 重度 Hb30~59g/L 中度 Hb60~89g/L

轻度 Hb90~120g/L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MCV (fl)MCH(pg) 疾 病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首先明确有无溶血,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血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一、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一)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血多见于广东、广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二)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血、黄疸、脾肿大者,则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G6PD缺乏症发生溶血。(四)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豆等。二、体征应注意贫血、黄疽、肝脾肿大等。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目的和步骤有:(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 (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检验的技术操作不够简单方便,观察时间又长,故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 2.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1)网织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重要证据之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至5-20%,急性溶血者可高达50-70%以上,但在发生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数可减低或消失。(2)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其数量一般不多。并可见到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较明显。可见到球形、靶形、镰形、盔形或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增多,但在某些溶血性贫血时也可以减少。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3)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少数病例如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类巨幼细胞,经用叶酸治疗后即消失,个别病例如正值“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二)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可根据需要选作下列特殊试验。1、红细胞形态观察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可为溶血性贫血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如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靶形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形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表示镰形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2、红细胞脆性试验是反映红细胞表面面积与容积比例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如红细胞表面面积/容积比例缩小。则脆性增加,比例增大则脆性减低,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脆性减低见于靶形红细胞症。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测定体内有无不完全的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测定患者红细胞上有无附着不完全抗体,间接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fl)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t)、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两大类。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AML共分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临床表现】 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一)贫血。(二)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三)出血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M3易并发凝血异常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 (1)按形态学分类 1. 按MCV、MCH、MCHC分类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

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 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 2. 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分型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 可分成六类: 小细胞同质性贫血——轻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 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细胞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同质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按病因学分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 2. 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膜、酶、珠蛋白;外部——免疫、感染、DIC、铅中毒 3.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 (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 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 (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0.5~1.5% 绝对计数法(24~84)×109/L 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实验),病情观察的指标 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 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升高 骨髓象——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 骨髓铁染色——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规范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象——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中粒核分叶增加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在我们生活当中,女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贫血,并且一度给很多女性朋友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女性身体纤弱,所出现的常见症状,其实对于很多男性朋友来说,也是一定要注意了解,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因为这种情况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几率很高,建议大家一定不要因此忽视,避免造成严重伤害。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红细胞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液检查、不稳定性血红蛋白试验、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cd55、cd59检测、溶血试验、间接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新生儿溶血症筛查、骨髓象分析、血常规。可以判断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的直接证明如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间接胆红素增多、结合珠蛋白减低、血红蛋白尿以及红细胞寿命缩短等。红细胞破坏过多的间接证明骨髓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生,骨髓象表现为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甚至倒置。 红细胞形态异常,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网织红细胞一般以%表示。红细胞老化的生化标记物,红细胞肌酸含量[正常(5.2±1.9)mg/dl,RBC]增多反映红系代偿性增生,外周血年轻红细胞比例增多。 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减少如果可以除外糖尿病和失血性贫血,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评价溶血的有用指标。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X线、B超、生化、肝肾功及CT、MRI等检查。 溶血性贫血能不能治好 首先溶血性贫血能治愈,营养要合理,只要调理好自己的饮食方面,那么就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好的恢复起来。希望患者重视这些问题,同时也让自己多吃新鲜的食物,不要乱吃一些没有营养的食物。另外还要说的就是患者的饮食方面,多吃新鲜的食物,少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适当的让自己吃牛奶、蛋黄、瘦肉等等的食物,对自己的身体都是有帮助的,希望患者注意这些问题。 最后还要说的就是患者的生活方面,多关注自己的病情,让自己好好的休息起来。建议患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营养,多吃富含铁的食物,积极的进行治疗。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其实这种方法以检查项目相对简单,所以在生活中还是要及时学会调理,并且建议大家一定要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对于人体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如果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及时检查与调理,这样能够将危险降到最低。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既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骨髓生成不能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或丢失,则任何能损伤红细胞的产生或加速其破坏的情况都会导致贫血。 贫血临床表现及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氧化的血流量增多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增加)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如下表)。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按细胞形态学变化、骨髓增生程度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各类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 (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外周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镜下对红细胞形态的认真观察,对红细胞相关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利于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对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当某类异常形态较多出现时,对贫血的疾病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 通过对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增生情况和

形态学变化,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1、增生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无效性生成):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三)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正确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才能获得。贫血诊断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其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有无贫血 在确定有无贫血时,Hb和Hct为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9、溶血性贫血的检查目的和步骤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目的和步骤 文章发布者:李基文来源:收藏本文 (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 (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 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无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不是很大。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用作诊断方法之一。尿内胆红素阴性,除非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血浆结合珠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结合珠蛋白是在肝脏产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结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正常血浆内有少量游离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不超过50mg/L(5mg/dl),当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达2.0g/L(200mg/dl)。血浆中有高铁血红白蛋白存在时,血浆变成金黄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血清电泳证明其存在。在血管内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为几小时至几天。

(6)尿内出现血红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铁血黄素(慢性溶血)。 (7)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因溶血的轻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可用放射性铬(51Cr)加以测定,正常红细胞的T1/2(51Cr)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检验的技术操作不够简单方便,观察时间又长,故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 2.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 (1)网织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重要证据之一。网织红细胞增多至5-20%,急性溶血者可高达50-70%以上,但在发生再障危象时,网织红细胞数可减低或消失。 (2)末梢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其数量一般不多。并可见到嗜多色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较明显。可见到球形、靶形、镰形、盔形或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增多,但在某些溶血性贫血时也可以减少。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3)骨髓内幼红细胞增生明显增多,粒红比例下降或倒置。少数病例如有叶酸缺乏,可出现类巨幼细胞,经用叶酸治疗后即消失,个别病例如正值“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系细胞显著减少。 (二)确定属于哪一种溶血性贫血,可根据需要选作下列特殊试验。 1、红细胞形态观察 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可为溶血性贫血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如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靶形细胞提示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E病、血红蛋白C病等;盔形细胞、破碎细胞,表示机械性溶血性贫血;镰形细胞,表示镰形细胞性贫血,数量往往不多。 2、红细胞脆性试验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试题及答案

2017 第八章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一、A1 1、不符合溶血性贫血骨髓象的是 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B、粒红比值减低 C、三系显著减低 D、中晚幼红增多 E、无巨幼红细胞 2、红细胞脆性增高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阻塞性黄疸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血红蛋白病 3、Rous试验结果阳性见于 A、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B、血红蛋白病 C、冷凝集素综合征 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E、珠蛋白正常障碍性贫血

4、筛选试验选用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溶血性贫血是 A、G6PD-CNSHA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5、用热变性试验筛选的溶血性贫血是 A、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蚕豆病 D、G6PD-CNSHA E、血红蛋白病 6、筛选试验选用PK荧光斑点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B、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C、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冷凝集素综合征 E、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7、筛选试验选用渗透脆性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8、筛选试验选用Coomb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嘧啶~5’~核苷酸缺乏症 B、血红蛋白病 C、蚕豆病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E、冷凝集素综合征 9、筛选试验选用Rous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C、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急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筛选试验为Rous试验,确诊试验为Ham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 A、血红蛋白病 B、冷凝集素综合征 C、蚕豆病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11、发生血管外溶血时,不常见的是 A、贫血、黄疸

溶血性贫血

前言 一、进行本案例讨论,学生应具备的背景知识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 二、预期学习目标 1.红细胞生理。 2.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 3.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病。 4.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5.血红蛋白代谢。 6.Coombs实验的原理及其意义。 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作用机制。 三、参考文献 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病理生理学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3.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生物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曹雪涛主编。《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5.王学红、卢学峰主编。《诊断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6.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第一幕病史 9岁的丫丫于发病日中午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测体温39.7℃,伴咳嗽,无其他不适,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以“氨曲南、维生素C”输液、“美林”退热处理。同日晚上出现小便色红,无其他不适,未特殊处理。次日晨起小便仍色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尿隐血+++。同日中午12时患儿出现畏寒,伴嘴唇青紫,无发热,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再次就诊我院,经抗感染(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乳糖酸阿奇霉素)、碱化尿液(碳酸氢钠溶液)等治疗后症状好转,予以出院,出院时诊断为“1、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上呼吸道感染;3、肺炎支原体感染”。10天后,患儿再次出现红色小便,伴发热,测体温39.1℃,遂以“反复红色尿12天,再发1天”收入我科。 既往史:患儿平素体质差,挑食,分别于2003-10、2007-08因“急性支气管炎”在我院住院治疗。有“鼻炎”病史半年。否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泌尿系结石”、“血友病”、“肾炎”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高热惊厥史。按计划进行免疫接种。 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剖腹产,无窒息抢救史,出生时体重3800g,Apgar评分10分。生后母乳喂养,4个月后添加辅食,3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童。 家族史:父母均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学习重点 1.红细胞生理。 2.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 提示问题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铁缺乏症包括以下3个阶段,即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铁缺乏症。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1.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同时具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0.96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缺铁性贫血治疗: 口服铁剂治疗: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多种亚铁制剂可供选择,如硫酸亚铁、富马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亚铁等,应根据供应等情况决定采用何种制剂,相对来说,含有阿胶、蛋白质、乳酸亚铁成分的铁之缘片是比较好的选择,容易吸收又不伤肠胃,但应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4-6mg/kg,每日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应在Hb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

内科学重点全

内科学(泌尿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中毒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定量>150mg或尿蛋白/肌酐比率>200mg/g (晨尿最佳),或尿蛋白定 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 微量蛋白尿:24h尿白蛋白排泄在30?300m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20-200ug/min称为微量蛋白尿。 2.镜下血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超过 3 个,称为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1L 尿中含1ml 血即呈现肉眼血尿,尿外观呈洗肉水样、血样、酱油样或有血凝块。 3.白细胞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数超过5 个称为白细胞尿。因蜕变的白细胞称为脓细胞,故白细胞尿亦称为脓尿。 4.肾病综合征NS: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 )、低白蛋白血症(<30g/L )、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5.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7.重新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但在停药6 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菌株与上次不同,称为重新感染。 8.复发: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转后在6 周内再出现菌尿,菌种与上次相同,称为复发。 9.慢性肾脏病CKD: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 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2、或不明原因的肾 小球滤过率下降(<60ml/min )超过3 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CKD) 10.慢性肾衰竭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 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问答题: 1.肾脏的基本结构:肾脏由肾单位肾小球旁器肾间质血管和神经组成。 肾单位包括: 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结构: 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构成。具有半透膜性质。 2.肾脏的生理功能: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3.蛋白尿分类: 生理性——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管性溢出性 4.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肾炎综合征,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急性肾衰竭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综合征。 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肾病综 合征。 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 ①轻微肾小球病变 ②局灶节段性病变: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③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 管性肾小球肾炎即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 球肾炎 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④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7.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相关知识点: ①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主要为小分子蛋白质(如溶菌酶、 3 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等),白

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 一、填空题 1、正常的红细胞寿命是 120天。 2、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血液中)的溶解方式直接破坏。 3、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在脾)吞噬而破坏。 。 二、名词解释 1、原位溶血 2、代偿性溶血病 三、选择题 1、溶血性贫血检查下列哪项正确:() A、尿中尿胆原排泄减少 B、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C、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减少 D、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 E、骨髓幼红细胞比值降低 2、外周血片观察结果中,最支持溶血性贫血诊断的是:() A、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 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 C、有核红细胞增多 D、破碎红细胞小于2% E、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检查出现最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A、靶形细胞大于3% B、破碎红细胞大于2% C、网织红细胞大于4% D、椭圆形细胞大于3% E、球形细胞大于2% 4、溶血性贫血时患者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可达正常的:() A、1-2倍 B、3-5倍 C、6-8倍 D、10-15倍 E、20倍以上 5、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为:() A、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B、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C、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高。 D、红细胞脆性增高 E、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6、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是:() A、骨髓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B、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C、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 D、红细胞大小不均 E、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 7、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脆性持续增高最可能见于哪项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海洋性贫血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MCV(fl)MCH MCHC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80 <26 31~35 慢性病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 <26 <3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 血 二、按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 (三)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