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即“移情式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6.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即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科学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积极的影响。具体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历史眼光教育。

7.历史学认识论:历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历史研究是否能够揭示科学真理,或者说怎样才能揭示科学真理?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检验历史认识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历史著述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什么样的历史著述会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怎样看待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价值?等等,都是史学认识论探讨的问题。

8.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两类任务,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是两种不同的任务,由此决定历史研究需要使用两类不同的方法,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确定事实的方法是一些技术性的方法,而解释事实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些解释历史事实的指导原则,或叫做导向性方法。

二、简答题

1.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相同点。

要点: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所要认识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它们作为宇宙间的两

种客观存在,二者之间既存在着重要的共同点,也有一些相异之处。共同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和社会历史科学的认识对象都是客观的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

认识对象都是自然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这一共同点,导致了认识任务和认识方法的共同点:都要揭示历史演进过程的真相和规律,从而都需要运用历时性方法,和作为历时性方法补充的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有助于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发展或演进过程的阶段和规律。

此外,研究自然历史过程的自然科学也像社会历史科学一样,需要运用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由于以今推古都是通过对历史客体留下的化石——遗迹的剖析而实现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

2.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的本体论各有什么特点?

要点: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括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第二个特点是,它不同意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寻,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它所说的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3.如何全面理解历史学的功用?

要点: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指它作为一门学科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故其社会功能亦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其中,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属于第一方面的作用,而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则是属于第二方面的作用。

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当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教育功能并不是历史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其他分支,诸如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如果把教育功能视为历史学的惟一功能,就可能导致削弱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功能,也容易混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和传统史学的界限。

而把历史借鉴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借鉴往往带有很大的适用性,即出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需要而求助于历史。如果没有科学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基本的历史联系,是难以从历史上学到什么东西的。若在史鉴的名义下生搬硬套,就会闹出笑话。历史规律是客观的,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历史条件和特殊的规律性的,离开对具体历史条件的科学研究,所谓借鉴别国的“历史规律”,不过是“邯郸学步”罢了。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虽然也重视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但更重视它的认识功能,“通过探讨由

大量偶然性因素组成的历史事实,人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内在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获得对于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最高的认识功能之所在,也是历史学最高的社会价值之所在”。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充分发挥它的认识作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

4.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主要局限及唯物史观何以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真正的科学?

要点:

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所存在的主要局限:第一,西方心理史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说,对于将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历史学,一开始就有人表示怀疑,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超历史的”,又因为精神分析学说坚持自己的普遍适用性,不论何时何地都适用,它又是“非历史的”。此外,在对人物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往往在幼年与成年之间进行推论上的跳跃,缺乏对中间的变化的分析。这确实是许多心理史学著作存在的明显缺陷,难以对所论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二,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等人无疑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精神分析解释的基本方式是取决于对一个中心或核心问题的发现,认为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这个中心或核心问题,仍没有摆脱心理因素决定论。

我们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到心理史学研究中来,势将有助于克服它的局限,指引心理史学走向真正的科学。第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心理史学方法的逻辑起点。科学的心理史学方法,坚持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出发,去揭示这一生产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上产生的回声或投影。第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从历史学角度科学地阐明历史上群体心理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为什么说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难免陷于谬误?

要点: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

应该承认,克罗齐等人强调一切历史认识都取决于认识者或研究者自身的感受和理解,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由此而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或者即使不完全否认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体历史,也强调那个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走过头了,陷于谬误了。这是因为:

(1)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因而历史是通过大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起来的,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的主体意识的历史——主体化的历史。

6.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的不同点。

要点:

不同点在于: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的已经逝去的、不能重现的、不能亲身经历和直接观察到的那些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而其他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则主要是当前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和现象。

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原本客体和中介客体,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另一方面,又可以说中介客体往往“大”于原本客体。因为当事人或转述者由于阶级立场、观察角度、认识水平和认识条件等等因素的限制,总会在所作的历史记述中不可避免地掺进一些外在的成份和主观的因素,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除了上述的双重客体外,历史学家实际上还面对着历史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这样一个认识对象。我们可以把这个认识对象称为历史科学所要认识的“原本延伸客体”。历史学家在探寻他的原本客体的形象或运动轨迹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以今推古”或“抚今追昔”的方法,这就表明历史学家实际上是把现实社会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一部分的。

7.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程度的变化和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界的能力的发展的关系。

要点:

当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还极其微弱时,主体能动性也极其微弱。随着实践能力的增长,人们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也随之增长,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强度和广度也相应地变化。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人类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应该看作自变量,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力则是随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的因变量。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另一方面,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正比和反比关系都同样表明,人类控制自然界的能力是自变量,是主动者;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是因变量,是被动的、发生反作用的力量。

8.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范?

要点:

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有一些需要遵循的技术性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如果比较目的是考察某类历史现象或过程在不同空间显现的共同性和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决定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原因,就需要进行横向或水平的比较,那就必须遵循“共时性”原则,也就是说,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如果把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象或过程拿来比较,就达不到横向或水平比较的目的。

反之,如果要探寻历史现象或过程从低级向高级(或从初生到老熟)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纵向或垂直的比较,那就必须遵循“历时性”原则,也就是说,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如果把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现象或过程拿来比较,就达不到纵向或垂直比较的目的。

这些技术性规范本身是“价值中立”的,研究者无论属于哪个阶级,采用哪种社会历史观,都必须遵循那些规范,否则就要陷入逻辑混乱。

9.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要点: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研究者必然要把自己从切身经历

的感受中获得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主体认识投射到他的研究对象上去,使他对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必然带有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特征。在这方面,历史学家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上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与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家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客体历史作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去不复返,不会重现在我们面前。这个特征决定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如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人物等等,都是通过各类历史资料间接得来的,这些历史资料大部分是经过了前人的头脑加工过的,而且后人对包括实物史料在内的所有历史资料的鉴别、分析,也都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来进行,也都要打上他们自己的主体意识的烙印。这样,我们得到的关于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等的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经过了至少两次以上的历史认识者的头脑的加工而重新构建的,里面已经包含了历史资料的最初记载者以及以后的历史认识者的阶级、民族或集团的立场、思想观点、好恶感情等我们称之为主体意识的东西。所以,举凡一切历史认识和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历史认识者对客体。

10.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什么特点?

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也有自己的史学本体论,其核心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动力。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既决定着、推动着人们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关系和体现那些交往关系的结构、体制和制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决定着、推动着人们的精神(包括思想、观念、目的、意志等等)从蒙昧的低级状态向科学理性日益增强的高级状态发展。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马克思正是由于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能力的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才使得唯物史观超越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克服了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的局限,也克服了多元折中主义的局限,达到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的空前高度。

11.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及其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要点:

客观限定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因为每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代人事先给定的。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三,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限制条件可以看出,客观限定性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限制程度。

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归根到底,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是自变量,而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能动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限制条件是因变量。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

12.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口述史学方法发展迅速的原因?

要点: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明显及其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把目光从那些曾被认为集中体现着“理性”和“文明”水平的精英人物身上,转移到在历史舞台上日益显示出强大作用的民众身上。然而,普通人的历史,特别是那些下层劳动大众,在传统史料中很少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即使留下一点,也往往渗透着统治阶级的偏见,根本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只有口述史料才能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才能消除文献史料中的偏见,正确地描述出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再者,由于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导致的历史学功能的变化,也为口述史学方法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口述史学方法恰好能为这些史学新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它能够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为史学家提供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联系。此外,人们通过口述史可以直接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与共性,从而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是口述史学方法的独到之处。

第三,社会学领域中对口述方法的应用,对口述史学方法的复兴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为现代口述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范型。他们用这些采访对象的口述材料完成的纪实性作品,记录了当代西方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实情景。此外,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在数量、质量和功能方面的进步,也为口述史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13.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是错误的?

要点:

19世纪的西方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兰克学派,在史学认识论上倡导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认为历史学家只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研究历史时“排除自我”的好恶情感,不要让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观点影响自己对史料的选择和解释,保持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把史料考证和解读清楚,就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主张写历史要公正客观,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这本是正确的。但宣称在历史研究中能够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持所谓“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从自身的生活“实践”活动或“感性活动”中获得的认识框架(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带着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或价值观等等构成的“有色眼镜”去认识世界。这个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强调事实只有在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而主体只有凭借自身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他才能察觉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事先形成的认识结构(或图式)是认识进行的必要条件。而“早先存在的结构”或“图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世界观或社会历史观。由此可以证明,兰克学派主张的那种“排除自我”的历史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14.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要点:

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最终一定会变为现实。

但这个必然性预期的前景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变为现实的漫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或过程是否都能顺利地推进,也都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预期的前景就一定会变为现实,否则,就必

然不可能变为现实。最终是何种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际力量较量的结果。

由于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共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与其具体展现形态之间的关系。

15.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价值?

要点:

首先表现在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这些都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者,研究实践表明,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在探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计量史学方法还有一项重要功用,就是促进经济史(包括农业史、工业史、商业史等)、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等)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汇。因为这些社会科学日益走向计量化研究,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为历史学向这些社会科学和交叉性的软科学接近和交叉,架设了桥梁。这就有利于促进历史问题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的互相配合和衔接。

16.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

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是相对于历史认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存在的;历史事实自身不具有独立于人们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由历史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它们描绘出来的。/4分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是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尔说:“事件的实在的一系列,在我们看来,只存在于我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那意识上的一系列之中。这便是为什么我不得不把历史和历史知识等同起来。为了一切实用的宗旨,对我们和对目前一时来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从这种观点出发,贝克尔对历史做出了一个他认为最简化的定义:“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

17.为什么说中介客体往往总是“小”于原本客体?

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客观历史,而能直接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认识过程的,却并不是客观历史的原形,而只是它留下的遗迹——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认识客观历史的活动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历史资料才可能进行。

这样,历史认识者的认识对象便出现了双重客体。对于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

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18.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背离的关系?

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

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做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19.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20.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

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21.试述兰克历史学派的社会历史观。

19世纪西方主流史学的突出代表是兰克和兰克学派。他们声称他们建立了“科学的历史学”。但他们所说的“科学”仅仅是在史料考证方法的严谨性、客观性上说的,不是在探求历史规律的意义上承认历史学是科学。因为他们根本否认历史的发展演变有任何规律,因此,实际上他们根本否认历史学能够或者应该成为科学。

在史学本体论上,他们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在史学方法论上,他们强调不能运用任何实证科学方法去理解和揭示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只能运用所谓“移情式领悟方

法”(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如精英人物的信函、日记等等)中领悟精英人物真实的思想、目的、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显然,他们奉行的是人本主义的规范,同现代科学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

三、论述题

1.唯物史观如何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要点:

历史学无论是由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主导,还是由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观主导,都不可能成为科学。科学乃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是非真伪的知识体系。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就必须找到推动和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因为真正的规律就是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找不到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就揭示不出规律;揭示不出规律,就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确受到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常常陷入“不由自主”和“事与愿违”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科学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说成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构”、或“法则”决定着人的命运。

但时,人类又总是不甘心完全受命运的支配,总要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客观条件,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有“自主选择”的机遇,有时还真能“心想事成”,甚至“人定胜天”。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把这种情况加以夸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双方都不能否认对方看到的事实,但又不能信服对方的结论。于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这两种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就只能长期对立下去。

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都没有看到,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既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使自己逐渐减少“不由自主”的程度,增加“自主选择”的自由度。由于双方都没有看到物质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这个推动人类从不自由到自由转化的终极原因或最终动力,只看到自己所在的那个侧面,而且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侧面,因此双方都无法回答自己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机械唯物论者无法回答他们发现的那些“结构”、“模式”和“法则”是怎样生成和改变的,因此或者避而不答,或者最终归因于上帝;唯心论者无法回答他们所说的决定历史进程的精英人物、甚至群体大众的动机和意志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属于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精英人物或群体大众会有截然不同的动机和意志;面对此类问题,唯心论者同样是或者避而不答,或者最终归因于上帝。

正是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的地方,唯物史观发现了摆脱那个困境的途径——发现了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的原因和动力,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由此不但克服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困境和对立,还提供了一个指南针或导航图,指引历史学从一个只能叙述或评说前人往事、不能揭示规律的“人文学科”升华成为通过具体历史进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

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或者,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从“第一大阶段”到“第二大阶段”再到“第三大阶段”的规律。

2.怎样理解“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

“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同“直接动力”的关系,就是一个终极原因与多种因素作用之间的关系。因为“最后动力”或原动力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以展开的本源和基础。其他一切生活领域的活动都是由在物质生活领域的活动中产生的需求的推动下展开的。

此外,既然推动历史发展的除了“最后动力”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种杠杆或直接动力,所以不能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动力的作用,而只能是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在理解合力概念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虽说历史结局最终是由各个阶级的各个意志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而成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所造成,但这个总的平均数并不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的意志或力量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

就以恩格斯所用的合力定律的形象比喻来说,在组成合力的各个分力中,总是矢量最大的分力在决定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而矢量最大的分力,就是劳动阶级的力量,因为他们在任何时代都占人口的大多数。

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的合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什么样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运动决定的。在无数的个人、阶级的意志和愿望中,究竟哪些意志和愿望以何种方向“融合”到合力中去,何种意志能在何种程度上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顺应了经济运动——即广大劳动者推进物质生产力和经济交往方式前进的运动——的方向决定的,说到底,是由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或响应决定的。

总之,在整个社会历史运动中,经济运动是“最后动力”;顺应经济运动方向的力量和与经济运动方向背道而驰的力量之间的政治斗争或阶级斗争,是在“最后动力”驱动之下发生反作用的“直接动力”或“杠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许多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领域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最后,所有这些动力在经济运动这个原动力驱动下,形成一个总的合力,促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事变和历史过程。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要点: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

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4.如何认识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

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为什么说价值判断是目的或归宿呢?因为人们决不会无缘无故去研究历史,总是带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目的、动机去研究历史,也就是说,他要通过历史的考察寻求某种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这说明,他在动手研究历史之前,已经确定了做那样的研究的价值目标。这就决定了他必然要对他的考察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过程做出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

为什么说成因判断是关键呢?这是因为,如我们在前面指出,成因判断是对历史事实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做出解释,而怎样解释历史事实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却决定于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转化为研究者的理论指导原则或导向性方法,首先制约着研究者认定需要研究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还制约着他在动手研究之前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假设。那假设中不但包含着他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价值及其成因的预设,还包含着他对价值选择的预设。一旦他经过考察或研究做出了明确的成因判断,那里面包含的价值选择主张就更加明确了。

最后,为什么说事实判断是基础呢?因为它是研究者进行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起点和初始依据。事实判断如果出了错,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必然要跟着出错。

5.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如何克服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要点:

“实践唯物主义”在史学本体论上的含义在于,突出物质实践活动在唯物史观原理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增长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它在史学认识论上的含义在于,强调他们主张的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它不像后者那样认为外部感性世界决定人的意识,而是认为人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样,它既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的偏颇,也克服了历史相对主义的偏颇。

因为它:

第一,肯定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论你是否认识了它,也不论你怎样认识它,它都始终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存在着;

第二,认为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第三,它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能够被研究者逐步认识清楚的。这是因为:(1)过去的历史情景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前身,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伸,而且这个延伸体的运动规律与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在其根本方面是一致的,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历史延伸体的了解,就为追溯它的原形的运动过程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2)在历史上生活过的人们和发生过的事件、现象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留下了多种遗物、遗迹和口头或文字资料。虽然它们是互不联系地、零落散乱地存在着,但只要通过对历史延伸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而形成了对它的前身的运动规律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也就是一个基本上符合实际的社会历史观,就能从那些零落散乱、互不联系的史料、史迹中洞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接近以至恢复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本来面目。

6.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

要点: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那么,主体化了的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说,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呢?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那么,主体化的历史又为什么会与客体历史相背离呢?实际上,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全面认识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自觉地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客观历史真相发生背离的程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注意鉴别其中可能由于作者的某种局限而出现的与历史真相的背离,避免盲目轻信。

7.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要点: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

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

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

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8.天命—神学的社会史观形成的原因何在?在其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又如何转变成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

那时的人们不可能理解那种依附关系和强制力量是怎样造成的,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必须生来就得无条件地接受那些首领们的强制。由于个人生产力普遍微弱,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范围极其狭小,他们普遍感到除了接受那种依附地位以外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在这样一种社会生活实践感受下,当他们多少朦胧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历史命运的问题时,就往往把他们的处境归结为命中注定,归结为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力量支配的结果。再加上他们对风雷雨电、寒暑旱涝、猛兽毒虫以及地震火山等等自然力量的威胁也极为缺乏认识和抵御的能力,这就更加使他们时时感到超社会的、超自然的神灵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他们的命运。

这种社会生活实践的切身感受,促使他们普遍地形成了一种把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视为决定自己幸运或不幸的各种经历和自己的整个命运的共同的终极原因。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持有这样一种朦胧的社会历史观。另一方面,那种社会形态下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直接的人身支配权力,也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各个等级或阶层之间的依附和从属关系,竭力把那种普遍存在的朦胧的社会历史观升华成为系统的意识形态体系,而且竭力向广大被统治阶级进行强制性灌输,从而使那种意识形态体系成为在整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体系。

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运用那种社会历史观来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时,就形成了把天命或神灵意志视为决定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兴废存亡的终极原因和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上古中古时期的中国和西方,都是这种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

十四、十五世纪,当西欧许多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时,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和与之相应的史学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西欧那种条件下,农村和城市的广大劳动者通过“静悄悄的劳动”,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扩大了自己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范围,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逐渐突破了庄园和行会这样一些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狭小共同体的限制。

他们自身的生存方式的这一改变,必然引起他们观念的改变。原来,当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社会交往能力都还极其微弱的时候,他们离开了庄园或行会就无法生存,因而往往把庄园或行会的首领看作他们的保护者,甚至看成恩人,认为依附于那些狭小的共同体及其首领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把这种依附关系视为上帝对自己命运的安排而接受下来。

现在,当他们投入普遍的商品交换和多方面的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以后,就逐渐意识到他们能够而且应该独立自主地生活,再也不把那些狭小共同体及其主宰者视为自己的保护者和恩人。而且,在商品交换和劳动、能力的交换过程中,千百次自主的而不是被迫的讨价还价的等价交换实践使他们逐渐产生了平等和自由的观念,从而也使他们逐渐抛弃原来把人身依附和贵贱不平等视为上帝安排的旧观念。于是,一种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的社会历史观逐渐萌生出来。

9.试述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并解释本体论决定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原理。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持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我们这里说的方法论,不是指史料考证或统计分析之类的纯粹技术性的方法,而是指研究者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选择导向性方法的原则。如哲学上讲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指出人们的世界观决定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同样,人们的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们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导原则或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观直接转化为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或者说,唯物史观不是教条,而是研究历史的指南,都是说的同一个意思。

历史学的本体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这是因为史学认识论像一般哲学认识论一样,首先需要回答“认识的产生、发展、演变是否来源于生活实践以及是否有规律?”的问题。你如果相信“生活决定意识”是真理,你就会对上述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否则就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史学认识论面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历史研究是否能揭示科学真理,或者,用什么标准来检验历史研究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你如果在本体论上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会认为历史研究能够揭示科学真理,而且历史研究的结论——涉及历史现象和过程中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而不是单项史料或史事的真伪是非的考证性结论——是不是科学真理,也能以历史和现实中呈现出来的类似的因果关系的事实来加以对照和检验。相反,你如果在本体论上根本不相信历史现象和过程具有客观真实性,更不相信客观上存在着历史发展规律,你在史学认识论上就必然会认为历史研究不可能揭示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承认有检验历史研究结论的是非标准。

各章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材料科学基础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原子排列 1. 作图表示立方晶系中的(123),(012),(421) 晶面和[102],[211],[346]晶向. 附图1-1 有关晶面及晶向 2. 分别计算面心立方结构与体心立方结构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面间距, 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 解由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中晶面间的几何关系, 可求得不同晶面族中的面间距如附表1-1所示. 附表1-1 立方晶系中的晶面间距 晶面{100} {110} {111} 面间距FCC 2 a2 4 a3 3 a BCC 2 a2 2 a3 3 a 显然, FCC中{111}晶面的面间距最大, 而BCC中{110}晶面的面间距最大. 注意:对于晶面间距的计算, 不能简单地使用公式, 应考虑组成复合点阵时, 晶面层数

会增加. 3. 分别计算fcc和bcc中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原子面密度和<100>,<110>和<111>晶向族的原子线密度, 并指出两种结构的差别. (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 解原子的面密度是指单位晶面的原子数; 原子的线密度是指晶面上单位长度所包含的原子数. 据此可求得原子的面密度和线密度如附表1-2所示. 晶面/晶向{100} {110} {111} <100> <110> <111> 面/线密度 BCC 2 1 a2 2 a2 3 3a 1 a 2 2a 23 3a FCC 2 2 a2 2 a2 43 3a 1 a 2 a 3 3a 可见, 在BCC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0},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1>; 在FCC 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1},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0>. 4. 在(0110)晶面上绘出[2113]晶向. 解详见附图1-2. 附图1-2 六方晶系中的晶向 5. 在一个简单立方二维晶体中, 画出一个正刃型位错和一个负刃型位错. 试求: (1) 用柏氏回路求出正、负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 (2) 若将正、负刃型位错反向时, 说明其柏氏矢量是否也随之反向. (3) 具体写出该柏氏矢量的方向和大小. (4) 求出此两位错的柏氏矢量和. 解正负刃型位错示意图见附图1-3(a)和附图1-4(a).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电力系统的干扰指什么?什么情况下的干扰最大? 答:电力系统的干扰指任何可以引起系统参数变化的事件。例如短路故障、电力元件的投入和退出等。其中短路造成的干扰最大。 2、为什么说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 答:由于实际电力系统的参数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所以电力系统总是处在暂态过程之中,如果系统参数在某组数值附近作微小的持续变化,则描述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运行参量持续在某一平均值附近做微小的变化,我们就认为其运行参量保持平均值不变,即系统处于稳定工作状态。由此可见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实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 3、为简化计算,在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分析和机电暂态过程分析中都采用了那些基本假设? 答:电磁暂态分析过程中假设系统频率不变,即认为系统机电暂态过程还没有开始;机电暂态过程中假设发电机部的机电暂态过程已经结束。 4、简述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 答:电力系统的故障主要包括短路故障和断线故障。短路故障(又称横向故障)指相与相或相与地之间的不正常连接,短路故障又分为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和两相短路接地,各种短路又有金属性短路和经过渡阻抗短路两种形式。三相短路又称为对称短路,其他三种短路称为不对称短路;在继电保护中又把三相短路、两相短路称为相间短路,单相接地短路和两相短路接地称为接地短路。断线故障(又称纵向故障)指三相中一相断开(一相断线)或两相断开(两相断线)的运行状态。 5、简述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危害 答:短路的主要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短路电流大幅度增大引起的导体发热和电动力增大的危害; 2)短路时电压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危害; 3)不对称短路时出现的负序电流对旋转电机的影响和零序电流对通讯的干扰。 6、简述断线的特点及危害 答:断线的特点是不会出现大的电流和低电压,但由于三相不对称,将在系统中产生负序和零序电流,所以断线的主要危害是负序电流对旋转电机的影响和零序电流对通讯的干扰。 7、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电压基准值、变压器变比通常如何选择?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答: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电压基准值通常选择基本级的平均额定电压作为电压基准值,变压器的变比

物理学(第五版)下册波动作业答案

波动作业答案 1.{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向传播,t= 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P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是() } A.(SI) B.(SI) C.(SI) D.(SI) 答案:A 2.如图所示,S1和S2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出波长为的简谐波,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 的一点,已知,,两列波在P点发生相消干涉.若S 1的振动方程为,则S2的振动方程为() } A. B. C. D. 答案:D 3.两相干波源S1和S2相距,(为波长),S1的相位比S2的相位超前,在S1,S2的连线上,S1外侧各点(例如P点)两波引起的两谐振动的相位差是() } A.0 B. C.

D. 答案:C 4.在弦线上有一简谐波,其表达式为 (SI) 为了在此弦线上形成驻波,并且在x= 0处为一波腹,此弦线上还应有一简 谐波,其表达式为() } A.(SI) B.(SI) C.(SI) D.(SI) 答案:D 5.沿着相反方向传播的两列相干波,其表达式为 和. 在叠加后形成的驻波中,各处简谐振动的振幅是() } A.A B.2A C. D. 答案:D 6.{ 一平面余弦波在t=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O点的振动初相为() } A.0 B. C. D.(或) 答案:D 7.{ 如图所示,有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坐标原点O的振动规律为),则B点的振动方程为() }

A. B. C. D. 答案:D 8.{ 如图,一平面简谐波以波速u沿x轴正方向传播,O为坐标原点.已知P点的振动方程为,则() } A.O点的振动方程为 B.波的表达式为 C.波的表达式为 D.C点的振动方程为 答案:C 9.一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是0.25 m,传播速度是340 m/s,当它进入另一介质时,波长变成了0.37 m,它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__. 答案:503 m/s 10.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SI),其角频率=_____________,波速 u=_______________,波长=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5 rad/s|338 m/s | 17.0 m 11.图为t=T/ 4 时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形曲线,则其波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SI) 12.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若如图P1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则P2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P 1点处质点振动状态相同的那些点的位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1,±2,…) 13.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负方向传播,波长为,若P处质点的振动方程是,则该波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处质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振动状态与O处质点t1时刻的振动状态相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作业本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作业本参考答案 沉和浮单元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记录 2、填表略 我的发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它们的沉浮状况不会改变。课堂练习 判断题:(1)×(2)×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记录 填表 判断题:(1)√(2)×(3)√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活动记录略 我的发现: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4、造一艘小船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选择题:(1)B(2)A 5、浮力 活动记录略 1、我的发现: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2、我的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也可填:排开的水量) 课堂练习 选择题:(1)A(2)B(3)B(4)A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活动记录略 1、我的发现: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我的发现: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2)√(3)√(4)√(5)× 2、选择题:(1)BA(2)A(3)B(4)A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活动记录略 我的发现: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课堂练习 判断题:(1)×(补充说明此题不严谨,没有说明是否同一个马铃薯,也没有说明马铃薯的沉浮状态,故不能排除浮力相同的可能。)(2)×(3)×(4)×(5)×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补充说明此题不严谨,没有说明钩码的沉浮状态)(2)√(3)√(4)√(此题来自书本20面原话,但严格来说,比重计不是比较液体轻重,而是比较液体密度,书本表达不严谨。) 2、选择题:(1)C(2)B(3)A(4)B 单元练习 1、判断题:(1)×(2)√(3)×(4)√(5)√(6)√(7)×(8)× 2、选择题:(1)A(2)B(3)C(4)A 3、填:(1)浮(2)浮(3)沉 (2)马铃薯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多浮力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少浮力越小。 (3)方法一加一定数量的盐,方法二加一定数量的糖,方法三加一定数量的味精,方法四加一定数量的尿素。 热单元 1、热起来了 活动记录略 1、我的发现: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魏源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A.日本B.俄国C.德国D.英国 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A.林则徐B.魏源C.洋务派D.义利团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 C.《四洲志》D.《瀛环志略》 5.下列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厂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 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8.外国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是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 B.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后 D. 中法战争《中法和约》签订后 9.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腐败 B. 军事技术的落后 C. 西方列强的强大 D. 经济力量的薄弱 10.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 A.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B. 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 C. 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 D.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11.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12.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13.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 A、40至50年代 B、50至60年代 C、60至70年代 D、70至80年代 14.标志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开始相互勾结的事件是() A.签订《天津条约》 B.签订《北京条约》 C.北京政变 D.签订《辛丑条约》 15.导致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签订《马关条约》 C.三国干涉还辽 D.签订《辛丑条约》 16.近代中国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 力)()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推力 C、重力、摩擦力、冲力 D、重力、摩擦力、推力 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 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3、用手握住酒瓶,使其瓶口朝上竖直静止在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大于酒瓶的重力 C.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4、小欣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静止时水面相平 B.锅铲柄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刀刃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D.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5、如图所示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厘米2,装了重25牛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厘米,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A.25牛、2.5×103帕,B.25牛、2.5帕 C.2×105牛、2×103帕D.20牛、2×103帕 6、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

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7、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试比较A 、B 、C 、D 四点液体的压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P P P P A B C D <<= B 、P P P P A B C D <=> C 、P P P P A B C D <<< D 、P P P P A B C D >>> 8、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9、用手握住酱油瓶,瓶子没有下滑,是因为 ( ) A.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C.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平衡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10.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 、B 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B 开口吹气时,A 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寒冷的冬天,在茶杯中倒上大半杯开水后拧紧杯盖,往往过一会儿后就发现杯盖很难打开,这是由于杯内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内外气体压力差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增大了盖与杯之间摩擦力原因. 12.当马拉着载有1000kg 货物的雪撬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南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500N ,雪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 ,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13、吊车以2m/s 的速度将重物1×105 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 若钢索改为以3m/s 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此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_。 1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最新软件工程各章作业习题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参考答案讲课稿

软件工程各章作业习题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软件危机 开发软件由于管理混乱,加入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造成软件开发失败。 2:软件工程过程 指获取、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时要实施的过程、活动和任务。 3:软件生成周期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 4:有哪些软件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

旋模型。 5:软件 计算机程序及说明程序的各种文档6:个体手工劳动 个人编写程序 7:小生产合作方式 多人编写程序 8:软件的特点 是一种逻辑产品,软件的生产主要是研制,软件产品不会用坏,软件生产主要是脑力劳动,软件的成本高。

9:软件文档 有关程序的功能、设计、图形资料等等。 第二章: 三. 名词解释 1.可行性研究 以最小代价,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 是否值得开发. 2.技术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的软件技术风险有多大 3.经济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成功后能否得到应有的效益 4.社会可行性 主要研究开发的软件是否存在责任和侵

权, 以及与当前管理制度, 人员素质, 操作方式的矛盾能否解决. 四.问答题 1.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首先初步确定项目的规模, 目标, 约束和限制条件, 决定系统的主要功能, 进行简要压缩, 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对每种方案提出意见. 2.可行性研究有那些步骤? 确定任务; 分析技术可行性; 分析经济可行性; 分析社会可行性; 作出系统流程图; 作出开发计划。

3.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减少开发大型软件的风险,缩短开发周期, 减小投资, 减少使用资源,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 是否值得开发. 第三章 三. 名词解释 1. 需求分析 指开发人员为了准确地理解, 表达用户的要求, 通过调查, 分析, 把系统的功能, 性能等方面准确地表达出来 2. DFD 数据流图 四.简答题

【高分子物理】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本习题参考答案大部分均来自于《高分子物理》(修订版),何曼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名词解释 ●旋光异构体: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能够形成互为镜像的两种异构体,表现出不同 的旋光性,称为旋光异构体。p12 ●顺序异构体:由结构单元间的联结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体称为顺序异构体,即头尾、 头头、无规表示的键接异构。p6 ●有规立构高分子:“等规高聚物”。分子链中旋光异构单元有规律性地排列的高分子。一 般指全同或间同高分子。p13 ●立构规整度:“等规度”。是指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总的百分数。p13 ●链段:我们把由若干个键组成的一段链算作一个独立的单元,称它为“链段”。P27 ●柔顺性:高分子链能够改变其构象的性质称为柔顺性。P17 ●平衡态柔顺性:静态柔顺性又称平衡态柔顺性,是指大分子链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的柔 顺性。高分子链的平衡态柔顺性,通常用链段长度和均方末端距来表征。链段是指从分子链划分出来可以任意取向的最小运动单元。动态柔顺性是指高分子链在一定外界条件下,从一种平衡态构象转变到另一种平衡态构象的速度。 ●高斯链:高分子链段分布符合高斯分布函数的高分子链。P28 ●受阻旋转链: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对于分子骨架中环绕单键的旋转造成了阻碍,这种类型 的高分子链称为受阻旋转链。 ●自由旋转链:假定分子链中每一个键都可以在键角所允许的方向自由转动,不考虑空间 位阻对转动的影响,我们称这种链为自由旋转链。P21 ●自由联结链:假定分子是由足够多的不占有体积的化学键自由结合而成,内旋转时没有 键角限制和位垒障碍,其中每个键在任何方向取向的几率都相等,我们称这种链为自由联结链。P20 ●等效自由结合链:令链段与链段自由结合,并且无规取向,这种链称为“等效自由结合 链”。P27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错误构象数与规整度无关。 (2)错误共轭双键间的单键实际上具有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 (3)错误与结晶条件有关(如淬火样品中可能没有结晶);正确,具有结晶能力。 (4)正确温度高,内旋转越容易,内旋转异构体数目越多。 (5)正确结晶是三维有序,取向是一维、二维有序,有序代表着构象数减少,显然结晶构象数最少。 (6)错误高分子处于无定形态时,其末端距相等。 (7)错误自由结合链统计单元是一个化学键。而高斯链的统计单元是一个链段。高斯链包括自由结合链,而自由结合链只是高斯链的一个特例。 (8)错误高分子链段无固定长度,无固定位置,是个统计概念。可以通过le=h2/lmax求得平均链段长度,但是h2仍需通过实验得到。 (9)正确对于极端刚性链,高斯统计理论不适用。 (10)错误依据分子链柔顺性的不同,几何计算得到的末端距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无扰状态分子链的末端距。 (11)正确键角变大,均方末端距变大;键长变大,均方末端距变大;键个数变多,均方末端距变大。 (12)错误长支化---分子链之间的物理缠结作用增加,分子链活动受阻,柔顺性下降。短

XX大学大学物理下册习题册(作业簿)及答案汇总

第九章 振动 一、简答题 1、如果把一弹簧振子和一单摆拿到月球上去,它们的振动周期将如何改变? 答案: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不变,单摆的振动周期变大。 2、完全弹性小球在硬地面上的跳动是不是简谐振动,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小球在硬地面上跳动的运动学方程不能用简单的正弦或余 弦函数表示,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振动形式。 3、简述符合什么规律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答案:当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遵从余弦函数 或正弦函数()?ω+=t A x cos 时,该质点的运动便是简谐振动。或:位移x 与加 速度a 的关系为正比反向关系。 4、怎样判定一个振动是否简谐振动?写出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 答案: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的线性往复振动, 其动力学方程中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x dt x d 222ω-= 或:运动方程中位移与时间满足余弦周期关系:)cos(φω+=t A x 5、分别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说明什么是简谐振动? 答案:运动学方面:运动方程中位移与时间满足正弦或余弦函数关系 )cos(φω+=t A x 动力学方面:物体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其动力学 方程满足 6、简谐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案: 振幅、周期、初相位。

7、弹簧振子所做的简谐振动的周期与什么物理量有关? 答案: 仅与振动系统的本身物理性质:振子质量m 和弹簧弹性系数k 有关。 8、如果弹簧的质量不像轻弹簧那样可以忽略,那么该弹簧的周期与轻弹簧的周 期相比,是否有变化,试定性说明之。 答案:该振子周期会变大,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要小于单纯由弹簧形变而产生 的力,因为单纯由形变而产生的弹力中有一部分是用于使弹簧产生加速度的,所 以总体的效果相当于物体质量不变,但弹簧劲度系数减小,因此周期会变大。 9、伽利略曾提出和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线挂在又高又暗的城堡中,看不 见它的上端而只能看见其下端,那么如何测量此线的长度? 答案:在线下端挂一质量远大于线的物体,拉开一小角度,让其自由振动, 测出周期T ,便可依据单摆周期公式g l T π2=计算摆长。 10、 一质量未知的物体挂在一劲度系数未知的弹簧上,只要测得此物体所引起 的弹簧的静平衡伸长量,就可以知道此弹性系统的振动周期,为什么? 答案:因为k m T π 2=,若知伸长量为l ,则有kl mg =,于是g l T π 2=。 11、 指出在弹簧振子中,物体处在下列位置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 弹性力的数值和方向:(1) 正方向的端点;(2) 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3) 平 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4) 负方向的端点. 答:(1)位移为A ,速度为0,加速度为2ωA -,力为kA -。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章电磁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一、填空题 1.导体中要有感应电流产生必须满足有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流电动机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3.通电导体在磁场里的受力方向跟 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方向有关;电磁感应现象 中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_____________方向和_____________方向有关. 4.如图8-1所示,当闭合开关S时,小磁针将向_____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 向转动,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磁铁的磁性将________(填“增强”或“不 变”“减弱”). 图8-1 图8-2 5.如图8-2所示的电磁继电器,当控制电路接通时,灯_____亮.(填“L1”或“L2”) 6.通过一台电风扇的电流是0.2A,则2s内流过这台电风扇的电荷量是__________C;电流 表要.联接人要测量的电路中;电动机是根据________对电流作用的原理制成的. 7.如图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的实验装置. (1)保持导线ab不动,闭合开关,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动,这时导 线中__________电流. (2)保持电路闭合,当导线ab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时,灵敏电流计 的指针会向左的向右偏转,表明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____________有关. (3)将U形磁铁反转对调磁极,闭合开关,当导线ab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 指针会向右和向左偏转,表明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8.图8-4是电铃的构造示意图,仔细观察其构造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写出其中包含的两个物理知识. 例:铃锤敲打铃盖───振动发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9.下列装置中,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是() A.电熨斗 B.电磁铁 C.电动机 D.发电机图8-4 10.我们所使用的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其主要部件都是用电动机来工作的, 那么电动机是根据下列哪种现象制成的() A.磁场对放人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B.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C.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D.电磁感应,

统计学各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计学各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万元是“好企业”;105 ~ 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是“落后企业”尝试按先进企业、好企业、一般企业和落后企业进行分组。2、按工人日产量分组的车间数据如下:工人(人)日产量(件)50-60 60-70 12 70-80 18 80-90 10 90-100根据上表,指出:(1)上表中的变量序列属于哪个变量序列;(2)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和次数(频率);(3)计算各组的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3、商店中XXXX年龄段人群的中位频率呈上升趋势,并呈下降趋势。距离值(%)频率频率(%)频率频率(%)(一岁)(人)(人)0-4 192 5-17 459 18-24 264 25-34 429 35-44 393 45-64 467 65和 6 *6基于318。现调查如下:一、为了解钢材积压情况,上级机关向单位一次性发放调查表进行填写b、一批货物送到商业仓库,在这批货物中选择10件进行仔细检验,以判断和记录质量c、一个乡镇在春播期间每5天向上级部门提交一次播种进度报告d、为了了解科技人员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有关部门向各单位布置问卷,要求填写e、调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f、选择一些企业进行调查,以了解试点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果和问题。要求:(1)指出上述调查中哪些是按组织方法分类的?(2)指出根据登记事项的连续性,上述调查属于哪类调查?(3)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指出上述调查属于哪种调查?(4)根据收集数据的方法,指出每项调查属于哪种调查?

第3章数据分布特征描述 1,选择题1,经验表明当数据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95%的数据位于区间()a,x??乙、乙?2?c、X?3?d、X?4?2.在实践中,最广泛使用的离散测量值是() A、范围和平均差异 B、平均差异和四分位数偏差 C、方差和标准偏差 D、异常值比率和四分位数偏差 3以及集中趋势。最重要的是() A,模式b,中值c,平均值d,几何平均值 4,有10个数据,它们与数据6的偏差分别为:-3,-2,-2,0,0,4,4,5,5由此可见,() A,平均值0 B,平均值1 B,平均值6 C,平均值6.9 5,一个生产团队由36名工人组成,每个工人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其中14人生产每个产品需要8分钟;每个产品需要16个人10分钟才能生产出来。生产每种产品需要6个人5分钟。生产团队生产的每种产品的平均耗时应使用() A、简单算术平均值b、简单调和算术平均值c、加权算术平均值d、加权调和平均值 6进行计算,疗养院中9位百岁老人的年龄分别为101、102、103、104、108岁。102、105、110、102,计算结果为() A,均值=中值=模式b,均值>中值>模式c,模式>中值>均值d,中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练习、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的生产 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 D.劳动过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D.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 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政治关系 B.家庭关系 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 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6.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 )。 A.政治关系 B.物质利益关系 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劳动力 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存矛盾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 )。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二)多选题 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 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 E.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以下选项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 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 E.织布厂的纺织机 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 )。 A.生产工具 B.基础设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 第一课《草原》 1、(1)清新;(2)潇洒;(3)害羞; 2、(1)忽飞忽落,忽上忽下、忽隐忽现; (2)一碧千里一诺千斤一泻千里 3、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4、(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1)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其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得特别好,让我觉得青草鲜嫩,颜色清翠,似乎在流动,富有生机。 (2)因为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像彩虹。 6、写出了小河的清澈。 第三课《白杨》 1、界限浑黄一体高大挺秀,陷入抚摸介绍新疆 2、模糊-清晰软弱-坚强隐藏-暴露 3、争论介绍白杨的特点小白杨的成长爸爸的神情(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品格。 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5、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他们是红色的象征,他们是希望的象征,他们就是勇敢无畏的消防队员! 回顾拓展一 1、绿毯渲染马蹄礼貌摔跤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滴 2、奇丽(1)翠色欲滴(4)回味(3) 3、反义词:高歌—低吟拘束—洒脱跃出—陷入大方—害羞 4、(1)写出了黄河的气势雄伟、牛郎织女(2)、边疆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1、蓑衣停棹清平乐翁媪亡赖剥莲蓬 2、把古诗词填完整(略) 3、解释诗句的意思(略) 4、默写《牧童》(略) 5、小练笔(略) 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2、(3)\(2)\(1)\(2) 3看童年的四个场景和画面:骆驼咀嚼,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为何系铃铛 想为骆驼剪毛、追问夏天骆驼的去向。 4、眼前出现了一群胡须上沾着白沫子的咀嚼的骆驼,还看到了一个学咀嚼的我。 二、(1)不啰嗦,作者通过写时间,季节的流逝和变化感叹时光飞逝,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并说明时间是珍贵的,要懂得珍惜时间。 (2)、体会到作者多北京过的童年的眷恋,童年的生活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第八课《童年的发现》 1、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双臂妨碍岂止痴迷厘米幸亏羞愧驱逐 迫害不怀好意 2、(1)随心所欲(2)翻来覆去(3)绞尽脑汁(4)一本正经

1. 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Answ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is text, the words “host” and “end system”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nd systems include PCs, workstations, Web servers, mail servers, Internet-connected PDAs, WebTVs, etc. 2.(Q2) The word protocol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diplomatic relations. Give an example of a diplomatic protocol. Answer: Suppose Alice,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A wants to invite Bob,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B, over for dinner. Alice doesn’t simply just call Bob on the phone and say, come to our dinner table now”. Instead, she calls Bob and sugges ts a date and time. Bob may respond by saying he’s not available that particular date, but he is available another date. Alice and Bob continue to send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until they agree on a date and time. Bob then shows up at the embassy on the agreed date, hopefully not more than 15 minutes before or after the agreed time. Diplomatic protocols also allow for either Alice or Bob to politely cancel the engagement if they have reasonable excuses. 3.(Q3)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Answer: A networking program usually has two programs, each running on a different ho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program that initiates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client. Typically, the client program requests and receives services from the server program. 4.(Q4) List six access technologies. Classify each one as residential access, company access, or mobile access. Answer:1. Dial-up modem over telephone line: residential; 2. DSL over telephone line: residential or small office; 3. Cable to HFC: residential; 4. 100 Mbps switched Etherent: company; 5. Wireless LAN: mobile; 6. Cellular mobile access (for example, 3G/4G): mobile 5.(Q5) List the available residential access technologies in your city. For each type of access, provide the advertised downstream rate, upstream rate, and monthly price. Answer: Current possibilities include: dial-up (up to 56kbps); DSL (up to 1 Mbps upstream, up to 8 Mbps downstream); cable modem (up to 30Mbps downstream, 2 Mbps upstream. 6.(Q7) What are some of the physical media that Ethernet can run over? Answer: Ethernet most commonly runs over twisted-pair copper wire and “thin” coaxial cable.It also can run over fibers optic links and thick coaxial cable.

各章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材料科学基础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原子排列 1. 作图表示立方晶系中的(123),(012),(421)晶面和[102],[211],[346]晶向. 附图1-1 有关晶面及晶向 2. 分别计算面心立方结构与体心立方结构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面间距, 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 ). 解 由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结构中晶面间的几何关系, 可求得不同晶面族中的面间距如附表1-1所示. 附表1-1 立方晶系中的晶面间距 晶面 {100} {110} {111} 面间距 FCC 2a 24a 33a

显然, FCC中{111}晶面的面间距最大, 而BCC中{110}晶面的面间距最大. 注意:对于晶面间距的计算, 不能简单地使用公式, 应考虑组成复合点阵时, 晶面层数会增加. 3. 分别计算fcc和bcc中的{100},{110}和{111}晶面族的原子面密度和<100>,<110>和<111>晶向族的原子线密度, 并指出两种结构的差别. (设两种结构的点阵常数均为a) 解原子的面密度是指单位晶面的原子数; 原子的线密度是指晶面上单位长度所包含的原子数. 据此可求得原子的面密度和线密度如附表1-2所示. 附表1-2 立方晶系中原子的面密度和线密度 可见, 在BCC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0},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1>; 在FCC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为{111},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为<110>. 4. 在(0110)晶面上绘出[2113]晶向. 解详见附图1-2.

附图1-2 六方晶系中的晶向 5. 在一个简单立方二维晶体中, 画出一个正刃型位错和一个负刃型位错. 试求: (1) 用柏氏回路求出正、负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 (2) 若将正、负刃型位错反向时, 说明其柏氏矢量是否也随之反向. (3) 具体写出该柏氏矢量的方向和大小. (4) 求出此两位错的柏氏矢量和. 解正负刃型位错示意图见附图1-3(a)和附图1-4(a). (1) 正负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见附图1-3(b)和附图1-4(b).

大学物理作业题答案

二章 2-2 质量为16 kg 的质点在xOy 平面内运动,受一恒力作用,力的分量为f x =6 N ,f y =-7 N.当t =0时,x =y =0,v x =-2 m·s - 1,v y =0.求当t =2 s 时质点的位矢和速度. 解: 2s m 8 3166-?===m f a x x (1) 于是质点在s 2时的速度 (2) 2-6 一颗子弹由枪口射出时速率为v 0 m·s - 1,当子弹在枪筒内被加速时,它所受的合力为F =(a -bt )N(a ,b 为常数),其中t 以s 为单位: (1)假设子弹运行到枪口处合力刚好为零,试计算子弹走完枪筒全长所需时间;(2)求子弹所受的冲量;(3)求子弹的质量. 解: (1)由题意,子弹到枪口时,有 0)(=-=bt a F ,得b a t = (2)子弹所受的冲量 将b a t = 代入,得 (3)由动量定理可求得子弹的质量 2-8 如题2-8图所示,一物体质量为2 kg ,以初速度v 0=3 m·s - 1从斜面A 点处下滑,它与斜面的摩擦力为8 N ,到达B 点后压缩弹簧20 cm 后停止,然后又被弹回.求弹簧的劲度系数和物体最后能回到的高度. 题2-8图 解: 取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处的位置为重力势能零点,弹簧原 长处为弹性势能零点。则由功能原理,有 式中m 52.08.4=+=s ,m 2.0=x ,再代入有关数据,解得 再次运用功能原理,求木块弹回的高度h ' 代入有关数据,得 m 4.1='s , 则木块弹回高度 五章 5-7 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意义. (1) 12 kT ; (2)32kT ; (3)2i kT ; (4)2mol M i M RT ; (5) 2i RT ; (6) 32 RT . 解:(1)在平衡态下,分子热运动能量平均地分配在分子每一个自由度上的能量均为k 2 1 T . (2)在平衡态下,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均为 kT 2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