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for]the discovery of the remarkable rays subsequently named after him"[8]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

曼效应)

"[for]their research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sm upon radiation

phenomena"[9]

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for]his discovery of spontaneous

radioactivity"[10]

皮埃尔·居里法国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

现象的共同研究”

"[for]their joint researches on the

radiation phenomena discovered by

Professor Henri Becquerel"[10]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斯特拉特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ensi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gases and for his discovery of arg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studies"[11]

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for his work on cathode rays"[12]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for]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gases"[13]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for his optical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the spectroscopic and m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ir aid"[14]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for his method of reproducing colours 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erence"[15]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王国“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for]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telegraphy"[16]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for his work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gases and liquids"[17]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for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radiation of heat"[18]

1912年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for his invention of automatic valves designed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gas accumulators in lighthouses and buoys"[19]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 at low temperatures which led,inter alia,to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helium"[20]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21]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22]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查尔斯·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characteristic R?ntgen radiation of the elements"[23]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for]the services he render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energy quanta"[24]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oppler effect in canal rays and the splitting of spectral lines in electric fields"[25]

1920年夏尔·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for]the service he has rendered to precision measurements in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anomalies in nickel steel alloys"[26]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

瑞士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

发现”

"for his services to Theoretical Physics,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27]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从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28]

1923年罗伯特·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for his work on the elementary charge of electricity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29]

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for his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X-ray spectroscopy"[30]

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an electron upon an atom"[31]古斯塔夫·赫兹德国

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for his work on the discontinuous structure of matter,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32]

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33]

查尔斯·威耳逊英国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

的方法”

"for his method of making the paths of

electrically charged particles visible by

condensation of vapour"[33]

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for his work on the thermionic phenomenon and 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law named after him"[34]

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wave nature of electrons"[35]

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英属

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for his work on the scattering of light an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36]

1931年未颁奖

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for the cre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has,inter alia,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allotropic forms of hydrogen"[37]

1933年埃尔文·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

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

程)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38]

保罗·狄拉克英国

1934年未颁奖

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utron"[39]

1936年维克托·赫斯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for his discovery of cosmic radiation"[40]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

“发现正电子”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positron"[40]

1937年克林顿·戴维孙美国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crystals"[41]

乔治·汤姆孙英国

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

王国“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for his demonstrations of the 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 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and for his 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 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 neutrons"[42]

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for the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tron and for results obtained with it,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43]

1940年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 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44]

1944年伊西多·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for his resonance method for record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omic nuclei"[45]

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

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xclusion Principle,also called the Pauli principle"[46]

1946年珀西·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apparatus to produce extremely high pressures,and for the discoveries he made there within the field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47]

1947年爱德华·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physics of the upper atmosphere 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so-called Appleton layer"[48]

1948年帕特里克·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Wilson cloud chamber method,and his discoveries therewith in the fields of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49]

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for his predi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es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work on nuclear forces"[50]

1950年塞西尔·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graphic method of studying nuclear processes and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mesons made with this method"[51]

1951年约翰·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

的开创性工作”

"for their pioneer work on the

transmutation of atomic nuclei by artificially

accelerated atomic particles"[52]

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

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

得的研究成果”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 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 therewith"[53]爱德华·珀塞尔美国

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 phase contrast method,especially for his invention of th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54]

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

数的统计解释”

"for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quantum

mechanics,especially for his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efunction"[55]

瓦尔特·博特德国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for the coincidence method and his

discoveries made therewith"[55]

1955年威利斯·兰姆美国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hydrogen spectrum"[56]

波利卡普·库施美国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for his precis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electron"[56]

1956年威廉·肖克利美国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for their research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

effect"[57]

约翰·巴丁美国

沃尔特·布喇顿美国

1957年杨振宁

中华民国

美国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

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for their penetrat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 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

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58]

李政道

中华民国

美国

1958年帕维尔·切连科夫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for the discove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renkov effect"[59]

伊利亚·弗兰克苏联

伊戈尔·塔姆苏联

1959年埃米利奥·塞格雷美国

“发现反质子”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antiproton"[60]欧文·张伯伦美国

1960年唐纳德·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bubble chamber"[61]

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

美国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

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62]

鲁道夫·穆斯堡尔德国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

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 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 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 his name"[62]

1962年列夫·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 condensed matter,especially liquid helium"[63]

1963年尤金·维格纳美国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

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64]

玛丽亚·格佩特-

梅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uclear

shell structure"[64]

约翰内斯·延森德国

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

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

大器"for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electronics,which ha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 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 principle"[65]

尼古拉·巴索夫苏联

亚历山大·普罗霍

罗夫

苏联

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

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66]

朱利安·施温格美国

理查德·费曼美国

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

特勒法国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

法”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 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67]

1967年汉斯·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uclear reactions,especially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 production in stars"[68]

1968年路易斯·阿尔瓦雷

茨美国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

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

一大批共振态”

"for his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in 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resonance states,made possible through

his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 of using

hydrogen bubble chamber and data

analysis"[69]

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70]

1970年汉尼斯·阿尔文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

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in

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 fruitful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lasma

physics"[71]

路易·奈耳法国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

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 state

physics"[71]

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lographic method"[72]

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73]利昂·库珀美国

约翰·施里弗美国

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respectively"[74]

伊瓦尔·贾埃弗挪威

布赖恩·约瑟夫森英国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

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

"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tunnel barrier,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74]

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

“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

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

键性角色”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 radio astrophysics:

Ryle for his observations and inventions,in

particular of the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and

Hewish for his decisive 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75]

安东尼·休伊什英国

1975年奥格·玻尔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

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ctiv

motion and particle motion in atomic nuclei and th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

atomic nucleus based on this connection"[76]

本·莫特森丹麦

利奥·雷恩沃特美国

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

“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discovery of a heav

elementary particle of a new kind"[77]

丁肇中美国

1977年菲利普·安德森美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78]

内维尔·莫特英国

约翰·凡扶累克美国

1978年彼得·卡皮查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

low-temperature physics"[79]

阿诺·彭齐亚斯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79]

罗伯特·威尔逊美国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巴恩 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统计与分析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统计与分析 物理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在努力学好规定课程外,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随着2012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将于10月8日起陆续举行,物理学奖于2012年10月9日揭晓。我们对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将获得者是否有一些共性产生了兴趣,为此组成了课题组对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基本奖项之一,旨在奖励那些在物理学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至2012年112年间,除了1916 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1年和1934 年因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及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颁发外,一共授奖106次,共有192人次,191人获得此项殊荣。其中美国科学家巴丁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他分别在1956年因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以及时隔16年后与库伯、施里弗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而两次获此殊荣。获奖者中有2名女科学奖。她们是法国的居里夫人1903年因发现自发放射性和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而获奖,以及美国的迈耶夫人1963年因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对称性基本原理的发现和应用获得该奖,其余186人皆为男性。对女性科学家的关注不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居里夫妇也是这112年中唯一一对获得该奖的夫妻,更令世人对他们的甜蜜爱情和同登科学高峰的研究精神羡慕钦佩。在这112年中,最年轻的物理学奖得主是1915年获此殊荣的英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布拉格,时年25岁;最年长的物理学奖得主是2002年获得该奖的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他得奖时已是85岁高龄。112年中曾出现过布拉格父子、汤姆孙父子、玻尔父子和西格班父子等四对父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父子情深、追求卓越、同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彪炳史册,为世人学习和铭记。 一、诺贝尔获奖者所处的环境 影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环境因素很多,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处的环境的几个共同点是:开放的国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激发创造活力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马克斯·玻恩为例(1954年获奖),在获奖前,他的主要经历是1907年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1908年剑桥大学学习物理知识,1909年至1915年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及印度科学院学习和工作。后来在爱丁堡大学工作17年。许多获奖物理学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又只有在开放的国家环境中才能实现。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必要条件战争和动乱是对科学研究的最大干扰,对科学家的身心也是极大的磨损和消耗。以德国为例,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在22年里无一人获奖,其中奥托·斯特恩、马克斯·玻恩、贝蒂、加波等四位科学家是在希特勒执政时离开德国分别在美英继续研究。可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科学研究时多么的重要。富有创造活力的教育环境是科学幼苗成长为科学巨匠的适宜土壤。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于194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泡利其成长经历就是一例,证上中学时18岁的泡利就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讨论了引力场动量一能量张量的能量分量,他把论文带到了慕尼黑经过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的推荐发表在德国期刊上,此后他继续研究了广义相对论问题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同行们的注意。随后又和数学家克莱因合作编写《数理科学全书》第五卷,不久泡利就写出了一篇250页左右的综述文章。克莱因看完文章后,把著作权给了泡利。这篇稿子成了全面论述爱因斯坦的数学思想和物理观念的最早论著之一,而且至今仍是有关相对论的重要经典。 192位获奖者不仅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大多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师生关系和谐、合作伙伴关系和谐、家庭,和谐是科学家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例如居里夫妇,劳伦斯·布拉格父子等等。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能量子的发现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柏林大学的普朗克(Max Karl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以承认他发现能量子对物理学的进展所作的贡献。 1895年前后,普朗克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当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鲁本斯(H.Rubens )的介绍,经常参加以基本量度基准为主要任务的德国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hysikalisch Technische Reichsanstalt ,简称PTR )有关热辐射的讨论。这时PTR 的理论核心人物维恩(W.Wien )因故离开PTR ,PTR 的实验研究成果需要有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配合,普朗克正好补了这个空缺。 维恩在1893年提出了关于辐射能量分布的定律,即著名的维恩分布定律: T a e b u --=5λ 其中u 表示能量随波长λ分布的函数,也叫能量密度,T 表示绝对温度,a ,b 是两个任意常数。 维恩分布定律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注意。实验物理学家力图用更精确的实验予以检验;理论物理学家则希望把它纳入热力学的理论体系。普朗克认为维恩的推导过程不大令人信服,假设太多,似乎是凑出来的。于是从1897年起,普朗克就投身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企图用更系统的方法以尽量少的假设从基本理论推出维恩公式。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99年达到了目的。他把电磁理论用于热辐射和谐振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熵的计算,得到了维恩分布定律,从而使这个定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然而就在这时,PTR 成员的实验结果表明维恩分布定律与实验有偏差。1899年卢梅尔(O.R.Lummer )与普林舍姆(E.Pringsheim )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说,他们把空腔加热到800K ~1400K ,所测波长为0.2μm ~6μm ,得到的能量分布曲线基本上与维恩公式相符,但公式中的常数,似乎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第二年2月,他们再次报告,在长波方向(他们的实验测得8μm )有系统偏差。 根据维恩公式,应有:lnu=ln (bλ-5)T a λ- 从而lnu ~T 1曲线应为一根直线。但是,他们却发现温度越高,偏离得越厉害。 接着,鲁本斯和库尔班(F.Kurlbaum )将长波测量扩展到5.2μm 。他们发现在长波区域辐射能量分布函数(即能量密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普朗克刚刚从经典理论推导出的辐射能量分布定律,看来又需作某些修正。正在这时,瑞利(Lord Rayleigh )从另一途径也提出了能量分布定律。

近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2008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 获奖年度:2012年 获奖者:沙吉·哈罗彻(Serge Haroche)大卫·温兰德(David J. Wineland) 获奖者简介:沙吉·哈罗彻1944年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现为法 国籍。他1971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综合理工大学,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温兰德1944年生于美国密尔沃基,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获奖原因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这二人奖项的原因是他们在“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 1903年 亨利·贝克勒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 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 斯 英国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 劳恩 德国 1910年 范德华 荷兰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 夫·达伦 瑞典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 斯 荷兰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 格 英国 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 克拉 英国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 姆 瑞士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 “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 立根 美国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卡尔·曼内·乔 奇·塞格巴恩 瑞典 “他在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25年 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德国 1926年 让·佩兰 法国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汇总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2000 年赫伯特·克勒默杰克·基尔比埃里克·康奈尔2001 年卡尔·威曼沃尔夫冈·克特勒雷蒙德·戴维斯 2002 年小柴昌俊里卡尔多·贾科尼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2003 年维塔利·金兹堡安东尼·莱格特戴维·格罗斯 2004 年戴维·普利策弗朗克·韦尔切克 2005 罗伊·格劳伯俄罗斯德国美国美国美国德国美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俄罗斯英国美国美国美国美“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 “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 射线源的发现” “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年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 2006 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艾尔伯·费尔彼得·格林贝格小林诚 2008 年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高锟 2009 年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布莱恩·施密特国美国德国美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日本美国英国美国美国荷兰英/ 俄澳大利亚美国“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发现巨磁阻效应”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7 年“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 年“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3] 2011 “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亚当·里斯 索尔·珀尔马特塞尔日·阿罗什大卫·维因兰德彼得·希格斯 2013 弗朗索瓦·恩格勒赤崎勇 2014 天野浩中村修二 2015 梶田隆章阿瑟·B·麦克唐纳 2016 戴维·索利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邓肯·霍尔丹美国法国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日本美国日本加拿大英/美英/美英国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 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4] “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2012 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5]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 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 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 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他还在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钱德拉塞卡尔1995年8月21日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84岁。他在晚年时潜心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95年3月20日他还在美国物理学会圣何塞年会上做过题为“牛顿…原理?的一些命题”的特邀报告。当时他正在写一本有关牛顿的书。 W.A.福勒1911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由于从事与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颁奖时间 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奖金奖章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因为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 评选过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不得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2推荐资格编辑 根据规定,下列人员有权推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选: 1.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 2.诺贝尔物理委员会的委员; 3.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科学家; 4.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教授,以及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永久性职务的物理学教员; 5.根据使各国和它们的学术中心能够得到相宜名额分配的考虑,由皇家自然科学院选择至少六年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 6.自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乎邀请目的的其他科学家。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 琴 德国 “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 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 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 曼效应) 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有162人。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百科知识一览表》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百科知识一览表》 布莱恩·施密特 获奖时间:2011亚当·里斯 获奖时间:2011萨尔·波尔马特 获奖时间:2011安德烈·盖姆 获奖时间:2010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获奖时间:2010高锟 获奖时间:2009乔治·史密斯 获奖时间:2009韦拉德·博伊尔 获奖时间:2009南部阳一郎 获奖时间:2008小林诚 获奖时间:2008益川敏英 获奖时间:2008艾尔伯·费尔 获奖时间:2007皮特·克鲁伯格 获奖时间:2007约翰·马瑟 获奖时间:2006乔治·斯穆特 获奖时间:2006罗伊·格劳伯 获奖时间:2005约翰·霍尔 获奖时间:2005特奥多尔·亨施 获奖时间:2005戴维·格罗斯 获奖时间:2004戴维·普利策

获奖时间:2004弗兰克·维尔泽克 获奖时间:2004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获奖时间:2003安东尼·莱格特 获奖时间:2003维塔利·金茨堡 获奖时间:2003雷蒙德·戴维斯 获奖时间:2002里卡尔多·贾科尼 获奖时间:2002小柴昌俊 获奖时间:2002埃里克·康奈尔 获奖时间:2001沃尔夫冈·凯特纳 获奖时间:2001卡尔·威依迈 获奖时间:2001阿尔费罗夫 获奖时间:2000杰克·基尔比 获奖时间:2000赫拉尔杜斯·霍夫特 获奖时间:1999韦尔特曼 获奖时间:1999劳克林 获奖时间:1998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获奖时间:1998崔琦 获奖时间:1998朱棣文 获奖时间:1997W.D.菲利普斯 获奖时间:1997科昂·塔努吉 获奖时间:1997戴维·莫里斯·李 获奖时间:1996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二)】1922年物理学奖2

成就 研究领域 原子物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系、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穿透问题、原子核结构、电磁场测量) 哲学(互补性的推广、认识论) 核反应理论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原子结构理论 在191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中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原子物理学开辟了道路。 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领导这一研究所先后达40年之久。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创立互补原理 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性观点,试图回答当时关于物理学研究和一些哲学问题。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 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排比“我们的经验”,因果性概念已经不敷应用了,必须用互补性概念这一“更加宽广的思维构架”来代替它。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受到了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学者们的拥护,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样有影响的学者们的反对。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爆发了历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至今并无最后的结论,而且看来离结束还很遥远。 原子核物理 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学和有关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以外,对原子核问题也是一直很关心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如此等等。这种模型能够解释某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种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这种颇为简单的关于核反应机制的图像至今也还有它的用处。 当L.迈特纳和O.R.弗里施根据O.哈恩等人的实验提出了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种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并且预言了由慢中子引起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共同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共同点 汕头一中高一(2)班物理课题组 摘要:以有关史料为依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龄结构、地理位置、科学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说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学奖;统计分析;科学素质 迎着新世纪科学的曙光,回顾近现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会想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奖项是一项举世闻名的国际性大奖,是物理学突破性发展的光辉记载。这项大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到2014年的113年间,物理学界有198人荣获此奖,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高峰。他们的科学风范和辉煌业绩光照科坛,激励后人。我们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否有一些共性”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为此我们组成了课题组,对他们作出获奖发明的年龄、地理位置的分布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年龄结构分析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一个人在其人生中,30~40岁是壮志凌云、成大事、立伟业、出硕果的黄金年华。现在对1901~1980年间的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出获奖发明时的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若定义每间隔5岁为一个单位年龄结构区,并把它作为一项统计指数,同时把每一个年龄结构区作出获奖发明的人数以及它占获奖总人数的百分比作为另外两项统计指数,我们可以列出表1的结果。为了更直观的说明问题,我们用解析的方法作出有关的坐标图。坐标图中单位年龄结构区为横轴,对应的获奖发明人数占获奖总人数之比为纵轴。坐标图中绘出的相关曲线则为获奖发明年龄结构统计结果的解析表述,如图所示:

从上述图中可以看出,作出获奖发明的最佳年龄结构区恰好位于30~40岁之间。这个结果虽说是从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统计分析而得到的,可是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他科学人才的最佳年龄结构区也莫不如此。 (二)地理位置分布 此外,我们对上述117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也作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按获奖者所在国籍界定),并列出表2,结果表明,仅美、英、德、法四国,获奖的物理学家就占了获奖总人数的76.07%。

(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doc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 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 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 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1903 年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玛丽·居里法国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 1904 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 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 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东·冯·莱纳德 1906 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 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 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 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 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 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 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 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 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 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 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 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 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 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 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 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 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 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瑞典“他在 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3] 巴恩”

200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00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制作人:王剑 2001年克特勒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康奈尔美国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 维曼美国面取得成就。 2002年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雷蒙德·戴维斯美国这一成就导致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 小柴昌俊日本 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美国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创性的开贡献 安东尼·莱格特英国、美国 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 戴维·波利策美国发现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弗兰克·维尔切克美国 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霍尔特美国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奥多尔·亨施德国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006年约翰·麦泽尔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结构以及宇宙背景辐射的微乔治·斯穆特美国波各向异性 2007年阿尔贝·费尔法国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尔德国 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 利川敏英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 2009年高锟英国和美国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 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 乔治·史密斯美国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2011年萨尔·波尔马特美国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布莱恩·施密特美国和澳大利亚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亚当·里斯美国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2000年物理学奖

2000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奖 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杰克·基尔比 杰克·基尔比(JackKilby,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这是一个迟来四十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殊荣,因为得奖时间相隔愈久,也就愈突显他的成就。迄今为止,正全面改造人类的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3C产品,皆源于他的发明。 成绩 十月十日,七十七岁的杰克·基尔比(JackS.Kilby)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距离他的发明已经四十二年,但长时间正足以让深远影响充分显现-如果没有基尔比,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更不会有你早就 习以为常的数位生活。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二日,德州仪器工程师基尔比发明第一颗积体电路 IC。这个装置揭开二十世纪资讯革命的序幕,同时宣告矽器时代来临。 在基尔比之前,电晶体取代笨重不稳定的真空管,但随电路系统不断扩张,元件愈来愈大,却遇到新瓶颈。尤其生产一颗电晶体的成本高达十美元,怎么缩小元件体积,降低成本,变成应用上的大问题。 当时在德州仪器专注电路小型化研究的基尔比,利用多数同事放假、无人打扰的两周思考难题。就在贝尔实验室庆祝发明电晶体十周年后一个月,基尔比灵光涌现,在办公室写下五页关键性的实验日志。 基尔比的新概念,是利用单独一片矽做出完整的电路,如此可把电路缩到极小。当时同业都怀疑这想法是否可行,“我为不少技术论坛带来娱乐效果,”基尔比在他所著“IC的诞生”一文中形容。 不过,德州仪器始终支持基尔比。事实证明,从基尔比的第一颗晶片开始,半导体的制程技术就不断翻转。到英特尔推出Pentium微处理器时,晶片上集积的电晶体已经高达叁百万颗。而十美元现在可以买到两千万个电晶体。 半导体业中著名的“摩尔定律”-积体电路上的电晶体数量,每十八个月扩充一倍,持续叁十五年,至今力道不竭。这股强大动力,使各种电子产品爆炸性地走向轻薄短小与多工。个人电脑、行动电话等叁C产品正全面改造人类生活。 去年,全球半导体业产值达到一千四百亿美元,未来叁年还要以两位数的速度成长。基尔比的发明仍在持续发酵。 得知迟来殊荣,基尔比接受《天下杂志》独家专访时,简单说明他对半导体产业现况及未来的观察。基尔比不是出身学术殿堂,却在德州仪器得到学术无上桂冠,德州仪器对企业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做下了新的诠释。 改变世界 “有极少数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专业领域的成就改变了这个世界,杰克·基尔比就是其中之一。”--德州仪器公司。6月20日,美国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在与癌症作了艰难的搏斗之后,在德州达拉斯市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1岁。他曾经工作过的德州仪器公司董事会主席汤姆·恩吉布斯是这样评价他的:“我认为,有几个人的工作改变了整个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莱特兄弟,还有杰克·基尔比。如果说有一项发明不仅革新了我们的工业,并且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杰克发明的集成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