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

4、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5、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6、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性质(P10—P20)

(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

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然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

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

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

只有根据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能将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

英文——表音文字,线性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

Pen[pen] 马

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

从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

(二)文字字符的分类

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

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符的分类: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刃日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如:忐忑歪泪

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

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

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表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并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

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表示的词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联系现象。(无意)

形声字音符意符

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

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如:珥

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

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

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

据此将汉字分为:

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

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

思考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

?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

(三)语素音节文字说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é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说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并不一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

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

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现有的相关资料:

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

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民族学立场

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

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

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

◆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

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

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

◆不会早于夏代

◆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

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

※其它几何型符号

?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

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

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

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

1、字体方面: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

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A、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

B、字形简化

C、字形繁化:

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目的: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方法:增加偏旁)

结论: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汉字字数问题

汉字的总数不断增加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

结构上的变化(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意符内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

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

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

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

在有必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

区别:

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

但其界限也并非总是很明确,如“林”

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

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如,头、鸡、之

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一)商代文字

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

(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

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

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

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

2、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

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

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

(二)西周春秋文字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

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

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隹、马、贝、自的例子。

2、美术化倾向明显

例如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笔画故作宛曲之态,跟笔画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

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3、籀文的时代问题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

(三)六国文字

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化速度是不均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

简体流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另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

平防

萦(縈)后(後)

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

2)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

了。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

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

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排挤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存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材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草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局面。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明显影响的资料。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秦系文字的正体: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

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上

小篆的特点:1小篆的字形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2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

(五)隶书的形成

1、隶书的产生时代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流传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

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

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

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

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

2、简牍文字

3、帛纸文字

4、其他

(二)汉代隶书的发展

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

1、字形构造的变化

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

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

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

隶书的发展

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

1、字形构造的变化

指字形结构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化。

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明显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

2、书体上的变化P78

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化。

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般把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名——“今隶”相对的名称。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

(三)汉隶的别名

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貌跟标准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标准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

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标准;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究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命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

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

(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例如:隶书改篆文的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

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雷香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如:雷

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很普遍。

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

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他例子如心、火。

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和郭的偏旁,都被改成享。

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

(五)汉代的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介绍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

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并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波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

草书改造隶书的方法:1、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2、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

3、改造笔法,如改隶书较长的撇为尖撇,草书转弯很快,把有些转折后较短的弯笔简化成了带钩的笔画,有些字甚至用一笔写成。

补充

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偏旁部首的变化: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结构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化,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

(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不同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今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

(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用省略的办法,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化。经过隶变,汉字经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作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不便变为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结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1)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

(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

(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4)在整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隶变,即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隶变以前的古文字象形程度高,笔画繁复,随体颉诎;隶变以后的汉字改变了古文字的写法,通过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省略、偏旁变形、偏旁混同等方式,使汉字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5)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主要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三、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1)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借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

(2)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不得已的借用。而古音通假则是有本字不用,而借用另一个音近音同的字。②假借是长期、稳定的借用,例如“我”,本为一种兵器,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借而不还;而通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借用。

六、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一)六书说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书”。

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郑众: 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本于刘歆。.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

一是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

二是各书次第不同。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从许慎六书之名称而遵班固六书之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三家之说,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二)六书释例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二字就是这种字。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3.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排比字类,合成新意,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

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他解释会意字的条例一般是:“x,x也。从x从x。”“x,x也。从xx。”“x,x也。从x……。”例如:“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堅,土刚也。从臤土。”“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会:1)、会合二字(形)。2)、体会出新义。

意:1)、意思比事更抽象。2)、新意。

4、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都建立在象形基础上,都没有表音成分,是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带表音符号的表意字。

许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就是用与该字义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字作形符,取比拟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合成的新字,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5、假借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造出那个字来,要记录时就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令字、长字就是这样的。

我本义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

亦本义为腋下,假借为副词。

来本义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本义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骄本义为马高六尺,假借为骄傲。

汝本义为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自本义为鼻子,假借为自己。

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

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

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

字来代替。

假借的作用

1.使得一些无形可象的虚詞有了依托。

2.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

3.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6、转注

《说文解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就是用一个部首来统帅部内的字,意义相同的字之间可以互相解释。如考部的考字和老字就是这样。

7、“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由清代戴震提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清代学者戴震分析汉字“六书”的观点,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

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三)“三书说”

“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三书:象形、象意、形声

唐兰:“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1、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3、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三书说理论,对于破除对《说文》的迷信、更新文字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虽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改造六书说,但始终没有摆脱六书的模式。

三书说仅仅着眼于如何范围汉字可以避免界限不清,结果把界限不易划清的两项甚至三项合并一项,这只是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们认为不是正确的方向。

(四)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

1、记号字,如:五、六、七、八

2、半记号字

3、变体表音字(有时候人们稍为改变一下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音相近的

音。)如:由“刀”分化出来的“刁”

4、合音字——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5、两声字——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啎

第七章表意字

一表意字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其中,表意文字是唐兰先生所指的三书中“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的总和,可看作一切只用意符参与造字的汉字。表意字的构造方法多种多样,作者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二表意字分类及举例

1.抽象字: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指事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上、下、方、圆、回、小、凹、凸、丫

特点:数量不多,大多出现较早

2.象物字: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典型例字:它、疋、壶、广、行、酉、矢、网

象物字的变例A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

B 复杂象物字,连带表示有关事物,如“州”、“果”、“瓜”

特点:出现很早,数量相对多些,后起的有“闩”、“伞”等

3.指示字: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意的表意字(与六书中的象形字同)

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特点:数量很少;指示符号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意符,所以指示字可以看作是准合体字,与复杂象物字有些接近,如“面”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又、矢

特点:数量少,出现早,有些字兼有象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和“大/夫”

5.会意字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形符和义符的区别:形符靠形象表义,如“明”中的“日”和“月”

义符靠字义表义,如“歪”中的“不”和“正”

这里讲到的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由于有较多两可情况)

会意字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A.图形式会意字

──用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成分组合来共同组成字义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宿、卿、共、伐、毓、至

B.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按照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组合,偏旁之间的位置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作用。

(与上一小类的区别在于字形的图画以为比较淡薄,使用象征手法或把义符当作形符使用)

──典型例字:正、之、出、各、逐、突、原(后起的有嬲、尖和灭)

──这类会意字和图形式会意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由象人或动物的字与象器官的字或形符配合表意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见、监、欠、饮、企(后起的有鸣、吠、咩)

D.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会意字

◎大多数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字是这类字,如珏、林、磊、淼

其中有的也同时利用偏旁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矗、棘

◎少数重复同一偏旁的表意字不是会意字(丝)或不属于本小类(从)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由两个或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就是或间接说明字义

──例如:凭=任几;劣=少力;扁=户册;楞=木四方

(《说文》里还举出个别四字成语的字,作者进行批驳)

F.其它

在会意字中,也有个别不能归入上面四类的字(举例如删、扫、擤、掰、笔)

6.变体字

A、增减笔画丬取的是木得一半

B、改变方向丬反写片字

第八章形声字

一、产生途径: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羞: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1)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狮:“师”字本为“师众”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前后《汉书》只有“师子”,《玉篇》、《广韵》已有“狮子”了。

又如:戚—慼、舍—捨

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本表示“获取”,后来引申而有“娶妻”义,为了区别,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表示这个引申义。

士:本义是男子、君子,因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做官,故引申而有“做官”义,后加注“人”旁分出“仕”来表示此引申义。

又如:昏—婚、朱—株

3)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

“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

“它”,本为“蛇”的象形字,由于用作旁指代词,表示“蛇”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虫部,构成一个从虫、它声的形声字。“它”为蛇的本字。

又如:益—溢、莫—暮、其—箕

臭—嗅、要—腰、丞—拯

4、改换形声字偏旁:

振:“振”引申有赈济的意思,后来把“振”字的“手”旁改换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又如:绵—棉、赴—讣

改变意符的:暖—煖、说—悦

改变音符的:袴—裤、螾—蚓

声符、意符全换的:村→邨。

二、多形和多声

形声字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产生的途径多样,还体现在其一些难以分析认定的特殊结构,如多形和多声、省形省声和亦声等。

1、多声

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多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或假借字→形声字→多声的形声字,如:

福:祐也。从示畐聲。→加“北”作声旁,从而可分析为“从示,畐、北皆聲”

畐[fú]无足鬲。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一四:“畐,無足鬲也。”

逋,亾也。从辵甫聲。→再加聲符“夫”,從而構成“從辵,甫、夫皆聲”的多聲的形聲字。

“夫”可能訛變為“手”,從而又構成“從辵捕聲”的形聲字。

2、多形

與“多聲”的形聲字一樣,“多形”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大多也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形声字→多形的形声字,如:

从手,从廾,丰声。

燃:从火然(从火肰声)声。

(三)省声和省形

形声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有时为了出于美观,或避免繁复,省略了部分形体.

省略形符称作省形,省略声符称作省声。

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进行简省,必须补全起来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形、省声。

A、省形:

?星: 从晶省,生声.

?晨: 从晶省,辰声.

?亭: 从高省,丁声.

B、省声:

?夜从夕,亦省声。

?搴从手,寒省声。

?劵从力,卷省声。

?産从生,彦省声。

?雷从雨,畾省声。

?豪从毛,高省声。

注意:

?①形声字偏旁的位置有时还可移动,如:“峰”可作“峯”,“裙”可作“裠”,“翅”可作“翄”,“裡”可作“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形旁和声旁由于配置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声字,例如:

翊≠翌忡≠忠怡≠怠吟≠含

偏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移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大概是由于习惯。

?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形声字中,既可以充当意符,也可以充当声符。如:“闺”、“阁”等字中,“门“充当意符;“问”、“闻”等字中“门”充当声符。

(四)类型:

1、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 防、祥、峡、肌

2)右形左声: 斯、胡、雌、欣

3)上形下声: 宇、芹、崔、霖

4)下形上声: 盂、禁、斧、岱

5)外形内声: 圆、阁、匪、衷

6)内形外声: 闻、辩、哀、莽

7)声占一角: 旗、房、病、徒

8)形占一角: 疆、载、颖、腾

2、几种特殊情况:

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冯—仌是声符,与从“仌”的“冻”、“凉”不同。

和—禾是声符,与从“禾”的“稻”、“穗”不同。

蚀—食是声符,与从“食”的“饥”、“饿”不同。

视—示是声符,与从“示”的“福”、“祈”不同。

2)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修——从彡、攸声;形符在右下角。

颖——从禾、顷声;形符在左下角。

佞——从女、仁声;形符在右下角。

從——从辵,从声;声符在右上角。

瓣——从瓜,辡声;形符在声符的中间。

裏——从衣,里声;声符夹在形符的中间

(五)形旁的表意作用

?1、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2、形旁的代换

形旁的表意作用:

?①有少数形声字与其形符同义:如:船、頭、爸、産、到、叛。

?②但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表示与词义的某种关系,而且,所表示的关系还往往泛而不切,灵活多样。

?③另一方面,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符来表示。如:同是禽类,雉、雞从隹,鹰、鹅从鸟;同是宫室建筑,庙、库从广,宗、室从宀。

(六)声旁的表音作用-------未划重点

A、声旁和字音的关系:

?第一,二者读音完全相同,如驶、裱、裤、附;

?第二,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浪、眠、砌;

?第三,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如霜、欣、效、捎;

?第四,声母韵母都不同,如江、池、调、都;

B、声旁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1、表示字音,同声旁读音大致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声旁提高识字效率。

?2、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区别形近字。

?3、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去类推字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局限:主要表现在声旁的表音准确率不高,即有许多形声字,如果照声旁读,则要读错。

C、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差异原因

1、造字的差异:

1)声旁不宜用生僻的或字形繁复的字充当。在选择声旁时,为了照顾这方面的条件,有时就不得不在语音条件上放松一点。

2)形声结构的分化字,有很多在产生时就跟声旁不完全同音。

2、语音的演变:

文字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字定型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却变化不大,这就是有的形声字的声旁不能正确表音的主要原因。

3、方言的影响:

有些声旁和形声字读音不同的字,但在某些方言里却是相同的,所以研究方言可以查知上古音及语音的演变。

(七)声旁跟字义的关系-------------未划重点

1、有义的声旁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可以称为有义声旁。这类字一般是形声兼会意字,如: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牭:四岁牛。

琀:放在死者口中的贝、玉等物品。

鳊: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2、右文说:

文字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意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右文说

宋人王子韶,字圣美。

右文是指从形声字的声符推求词义的学说。因形声字的声符多居右,故名。声符只表音,但有的也表义。《说文》已注意到。王圣美从理论上对其加以阐发。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并非毫无价值。这种学说对探讨语词意义的本源还是很有用的。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里已露出根苗,到清代的学者就提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进而走向研究“字族”或“词族”的道路。因此,对右文说的得失也要有明确的认识。

九、假借

一、定义

借用同音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二、本字与假借

本字: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母字:把分化子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而不称本字。

1、无本字的假借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这是无本字的交接。如古汉语虚词“其、之”以及“犹

豫”就是始终用假借字的。音译外来词有很多是始终用假借字记录的。如沙发、尼龙、苏维埃等。

2、本字后造的假借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早了本字。一般称后造的本字为后起本

字。如云谓的“谓”本来借“胃”字表示,后来才加“言”旁造出本字“谓”。

有些后起本字造出来之后,使用的人不多,很早就成了死字或僻字。

3、本有本字的假借1)这种假借字,有一些到后来完全或基本上取代了本字。说假借字取代本字,是

指假借字在它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里取代作为它的本字的那个字。取代的也许

是它的全部职务,也许取代的是部分职务。如“草”取代“艹”,“草”字从“艹”

早声,本义是“草斗”,即栎树的果实,草斗的“草”后来变作皂。

(2)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在跟本字并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使

用了。

3)还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不但早已不再使用,而且在古书里也是偶然出现的。

有少数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后来又为它们早了后起本字。如借为“”的“厌”,后来又为它早了后起本字“餍”。

通假:狭义的通假指假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所以本有本字的假借是典型的通假显形。

三、已有本字的词为什么还要用假借字呢?

(1)古书里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性质问现在的同音别字并无区别。有些有分散文字职务的作用。有些假借字是由本字的分化字充当的。有时使用是为了简化字形。例如以“只”代“隻”。

(2)为了使字形不易相混,有意假借笔画较多的字爱代替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3)还有些特殊原因。有时因避讳而用假借字。有时为了求典雅而用假借字。

十、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

(一)异体字

一、含义

?音义相同,而字形不同。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同音同義,就叫做“異體字”。異體字是因爲不同的時間與地域造字而形成的,異體字的存在也與人們寫字時求新求異求美的心理有關。

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不同汉字形体。

异体字(词)的特点

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

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

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

实际的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二、分类:

1、狭义异体字——音义相同,用法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

2、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

A、部分异体字:即部分用法相同——词义部分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B、狭义异体字——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部分异体字

1、包含式(包孕式)——一个字的用法为另一个字所包含。

例如:采—採

2、非包含式(交错式)——彼此既有共同的用法,又各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女—汝

狭义异体字的分类--------------未划重点

根据其结构上和形体上的差别

狭义异体字的八种类型:

①加不加偏旁的不同:凳——櫈

②表意、形声等结构性质的不同:淚、泪

③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羴——羶体——躰

④同為形聲而偏旁不同:嚮——晌蹟——跡——迹

⑤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棋——棊

⑥字形省略不省略的不同:虽——雖

⑦某些简体与繁体的不同:办——辦对——對

⑧寫法略有出入或形訛造成的不同:吊——弔。另外,避讳缺笔所造成的异体字。如“康熙玄烨太

宗李世民

異體字形體上的分歧:-------未划重点

會意字與形聲字的分別——凭憑、岳嶽、泪淚、巖岩

意符不同的異體字——咏詠、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聲符不同的異體字——綫線、烟煙、時峕、蚓螾

意符聲符都不同的異體字——剩賸、炮礮

變換各種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鵞、襍雜夠—够

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未划

概括: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具体而言:

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义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位置配备不同,也自然要产生异体字。

异体字的辨识---未划

●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鸟”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形体,二字

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为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是了

●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脩是同价关系,不是异体关系。

异体字的作用-----未划

异体字是一种消极的文字现象

一词多种写法,不起任何区别意义的作用,增加了识字的负担。

同形字

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字。例如:铊:tā,一种金属元素。

铊:tuó,秤砣。

铊:shé,矛。

一、同形字的分类

1.定义——与异体字相反,同形字是一个形体记录不同的音义

(1)狭义同形字:指那些分别为不同的词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

例如:铊(shé, tuó, tā)

(2)广义同形字:包括所有表示不同的词的相同字形。

例如:花朵,花费

朝:早上与朝代(引申)

一些特殊字

?隻(只、获)

?自

?又

?形借——不管一个字原来的意义,只借用它的字形的一种现象。

同形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异体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只能起一个字的作用。

?同形字的外形虽然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

二、同形字产生的途径:

?A、造字的偶合(见上例)

?B、词义引申,如:朝(Zhao、Chao)

?C、假借(见上例)

?D、形借,如:隻(Huo、Zhi)

?E、字形演變,如:(体——Ben,粗劣)(體——体,Ti,身体)

一些類型

双音节复合词的同形现象

拍子-拍子仪表-仪表大夫——大夫

同义换读-----------以下都未划

同一个字,人们不管它的读音,用它来记录相同或相近的词,往往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读音。

异音同用、义同换读、训读

例如:方言字,日本使用的汉字。

Happy: delightful

Fast:swift, quick, rapid, speedy, hasty,

石、?与担,?,百二十斤也。稻一?爲粟二十升,禾黍一?爲粟十六升大半升。从禾石聲。常隻切。

义借

文字借用现象:

形借——一个词由于为另一个词造的文字的字形对它也适合而借用这个字形,是借形。

假借(音借)——由于另一个词的音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假借。

同义换读(义借)——由于另一个词的意义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是同义换读。构成方式

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语句的方式有许多,

比如共同语与方言不同,像“太阳”与“日头”;

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像“溜达”与“漫步”;

古语词与现代语词不同,如“吾”与“我”;

构成词或语句的方式不同,像“演讲”与“讲演”;

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运用。

作用

使用同义替换术可以满足我们论辩中回避忌讳的需要;

另外,恰当地使用同义替换术还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还可以获得浓郁的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十一、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一)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职务的其他方法

1、文字分化的原因

A、一方面,在汉字里,由于语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一字多职的现象是极其常见的。从历史上看,一字多职的现象不断在产生。一字多职——一个字表示两种以上意义或音义的现象。(又叫“多义字”)

B、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工作也不断在进行。

2、文字的分化

分化字——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子。

如:取——娶、

3、文字分化的方法

1)异体字分工

有些多义字的分化,是通过狭义异体字的分工而实现的。

如:箸——著——着邪——耶

2)造跟母子仅有笔画上的细微差别的分化字

有些多义字通过笔画上的细微改变,分化出一个新字来分担部分职务。

如:母——毋巳——已刀——刁

这些,分化字跟母子的读音几乎都不相同。

减少文字的异读是这种分化字极为重要的一个目的。

3)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化文字的方法。

(1)加注意符(表意偏旁)

有些有比较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的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一个字来表示它们的本义。

如:它——蛇莫——暮暴——曝然——燃止——趾州——洲北——背益——溢原——源县——悬正——征禽——擒

?有些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引申义。

?如:取——娶解——懈秉——棅(柄)景——影奉——俸慈——磁礠

?两——辆竟——境反——返坐——座

?这些都是为了表示引申义加注意符所造的分化字

?有些字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假借义。

?表示母子假借义的分化字就是后起本字

?如:师——狮吴公——蜈蚣

(2)改换意符

?改换意符而成的分化字,大部分是表示母子的引申义的,如:

?振——赈養——氧轻——氢淡——氮绿——氯

表示母子的引申义

?赴——讣张——胀、帐障——嶂、瘴、幛绵——棉

?改换意符造分化字的方法,一般用于形声字。

?小部分是表示母子的假借义莩——殍

(3)加注或改换音符(表音偏旁)

?这类情况比较少见

A、加注音符

?午——啎食——饲

B、改换音符

C、滥——潦——涝华——花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 4、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5、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摘要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 一作者简介 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二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定义 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 (一)意音文字 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汉字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语音、字义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前者可以称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而记号大都是由意符音符演变而来,且大部分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也称此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音文字。 (二)语素-音节文字 意符只跟文字所代表的的语素意义有关,记号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不表音,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和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应看作语素字。汉字既使用表音节的符号,也使用语素层次的符号,所以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P4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裘锡圭著作

裘锡圭著作 去年也就是2012年10月,号称收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先生全部学术成果的六卷本《裘锡圭学术文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而在古城西安的图书市场上见到这本书的时间已经是当年的12月中旬了。纵观全书,完全可以把《文集》理解为裘先生平生学术文章的一个总集,而具体文字如《内容简介》所称:“(全书)共六卷:第一卷《甲骨文卷》,第二卷《简牍帛书卷》,第三卷《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四卷《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第五卷《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六卷《杂著卷》。全书三百万字,繁体横排,其中多数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为目前裘先生论著中收文最为完备而编校最为精审的文集。” 在《文集》正式发行问世之前,曾先后有不止一位书友通过电话或QQ向我进行咨询;在《文集》出版问世之后,则又有不少书友因为《文集》中没有收录已通行于世间达二十五年的《文字学概要》一书而表示遗憾或不满。虽然如此,但我仍在与某位李姓书友的交流中,意外获得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文字学概要》的PDF格式打印本。凡此种种,最终于无意间把《文字学概要》这本书的大名留在了我这个于古文字研究基本还“一窍不通”者的记忆之中。 转眼间,大半年的时间又一闪而过了,而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又一次于无意间唤回了我的记忆。当我在癸巳年中秋节过后、从位于古城西安小寨十字东南角的嘉汇汉唐书城三楼的文学区的书架上拿起一本同名著作时,意外发现此前一直以影印本问世的《文字学概要》竟然出版排印本了。于是,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的我,脑海中从此也就留下了这样的记忆,即《文字学概要》如今已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并行世间:一个是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出版的影印版,又一个是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4月出版的繁体排印本,另一个则是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出版的简体排印本。与此同时,根据排印本出版后影印本将不再重印的个人推断,我又不仅当场“慷慨解囊”买下了这本定价48元的新书,而且还专门到距离嘉汇汉唐书城不远、位于小寨十字以东的万邦图书城,把先前已经出版的、定价35元的影印本也从速购回。 事后,在我对上述两个同样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字学概要》“走马观花”似的大致翻看了几天之后,鉴于其中的变化已不止一处,遂草草决定从封面、排版、内容等几个方面,对照根据电子版打印而成的繁体字版,对我所知道的这三个版本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首先,我们以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出版的影印本为例,对《文字学概要》的基本情况予以简介: 当我们打开影印本时,按照相关文字的安排,可知其具体内容的排列以及所占页数大致如下:正文之前,依次为《前言》(1页)、《凡例》(1页)和《目录》(3页);而287页正文之后,又依次为《重印后记》(在正文的283-287页中)、107套图版(52页)、附图目录(5页)、《勘误表》(2页)和《补正》(3页),合计全书共分为9个部分、354页。以下,即一一略述之: 《前言》,其相关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于1984年6月29日,另一部分写于1985年12月23日:前者主要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以及成书工程中所得到的诸多帮助,其中既提及朱德熙、启功、王福堂所给予的不同帮助,又详细说明了出版过程中其他的各种帮助,“胡平生同志协助准备本书图版,李家浩代为摹写铜器铭文,商务印书馆的郭良夫、赵克勤、郭庆山、刘玲等同志,为了本书的出版费了不少精力,尤其是郭庆山、刘玲同志先后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至于后者,则主要说明了以下两点:“朱袖清同志为本书抄写影印的全部清稿,朱德熙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凡例》,其相关文字合计述及了七点内容:第一点主要交代了本书行文“之前”、“之后”的用法与“以前”、“以后”的具体不同,即“说某一时期之前,不把这一时期包括在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写在前面: 我本科是普通一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初试成绩分数不高,本来没打算写经验贴也没啥经验,但是有小可爱强烈“抗议”文字学资料太少,所以希望能够帮到考文字学的小伙伴。当然我只是提供参考,形成自己的复习体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专业课: 因为没有明显的分期,就直接一起来,可能就比较乱,因为我的时间真的很乱。 其实说开始准备的时间的话是大三上的寒假前开始的,也就是1月差不多,我把参考书都从图书馆借了过来,每本书的重点也标注了一下,这期间完成的是北语两位老师的讲义都看了一遍了,现汉的书翻了一遍,古汉文选大概就三四篇,因为本科是上过现汉,翻一下大概调动一下思路,然后2月就回家了,在家就不学习的哈哈~再开始是3月中旬,开始认真看现汉的书,这时候是无压力的看,就把书上所有的字都看过去,包括下面的小字,像修辞不考的我就没看。后来去重新听了我们现汉老师的课。看完一遍其实是没啥感觉的,我看的也算快的,大概一周看完了。第二遍是把书和程娟老师还有郑贵友老师的讲义结合着看的,其实是会有很多问题,会摘抄出来,我当时报了新祥旭一对一60课时的通过班,有不懂的问题就课后问教我的学姐。

4月的时候把古汉加进来,我用的是崇文书局的辅导集,翻译我就是看着原文一句一句翻下来,不会的就看注解、辅导书,通假字、异体字这种就用特殊符号标一下,活用是画在注解上,前期自己乱来,后来听了学姐的就用铅笔画出来,第二遍再擦掉再来,保持一天一篇的速度,碰到准备面试,写论文期间就暂停了。到6月我才过了文选第一册。 4月的时候也看了复旦大学出版的《古代汉语教程》,通论很详细,会自己把重点的挑出来记一下,也看了陆俭明老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从开始到句子分析,是跟着b站上陆老师的视频一起进行的,自己先看一遍书,再跟着视频过一遍,当然整理出了笔记。符淮青老师的词汇我就看了语素,语素义那一块。总结一下就是暑假前,我把现汉书看了三遍,讲义看了两遍,知识点理解的差不多了,还没碰过真题,古汉第一册,《古代汉语教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我这个进度应该还算慢的,建议文选早点开始,不要拖后腿,书一定要多看几遍,真的去理解,参考书这两本我还是建议看的,古汉还是注重积累) 7、8月是暑假了,就非常规律了。 6:45-7:15 英语单词, 7:45-9:00 政治, 10:00-11:30 古汉第二册, 13:15-14:00 前期是语纲教材,后来教材看完了就是沈阳老师的《十五讲》,这本书也建议看吧,会把语纲一些知识点讲的很清楚,

文字学(裘锡圭)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二)文字形成的过程 1.前文字阶段: A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B记号:硬性规定的符号 云南红河哈尼族的契约木刻 原始人的图画与文字的区别:用图画代表事物,没有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2.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假借字——形声字 (1)表意字、记号字 表意字: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

的字,我们都称为表意字。 局限:语言里有很多词是很难或完全不可能给它们造表意字的。 记号字:有些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作为硬性规定而确定关系的,称为记号字。 局限:记号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联系,难记难认,不容易被接受。不论哪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都极少造记号字。 (2)假借字:借用某个字或者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者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称为假借字。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3)形声字:由表音的符号和指示字义的符号一起组成的字,称为形声字。 a假借字上加表意字符; 翌小官 b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凤早 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 20130589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 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 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 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 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 一作者简介 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 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 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 《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 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 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定义 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 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 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 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 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

文字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汉字的产生 序言: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产生、性质、发展演变、形音义的关系的学科。 一、汉字产生的理性思考 汉字产生遵循适用原则 汉字产生:记事刻画符号→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 汉字体系:记事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 汉字产生的两个要素:①一定数量的记事符号和象形字 ②假借方法的运用 小结:成熟体系的文字系统是吸收了记事刻画符号、象形、指事等原始表意方式,合理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逐渐发展而来。 二、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测 甲骨文记录的是商代晚期的文字,不是汉字的起源,因而不是最早的文字如《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即裘锡圭夏商文字一系说。 小结:种种迹象表明,夏代应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文字应该形成于夏代。夏商周三代使用的文字属于同一系统,西周文字与商代晚期的文字一脉相承,商代前期的文字则传承和发展了夏代的文字。 第二讲汉字的性质 序言:汉子性质问题是中国文字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即用某种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文字符号系统记录语言系统,通过文字形体联系声音意义。即文字形体表示语言,语言又分声音和意义) 一、汉字性质研究回顾 20世纪的几种争议: 1、表意文字说 瑞典索绪尔 北师大王宁: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子因义构形 黄伯荣、廖序东:汉子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运用大量表意符号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 2、意音文字说 周有光:意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一次飞跃,拼音文字的产生是文字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3、表音文字说 4、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 5、表词文字说和语素文字说(从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角度划分)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朱德熙:汉子是语素文字 布龙菲尔(美):汉子是表词文字 二、裘锡圭的理论观点 1、字符理论: 一种文字的性质由该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身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的性质是由组成该文字的字符即

汉字奇兵读书笔记

汉字奇兵读书笔记 【篇一:《汉字奇兵》读后感】 《汉字奇兵》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是著名作家张之路写的《汉字奇兵》。 《汉字奇兵》中,作者主要叙述了中文系毕业生桑南为了梦中反复 出现的女孩,来到千雯图书馆工作。一天深夜,他被变成了小人儿,进入了神奇的字的世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雯”的字和一群要去寻 找亲人的蚂蚁奇兵,他们共同踏上了征途,途中他们遭遇了坏人设 置的种种阻碍与困境,以桑南为代表的正义军团与顾远谋为代表的 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场生死较量……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化靠文字记录、传播和传承,是我 们炎黄子孙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一个有根的民族必然尊重自己 的文字、母语与文化。然而当下,当我们疾步前行的时候,我们丢 掉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就有我们的汉字。我们丢掉的其实是我 们安身立命的中国文化。在“便捷”地想得到更多物质财富的时候, 我们的精神家园也“便捷”地被荒芜了、冷漠了!作者希望通过这部 小说,重新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汉字的形体和灵魂深刻的认 识与由衷的热爱,对中国文化产生深深的敬畏与情感。同时作者也 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应当坚守的正义、正直、惩天悯人的情怀,忠贞不渝的爱情,见义勇为的侠肝义胆,诚实守信、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书写汉字不再是 以前的毛笔,代替它的是电子产品中的输入法工具。现在的人们大 多都是使用拼音来拼写汉字,从而大大减少了动笔的机会,也同时 造成了人们忘记了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虽然输入法可以在很短的 时间内十分便捷地拼写出许多汉字,但是在便捷的同时,人们书写 出错别字的次数也大大增加,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被我们一点一点 地丢掉。 我呼吁大家,尽量减少使用拼音拼写,多使用手写打字或者手中的笔,写出充满灵气的小精灵——汉字,不要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 文化! 【篇二:《汉字故事》读书笔记】 读《雷电的故事》有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doc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 20130589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摘要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 一作者简介 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定义 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 (一)意音文字 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汉字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语音、字义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前者可以称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而记号大都是由意符音符演变而来,且大部分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也称此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音文字。 (二)语素-音节文字 意符只跟文字所代表的的语素意义有关,记号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不表音,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和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应看作语素字。汉字既使用表音节的符号,也使用语素层次的符号,所以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 一、裘锡圭先生简介 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 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 (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在讨论汉字形成过程时,裘锡圭先生比较早地提出“原始文字”的概念,并强调汉字形成中一定经历过图画和文字混用的原始文字阶段。他重视利用地下出土资料来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特别强调俗体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三书说”的基础上,他认为汉字可以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类。同时,他也指出汉字里还有少量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文字。裘锡圭先生还对同

裘锡圭文字学笔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 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定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_李剑影

第16卷 安康师专学报 Vol 1162004年2月 Journal of Ankang T eachers College Feb 12004 论汉字的性质 )))裘锡圭5文字学概要6之5汉字的性质6读后感 李剑影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本文对裘锡圭先生关于汉字性质的两个观点: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并用图表的方式综合两个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汉字是构意文字。 关键词:裘锡圭;意符;音符;记号;构音;构意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 (2004)01-0044-02 1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of C hinese C haracters LI Jianying Abstract:Between this text and Qiu Xigui about Chinese character two views:Chinese c haracter language plain -syllabic language,purpose agrees with the mark cha racters of note,done further elucidating,Synthesize two views with the way of the chart,put forward one p s own view on this basis:Chinese character construct the purpose charac ters. Key words:Q iu Xigui;Purpose incantation;Note;Mark;Construct the sound;Construct purpose 看过许多讨论汉字性质的论文,以前的感觉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一篇论文都是逻辑缜密,条理清晰,任你怎么看,都是滴水不漏。如果想从这之中理出什么头绪,找出自己肯定或批判的观点来,真是有些无所适从。如今看了裘先生这段文字,颇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方才知道讨论汉字的性质究竟应该从何如手,方能分辨出那些论文中哪一个是切中要害,哪一个仅是门外汉,根本没找到立论的基础。现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个图表,将这一段文字简单地表述如下: (注:裘先生用/表音0、/表意0两个术语阐述造字原则,就这两个术语,许多学者进行了质疑,大多数人认为,无论哪一种文字都有表音、表意的功能,否则就不能成其为文字。这种分歧其实只是术语使用的混乱造成的,/表音0 、/表意0更适合于表述文字的功能,而不是造字原则。下图中依据裘先生的本意,采用苏瑞在5试论当前汉字性质研究中的误区6中使用的术语:/构意0代替/表意0,相应的,/构音0代替/表音0,其他术语沿用不变。)44 1收稿日期:2003-11-16 作者简介:李剑影(1979-),女,辽宁阜新人,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1级研究生。

裘锡圭

裘锡圭 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 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经历】 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196 0年研究生毕业后,裘锡圭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

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裘锡圭在占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犊、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在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及论文多篇。 裘锡圭功力深厚,治学严谨,深受前辈学者赏识。郭沫若、王力、胡厚宣、张政烺、朱德熙等著名学者,或对其考释文字的方法,或对其研究先秦、秦汉史,都有重大的影响。裘锡圭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都很有建树。现已成为继老一辈学者之后,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裘锡圭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学术评价】 一、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裘锡圭不断有新的创获 如所周知,甲骨文共有4500多个单字,现学者已考释了2000多个单字,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者不过1000字左右。这是因为“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而近百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文中“所易识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释出,所不识的字因不少在商代以后的文字中就已不再使用,不容易找出它们字形演化的线索,在后世的字书里也很难得到印证。因此再有新的发现难度很大”(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第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裘锡圭出手不凡,他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关于汉字的性质关于汉字的性质问题,历来存在诸多学说。从最初简单地将汉字归为表意文字,到20 世纪40 年代“过渡文字”说,再到之后的“表词—音节文字”说、“音节—表意文字”说,对汉字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在本书中,裘先生第一次明确指出,所谓文字“符号”实质上有两类不同层次的概念: 一是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就这点而言,任何文字都具有表音表意记词的功能; 一是指文字本身所由构成的符号,亦即字符。《概要》指出,文字体系的性质是由字符即构字符号来决定的。字符可分为表意的念符、炎音的音符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三大类。有些表意符号随着汉字的演变而丧失其表意作用,音符也可能随语音的演变而丧失其表音作用,都转化为记号。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不应该简单地成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一音节文字”。语素一音节文字跟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汉字起的两种名称。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因而上面两种名称是不可以并存的,相较之下,语素一音节文字这个名字对早期和晚期的汉字都适用。

关于汉字的形成和起源 汉字作为完全或者基本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像“汉字起源于何时”这样的问题都是极不严谨的。探究汉字的起源,追溯的应该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应该寻求汉字如何从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的。裘先生强调“文字体系”,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两种符号“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用这一标准衡量, 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才是属于比较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一方面《概要》比较合理地论证了图画文字和汉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关于汉字何时何地开始形成的问题,裘氏以严谨的态度指出,某些原始陶符记号为汉字所吸取,并不能证明那些记号本来已是文字; 仰韶文化的原始陶符丝毫没有用于记录语言的迹象,不要说是早期汉字,就连原始文字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三关于汉字形体的演变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概要》对汉字演变的论述既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有许多新的突破。 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过去人们习惯于按书体的不同,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这种模式既不能反映汉字演变的原因,也不完全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裘先生继承了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的讲法,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将先秦古文字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一览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目一览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就业,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学费,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五、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语音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 《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 《简明汉语史》,向熹著,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耿振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四、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北大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大考研,您直接问一句,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研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大考研,更谈不上有北大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北大的学生了。 在业内,凯程的北大考研辅导非常权威,基本是考北大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尤其是业

裘锡圭谈古文字学学习方法

裘锡圭谈古文字学学习方法 来自: Citta(窗外雨停了~~~) 2011-03-21 23:50:10 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供对古文字感兴趣的青年同志参考。为了行文的方便,提到当代的学者时,即使是作者的师友,也不加先生、同志等称呼。先在这里声明一下。“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所说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李学勤《谈自学古文字》一文引用已故古文字学家唐兰的一句名言——“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文史知识》1981年6期5页);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按照我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我们的条件跟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不一样,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读古书,但是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问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对学古文字的人来说,最适合精读的古书也许可以说是《左传》。《左传》的注本有好几种,我主张读《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杜预注,孔颖达疏)。不仅是《左传》的本文,就是注和疏基本上也要一个个字地读。这不但是为了帮助读懂本文,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古代注疏的体例。读完了这部注疏,以后使用其他各种注疏就比较方便了。读《左传注疏》时可以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当作参考书。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研究古文字是非常有用的。 《左传》之外的古书当然也要读,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读法恐怕就只能以粗读为主了。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里说:“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6页)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对战国文字感兴趣,就应该读读《战国策》、《史记》和诸子等书。不过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国文字资料,多数是语言带有仿古意味的(如某些金石铭刻)和文字特别简单的(如玺印、货币)。因此对学习、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来说,《战国策》、《史记》等书的史料价值超过作为语言资料的价值。 与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有条理。初学者可以看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和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最好也读一本。初学者可以看洪诚的《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熟悉古汉语,主要靠踏踏实实读古书。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不惜杜撰在古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还不顾古汉语中词语搭配的通例和语法规律,对文句作穿凿附会的解释,使得用古文字记录的古汉语变成了一种跟古书上的古汉语很不相同的特殊语言。我们如果熟悉了古汉语,就不至于上这类错误说法的当了。以后自己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避免犯同类的错误,除非是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明知故犯。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对学习、研究古文字的人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在古文字资料里,通用字(也有人称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如果同一个词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些不同的字彼此就互为通用字。除去少数很特殊的情况,两个通用字的原来读音一定是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有些人认为两个字只要声母或韵母相同或接近,就可以通用,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声母相同而韵母明显不同的字,或是韵母相同而声母明显不同的字,读起来显然有别,古人怎么会把它们当作通用字来用呢?从古到今,语音在不断变化。现在同音的两个字,在上古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