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观志观风:指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及一个国家的风俗和政治兴亡现状。

最集中体现在《左传》季礼观禾时发表的评论中,说《周南》《韶南》:“美哉,始之基也。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认为二南反映的民情中可以看出它已经奠定了周代教化的基础,虽不完善,但人民勤而不怨。说《郑风》:“其纲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说《尔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从音乐的风格上考察其中的

思想感情,以辨政治优劣风俗好坏,这种做法过于政治与诗歌的关系极端化,有些片面。3、文笔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认为:“文笔”之说,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文心雕龙》就曾一再采用“文笔”的概念。“文笔”是泛指诗赋、散文及各种应用文体,相当于汉代“文章”的概念。由于当时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不断从各种文体的性质上和形式上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又将“文笔”一词析之为二,即“文”与“笔”。

言不尽意:

4、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

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所谓“文气”

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即作

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

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5、(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给文章分类的的标准,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别,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是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出发来分的,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6、《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7、永明声律论:“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平上去入;还有必须要避免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在。“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

言新体诗。永明声律论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刘勰表示赞许,钟嵘则表示反对。总的来说,永明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8、、“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9、、.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抒发的人的志向怀抱的。写景、咏物、缅怀、抒情,都是为了“言志”。朱自清认为它是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10、、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治怀抱。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赋”者,“不歌而颂”谓之赋,故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关联的人生态度或理想抱负,是一种文论的观点,而赋诗言志则是一种行动。

11、以意逆: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12、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13、毛诗序:毛诗在每篇之前均有题解,而《关雎》一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

14、言尽意:

二、填空

1、《尚书·尧典》(节选):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2、《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因投影提出了“六义”说。

3、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现仅存毛诗。

4、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礼记·乐礼》和《毛诗大序》。

5、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它从评论作家出发,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典论·论文》和《与吴志书》以气评论作家,在文学批评史上是首次。提出“文以气为主”。

6、《典论·论文》对当时著名文人孔融等七人一一加以评论,后世“建安七子”之称即出于此。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7、陆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强调重视“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之会”。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

8、《诗品》和《文心雕龙》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专门著作。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上的“双星”。

9、钟嵘《诗品》的特殊意义,钟嵘以前的文论著作如《文赋》、《文心雕龙》等,所论都是广义的文学,而《诗品》所论则是狭义的纯文学——诗歌。

10、钟嵘《诗品》,本名《诗评》,把自汉迄梁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品各一卷,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钟嵘《诗品》(《诗评》)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

11、钟嵘《诗品》阐发了钟嵘基本的文学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概言之就是: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共五十篇,分上、下

两部分。是一部“体大思精”,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全书最后一篇《序志》中,曾对全书的体系做过概括的说明。《文心雕龙》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12、《文心雕龙》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书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前五篇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与辨骚

14、《左传》的文论观点:赋诗言志、观志观风、“三不朽

三、简答

《诗经》的文论观点:

美刺和言志

美:称颂赞美刺:讽刺批判

《易经》的文论观点:

1、论言辞

2、言意之辨

3、刚柔通变

4、天人合一

《礼记》的文论观点:

1、物感说

2、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3、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反应

4、音乐是人内心真实情感的传达

《左传》的文学观点:

1、赋诗言志

2、观志观风

3、三不朽

一、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孔子: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2、孔子在哲学思想上并不否认天命鬼神,主张“畏天命”,然而他又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怀疑和动摇。

3、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孔子建立了他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4、“中庸之道”是他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中,即是中正、中和、无过无不及。(思想方法)

5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而所谓“善”的具体内容,即是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泰伯》篇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字有两种解释:一作为语助词解,没有实际意思;二是作思想内容解。“无邪”即是“归于正”。孔子“思无邪”的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极高的估价。《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观群怨”说)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以仁、礼为中心的道德修养学说有密切关系。《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5、论雅乐与郑声。

(二)孟子:

1、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二是提出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孟子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比较大的还有“知言养气”说。“知言养气”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文学理论批评,但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三)荀子:

1、宗经、明道、征圣之先声

2、论言辞(关于言辞辩说的议论)

3、论音乐(《乐论》)

二、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老子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二)庄子

1、崇尚精神自由。

2、崇尚自然真挚。

3、得意忘言。

4、心斋、坐忘、虚静状态的推崇。对浪漫风格的表述(第一次)。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对于某种浪漫风格的表述。

两汉

《诗大序》

(一)《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1、“发乎情,止乎礼义”。

2、讽谏说。

3、六义说。

4、情志统一说。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反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二)《诗大序》(《毛诗序》)的内容:

1、诗的产生和性质。

2、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3、六义、正变

(一)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节选)

1、发愤著书。

2、对屈原的评价

3、对司马相如的评价

(二)杨雄

1、征圣、宗经的主张

2、论赋

3、对屈原等人的评价

(三)班固

1、对屈原的评价

2、对司马迁的评价

3、论赋

4、《汉书·艺文志》

(四)王逸《楚辞章句》

1、对班固观点的批驳

2、对屈原人品的赞扬与肯定

3、对《离骚》艺术特点的认识(五)王充《论衡·超奇》

1、推崇学术著作

2、反对崇古抑今,为通俗的语言辩护

3、轻视辞赋

4、论夸张和比喻

魏晋南北朝

(一)曹丕《典论·论文》

1、论作家

①《典论·论文》对当时著名文人孔融等七人一一加以评论,后世“建安七子”之称即出于此。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②《典论·论文》又总论文与气的关系,提出“文以气为主”

2、论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体:“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二)陆机《文赋》

《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的论创作的文章,对创作感兴、构思、技巧等方面都作了较细致的论述,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创作冲动的发生

2、构思时的思维运动

3、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诗赋等十体、诗缘情而绮靡)

4、论文章的审美标准(应、和、悲、雅、艳)

(三)阮元提出文笔说

(四)萧绎

认识的三个方面:一是“流连哀思”、“情灵摇荡”即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巨大的感染力,而且萧绎突出了其中的悲剧性情感。二是“绮毂纷披”,应是指藻彩美丽而言。三是“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指声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五)颜延之“经典非笔”说

(六)钟嵘《诗品序》

钟嵘的文论观点:

1、论诗歌产生的根源和艺术性

2、论五言诗的历史发展

3、情兼雅怨和生活遭遇

4、诗人的继承关系及其流派

(七)刘勰《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a、原道、征圣、宗经

b、正纬与辨骚

2、论内容、形式和体制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论内容

C、论形式

D、文体分类及其论述方法

3、论风格与文气

A、风格和作家的关系

B、风格和文体的关系

C、风骨论

4、论文学与自然景物、时代的关系

A、自然景物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B、时代和文学的关系

a、政治的隆污和社会的治乱

b、学术思想的面貌

c、君主的提倡

C、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变通

5、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A、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的三个要素: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文辞

构思时保持虚静,重视养气与文学的关系,重视学习

B、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准之说:三准是写作过程中前面三个步骤a、设情位体 b、酌事取类 c、撮辞举要

C、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

知音难遇的原因:a、贵古贱今 b、崇己抑人 c、信伪迷真(《知音》)

判断作品优劣的六个方面: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宗经》)

《文心雕龙》的局限性:

1、过于崇信儒家经典,时代局限性

2、对于文辞比较注重,对质朴文学作品注意不够

(八)颜推之

1、尊崇儒学,认为文体源出五经(与刘勰相似)

2、认为文章服务于政治教化,不否定其艺术性

3、文学美感的评价(南北方文学风气、文人冲突)

4、不追求用典(与《诗品》不重用典相似)

5、提出改革文体的要求

四、论述

(一)两汉时期关于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由前期的高度赞扬到中期的批评否定,

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不赞成屈原过于执着,甚至“自沉”。

2、淮南王刘安是继贾谊之后,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 b、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能“出淤泥而不染”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 c、对《楚辞》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a、司马迁赞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人品,他虽然处境艰难,郁郁不平,但是仍然眷念着祖国和黎民百姓,心系国家兴亡,显示出高尚的情像。“虽与日月争光可也”b、对《离骚》思想内容及其文辞的肯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c、《离骚》具有政治意义的同时,也是一部舒泄怨愤的抒情作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也”和“发愤著书”。

4、杨雄对于屈原的为人和作品基本上是赞扬的。认为屈原品质崇高,文辞美丽,但他在称赞、同情屈原的同时,对屈原的未能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表示惋惜和不理解。

5、班固对屈原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给予肯定,对屈原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和忿而投江的行为加以批评。“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对《离骚》运用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的写法表示不满,但承认《离骚》“其文弘丽雅,为辞赋宗”。指出屈原的作品对后世辞赋的重大影响,

6、王逸:钦敬屈原高尚的人品,同情其不幸遭遇,对屈原评价极高,不满班固对屈原的指责。认为屈原作《离骚》等作品一方面为了讽谏,另一方面具有舒泄愁思、自我安慰的作用。

(二)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

1、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明确指出: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的良药。《诗品》中强调抒发“怨”情。

2、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自由抒情,在诗歌的表现上必然会要求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钟嵘主张自然,但又不否定人为的努力,对“巧似”也不全部否定,不过他认为“巧似”不应该影响自然,而要把“巧似”和自然统一起来,经过人为的努力而达到出神入化、天衣无缝的高度艺术美,把自然作为衡量艺术美的基本原则。钟嵘这种强调自

然之美的思想,嗨突出表现在对当时创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的批评上。

3、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钟嵘论五言诗是以建安文学为最高典范的,而建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风力”、“骨气”,也就是“风骨”。钟嵘特别重视以“怨愤”作为体现“风力”、“骨气”的重要内容,他把曹植作为“建安风力"的最杰出典范,曹植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由于受到曹丕的排挤陷害,郁郁不得志,心情十分凄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愤激之情、悲壮之气。

4、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从钟嵘的“滋味”论,不仅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可以看出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赠送试题

2011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 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 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 C.上、中、下 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13.《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 ) A.白朴 B.关汉卿 C.董解元 D.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先秦 1、《尚书.尧典》 《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诗”是“乐”的歌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孔子,名丘,字中尼。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诗歌的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特征,并且认为诗人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的,同时他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的艺术特征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非乐”就是反对、否定音乐。“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总原则。音乐究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 "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 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10."故诗有三义焉:一曰_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_ ,三曰___________。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 11.钟嵘《诗品》说:"故诗有三义焉,……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___________,润之以___________,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 第一章:先秦 >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古代文论复习题

古代文论 填空题 1.《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4.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5.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6.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9.刘熙载的《艺概》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以文学评论为主。 10.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教材指出: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11.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12. 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童心”说。 13. 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1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5.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6.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17.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文章。 18. 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19.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名词解释 1.“文以气为主” 曹丕的文论观点。“气”指人的身体在禀受了自然之气以后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艺术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概括。“文以气为主”,意思是说作家根源于自然生命的精神状

古代文论填空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2.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6.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7.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9. 庄子、《庄子》 10.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1.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2. 《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3.《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 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 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 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4.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 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 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 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汉书》的《儒林传》、《艺 文志》都认为汉代治《毛诗》 的是毛公(亨),他是赵人.为 河间王博土。《后汉书·儒林 传》说,诗序为汉代卫宏 所作。 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 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 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 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 面。 7.《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 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足以戒。” 8.《毛诗大序》说:“故诗 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因而提出了“六 义”说。 9、志、诗 10、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 的主旨是“疾虚妄” (《佚 文》篇)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 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 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 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把文 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 指:奏议、书论、铭诔、 诗赋。 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 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 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孔融、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和刘桢。 4.《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 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 也。 5.《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 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 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观点。 6.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四部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按时 间先后是《典论·论文》、 《文赋》、《文心雕龙》和 《诗品》。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 分为 10 类,并具体概括了其 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 情而绮靡”说,对诗歌抒情 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产生 了巨大作用。 9.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 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即“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 也遗妍。暨音声之迭代,若 五色之相宣。” 10.陆机在《文赋》中说:“其 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 宣。”“会意”是指具体构思, “遣言”是指辞藻,“音声 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11.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 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 应、和、悲、雅、艳。 12.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 形式。 13.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 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 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 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 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 文。狭义的文当即是用语言文 字来表达的文章。 14.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 “道”,具有儒、道、 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5.《神思》篇列《文心雕龙》 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 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 作观。 16.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 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 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7.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 “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 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 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 家的才能和个性。 18.刘勰提出个性形成有四个 方面因素:才、气、学、 习,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 养,刘勰能兼顾而不偏废。 19.刘勰在《体性》篇中把文 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 附”、“繁缛”、“壮丽”、 “新奇”、“轻靡”。 20.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 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 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 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 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1.《文心雕龙》与《诗品》,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 最高成就。 22.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 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 “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 化。 23.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 倡“自然英旨” (见《诗 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4.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 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 《诗品序》),他要改革“雕 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 新自然。 25.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 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 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味 26. 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 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 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 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 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 才是最好的作品。 27.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28.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 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 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 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 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讲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 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 新主张的纲领。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 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 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 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 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 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 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 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 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 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 明、语言精警。 4.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 遇》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 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 骨峻之作。 5.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诗式》,另有《诗仪》一 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 有所引录。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韵外之致:是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关于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像,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对汉赋的产生、兴盛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首先,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记述汉赋所表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其源出自楚辞是古诗之流,指出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这大体上指出汉赋的政治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了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原诗是一部在理论上建立自己体系的著述,对诗的源流正变,本未,盛衰都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以长篇论文的形式,突破了北宋以来以诗论诗的体裁,通篇贯穿着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精神。作者在原诗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部份,他认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三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往而不在,无往而不合,因此诗歌决不止于抒情、决不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二者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解析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 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二、孔子的文学思想 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主要内容有: 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孟子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 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 “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 1、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核心。 3、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 基本精神:尚用、尚质 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 “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之所在者是道,不可以用言语去传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意的,把握了意,就可以忘了语言。“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其文学思想及(影响) 1、以自然朴素为美。(对礼教束缚自由个性具反抗批判意义,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2、“得意忘言”说。(对后世“不落言筌”和不可言传的意境追求有直接影响。) 3、超现实主义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能力,丰富文学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闪耀独创和批判光芒,对后世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演进期) 刘歆将《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并列,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 一、毛诗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三百》被奉为经书。诗学严重地经学化、儒学化,这种情况集中地表现在《毛诗序》中。 《毛诗序》认为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提出了“吟咏情性”理论。但又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封建思想礼教来规范这种情。 2、诗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分为美刺、教化两个方面。“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歌的体裁:风雅颂,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起,发端和比喻兼有。 二、司马迁 其文学主张: 1、“发愤著书”说。(影响深远,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2、高度评价屈原及作品,充分肯定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 1、第一个为屈原作品作注的人:淮南王刘安——《离骚传》 2、司马迁完全赞同刘安的评价,在《史记》中为其立传,并大段引用《离骚传》原文,特别肯定了屈原作品“刺世直谏”的批判意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班固对屈原及作品的指责,反映正统思想理论的极端保守和落后。 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研究楚辞的专论——王逸的《楚辞章句序》。高度肯定其不朽价值和崇高地位。(为驳班固所作,王逸站在儒学经学立场,有一定局限和扭曲。) 四、王充《论衡》——“异人异书”“思想解放的先驱” 《论衡》的主要思想: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拟的文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为世用”的文学主张。 超奇篇的主要内容:对作家的品评。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表现在: 1、提出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把读书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 鸿儒) 2、强调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创作好坏,有先天才气,也有后天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