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基础》作业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答案.

《管理学基础》作业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题

1、科学,艺术

2、组织,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4、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维技能

5、基本规律,一般方法

6、计划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四、简答题

1、管理包括以下基本职能:(1)计划。计划职能包括收集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建

立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具体措施。(2)组织。组织职能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各种资源的调配和组织过程。(3)领导。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对下属进行指挥和影响。(4)激励。激励职能是管理者运用各种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5)协调。协调职能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组织中的各种冲突。(6)控制。控制职能包括制定标准、评价绩效、分析原因、纠正偏差。

2、为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使用某

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知识、技术、经验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并进行沟通的能力。(3)思维技能。思维技能(也称概念技能)是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进行系统思考以做出妥当决策的能力。

3、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特性:(1)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研究内容

广泛,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学等。(2)管理学是应用性学科。管理学理论来自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3)管理学是不精确的科学。管理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4)管理学是软科学。管理技术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5)管理学是科学,管理实践是艺术。管理学形成了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但管理实践需要专门技巧的灵活应用。

4、管理环境包括:(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

发展态势,以及经济政策方面的状况与变化。(2)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组织外部的技术变化。(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政党制度,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4)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组织外部自然环境的状况与变化。(5)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社会文化与习俗、社会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状况与变化。

五、论述题

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任何集体活动都离不开管理。(2)管理是决定组织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管理是现代生产力要素之一。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早期的管理思想,近代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2、亚当·斯密

3、科学管理之父

4、法约尔,孔茨

5、西蒙,决策

6、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D

6、D

四、简答题

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科学定额制度。提高效率必须制定科学的定额,即“合理的日工作量”。科学定额建立在工时和动作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工人操作的具体动作分析,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此为依据得到操作的标准时间,便可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2)标准化原理。在工作中建立标准的操作方法与规定,使用标准化的机器、工具和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3)选择与培训工人科学化原理。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并以第一流的工人为标准制定工作定额。管理者的责任是为工人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将之培养成为第一流的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应根据工作表现而不是工作岗位来支付工作。根据确定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即工资按完成定额的比率而浮动。(5)管理职能专业化。将计划职能与执行分开,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工作专业化。(6)例外原则。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2、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是:(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

对管理五项基本职能的概括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管理理论体系,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2)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基本原则对管理实践具有广泛的长久的指导意义。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不足有:(1)某些管理原则过于教条,缺乏弹性。(2)在经营与管理的关系上,不具有普遍意义。

3、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工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并非只凭金钱与物质刺激(经济人),而是物质与社会、心理需求的综合所致。其中,社会、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和受人尊重等,即所谓的“社会人”。(2)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士气主要指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融合而成的精神状态。士气的高低取决于工人对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即安全感、归属感、友谊等方面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由工人个人历史、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个人态度和情绪;二是工人相互间或工人与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企业为了实行其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方面。在正式组织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非正式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又形成了共同的感情,进而构成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内约束内部成员的行为,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忽视所造成的损失;对外保护工人免受外部管理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非正式组织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管理者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取得平衡。

4、现代管理理论包括以下主要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等。

五、论述题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一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劳动分工。分工提高效率,管理也需要分工。

(2)权力与责任。权力使管理者发号施令,使他人服从于自己,责任是使用权力的回报或滥用权力的惩罚,两者必须平衡、对等。

(3)纪律。纪律是通过协定而达成的“服从、勤奋、积极、端正、尊重”,领导与下属双方都必须服从和遵守。

(4)统一指挥。每个下级只能接受来自于一个上级的命令。

(5)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标的所有活动,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下进行。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强调组织目标的第一性。

(7)合理报酬。按劳付酬,报酬公平合理,具有鼓励作用,不应超过合理界限。

(8)集权与分权。组织设计应考虑权力集中与分散的适度问题。

(9)等级链与跳板。组织从最高层到最基层形成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以保证组织内的统一指挥。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跨越权力线直接进行横向沟通,以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造成的信息传递延误与失真(跳板原则)。

(10)秩序。“各有其位,各称其职”,“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

(11)公平。管理者对待下属的态度应是友好、公正。

(12)员工的稳定。提供合理的人事计划降低人员的离职流动率,鼓励专职人员能长期稳定下来。

(13)首创精神。鼓励创造性的想法和发明。

(14)集体精神。鼓励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强调大家齐心协力。

第三章计划

一、填空题

1、程序,规则,方案

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3、战略计划,管理计划,作业计划

4、综合计划,专业计划,项目计划

5、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6、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D

四、简答题

1、计划工作包括以下六个方面(5W1H)的内容:(1)做什么(What)。即要明确计划工

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2)为什么做(Why)。即给出实施计划的理由。(3)何时做(When)。即明确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4)何地做(Where)。即明确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要求和限制,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展的地点和场所。(5)谁做(Who)。即明确由哪些部门、哪些人来参与并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6)怎么做(How)。即制定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和相应的政策、规则,制定考核指标和控制标准。

2、计划的性质包括:(1)首位性。计划相对于其它管理职能而言处于首要的位置,是执行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计划工作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之中,直接影响其它管理职能的运行。(2)目的性。各种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3)普遍性。计划存在于一切组织活动之中。计划涉及并指引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各人员的组织性行为。(4)灵活性。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5)有效性。计划的有效性包括时效性和经济性。计划的时效性是指计划工作必须在计划执行之前完成,并慎重选择计划的起止时间。计划的经济性是指组织计划应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组织目标。(6)创造性。计划工作应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合理的决策。

3、计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计划是降低经营与管理风险的手段。(3)计划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4)计划是控制活动的依据。

4、计划工作的过程是:(1)机会研究。计划工作从分析组织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开始。(2)确定目标。在机会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对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解,以形成目标体系。(3)明确计划前提。即确定整个计划活动所处的未来环境。(4)提出可行方案。围绕组织目标,广泛吸收意见,提出可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途径和方案。(5)评价备选方案。确定可行方案后,要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价。(6)选择方案。认真比较各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按照某种规则将各方案进行排队,最后确定最优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派生计划是为了支持主计划的实现而由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制定的辅助计划。(8)编制预算。预算是计划的数字化表现,是组织计划的综合反映。计划的最后一步就是形成预算。

五、论述题

目标管理的一般过程是:

1、建立目标体系。(1)在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充分分析基础之上,通过上下沟通,形成组织总目标。(2)将组织总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制定各部门、各层次、各人员的目

标。(3)协调目标体系中横向之间和纵向之间的关系,保证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一致性。(4)编写目标展开图和目标管理卡。

2、实施目标。(1)上级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授权,进行权力的下放。(2)上级对下级进行指导、协助,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3)上级对下级进行动态的检查、激励与控制,促进下级目标的达成。(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评价目标成果。(1)以目标为依据,按规定的期限和标准进行评价,进行业绩考核。(2)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章组织

一、填空题

1、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

2、盈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

3、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4、解冻,变革,再冻结

5、技术型变革,组织型变革,人员型变革

6、产品或业务,职能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A

6、B

四、简答题

1、组织的一般特征有:(1)既定目标。组织为一定的目标而建立和存在。(2)既定分

工。组织成员通过分工从事特定的工作,通过协作以达成组织目标。(3)既定秩序。组织中形成权力与责任制度,设定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

2、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1)目标导向。(2)分工协作。(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

度。组织设计要确定合适的管理层次以及合理的管理幅度。(4)统一指挥。(5)权责一致。权力的大小与责任的大小相对应。(6)适当授权。授权是管理者将部分工作及权力向下级进行分配。(7)执行与监督相分离。即执行性机构与监督性机构分开设置。(8)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组织设计应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来决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9)精简有效。机构要精,用人要少,效果要好,成本要低。(10)适度均衡。管理系统的权力要分散、均衡、相互制约。

3、划分部门的基本方法有:(1)职能部门化。以同类性质活动作为部门划分依据,如A公司设立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研发部等。该方法突出专业化管理,运用相当广泛。(2)产品部门化。根据产品类型进行部门划分,如B公司设立洗衣粉部、肥皂部、清洁剂部等。该方法突出产品(行业)导向,适用于产品多元化的组织。(3)区域部门化。根据业务区域进行部门划分,如C公司设立北美部、东欧部、中东部、南亚部等。该方法突出区域(地理位置)导向,适用于地区多元化的组织。(4)顾客部门化。根据顾客类型进行部门划分,如D公司设立儿童部、老年部、女性部等。该方法突出顾客导向,适用于顾客类型较多的组织。(5)流程部门化。根据业务流程或过程进行部门划分,如E公司设立招生部、培训部、分配部、服务部等。该方法突出具体业务的过程管理,适用于业务流程较为复杂的组织。(6)混合部门化。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对组织进行部门划分。

4、设计管理幅度要考虑:(1)管理者的层次与素质。(2)被管理者的层次与素质。(3)

管理工作的性质。包括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稳定性、程序性等。(4)信息沟通的手段与效率。(5)计划与控制的明确性及其难度。(6)组织在空间上的分布。即上下级所处地理位置的距离。

5、事业部制的优点有:(1)有利于调动事业部的积极性。(2)有利于加强企业的适应

能力和竞争能力。(3)有利于同一产品或同一地区之间的协调。(4)有利于培养全面性人才。(5)有利于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集中于战略性问题的管理。事业部制的缺点包括:(1)容易形成本位主义。(2)容易形成内部竞争,产生短期行为。(3)形成机构的重叠设计,增加管理成本。(4)总部对事业部的控制难度加大。

五、论述题

组织设计的一般步骤是:

1、职能设计。职能设计是对组织的管理业务进行总体设计,确定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及其结构,并层层分解为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包括:(1)基本职能设计。确定组织应具备的基本职能。(2)关键职能设计。在众多职能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职能。(3)职能分解。层层分解为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

2、部门化设计。部门化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将组织各种业务与活动进行分类和组合,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来承当,并授予各部门所必需的职权,规定相应的责任。

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设计。管理层次的多少首先取决于组织的规模,一般而言,组织结构中的纵向层次有高、中、低三个层次,大型组织有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层次。管理层次的多少也取决与管理幅度的大小,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

4、命令链设计。命令链是从组织的最高层到最基层的不间断的权力路线。命令链设计是在统一指挥原则下将管理的各职位形成一条连续的管理等级链。

5、集权与分权设计。组织设计应明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即确定各层次、各级管理者的决策权限。

6、管理规范设计。管理规范是组织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流程、办法、规则的总称。管理规范包括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包括基本管理制度、专业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等。管理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定额标准、职能管理标准等。

第五章领导

一、填空题

1、领导者,被领导者

2、职位,个人

3、指挥,协调,激励

4、领导特质,领导行为

5、合理

6、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C

5、D

6、A

四、简答题

1、领导者的权力包括:(1)强制权(惩罚权)。即施加或不施加负面结果的能力,依赖

于惧怕。(2)奖励权。给他人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奖赏的能力。(3)法定权。一个人在正式层级中占据某一职位所相应得到的权力。法定权比强制权或奖励权广泛,它包含组织成员对某一职位权力的接受。(4)专长权。来自专长、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一种影响力。(5)个人影响权(感召力)。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特智谋或个人特质的一种确认。感召力产生于对他人的倾慕和希望自己等同于这人的心理。

2、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尽可能地逃避工作。(2)多

数人没有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4)多数人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5)多数人的行为追求经济上的最大利益。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是:(1)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完成任务为工作的中心。(2)强调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管制和处罚。(3)突出物质和金钱激励。

3、管理方格理论以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作为两个坐标轴,建立坐标系,故又称管理坐标理论。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度,即领导者对组织员工的关心程度,包括对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信息沟通等方面;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即领导者对组织目标与组织利益的关心程度。将纵轴、横轴各分为九等分,形成81个方格,作为衡量关心度的标准。这样,在理论上形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行为方式。以管理方格图为依据,管理方格理论列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行为:(1)任务型(9,1)。注重任务的完成,不关心人的因素。(2)俱乐部型(1,9)。非常关心员工的状况,不管生产状况如何。(3)贫乏型(1,1)。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4)中间型(5,5)。在关心人与关心生产两个方面追求适当的平衡。(5)团队型(9,9)。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佳点。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方式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关。领导方式有关系行为导向和工作行为导向两种,下属的成熟度分为低、中、较高和高四种状态。领导风格必需与下属的成熟度相适应,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以选择。(1)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适用于低成熟度的下属。(2)说服型。即高工作、高关系,适用于中成熟度的下属。(3)参与型。即低工作、高关系,适用于较高成熟度的下属。(4)授权型。即低工作、低关系,适用于高成熟度的下属。

五、论述题

美国学者弗雷德·费德勒提出的有效领导的权变理论与模型,认为领导方式的有效性取决于所处的环境。领导和领导者是某种环境的产物,即S=f(L,F,E),其中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特征,F代表追随者特征,E代表环境。

(1)两种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分为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两种。费德勒使用LPC量表来衡量领导风格。即管理者用LPC量表中的内容来评价最不与自己合作的同事。如果评价大多是正面的,则表明该领导者倾向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型);如果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则表明该领导者倾向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方式(低LPC型)。

(2)三种领导情景。情景因素有三种: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与上下级关系。职位权力是指领导者的职位所拥有的权力大小。任务结构是指群体的任务是否能够清楚界定。上下级关系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程度。

第六章激励

一、填空题

1、需要,欲望

2、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3、正激励,负激励

4、优势需要

5、效价,期望

6、环境刺激,个人内部动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三、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A

5、C

6、B

四、简答题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满意的对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相应地,

不满意的对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2)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条件因素,包括组织政策、工作环境与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安全保障、与下级的关系、监督(与上级的关系)、地位等九个方面。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与特点有关的因素,包括工作成就、工作得到承认、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发展与晋升、个人成长等六个方面。(3)保健因素的缺乏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如果改进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不会使人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激励因素的改进才能够直接激励员工。

2、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决定激励力(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效价与期望。

激励力即动机水平,是指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表现为员工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期望是指达成某种目标的可能性。(2)M=V

×E。即激励力=效价×期望值。(3)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主观努力和工作成绩的关系,工作成绩和奖励的关系,奖励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3、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受到外部环境刺

激的控制和调节。(2)强化是指通过有效的刺激,起到对行为的加强作用。(3)三种强化手段: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得该种行为重复出现。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或消除。消退是指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使其慢慢停止该种行为。

4、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不仅受到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相对报酬可能是相对于别人的报酬而言,也可能相对于自身过去的报酬而言。(2)两种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与别人相比,即自己所得/自己付出:他人所得/他人付出。纵向比较是与过去相比,即现在所得/现在付出:过去所得/过去付出。(3)公平是平衡稳定状态,不公平会引起紧张和不安,从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5、激励的基本原则有:(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3)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5)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

五、论述题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需要,包括对食物、水、睡眠、衣服、性等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是寻求保护以避免受到生理伤害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友谊、情感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需要是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信赖或尊重的需要,包括身份、地位、威望等。自我实现需要是要求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2)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有一种需要占主导支配的地位,这种需要称为优势需要。人的行为受到优势需要的支配。

(3)人们在满足需要时,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

(4)未满足的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第七章协调

一、填空题

1、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

2、组织目标,个人心理

3、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

4、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人格差异

5、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6、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5、A

6、D

四、简答题

1、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1)规范。团体的行为标准对成员具有影响力和约束作用。(2)从众。从众是指团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因受到集体的压力而表现出与团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3)助长。个人在团体中的表现优于单独情况下的表现。(4)致弱。个人在团体中因感到不自在而降低行为效果。

2、冲突产生的原因有:(1)稀缺性资源的争夺。(2)认识和知觉的差异。(3)信息缺

乏和沟通不足。(4)忽略工作的相互依存性。(5)角色的混淆。冲突产生的条件是:(1)存在不同的个体利益。(2)认为对方会损坏自己的利益。(3)觉察到对方正在或将要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

3、沟通的主要技巧有:(1)及时沟通。及时发送信息,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利用信息。(2)充分沟通。信息要全面、充分、适量。(3)真心沟通。真实、客观的信息,真诚、善良的态度。(4)双向沟通。增强沟通的互动性。(5)善于倾听。多听,善于听。(6)求同存异。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1)目标。目标是否一致是决定人际关系好坏的首要前提。(2)个性。个性是指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3)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对自己、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形成的整体认识。(4)人际沟通。主要体现在沟通障碍方面。

五、论述题

沟通的障碍包括:

1 主观障碍

(1)心理障碍。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形成的沟通困难。

(2)过滤障碍。信息发送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3)地位障碍。因职位的高低而引起的沟通障碍。

2 客观障碍

(1)距离障碍。空间距离导致的沟通困难。

(2)机构障碍。因组织机构复杂庞大而形成的沟通障碍。

3 方法障碍

(1)语言障碍。

(2)方式障碍。因沟通方式选择不当而产生的障碍。

第八章控制

一、填空题

1、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同步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

2、集中控制,分散控制,系统控制

3、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4、统计法,工程法,经验估计法

5、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6、数字化,广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D

5、B

6、C

四、简答题

1、控制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保持一致而进行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讲,就

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发现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或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行动或计划,使两者保持一致的过程。(1)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目标的实现。(2)控制包括调整行为和调整计划两个方面。(3)控制包括控制者、控制对象、控制内容、控制方法等因素。(4)控制是管理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2、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1)组织环境复杂多变。(2)组织活动复杂化。(3)管理者的授权。(4)纠正管理者的失误。

3、有效控制的原则包括:(1)适时控制。适时控制是指控制系统应及时提供信息,迅速做出管理上的反应。适时控制的好方法是建立预警系统。(2)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率要恰到好处。(3)客观控制。客观控制是指控制的标准、方法与过程应尽量脱离主观性,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4)弹性控制。弹性控制是指控制行为能够适应组织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灵活性。

4、控制的主要方法有:(1)预算控制。预算是数字化的计划,是用数字表示的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预计结果。预算是使用最广泛的控制方法。(2)非预算控制。包括:A、实地视察法。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B、报告制度法。通过定期报告进行控制。C、比率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比率指标进行控制。D、审计法。包括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E、盈亏平衡分析法。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并根据经营目标进行控制的方法。

五、论述题

控制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标准。(1)确定控制的对象。在建立控制标准之前,要明确哪些事或物需要加以控制。(2)确定标准的类型。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绩效的规范或者尺度。控制标准有定性和定量两类,在实际控制工作中,尽可能采用定量标准。常见的控制标准有:实物量标准、价值标准、时间标准、质量标准、消耗标准、行为标准等。(3)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法、工程法、经验估计法。

2、衡量绩效。衡量绩效的常用方法有:(1)个人观察。(2)口头汇报。(3)书面报告。(4)统计报告。(5)抽样检查。

3、比较差异。(1)分析衡量的结果。衡量绩效后,将其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比较的结果,可能有以下情形:不存在偏差;存在偏差,但是偶然的、轻微的;存在严重的偏差,是执行的问题;存在严重的偏差,是计划的问题。(2)分析偏差的成因。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计划或标准制定不合理;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4、纠正偏差。(1)改进工作绩效。(2)修订标准或计划。

案例分析解答

案例一

(1)在这个案例中,存在多头领导的问题,其原因是组织设计不当,直线和职能权力不清。

(2)处理方法:重新对组织进行优化设计,对各种权力进行清晰界定。

案例二

(1)销售人员外流的原因在于:外销员的工作指标完不成,公司内部存在业务上的矛盾,外销员的待遇不高,外部有诱惑力。

(2)留人的措施:提高外销员的工资待遇,形成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加强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沟通,提高协作度;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案例三

(1)原因分析:该奖励制度存在不合理性,干部与职工的差别太大,不符合公平原理;干部之间没有进行科学的区分,没有将奖励与贡献紧密联系起来;忽略了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过分注意在物质激励。

(2)改进方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奖金分配;做好解释工作和沟通工作。

案例四

(1)安西尔:体现出对工作的关心,经济人的假设。

(2)鲍勃:体现出对人的关心,社会人的假设。

(3)查里:体现出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案例五

乔林董事长为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不合理,因为:缺乏对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目标的各种指标要么没有挑战性,要么没有可行性;各种指标之间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案例六

(1)促使该图书公司要进行组织改革的因素有:内部动因-业务的扩大、组织目标的转变、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外部动因-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变化等。

(2)组织结构设计:可以按照区域部门化,设立事业部,按事业部制进行管理。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doc

《管理学基础》平时作业(二) %1.选择题(从下列各小题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1.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A、感情的逻辑 B、正规的程序 C、效率的逻辑 2. 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该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被称为□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3.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一 般山等所组成。 A、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实施 B、战略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控制 C、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 4. 经济活动中,指明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这就是。 A、策略 B、目标 C、政策 5. 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采取行动,合理分配备种资源,以期达到既定目标,这也是 计划的一种表现形式,即o A、目标 B、策略 C、规划 6. 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这种计划就是o A、专题计划 B、专项计划 C、预算 7.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单纯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 因此他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 A、技术创新 B、信誉至上 C、创造顾客 8.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o从形式上看,它是一利程序和过程。 A、管理系统 B、指标体系 C、指标管理系统 9. 美国对企业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如果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其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 A、55% B、56% C、57% 10. 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其中,由企业性质决定,是页献给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功效的概括反映,是联结管理要素的动态机制,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现代管理应该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战略、市场、生产、质量和人事等方面,这里我们将重点论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2.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学说和 现代管理五个阶段。 3. 企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 答: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通常,就企业而言,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构成企业外部环境;一类是企业可控的因素,构成内部环境,亦称企业内部条件。 外环境: 1.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的政策倾向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家的政治路线。②经济体制。③科技、教育体制。④政府的行政性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对某些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政府预算等。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②经济结构。③市场利率。④汇 率水平。⑤通货膨胀率等。 (3)、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与企业所属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文化环境 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态度,如消费习惯、工作态度和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对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各种法律法规。 2.经营环境因素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概况和行业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销售增长率、行业的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制约条件等;行业竞争结构则主要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决定。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各种影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因素。 内环境: (三)企业内部条件要素 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 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管理资源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和企业文化等; 能力要素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

管理学基础答案.

1、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 3、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4、(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6、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7、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8、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 9、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 10、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 )中的观点。 、 1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其手段都是管理。 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1.D;2.A;3.A;4.B;5.D;6.A;7.D;8.A;9.A;10.B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 A )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的 B.最符合需要的C.最经济和合理的D.最先进科学的 3.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A)。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4.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B)。 A、时间序列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简单平均法 5.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D)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B.130C.60D.30 6.企业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A)。 A、权责利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7.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D )。 A、即席发言 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D、非结构式面谈 8.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A)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成就因素 D、需要因素 9.全面质量管理体现了全新的质量观念,它强调(A)。 A.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B.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也是检验出来的 C.产品的服务质量D.产品的最终检验过程 10.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B)。 A.正式途径内的关系B.正式途径外的非正式关系 C.上下级之间的关系D.工作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专项计划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计划,是某项重要项目的特殊安排,所以在拟订时不必考虑综合计划。× 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2.×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 3.当能够收集到足够可靠的数据资料时,运用时间序列法是可取的。√ 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多,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4.×管理幅度越大,需要的管理人员越少,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越难做 5.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5.×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 6.组成领导班子的成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由不同的知识水平的人,按照一定的比

20XX管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管理学基础》 一、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管理的目的是()。 2、管理者的角色包括()、()和()。 3、管理者的技能包括()、()和()。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和()的学科。 5、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正式诞生,同时确定了泰勒的()的地位。 6、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代表人物有()和奥唐纳尔。 7、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 8、按照计划的对象,可将计划分为()、()和()。 9、按计划要解决的问题的重复程度,可将计划分为()和()。10、从管理的角度看,目标具有()、()和()的特性。11、按规模,可将组织分为()、()和()。12、按组织目的,可将组织分为()和()。13、领导活动包括()和()两个方面。 14、领导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的权力,二是来自()的权力。15、领导者的作用有()、()和()。16、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和身体素质。17、激励的心理基础是()

和()。 18、按激励的内容,可将之划分为()和()。19、按激励的性质,给予奖励是(),给予惩罚是()。20、决定激励力(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和()。 21、按照团体组成的目的,可将团体分为()和( )。 22、团体的作用体现在保证()的实现和满足()的需要。23、按照冲突的性质,可将之划分为()和()。24、按沟通的反馈性,可将之划分为()和()。25、按沟通的渠道性质,可将之划分为()和()。26、按控制的手段,可将控制分为()和()。 27、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有()、()和()。28、有效控制的原则有()、()、()和()。29、预算是()的计划,是用数字表示的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预计结果,预算是使用最()的控制方法。 30、按控制的时机,可将控制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对象是指组织中的()。 A 人员 B 技术 C 设备等资产 D 人、财、物、信息等一切资源2、管理者是指()。 专业资料 A 组织的高层领导 B 组织的中层领导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基础试卷C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卷C及答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单选题 2.王力是一民营企业的职员,他工作中经常接到来自上边的两个有时甚至相互冲突的命令。以下哪种说法指出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本质原因(D) A.该公司在组织设计上采取了智能结构;B.该公司在组织运作中出现了越级指挥问题。 C.该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过多。D.该公司组织运行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 3.企业面临的境况正日益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企业的决策越来越难以靠个人的智力与经验来应付了,因此现代决策应该更多地依靠:(B) A.多目标协调B.集体智慧C.动态规划D.下级意见 4.有位教师一直认为研究生时不需要课堂闭卷考试的,但学校规定研究生考试必须采取闭卷形式。结果,这位教师在考场上对学生翻阅参考资料采取了默许的做法。作为一位管理者,你将如何对待这种情况(C) A.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加强考场巡视,以彻底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B.找到这位老师谈话,对他的这种做法进行批评,让其不能再放任自流。 C.设法消除这位教师的心理抵触情绪,以取得该教师对学校做法的理解。 D.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这位老师不主张闭卷考试,就不必强求。 5.不少人分不清管理和领导者两种概念的差别。其实,领导是指:(C) A.对下属进行授权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B.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 C.通过沟通,影响组织成员,使他们追随其所指引的方向,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D.通过行政性职权的运用,指挥组织成员按既定行动方案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6.在何种情况下,金钱可以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是“保健因素”:(B) A.那些未达到最低生活标准,基于要养家糊口的人的计件工资; B.组织在个人取得额外成就而很快给予的奖金; C.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使金钱成为“激励因素”;D.无论什么情况下金钱都只是“保健因素” 7.80年代,面对日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一时间引起了世界各国企业的关注和借鉴。但最近几年,特别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出现之后,一方面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日本经济脆弱的一面。此时,许多人又下结论,你赞同以下哪种说法( 8.D) A.对管理模式的评价必须随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变; B.日本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总汇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名次解释总汇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管理学基础答案

1 (单选题)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A、定量预测 2 (单选题)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c、长期预测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 C、定性预测 3 (单选题)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做支持。C数据资料 4 (单选题)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提高()。B、6% 5 (单选题)()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B、70年代 6 (单选题)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B、日本 7 (单选题)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B、5个 8 (单选题)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B、专家目标设定发 9 (单选题)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统一 10 (单选题)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11 (单选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12 (单选题)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权变性 13 (单选题)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主要目标 14 (单选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资源配置的优化 15 (单选题)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16 (单选题)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政策 17 (单选题)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生产流程 18 (单选题)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第五项修炼 19 (单选题)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企业文化 20 (单选题)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的核心。 战略管理 21 (单选题)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管理学基础》试题1及答案

试卷代号:?座位号□□安徽电大芜湖分校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计算机应用专业《管理学基础》试题 2004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资源和一一一。 A分配资源 B组织劳动 C组织活玫 2、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一一一。 A技术属性和人文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 3、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该学派实质上是传招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被称为一一一。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4、经济活动中,指明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卖的方针和一般规定,这就是一一一。 A策略 B目标 C政策 5、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A管理系统 B指标体系 C指标管理系统 6、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常采用一一一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定性预测 C定量预测 7、小批量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技术权利要求分散,适于采用一一一组织形式。A集权式 B职能式 C分权式 8、激励方法得当,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一一一。

A 70—80% B 80—90% C 90%以上 9、着眼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根据偏差探究原因,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使之改进工作的控制活动,就是一一一。 A直接控制 B间接控制 C现场控制 10、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管理幅度既定时,一一一。 A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多 B组织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越少 C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管理层次的设置没有影响” 二、判断正误(请指出正误并改正。每小题4分,共20分) 1、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西“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2、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3、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努力促使整个管理过程不发生偏差的控制方法。 4、两个企业力争夺同一个市场而在价格、技术等方面发生的冲突,属于竞争。 5、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 2、计划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和成本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为重要标准⑷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主要理论包括:(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具有⑴集合性;⑵层次性;⑶相关性。 从系统原理的要点中管理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整体性原理,当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2)动态性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4、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案: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企业要想做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做到(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5、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类活动为什么要追寻效益原理?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6、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共25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 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5.(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A.5—10 B.10—15 C.15—20 8.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完整版)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

管理学基础模拟试题一 1、“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 选择一项: A. 泰罗 B. 法约尔 C. 西蒙 D. 韦伯 2、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 ) 选择一项: A. 计划 B. 控制 C. 协调 D. 指挥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选择一项: A. 科学技术 B. 加强人的管理 C. 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增强责任感 4、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 B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选择一项: A. 生产管理 B. 生产流程 C. 作业管理 D. 操作规程 5、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 选择一项: A. 层次性

C. 变动性 D. 重合性 6、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选择一项: A. 管理系统 B. 评估工具 C. 指标体系 D. 激励手段 7、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战略管理的( A )特征。 选择一项: A. 全局性 B. 纲领性 C. 长远性 D. 客观性 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简单化决策,属于( B )。 选择一项: A. 日常管理决策 B. 程序化决策 C. 确定型决策 D. 风险型决策 9、在管理学中,组织的静态方面含义就是( C )。 选择一项: A. 人事关系 B. 组织目标 C. 组织结构 D. 责权利关系 10、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B )原则。 选择一项: A. 因人设职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

《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 B )。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A )。 A.决策职能 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 3.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4.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管理的(B )职能。 A.组织 B.协调 C.控制 5.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C ),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 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1.B;2.A;3.C;4.B;5.C; 6.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7.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8.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9.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法约尔认为,()。 A.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C.管理就是决策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3.这是一个网络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在管理各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 A.决策职能 B.控制职能 C.领导职能 4.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5.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6.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A.《企业再造工程》 B.《管理的革命》 C.《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7.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A.关键性 B.权变性 C.现实性 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9.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10.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以内。 A.4个 B.5个 C.6个 11.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预测者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预测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进行技术预测,往往采用()。 A.定量分析法 B.时间序列法 C.专家调查法

《管理学基础》复习题含答案知识分享

《管理学基础》复习 题含答案

《管理学基础》复习题 (答案参见实时授课课件、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 1.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 营销人员的营销策划能力属于管理者的( A )。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分析技能 3. 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指的是管理的( B )。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科学性 D. 艺术性 4. 古人所说的“运筹帷幄”是对管理( B )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 A.决策 B.计划 C.控制 D.指挥 5. 某建筑工地的包工头王某对其手下的民工采用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他常说的口头禅就是“不好好干的回家去,干好了下个月发奖金”。可以认为王某把他手下的民工看做是( B )。 A.社会人 B.经济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6.“弹性计划”体现了计划工作的( C )。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7.某公司在2015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力争在本年度实现利润2亿元。如果从计划工作的表现形式看,此计划属于( D )。 A.战略 B.宗旨 C.规划 D.目标 8.某项目网络图如下,且该项目的活动关系与时间耗费如图所示(单位:天),该项目的关键路线是( D )。

A.A—D—J B.B—F—H—J C.A—E—H—J D.C—I —J 9.某项目网络图如下,且该项目的活动关系与时间耗费如图所示(单位:天),该项目的关键路线是( C )。 A.A-C-G-J B.A-C-F-I C.A-C-F-H-J D.A-B-E-H-J 10. 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 A )。 A.PEST分析法 B.波特五力模型 C.SWOT分析法 D.波士顿矩阵法 11. 企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来确定战略选择的分析方法是( C )。 A.PEST分析法 B.波特五力模型 C.SWOT分析法 D.波士顿矩阵法 12.直线型结构的优点是( A )。. A. 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简捷 B. 分工较细,能够适应现代组织技术比较复杂和管理分工较细的特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管理学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内涵)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