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1 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J1 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J1 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J1 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国外学术动态分析?(《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J1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成素梅

11引言 J1凯茨(Jerrold J1K atz)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哲学界的一位成果颇丰的科学哲学家、数学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撰写了许多涉及语言学、语义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论文《语义学和概念的变化》(1979年)、《语言和其它抽象客体》(1986年)、《实在论与语言学中的概念论》(1991年)、《数学知识应该是什么?》(1994年)、《语言学和哲学中的语义学:一位意向论者的观点》(1996年)和专著《语义学原理》(1972年)、《沉思》(1988年)、《意义的形而上学》(1990年)、《实在论的理性论》(1998年)等。其中后两部专著是由美国著名的逻辑哲学家、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arry Putnam)所主编的《表征与心灵》(Representation and Mind)系列丛书中的两本①,颇具独到见解。

凯茨在这两本专著中,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哲学以及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等的系统考察,对成为20世纪哲学研究主流的语言学转向进行了重新评价,提出了许多不无深刻的见解。他所倡导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真反思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这一古老的哲学难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厘清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关系。他所阐述的将实在论与理性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各种反实在论诘难的新观点,代表了在世纪之末重新恢复曾经被语言学转向全部抛弃的传统哲学的某些研究方式的一种新趋向,特别是在后现代思潮泛滥的今天,再一次从根本意义上捍卫了理性主义的哲学观。

21哲学既是一阶学科也是二阶学科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整个科学研究的大厦里,哲学研究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近代以来,哲学研究从关注本原问题的本体论研究转向了关注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的认识论研究,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在认识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真理性知识,成为哲学家争论的主要话题;而科学家则坚信,在实验中得到的科学原理或科学规律就是完全的真理。

问题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研究向微观和宇观领域的不断延伸,这种通过经验的无错性来论证理论知识的客观性的做法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普适性,在实验条件受到限制的当代科学研究中,科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家的思维与观念,而不单独是经验事实本身。与此同时,哲学研究则从认识论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关注如何无歧义地使用语言的问题。分析哲学家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一种语言的表述,能表达的才是能思维的,也才是有可

①《表征与心灵》是关于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系列丛书。到目前为止,该丛书共出版17本具有代

表性的著作。在作者当中,凯茨是惟一一位在该丛书中出版了两本专著的作者。

能存在的,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在哲学研究中的这种语言学转向几乎从根本意义上抛弃了曾经具有特权地位的传统哲学观,并以各种形式的自然主义(指那些主张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的哲学思潮)的哲学观取而代之,自然主义者的共同特征是,试图彻底抛弃任何企图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对自然科学的真理性提供辩护的传统认识论。

这些自然主义的理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认为世界完全由自然客体组成,这些自然客体存在于时空的因果序列之中;(2)认识论的自然主义。认为我们的认识是关于自然客体的认识;(3)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认为对自然客体的前科学的和科学的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惟一途径。一般情况下,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一定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但是,认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未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

今天,自然主义的霸权以自然化的哲学和哲学化的自然主义的程序化形式,已经在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内稳固地建立了起来,并且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这些观点赋予自然客体以特权地位,并把它和在认识论意义上坚定地拒斥“哲学能够提供关于实在的先验认识”的传统观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们把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如内格尔)的哲学研究贬低为是过时的形而上学的继续,认为这些哲学研究没有从元哲学的维度研究问题,忽视了对哲学未来发展的展望。然而,不幸的是,当自然主义者在回答为什么不能把哲学看成是先验地认识实在的合理来源这一问题时,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诊断结果:一种是以维特根斯坦、逻辑经验主义者和语言哲学家为代表的诊断。他们认为,传统哲学家把哲学当成像科学一样的一阶学科来研究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像物理学、化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学科,都是把实在的某些方面作为学科研究的内容。所有这些学科的研究已经覆盖了实在研究的全部领域,根本没有为哲学研究留下任何对象域,也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解决研究实在的形而上学陈述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由于概念的误用而导致的形而上学家之间的争论,根本不可能得到客观的解答。

自然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家所推断出的有关因果性等基本概念的真正知识只是自然科学中的经验知识,不存在超自然的研究客体、研究现象和先验的知识,因此,哲学不可能表达一阶知识,或者说,哲学是二阶学科,它传达的是对一阶知识的语言或概念分析的二阶知识。正如卡尔纳普所说,形而上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诗歌。科学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作逻辑分析,或对科学的语言系统作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哲学只是一种语言疗法,对人类的知识没有任何贡献。他说:“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哲学谈到‘哲学’一词的使用,那么,一定得有一种二阶哲学。但并非如此”。“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数学的发现去解决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有助于我们通过发现和发明中间过渡性环节,在词的使用中“看到关联”,有助于阐明我们关于意指某种东西的概念,有助于弄懂由游戏规则所引发的各种纠缠。所以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Wittgenstein,pp174-75)

另一种是奎因的诊断。在认为科学已经涵盖了研究实在的全部领域而没有为哲学研究留

下任何余地,所以哲学不是研究实在的学科,也不存在自主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这一点上,奎因与其他自然主义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奎因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能合理地提出关于实在的问题。与第一种诊断结果不同,奎因从整体论的立场出发,明确提出应该恢复“本体论承诺”的主张。奎因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困境在于,把自身当作是不受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方法所制约的、能正确思索实在问题的一门自主性学科。事实上,如果没有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方法的制约,传统哲学家的结论通常是关于科学问题的非科学的推测。奎因认为,哲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应该是相互约束的。哲学是“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或者说,是“认识论中的自然科学”。

这两种诊断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是惟一的一阶学科的自然主义的观点,取代哲学与实在之间的传统联系观念。每一位自然主义者都认为,他们自己所开的处方,能够恰当地治愈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疾病,能够消除过去一系列的无休止的争论,哲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稳固的进步。

但是,正如许多证据所体现出的那样,情况远非如此乐观。当代语言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内至今未衰的争论充分说明,自然主义者的所有这些疗法,丝毫没有呈现出能够治愈这些病症的任何迹象。哲学争论仍然异常激烈,并且争论的范围随着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奎因哲学之间分歧的日益加剧而不断扩大。因此,对20世纪的这场“哲学革命”的重新评价和对什么是哲学研究对象等问题的认真反思,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到20世纪末,这种再评价的热潮已经兴起,凯茨就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主要代表人物。凯茨是在自然主义的哲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哲学家,并且受到了良好的分析哲学的熏陶。他在批评自然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试图说明自然主义者在批评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概念时所采取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是犯了连洗澡水带小孩一起倒掉的根本性错误。凯茨在《意义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论证并不能证明抛弃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概念是合理的,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在《实在论的理性论》一书中阐明和辩护了传统的实在论和理性论的哲学观。他认为,试图再次复兴传统哲学概念的热情不是出于对过去的怀念,而是从解决哲学研究所面对的一系列困惑着手,试图通过对哲学研究对象的重新考证,从根本上推动哲学的发展。

凯茨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自然主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他不同意自然主义者关于一阶学科与二阶学科的区分方式。凯茨站在非自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区分一阶学科与二阶学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依照其所提问题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一阶学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世界客体范围内的问题,二阶学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一阶学科中的语言与概念的问题;另一种方式是,依照其回答问题的不同作用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中的一阶学科具有发现事实和整理事实的作用,二阶学科则没有这样的作用。

凯茨指出,按照前一种区分方式,哲学既是一阶学科,又是二阶学科。例如,数学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数、集合、空间等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元数学是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也会在已知的领域内提出有关技术语言的问题。所以,在第一种意义上,一阶学科和二阶学科是不可分离的。认为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经验工作没有任何贡献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

这一种观点很容易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制约在一阶学科的语言或概念的框架之内。

按照后一种区分方式,自然主义的诊断只具有一半的真理。正确部分是,在直接的意义上,哲学不像科学那样以发现事实和基于更基本的原理建立理论来说明事实为目的,因此是二阶学科。但是,凯茨站在非自然主义立场上认为,哲学只要能够提出关于世界的问题,就是一阶学科。因为在科学研究中,二阶学科虽然不具有发现事实或者说是整理事实的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哲学对于科学研究中的概念判断没有任何认识论的贡献。

所以,凯茨指出,第二种区分标准的错误部分是,假设哲学不能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发现事实或整理事实的作用,不能提出关于实在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自然主义者的这种诊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科学研究事业中所提出的关于实在的某些问题,不是通过扩展科学知识或得到更好的基本原理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学知识所依赖的方法论的有效性和本质的问题。

例如,物理学不可能排除对归纳原理的怀疑。而在数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是,数和集合是客体吗?如果是,那么它们是哪一类客体?数学知识依赖于自然界中的事实吗?为什么数学家关于数与集合的知识比物理学家关于物质的知识更具有确定性?在逻辑学和语言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样的哲学问题既与一阶学科研究的实在的基本性质有关,也与能够获得实在的知识的方法有关。这些问题在作为一阶学科的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是得不到解答的。这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学科的研究焦点在于描述和说明关于研究客体的事实,而是因为这些问题与研究的境况和他们的方法论依据有关。”(K atz,1998,p15) 31哲学不是科学的继续,哲学开始于科学停止的地方 前述自然主义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评。但是,逻辑实证主义者过高地估计了语言的意义范围,例如,弗雷格通过扩张分析概念,来达到为数学真理的逻辑分析提供语义学基础的目的。凯茨认为,这正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失败所在。他指出,其实,从根本上讲,语言的意义不足以丰富到表明所有的形而上学语句都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所有综合先验命题恰好是分析的先验命题这样的程度。

在这一点上,凯茨与奎因的观点相同。奎因认为,哲学的本质不是语言批判,或者说,不是对科学语言或日常语言进行句法和语义层面上的分析与描述。在奎因看来,尽管语言是我们通向外部世界的入口处,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外部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它构成哲学的直接对象,但这并不等于说是哲学的真正的对象。哲学所感兴趣的是语言所表述、所谈论的外部实在。尽管有些哲学问题和哲学争论产生于语言问题,但不能由此就把哲学问题完全等同于语言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形而上学是不可避免的,它内在于任何科学理论本身之中。一旦我们择定了要容纳最广义的科学的全面的概念结构,我们的本体论就决定了。(奎因)但是,凯茨拒绝接受奎因提出的哲学与科学是连续的、哲学在本质上是科学事业的一部分的观点。从康德的观点看,奎因的这种自然化的认识论不可能说明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从传统的哲学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它与哲学家理解知识的企图无关;凯茨则从语言哲学出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继续也不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科学之后的学科,哲学开始于科学停止的地方。

通常认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特别是科学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区别,是它们的基本

问题之间的区别。哲学的基本问题———例如,关于普遍知识和证明真理的问题,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性问题,他心问题,未来和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身心问题等———不同于科学问题。一方面,某些哲学问题是对科学的皮浪式的怀疑;另一方面,哲学问题导致了某种形而上学的迷惑:我们对这些问题研究得越深刻,所有可能的解答受到的新的反对就越多,从而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疑惑也就越多。例如,关于数学真理本质问题就曾在哲学家中造成了这样的形而上学的迷惑。

而凯茨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研究:科学研究、较深层次的科学的哲学基础研究和更深层次的一般哲学研究。在第一层次,数学、逻辑、物理等研究数字、集合、命题、原子、基因等世界中的客体;在第二层次,数学哲学、逻辑哲学、物理哲学和其他的科学哲学,与第一层次上的各门学科的基本问题有关;第三层次是关于纯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那些哲学学科。

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科都关注在过去研究中被提出、但却得不到解答的那些问题。既然科学是常识的延续,那么,它们试图回答在反映世界的一般过程中被提出而通常又不可能得到解答的问题;在科学的基础层次上,数学哲学、物理哲学、语言哲学等试图回答在物理学、数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提出而在本学科内肯定得不到解答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本体论特性和知识在科学中的认识论特征有关。例如,数学为我们指出了数字幂的巨大范围,但没有告诉我们数字属于哪种类型的客体。而这恰好是数学哲学家所研究的内容。所以,即使把哲学看成是二阶学科,它仍然能够提供有关实在的信息。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哲学家不是按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研究科学实在,哲学研究对我们认识世界的贡献是间接的。哲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研究客体与科学理论描述的客体是相同的,它主要存在于科学理论的解释之中。

纯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问题,来源于科学基础层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关于科学基础问题的不同哲学理论的争论中提出,而在其争论中又得不到解答。本体论在某些方面解释范畴(例如,“抽象”和“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另一类范围之间的关系。纯粹的认识论涉及到关于基本原理的依据问题,而这些基本原理是科学和基础知识的基础。凯茨把纯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知识称之为“形而上学的知识”。

所以,凯茨认为,在科学基础和科学基础的基础之领域内,哲学提出了科学自身不可能提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既是纵向的,又是横向的。在纵向层面上,哲学试图理解各门学科的本性问题;在横向层面上,哲学试图研究在各门学科中所提出的同一实在的所有问题。

参考文献

奎因,1987年:《从逻辑的观点看》,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K atz,Jerrold J1,1990,The Metaphysics o f Meaning,Cambridge:MIT Press.

 1998,Realistic Rationalism,Cambridge:MIT Press.

W ittgenstein,Ludwig,1997,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T ranslated by G1E1M1A oscombe,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Ltd.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朱葆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B)。 A.一切哲学的基石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D.世界观的基石 . 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B.可感知性C.具体性D.真实性 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2.静止就是(C)。 A.绝对不动B.暂时不动 C.运动的特殊状态D.永远不动 13.时间和空间(D)。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A.一维性B.顺序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C)。 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D.劳动 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A)。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脑容量的不同B.大脑重量不同 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 21.意识的本质是(A)。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B.抽象的思维活动 C.具体的物质活动D.精神的自由活动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例如《高老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 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例如《高老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例如《高老头》中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有有以下点: 1.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但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例如《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的一系类的心理,动作,环境描写,都是按事情所应发展的的过程来写的,而不是直接的致命。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 2.自然主义不仅要求作家有科学家的态度,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自然主义的小说就是这些实验的记录,故称“实验小说”。而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情节的丰富性,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高老头》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

全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问题的反省和追问,在20世纪后半叶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大争论。随着争论的深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观点--生态中心主义逐渐占了上风,从而取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们在判断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要的伦理准则。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人们一般在以下几种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主义"一词。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它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认为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这个中心而展开,人类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1]第二种是认识论(事实描述)意义上的。即主张人类的认识总是以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第三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生物,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生物逻辑的限制内,老鼠是以老鼠为中心,狮子以狮子为中心,因此,人也以人为中心。第四种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它的核心观念是:(1)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在设计和选择一项道德原则时,我们只看它能否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其暗含的理论前提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他的利益才能推动他的行为。(2)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3)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感情投射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学派。它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而产生并不断变化着的文化观念。随着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跃迁,它也经历了由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 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最初摆脱因生产力低下而受到大自然困扰后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又称为自然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观念就是,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早表述可追溯到普罗泰戈拉,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表明能否为人所用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随后,柏拉图以人的理念为出发点构造了整个世界,把普罗泰戈拉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体系化。但自然目的论观点最有名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大自然不可能毫无目的毫无用处的创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按照这种说法,动物(更不用说植物和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它们只是人的工具,因而人对他们不负有任何道德义务。 中世纪的神学又进一步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在托勒密"地心说"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不仅在空间方位上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在"目的"的意义上也处于宇宙的中心,因为上帝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让人类代表上帝来统治地球上的万物。因此,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来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且地球只不过是人类通往天国的旅途中的一个暂时的居所,一个考验人死后能否得到救赎的地方。所以,它只是一个毫无神圣性可言、最终会被上帝毁灭、被人类抛弃的"物体"而已。这种观点构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即神学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是:人类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目的。它也是一种作为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对天文学界乃至思想界的统治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之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是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和《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 丛娟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中的一段话:?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不可否认,如今的爱情观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为很多爱情都不是建立在真爱至上的,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其他利益,总之现在的爱情变得不单纯。社会中闪婚闪离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中闪恋闪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恋爱的潮流,这些都是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的表现。像马克思这样额伟人,他的爱情观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她对燕妮的爱是炽热的,忠贞不渝的。不管灾难有多大,不管他们相隔的距离有多远,马克思始终执着地爱着燕妮。不舍弃,不放弃。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爱就要爱得热烈,爱得忠贞,爱得执着,爱得有智慧,马克思的爱情观,在后现代时期显得如此高尚以及珍贵。下面选举马克思给燕妮写得一封情书谈谈马克思的爱情观。 距离,是滋润爱情的阳光雨露——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美丽充满奇迹,同时又短暂脆弱。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与佳话,同时也有着由爱情带来的悲剧。为什么同样是爱情,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因为,爱情也需要智慧。 马克思认为,距离是爱情的阳光雨露。他给燕妮的信中写到:?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联系实际,想到一个个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这一见解是何其卓绝。 我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对于爱情来说,距离确实产生美。有现代婚姻爱情中,有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婚姻与爱情都有着?七年之痒?,难以跨过七年这一个关卡。确实有不少例子支撑着这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说法被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道理,什么?哲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多人都会认为,爱情只存在于恋爱时期,结婚之后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因为她会褪去爱情的外衣,变得面目全非。相恋的两人,一旦步入婚姻,就成为了对方的彼此,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前的恋人现在天天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所拥有,慢慢了解,最后完全熟悉对方的一切,渐渐地,所有的新鲜感与好奇感都会消失不见。有时候,还会感到厌倦,这就是爱情出现矛盾或者是裂痕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日常的习惯由于亲近会完全吸引住一个人而表现为热情,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这是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恋人甚至是夫妻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1、我倾向于同意题目中阐述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当赋予动物权利。动物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感受,应当得到相应的尊重。动物应当享有生存权、健康权、不被虐待等一系列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应当是一种道德权利。道德权利为生命、身体和自由提供保护,使得他人不能任意伤害,不能任意干涉自由选择。这些道德权利的基本主题是尊重。”但同时,对于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利用到的动物资源,如:饲养、劳动等合理利用时,是可以利用动物的。主张动物权利并不意味着必然放弃对动物的利用,只是对那些侵犯到动物权利的利用应当放弃。正如我们人类拥有权利,但我们并没有反对对人的合法的、合理的利用一样,例如我们聘请保姆、聘请司机,都是对人的利用。这里的利用并不是指将人当做工具来使用,而应当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和作用,引导或命令他人做某件事。 2、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是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它以整体观的态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界关系,认为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我们应关注的对象。该理论重视物种种群的平衡,在不威胁整个种群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人类是可以拥有对某些生命个体进行生杀予夺权利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劳动借以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财富。“自然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一种属性。

它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自然以自身为目的的价值,它是自然系统自我存在自我发展的一个基本源泉和动力,是自然在长期的发展演化中客观地形成的一种价值。外在价值是从人和其他生命的角度,自然界对人和其他生命的有用性,即它对作为他物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自然界及其存在物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与人存在与否无关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坚持“内在价值”存在的主要观点。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与非人类中心理论的争论引起人们重新认识“人”在当代生态危机中的权力和义务,重新定位“人”在当代生态危机中应负的责任,以及应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与行动为人们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行为提供合理的理论辩护。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的爱情观

恩格斯的爱情观 摘要: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婚恋实践和有关著述的研究,总结了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提出了爱情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恩格斯对健康爱情的追求和对资产阶级爱情观的抨击,从而提出了无产阶级爱情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爱情观;研究 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字眼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不吝泼墨,用动人心弦的笔调写下了爱情的颂歌。然而无论是从伦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领域,撰文称颂马克思与燕妮的伟大爱情,从而描述马克思的爱情观者不乏其人,但对恩格斯与白恩士姐妹感人的爱情故事及其爱情观详加叙及者则为数寥寥。本文试就恩格斯的爱情观作以粗疏的探讨,谨以此献给玛丽和莉希这两位伟大的爱尔兰女性。 一、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 早在恩格斯之前,包括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爱情的本质有过阐述,却没有一个人揭示出爱情的社会属性。恩格斯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科学成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爱情的本质和发展做了科学的概括。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一种关系。他认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那么,爱情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恩格斯把它归结为三点: 第一,互爱是爱情的基础,爱情必须以互爱作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的勉强,尤其是要尊重妇女的意志。翻开历史,人们不难看出,整个中世纪以前,婚姻的缔结完全出于父母包办,无论是男子或女子,都必须顺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有的甚至是“指腹为婚”。这在中国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子“在家从父”被列为“三从四德”之首,否则就是大不孝,就是伤风败俗。马克思主义者为打碎那个社会而奋斗,恩格斯则把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视为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两性的结合应该建立在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婚姻关系,才能保证夫妻间真正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 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 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 代表人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 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学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含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吾心便是宇宙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C

A. 激变论 B. 庸俗进化论 C. 直线论 D. 庸俗唯物论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 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 运动变化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相对真理是指D 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 相对谬论 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 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D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B A. 折衷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7.人的本质A 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是人的自我保存 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 D. 是自私自利 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 摘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自环境伦理学成立以来一直被学界议论和谈论的的话题,并且目前对该争论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二者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综合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基本观点并给予了相关的评价。最后,又提出了解决该争议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措施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同时也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诸如人与环境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讨论中,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有二类: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二者出现的背景原因,历史渊源。 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源远流长。自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将哲学研究的视野领域从本体论引向认识论,从天堂引向人间以来,在人们的潜意思中,人们一直都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这一潜意思可以在亚里斯多德以及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那里找到论证。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自然是为了人而造的万物,植物是为了动物而活着,动物是为了人类而活着。在阿奎那那里,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人驾驭动物,奴役动物,甚至随心所欲地杀死野兽进行辩护。若这一理论渊源还不明确的话,那么,我们更是能从近代哲学那里找到确凿的根据。到了近代,尤其在笛卡尔哲学和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建立之后,这种强调主客之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离,强调要征服自然越演越烈,终于在17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得到了实现。17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使人类社会找到了对待自然的突破口。在向自然征战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成为人类的奴仆。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原材料成为共识。人类在利益需求的驱使之下,越发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一再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在虚荣心,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的无限膨胀,使得人们以往对待自然的那种虔诚、敬畏的态度荡然无存。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收稿日期] 2003-4-30[作者简介] 黎 军(1964-),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黎军,张大玲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教育思想;评析 [摘 要] 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自然主义教育的主要 表现有: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反对教条主义,注重行以求知的教学方法。卢梭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3)06-0081-05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 ousseau πs N aturalism Thought LI Jun ,ZHANG Da 2ling (School o 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 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 K ey w ords :R ousseau ;naturalism thought ;educational thought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bstract :R ousseau is an epoch 2making education thinker and naturalism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article not only analyses philos ophical foundation ,intension ,presentation of R ousseau πs naturalism thought deeply ,but als o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his thought and in fluence objectively.It als o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his naturalism thought. 自然主义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贯穿在他的教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提出被看作是在教育界进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给他同时代,更重要的是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曾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但若缺乏理智的选择而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造成罪恶。这就需要理性加以指导,促使自由成为善 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常常受欲望和私利的引诱与蒙蔽,因此需要良心来统率。良心是人关于善恶的自然感觉,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便 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1〕 是天赋的道德,是人们行善去恶的神圣本能。他“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 的指引,他是不须担心误入歧途的。”〔1〕 但是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是内在与天性之中的。自爱和爱他变成为良心的内容。自爱永远是善的,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将爱己之心扩展到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生着根。因为人人天性善良,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康德给卢梭天性哲学以高度评价:“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1月 JOURNA L OF S OUTHWEST J I AOT ONG UNI VERSITY N ov.2003第4卷 第6期 (S ocial Sciences ) V ol.4 N o.6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友谊与爱情观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友谊与爱情观 一、主题与构思 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友谊与爱情,使中学生明确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当友谊与爱情来临时,应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同时也修正中学生以前对这两者的错误的探秘心里。 二、组织形式: 诗朗诵、讲故事、讨论等形式。 三、班会步骤及内容: 师:同学们,大家有一点东西是老师最羡慕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首诗,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你们想不想听? 师朗诵: 妙龄时光(汪国真) 不要轻易去爱你是快乐的让友情成为草原上的牧歌 更不要轻易去恨因为你很单纯让敌意有如过眼烟云 让自己活得轻松些你是迷人的伸出彼此的手让青春多留下些潇洒的印痕因为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握紧令人歆羡的韶华与纯真 生:是青春时光。 师:对。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就等于给自己的人生掌好了舵。可是有些人却不懂得珍惜这样的青春时光,把它用于传纸条谈情说爱上了。这使老师感觉很可惜。其实,爱,是纯洁的、伟大的。爱本身没有错误,但不能在错误的时间去爱,也不能搞错爱的对象。青苹果或强扭的瓜都是不甜的。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爱的真谛,区分友谊与爱的界限。 师:首先请大家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名人、伟人是如何看待友谊的。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4、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5、患难识朋友。——(苏)列宁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7、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8、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9、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英)莎士比亚 10、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11、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 1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马克思说:“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内心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五次作业答案(全) 第一次作业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2、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真理:一切被检验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既是真理。 4、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5、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6、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8、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9、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11、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应,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1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14、价值: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 1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次作业 1、什么是哲学? 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