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山界》课件3

《老山界》课件3

《老山界》课件3
《老山界》课件3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学习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3.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理清记叙的线索和要素,赏析精彩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山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有关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陡、惊惶、攀谈、苛捐杂税、军阀、缴、欺侮、道歉、缺乏、篱笆、奇观、绝壁、峭壁、骨碌、疲倦、酣然入梦、蜷、缀、矗立、细切、咀嚼、呜咽、澎湃、督促、落得很远了、搀扶、慰问、灌输

2.合作交流,找了文中的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体会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来安排材料的方法。

3.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再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4.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

5.阅读全文,找出相关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课文,注重对优美语段的朗读和体会。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学生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边读课文边讨论探究。后小组以得分的形式比赛回答。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3。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4.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5.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

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7.“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8总结这一部分内容。

(1).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排比、夸张。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4)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6)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7)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总结中心: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断。

三 老 山 界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 咀嚼.( )呜咽.()澎湃 ..()缀.() ..()骨碌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朗读赏析精彩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生: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复习回顾 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课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 (2)写了一件什么事?(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第一天下午动身,从山沟向上走,然后写傍晚天黑夜里露宿山腰,再到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结构层次怎样划分?(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 2 生反馈,师评价补充,总结引入下一环节。 三重点研讨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态度怎样?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打趣鼓劲,小心登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老山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老山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事件的方法,理解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2、感悟“坚强的意志”对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3、感受名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继承长征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2学情分析 《老山界》一文知识点非常丰富,有表现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体现记叙文的特点;有生动的人物描写;有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环境描写……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了解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情景创设。而后,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要关注记叙文的要素,明确这应是概括内容的主要方法。之后,让学生循着课题“老山界”,找到文中介绍老山界特点的句子,了解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几个难处,以及红军是如何面对这重重困难的,同时,结合记叙文时间、地点的转移,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深邃的思想境界,我从指导学生对文中“笨重”、“坚强的意志”一句的理解出发,找寻文中生动的描写,感受红军无畏、乐观、互助的坚强意志。和瑶民攀谈细节的理解,放在质疑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坚强的意志”的来源,由此教育学生,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一切艰难险阻便都可以迎刃而解,更通过理解“照着惯例”的含义、“躲”“哭”“欢喜”的瑶民情绪变化、“一点米”“一袋米”的比较,了解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军民鱼水情。最后拓展与分层作业,,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入,由学习课文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感悟“坚强的意志”对生活、生命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找寻并品悟文中生动的描写 难点:思考“坚强的意志”从何而来 4教学过程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 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 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3.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给加横线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填写下表。并分析文章层次。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老山界》公开课教案 导读:一、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 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细读品味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老山界》

Houwei Middle School Jiangchuan County 江川县后卫中学 老山界 学科:语文年级:八教学时间:2014年秋季学期第 3 周教师:张得萍 使用班级:八年级137、139班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自主学习方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 ..( ) 呜咽 ..()骨碌.()缀.()信仰.() ..()澎湃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⑴A、蜷.曲(quán) B、悬崖.(yá) C、道歉.(qiàn) ( )改为_________ ⑵A、苛.捐杂税(kē) B、惊惶.(huáng) C、澎湃 ..(péng bài) ( )改为_________ ⑶A、酣.然入梦(hān) B、欺诲.(wǔ) C、咀.嚼(jǔ) ( )改为_________ ⑷A、缀.着(zuì) B、溪.流(xī) C、闪烁.(shuò) ( )改为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捐( ) 拆( ) 瑶( ) 倦( ) 损( ) 柝( ) 摇( ) 蜷( ) 峭( ) 呜( ) 侮( ) 碌( ) 削( ) 鸣( ) 悔( ) 禄( ) 缀( ) 陡( ) 密( ) 输( ) 辍( ) 徒( ) 蜜( ) 愉( ) 4、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5、解释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 缴:攀谈: 酣然入梦:蜷: 呜咽:矗立: 6、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三、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老山界-赛课课件.docx

二老山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重点)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 3.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惊惶.(huánɡ)呜咽.(yè)苛.(kē)捐杂税 蜷.曲(quán) 咀嚼 ..(jǔ jué) 酣.(hān)然入梦 3.理解词义。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流水发出凄切的声音。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才翻越老山界。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2)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的特点,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3.老山界(2)

三老山界 考点1字音字形 易错音:蜷.缩(quán)呜咽.(yè) 点缀.(zhuì) 咀嚼.(jué) 澎湃.(pài) 缺乏.(fá) 盛.粥(chéng) 酣.然入梦(hān) 易错字:陡.峭包裹.瑶.民 骨碌.蜷.缩惊惶. 考点2词义理解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人交谈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迟钝—迟缓】 两者都有“行动缓慢”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的是反应慢,行动不敏捷、不利索,也常形容感觉或思想;后者强调的则是动作缓慢。 考点3写作顺序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课文写了头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部队在前进。这样写的好处:一是使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二是先设悬念,后做解释,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后面才明白是山路难爬,这样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考点4环境描写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紧扣“火把”,从不同视角方位对景物进行描绘,把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爬山的艰难异常描写得惟妙惟肖,将红军豪迈的气概、积极乐观 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基础积累 1.(2016·江苏昆山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掇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

老山界,陆定一,原文阅读

老山界 陆定一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饶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 教案

6、老山界 课标分析: 《老山界》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对文章的欣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黄河颂》是诗歌,《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都侧重情感的抒发;《老山界》是记叙文,侧重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保家卫国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木兰诗》是文言文,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根据本课“思考探究”设计的三道问题可以看出编者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精读,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当前,家庭网络非常普遍,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大力支持。本单元教学《黄河颂》时,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涵泳品味的训练,同时结合一些批注示例,指导学生学习了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批注。所以学习《老山界》时,让学生精读课文,自主圈点批注语句,应该不会有难度。同时,七年级学生爱表现,只要提供恰当的教学情境,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的表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过程与方法: 学会精读语句、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

《老山界》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经过:结果: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 合作探究 1.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2. 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 四、堂训练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 ㈠明确顺序安排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㈡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二、合作探究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什么精神?

老山界

《老山界》教案 主备人:汪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惊惶()缴费()峭壁()咀嚼() 呜咽()蜷缩()澎湃() 2.解释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攀谈——————细切———————— 二、自主学习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2、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展开叙述,试着概括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到了一家瑶民家攀谈,天黑到山脚,登上,之后走了半天,在山上露宿,半夜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跑下山。 3、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4.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5、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老山界

《老山界》预习案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攀.谈()、苛.捐杂税.()、峭.壁()、骨碌 ..()、酣.然入梦()、 蜷.()、缀.()、澎湃 ..()。 2、解释下列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4、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空缺的横线上。 ①她拿出仅有的(A。一点B。一袋C。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②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A。害怕B。担心C。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③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A。凭着B。鼓着C。靠着)勇气前进。 ④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A。沉重B。笨重C。繁重)的队伍战胜了。 【知识链接】一、《课文简介》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观摩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观摩课《老山界》 教学设计 公开课资料《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捕捉构思艺术。 2.精读文章佳段,捕捉细节妙处。 3.仿写文章妙点,捕捉红军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选材详略的方法。爬越一座30里高的老山界,可写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着重抓住了“与瑶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四个片断来写。红军过老山界,困难也很多,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山腰露宿”,这是否偏题?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明确:“与瑶民攀谈”,正是要牢固群众基础,解决吃饭困难的问题。“山腰露宿”,明为休息,实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幕。白日行军艰苦之大已不言而喻,而晚上还要露宿山腰,此时逼人的寒气、陡峭的山势即是最大的困难,作者巧妙地从另一个侧面写出红军直面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可谓神来之笔。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是学习本文的一大

重点。文中对人物语言、山腰夜景等作了详尽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应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体验,用“过电影”的方法来完成对细节描写的品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诵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回顾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猜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由学生自由猜想,并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老山界》,从而达成真正的有效阅读。 二、分析构思理读课文 1.以“难”为切点,朗读课文。 (1)边读边在边页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吃饭难(2、29、32)、走路难(13-20)、睡觉难(21-23)、处境难(30)。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并概括层意。 如:攀谈瑶民,露宿山腰,翻越山顶,下山情景。

《老山界》教案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6、《老山界》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章线索,学习按时间变化及地点转移的方式记叙事件。 3、运用生动的描述、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按时间变化及地点转移安排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除了“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之外,红军长征路上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了解过哪些红军故事? 今天,让我们通过《老山界》的学习,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基础过关 1.作者介绍: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背景介绍: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2、字词过关 (三)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老山界,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翻越。 2、怎么翻?(根据时间变化及地点转移) 提示:结合课后表格 (四)思考探究 1、本文写翻越老山界,为什么一开始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明确:瑶民大嫂的感情由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和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种机。 2、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①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细读品味】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往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捕捉构思艺术。 2.精读文章佳段,捕捉细节妙处。 3.仿写文章妙点,捕捉红军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选材详略的方法。爬越一座30里高的老山界,可写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着重抓住了“与瑶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四个片断来写。红军过老山界,困难也很多,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山腰露宿”,这是否偏题?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明确:“与瑶民攀谈”,正是要牢固群众基础,解决吃饭困难的问题。“山腰露宿”,明为休息,实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幕。白日行军艰苦之大已不言而喻,而晚上还要露宿山腰,此时逼人的寒气、陡峭的山势即是最大的困难,作者巧妙地从另一个侧面写出红军直面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可谓神来之笔。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重点。文中对人物语言、山腰夜景等作了详尽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应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体验,用“过电影”的方法来完成对细节描写的品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诵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回顾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猜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由学生自由猜想,并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老山界》,从而达成真正的有效阅读。 二、分析构思理读课文 1.以“难”为切点,朗读课文。 (1)边读边在边页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吃饭难(2、29、32)、 走路难(13-20)、 睡觉难(21-23)、 处境难(30)。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并概括层意。如:攀谈瑶民,露宿山腰,翻越山顶,下山情景。 2.以“图”为抓手捕捉构思特点。 (1)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画出红军攀爬老山界的示意图:山顶翻越山腰露宿“之”路攀爬轻松下山竹楼攀谈 (2)观察自画的示意图,小组小结本文构思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见情景也发生变化。

老山界

一<此文重点表现出什么精神? 课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此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结构上又是怎样安排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写红军决定翻山并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11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崖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的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第32~33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这一部分着力写山的高<陡<险,突出翻山的“四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悬崖,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后有追兵,处境难。这样写,反衬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第三部分(第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三<此文写法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记叙的顺序值得借鉴,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这些使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 另外,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如星夜爬山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和乐观精神;“之”字形路的描写,写出了山势的险峻反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气概。半夜醒来那一段描写,写出了老山界的“高”和“险”,同时也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四<学习此文要重点把握什么?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红军过老山界寻踪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红军长征过老山界寻踪巍峨青山松涛劲,战地黄花犹飘香。最近记者又一次来到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这座“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大山,是毛泽东《长征》诗中提及的五岭之一,领略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当年红军依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去夺取胜利的豪迈气概。 1934年12月,红军抢渡湘江横过桂黄公路之后即进入越城岭山区。桂林市党史办的同志说,根据蒋介石又在红军去路上布设口袋形阵势的实际情况,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改变了沿红六军团路线去湘西的计划,取消休整,一路西进,但必须翻越横亘在前面的老山界。 老山界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6公里,山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山势如潮似涌,连绵不绝;群峰如叠似垒,高耸入云;悬崖峭壁林立,河谷深不见底,山道不足两尺宽,既陡又滑,十多处绝壁上的栈道、石梯更是宽不盈尺,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之字拐,主峰猫儿山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项,华南之巅”的美誉。这里山高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被视为鸟儿也飞不过的人间畏途。 1934年12月4日,红军开始向老山界攀登,由于山道狭窄,部队只能排成单行行进,加上抬着伤员的担架多,经过几天几夜的残酷战斗后指战员极度疲惫,步履更加艰难,经常是走走停停,前面的人走不动,后面等着的人不知不觉打瞌睡。百步陡又名一百零八步,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100多米深的悬崖。上山时,后者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者的脚跟;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红军长征史》记载,红军经过的老山界“山路险陡,很多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这种栈道没有栏杆,长满青苔,走在上面又滑又晃,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除栈道外,还有很多险道,伤病员们都下了担架,由其他的同志背着或搀扶着走。有几匹马踏空了脚,摔下了万丈深渊。” 陆定一的《老山界》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当年红军越过老山界的情形: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行军,满天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到天上与星光连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的火光还是星光;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步上去,往上看,火把在头顶一点点排到天空,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 记者在猫儿山脚下的兴安县华江乡千家寺——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设下的临时指挥部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路前行,过乌龟江,爬梯子岭,山高谷深,雾浓云重。到达

老山界教案(全)

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学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细节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学时 一、教学要点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 精神。 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 2、整体感知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

【公开课教学】《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感受红军在翻越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红军在翻越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初步解题 由《梅岭三章》导入。陈毅在梅山被围,当时他战斗的目的就是为吸引敌人,掩护红军长征。长征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在此期间,红军翻越了很多的山,其中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我们第19课提到的老山界,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迹再一次走进红军当年的故事吧! 二、检查预习,初步把握 1、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 山沟瑶民家山脚 (山腰) (山腰) 山顶宿营地 2、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疏通思路,加深理解 1、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 2、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 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 预设:①陡。(第18、25节) ②第13-17节。【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

3、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睡觉难: ①在什么环境下睡觉?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第20、22节) 【突出强调1尺的概念】 ②第21节【酣然入梦】;第22节【观赏夜景】 吃饭难: ①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吃饭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粮食少、肚子饿、吃饭工具简单 (第8、28、32、33节) ②第28节【鼓足勇气】;第22节【巧妙应变】 4、除了走路、睡觉、吃饭等自然因素之外,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翻山出现困难? 处境难: ①文中哪些人也会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困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伤病员、敌人 (第29节) ②第29节【搀扶前行】;第29节【嘲笑敌机】 四、课堂小测试及反馈 五、小结: 本文记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记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困难,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