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学习题

伤寒学习题

伤寒学习题
伤寒学习题

伤寒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

A.正气的盛衰

B.发病的季节

C.邪气的轻重

D.治疗的当否

E.感邪的性质

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

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

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

A.体质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种族因素

E.社会因素

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

A.越经传

B.循经传

C.表里传

D.上下传

E.手足传

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两感

E.晚发

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

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

2.六经:

3.六经病:

4.六经辨证:

5.传变:

6.直中:

7.合病:

8.并病:

9.两感:

10.表里传: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和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为主。

4.六经病是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也可看作既,

又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三)判断说明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四)简答题

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

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E.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成书年代的掌握。

2.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杂病论》作者的掌握。

3.C.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注家及学术发展史的掌握情况。

4.B.此题审查对并病概念的掌握。

5.C.此题审查对合病概念的掌握。

6.B.此题审查对伤寒概念的掌握。

7.B.此题审查对伤寒传变方式的掌握。

8.D.此题审查对伤寒发病方式及传变规律的掌握。

9.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数量的掌握。

10.B.此题审查对《伤寒论》论述内容与全书性质的掌握与了解。

(二)X型题:

1.ABD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研究内容的掌握。

2.ABCE。本题审查对《伤寒学》构成要素的掌握。

3.ABCD。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渊源的掌握。

4.ACDE。本题审查对《伤寒论》学术成就的掌握。

5.ACD。本题审查对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6.ABDE。本题审查对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关系的掌握。

7.ABE。本题审查对影响伤寒发病因素的掌握。

8.ABC 。本题审查对六经病传变方式的掌握。

9.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发病方式的掌握。

10.ABCD。本题审查对六经病证基本治则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

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3.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群。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

1、《伤寒论》《金匮要略》

2、明·赵开美复刻宋本/宋·林亿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3、祛邪扶正

4、中医基础理论不同阶段互相联系相互独立

5、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外感疾病

(三)判断说明题

1、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2、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

4、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5.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

1.“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病》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别。《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只论述了热证、实证,未涉及寒证、虚证,其证候变化也只讨论了两感一种,其治疗仅提及汗、下两法,既不具体,更不完善。《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则全面论述了风寒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之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表里出入、虚实转化、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规律;其治疗不仅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而且又有针药并行、内服外导等法;所载方剂,不仅配伍严谨,主治明确,且又列出其禁忌证、加减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较《素问·热病》的六经分证有了巨大的进步,它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4.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其他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候。

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情由阴转阳,由里出表。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外邪直袭而入,则必然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进行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的趋向。

5.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

6.《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太阳表证,有麻黄汤、桂枝汤之汗法;治痰实阻滞证,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阳明里实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治少阳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治少阴寒化证,有四逆汤之温法;治阳明热证,有白虎汤之清法;

治太阴病,有理中汤之补法;治蓄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

(五)论述题

1.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其一,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其二,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其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四,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其五,创制和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其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内容,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第一,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概括,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对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种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分析。

第二,八纲辨证的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的内容包容于八纲辨证之下。如六经中太阳病,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从八纲辨证来分析,自然属于表证。但仅据表证,还不能够指导治疗,必须结合其有汗无汗、脉紧脉缓来进一步辨别,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解肌祛风或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三,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有互补之妙,而无对峙之处。

总之,完善于明清之际的八纲辨证,虽说来源于《内经》,却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

4.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

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5.伤寒的基本治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仅供参考~ 作者:占卜先生) 简答题 1.简述六经病各自的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汤或桂枝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2.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太阳病提纲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与表,气血浮胜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3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简述病机: 鉴别要点在于汗出和无汗,脉浮紧和浮缓。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无汗与脉浮紧。 4桂枝汤正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桂枝汤证出现的“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属于药汗。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5“荣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胜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机制是什么?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

伤寒学复习题 1.伤寒的含义是什么?六经辨证体系有何特点?《伤寒论》学术成就如何?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辨证特点: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疾病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供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定立法处方等基本原则。 《伤寒论》学术成就: 1)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2)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3)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5)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6)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传经、并病、合病、兼证、变证的概念怎样? 传经: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称为传经。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3.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是什么?试言其病因病机。 辨证纲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利。 4.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伤寒论B作业1-4

伤寒论B 第一次作业 A型题: 1. 下列病证,哪一条不是麻黄汤禁忌症:D.二阳合病,喘而胸满者 2. 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以见心下痞D.黄连汤 3.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治以:D.甘草泻心汤 4.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C.六、七天左右 5. 炙甘草汤方中,没有哪味药:D.五味子 6.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________,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B. 恶风 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8.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 伤寒 9.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0.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1.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口渴欲少少饮 1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13. 以下除哪项外,均为麻黄汤证可见的脉证:E.脉浮弱 14.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A.大陷胸汤 15.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B.伤寒 16.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7.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18.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如狂 19.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0.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112方 21.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22.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六经辨证 23.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C.张仲景 24.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5.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用:D.麻黄汤 26. 下列方剂中不需要去滓再煎的是:D.附子泻心汤 27.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 D.葛根黄芩黄连汤 28.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9.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小便利否 30. 栀子豉汤主治:E.心烦懊憹,胸中窒 3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B.虚实夹杂证 3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根 B.桂枝汤加麻黄、根 C.麻桂合方加根 D. 桂枝甘草汤加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 9. 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 [1分]B A.太阴脾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阳明腑实证 D.寒湿凝证 E.热实互结证

* 10. 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 [1分]C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根黄芩黄连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大青龙汤 E.以上均不是 * 11. “脉阴阳俱紧”中“阴阳”是指: [1分]B A.寸口、趺阳 B.尺、寸 C.寸浮、尺沉 D.人迎、趺阳 E.迟数 * 12.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 [1分]E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 C. 大黄、栝蒌实、半夏 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 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 13. 太阳蓄血证,不应见: [1分]C A.少腹硬满 B.如狂或发狂 C.小便不利 D.身黄 E.脉沉结 * 14.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 [1分]A A.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C.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D. 解肌祛风、通下里实 E.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伤寒论作业电子版

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乃指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何谓传经、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 传经: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证:指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着一般规律而引起性质的改变。 合病:指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的一种发病方式。 3、列表示意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病变阶段、邪正盛衰、病位、经脉、诸症、性质、治法)

4、简述《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原则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①先表后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表证明显而里证不著。 ②先里后表适用于表里同病,里实热证急而重或里虚寒较重。③表里同治法。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 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7、服桂枝汤的调护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8、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0、太阳伤寒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11、太阳伤寒有哪些兼证?试述各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12、根汤为何既能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又能治太阳伤寒兼下利证 13、试从症候、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鉴别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14、麻杏石甘汤证与根芩连汤证的证治各如何?请比较太阳病篇中五个喘症的证治。 15、试述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干附子汤证及炙甘草汤证各证的证治。 16、太阳蓄水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伤寒试题

第一篇传染病 第一章伤寒与副伤寒 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伤寒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a .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肠壁溃疡d. 心及肾源性水肿 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单核细胞增生性反应 2 ?伤寒病人解除隔离的条件是 ? a ?临床症状消失 b ?体温正常后1周 c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粪便培养阴性‘ d .体温正常后1 次粪便培养阴性' ' e 。体温正常后连续2 次尿培养阴性 3 .伤寒高热时处理方法宜用?: a .大量退热药物 b .激素治疗 c .加大抗生素剂量 d .物理降温 e .不必处理 4 .可排除伤寒病诊断的指标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单核细胞增多 c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d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超过0.1xl 炉/l e .中性粒细胞减少 5 .伤寒病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白细胞总数减少 b .尿中有蛋白及管型 c .细菌培养阳性 d .肥达反应阳性 e .持续高热 6 .稽留热最常见于 a. 败血症 b .风湿热 c .伤寒 d .肺结核 e .痢疾, 7 .一般可排除伤寒诊断的是 a .白细胞计数在(3 . 0—5. ujx l(>,,‘l之间 b .嗜酸性粒细胞在2%以下 c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在0. 04xl 妒/l 以下 d .嗜酸粒细胞在5%以上 e .嗜酸粒细胞在1 %以下 8 .玫瑰疹常见于 a .伤寒、副伤寒 b .斑疹伤寒, c .麻疹 d :猩红热 e .流行性出血热- ? 9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 a .化脓性感染 b .急性失血或溶血 c .伤寒及副伤寒 d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 e .白血病

伤寒论B作业1答案推荐文档

A型题: 1. 桂枝人参汤的作用是:C. 温中解表 2. 泻热逐水破结之峻剂是:A. 大陷胸汤 3.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A. 六经辨证 4. 原文填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B.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5. 栀子豉汤禁忌:D. 旧微溏 6. 《伤寒论》里“合病”是指:B. 两阳或三阳的病证同见 7. 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A. 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8. 《伤寒论》除重复和佚方外,计有:C. 112方 9. 第六条“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的发黄类型是:B. 火逆发黄 10. 小建中汤证中“心中悸而烦”的病机是:D. 脾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11. 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的依据:E. 现有的脉证 12. 太阳病篇中,蓄水证和蓄血证的主要区别点:B. 小便利否 13. 本为太阳病,几经发汗,又经攻下,今见不大便五、六日、心下至少腹硬满痞痛,拒按,口干舌燥,日晡小有潮热,当用: A.大陷胸汤 14. 下列病证,哪一项不可用桂枝汤:D. 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15. 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C. 桂枝加附子汤 16. 旋复代赭汤适于下列哪一项病证:D.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 17. 麻杏甘石汤证之喘是因为:B. 外邪入里,邪热壅肺 18.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 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 19. 桃核承气汤证可见:A. 如狂 20.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烦吐逆者”,应取下列何种治法为好? C.先复阳,后复阴 22. “将息”是指:B. 将养调摄 23. 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A.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 24. “fǔ咀”是指:C.碎成小块 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见:D.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26.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的主方是:A. 旋复代赭汤 27.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气喘、宜用:B. 麻黄汤 28.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9. 微热、脉浮、消渴、小便不利之证,宜选:B. 五苓散 30.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何方主之:D.葛根黄芩黄连汤 31. 大结胸证的病机是:B. 水热互结 32.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特点是:B. 口渴欲少少饮 33.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原因是:C.邪重药轻、正邪相争,邪郁不解 B.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34. 伤寒 35. 首次将《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成册名《伤寒论》者是:B.王叔和 36.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者,宜选:B.小青龙汤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伤寒论B》第1次作业(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伤寒论》全书主要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 2. 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 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 3. 伤寒的涵义是: [1分]A 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寒就是邪,伤寒就是伤邪 C.是传染病的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是 * 4. 栀子豉汤禁忌 [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 5.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1分]B A. 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桂合方加葛根 D. 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 6.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是 * 7. 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是 * 8. 一般情况下,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约是 [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是

传染病学伤寒试题2

A1型题 1.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B、伤寒性肝炎、脾炎 C、I型变态反应 D、III型变态反应 E、中毒性肝炎 2.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3.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 A、内毒素 B、肠毒素 C、外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5.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 “O”均升高 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C、长程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 达反应“H”升高 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 反应阴性 6.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7.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8.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9. 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3~4周 C. 病后第2周 D. 病前1周 E、病后第5周 10.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1. 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1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A2型题 13.成人,持续发热8天,伴有腹胀、腹泻,大便每天3~5次,偶有粘液,2年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查:体温38.8℃,肝在肋下1cm,脾在肋下1.5cm,血象:WBC 4.0×109/L,N 0.72,L 0.28,粪便镜检:WBC 0~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急性血吸虫病 C、伤寒 D、阿米巴痢疾 E、急性病毒性肝炎 14.女,35岁,反复发热35天,患者持续高热10天时,当地医院曾给予氯霉素治疗,5天后热退出院,出院后未接受任何治疗,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查:

伤寒论B作业答案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伤寒习题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医学文科班《伤寒学》期中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8分) 1、并病: 2、不了了: 3、解肌: 4、噎: 5、虚烦: 6、消渴: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22分) 1、太阳病,发热,,恶风,,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服桂枝汤,大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汤。 5、伤寒,,咳而微喘,。服汤已,渴者,,小青龙汤主之。 6、太阳病,,无汗,,葛根汤主之。 7、发汗吐下后,,若剧者,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主之;若呕者,主之。 8、伤寒,,炙甘草汤主之。 三、单选题:(每题2分,计30分) 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D ) A 、春秋时代 B 、西汉末年 C 、战国时代 D 、晋代 E 、东汉末年() 2、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 A、蒸蒸发热 B、翕翕发热 C、时发热 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E、往来寒热 3、太阳病的头痛是( B )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偏头痛 D、两侧头痛 E、前额刺痛 4、下列汤证中不是心阳虚证的是( B ) A、桂枝甘草汤证 B、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C、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D、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太阳伤寒表实证“或未发热”的原因是( A ) 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 B、感邪较轻 C、邪热内郁,不能外发 D、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E、以上均不对 6、干姜附子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B ) A、阴阳俱虚,阳无所敛 B、阴盛格阳,虚阳外扰 C、阴盛阳脱,下虚上盛 D、虚阳得天阳之助,与邪相争 E、虚阳外浮 7、下列证候,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的是( E ) A、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 B、烦热,胸中窒 C、心中烦,不得卧,脉沉细数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学》期末考试A卷

长春中医药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方向)专业 《伤寒学》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狭义伤寒是指() 2.六经病传变的基本规律是() 3.太阳中风证病机用原文回答是() 4.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 5.栀子豉汤证的病机为() 6.阳明病的病性是() 7.少阳病禁用()法 8.脾家实是指() 9.()者,属太阴 10.四逆汤证厥的机理是()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根据病机治宜() A.栀子豉汤 B.大青龙汤 C.桂枝汤 D.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 2.太阳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是() A.发热与否 B.恶寒与否

C.恶风与否 D.汗出与否 3.《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大约是() 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东汉末年 4.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是麻黄汤的辨证要点() A.发热 B.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C.无汗烦躁 D.脉浮紧 5.“伤寒不得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根据证情治宜() A.苓桂术甘汤 B.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C.茯苓甘草汤 D.小青龙汤 6.猪苓汤的病机是() A.水停中焦,深入下焦,气化失职 B.阳虚不化,水寒互结 C.阴虚内热,水热互结 D.膀胱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7.苓桂术甘汤的主证是() A.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B.心下满而微痛 C.心下满,呕而不欲食 D.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8.小柴胡汤证的临床特点是() A.胸胁痛,脉弦细

B.心下疼痛,寸脉浮,关脉沉 C.胸腹痛,按之痛,脉沉紧 D.胸胁、心下至少腹疼痛,按之石硬 9.小陷胸汤的主治证是() A.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而紧 B.心下硬满疼痛,项亦强 C.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D.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10.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甘草泻心汤的主证() A.腹中雷鸣 B.心下痞而满 C.腹胀便秘 D.干呕心烦 11.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 A.发热与恶寒并见 B.不发热但恶寒 C.其背恶寒 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12.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承气汤证所共有() A.心烦 B.小便清长 C.腹胀满 D.潮热 13.茵陈蒿汤“身必发黄”的病机是() A.邪热影响肝胆之疏泄 B.寒湿中阻,肝胆失于疏泄

伤寒论B作业答案修订稿

伤寒论B作业答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A型题: * 1.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 D.巅顶痛 * 2.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未出现手足厥冷 D.半夏泻心汤证 * 3. 手足厥冷,心下悸,小便利,口不渴,证属: D.茯苓甘草汤证 * 4. 瓜蒂散证中,厥的病机:C.痰阻胸阳 * 5. 以下诸方,除……外均有黄芩:C.黄连汤 * 6.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以: D.牡蛎泽泻散 * 7. 非小柴胡汤治疗的热型: E.蒸蒸发热 * 8. 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C.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 9. 原文填空“热利,下重者:C.白头翁汤主之 * 10.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是因: B.胸上有寒 * 11. 理中汤加减法中出现“渴欲饮水”的机理是: B.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12. 凡厥逆者,最基本的病机是: E.阴阳气不相顺接 * 13. 下列用大枣最多的方剂是: E.炙甘草汤 * 14. 厥阴阳复太过,可出现除下列哪项以外的证候: D.下利清谷 * 15. 竹叶石膏汤的证候是: C.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 16. 下列何证若用白虎汤治疗是欠妥的: C.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 17. 哪种脉证可用白虎汤治疗: D.伤寒脉滑而厥 * 18. 当归四逆汤证厥冷的病机是:E.以上都不是 * 19.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 E.茯苓甘草汤 * 20.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主之:B.四逆加人参汤* 21. 在伤寒论中用栀子最多的方剂: D.栀子柏皮汤 * 22. 下列哪首方剂不治下利: E.附子泻心汤 * 23. 寒格吐利的主方是: C.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B型题: * 24. 煮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时需用:A.清酒和水 * 25. 煮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时需用: D.甘澜水 * 26. 属桂枝汤小和之的身疼痛:D.呕吐止而身痛不休 * 27. 属附子汤的身疼痛:B.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 28. 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 A.阳气虚衰,不能达于四末 * 29. 当归四逆汤所治之厥的机理为:E.肝血不足,复受外寒 《伤寒论B》第3次作业 A型题: * 1. 桂枝加芍药汤证病变部位: C.太阴脾经 * 2. 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D.行瘀止痛

《伤寒论B》第次作业

《伤寒论B》第2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 1. 下列病证中,哪一项不出现心下痞硬或心下痞:[1分]A A. 黄连汤证 B.十枣汤证 C.半夏泻心汤证 D.桂枝人参汤证 E.大柴胡汤证 * 2. 脾约证的脉象是:[1分]C A.脉滑而疾 B.脉沉迟 C.趺阳脉浮而涩 D.脉浮大 E.脉微涩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功效是:[1分]D A.和解少阳,重镇安神 B. 和解泻热,软坚散结 C.和解少阳,软坚散结 D.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E.和解泻热,涤饮安神 * 4.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当服何方:[1分]B A. 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桂枝汤 D.麻黄汤 E.猪苓汤 * 5.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机是:[1分]D A. 阳明血瘀 B. 湿热内蕴 C. 伤津不甚 D.热在血分 E.热在阳明气分 * 6. 下列原文哪条有错误:[1分]C A.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C.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大柴胡汤 D.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E.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 7. “解表散邪”又“清热利湿”属下列哪个方剂的治法?[1分]D A. 茵陈蒿汤 B.葛根芩连汤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E.麻黄升麻汤 * 8. 下列除何症外,均属阳明病可攻的范畴内:[1分]C A. 腹满 B.谵语 C.呕多 D.便秘 E.心烦 * 9. 下列各方,不需去滓再煎的是:[1分]C A. 半夏泻心汤 B. 旋复代赭汤 C.黄芩汤 D.大柴胡汤 E.柴胡桂枝干姜汤 * 10. 哪项不属少阳病96条所述的主证:[1分]B A.往来寒热 B.口苦咽干 C.胸胁苦满 D.心烦喜呕 E.默默不欲饮食 * 11. 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是:[1分]D A.小承气汤加麻仁 B.小承气汤加麻仁,芍药 C.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 D.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 E.以上均不对 * 12. 后下大黄的方剂[1分]E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大陷胸汤 C.调胃承气汤 D.大陷胸丸 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13. 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分]E A.渴而不呕 B.小便不利 C.但头汗出 D.胸胁满微痛 E.烦躁不得眠 * 14. 服茵陈蒿汤后,病退征象,哪条是错的:[1分]E A. 身黄渐退 B. 腹满减轻 C.小便当利 D. 尿如皂角汁状 E.身濈然汗出而解 * 15. 小承气汤方中,大黄的煮法哪项是正确的:[1分]A

伤寒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1’) 1、首先提出错简重订说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柯韵伯 C.尤在泾 D.方有执 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身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A.汗不如法,表邪传里 B.发汗后,表证不解,营阴郁滞C.发汗 伤营,筋脉失养 D.发汗伤阳,余邪复聚 3、下列何项不是虚寒下利的阳复将愈的表现() A.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B.下利,脉数而渴者 C.下利 脉数,有微热汗出者 D.下利日十余行,脉实者 4、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A.攻下实热 B.泻热和胃 C.活血化瘀 D.清热凉血 5、下列何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病人脉浮缓,身不痛但 重者 6、比较三承气汤的组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大承气汤大黄用量最重 B.小承气汤无芒硝 C.调胃承气 汤芒硝最重 D.大承气汤枳实、厚朴最重 7、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见吴茱萸汤证,其呕的共同病机是() A.胃气虚冷,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C.阳虚阴 盛,寒浊犯胃 D.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8、原文第97条的“邪高痛下”是指() A.病邪之势向上,腹痛部位在下 B.胆热犯胃而呕逆,肝木乘脾 而腹痛C.邪来自少阳为邪高,病及脾胃为痛下 D.邪在上焦为邪高,痛在腹部云痛下 9、下列理中汤加减哪项是正确的()

A.脐上筑者,去干姜,加桂枝四两 B.吐多者,去干姜,加生姜 三两C.渴欲得水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D.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10、下列何方用甘澜水作溶剂()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栀子豉 汤 D.炙甘草汤 二、多项选择题(10×2’) 1、《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可见()A.脉浮滑 B.脉浮紧 C.脉洪大 D.脉滑 E.脉弦细 2、下列哪几项方证可见心下悸()A.桂枝甘草汤证 B.真武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哪些方剂可用治下利() A.理中汤(丸) B.赤石脂禹余粮汤 C.甘草泻心汤 D.桂 枝人参汤 E.黄连汤 4、《伤寒论》中可用于治喘的方剂是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麻杏甘膏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石甘汤 5、根据《伤寒论》原文,小承气汤可见的症状有()A.潮热 B.心烦或谵语 C.小便数 D.大便硬结 E.脉滑而疾 6、属于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A.喜忘 B.大便色黑易解 C.如狂或发狂 D.脉沉而微或沉结 E.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7、下列病症中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B.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而紧 者 C.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发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伤寒论B》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伤寒论》全书主要就是什么辨证: [1分]A A。六经辨证 B。脏腑辨证 C.经络辨证 D、八纲辨证 E、卫气营血辨证 *2。结胸证除了以下哪一项脉不出现外,其余脉象皆可见: [1分]E A。寸脉浮、关脉沉 B、脉沉紧 C、脉浮大 D、脉浮滑 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3。伤寒得涵义就是: [1分]A A、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B.寒就就是邪,伤寒就就是伤邪 C、就是传染病得一种 D。肠伤寒 E.以上都不就是 *4、栀子豉汤禁忌[1分]D A、少气 B。胸中窒 C、心中结痛 D。旧微溏 E。但头汗出 *5。葛根汤得药物组成就是: [1分]B A。麻黄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桂合方加葛根 D、桂枝甘草汤加葛根、麻黄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葛根 * 6、太阳病变证得治则就是: [1分]D A。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B、先温其里,后解其表 C。先表后里 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以上均不就是 * 7、太阳病头痛部位在: [1分]D A。头部前额 B. 头部巅顶 C. 头部两侧 D、头部后项

E、以上都不就是 * 8、一般情况下,太阳病得自然病程约就是[1分]C A.一、二天 B.三、四天 C。六、七天左右 D.十一、二天 E。以上皆不就是 *9。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得“腹胀满”[1分]B A。太阴脾虚证 B。虚实夹杂证 C。阳明腑实证 D.寒湿内凝证 E.热实互结证 * 10. 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选用何方治疗[1分]C 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大青龙汤 E.以上均不就是 *11、“脉阴阳俱紧”中“阴阳”就是指: [1分]B A.寸口、趺阳 B。尺、寸 C。寸浮、尺沉 D.人迎、趺阳 E。迟数 * 12。大陷胸丸得药物组成就是: [1分]E A.大黄、芒硝、甘遂 B.大黄、芒硝、甘草、葶苈子 C。大黄、栝蒌实、半夏 D、大黄、枳实、甘遂、葶苈子 E、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白蜜、甘遂末 *13。太阳蓄血证,不应见: [1分]C A.少腹硬满 B、如狂或发狂 C.小便不利 D。身黄 E、脉沉结 * 14。发热、微恶风寒、不大便五六日、头痛汗出、小便清长、脉浮、治宜: [1分]AA。调与营卫、解肌祛风 B。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C。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D。解肌祛风、通下里实 E.疏散风热、清热凉血 * 15、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1分]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