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媒介融合研究

媒介融合研究

媒介融合研究

姓名:王士瑜年级:2012级7班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摘要:媒介融合的倡导者堪萨斯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前任院长甘特(Jarmes Genhtry)认为,媒介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个人数字助理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出现的信息平台进行讯息传递、广告售卖能力”。道尔(Doyle)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的融合”,融合是为了“将生产成本分摊给更广泛的产品市场和地区市场,理所当然,媒介公司也可以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受益”。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拉里·普赖尔(Larry Pryor)认为,“媒介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技术平台;媒介产品

一、多维度视野中的媒介融合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即使在当时,也不是一个一个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早在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学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就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普尔认为,“媒体之间点对点的传播与大众传媒点对面传播之间的界限,由于一种传播形态融合过程的出现,已经逐渐变得模糊”,“过去需要由几种媒介才能分别提供的服务内容,现在以一种单一的物理介质就可完成。相反,过去由任何一种媒介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媒介来呈现。过去存在于一种媒介与用户之间的传统对应关系正在消失”。新的融合正在将需要的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内容和服务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这就是数字网络媒介。当非媒介行业产业融合如火如荼之际,媒介融合的实际运作随之出现。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更替,媒介行业内的融合自然会成为一种选择和趋势,尽管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最早的媒介融合融合的实践者,其实并非完全符合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的概念。

(二)、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

对于”媒介融合”这个概念,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和业界似乎都不愿意过早的框定他的特质和范围,没有人愿意为新生的事物草率的做出严格的界定,也不愿意让“融合”缺乏其应有的神秘感,正因为如此,“媒介融合”的概念一直较为模糊。

媒介融合的倡导者堪萨斯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前任院长甘特里(Jarmes Genhtry)认为,媒介融合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个人数字助理及其他一切出现的信息平台进行讯息传递、广告售卖能力”。[1]道尔(Doyle)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的融合”,融合是为了“将生产成本分摊给更广泛的产品市场和地区市场,理所当然,媒介公司也可以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受益”。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利伯格传播学院教

授拉里·普赖尔(Larry Pryor)认为,“媒介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起工作,为多种媒体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的周期运行。”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与2005年率先引进“媒介融合”的概念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的概念,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章于炎等人与2006年在《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一文中第一次向中国传媒业界和学者介绍了源于美国的媒介融合概念及理论,论述了媒介融合后可能拥有的媒介竞争优势。事实上由于技术的发展从不曾停滞,甚至数字化发展有着不断加速的趋势,以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力的“媒介融合”自身也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趋势当中。本文中采用浙江工商业大学传播学院教师邵鹏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产生》一书中的最新定义: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不同媒介生产者、内容、渠道、接收终端之间,传统边界日渐模糊、趋于融合的轨迹日益清晰的现象和过程。

二、传统媒介的严峻现实

(一)时效性:印刷媒介无法克服的缺点

印刷媒介除了读者量有限之外,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时效性。印刷媒介有其固定的生产周期,以生产效率最高也最为成熟的报纸为例,从新闻采集、编排到印刷、投递,这个个过程少说也要经历三到四个小时。当然这还是特别重大的新闻报道,面对一般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常规出版流程,只有版面中那些“幸运信息”可以在经历过一天的生产加工之后,被送到读者面前。事实上,这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工业化和印刷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才实现。在17世纪,作为近代报纸标志的定期印刷报纸周期一般都在一周以上。

(二)线性传播:广播发展的短腿

面对网络媒介,线性传播的广播也有其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广播信号是线性的,受众选择频道之后只能按照这个频道的顺序来进行收听,不能在这个频道随意选择收听已经过去或者其他内容。受众对于时间和内容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收听时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错过了收听时间又无法重播。此外,传统广播一般以城市中心覆盖,不仅覆盖范围有限,而且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波段频率完全不同。因此,在卫星数字广播普及之前,广播地域性特点和覆盖边界非常明显。

(三)并不完美的电视媒介

电视将声音与画面合二为一,引发了轰动性的效果,也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习惯。然而,与网络媒体相比电视是不完美的。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信息储存性差,记录不便,难以查询。电视较广播有一定的优势,但没有克服广播线性传播的弱点。同时,电视和其他传统媒介一样,很难和观众形成真正的互动。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拥有优势,虽然很多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介,但网络媒介可以将不同国家、区域的不同媒介、不同时段的信息都集中于一网,置于“云端”,形成及其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向受众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

三、新媒体融合的的的发展态势及成功案例

(一)界面多样化

所谓“界面”指的是一切物体与物体的接触面,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领域”的界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纸质到收音机,到电视再到个人电脑,以及移动化的各种智能设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诞生使得媒介领域的“界面”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1.报纸网站和报纸电子版

这是印刷媒介进行融合新闻的最早尝试,1995年《中国贸易报》开了中国报纸触网发展的先河,随后众多报纸也纷纷跟进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也从过去的单一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方式运作,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借鉴。

(1)手机报

手机报就是将传统媒介的新闻内容通过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手机用户可以阅读短信新闻、彩图、动漫信息内容。手机报是印刷媒介新闻生产的另一种创新,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与手机用户见面,开创了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份手机报。2005年,浙江日报集团报业集团启动国内首张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2005年9月1日《华西都市报》推出《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上线,成为国内第一份能听的报纸。伴随着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越来越多,手机媒介功能也逐渐开始显现,受众开始通过手机获得新闻,因而手机报也被誉为“拇指媒体”。

(2)电子纸与平板电脑

电子纸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由全录公司所属帕罗亚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尼克·薛丽登率先提出。电子纸特有的纸张一样的阅读质感和轻薄便携、节能环保的特点,让许多人欣喜,但苦于功能单一、价格不菲,在推广上始终未能普及。平板电脑是一款介于笔记本和iPone之间的产品。从2010年1月27日开始,国内各大媒体陆续在iPad的安卓上大展拳脚,首先是英美报纸,默多克新闻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都开发了iPad应用程序,《纽约时报》《今日美国》也紧随其后,国内的知名媒体《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也纷纷推出iPad版的新闻应用。

(3)网络广播、网络电视

网络广播是传统媒介新媒体化、网络传播多形态化的重要体现。对传统广播而言,网络广播是是其功能的补充和延伸,两者都是一种互动互助、协调合作的关系。1995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 Audio System得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这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视台《晓梦时间》节目新开设的东广信息网与“瀛海威时空”合作,开创我国网络广播先河。网络电视又称IPTV,是将电视、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终端显示,通过机顶盒或者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这是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技术,既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公共获取新闻资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使传统电视资讯传播面临革新压力。

(二)内容形态复杂化

在传统媒介时代,文字、图片、声音、流动的画面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形态——或报纸杂志,或广播电视,点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更新和飞速发展,这些内容形态的边界开始模糊、特点开始淡化,原先的内容元素开始被给类和分割,按照市场需求和受众类型加以柔和和细化,在推送给特定的对象。这正好同融合媒体“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音、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新的传播形态”相吻合。媒介融合不是各种元素简单的堆砌和混合,而是各种元素的糅合和化合,原来的各种资源不再是割裂而是融合的,不再是分裂而是整体的,从而可以从不同层面、

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对媒体企业在整体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表现形态上的复杂化只是融合新闻生产中多样化的一部分。伴随着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任何一则新闻往往设置很多的链接以供受众选择更多的相关信息。

(三)技术平台的高效化

融合新闻产生的实质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介新闻的采、编、评、播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进而形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媒体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讨的其实都是如何让信息传播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媒体行业的问题。不管是融合媒体或者是全媒体,其实”主要指的是报道手段”。技术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占有最大化的比重。因此,融合媒体不仅是传播新技术的积极应用者,而且技术本身也为融合媒体带来了最大的效益,成为融合媒体时代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技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信息平台中信息的流通效率,体现为如何能够让信息在整个融合媒体信息系统中,在整个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更加顺畅、高效的传播和交流。以南方报系为例,集团为了实现融合新闻生产的高效和通畅,专门打造了一个由动态线索库、原创库、中央库、应用库四个部分组成的“信息集中中心”。通过这四个信息库将所有的新闻有机的串联起来,置身其中的新闻生产者可以在任何阶段介入其中,将信息加工成不同的媒介产品。

四、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有哪些转变

(一)绘制社会地图的机构

施拉姆认为,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根据社会地图来为自己选择在社会上的位置。社会地图绘制准确,个体发展就有希望社会地图绘制错误,个体发展就有危机。因此,要想绘制准确的社会地图,人们必须要不断搜集信息,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社会地图。人们搜集信息的行为被施拉姆称为“社会雷达行为”,而媒体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雷达”。现代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动很快,媒体应该当好公众的“雷达”和“哨兵”,帮助公众监测社会环境,使他们发展得更好。

(二)公共意见交流的论坛

网络媒体虽然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但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如果社会情绪得不到及时引导,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千万个体的心理就会被唤醒,产生连锁反应,瞬间心理能量的发泄就会转化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 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传统上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担当起舆论领袖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开启民间智慧的舆论向导

当公众缺乏理性思考、当公众沉酒于声色犬马的生活中时,群体心理的互动很容易产生道德失范和舆论暴力。传统媒体是专业媒体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它不仅要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咨询, 而且要为公众提供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成为公众的舆论领袖和社会的启蒙者。目前,国内的一些媒体,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都非常注重社会启蒙,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启民智,重建社会的生存价值。

注释:

参考文献:

[1]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的产生[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3.11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徐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彭兰.数字媒体传播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11

[6]骆正林.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媒体的角色定位[J].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研究.2010

[7]章于炎,乔治·肯尼迪.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J].中国传媒报告,2006(3)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