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蔡英文上台后将面对哪些难题和矛盾

蔡英文上台后将面对哪些难题和矛盾

形势与政策小组作业

2013021601 黄玮玲

2013021602 黄小燕

2013021603 黄萱兰

2013021604 黄雅芬

2013021606 黄艳玉

2013021607 蒋秀芬

蔡英文上台后将面对哪些难题和矛盾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于116日下午4时结束。当晚出炉的计票结果显示,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当选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得票689万4744张,得票率为56.1%。另两组候选人中,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得票381万3365张,得票率为3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徐欣莹得票157万6861张,得票率为12.8%。本次的总统大选,蔡英文以总票数6,894,744顺利当选总统,成为中华民国史上的第一任女总统。她发表胜选感言时,强调“谦卑、谦卑、再谦卑”,会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蔡英文将于5月20日上任。但是,蔡英文并没有所谓的“蜜月期”,她将面临许多的难题与矛盾。那么,会有哪些难题和矛盾呢?以下,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与讨论所得出的结果。

四大难题

一、两岸议题

众所周知,蔡英文的两岸政策频频遭到质疑,针对两岸议题,蔡英文强调维持现状,但至于要怎么维持,蔡英文日前表示“沟通、沟通、再沟通!”但最近发生的“周子瑜事件”,让两岸关系又陷入绷紧神经的状态,虽然蔡英文表态力挺周子瑜,并说“沒有一个人必须为台湾的认同而道歉。”但未來怎么面对两岸问题,棘手程度想见一番。此外,她多次声称将“维持台海现状”,迟迟未就“九二共识”明确表态。中国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两会期间曾警告,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就是改变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必将遭到两岸同胞共同反对。蔡英文所在的民进党,至今尚未冻结“台独”党纲。这就成为该政党与大陆交往互动的障碍。虽然此前民进党内部有人提议“冻独”,不过,蔡英文囿于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掣肘以及其自身的认识,低调未予处理。那么,“九二共识”有那么重要么?答案是肯定的。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曾披露,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协商。经过当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观察近二十多年的历史事实,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则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反之,则引发波澜动荡。大陆方面对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立场一贯而明确,从未发生过动摇。在大陆方面看来,若失去“九二共识”作为“定海神针”,两岸制度化联系沟通机制必然会受影响,甚至坍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因此,对于蔡英文而言,如何妥善处理两岸关系,主张“九二共识”,不得不慎重考虑。

二、经济民生

在经贸领域,民进党一直认为“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蔡英文近日不断在电视辩论会上强调,“不能把台湾经济与大陆绑在一起”。这种说法在台湾很有市场。岛内有声音认为,台湾经济应该分散风险,不要过度依赖大陆的经贸往来,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

积极发展与其他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甚至有人将台湾的衰退归咎于大陆经济增速放缓。这种论调看似很有道理,实则不然。《大公报》专栏作者朱穗怡表示,两岸经贸往来热络乃是经济规律使然,若是人为切割,对台湾经济发展将是一大灾难。现阶段,“衰退”、“低迷”、“下降”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台当局经济报告中最常出现的字眼。台湾官方去年11月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台湾有42万人失业,其中约20.7万人曾获工作机会,但他们当中有一半人觉得“待遇太低”,选择不就业。而2015年台湾就业者平均每月收入3.74万新台币,月薪不到3万元者达335.2万人,占37.93%。

台湾对大陆外贸依存度下滑、岛内民众对大陆企业“控制”台湾产业命脉的担忧,都让蔡英文在此次“大选”中如鱼得水。但蔡英文能轻松赢得大选,未必能轻松把经济搞上去。因为根本问题不在于台湾对大陆依赖有多深,而是台湾整体竞争力的下滑。2000年-2008年,民进党主政台湾,台湾经济就未见明显改善。如今,民进党候选人再次上台,蔡英文如何解决经济民生迫切问题,外界会以“放大镜”检视。漂亮的政见口号,能否实际拯救经济民生,目前并没有肯定的明确答案。

三、政军关系

此次台湾选举,台湾立法机构民意代表也进行改选。选战之中,新兴小党林立,这次有20多个政党数百位候选人争取席次。台媒称之为“第三势力崛起”。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对媒体分析认为,未来台湾政治格

局,新兴政党“偏绿”的较多,新兴政党虽会在经济社会政策上与民进党配合,但也会牵制民进党对两岸政策的调整。事实上,民进党对“第三势力”也难以把控,面对第三势力投入民意代表选战,蔡英文喊出“进步大联盟”,却遭社民党召集人婉拒。所以,对蔡英文来说,未来如何做好与“第三势力”的沟通,是她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台湾政治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对立斗争。此次选举之后,这种对立斗争不会立即消失。蔡英文如何处理好与国民党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此外,台军是传统“偏蓝”的群体,“偏绿”背景的蔡英文上台,将成为台军新的统领者。如何面对台军官兵、如何解决未来台军面临的问题,蔡英文无疑费思量。

四、涉外事务

蔡英文选前曾宣称要“稳定持续‘国际关系’”、“与全球‘友邦’营造永续关系”等。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陈以信曾经批评,蔡如重回陈水扁当局当年的“烽火外交”政策,将给未来涉外关系带来极大风险。陈以信指出,民进党过去执政八年的涉外政策自认为讲究“实力原则”,但结果却让人不敢恭维,还让美国政府认为台湾是“麻烦制造者”,连陈水扁本人都被拒绝在美国本土过境。他强调,民进党执政时选择“硬碰硬”的结果,就是使“邦交国”丢了9个。

国际社会普遍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以“一中”原则来处理涉台事务,“台独”没有任何活动的空间。陈水扁时期推动的冲撞性的涉外作为,最终遭遇了失败。如今,蔡英文上台了,涉外事务如何避免导致大动荡,也是她不能忽视的问题。

五大矛盾

一、民进党全面执政与民意信任度有限之间的矛盾。

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到立法,经过“九合一”选举与这次的两项选举,民进党“全面执政”得到了落实。但是,蔡英文个人得票只比2012年选举得票增长80万票。这显示台湾民众对蔡英文上台依然存有相当大的疑虑,台湾民众对蔡英文的信任是有限的。

二、团结台湾”的目标与分裂台湾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台湾是一个分裂的社会,蓝绿之间一直高度对立,迄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蔡英文当选后提出“不因选举而分裂,会因民主而团结”。她说“知道自己有一个很重大责任,就是去团结”,尽快与主要政党召开“共商国是机制”,让台湾摆脱政治恶斗的旧思维,迎接“新政治”,甚至提出“未来改革的路上不能没有朱立伦与宋楚瑜”。然而,台湾政治社会因为“选举民主”一直陷于“民主内战”,会因为蔡英文提出“团结台湾”这样的口号就真的团结吗?如今蔡英文上台了,要国民党与民进党团结,谈何容易!

三、民意期待改变台湾经济社会现状与民进党执政能力不足之间的

矛盾。

蔡英文在竞选中提出的发展经济、落实分配正义等难题,如何在其就任后实现,都是问题。施正锋就认为,蔡英文最大的挑战,“对内是提振经济和落实年轻人的分配正义”。正如《联合报》社论指出的:“选举领先的幅度越大,代表选民的期望值越高,也就意味着蔡英文要迅速向人民回应及展现的政绩越多,才不致让人民感觉期待落空。”

四、外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与台湾内部寻求共识困难之间的矛盾。

区域经济整合是国际与亚太地区发展潮流,台湾无法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但台湾社会民众在开放台湾市场上恐怕难以取得共识,连“美猪进口”都是问题,谈何开放其它的市场!

五、“维持两岸现状”的目标与不放弃“台独”立场之间的矛盾。

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即坚持既有“台独”立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特别是蔡英文能否摆平民进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牵制,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以上是我们的调查结果,由此可知,蔡英文上台需要面对非常多的难题与矛盾,要如何妥善解决,就需要靠她的智慧了。

一分为二看秦末悠悠历史

一分为二看秦末悠悠 历史

作者简介:王涛,山东省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市教学能手、优秀 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等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参编《初中历史总复 习·中考金四导》、《初中历史总复习·中考三测》系列教辅资料。

一分为二看秦末悠悠历史
课铃声响过,涛涛老师阔步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学生们琅琅的读 书声。 涛涛老师心里感觉挺美的:“方法前引,自主提升”就是蛮好的 嘛!省却了自己多少麻烦?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比以前更高了,看来真应 该好好地 实行下去。 这节课应该是辩论的呀,呵呵,又可以看这群“儒生”们争个面红耳赤了?? “千古帝国,一朝覆灭。是谁,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同学们喊:陈胜、 吴广)涛涛老师继续“拽文”:“英雄不问出身,王侯将相也不是天生的贵种。一 言既出,霸气十足,那么,这个胸怀鸿鹄之志的陈胜又是怎样领导农民起义的呢?” (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陈述起义经过,干净利落地陈述完毕,涛涛老师带头 鼓掌) 涛涛老师小结:“暴秦无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 民大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请从统一国家和社会变革的角度谈谈如何看待陈胜、吴广的起义。” (同学们自觉地分组讨论,几分钟后踊跃阐述各小组讨论的结果) 涛涛老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如下两个方面:一、秦兼并六国 一统天下是积极进步的,随着新制度的建立,社会矛盾的对抗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增 强和激化。秦始皇、秦二世信奉法家学说,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二、从陈胜“燕 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到称“张楚”王的行 为,说明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为农民利益揭竿反秦,而是在借农民起义之力裂土 称王,从这个角度审视,陈胜、吴广起义是有局限性的。 精彩继续。涛涛老师继续“拽文”:“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继 续领导农民战争,并最终推翻了秦朝暴政。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 败告终。出身卑微的刘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汉朝。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项羽的失败 呢?” 生甲:(声明:鉴于同学们语言的表达还不够专业、精炼,以下发言均由涛涛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加工,下同)项羽性格使然,喜欢杀戮以至丧失民心,吝 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 生乙:是历史必然,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项羽却分封天下。 生丙:江东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治理,才导致整个江东集团的失 败。 涛涛老师接着继续质疑:“农起起义推翻了暴政,但最终还是又有新的政权建 立。农民战争是否真的成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对此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之后阐述各小组意见) 学生的观点:农民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农民起义的领袖成为后来的君主, 农民战争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推动历史不断前进;在一定程度上,农民战争给封 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休养生息,减

1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 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警示: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热心”的朋友》的研读,使学生知道只要有人际关系就会有人际冲突,认识到行为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理性分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3)懂得在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学会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 2、教学难点: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讲授新课: 人们通常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自发地进行合作和竞争。尽管人们在相互合作中获得很多益处,但某些人际矛盾和冲突仍然无法避免。有时候,人们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俗话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出身、经历和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别,相处时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朋友聚餐时,有人喜欢吃甜,有人偏爱吃辣,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一般不会引起人际冲突。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则可能引起他人的不快,甚至给他人造成伤害。 一、行为方式差异导致人际关系冲突 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两之间有无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怎样的事情造成了不愉快? 研读案例《“热心”的朋友》 问:1、昕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案例中的哪些材料可知道? 2、后来“我”为什么想疏远她?原因在哪里? 3、如果你是欣儿,你是否觉得委屈?为什么? 4、“我”还能像以前一样与欣儿保持近距离接触吗? 5、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算是好朋友? 6、昕儿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 知识窗:豪猪定理(P25) 完成课后作业 小结:只要有交往,就可能有冲突。任何人际冲突都是有原因的,在人际交往中,应该相互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做到相互尊重和协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个性特征不同影响人际关系 故事: 四个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去看戏,但都迟到了检票员不让他们进去。第一个人立刻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吵了起来声称自己有票一定要进去。第二个人头脑灵活他想检票员是不会让他们进入剧场的他绕剧场一周发现了一个无人看管的边门就溜进去了。第三个人很有耐心他慢条斯理地与检票员磨嘴皮、阐述自己想进去看戏的种种理由在他的软磨硬缠下检票员动了恻隐之心让他进去。第四个人首先想到是自我责难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难得出来看戏就碰上这等倒霉的事情算了还是回家吧。 ------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却不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论证作文

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论证作文 “一分为二”,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如2009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品味时尚》中的一部分: 清减了绣花鞋、罥烟眉的精致与秀气,香消了胭脂粉的淡雅古典,时尚携着一股气势汹汹的激流奔涌而来,势不可当。 品味时尚,我们感受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了一个新事物的清新之气。君不见,当曼妙古典的长裙退出历史,简便轻捷的衣物随之成为时尚,这不仅仅反映了衣着的变迁,更象征着旧的陈腐气息的结束,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时尚,往往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其特有的时代精神。譬如,透过网络文学,我们感知着体会着网络在这个时代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 这部分文字先肯定了时尚的意义与地位,指出品味时尚应有开放心态,然后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既谈到优长,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 又如2011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把自己看淡》中的一部分: 把自己看淡,是睿智。请君拨开历史的风烟,你可听见战马嘶嘶西风长啸。在这声响之中,我看见了汉高祖,“吾将军未若韩信,运筹未若张良,抚军未若萧何,微三人,吾不知其可也。”你看你看,那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之际威加四海的刘邦此刻竟有如孩童,认为天下之事皆须因人之力。事实真是如此么?答案是否定的,韩张萧三人实能将军,但刘邦能将此三人,他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地做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诗人鲁藜如是说。 把自己看得重极高极者,亦有之。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名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有极强的优越心,与之相伴的是极重的妨忌与脆弱的自尊。他们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几乎可称之为“唯心者”的病态体现。这种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众叛亲离而已,医学上用两个字概括之——“有病”。 这部分论证了的论点是“把自己看淡,是睿智”。在论证中先说正面,例证刘邦“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换来三位忠臣把他捧得更高”,再从反面强调出那些把自己看得极重极高的人,往往“众叛亲离”。这同样是“一分为二”。 再如2011年重庆浙江优秀作文《我的时间》中的一部分 时间是虚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时间是实在的,一分一秒都堆砌着我们的未来! 时间人人都有,这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平凡而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是它的长短还是价值,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这部分谈到了时间的多方面,虚无与实在,人人都有,却又各不相同。这仍然是“一分为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就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 (1)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矛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果问:结合材料,从辩证法的角度回答? 1. 世界是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困难。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要从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地方特色、特色产业)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根本、中心、重点、关键、首要)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主导、主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9.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材料…可以体现出来。

全面看问题教案

《全面地看问题》教案 苍南职业中专黄婵娟 主要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理解矛盾普遍性原理和“两分法”的基本含义。能通过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并学会运用“两分法”分析社会现象。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结合教材对矛盾及矛盾普遍性原理的论述,使学生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上有所提高。要注意培养学生抽象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主要内容1、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 2、难点:矛盾的含义 主要形式本课主要运用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两课时完成。[详细过程] 环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一)多媒体展示:图片 大家认识这个地方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这就是我们苍南,是不是有点现代化大城市的感觉, 今年是我们苍南县建县30周年,在30年前没有苍南县, 从1981年建立,到现在发展壮大。 多媒体展示:建县30周年的成就 在一种轻松幽 默的气氛中进 入课堂学习

我们可以说今天的苍南是富裕,他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但又是贫穷,是浙江省级贫困县,经济发展快又是慢,和谐中又存在危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二)矛盾的概念(一)教师过渡语 多媒体展示: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对比照片 提问:那么什么是矛盾,大家能否从这两张图片中找出你 认为矛盾的例子?举例说明。 学生列举:贫穷到富裕,优势和劣势,新和旧等等这些都 是我们苍南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他们是矛盾的呢? 学生回答,归纳出矛盾的属性之一是对立,即斗争性 一、矛盾即对立统一 1.斗争性 他们是对立的,是的,矛盾一个基本属性就是矛盾双方是 对立的,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又叫斗争性。我们刚才例举的是这种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哲学上讲的斗争性是一切具体矛盾斗争这一共性的反映, 他可以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相互否定,也可以表现为区别、 差异等不一致的状态。 多媒体展示新城图片 如果没有对比,只看这张图,大家有没有刚才那么强烈的 反差或矛盾呢? 学生回答 可见,没有对比,就没有贫富差距,没有贫穷也就无所谓 富裕,没有旧就没有新,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 能存在。这就是矛盾的另一个属性——同一性的。 2.同一性 学生举例时, 可以在黑板上 注明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哲学基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 “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哲学矛盾原理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含义原理方法论。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注意:这里的全面看问题是看到矛盾双方)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应用举例】通常看到“机遇与挑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成就和困难”等反义词;既…又…、同时…、但是…。 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求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注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回避,也不能任意夸大) 【错误倾向】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害怕困难的做法。 【应用举例】解决困难问题;迎难而上;讳疾忌医、“世外桃源、万事如意、十全十美”。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特殊性含义及其表现: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作用: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③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错误倾向】反对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反对将理论或经验生搬硬套地应用。 【应用举例】事物之间有差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利用本地特色(特殊)资源、走中国(地方)特色道路;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病异治; 一刀切、一风吹、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方法论:(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此原理的地位)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说明( )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2.“经济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同时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B.做工作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

C.办事情既要着眼于整体,又不能忽视局部D.搞建设既要抓物质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 3.下面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4.据信息产业部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4亿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5部手机;同时,消费者关于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尽管当前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但是却很少有人把它拒之于生活之外,这是因为( ) A.办事情应善于抓主要矛盾 B.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C.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 D.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2013年,从进出口形势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但也应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外贸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不会改变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上述论断体现(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又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哲学思维的魅力。 能力目标:增强抽象思维能力、辩证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 知识目标: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其方法论要求。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阅读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的容。 教学步骤: 步骤一:教师提出问题,引入课程容。 问题1:有人说,“解决问题,用和平的方式总会留下矛盾,用武力的方式就不会留下矛盾了。”从哲学的角度看,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谈谈理由。 由此得出结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解决什么问题,矛盾总是时时存在的,这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从事物矛盾的存在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问题2: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不同,采取这些不同方式的哲学理论原因是什么? 这说明,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各有各的特点,这里说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步骤二:设置情境,引入新的话题。 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几组不同类别的物品分别发给学生小组。(如,水果、蔬菜、文具等)。 2.各小组对这些物品进行比较分析,并设计问题。 问题: (1)这些物品各自有其特殊性,说明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2)不同的物品有着同类性质。这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中每一个具体的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的“共性”。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同类事物之中的事物,也是与同类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事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同类事物在不同的围具有不同的属性,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步骤三:用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分组设计问题并进行分析。教师可提示,如科学研究的过程、党的工作路线、学校管理中一种规定的制定过程等。 步骤四:引导学生分析矛盾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总结。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工作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就要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特殊性。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并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案例分析.doc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案例分析 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有哪些相关的案例分析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个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背景 小志,男,20xx级学生,该生生长在农村,家庭生活较为困难,性格较内向,学习刻苦,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立志要靠上研究生。小锐,男,和小志是同一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生长在城市家庭,性格开朗,喜欢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般,进入大三下学期时,也准备考取研究生。两人进入大学以来一直在同一宿舍居住,关系比较好,但因为一些小的事情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问题事件 20xx年3月的一天,小志满怀心事的到我办公室说:"我实在受不了同宿舍的小锐了,他太欺负人了,我想杀他的心都有了,昨天晚上我一夜没睡着,差点我就把他杀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听他说了几句话后,我吃了一惊,马上让他坐下,让他先平静平静心情,把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事情慢慢道来。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进入大三下学期后,小志和小锐都想考研,一天,小志要到学校8号教学楼自习室学习,小锐对小志说:"帮我占个座位,我一会也去学习"。小志应声而去,小志到自习室后,用课本占了一前一后两个座位,自己坐在后面的座位上学习,等小锐到达教室后,看了看两个座位不挨在一起,小志马上解释说:"来时已

经有很多人了,没有挨在一起的座位,就占了这两个"。小锐就对小志说:"我们一起到图书馆学习吧"。小志说:"在这学习挺好的,我不去了,要去你去吧"。小锐到了图书馆后,占到了两个挨在一起的座位,打电话叫小志过去一起学习,小志坚持说自己想在教室里学习,不去图书馆了,小锐说:"你是不是不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小志说:"我还是觉得自己学自己的比较好"。这事引起了小锐心里对小志的不满,小志心里也很不舒服。到了晚上,在宿舍里小锐又找小志借手机充电器用一下,小志正在学习,就把充电器顺手扔给小锐,可事情不巧的是,小锐没思想准备,充电器正好打在小锐的脸上,小锐的脸被充电器划破了,而且出了血,同宿舍的同学马上拿出了创可贴给小锐贴上,小锐认为小志是故意的,勃然大怒,冲着小志大骂,并要求小志给经济陪偿。小志解释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就是破点皮,不需要陪偿,这事在同宿舍舍友的劝说下,临时结束了。到了第二天,两人又开始了手机短息交战,小志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他们交战的全部内容,来来往往十几条,小锐坚持要经济补偿;小志说这点伤不值得陪偿,而且自己已经道歉了,小锐说不陪偿今后没朋友可做,小志说不做朋友更好,小志又说,自己算了算大学三年交往中,一起吃饭大概欠小锐80多元,给他100元两清了,而且马上给了小锐100元,小锐也接收了,小锐还是对小志不满,说要小志等着,要灭了他。小锐身材魁梧,小志身材瘦弱,这让小志心里很害怕、很紧张,夜里睡觉时,小志说自己想先下手杀了他,可又害怕,所以整夜未眠,也没动手,第二天上班时找老师出主意。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解决方案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原理和要求整理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原理和要求整理(8点)1、矛盾的含义: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小角度时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要适当展 开) 要求:用全面的、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普遍) 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3选一)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此理论体现在唯物论里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

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 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 遍性。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重中之重、首要任务、第一要务、突出位置、集中力量解决)。——用于做、解决 (了解次要矛盾原理要求: 原理: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主次矛盾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7、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主流、大局、性质、主体、优势、

矛盾及一分为二看问题

矛盾及一分为二看问题 提升训练 1.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2.“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立法数量的增加,立法进程的加快,立法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权立法、法规规章之间冲突、立法质量不高、民主程序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对立法活动进一步规范。这是因为-------------------------() A.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 B.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理性认识深刻,感性认识肤浅 D.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4.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是--------------()(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1)(2) B.(3)(4) C.(2)(3) D.(1)(4) 5.材料一: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我们没个人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上网,可以获得信息、扩展视野、增长知识、购物交易,网络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负面效应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网吧违规非法经营,想方设法吸引未成年人。网吧里食品、饮料、床、被褥一应俱全,甚至公开提供含有赌博、色情、庸俗等不健康内容的网址。有些青少年沉溺于色情网站、庸俗的无聊室和电子游戏,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受到刺激而离家出走,有的网上交友不慎,遭到不法之徒的侮辱、抢劫甚至遇害身亡。 材料三:2002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清理、整顿网吧市场。 (1)综合材料一、二,说明反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联系,表明了唯物论什么道理?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案例分析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案例 分析 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有哪些相关的案例分析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个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背景 小志,男,20xx级学生,该生生长在农村,家庭生活较为困难,性格较内向,学习刻苦,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立志要靠上研究生。小锐,男,和小志是同一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生长在城市家庭,性格开朗,喜欢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一般,进入大三下学期时,也准备考取研究生。两人进入大学以来一直在同一宿舍居住,关系比较好,但因为一些小的事情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案例问题事件 20xx年3月的一天,小志满怀心事的到我办公室说:“我实在受不了同宿舍的小锐了,他太欺负人了,我想杀他的心都有了,昨天晚上我一夜没睡着,差点我就把他杀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

怎么办了。”听他说了几句话后,我吃了一惊,马上让他坐下,让他先平静平静心情,把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事情慢慢道来。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进入大三下学期后,小志和小锐都想考研,一天,小志要到学校8号教学楼自习室学习,小锐对小志说:“帮我占个座位,我一会也去学习”。小志应声而去,小志到自习室后,用课本占了一前一后两个座位,自己坐在后面的座位上学习,等小锐到达教室后,看了看两个座位不挨在一起,小志马上解释说:“来时已经有很多人了,没有挨在一起的座位,就占了这两个”。小锐就对小志说:“我们一起到图书馆学习吧”。小志说:“在这学习挺好的,我不去了,要去你去吧”。小锐到了图书馆后,占到了两个挨在一起的座位,打电话叫小志过去一起学习,小志坚持说自己想在教室里学习,不去图书馆了,小锐说:“你是不是不愿意和我一起学习”,小志说:“我还是觉得自己学自己的比较好”。这事引起了小锐心里对小志的不满,小志心里也很不舒服。到了晚上,在宿舍里小锐又找小志借手机充电器用一下,小志正在学习,就把充电器顺手扔给小锐,可事情不巧的是,小锐没思想准备,充电器正好打在小锐的脸上,小锐的脸被充电器划破了,而且出了血,同宿舍的同学马上拿出了创可贴给小锐贴上,小锐认为小志是故意的,勃然大怒,冲着小志大骂,并要求小志给经济陪偿。小志解释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就是破点皮,不需要陪偿,这事在同宿舍舍友的劝说下,临时结束了。到了第二天,两人又开始了手机短息交战,小志拿出手机,给我看了他们交战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1

21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A)含义的对立。 (B)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矛盾的统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统一表现: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对立或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4)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转化 第一,矛盾双方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样就使矛盾双方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第二,矛盾双方转化的情形——其一,对作为矛盾双方的甲和己而言,甲变成己,己变成甲。其三,矛盾双方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矛盾双方转化需要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转化就不能实现。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掌握度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实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使我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行动。 4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实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烦恼关系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半身,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更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争取使更好地可能性变成现实。 6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和意义 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事,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另外,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