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809360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809360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809360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8093603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

(1)生态因子的作用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态因子本身的性质和作用的量;2)作用对象——物种的遗传特性和被作用的部位和方式;3)其它伴随的环境条件。

(2)被作用物种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存在最低、最适和最高点,简称“三基点”。

(3)在一定范围内,被作用物种可以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的改变逐渐适应原本难以适应的环境;而超越某一阈限或缩短必要的适应时间,任何物种将难以生存和适应。

(4)各种生态因子对物种的健康生存都存在双向作用。即在最低和最高点以外产生抑制作用,在最低和最高点以内产生促进作用,在最适点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

生态因子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统一。简单、传统的方法是把生态因子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前者包括生物种内和种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人为因子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特点:

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

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

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阶段性和限制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那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有关生态因子(量)的限制作用有以下两条定律。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定义:土壤=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动物、植物的疏松表层, 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生态系统一些重要过程在土壤中进行(分解、固氮) =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重要性: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发生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控制环境以获得更多收成时,气候因素不易改变,但能改变土壤因素增加研究土壤因素的重要性。 土壤特征:固体(无机体和有机体) 液体(土壤水分)三相复合系统(考试) 气体(土壤空气) 每个组分都具有自身理化性质,相互间处于相对稳定或变化状态。 液相和气相处于相当均匀的状态,固相不均匀 固相包括:无机部分(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无机颗粒) 矿质土粒、二氧化硅、硅质粘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无机成分; 无机元素(矿物质):13种

有机部分:主要包括有机质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 固体部分:矿物质占38%; 有机质占12%; 空隙(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约占50%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占15~35% 土壤具有特定生物区系:例、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环虫、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动植物。 25克森林腐植土中霉菌11km 生物有机体的作用: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元素生物循环 影响、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 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土壤性质和肥力→ 影响生物生长生物生长发育需要土壤不断地供给水分、养料、温度和空气。土壤肥力:土壤及时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19世纪中期,Liebig提出矿质营养理论。 长期施用大量化肥—引起土壤板结; 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依赖于土壤的生物作用 (土壤动物、微生物) 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活动—取决于营养元素和能源物质,并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A.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植物黄化现象;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鸟类的迁徙;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 B.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贝格曼Be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休眠。C.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水分过多,植物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型。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生理上的适应。 D.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氧的生态作用;氮的生态作用;CO2的生态作用(对动植物个体潜在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植物 E.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土壤的温度 F. 火 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分为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二、种群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蒂模型有何异同,以及其生物学意义。 异同: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世代分离——几何级数增长;世代重叠——指数增长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 (二)世代离散性增长模型:几何级数增长 世代连续性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 意义: 指数增长意义: (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在增长能力)dN / dt = r N →dN / N = r dt 逻辑斯谛增长意义: 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K 和r 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dN / dt: 瞬时增长数量的变化。N=K/2时,最大增长量(optimal yield)——如果收获量能保持长期稳定又不会使种群的数量下降,那么这样一个收获量就被称为持续产量。 三、R-选择与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自然保护中具有什么指导作用? dN/dt= rN(1-N/K) r = (b ? d) + (i ? e) N是种群大小。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K=N时才稳定,平衡。

能量环境——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能量环境 地球上温度分布 一、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三、水体温度的变化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常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中性区),内温动物消耗的能量是在基础代谢率的水平上。当环境温度离这个区越来越远时,内温动物维持恒定的体温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多。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温度对生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1.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2.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 3.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温度对生物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1.春化作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华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此 称为春化作用。 2.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 4)制定农业气候区域,合理安排作物;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三)温度对生物分布有影响 1.高温限制生物的分布: 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 2.低温限制生物的分布: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 原因: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 是低温。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3.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相对较小。 (四)温度对生物行为有影响 1.变温动物的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联 变温动物日出时的取暖行为; 变温动物繁殖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 2.某些恒温动物的行为直接与温度相关联 1)鸟兽随环境温度变化具迁飞或迁徙行为; 2)沙漠动物白天昼伏或穴居躲避高温,晚上出来活动觅食的行为; 3)环境温度对恒温动物的繁殖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温度对生物生理结构与反应有影响 1.低温的生态作用 2.高温的生态作用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一.定义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二.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因子分析模型描述如下: (1)X = (x1,x2,…,xp)¢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矩阵R相等(只要将变量标准化即可实现); (2)F = (F1,F2,…,Fm)¢(m

(3)e = (e1,e2,…,ep)¢与F相互独立,且E(e)=0,e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即各分量e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模型: x1 = a11F1+ a12F2 +…+a1mFm + e1 x2 = a21F1+a22F2 +…+a2mFm + e2 ……… xp = ap1F1+ ap2F2 +…+apmFm + ep 称为因子分析模型,由于该模型是针对变量进行的,各因子又是正交的,所以也称为R型正交因子模型。 其矩阵形式为:x =AF + e . 其中:x=,A=,F=,e= 这里, (1)m £p; (2)Cov(F,e)=0,即F和e是不相关的; (3)D(F) = Im ,即F1,F2,…,Fm不相关且方差均为1;D(e)=,即e1,e2,…,ep不相关,且方差不同。 我们把F称为X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矩阵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e 称为X的特殊因子。

浅谈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浅谈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当复杂的。生态因子对生物有着很大的生态作用。 一、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强,光质和光照强度。光因子的变化对生物有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形态建成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叶绿素必须在一定光强条件下才能形成,许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赖于一定的光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就会出现"黄化现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

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 1.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 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 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 ,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 术,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岀影响消费者购买、消费以及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们的影响 力(权重)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还可以为市场细分做前期分析。 因子分析法与其他一些多元统计方法的区别: 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技术,在分析者进行多元数据分析之前,用主成分分析 来分析数据,让自己对数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很少单独使用:a,了解数据。(screening the data) ,b,和cluster analysis 一起使用,c,和判别分析一起使用,比如当变量很多,个案数不多,直接使用判别分析可能无解,这时候可以使用主成份发对变量简 化。(reduce dimensionality ) d,在多元回归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条件指数),还可以用来处理共线性。 1、因子分析中是把变量表示成各因子的线性组合,而主成分分析中则是把主成分表示成个变量的线性组合。 2、主成分分析的重点在于解释各变量的总方差,而因子分析则把重点放在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3、主成分分析中不需要有假设(assumpti on s),因子分析则需要一些假设。因子分析的假设包括:各个共同因子之间不相关,特殊因子( specific factor)之间也不相关,共同因子和特殊因子之间也不相关。 4、主成分分析中,当给定的协方差矩阵或者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是唯一的时候,的主成分一般是独特的;而因子分析中因子不是独特的,可以旋转得到不同的因子。 5、在因子分析中,因子个数需要分析者指定( spss根据一定的条件自动设定,只要是特征 值大于1的因子进入分析),而指定的因子数量不同而结果不同。在主成分分析中,成分的数量是一定的,一般有几个变量就有几个主成分。和主成分分析相比,由于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 术帮助解释因子,在解释方面更加有优势。大致说来,当需要寻找潜在的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 行解释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因子分析,并且借助旋转技术帮助更好解释。而如果想把现有的 变量变成少数几个新的变量(新的变量几乎带有原来所有变量的信息) 来进入后续的分析,则可 以使用主成分分析。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因子得分做到。所以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 总得来说,主成分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技术,在分析者进行多元数据分析之前,用主成分分析来分析数据,让自己对数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很少单 独使用:a,了解数据。(screening the data) ,b,和cluster analysis 一起使用,c,和判别分析一起使用,比如当变量很多,个案数不多,直接使用判别分析可能无解,这时候可以使用主成份 发对变量简化。(reduce dimensionality ) d,在多元回归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条件指数),还可以用来处理共线性。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乐视生态系统研究

2018 年月 (下) 行政事业资产财务 与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乐视生态系统研究 * 马甜甜 陈骏兰赵云云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安徽 蚌埠) 摘 要:本文以乐视网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运用SPSS 软件构建出具体的财务分析模 型,对乐视网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从财务分析角度剖析其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并为乐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财务分析模型;乐视网;综合评价;建议 一、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在保证原始信息丢失度较少的情况下,利用降低维数的方法,通过内在隐形因子的联系将多个复杂因子分类为少量几个具有共同性质的公共因子,并用这少量几个公因子来代替原始数据中的多个指标。通过对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大大简化数据 分析过程。其数学模型用矩阵形式表示如下: X=AF+a (1) 其中,X i (i =1,2n )表示标准化后的原始变量,A 表示因子载荷矩阵, F 表示提取出的因子变量, a i (i =1,2 n )表示因子载荷系数, i (i =1, 2n )表示特殊因子。 二、因子分析的步骤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原始数据的计量单位、属性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直接进行处理可能会使结果不准确。 其次,确认待分析的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只有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时,才表明适合将指标进行因子分类,检验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KMO 检验和Barlett 球度检验。 通过检验则可构建因子变量,用SPSS 运行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并可以用碎石图来辅助确定主因子个数;当主因子在各原始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差异不大时,可将因子进行旋转,使主因子在各指标的载荷区别更加明显,可解释性更强。 最后,根据因子得分模型P i =a i 1X 1+ a i 2X 2+ +a in X n (2) 计算出各公司各主因子得分,再根据模型Q i = i =1 n P i M i S i (3) (其中M i 表示第i 个公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S i 表示所有提取出来的所有公因子变量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计算出每个公司最后的综合因子得分Q i 。 三、财务分析模型的构建 1.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A 股上市且市值排名前12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名单,选取 其2016年年末数据与乐视网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乐视网与发展态势良好、经营绩效优良的公司之间的差距。数据均来源于各公司年报和国泰安数据库。 2.财务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原则。其一,全面性原则。财务指标的选取应当涵盖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各个主要方面,是对企业整体情况的全面性反映。其二,可比性原则。选取的财务指标在各个公司的计算方法与口径应当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选取的指标在不同公司之间具有可比性。其三,可获取性原则。由于难以获取具体数值的财务指标,无法准确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所以财务指标也应当满足可获取性条件。 (2)具体财务指标。本文根据传统财务理论,选取了能够代表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八个财务指标,分别为:销售净利率(X 1),营业利润率(X 2),流动比率(X 3),速动比率(X 4),营业利润增长率(X 5),利润总额增长率(X 6),流动资产周转率(X 7),总资产周转率(X 8)。 3.具体模型的构建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各个指标在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效益型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X *ij =(X ij min X j )/ (max X j min X j );对于成本型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公式 进行标准化处理:X *ij =(max X j X ij )/( max X j min X j );表 示第i 个互联网公司的第j 个财务指标,X *ij 表示标准化之后的变量数据,表示第j 个指标。 (2)KMO 检验和Barlett 球度检验。由运行结果可知, KMO 值为0.605>0.5,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50.852,df 值为28,显著性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 (3)提取共同因子(见表1)。 表1显示了各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单个因子1、单个因子2、单个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为33.925%、32.203%、27.078%,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93.205%,其余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非常小, *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SKY1825ZD ,项目名称: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下探究互联网企业发展瓶颈问题以乐视网为例。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分析

摘要:摘要对影响林火的发生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森林生态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灾发生的频率、火灾持续时间长短及火灾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因此,提前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对保护森林环境相当重要。 关键词:关键词林火;生态因子;防火 1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 1.1 地形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的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不同的火环境,不仅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林火的蔓延和火强度[1]。 1.1.1 坡向 不同的坡向受太阳的辐射强度不一样。南坡吸收的热量最多,西坡大于东坡,北坡吸收的热量最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蒸发快,可燃物易于干燥而燃烧,火势强,蔓延快;阴坡日照弱,温度低,蒸发慢,林地湿度大,可燃物不易燃烧,火势弱,蔓延慢。 1.1.2 坡度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的变化,不同坡度,降水停滞时间不一样。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水分容易流失,可燃物容易干燥而燃烧;相反,坡度平缓水分降水停留时间长,水分流失少,林地潮湿,可燃物含水量高,不容易着火[2]。坡度的大小对林火的蔓延也有很大的影响,坡度越大,火蔓延的速度越快,特别是阳坡的冲火,火势猛烈,蔓延较快,不易扑救。相反,坡度越平缓,火蔓延缓慢,火势较弱,容易扑救。 1.1.3 坡位 坡位不同,水分和热量的分配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变化梯度。从山谷经下坡、中坡、上坡到坡顶,温度由高到低,土壤由肥沃变贫瘠,植被由茂密到稀疏;一般情况下,坡底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大,白天强烈,夜间较弱,坡底的植被,一旦燃烧,火强度很大,顺坡加速火的蔓延不易控制。坡顶的植被较少,林火日夜变化也较小,火强度较低,易控制。 1.1.4 海拔 海拔不断增加,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0.5 ℃左右。海拔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气温变化和降水多少,就形成不同植被带,出现不同的森林火灾特点。海拔愈高,林内气温愈低,相对湿度增大,地被物的含水量高,不易燃烧。但海拔较高风速较大,有利于火的蔓延,发生森林火灾不易控制。 1.1.5 地形风 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温度、气流、降水,而影响森林植物的不同分布,导致可燃物在数量、分布、干燥度等有差异。凸地形与凹地形的通风不同,导致温度、相对湿度的差异很明显,产生不同的林火行为特征。所以,不同特点的地形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强度等的影响不一样的。 1.2 气候因子对林火的影响 与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密切联系的是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它们对森林火灾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1.2.1 风速 风是影响林火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风的存在,引起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使可燃物干燥,易燃烧;特别是大风的高速气流可使火的蔓延速度加快,火强度增加,燃烧的可燃物被风刮起,在火头的前方出现大量的飞火,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风还能加强火场的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灾,使小火迅速扩展为大火,使地表火转为树冠火,提高火险等级。所以,大风天气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 1、温度因子与生物生长 2、温度因子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着重要联系。如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如果过不了这关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 温度与生物发育有一个普遍规律——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从变温动物开始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 K=N(T-T0) 主要应用于植物和变温动物。 温度是一个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因此生物要适应温度的变化,必须自行改变。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变温的生物适应 1.1生物的地理分布 决定某种生物地理分布区的因子,绝不仅仅是温度因子的作用,但是温度因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能够生存在某一区域的生物就是能适应该环境的具有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生物。 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一般介绍一个地域的气候状况,就会测试这几个指标。例如哈尔滨(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气温约-22℃、7月的平均气温约21℃),三亚(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36℃,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从这个指标我们大概能推断他们各自处于哪个地域。 人们就是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划分植被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季风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下形成,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植被类型:夏绿阔叶林(一年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3-4个月的冬季)影响生物分布的指标很重要,但是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条件。如椰子、橡胶、可可、罂粟只能分布在热带,这是受到低温的限制;而苹果和某些品种的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这是受到高温的限制。动物也不例外,大象不会分布到寒冷的地方,因为它受到低温的限制,并且皮肤上没有长毛,没有御寒能力;而北极熊也不会分布到热带去,因为它受到高温的限制,北极熊长有很多毛,有保暖作用,并且汗腺也不发达,如果贸然把北极熊移到热带生活,必然会导致它无法散热而热死。 规律:一般来说,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寒冷的地区生物种类较少。 1.2气候节律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如大多数植物在春天到来时开始发芽,随着温度上升,开花,枝叶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休眠。动物也不例外,由于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等的适应,导致动物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呈周期性变化,如活动与休眠、定居与迁移、繁殖期与性腺静止期。 2 极端温度的生物适应 2.1休眠休眠是生物潜伏、蛰(zhe)伏或不活动状态,是地域不理环境的一种

能量环境——风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能量环境——风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一、风的特性 1.风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 分布不均,从而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 2.风具有方向和速度,形成风能。——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而且储藏量巨大的能 源。 3.风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1)日变化:主要由于温度的周期性日变化造成,如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 2)年变化:一年之内风的周期性变化。 3)年际变化: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与天文、大气运动、地理和人类活动等有关。 4.风具有随位置变化的特性 1)风切变:在垂直于风向的平面内风速随高度变化; 2)风随地形变化:向风面风大;背风面风小 二、风的生态作用 1.风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 2.风影响生物的体表形态特征 1)植物:形成树皮厚、叶小而坚硬,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形成强大的根系增加植物的 抗风力。 2)动物:形成致密的外皮,羽毛比较短,紧贴体表,有利于挡风。 3.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主要传播者,俗称“风媒” 4.风是许多动物物种传播及运输工具,许多无脊椎动物在休眠期被大风带到别的地方,条 件合适时就生长繁殖。 5.风影响了能飞行动物类群的地理分布,强风地区动物分布较为稀少。 6.风传播化学信息,有利于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7.风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取食行为、迁移行为、分布行为和飞行行为 8.风具有破坏作用——使植物产生机械损伤等(植株风折、植物风倒、植株风拔、农田毁 坏、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 三、防风林:防风林是为防止风害,促进生态平衡而栽种的成片树林。 1.防风林的原理:由于森林地多空隙,大量叶、枝和树干具有很大的摩擦面,当风穿过森 林时,能把风分散成小股气流,并改变成不同的方向,相互碰撞,力量相互抵消,而大大降低风速。 2.防风林的类型: 紧密林带、疏透林带和通风林带 其中通风林带的防风效果最好。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14236211.html,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分析 作者:张静美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6年第02期 摘要对影响林火的发生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森林生态因子与森林火灾的发生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灾发生的频率、火灾持续时间长短及火灾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因此,提前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对保护森林环境相当重要。 关键词林火;生态因子;防火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02 1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 1.1 地形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的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不同的火环境,不仅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林火的蔓延和火强度[1]。 1.1.1 坡向 不同的坡向受太阳的辐射强度不一样。南坡吸收的热量最多,西坡大于东坡,北坡吸收的热量最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蒸发快,可燃物易于干燥而燃烧,火势强,蔓延快;阴坡日照弱,温度低,蒸发慢,林地湿度大,可燃物不易燃烧,火势弱,蔓延慢。 1.1.2 坡度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的变化,不同坡度,降水停滞时间不一样。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水分容易流失,可燃物容易干燥而燃烧;相反,坡度平缓水分降水停留时间长,水分流失少,林地潮湿,可燃物含水量高,不容易着火[2]。坡度的大小对林火的蔓延也有很大的 影响,坡度越大,火蔓延的速度越快,特别是阳坡的冲火,火势猛烈,蔓延较快,不易扑救。相反,坡度越平缓,火蔓延缓慢,火势较弱,容易扑救。 1.1.3 坡位 坡位不同,水分和热量的分配不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变化梯度。从山谷经下坡、中坡、上坡到坡顶,温度由高到低,土壤由肥沃变贫瘠,植被由茂密到稀疏;一般情况下,坡底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大,白天强烈,夜间较弱,坡底的植被,一旦燃烧,火强度很大,顺坡加速火的蔓延不易控制。坡顶的植被较少,林火日夜变化也较小,火强度较低,易控制。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1. 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把每个研究变量分解为几个影响因素变量,将每个原始变量分解成两部分因素,一部分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组成的,另一部分是每个变量独自具有的因素,即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模型描述如下: (1)X = (x1,x2,…,xp)¢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矩阵R相等(只要将变量标准化即可实现)。 (2)F = (F1,F2,…,Fm)¢(m

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物质环境:指地球上水、大气、土壤等生态因子构成的有机体的生存环境。 主要物质环境成分:水、大气、土壤、风 物质环境的特点: 1)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如水、大气、土壤等构成了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 2)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C、O、S、Fe、K、Na 等)和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3)陆地上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4)水环境中的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水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水的存在形式有固态(冰、雪、霜),液态(雾、露、云、雨)、气态(蒸汽) 水的分布形式有咸水(海洋水、咸水湖)和淡水(冰川、永久雪盖、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 陆地上水的分布: 1)降雨量分布 i.纬度:纬度增加,降水量减少 ii.经度:由东向西减少 iii.海拔:海拔增加降水量增加 iv.地形: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v.季节:夏季多,冬季少 2)大气湿度 i.相对湿度收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 加; ii.相对湿度随地理位置变化:热带雨林带80-100%,荒漠地带低于20%。 水的特性 1)水分子具有极性——能吸附到带电的离子上,这使得水能和其他生物成分结合,也使水 成为最好的溶剂。 2)水具有高热容量——水能吸收大量的热,而自身升温很少。 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4℃时水密度最大。 4)水具有相变——固态-液态-气态 水体环境的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水陆环境的差异:密度、浮力与粘滞性不同;温度不同;含氧量不同;湿度不同。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2)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3)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4)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数量分布有影响; 5)水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有影响; 6)水体的易受污染性能危害生物与人体的健康; 7)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水分获得途径: 1)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2)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饮用水。

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 1.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消费以及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们的影响力(权重)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还可以为市场细分做前期分析。 因子分析法与其他一些多元统计方法的区别: 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技术,在分析者进行多元数据分析之前,用主成分分析来分析数据,让自己对数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很少单独使用:a,了解数据。(screening the data),b,和cluster analysis一起使用,c,和判别分析一起使用,比如当变量很多,个案数不多,直接使用判别分析可能无解,这时候可以使用主成份发对变量简化。(reduce dimensionality)d,在多元回归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条件指数),还可以用来处理共线性。 1、因子分析中是把变量表示成各因子的线性组合,而主成分分析中则是把主成分表示成个变量的线性组合。 2、主成分分析的重点在于解释各变量的总方差,而因子分析则把重点放在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 3、主成分分析中不需要有假设(assumptions),因子分析则需要一些假设。因子分析的假设包括:各个共同因子之间不相关,特殊因子(specific factor)之间也不相关,共同因子和特殊因子之间也不相关。 4、主成分分析中,当给定的协方差矩阵或者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是唯一的时候,的主成分一般是独特的;而因子分析中因子不是独特的,可以旋转得到不同的因子。 5、在因子分析中,因子个数需要分析者指定(spss根据一定的条件自动设定,只要是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进入分析),而指定的因子数量不同而结果不同。在主成分分析中,成分的数量是一定的,一般有几个变量就有几个主成分。和主成分分析相比,由于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在解释方面更加有优势。大致说来,当需要寻找潜在的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解释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因子分析,并且借助旋转技术帮助更好解释。而如果想把现有的变量变成少数几个新的变量(新的变量几乎带有原来所有变量的信息)来进入后续的分析,则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因子得分做到。所以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 总得来说,主成分分析主要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技术,在分析者进行多元数据分析之前,用主成分分析来分析数据,让自己对数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很少单独使用:a,了解数据。(screening the data),b,和cluster analysis一起使用,c,和判别分析一起使用,比如当变量很多,个案数不多,直接使用判别分析可能无解,这时候可以使用主成份发对变量简化。(reduce dimensionality)d,在多元回归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共线性(条件指数),还可以用来处理共线性。 在算法上,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很类似,不过,在因子分析中所采用的协方差矩阵的对角元素不在是变量的方差,而是和变量对应的共同度(变量方差中被各因子所解释的部分)。 3.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的类的分析技术。 在市场研究领域,聚类分析主要应用方面是帮助我们寻找目标消费群体,运用这项研究技术,我们可以划分出产品的细分市场,并且可以描述出各细分市场的人群特征,以便于客户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目标消费群体施加影响,合理地开展工作。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生物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4.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5.65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摘要]: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温、水、土等生态条件。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生长环境固然也离不开上述生态因子,而且为了获得其优良品质,烟草的生产对这些因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优越的植烟生态条件造就烟叶优良品质的形成,优质烟生产最基本要求是要有优越的植烟生态环境。这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到烟草的正常生长,进而对烟叶品质产生影响。 关键字:光,生长,光合作用 [Abstract]:Crop growt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light, temperature, water, soil and other ecological conditions. Tobacco as a special leaf economic crops, growing environment of course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ecological factors, and in order to obtain good quality tobacco production has a certain selectivity of these factors. A superior tobacco plant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 cre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 tobacco, high quality tobacco production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 is to have a superior tobacco plan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se ecological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normal growth of the tobacco, and thus have a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Keywords: Light;Growth; Photosynthesis 1 气候条件对烟草生长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1.1 温度 烟草是喜温作物。烟草生长期间前期温度较低,后期较高,有利于叶内积累较多的同化物质。烟草大田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5 ℃-28 ℃,口均温低于17 ℃或高于35 ℃,烟株生长就会受到抑制。从移栽期到团棵期,如果气温低于13 ℃且持续7天以上,将导致早花现象的发生;成熟期最适宜气温为20 ℃ -25 ℃之间,一般24 ℃-25 ℃之间持续30天以上,有利于烟叶品质的形成。有研究表明,烟草整个生育期昼夜平均温度总和在2200 ℃一2800℃之间,我国南方烟区:10℃活动积温为2000 ℃一2800 ℃之间;10 ℃有效积温在1000 ℃ - 1800 ℃,将有利于优质烟叶的生长。积温是影响烟草叶片发育、生长和成熟的主导因子,积温不足,烟草生育期延长,将直接影响到烟草的产质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叶片同化物质向根、茎转移,但烟叶成熟期间昼夜温差小有利于叶内物质的转化,利于烟叶的成熟和品质的形成。

生态因子相关知识点

2.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2.1 综合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因此在进行生态分析时, 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生态因子而忽略其他因子。例如,一个地区湿润程度,不只决定于降水量一个因素,而是诸气象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湿润程度既决定于水分收入(降水),又决定于水分支出(蒸发、蒸腾、径流和渗漏等)。可以认为,蒸散是太阳辐射、温度、大 气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表覆盖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蒸散不便于取得可靠的观测 资料,而温度与蒸散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许多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个 地区的湿润程度。 2.2.2 主导因子 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对生物起决定性的生态因子, 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例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 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程度是次 要因子。又如,以土壤为主导因子,可以把植物分为多种生态类型,有嫌钙植物、喜钙植物、盐生植物、沙生植物;以生物为主导因子,表现在动物食性方面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等。 生态因子的主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转化的,处于不同生长时期和条件下的生物对 生态因子的要求和反应不同,某种特定条件下的主导因子在另一条件下会降为次要因子。 2.2.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依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将生物因子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区分其作 用方式对认识生物的生殖、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环境中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 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是直接的,但是它们能够影响光照、温度、 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的作用则是间接作用;而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2.2.4 阶段性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也具有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的变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