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宗旨,从某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因为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历史知识为根基,但是没有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较高层次是逻辑的、辩证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又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精心、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匈奴年年挥兵南下,这对黄河流域人民有什么影响?(2)为什么当时汉朝不出兵反击呢?(3)什么时候西汉政府才具有了反击的条件呢?通过多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汉朝的“和战”的内涵在学生的头脑里清晰了,完整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

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高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本着这一目标,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一周仅两节课的条件下,既要当堂落实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兼顾能力,往往很难在短短45分钟内两者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今天“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高一历史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有几个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 1、课程赶的过快,课堂教学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巩固时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及时复习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就很容易遗忘。 2、在作业批改方面,对批改过的做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受时间和课间的限制,只是在试卷上附以相应的语言文字,没有当面落实到本人,没有再次收交复查,使学生表现出了太多的惰性 3、没有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就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 4、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要求重点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综合上述,这就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作: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文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 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 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一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导读: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计划 【范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线教师面对着新课程改革到底应该怎样去搞好历史教学呢?这是每一位科任教师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要讲好一堂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分析一下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 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7839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History teaching plan for the third day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2020秋季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 本期我任教九年级125—129班共4 个班历史课。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1)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 张枚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必须要通过重点和难点来体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更无从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决?针对重难点我们应该搜集相关资料,细致地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力争难点重点当堂突破。 一、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在上每节课前都会认真的把与该课有关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读一下,把教参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用红笔划出来,对每一课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要做到胸中有数。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要在课堂上讲请楚时,这些地方就是教学的难点。 二、运用“导”和“联”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如何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学校 *** 著名科学家严济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是一种科学的演说,教学是一门表现的艺术……”若要体现教学的艺术化,就要进行艺术化的教学,特别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不是简单机械的,而是艺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复杂劳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改,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几点自己的体会。 首先,使课堂充满趣味兴。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或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要发挥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电影、录像、电视、投影、录音、幻灯等现代电教媒体综合、有效地引入课堂,实现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好这一方法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产生,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历史科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 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 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 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 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1]“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doc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素质、改进历史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下面是我整理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篇一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 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

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

通过历史教学,不仅能够传递给初中学生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够初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是整理初中历史教学措施的,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篇一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少,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有时找不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4、教师性格缺陷:温和有耐心,但心太软,不严厉,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求太宽容,导致个别班级课堂秩序不够好。 5、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但文字和幅数过多(超过20张),不简练,学生活动仅限于看、听、背,游戏、活动少,学生不耐烦。 6、教师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有时说话较生硬,缺少轻松、幽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7、教师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放手。 8、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尤其是错别字现象严重。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

最新初一下册历史必考重点难点归纳

最新初一下册历史必考重点难点归纳 总结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 1.继秦汉之后,实现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统一的朝代是隋朝 2.开创“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统治者是隋文帝杨坚 3.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历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4.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589年 5.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皇帝是xxxx 6.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时,最后一个灭掉的南方政权是陈朝 7.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的是京杭大运河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9.京杭大运河连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是xx 11.京杭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2.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 13.京杭大运河的xx终点是xx和xx 14.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5.今天的xx,在隋朝时被称作是xx 16.大运河的南端、在隋朝时被称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xx的暴政

18.唐朝的建立者是xxxx 19.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的方式是玄武门之变 20.xxxx创立的xx是贞观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中书省 22.李世民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发展使用的制度有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时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一面“镜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 27.记录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是《贞观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的根本原因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劳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交纳实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负责管辖六部、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33.xx当皇帝后将国号改为xx 34.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创新贡献是创立“武举”和“殿试” 35.有“贞观遗风”,被称作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36.武则天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贵族的政治地位而编修的是《姓氏录》 37.唐朝新发明的农业工具是曲辕犁和筒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下)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应该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可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失去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只有枯燥、乏味、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可以播放《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怎么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呢? 第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视学习为苦役,甚至产生不学的念头!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现就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解决办法作简单说明。 难点问题 一、历史课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 中国近代社会;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及全面加深;中国近代化及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等。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反抗殖民统治;反抗殖民侵略;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俄国废除农奴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经济全球化;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生物工程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二、具有转折性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丑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成立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的意义;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局部抗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七七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等。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等。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影响等。 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内战》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杨武陵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杨武陵 发表时间:2019-07-24T08:39:28.8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杨武陵 [导读] 摘要:现代社会,资源丰富资讯发达,这对历史教学有着有利的一面,教师可以利用来丰富教学字内容,使课堂生动;同时教师采用别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其社会实践性,增加其感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重庆酉阳 409800 摘要:现代社会,资源丰富资讯发达,这对历史教学有着有利的一面,教师可以利用来丰富教学字内容,使课堂生动;同时教师采用别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其社会实践性,增加其感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师生间的地位,改善传统教学中不适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从而为学生构建科学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前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正是培养学生三关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是他们成长的基础.学习历史,会激发人的聪明才智,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可以使人明智,理性对待世事,所以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也表明了初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应好好地推敲一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学习.现代社会,资源极其丰富,咨讯极其发达,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我们的课堂,使课堂生动起来,同时采用别样的教学方式,联系社会时事,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的历史课堂与现实紧密联系,让历史课成为一个纽带,把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学生审视历史,关注现实,学会理性思考,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其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的方式来摸索一下历史教学. 一、正确把握初中历史教材 教师要想把初中历史学科教好,首先要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过硬,能正确、科学地把握历史教材,明确教材中的重、难点,了解教师通过历史教材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的相应知识与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的把握。教师只有全面的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与重点,才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降低学生的无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成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从而合理有效地运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跳跃性思维,将前后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同板块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比与分析,从而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将不同模块的知识进行有机的串联。跳跃式的教材整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时期,但是仍旧是 具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具体形象的展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依据语言的表述很难讲解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相应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将难以表述清晰的历史知识进行具体直观的展现,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感知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略战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八国联军侵华的路线图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学生借助多媒体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作战图以及中国当时的紧迫局势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认识与了解。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人民的疾苦,中国的落后,八国联军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情感,加深民族的凝聚力。 2、运用表演教学法,使学生亲身体会历史情境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其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历史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将扮演角色的体会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感受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认识与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场景进行表演,使学生亲身的感受中国抗战胜利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感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血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换来的,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国的屈辱,对于中国人重新保全国土而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抗战胜利意义的感悟,思考战争带给中国的磨难和痛苦。让学生表演历史小节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带入到历史情境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情境,了解历史情感,品味历史事件,提升对于历史的认知。 三、重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人也曾说过“:左图右史”,可见,历史地图对于历史的作用在古代就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理解。历史地图对于抽象的历史知识而言更加的形象具体,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战争、事件以及行军等的战争布局、路线布置,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战役与事件,提升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绘制相应的简易历史地图,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将历史事件中的地理关系进行简略绘制,不仅能检测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感受,还能提高学生用图绘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图、用图、绘图的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步调,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在历史课堂引入“焦点访谈” 所谓“焦点”就是现下社会最关注的、最有价值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引入此类问题,首先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启,老生常谈,因此会兴趣缺乏,课堂上自然就死气沉沉,而焦点在课堂上加入一个“焦点访谈”环节,形式新颖,内容新鲜,及时性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就会让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习历史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引入“焦点访谈”二来的好处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是刻板,教条,为学习而学习,所以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抱着书本死读书、读死书,内容也是死扣书本,脱离实际,知识面极窄.而当引入“焦点访谈”,把中外的焦点问题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古今、中外对比,展开讨论,比如讲到古时候的各种变法,什么“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就联系当今的改革开放,国外的政治形势,启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评价及批评.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锻炼就不仅仅是一方面的了,他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热度,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最最主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发他对自我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