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字词很熟悉了吧,这里有一些词,看谁会读?第一个词。生:郁郁葱葱、砍树、甜润、锋利。众生跟读。

师:下一个词女生读。

女生读:湛蓝。

师:请你仔细看“湛”最后三笔是什么?

生:竖折、撇、点。

师:最后三笔的顺序是什么?

生:撇、点、竖折。

师:看来最后三笔在写的时候容易写错,我们一起书空写一写。师生共同边书空边说笔顺。师:以后再写的时候可不要再出错了呀。下一个词男生读。男生:咆哮。

师:“咆哮”是形容了野兽的吼叫,你从字形上哪能看出来?

生: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就像野兽发出“噢”的叫声。

师:看来这两个字的部首是和意思有关系的,对吗?

生:对。师: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一二。生:咆哮。

师:一起读下个词。生:洪水。

师:词语,同学们掌握得都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句子,你能在括号里填上“扩大”的反义词吗?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师:很好。这些词句有的描写了小村庄以前的样子,有的写了人们的做法和小村庄的变化,还有告诉我们这样做的结果。你能把这些词和句填到相应的表格里呢?

生:郁郁葱葱是小村庄以前的样子。

师:还有吗?

生:甜润。

师:还有补充?

生:湛蓝。

师:说完了吗?

生:嗯。

师:好。第二个格填什么?

生:第二格填砍树,还有锋利。

师:还有吗?这样做小村庄有什么变化呀?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师:最后一个格我们一起填。结果是……

生:咆哮、洪水。

师:真棒,看来同学们不但能读这些词句,还能按课文内容把它们分类。哎,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和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呀?谁来试着说说?

生:以前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不知从何时起家家都有了锋利的斧头。

师:用上这些词,以前的小村庄什么样呀?

生: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甜润,天空湛蓝深远。后来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人们开始乱砍树木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就这样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在连续的大雨中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对课文很熟悉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回顾一下小村庄的故事。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请一行同学开火车读。)其他同学也有任务,请你边听边想,以前的小村庄是个什么样?开始。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

三、师:这些同学读得非常流利啊。其他同学你有没有找到小村庄以前是什么样的?

四、生: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五、师:你从哪个自然段找出来的。

六、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找出来的。

七、师:好,给大家读一读。

八、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九、师:你觉得以前的小村庄以前怎么样呀?

十、生:非常美丽。

十一、师:我们用一个词,美丽。(板书:美丽)小村庄确实美丽。那么从这一段中哪些词你感受到小村庄十分美丽?

十二、生:郁郁葱葱。

十三、师:“郁郁葱葱”怎么美呀?

十四、生:树木特别多。师:树木特别多,特别……生:茂盛。十五、师:非常的绿,真美。还有吗?

十六、生:“清澈见底”说明村前的河水清得能看到水底。

十七、师:真是清得都能看水底的什么呀?

十八、生:小鱼。

十九、师:小鱼,还有吗?

二十、生:小石头。

二十一、师:连河里的小石头都能看得见,真清呀。还从哪些词感受到小村庄美的?

二十二、生:湛蓝深远和清新甜润。

二十三、师:哦,你找了两个词。

二十四、生:湛蓝深远说明天空非常蓝,清新甜润说明空气非常新鲜。

二十五、师:看,没有污染的天空一眼望不到……

二十六、生:一眼望不边。

二十七、师:蓝得那样让人陶醉。没有污染的空气,呼吸一口,感觉怎样?

二十八、生:心里特别舒服。

二十九、师:真舒服呀,仿佛还带着花香呢!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你想不想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呀?谁来?

三十、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十一、师:你今天读书真有进步,你看那天空湛蓝深远,如果你能读得再美一些就更好了。你们看这就是那个美丽的小村庄。(课件出示图片)无论是山上的森林还是村前的河水,天空空气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小村庄你喜欢吗?

三十二、生:喜欢!

师:谁能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来,同位同学先互相练练。生生对练,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谁想先来读呀?生朗读。师:你听,她把那清澈的小河读得多好呀。谁还想读?生朗读。

师:小村庄美,你读得也很美。同学们,可是这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却怎么样了呀?(板书:

生:结果后来人们乱砍树。

师:结果怎么样?

生:咆哮的洪水把小村庄不知卷到了何处。

三、深入研读:

四、师: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板书:消失)为什么小村庄会消失呢?这样,让我们一起来默读2至4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请你画出相应的句子,好开始。学生默读画句子。

五、师:画完了吗?

六、生:画完了。

七、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八、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

九、师:这几句话是写人们在干什么呢?大点声。

十、生:是写人们乱砍树木。

十一、师:“乱砍树”这个词概括了这几句话的主要内容,你看老师就把这个词写在了这几句话的旁边。老师这样做叫“批注”。以后你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你看,有些同学学得特别快,已经把这个词写在句子旁边了。

十二、师:写完了吗?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乱砍树的?

十三、生:读“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

十四、师:“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这里的“谁家”指的是哪一家呀?

十五、生:村里的几十户人家。

十六、师:村里的几十户人家,是吗?你呢?

十七、生:家家。

十八、师:家家,你们说得都对。可是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十九、生:课文上面就写了“家家都有了锋利的斧头”。

二十、师:原来你是联系了上文,前面的句子,理解了词语。你

说呢?

二十一、生:我是从“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这找到的。

二十二、师:好,你跟他方法一样,同样是联系了上文理解了词语。你们真会学习。我们来看家家都这样乱砍树,于是出现了什么?一起说。

二十三、生:裸露的土地。

二十四、师:那是什么样呀?

二十五、生:光秃秃的。

二十六、师:光秃秃的,你们看以前郁郁葱葱的森林不见了,变成了光秃秃的裸露的土地。这都是怎么造成的呀?一起说吧!

二十七、生:乱砍树。师:(板书:乱砍树)。这就是造成小村庄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二十八、生:还有洪水。

二十九、师:还爆发了洪水,在此之前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三十、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三十一、师:你一下读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先来看这段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原因?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出来。谁来说

说,也用一个词。

三十二、生:我用的是“减少”。

三十三、师:树木减少,对吗?

三十四、生:对。

三十五、师:那你们来看“一年年,一代代”表示的是什么呀?

三十六、生:说明他们每天都砍树。

三十七、师:一年年,一代代,表示什么?

三十八、生:就这样连续了一年年,一代代。

三十九、师:说明时间怎么样呀?

四十、生:很长。师:说明人们是“长期破坏”,你能刚才那样把这个批注写在旁边吗?生做批准。

四十一、师:写完了吗?我们来看就在人们一年年,一代代的破坏之下,树木都变成了什么?一起来说。

四十二、生: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柴烟。

四十三、师:你们找的都对,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话。请你听后说一说听后的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生朗读。

四十四、师:你有什么发现?

四十五、生:他们这样做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也太浪费了。

四十六、师:你是从内容上有所发现,是吗?看(课件点红“变成了”)。四十七、生:有三个“变成了”。

四十八、师:有三个“变成了”,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变成了”,树

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工具,变成了家具,一连用了三个“变成了”,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呀?

四十九、生:想要告诉我们很多人家把树木变成了很多东西。

五十、师:人们都把树木砍了,变成了自己用的东西。

五十一、生:树木砍得太多了。

五十二、师:树木被砍伐得太厉害了。像这样的句子,一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词语,我们管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关于排比句的知识,哦,又开始做批注了。生自觉地把“排比句”写在句子边。五十三、师:关于排比句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学到。学得真快啊,看来从今天开始我们又学会做批注的本领。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排比句,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接力读句子。

五十四、师:现在请你想一想人们除了把树木变成房子、工具、家具之外,还变成了什么?生:还变成了篱笆和柴火。

五十五、师:柴火已经说了,还变成了篱笆。还有吗?

五十六、生:变成了纸。

五十七、师:还变成了纸,你说。

五十八、生:变成了铅笔。

五十九、师:还有吗,你说。

六十、生:变成了筷子。

六十一、师:就是我们用的一次性筷子,是吧。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就是在人们乱砍树,对森林的长期破坏下,(板书:长期破坏)树木就这样一棵棵地消失了。学到这里,

让我们再来回顾课文,看看自然遭到破坏的过程。自己来读读2、3自然段。生自己朗读课文。

六十二、师:谁愿意读?生朗读课文。

六十三、师:当你看到树木都被人们破坏成这样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呀?

六十四、生:非常不高兴。

六十五、师:非常不高兴,那你应该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呀。来拿起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谁家想盖房”再来读一遍。生读课文。

六十六、师:对这种乱砍树非常气愤,这种心情你再读出来。谁还来读?生朗读课文。

六十七、师:听她读的最后一句,声音多低沉呀,仿佛还带着一声叹息。的却,你们这样乱砍树,长期破坏森林,真是令人又惋惜又气愤。这也是造成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导致了小村庄消失?

六十八、生:洪水。

六十九、师: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读第四自然段。

七十、师:小村庄就在这连续下了五天五夜的什么中?

七十一、生:洪水。

七十二、师:下了五天五夜的什么?

七十三、生:大雨。师:大雨,(板书:大雨),咆哮的洪水(板书,洪水)把小村庄卷走了。为什么会爆发洪水呀?

七十四、生:因为树木都被砍光了,所以没有巩固土地的了。

七十五、师:看来,除了连续的大雨之外,砍伐树木也和爆发洪水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你说。生:我知道为什么小村庄会被大水卷走。就是因为,大量的树木可以吸收那些雨水创造新鲜的氧气,如果那些树木都被砍的话,树木就像小村庄的保护神,小村庄没有保护神的话,那么它一定会被卷走的。

七十六、师:你说的挺好,说明你课下还学了很多环保的知识,对吗?就在那场咆哮的洪水中,小村庄怎么样了?一起读。生读句子。七十七、师:好,请把书平放。什么都没有了,你来看看,什么没有了?

七十八、生:所以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七十九、师:包括那些……生: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八十、师:这一切都没有了。那么人们曾经靠着这些锋利的斧头得到过些什么呀?

八十一、生:房子、工具、家具,还有人们造的犁。

八十二、师:除了这些,还有屋顶上的……生:柴烟。

八十三、师:变成了柴火,还有那些靠着斧头过得还都不错的日子,而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什么都没有了,一、二。生齐读句子。

八十四、师:除了斧头创造出的一切,还有什么没有了?

八十五、生:人们也没有了。师:人们宝贵的生命也没有了,还有吗?生:还有小村庄也没有了。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100个男生呢?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39个间隔,男生几人?99个间隔呢?”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6个男生呢?8个男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反思

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反思 同学们通过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难以明说的无奈心情,所以不 要我说明,孩子们就自然总结出:笑是很重要的,不过生活中,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 不够的。我的教学目标就在这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而且效果很好。于是我再次把 那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词。然后请同学们再试试表演好没一个表情。 为了表示奖励,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因为我告诉了他们《小木偶的故事》 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 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 事呢?我们接着把课文编下去。同学们纷纷跟同桌讲着接下来的故事……之后,课后作业 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练笔,都发挥了想象,写出了特色。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 学生知道怎样来学习课文。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完成学习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课文的教学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增加学生的阅读训练,采取多种方式阅读,不让学生对阅读有厌烦的感觉,例如:自读、组内读、推荐读、 分角色朗读。阅读方式较多,但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所以,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紧紧巴巴,以至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显得有些仓促,第五部分的内容进行得不够充分。 针对这一现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我感觉有特色的地方是: 一.抓住了课文的特色,设计“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 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道理 的三重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先读词,读准字音,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 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 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 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既加深了学生对此语的理解,又紧紧抓住了学 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紧扣了本课所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展开课文的教学。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课堂测验辅助突破本课重点: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括号 中填上表现小木偶真实表情的词语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小木偶的亲身体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原文 课文 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 小木偶有鼻子有眼,能走路,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他送出了家门。 “走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老木匠对小木偶说。 热闹的大街上,小木偶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好的。”小木偶说。 小红狐一背上背包就拼命地逃跑。小木偶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

小红狐已经跑出去好远了。 小木偶有两条长长的、灵活的木头腿。他很快就追上了小红狐,拽住了小红狐毛茸茸的大尾巴。 “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 “吵什么!”一只穿警服的熊过来把他们分开。 “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小红狐撒谎一点儿都不脸红。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穿警服的熊拎起小木偶,把他扔出去好远。 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老木匠只给了他一种表情,那就是笑!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嘻嘻。装得一点儿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张霞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英国当代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以其短篇小说集《逃遁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10篇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物命运的故事。作为当代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故事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具有明显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作者通过故事开端的系列铺垫,引导读者形成对结局的猜想,而故事结局却又与开端发展形成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故事人物命运感叹不已,深化了故事表达“背叛、失望、孤独、恐惧、误解与无助”的现代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戏剧性或讽刺性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逃遁的方式》;欧·亨利式结尾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74-02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Penelope Fitzgerald, 1916~2000),英国当代女作家,其一生创作发表了9部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逃遁的方式》与个人书信集So I Have Thought of You。《逃遁的方式》收纳了作者多年来发表的10篇短篇小说,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物命运的故事。作为当代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故事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俱有明显的“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作者通过故事开端的系列铺垫,引导读者形成对结局的猜想,而故事结局却又与开端发展形成差异性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故事人物命运感叹不已,深化了故事“背叛、失望、孤独、恐惧、误解与无助”的现代主题,突出了小说喜剧、悲剧或讽刺的效果。 一、欧·亨利式结尾 美国作家欧·亨利因其短篇小说独特的结尾风格享誉世界,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在故事结尾处突然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欧·亨利式结尾”。借助于“欧·亨利式结尾”,作者表达了对社会中下层人们生活与命运的关注,特别表现了小人物凄惨的人生,以及社会的不公平,体现了他对贫苦人们的同情,因此欧·亨利的小说也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而“欧·亨利式结尾”作为实现主题的方式并不为欧·亨利独有,莫泊桑认为的“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同“欧·亨利式结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后的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也呈现了明显的“欧·亨利式结尾”特点,“有种强大的东西在最后通过一个表达或仅仅是一个词而呈现出来,这成为菲茨杰拉德最为显著的技巧之一”。借助于欧·亨利的故事结尾,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主题的严肃性,展现了现当代社会普通民众在异化社会中的无助与孤独。 二、《逃遁的方式》的结尾艺术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集以第一篇故事“逃遁的方式”命名,其中的10篇故事收尾都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鲜明特点,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使读者读后不禁唏嘘不止,体现了“作者对普通大众生活鲜明个性的细腻与幽默理解”。这10篇故事通过不同的结尾方式,在展现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大众人生悲剧的同情、惊愕、恐惧或讽刺。(一)转向型结尾与喜剧性 转向型结尾的小说是随着故事的向前展开与深入,在故事结尾处突然逆转方向,故事结局与读者先期猜想的大相径庭,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读者或惊喜或震撼。《逃遁的方式》作为本故事集的第一篇,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圣乔治教堂,位于临海的港湾之上,作为风琴手的爱丽丝独自一人并没有被黑暗处藏匿的不速之客吓到,相反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从监狱逃出自称“野蛮人”的罪犯不仅没有防范还主动包匿,提供食物、乔装打扮的服装以及设计逃跑路线。当静候逃犯夜半敲响卧房门窗时,她抱着少女情怀的无限浪漫幻想。当爱丽丝和读者都在期待着,而故事笔锋一转,八个月后,爱丽丝收到了“野蛮人”的来信,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

一年级上册《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由“一图”列出“两式”,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极其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好的,我们一起看大屏幕:秋天到了,小动物们准备去自己的菜地里收获,瞧!它们要出发了,多漂亮的自行车呀!可车还没有装轮子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组成,你们能从下面的轮子中给自行车装上合适的轮子吗?如果你说对了呢,自行车就会“吱吱”的跑了。 生:第一辆车,4和2组成6。 师:答对了,自行车开走了。 生:第二辆车,3和3组成6。 师:正确,你真棒! 生:第三辆车,1和5组成6。 师:太好了!请继续看这辆车。 生:3和4组成7。 师:你真了不起!这辆呢? 生:2和5组成7。 师:你真聪明!最后一辆车全班一起回答。 生:6和1组成7。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 1、出示“萝卜图”,学习得数是6的加法。 师:小朋友们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菜地里多高兴呀!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萝卜?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1+5。 生2:我认为应该这样列式:5+1。 师:小组讨论,看看究竟应该怎么列式呢? 生:(讨论后)我们小组认为:“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合起来”与“5个红萝卜和上1个白萝卜合起来”都是在求“一共有几个萝卜”,所以,这两道算式都应该是正确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好的。由此,我们又可以发现什么呢?

故事里巧妙的结局5.11简单

群文阅读-----故事里巧妙的结局教学设计 中赤中心学校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知道故事真相到最后点出,这么安排的好处。 3、巧妙的故事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 4、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大屏幕出示)《艾米利凯生病了》故事内容,隐去结局部分 2.请一名学生读故事 二、自由读故事,猜想故事结尾 师:我们来猜猜这个故事的结局。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故事里巧妙的结局”。(大屏幕出示) 你来猜猜故事的结局,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猜。 我猜想: 故事结局是() 因为()。 (生思考之后,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 师:到底是什么结局呢?我们一起看看。(出示故事结局,学生看后大笑。) 师:你们想到了吗? 生摇头:没想到。 师:结局在大家的意料之外,但是与前文是有联系的,又在情理之中。 (板书:意料之外)结局与前文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生勾画)小组交流汇报,填空。

师:前面为后文作了铺垫,使得故事结局在情理之中。(板书:情理之中) (大屏幕出示) 1、交流《摩尔根掉井里去了》 (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后班级交流) 2. 《老鼠夹》 3. 《遗嘱与狗》 师:故事的结局有些出人意料,但是回过头看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请你找一找,作者在故事中的哪些地方为结局做好了铺垫? (学生找,勾画) 学生交流,汇报。 《老鼠夹》 生:它开始向其他所有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小心老鼠夹! 师:看看每只动物是怎么回答的。 (学生读相关内容) 《遗嘱与狗》 生:他十分喜欢他的老狗费立普,这大家都知道。 师:他喜欢的老狗是杂种狗。 师:巧妙结局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同学们读读以下故事。 (大屏幕出示)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项链》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听了郑**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我收获良多,这节课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纵观整节课,郑老师的教学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年龄和学习心理,把枯燥的数学教活了。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

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

小木偶的故事课堂实录

小木偶的故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生: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你演我猜》教师在投影上出示了六个表示神态的成语,让学生上 台表演成语相对应的神态特征,然后让学生猜猜相应的成语。 游戏结束后。 师: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 生:表情的词。 师:多有意思啊,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记记,把它积累下来,开始。 生读。 师:那好,课前活动就到这里。 正式上课 师: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了三篇童话故事,我们感受了童话世界的奇妙,看我写课题。板书题目:小木偶的故事一起来读课题。 生读 师:看啊,老师在题目前加了一个星号,这是一篇—— 生:略读课文。 师:那就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个故事,请大家把书翻到54页。请看读书要求投影: 1.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边读边想,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让我们一件一件来说。点名回答。 生A: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师:真不错,A同学用了一句话就把这件事说清楚了。如果能把这个“在”字。“在”字前面加上“还”,把第二个小木偶改成“他”,这样就能说的更好了。再说一次好吗? 生A: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还在他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师:前几天我们学了,用课文中关键词句概括一件事,他已经学会了这个本领,请大 家看书。投影展示: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还在他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 师:“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这是课文当中第一句。“在他的脸上添上一个笑嘻嘻的 表情”就是第八自然段的后八句话,这样连起来就把这件事概括清楚了。现在请大家学学 他的样子,也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说其他几件事。 生自由概括。 师:谁来说? 生B:小红狐把小木偶的背包抢走了,熊警官看看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又看到小木偶 笑嘻嘻的表情,认为小木偶在撒谎,所以把他扔出了好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木偶的故事》教材解读

《小木偶的故事》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一样,也属拟人体童话,而且文中对话也比较多。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去年的树》的方法阅读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这类童话的

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木偶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木偶。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的阅读要求,运用阅读《去年的树》的方法自读课文。自读时,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和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如,在小木偶的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木偶遇到一系列挫折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最后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并将这篇童话和《去年的树》联系起来,谈谈对这两篇童话的特点的认识。 3.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充分朗读应是阅读本文的主要手段。朗读的语气应因不同的语境而变化。如,老木匠为小木偶添上表情后的语言,应读出一种自我陶醉的语气,突出老木匠的心满意足;小木偶见小红狐撒谎并诬赖他后,对熊警察说“那是我的,我的,我的”时,应读出申辩的语气,表现出小木偶的气愤,声音要高,因为小木偶是尖叫着说的;在读小木偶回答小白兔、老婆婆的答话时,应读出一种伤心和无奈的情绪,因为熊警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浅谈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微型小说便开始以一个独特的小说身份出现在中国文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速率刺激越来越受欢迎,之后便迅速成长并很快受到青年一代的深爱。微型小说的成功发展自然离不开新颖的立意、凝练的行文和严密的结构,但更多优秀作品让人拍案叫绝的往往是结尾。与很多文学样式相同,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全文感情的凝结点、主题的升华。 【关键字】:微型小说结尾模式鉴赏意义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微型小说凭借其短小的篇幅,一出现便在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坛掀起巨大的波澜。构思奇特、行文凝练、与小中见大世界,这些都无一不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及群众文学心理契合。于是,微型小说迅速成长,深受中国青年一代的热宠。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①。 纵观微型小说,就会发现微型小说结构上有“前轻后重”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审美刺激往往是偏重于后的,作品前面都是想方设法地积累审美力量,到了最后一段或一两句话才轻轻地捅破,从而使前面所积累的审美力量一下子得到释放。可以说,一篇好的作品,没有阅读到最后,是猜不出其结局的。当然,就微型小说的节后看,结局是安排在结尾的,但是结尾并不等于结局。微型小说大都篇幅不长,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这自然需要有一个精彩绝妙的结尾在小说的最后对全文做以总结,对主题做以诠释。对于一部微型小说来说,结尾的完美才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完成的标志。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尽管精彩,结尾贫弱,就成了狗尾续貂,令人扼腕。② 根据近年来微型小说的发展,以及微型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微型小说的结

《6和7的加减法》说课稿

《6 和7 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认识、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一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 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巨大作用。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2、难点:从图意中学会收集信息,理解“一图四式”。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 下三点: - 八、、? 1、学会6 和7 的加减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3、培养养成交流合作,鼓励摆出多样化的分法。 二、说教法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第一步,他们还不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还保留着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摆脱不了用实物来演示。根据这些特征,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 第二,探索操作法 第三,游戏法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会6 和7 的加减计算方法,并能从6 和7 的一些组成推想出相应数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感

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实践、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游戏《手指对数》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复习“2——5 的组成”,让学生感觉到是在于游戏,而不是在进行没趣的学习。 2、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情境的兴趣,我创设新奇风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设问引入。 (二)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1、出示主题图 根据学生的设问,创设生活中熟悉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复习6 的组成,并能用统统的话正确的叙述图意(理解图意)。 2、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严重手段;对教师驾驶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起着严重的作用。 因此,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严重环节。 3、建立联系 请同学们根据图意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 (三)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探索。 1、操作。

《6、7的认识》评课稿

《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

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原文小木偶有鼻子有眼,能走路,会说话。 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 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 表情。 “现在好了。”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他送出了 家门。 “走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老木匠对小木偶说。 热闹的大街上,小木偶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 一只小红狐跑过来,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 “好的。”小木偶说。 小红狐一背上背包就拼命地逃跑。小木偶愣住了。等他反应过来,小红狐已经跑出去好远了。 小木偶有两条长长的、灵活的木头腿。他很快就追上了小红狐, 拽住了小红狐毛茸茸的大尾巴。

“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 “吵什么!”一只穿警服的熊过来把他们分开。 “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小红狐撒谎一点儿都不脸红。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 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穿警服的熊拎起小木偶,把他扔出去好远。 小木偶委屈极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老木匠只给了他一种表情,那就是笑!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嘻嘻。装得一点儿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小木头人,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蓝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候赶来了。她能用鼻子闻出空气中的伤心味儿。 “你头疼,是吗?”小女巫问。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结尾巧妙的小小说一组》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指导《结尾巧妙的小小说一组》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指导 学习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故事情节悬念重重、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删一删的比较阅读,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 2.初步运用勾连阅读,能有选择地回忆结尾出于意料的小小说,印证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3.在简要欣赏小小说结尾的过程中,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整体思路: 一、群文阅读。比较整合,渗透阅读和小组合作指导,发现小小说 文体特点。 二、比较阅读。利用删一删,比一比的阅读方式,推敲小小说结尾 的三大作用。 三、勾联旧知。印证小小说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四、群文赏读。结合所学结尾特点、作用简单欣赏,引导生生互评, 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五、小结学法。交流学习所得,进行阅读推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自我接受;分享小时候做过的最调皮的一件事情,引发阅读期待。 一、群文共读,比较发现故事的共同特点。 1.初读交流,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师:请同学们默读三个故事,你觉得哪个故事特别有意思?说说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吧。 生默读《剪刀的故事》、《最短科幻小说》和《两只鸭子》,老师巡视:想笑就笑出声音来;大伙儿读得时候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感受。 先看完的同学可以和学习小组交流初读的感受。 个别交流,检验是否读懂故事内容,了解学习起点。 评价梳理,随机板书:意料之外、重重悬念 2.合作交流,比较发现共同之处。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发现大家已经开始比较了。其实,我们读一组课文的时候确实需要多比较比较,整合整合。 ①师:这些故事还有没有类似的地方,学习小组讨论讨论。 ②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倾听指导小组合作。 ③个别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小小说、结尾、巧妙、情理之中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供参考)

课题:6和7的加减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利用“一图四式”的练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1= 4-1= 3-2= 1+3= 5-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加法 (1)出示主题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用加法算式表示 师: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 引导学生明确:从左边观察,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如何列出算式。 5+1=6 师: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1+5=6(从右边观察,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一共有6个圆片。所以列的出算式是1+5=6) 师: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一共有6个圆片。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5+1=6。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1+5=6。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最近有幸听了英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英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英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英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

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

(完整版)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 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答题角度 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读者角度 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 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小说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父爱无价》。《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界河》: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如《界河》:如果去掉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6、7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 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 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一图两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花(模型),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2、填空 6 6 7 7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2、出示课题:6、7的加减法。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进行观察,并说出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说一说5+1和1+5的计算方法。 (4)引导比较5+1和1+5的异同。 (5)学生两人一组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减法算式。同理,说出减法算式7-6。 引导学生说一说7-1和7-6的计算方法和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3、学习写算式。 (1)教师先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 (2)学生练习写算式。 (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 2、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做第7题,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