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一、判断文体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说明文、议论文 小说常识

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二、题目的含义作用 (一)标题的含义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2)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象征意义 (二)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2、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3、点明行文线索

?4、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新颖,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题型举例

A 题目“别丢了坎蒂德“又怎样的含义?一是别丢了坎蒂德这个人(本义),二是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

(中心)

A 文章以“倒挂的油画”为题有什么好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旨。

B 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3分)《老汪栗子》交代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老汪;(1分)“栗子”是行文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栗子”来写;(1分)同时,也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请从寓意和作用两方面谈谈对文章标题的理解。《青花瓷瓶》 ①既蕴含男孩对母亲的爱,也蕴含老板对男孩的呵护怜爱。 ②点明行文线索,全文围绕“青花瓷瓶”展开故事情节。 三、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一般文章开头运用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例如:春雨如丝,万物新鲜,望着青翠的田野,听着熟悉的雨声,一段尘封的记忆悄然弥漫上心头…….

那天我走在这条回家的小路上。天也下着雨……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第6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传递》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他的善良懂事,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鞋做铺垫。

运用了插叙,交代了------,写出了--------

,为下文-------做铺垫。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古到今、春夏秋冬--)

四、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老汪栗子》(3)核心事件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次清晰。

找文章的线索一看题目如《背影》《奶奶的粽子》,二多为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雪人》

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点题;象征美好的事物,突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与痛惜之情。 五、内容概括归纳(要看分值,如果是4分,看看有没有4个方面) 1、概括情节事件 人+事+结果 句式要和例句相似

2、概括情感(心理)特点 先找原文词语,若没有自己总结

3、概括全文内容

记叙要素归纳法 人+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段意合并法 概括每段段意,然后整合 标题拓展法 对标题扩展充实

摘录语句法 直接引用或提炼整理关键语句(中心句、抒情议论句等) 4、归纳主旨

看题目 找中心句 抓抒情议论句(开头、结尾)

A叙事散文:本通过继续----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了(反映、歌颂、揭露、批判)---的思想(性格、精神、感情)。

B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六、词语的含义

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比喻性的词

不仅传神的描写事物(人)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

1、理解加点词的含义(有哪些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如《传递》“风停了,她感到一阵温暖

..”温暖,一是身体感到暖和,二是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感到温暖。

2、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或含义)(同下文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

加点词-----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写出了-----,表达了-----

例如:“融化”原指冰雪变成水,这里指浓浓的乡思在田园里化解了,表达出对挺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有的只解释在文中的意思)

3、加点词----能否换成别的词语?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加点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现出-----

七、赏析语句

1、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叠词动词形容词

例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个句子运用了“肥胖”、“轻捷”等形容词,“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XX”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引用古诗词,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增添文采,增强趣味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加强团结语气,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反复:强调“XX”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不需要回答)

设问:引发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有问有答)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修辞手法,描写出------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运用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表现了或表达了----

(2)正面与侧面描写;

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景物或人物)-----的特点

A、《陌上桑》,“少年见罗敷,-----但坐观罗敷。”写众人的反应,从侧面衬托罗敷的美貌。

B、《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3)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等)?

2、渲染

------气氛?3、烘托----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情节的发展

B社会环境:交代(暗示)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A“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环境描写,渲染了(暗示了、交代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环境),衬托小驴为奶奶寻药的艰辛(------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只见堂屋里静静地,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文中画线句子是描写,作用是

。环境,暗示了此房的主人刚结婚,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八、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根据实际回答,不能张冠李戴,不能全部搬上,要结合具体内容。

开头:(内容)点明中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构)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结构)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结构)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1、 文章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月到中秋》 点题,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2、简析第一段作用。“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乡土篱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村篱笆的悠闲恬静;引起下文,为下文作者赞美乡土篱笆做铺垫。

3、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既要写出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心),又要写出你的认识感悟;有的只写感悟,但不能脱离原文。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句子的理解。“每次走进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对惊声上的立体按摩-----”篱笆的朴素高雅,代表了本真淳朴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

中,远离了喧嚣与浮躁,精神上变得沉静,净化了身心;在生活中我们要追求一种随性自然、淳朴平淡的生活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人如果不踏踏实实地做事,--就会和你栽的几颗土豆一样,让人失望”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人和土豆没啥两样》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出一番业绩。否则,只注重形式,不求实效,到头来只会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九、写作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写于先生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好,道行更高。 2、第一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壶口的黄河》 用来衬托黄河的水,用来说明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3、“山里人也淳朴,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有人说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说明理由。 不能删去。(1分)这一段写了山里人的善良,这与老汪的善良构成正面衬托,主题一致。 4、“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

笆,---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乡土篱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

例如:“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十、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增加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反映现实自由灵活

A 、 文章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

B 、 《孔乙己》中的“我”运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十一、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要看分值,分析全面。 1、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①勤劳:伺候园子,遍中青菜②慈爱:留柑子给他③能干智慧:做菜味道美 2、 请概括文章老人的性格特征(3分) 性情直爽、热爱劳动、对自己漠不关心、对儿子关爱有加 十二、赏析文章特点

1、 从语言角度 用词美。叠词叠句,不仅传神的描写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动词形容词等

句式美。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匀称整齐,错落有致

修辞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语言风格

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的文章;苍劲雄健,如鲁迅的文章;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的诗;清婉隽永,如冰心的诗文;形象含蓄,如茅盾的文章。

3、写法特点

开篇点题对比衬托、,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过渡自然,前后照应、主次详略安排、总结全文十三、续写、仿写、补写

,要符合原文情节发展。

17段的横线上补写文章的结尾。《青花瓷瓶》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答案:走到当铺门口,中年妇女立刻跪下,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中年妇女身边站着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2、仿写,要仿结构,仿内容,仿修辞。

答案: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十四、联想与感悟

1、感悟主题型

要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要抓住中心句,开头结尾抒情议论句。看清是结合文章内容,还是个人经历。

2、人物评价型

是赞同,还是反对,要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

3、选择判断型

列出几个说法,让你做出选择,这类题往往没有固定了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

注意:观点要明确,不要出现低级的趣味和价值观,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说。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 第一讲理解文章题目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探究文章题目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1、请你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4、文章的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 5、请你为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名师指津 (一)知识清单 1、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标题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区别。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和在文章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的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表层含义是指爸爸最喜欢的花儿(夹竹桃)凋了,深层含义是指爸爸去世了。 2、标题的作用 (1)点明文章的线索或暗示文章的写作思路。(2)概括文章的主要容,突出文章的主旨。(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发思考。 (4)确定文章的描写对象、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关联主要情节。 (二)典例精析(2012·)点燃一个冬天游睿 *模拟考场零下三十度的温暖包利民 (三)应考指南 1、分析题目含义的解题方法 分析题目的含义,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来回答。一般都要答出题目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有时会用到一语双关的思路。答题模式为: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指……(或象征了……)。 2、分析题目作用的方法 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题目的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还要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再做出全面的表述。 答题模式为:以×××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线索(提示了文章的文眼;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拟写标题的方法 要给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以从标题的作用入手。可以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可以以文章的写作对象(关键的人或物)为题;也可以以文章的主旨、主要情节为题等等。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 第二讲把握容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概括文章容、主旨及中心思想。 2、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弄清文章的记叙要素,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线索 1、种类:一人、一事、一物或感情(注意感情的变化过程) 2、方法:文段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句或文段中能表现中心的关键词语。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记叙的线索图文稿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记叙 的线索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线索的分类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变色龙》 ②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荔枝蜜》 ④以某一物品为线索. 《小桔灯》 ⑤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2.答题技巧: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往往是文章的线索,特别是在首位段中。 点例分析《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内容简介: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方,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方把羚羊木雕还我。我对朋友这样的反悔,伤心极了。 《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

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气氛。 (4)衬托人物的心情。 2、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故事情节的一条脉络。 (1)有的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有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3、在记叙文中,抒情或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抒情: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起提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顺叙作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作用: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5、常见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设置悬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卒章显志。 6、文章的语言特色: 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7、文章的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8、分析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9、分析语段(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揭示主旨,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10、划分层次的依据: 根据话题的转换: (1)时间(2)地点(3)人物感情的变化 11、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选材、立意、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主题。 12、设伏笔的好处:使文章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13、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好处: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记叙文十大考点

记叙文十大考点 如何快速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教你高招 考点一:叙事线索 考查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对策: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类型3、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一: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对策二: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 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作用:正常叙事,条理清楚,脉路清晰 倒叙作用:概括倒叙部分的内容、总起全文、引出下文……的叙述、引出对……的回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给人以鲜明印象,为……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不落俗套,避免单调 插叙作用:概括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衬托作用,表达什么情感,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上下文……形成对比,丰富文章内容、与顺叙的结尾部分照应,结构完整、为揭示中心做铺垫、表达人物具有什么性格 线索:人、物、一句话、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情感、时间、空间 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组织文章内容、表达情感(情绪变化)、寄托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记叙文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第一人称(我)作用: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你)作用: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他)作用:写作不受时空限制,开阔自由、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真实客观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描写(动作、神态、肖像、语言、心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气、风土人情、思潮)作用:交代……环境、表现……困难,表现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做伏笔、铺垫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主要内容概括:谁---起因---经过----结果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象、由点到面、夸张手法、拟人手法、讽刺手法等 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优美、朴实清新、含蓄幽默、鲜活隽永、文雅、通俗、口语化、方言化、富有情感、富有哲理、富有诗意(韵律美、图画美、色彩感等) 开头段作用:概括内容(交代了……内容)、总起全文、交代……线索、奠定……感情基调、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诸位,作用题是必考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组织答案,”表达效果“是由“表达技巧”造成的,以下的相关术语是必须背的! 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非常4+1: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人称(考点: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可以是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叙述故事、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你、你们)。表达效果:拉近距离,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一拉二便) 3、第三人称(他、他们)。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记叙线索(考点): 充当线索的有:(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的转移(游踪);(6)情感。注意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判断方法:①贯穿全文;②在文中反复出现。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顺序的作用(考点):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交代……的故事背景;②引出下文,为……做铺垫;③插叙的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饱满。④突出中心。 (4)平叙(选讲):也叫分叙,即故事围绕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5)补叙(选讲):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内容(实)和中心(虚)(考点:把握文章主题及思想感情)“实”包括事实、场面、环境、相关背景和人物行为;“虚”包括思想情感(认识、看法、观点和情感)。 方法: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人+事)。B找主题句:找首段、尾段或中间的议论抒情句。 归纳中心三部曲: 一、概括:a要素归纳法:b共性提取法:c捕捉关键词法: 二、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三、升华:由(二)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如《孔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记叙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记叙文线索 1.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3.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

最新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 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完整版)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整理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确认“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 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 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记叙文阅读和基础知识练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地一项是()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地安全自我保护.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地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地地步了. .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地要求. .下列句子有语病地一项是() .在多年演艺生涯中,几乎没人记得费玉清在舞台上不穿西装地样子. .失事客机是一架萨博型短程双涡轮螺旋桨地索尔航空公司飞机. ."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地作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即便不是很喜欢语文,在临近中考地最后时刻不让语文拖后腿,也是一种成功. .方明为了参加学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地诵读红色经典活动,托亚玲地妈妈在县图书馆借本长篇小说《红岩》.下面是他发给亚玲妈妈地短信,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王阿姨,我是亚玲地好朋友方明.①虽然没有与您见过面,但您地名字我早已耳熟能详.我现在有一件事情要麻烦您:②最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要求每个同学读一本歌颂革命先烈地课外书.③我很想读一读《红岩》这部小说,详细体察革命先烈地斗争历程,可我们学校图书室和同学都无此书.不知你们图书馆有没有这本书.如果有,请亚玲同学带给我;④如果没有,必须及时告诉我.多谢您地帮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①句中"耳熟能详"这一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 第②句成分残缺,应改为. 第③句搭配不当,应改为. 第④句不得体地词语是,应改为. .下面这段文字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帮助改正.(分) 读书是一个学习地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果戈理说,书是嘹望世界地窗口.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于时间汪洋中地灯塔.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一定地收获.但是为什么用同样地时间,读同样地东西,有地人收获却不多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用心去感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改错别字:改为 ()修改病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地一项是() .为了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高唱红歌地热潮. .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童话《皇帝地新装》地作者是闻名世界地丹麦作家安徒生地作品.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地一项是() . 鼎湖山占有保持干净水体地大面积天然无菌地山林环境. . 课余时间,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卡拉等体育活动. . 年月日,李娜勇夺法网单打冠军,成为第一个手捧单打大满贯地亚洲人. . 自"虚拟时代"网站开办以来,每天接待顾客平均约有人次左右.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地一项是()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地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下面语段中地句子有语病地一句是() .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皆知地道理,然而,吸烟地人数却是有增无减.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月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地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总结 在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占有重要分量,分值比较高。但阅读也恰恰是很多同学容易失分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阅读技巧,学习哥帮大家总结出阅读常考的知识点和答题模板。学会这些套路,想不拿满分都难。 一、标题 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

鸣。 三、主题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初中生i学习sszzb_cz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