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化题根训练

(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化题根训练

"(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强化题根训练 "

一、三年高考概况

1.题目难易适中,考生选择该专题得分率中等。

2.从考查内容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和产业转移考查较多。

3.题型比较灵活,综合题为主,选择、分析等也有。

二、马年高考策略

1.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关注农业发展条件,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2.加强贴近高考的典型题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年高考回放

1.区域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①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势条件表现在:a.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c.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劣势条件表现在:a.水资源短缺;b.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c.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

(2)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3)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下表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

3.产业转移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利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分析如下:

(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②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

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考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

【例1】(2013·四川高考)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解析】(1)分别比较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2)春季气温回升后,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3)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分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考点二:工业化和城市化

【例2】(2013·浙江高考)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解析】据图,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考点三:产业转移

【例3】(2013·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

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6分)

【答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效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迁入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有可能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迁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安徽城市产业的影响主要应该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获得规模效应等方面考虑。【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知识。

四、马年高考演练

1.(2013·黄浦二模)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称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材料二在吉林省延边,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

(1)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

(2)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

(3)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分析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

【答案】(1)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松江: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

(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1)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就是分析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及气象灾害等方面;(2)结合材料二总结、分析即可;(3)运用城郊农业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2.(2013·福州模拟)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2) “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知识。第(1)题,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能反映产业构成的变化,图中显示人口职业构成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说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2)题,就地式城市化必然是当地原有乡村转变发展为城镇,则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发展。

3.(2013·豫西质检)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的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2)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有( )

①技术导向型②原料导向型③劳动力导向型④市场导向型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3)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B (2)D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知识。第(1)题,淘汰落后产业是东部地区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之一,不属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会将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原料导向型产业逐渐迁往中西部地区。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主要是能耗较高、污染较严重、附加值较低的原料导向型产业和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

4.(2013·东营一模)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共同构成了“黄河金三角区”。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①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②黄河的便利水运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科技、教育水平较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A.大面积草场被占用,草场面积缩小

B.就业机会减少

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加重

D.对当地原有工业造成冲击,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1)C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知识。第(1)题,黄河受径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运输能力较差,“黄河金三角地区”位置优越,承东启西,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是其重要的区位因素。第(2)题,产业转移往往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会加剧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