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想象中的进化论Comments

想象中的进化论Comments

想象中的进化论Comments
想象中的进化论Comments

想象中的进化论Comments>>

桔子帮小帮主发表于 2009-03-13 10:48| Tags 标签:原创, 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进化论, 适者生存在进化领域,如果你只能记住一个人,那他必定是达尔文;先来一道小测验:下面哪个才是达尔文真身呢?

希望你没有将赌注压在那个大胡子上,这位看上去最睿智的,恰是四位之中唯一非科学的“达”姓艺术家。

如果选的是A,那恭喜你已经离正确答案相当接近,他是达尔文如今的邻居——同住在西敏寺的牛顿。二位在地下可以平躺平坐地对话;但不同于科班出身的牛顿,达尔文从不曾入“学院派”之流:他从小鄙视课堂,长大以后没有正经职业——因为不管在心理还是在生活上都没这个需求,而最终还是照样享受了国葬待遇。

如果你看D相貌清秀便选择了他,我就没法帮你找到任何联系了,这位是喜欢玩弹簧、算微积分和看星星的惠更斯。

1.

关于达尔文的生平,请见刘念龙和fujia的精彩八卦,在此不再赘述。有趣的是,年轻的达尔文似乎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乘风破浪五载春秋,足迹遍及四大洲,行程之长可绕地球近一周;他晕过船,发过烧,见过光屁股的土著,吃过企鹅和灭绝前最后一批象龟,写过激荡人心的航海日志,收集过包括动物尸体和碎瓦片在内的各种破烂儿......然而“小猎犬号”探险竟成为告别之行,他24岁归来,此后一生没有跨过英吉利海峡半步。

这五年就像命运赐下的一顿饕餮盛宴,达尔文花费了一生时间来消化和品味,而他的后人,更是用了至少一百五十年来添油加醋、煎炒烹炸。

旅途归来,敏感而细腻的达尔文曾用富含语法错误的文字,给当年带他出航的船长写道:“我眼前常生动地重现旅途中见到的情景......这些记忆和我所获得的对自然的了解,即使给我2万块钱我也不换。”(我出3万!)

2.

文化讲“传承”;科学亦是如此。“什么书对您影响最大呢?”,这是名人访谈中一道永远有答案的保底题。

漫长而平静的旅途如果有至爱的书籍为伴,就极为美妙。那位令达尔文怀着深深谢意的船长给予达尔文的不仅有上文提到的“记忆”,还有一本刚刚上架的《地质学原理》,作者是地质学之父莱伊尔。本书奠定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均”并非指空间,而是针对时间而言,顾名思义——古时发生的地质变化今天仍在继续,因此可以“借今通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原理》的另一精髓是,微小的地质变化积少成多,逐渐成就大山大河;对于接触过进化论的我们来讲,不难明白当初达尔文如何将山河同物种作比:你可以想象远古鱼中微小的一撮爬上陆地、又一小撮钻进丛林、攀上树梢再下来,想象那些变化如何一点点出现、积累、并轻轻地试探自然界耐心的底线——好像地壳挤压万年,才形成众人瞩目的喜马拉雅。

另一本书却比达尔文本人还老十年,是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文集》。在资源无限的情况下,人口指数增长......打住,这显然是荒谬的。马尔萨斯给出的解释是:饥荒、疾病和战乱充当了人口之闸。

让我们钻进达尔文的脑子,把这一理论套用在生物上:一条鱼产下上万颗鱼卵,孵出的达到百的量级,如果这些小苗全能“长大成鱼”,今天的地球可能已经变成一颗泛着腥味的鱼丸子;幸好,能将性命保全到生育年纪的一般只有2个,这才维持了种群数量的稳定,从20000到2,自然筛选之严酷可想而知。小鱼之间,每两两不相像,有的幸运一点、机智一点,而且不易染病,就极有可能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如果它们再能将自己的运气、机智和健康传递给后代,长此以往就能本家繁盛,以致整个部落都充斥着当年为它们打下江山的特质。在此之后,环境每变化一轮,胜出的特质也随之而变,于是,生命不息,演化不止。

到此,过度生殖、自然选择、适应、演化几个因素集结完毕。你可能也已被我冗长的说教所催眠......快醒来!听一个最重要的倒霉蛋的八卦!

3.

提到拉马克,你恐怕会联想到一个可爱的故事:主人公长着大眼睛和短脖子;由于性格太过温顺,低处的叶子抢不过别人,只好用力抻着脖子够高儿;命运眷顾这位有恒心的谦谦女子,不断的使用使她获得了略微修长的脖子;又遗传给了下一代;世代反复,“短”颈鹿终于出落成“长”颈鹿!“获得”强调了一个个体在自己有生之年得到一个新性状,比如稍长的脖子;而

手段,可能是“用进废退”,比如使劲伸长;组合起来,获得性遗传的意思是,个体获得的性状(也许通过反复使用)会传给下一代——这是我们通常学到的所谓“拉马克理论”。一个美丽的故事,使讲故事的人被扣上反面典型的帽子,作为达尔文的对立者被世代嘲笑——“用进废退?哈哈!获得性遗传?哈哈哈!”

事实上,达尔文不仅从未反驳过“获得性遗传”和“用进废退”,反而还在《物种起源》中用整整一章来猜测获得性遗传的机制(他俩为什么都没想到小长颈鹿是怎么活下来的)。因为那个时候,遗传学还没有诞生,它的父亲孟德尔还正在教堂的房檐底下种豆子。

总而言之,获得性遗传解释的是“遗传”;而非我们所关心的“进化”。“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收拾得一败涂地”——你恐怕能看出这句陈述的刻薄之处了。那么二人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

拉马克认为,生物“感知”外界,并且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做出改进。听起来很滑稽吧,但在演化之路上,拉马克至少已经让上帝出局。而达尔文则把演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也就是说,生物自己能做的只是瞎打误撞地产生变化而已,不同个体撞到不同的变化,少数个体被自然界放行,于是变化保留下去。二人向世人宣布的并不是“演化”这一事实,而是各自为“演化”提出了一种解释。只不过,达尔文的解释——“自然选择”,被事实证明更动人一些。

既然提到拉马克,就干脆不嫌贫嘴地说一句,“拉马克主义”今日已咸鱼略作翻身。后天“获得”的性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遗传给后代。这个内容足可单开一章,就此打住。

4.

废话说尽,终于可以进入正题。题,名字,就让我们从“进化”这个名称说起。

今日许多中国进化学者谈及Evolution的翻译,总耿耿于心(详情在另一篇,写进化论真省事啊)。Evolve,“生命翻展开来”;原本并没有“进”“退”之内涵。

这似乎违背了常识。单细胞集合为多细胞,分工出现,中央神经系统形成......不管是眼睛所见,还是书本上的讲授,都告诉你地球上出现的生物越来越“高等”。由此推断,进化途中的万物应该都在等待人类的到来,我们也理所当然可以用“同人类进化距离的远近”来衡量物种“高等”与否。这究竟是一个事实,还是我们的愿望?

要做出回答,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衡量“进”的标准。拉马克说:“生命由简单到复杂。”好,就拿“复杂性”(complexity)开刀。肠胃里的寄生虫是一个明显的反例:它们选择生境,自然选择它们——终日栖居在暗无天日的肠道夹缝,于是一些没有视力和运动能力的个体昌盛下来,因为它们节省了制造眼睛和四肢的体力。同近亲相比,这些寄生虫似乎“退化”得又丑又迟钝。

然而就在你刚要点头承认生物也会退化的时候,却猛然发现,这些寄生虫竟有着异常发达的生殖系统、特化的口器,以及精密计谋的世代周期。寄生虫和近亲相比究竟是“进”了还是“退”了,变得难以说清,这无疑让故事更为复杂。

5.

进化论之高明,正是因为它不辨“进”“退”;自然选择的结果,非“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物种有不同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的定义,如今在世上存在的都是“适者”。于是,挣扎于纷扰社会中的你,并不比下水道中的大肠杆菌更适应。“适者生存”的论断固然贬低了你在你心中的地位,不过其美好结果也不言而喻:经过亿年的进化,水中仍然游着没上岸的鱼,树林里盘着没长翅膀的蛇,猫和狗还说着人类不懂的甜言蜜语,猴子也还在树上荡秋千不肯下地。

科学界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生物学是描述性的科学;许多人希望它能“完善”成为逻辑科学,像物理和数学一样。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可能。

举个例子,血液为什么会循环?生理学说:心脏有搏动和瓣膜;生化学说,因为体内有ATP (能量);神经生物学甚至告诉你:身体的反馈机制使得剧烈运动之后血液循环加快——怎样,还算逻辑吧。但如果用“适应”来解释,就会口味大变:为了更有效地向身体各部输送氧气和营养——这听起来简直像是一种超脱于物质性本身的目的论的思辨游戏。然而在生物学领域,这却是难以回避和极有意义的一个切入点。

你很难想象将这个切入点引入物理学。比如,大海为什么有波浪?因为万有引力。如果你说潮汐的存在是为了潮汐发电,就显然变成了只有DrYou才会出现的答案。

“适应”的观点,为解释现象提供了其它逻辑学科所不会有的另一个角度。不过,请注意,这个角度本身并没有将进化论同神创论区别开来(因为你同样可以说上帝为了......而设计了......)。好在科学还提供了“自然选择”。

6.

写达尔文的人流行用一句话:“自达尔文以来”。是的,达尔文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但它不是一个结局,却恰恰是开始。

如今的百科全书添加了补充说明:进化的动力有二(甚至多于二),一为“自然选择”,二是“遗传漂变”。且看第二点漂变,字里行间体现着一种不定性——如果你体会到这点就容易理解了。比如你的种族很小,你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良性状,可惜天下姑娘太少,你找不到伴侣,于是优良性状委屈地遭受淘汰——甚至都没来得及被自然选择一下,亏死了;同时,

你眼睁睁地看着几个比你龌龊的同族人建立了幸福家庭并传宗接代。用生物的语言讲,一个群体越小,发生这种“不公”的可能越大,结果是,优良性状未必能称霸,凑合的那些反而可能。“漂变”所造成的演化,是自然选择鞭长莫及的结果。

(但是你不用担心,Human population is considered very big...)

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进化的视角也随之进入分子水平。传统自然选择“非黑即白”,一个个体,要么活要么死;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子水平的基因发生突变,也许不反应在个体的身上,也许反应出来却被自然视而不见。自然会说:“鱼丸米线、鱼丸粗面长得一样,通吃!”这样,被传递下去的分子(基因)水平的变化,实际上比性状的变化多得多,而且谁遭到传递只能看谁在“漂变”中更走运。这就是日本人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Neutral theory),它的诞生经过了几十年的铺垫和渊源,后继还被木村学生改成了“有点中性学说”(正规说法:近中性学说,Nearly neutral theory),用来涵盖那些米线比粗面略好一丁点的情形。为了将文章限制在不挨打的长度,且听未来分解......

“啊,快躲开,小行星飞来了!”嗖——砰!呼啦啦......上文说的一切都白搭了。这便是我要说的最后一条进化因素——大灾难。

当年的达尔文为了说明物种的演化,随手画出一些稀拉的枝杈,如今成为一个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图腾,被印在衣服和杯子上(左);而新版的进化树,早已枝繁叶茂,虽然它的生长并不是自然选择独立滋养的结果,但不是也同样美丽么(右)?

7.

有一只松鼠名叫“恐龙”,他总是津津乐道一个自传体故事:几亿年前的一天,天上突然飞下一块大石头把他砸扁了;然后地壳断裂,他的身体恰好一半分到东、一半分到西;几亿年后,勘探队甲发现了东边一半,鉴定为“恐甲”,勘探队乙发现了西边一半,鉴定为“恐乙”;恐龙说:其实我明明叫“恐龙”。

恐龙同学的故事绝不是讽刺,学习考古和进化的人可能都能领会其中的那乐观的自我调侃,以及背后的美妙本质——进化学的讨论对象不只是某一条理论,更是证据的解读;你可能不常见到数学家对数据的诠释方法进行争论,但这却是进化学毫无例外的讨论焦点。

就拿达尔文最喜欢的“达尔文雀”(Darwin's finch)举例吧。不同于承载远古信息的化石,这是加拉帕戈斯群岛14种活生生的地雀。传说达尔文通过对这些近缘种的观察,总结出“适应”和“演化”的概念。想当初达尔文收集这些小雀的目的不是动物保护,更不是生物研习,而是因为那一阵子突然爱好打猎。当他回到英国老巢,将这些雀的尸体上交给鸟类专家时,达尔文还满以为小雀们彼此毫无牵连。想象一下,如果故事就此打住,如果鸟类专家的尸检报告没有确定这些小雀的近缘关系,也许,当年的人们还要再等一些时候才能挨到进化论的诞生。

进化的历程就像一幕黑夜,不管是化石,还是今天的活物,都如同一点细小光亮。进化学在做的,就是盯着这些间断的小光点,却想象出黑暗中那不可能见到的全局景象。今天,我们离想象出全局还相差很远,不仅如此,即使想象出的那些部分,解像度也极差——一个像素也许足有一亿年那么大。

8.

这个年代最著名的进化论科普作家当推古尔德和道金斯。尽管二位都坚决地举起进化论大旗,却有相当明确的分歧。

当年道金斯一定是用风趣的口吻和自信得一塌糊涂的语气说出:“自私的基因!”在他的书中,进化存在一个终极解释。高尚的利他行为、互助行为,猥琐的性骚扰和种族歧视......这些品性之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基因自私地希望自己永垂不朽,这是它的本性。在道金斯看来,个体、种群甚至物种都会死去,只有基因是进化中唯一永恒存在的实体。正因为此,只有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众矢之的(而非个体、种群甚至物种)。

记得那个故事么:你的女友问你,如果她和你母亲同时面临坠崖的危险,而你只能救一个人,你如何选择?标准答案是:救母亲,然后和女友一起跳下去。这种好男人答案,你可千万不

要和道金斯的粉丝说:因为当你跳下山崖的时候,已经让两个人的基因传递机会同时葬身谷底,你撼动了基因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金斯的理论是非常智慧的,因为它能用一条“普适原理”将世界归纳,这一点让这个现实主义的世界非常欢喜。但在人群中流行,还并不等于被奉为真理:我们如今的性情禀赋来自远古环境对远古人类的选择,但是我们根本无法确知“自私”或“利他”真的是那时环境选择的结果;我们固然可以用“自私的基因”来解释那可耻的自恋和敌意,然而直到今天,我们毕竟还没有找到这些品性的基因基础。

穆勒说过:“在所有逃避考虑社会和道德对人类心灵影响的平庸方式中,最平庸的方式就是将行为和性状的多样性归咎于遗传天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当你想到:那些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美德原来都只源于基因的自私天性,一定也会感到不舒服。这些正是古尔德的顾虑。这个人自称“悲观的右翼分子”;这个人相信,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是科学所无力解释的;这个人强调我们除了动物性,还“具有丰富的行为潜力”;他推崇,我们“存在的本质就在于没有本质”。

宽容和理解使争论能够延续,这正是最令人高兴的地方。还是让我闭嘴,让古尔德说话:“我不能证实我的观点,正如我的同事不能证实他的观点一样。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至少同样合理。”

0.

松鼠“孔雀”曾感慨说:“音乐论坛都在说门德尔松,科学论坛全是达尔文。”

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现代生物学的根基,然而有趣的是,这个根基却正是生物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它研究的是不确定的证据、它希望重现的是不可重现的历史、它的单位是“亿年”、它靠的是想象但我们却太容易想象力泛滥。

达尔文说:“希望我的物种演化理论,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看懂。”

我想,屏幕对面的诸位恐怕都能至少说出和我一样多的看法。甚至参与争论。不管未来我们掌握了多少证据与手段,这些讨论都将继续下去。因为我们希望从进化论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世界如何走到今天”的解释;我们还要通过它的口,说出一个我们所构思的世界的样子。在天堂的达尔文一定整日不停打喷嚏,并为此深深欣慰。

生物小论文

生物小论文:进化理论的确立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二)古生物学1. 凌乱的化石证据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 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根据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 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将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可能会被新的理论证实,也可能被新的疑点推翻。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加科学的新的理论。不断怎样,我相信,我们对宇宙的起源的了解,会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接近最终实际。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 在宇宙中,我们把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目前,我们对星系形成演化过程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在原始星系云收缩过程中,第一代恒星出现,在原星系的中心区,收缩快,密度高,恒星形成率也高,形成漩涡星系的星系核或形成椭圆星系整体。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内部所包含的能量是经常会发生物理变化,用自身的自传离心力阻止赤道的进一步收缩。因而让它们的扁率各不相同,气体的随机运动和恒星辐射加热等因素,使部分气体未结合成成星胚,并因碰撞作用而沉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结果使星系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定形并保持下来,不再显著变化。在几亿年期间,由原星系形成的为年轻星系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星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把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成了四类:(1)、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3)、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生物进化论论文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专业:14级生物教育学号:2014133003姓名:沈蓉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 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彭奕欣、黄诗笺, 1997)。 (1)前寒武纪 (5.7亿年前)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 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 经形成了。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 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生物进化论文

进化生物学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赵永强 学号:2010041224 班级:10生科(2)班

生物进化研究 提要生物进化是自然科学的永恒之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 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 从现代综合理论, 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当前, 由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 它们就各自的研究对象在宏观和微观上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 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 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 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 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预见, 在新的世纪里, 在哲学和具体方法论( 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的指导下, 在生命科学、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综合遗传、发育和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成果, 生物进化理论即将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大综合和新的大统一。 关键词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大综合和大统一 “进化论是生命科学最大的和最统一的理论”。“在自然中, 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和生命演化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感兴趣的了, 撇开了进化, 一切都无从谈起”。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今天, 当我们追溯进化学说发展的长达近二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感叹达尔文主义这一革命思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和启迪的同时,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新观点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新视角和引发的新思考。 进化理论的历史回顾 1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法国学者拉马克于1809 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 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变异的特性, 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其观点大体包括三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天体演化论文(大作业)概况

天体演化(大作业) 题目:太阳系的演化 学生: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10 日

目录 太阳系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 I 第一章引言 (3) 1.1太阳系的概述 (3) 第二章历史 (7) 2.1太阳系的历史 (9) 第三章形成 (16) 3.1太阳系的形成 (16) 3.2前太阳星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行星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后续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类地行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小行星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行星迁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后期轰炸和其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太阳系中的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太阳系的未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卫.环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太阳和行星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星系和相互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星系碰撞和行星干扰 (17) 第八章太阳系的年代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是科学技术演化的动态结构形式和内在变化机制的形象描述。它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宏观规律和科学技术理论成长的微观过程。它受客观自然规律和人的实践能力的制约,是人类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的反映,并对人类科学认识具有较为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它是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 1.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指出:“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遍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621页)。1875年他又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几何级数”增长模式或者加速度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用计量的方法对科学家人数、科学杂志和科研论文数、科研经费、科研机构等表征科学活动总量的科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出了这些科学指标的增长曲线,定量地分析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规律。他的统计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科学指标每隔十五年都翻了一番。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普赖斯指出,科学的发展“把我们带进现今科学世纪的每十五年一次的稳定倍增”的趋势。其函数表达式为:W=Ae KT,其中W为科学指标,A、K为常数(对应于不同的科学指标,A、K取相应数值),T为时间(年代)。(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7页)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律。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律定量地反映近代以来科学急剧增长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直到今天仍在进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科学指标的“增长佯谬”问题。如果科学按指数增长律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科学指标超过社会总指标的局面。比如科学家数量指标按照上述函数式计算,总有一天会出现科学家人数超过社会总人数的情况,这无疑是非常荒谬的。普赖斯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很清楚,我们不能让科学在经历了五个数量等级的发展之后,再跃升到另两个数量级上。假如我们这么做了,那么人口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狗就会有两个科学家”。(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16-17页)。针对此一缺陷,普赖斯等人又提出科学是以逻辑型或S型曲线增长模式发展的.在逻辑型曲线中,曲线先是呈指数型地变化,并保持这一速率达到“地板”(科学发展的基值)与“天花板”(科学发展的极值)的中点。此后发展速率放慢,整个曲线呈现为S形。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饱和极限”并不意味着发展步伐的停止。虽然从阶段上看,科学的发展可能会沿用S型曲线而趋于“饱和”位置,但就科学发展的全程而言,一次“饱和”恰恰表明科学范式的积累到达极限,需要进行范式变革即科学革命,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加速增长。“加速--饱和--加速……”,在每一个S型曲线之后又会出现新S型曲线,科学就是如此不断地向前推进的。

公司进化论 有感

读《公司进化论》有感 读过《公司进化论》这本书后,我感触良多,让我对公司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以前脑海中的公司是在初期发展是最困难的,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意识到使公司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才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这本书的作者杰弗里·摩尔教授所倡导的“公司进化”的理念就是:企业将创新纳入有效的管理规划之中,遵循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创新,才能长久保持竞争优势。作者将商业环境与自然规则相比拟,阐述了企业如何能够在持续成功创新之中“适者生存”,避免遭遇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商业“达尔文法则”同时我也学习到了其他的一些对于我现在有用的知识,我意识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激情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资本。 从作者对本书章节的设置来看,首先能吸引我兴趣的事情就是创新能够为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引出进化的理念,进化是指一个族群的基因库为了回应环境压力、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而逐渐产生改变的过程。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企业也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企业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从这些不难理解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我们也需要找到我们的根本性问题,从这个角度创新才能使班级不断的进步,才能使我们班级变的更好。 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今天使你与众不同的东西,如果是成功的,必然成为竞争伙伴的模仿目标,并迅速被复制,差异化就会消失

而成为标准化的东西,从而失去其竞争优势,对于以后建立公司而言,如果想持续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向目标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壮大,对于在学校的我们,同样有机会利用这种理念,比如一个学生组织,当然组织之间也是不断的模仿与被模仿,如果不能保持优势,就会在评比中被同类的其他组织击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天,并不是威严耸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铁的法则。我们必需具有微软的这种居安思危的精神,才会避免被自然规律淘汰的命运,成为适者生存的生存者。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同样如此,如果在自己工作中不能持续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沉没。

关于进化论的完整论文

动物的进化过程论文 Animal evolution 摘要: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 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 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

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Summary: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has created more than 140 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birth, is to be brought up as a hypothesis. In addition to Darwin himself on some plants, animal morphology of inferences derived from outside, and there is no fossil evidence. Darwin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fossil in the book titled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imperfect". He admitted that at the time of research does no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a species of fossil transitions between types exis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is probably the easiest reason for inspection and destruction agains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He sees the evolution of birth defects, and hoped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would be verified. But today, evolution has become an axiom; a belief even a religion. Cannot be discussed, let alone criticism, only unconditional

生物进化论科普论文

标题:生物与文化--对达尔文物种进化论的解释以及再思考 正文: 1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浅述 1.1反驳人们对自然选择的错误理解谈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即生物之间存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会作用于这样的竞争,更适应环境的生物会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得以生存。 事实上,这是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肤浅理解。因为生存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仅仅说“适者生存”是错误的。郑也夫在《阅读生物学扎记》中引用威廉斯的话:斯宾塞的名言“适者生存”被广泛地认为是对自然选择过程的高度概括,然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引起若干错误的理解。首先,生存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鱼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它们只繁殖一次就死去。生存增加适合度(fitness),也只在它增加生存以后的繁殖时才得以体现。降低生命期中的繁殖率的基因,肯定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即令它使个体的生存期延长。 1.2人们错误理解生存比繁衍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错误的理解为生存比繁衍更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以人类自身为标准去衡量自然了。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周期相对于自然中多数生物还是相当长的,而由于人口过多,生活资源相对越来越匮乏,或者其它原因,进入近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节育、避孕等措施以减少后代的产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来人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员,很多人就把这一思想转嫁到其它生物上面。 1.3正确的达尔文进化思想 事实上,人们肤浅地理解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远非这一点,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达尔文主义呢?《物种起源》究竟给我们揭示了多少东西?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其不仅是达尔文提出来的,而且能更好的解释物种进化的机制。 迈尔将自然选择的解释模式分解为五个事实和三个推论。第一个事实是群体潜在的指数增长,即繁殖过剩。第二个事实是种群的稳定性。第三个事实是资源的有限性。由这三个事实完成了第一个推论: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这一推论由马尔萨斯完成。第四个事实是个体的独立性。第五个事实是大部分个体的变异可以遗传。达尔文由第一个推论加上第三个和第四个事实,做出第二个推论:差异存活,即自然选择。并由此得出第三个推论:如此经过很多世代,发生了进化。 由迈尔的解释,我们大致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自然界中的物种存在变异,大部分变异可以遗传,与此同时,群体在不断扩大,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生物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产生可利变异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剪刀,得以生存和繁衍。 2自然选择的无方向性 很多人认为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即朝着物种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其实这又是片面的理解。 2.1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自然选择没有方向可言,为什么呢?因为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泛指。地球是一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又包括着无数个不同的小环境。一个环境里的强者未必可以适应另一个环境。比如鳄鱼在水中可以称得上强者,可它到了陆地上就成了弱者,甚至难以生存。因为其在陆地上活动缓慢,难以捕食,而且其属于冷血动物,不能依靠自身调节体温。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绝对的同一环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大环境可以包括无数个小环境,小环境还可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第34卷第6期Vol.34№.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 2006年11月 Nov.2006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 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 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 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 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 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 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 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 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 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 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 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相关文档